登陆注册
3145700000011

第11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论(5)

中国独特的行知学说,不论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的,在宋明清理学和实学中得到了高度的发展。朱熹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肯定了行重于知,提出了知行相互分离又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观点,认为“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王阳明则力主行知合一,“知之真切笃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如果说,宋明理学的实践性局限于道德践履,到明清之际,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启蒙思想家倡导“经世致用”的实学则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践理性更接近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当然,我们不能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践理性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性简单地等同:从整体上看,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概念强调对客观规律、对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主要是生产实践,但不排除道德实践,更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在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始终恪守唯物主义立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归宿;中国传统的知行观则具有浓重的伦理色彩,所谓“知”,主要是对于伦理道德的认识,所谓“行”偏重于道德的践履,而且,在行知关系上,较多地强调知先于行。但对道德践履的重视中毕竟包含着实践理性的成分,知先行后的思想亦包含着对实践的肯定。此外,我们也注意到,中国历史上的知行观到明末清初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不仅在对行的理解上已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无本质区别,在行知关系上,也是如此。这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行观已发展到一个较高级的阶段。当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时,实学的知行观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理想上的契合

社会理想是民族文化精神的核心,是引导人们奋斗的目标,也集中地反映了一个民族对现实及历史的态度。不管是马克思主义还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都对人类未来的理想社会有着自己的构想。

无论是作为一种科学理论,还是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马克思主义是在对资本主义批判的基础上产生的,在马克思主义的命题体系中,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命题就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与之相对应的另一个命题,亦即目标性的命题就是:共产主义社会是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科学社会主义的整个体系都是为论证这一理想社会而服务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的同时发现了新的社会,认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他们把这种新的社会制度称之为共产主义社会。在他们看来,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不仅生产力高度发达,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社会公有,而且完全消灭了阶级和国家,也完全消灭了商品生产,整个社会的生产将按照一个庞大的计划来进行,每个人都“能够全面发挥他们的得到全面发展的才能”。自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来,以科学的唯物史观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理想,一直激励着全世界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和其他先进分子为之奋斗。

理想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马克思主义这种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也具有某些相似性。中国古代进步思想家在创立自己的思想体系的同时,大都要对人类的理想社会做一些构想,其中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儒家以“公平、公正,天下为公”为特征的大同理想,从《礼记·礼运》篇的“大同”、“小康”思想,到洪秀全的“人间天国”再到康有为的“大同世界”,无不可以看见这种大同思想的影响,甚至在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理想方案中也可以看到这种大同思想的影子。

应该看到,大同世界与共产主义之间有着质的区别。首先,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理想,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以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指导的未来社会的设想。而大同世界只是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中国人民及先进的知识分子出于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无奈产生的一种空想。其次,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为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指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并被实践证明了的道路,大同世界则仅仅是观念的东西。再次,共产主义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是一种进步的高级的社会形态,大同世界从根本上说只是原始共产主义的简单复归,反映了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劳苦大众对于衣食无忧生活的向往。

但是,无论共产主义还是大同世界,都是对私有制的否定,对剥削制度的否定,都充满着对平等的向往。因此,在生产关系方面,在终极关怀方面,两者是一致的。正是这种一致性大大地缩短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距离,成为中国知识分子接受共产主义的契合点。

20世纪初的中国知识分子,不论改良派、民主派还是革命派,基本上都是以此为契机,以儒学“大同”理想来理解共产主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1878年,最早介绍社会主义的《西国近事汇编》,认为“共产主义”就是“均有无”、“贫富均财”。1880年同文馆毕业生凤藻通过翻译英国法思德(1833—1884)的《富国策》,把“社会主义”一词用“均富论”介绍到中国;早期自称社会主义者的梁启超、刘师复以及资产阶级思想家孙中山基本上是把社会主义和大同世界看作同义语。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这种崇尚“公平、公正,天下为公”的大同传统虽然有着很大的空想性,但是它确为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定的文化心理基础,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孕育了结合点。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人文关怀上的接近

