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49900000049

第49章 “无暇之人”——数字网络新媒体语境中的主体建构逻辑省思(1)

吴迎君

摘要 本文旨在厘清人在数字网络新媒体语境中的结构性存在逻辑所在。基于媒介消费符号系统的勘察,存在者在总体上处于“无暇之人”的状态:其一,个体存在者的暇刻时间(自由时间)附庸于娱乐意识形态的影像消费,失去其自由时间的本真性,个体陷于异化暇时之中;其二,媒介仿真拟像对存在者进行反向异化性建构,个体进一步失去其本真性暇时;其三,媒介消费符号系统生产以差异性为逻辑原则的“个性化”仿真拟像序列,个体的真实性个性被符号系统抽空和重构,附属于完美无暇的个性符号;其四,在媒介仿真拟像递增生成的“超真实”世界,个体被进一步建构为无暇幻象之物。而基于权利约法系统的参照,新媒体推进现代法体系的消费体制建构,且建构出推进个体存在者自省的有效反思维度。

关键词:新媒体,无暇之人,暇刻时间,异化,个性化

勘探于数字新媒体的问题域,一个不可或缺的学术清理路向,乃在于不断质询和问思“新媒体语境中人之存在”(Gaston Roberge,2005)之何在。换言之,亦即持续追问个体乃至群体结构性存在的生产逻辑何在。而沿循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媒介是人的延伸”省思进路,亦即电子媒体“对人的组合与行动的尺度和形态……发挥着塑造和控制的作用”进路,则可有效警觉于我们的存在危机:在数字网络新媒体愈来愈内在化于个体存在的当下,“有充分的理由说明,我们的延伸会使我们麻木。”然而,严格而言,“麻木”(numbness)并不足以清晰阐明数字网络新媒体语境中的个体存在状态;在此,本文试以“无暇之人”总而名之:“无暇”具有双重的意义指向,一者意指迷失无为时间之“闲暇”,一者意指麻醉于视听完美个性谱系之“无暇/无瑕”诱引。循此,则可推进对当下数字新媒体语境中个体存在境遇的问题省思。

如马克思所提醒,时间正是人的积极存在,它既是人的生命的尺度,也是人的发展的空间,而“整个人类发展的前提就是把这种自由时间作为必要的基础”。进而,在确立劳动时间和非劳动自由时间的分野的前提下,自由时间、或曰暇刻时间,则成为勘察个体存在的关键性参照维度。正基于此,塞巴斯蒂安·狄格拉斯(Sebastian De Grazia)进一步强调,“人人都有暇刻时间(free time),但并非人人都拥有闲暇(leisure)。暇刻时间是一种可以实现的观念,而闲暇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真正达到的人生状态。”而约翰·凯利(John R.Kelly)则同样指出,闲暇(leisure)是“人生历程中的‘成为’人”的所在。——然而,身处数字新媒体语境中的存在者,却不得不面对异化暇时(暇刻时间)的困境,盲瞽闲暇的渊薮。

有必要强调,本文所论之“新媒体”,迥异于近半世纪前麦克卢汉所论之“新媒体”,择其要者而言:当下“新媒体”其一具有全球电脑互联网、手机宽频信息网络、其他数字/移动网络等媒体技术基础,由此出现虚拟社区、网络博客(微博客)、电子邮箱、电子杂志、IPTV、公交电视、手机电视、手机报纸等新媒体,并日益深植于日常生活;其二具有消费社会的语境前提,总体性社会消费符号系统对所有存在物品进行编码,并进而对存在者进行编码;其三置身于冷战两级世界消解后的多极世界,国际政治形势在多元化格局中总体趋于缓和,数字网络新媒体相关法体系建制不断推进。而值得强调的是,新媒体(new media)的含义,始终随着社会变迁和技术革新而处于动态流变中;然而,数字网络新媒体的运行逻辑,却同时一直具有某种内在同质性。在此意义上,麦克卢汉、让·波德里亚(Jean Baudrilltard)乃至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这些已逝者对于“新媒体”的精辟洞见,迄今仍能相当程度上有效引导对于新媒体问题域的穿透。

波兹曼提醒,在“新媒体”电视主导暇刻时间的社会语境中,“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尽管当下的“新媒体”已经将常规家庭电视排除在外,然而波兹曼所洞察的娱乐成为主导一切的文化精神的人类生存困境,总体上并未有所改观,甚至愈陷愈深。IPTV、公交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显然遵循常规家庭电视的娱乐性逻辑;而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等互联网新媒体,同样遵循娱乐性逻辑(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称,截至2009年6月底,中国网民达3.38亿,居世界第一,手机上网网民达1.55亿;网民上网首在娱乐,尤其听网络音乐、看网络视频、玩网络游戏)。另一方面,新媒体的技术并非中性,而是裹挟其内在的意识形态,潜移默化地麻痹人们,数字媒体的“技术变化比交通模式中的技术变化更能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这是一种没有文字的意识形态,而且它因为没有文字而显得更加强大”。在此语境中,个体存在者的暇刻时间,在悄无声息之间,见缝插针地填满数字网络新媒体及其娱乐信息,尤其视听影像娱乐信息。由此,新媒体建构出一个几乎无处不在的媒介生态环境,置身其中的个体乃至群体存在者始终“在线”,逐渐为其所“规训”和“异化”。波兹曼曾言,“电子媒介决定性地、不可逆转地改变了符号环境的性质。在我们的文化里,信息、思想和认识论是由电视、而不是铅字决定的。”现在,这句话似乎需要改写为:我们当前的信息、思想和认识论,是由随时随地提供视听娱乐的数字网络移动新媒体、而不是固定电视所决定的。