不管是马克思主义还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都带有很强的人文关怀的色彩,它们都高度关注现实中人们的生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主义都在不同层面上表现出对人的高度重视。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看到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为物役、人性异化的现实,在他们看来,私有制是产生这一切不合理现象的总根源,因此,为了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他们终生都在为废除私有制而奋斗,指出:“废除私有制甚至是工业发展必然引起的改造整个社会制度的最简明扼要的概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具有浓厚的人本色彩,这种意识集中体现在儒家“仁”的学说中。儒家强调“仁者人也”,主张人要把自己跟物体和动物区别开来,把人当作“人”来看待和对待。

儒家学说以“仁”这一概念为核心,又提出了“仁者爱人”,强调统治者要实行“仁政”、爱民等等,这些思想都带有很强的人文关怀的色彩。因此,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都关注现实中人们的生活,在这方面两者是能够相通的。

在强调人的群体价值方面,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也具有相似性。儒家关于“仁”的思想在于强调人与人相互关系上的和谐,因此它更多的是从人的社会价值或群体价值方面来看待个人存在的价值,这与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思想也是相通的。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历史作用,这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影响深远的“以民为本”的思想也是能够相通的。中国历史上有不少进步的思想家也提出了“民贵君轻”、“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听政于民”等思想,这些思想曾经被历代统治者确立为治国安邦的经验。

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历代强调“以民为本”的思想家,大多是在肯定君为主、民为仆关系的合理性,并力图在不改变这种关系的前提下来论证“重民”的意义。无论从思想境界上,还是从理论动机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都与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观有着本质区别。但在对人——特别是对人民群众——的重视这一点来看,两者是接近的。

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的“民本”思想进行了马克思主义改造的基础上,确立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创立了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

同类推荐
  • 长三角协同发展战略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长三角协同发展战略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协同发展,更多强调大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服务,疏解过度集中的功能和要素,以城市群、都市圈模式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本书以2035年为战略愿景期,着重研究长三角协同发展的战略背景、战略问题、战略目标与战略路径。
  • 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近世中国)

    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近世中国)

    这是民国外交史权威学者唐启华教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百年之际,奉献给读者的一本力作。作者利用大量第一手外交档案,尤其是从“驻比利时使馆保存档案”发现的《陆总长在和会专电》,即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收发电原件,重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历史,对“北京政府对和会有无准备”“山东交涉失利与亲日派之关联”“如何看待中国在和会外交的失败”等问题做出了新的阐释。
  • 2050超级大国

    2050超级大国

    一百年前,没人可以预言美国会成为威震地球的超级强国;五十年前,没人敢去预言横行霸道的苏联会突然崩溃;三十年前,没人能够预言中国经济的强势崛起。 那么,展望四十年后,谁将主宰地球?谁将成为2050超级大国的种子选手呢?本书为你分析2050超级大国。
  • 斯大林与冷战

    斯大林与冷战

    本书以苏联为基点研究战后斯大林时期苏联与冷战特别是与冷战起源的关系,论述了苏联走向冷战的历史过程和苏联在冷战中与美国进行的激烈对抗和尖锐斗争,分析了苏联的冷战基础、冷战政策和冷战行为的特征。本书认为,冷战是一个互动的双向过程,它起源于参与冷战的两个行为主体,不仅美国而且苏联都是冷战起源的源头。本书引用的材料绝大部分来源于俄罗斯和东欧国家档案馆新近公布的档案文献。
  • 党支部规范化工作手册

    党支部规范化工作手册

    本书根据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的要求,系统梳理了党支部的各项工作,对包括发展党员、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等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实操化进行了讲解,极具操作性,是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通用教材。
热门推荐
  • 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套装共6册)

    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套装共6册)

    《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是揭开美国政商精英成功秘诀的“禁书”。《智慧书》是全世界公认的“三大奇书之一”。《身体语言密码》教你一眼读懂人心深处的秘密,提供人际交往制胜的简单实用教程。《不抱怨的世界》能使常人脱颖而出,告诉你成功者最有力量的强者品质。《秘密》告诉你使人富有、成功、健康、幸福的终极“秘密”。《人性的弱点》是销售1500万册的超级励志巨著;影响千万人的生活和成功指南。
  • 萧潇城楼

    萧潇城楼

    不知名的角落里,低低的呜咽声,压抑、悲伤,似乎怎么也摆脱不了,一件外套披在身上,李茉莉抬起头。“傅学长?”“这世界上又不是只有一个他!”“我只是……只是……眼睛里进了沙子!”她擦掉眼泪,眼睛红红的,欲盖弥彰!“我请你喝酒,去不去?”……“恭喜你留校任教!”“谢谢!”“你这都有着落了,我什么时候能上任?”他笑着,却是前所未有的认真。“学长!”她低着头,看着地面,两个人的影子挨得很近很近。“忘不了那个人吗?”她依然沉默,不言不语!“我没有想过取代他,只是若是我,绝对不会让你伤心流泪!”傅绍良拉起她的手,贴在脸上,不许她逃避!他知道,不逼她一把,她也许永远都不会跨出这一步!无论这一步有多远,他来走就好!真正爱一个人,无论路有多远,无论要过多少座桥,他都愿意走。历尽万水千山,只想站在你面前!
  • 太古真元诀

    太古真元诀

    少年沐真,偶得《太古真元诀》,从此踏上一条无上强者之路,铁拳粉碎山河,长剑血染乾坤,以绝世之姿,败尽天下强者。“我要让这诸天万界,在我的脚下颤抖!”
  • 黑翼之绝世帝霸

    黑翼之绝世帝霸

    举世无双的绝世天才觉醒远古血脉,一生无敌造就绝世帝霸,一统江山!
  • 宋先生的套路那么多

    宋先生的套路那么多

    第一次见面,相亲?互相看不上!第二次见面,劈腿?有点小尴尬。第三次见面,情债?这个忙我帮!如果说一次是偶然两次是巧合,那么第三次……宋先生,既然这么有缘,谈个恋爱吧!
  • 陌上花歌(下)

    陌上花歌(下)

    十年后,帝京空前繁荣,国富民强,再无战祸,史称“帝京盛世”,百姓欢欣地称他们爱戴的皇帝为“鹰帝”。只因他的衣着纹饰上,总有一只金色的鹰孤独而骄傲地飞翔。多年前,他含笑对着自己所爱的女子说:“比起龙来,我或者更喜欢鹰一点。”她看着他,她的眼睛亮如繁星,他毫不怀疑地伸出手,她就会陪他走完一生。又怎知此后经年,苍山负雪,浮生未歇,终有变故。只因那一年,陌上花开,正妖娆,阳光独好。
  • 女人,决定婚姻的成败

    女人,决定婚姻的成败

    俗语说,幸福的婚姻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在幸福和谐的婚姻里,有一些共同的法则是有迹可循的,有一些成功经验是值得借鉴的。聪明人和笨人的区别之处在于,前者是善于借鉴和学习的,而后者一定要自己吃亏受挫后才能醒悟。本书要为你提供的正是这样的一些成功法则。借助这些法则,我们可以少走许多弯路,朝着幸福的方向前进。
  •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前世她活的憋屈,做了一辈子的小白鼠,重活一世,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弃之不肖!她是前世至尊,素手墨笔轻轻一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万物皆在手中画。纳尼?负心汉爱上她,要再求娶?当她什么?昨日弃我,他日在回,我亦不肖!花痴废物?经脉尽断武功全无?却不知她一只画笔便虐你成渣……王府下人表示王妃很闹腾,“王爷王妃进宫偷墨宝,打伤了贵妃娘娘…”“王爷王妃看重了,学仁堂的墨宝当场抢了起来,打伤了太子……”“爱妃若想抢随她去,旁边递刀可别打伤了手……”“……”夫妻搭档,她杀人他挖坑,她抢物他递刀,她打太子他后面撑腰……双重性格男主萌萌哒
  • 起源—灵

    起源—灵

    万物分阴阳,世界亦是如此,一个没有亲人,没有记忆的穷困潦倒的孩子到底能在这个虚伪丑恶成长到什么地步呢
  • “资本”影像: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新闻场域的变化及其影响

    “资本”影像: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新闻场域的变化及其影响

    中国电视新闻的改革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近年来,也出现了了一些从不同角度进行的研究,但罗列现象的较多、深中肯綮的少见,运用前沿理论进行分析阐释的寥寥可数。本书另辟蹊径,将法国当代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比较成功地运用于当代中国的电视新闻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有最要创新,达到了同类研究中国内的高水平。作者的观察和批评比较尖锐,分析也相当具有新意,是一本住学术上有重要创见的优秀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