表面上颇显吊诡(paradox)的是,当下数字新媒体在时间上的随时性、在空间上的随地性,所对应的恰恰是散落的、残缺的、碎片化的个体接受状态。而细加辨析则知,数字新媒体正是藉此全面占领个体存在者的零零散散的暇刻时间。在诸如等车、候人、午休、小憩等暇刻时间,手机上网、手机视频、移动多媒体CMMB、MP4、MID、3 G阅读器等数字新媒体“乘虚而入”,不知不觉将个体引向梦幻式的娱乐消费中,包括网络灌水、自拍贴图、微博客等娱乐展示。在此媒介情境中,个体存在者某种意义上被规训为个体(新媒体)消费者,为新媒体所延伸亦为新媒体所肢解,而如波德里亚所提醒的,此情境中“消费就其意义而言,乃是一种符号操控的系统行为”。而整个消费社会的“消费系统并非建立在对需求和享受的迫切要求上,而是建立在某种符号(物品/符号)和区分的编码之上”。由此可知,个体存在者的暇刻时间消费,始终处于基础性和全局性的物品符号编码系统的收编中,个体的消费成为某种话语同等物,成为个体的自我确证。然而,进一步勘察个体暇时消费则知,个体的无为时间消失殆尽,因为数字新媒体消费系统的欲望生产运行下,或然性个体消费逻辑被改造为应然性消费逻辑,个体暇刻时间潜在地被消费编码系统所接管和编制,暇刻时间失去其本真性(authenticity)的“暇”的自由,成为异化暇时。马克思对于异化劳动的阐述,同样可直接套用于异化暇时:个体存在者的消费“活动也不是他的自主活动。他的活动属于别人,这种活动是他自身的丧失”。在此意义上,数字新媒体语境中的个体存在者成为“无暇(失去本真性暇时)之人”。

另一个表面上颇显吊诡的是,当下数字新媒体强大交互性,所导致的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结果,恰恰是个体存在者的自闭(autis m)和群体存在者的隔绝(isolation)。凡·克劳思贝(Vin Crosbie)称,数字新媒体既包括人际传播的“一对一”和大众传播的“一对多”的模式,还拥有“多对多”的模式:“新媒体消费者会和所有出版商和广播机构共同分享传播内容的编排和管理,新媒体不仅提供‘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媒介传播,更提供‘多对多’(many‐to‐many)的媒介传播。”显然,克劳思贝并未觉察“多对多”传播的虚幻性所在。细加辨析则知,和“多对多”传播形式相对应的主要是视听影像(image)信息,其瞬时性、直观性、零散性和重构性所建立的影像化话语机制,对于个体/群体和个体/群体之间的信息传播,进行思想维度的抽空和感官维度的作秀,进而建构出存在者的数字影像形象,而存在者和存在者之间的信息传播潜在转变为存在者数字仿真拟像(simulation)之间的交涉(尤其在暇刻时间的“多对多”传播中)。

同类推荐
  • 我们怎样读书

    我们怎样读书

    本书是范寿康1927年任春晖中学校长时主编的。早期的春晖中学,曾荟萃了一大批名师硕儒,如李叔同、夏丏尊、朱自清、朱光潜、丰子恺等先后在此执教,有“北南开,南春晖”的美誉。在课外读物泛滥的今天,民国最著名的中学——春晖中学编辑的课外读物是怎样的?令人好奇。几十位如雷贯耳的文化大家躬身为中学生讲述读书与思考的门径。他们娓娓而谈,使读者在平和、风趣、谨严的谈话中找到读书的真趣味。
  • 主持人节目驾驭艺术

    主持人节目驾驭艺术

    随着时代的步伐,社会在不断地前进。近年来,国内外的应用主持领域有了长足的发展。本书强化了应用主持的实用性、可操作性,融知识性和实用性为一体,让广大读者可以在主持工作的实践中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从而迅速提高自身的主持能力和素质。
  • 儒家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儒家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从儒家智慧的海洋中,撷取到最宝贵的明珠.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本书通过选取经典的儒家故事,以修身做人、处世智慧.正视心欲、直面名利、谦孝美德等篇章淋漓阐释儒家的博大智慧。目的就是通过撩开儒家思想神秘的面纱。
  • 教出会生活懂生命的孩子

    教出会生活懂生命的孩子

    本书针对当代社会孩子成长面临的诸多问题提出了一套颇具科学性的教育方法。
  • 守护教育的良心

    守护教育的良心

    《守护教育的良心》这是一本有痛感又饱含温情的书。作者厉佳旭,从青春勃发的大学生,变成双鬓染霜的老教师,一晃二十年。他在多所学校工作过,一直保持着多年来养成的自我批判的习惯。本书记录的,是他最真诚的教育反思。如何理解教师这份职业?如何认识学生?好学校长什么样?如何看待生命和自我?如何理解今天的中国教育?如果对一切熟视无睹,便不会进步。作为校长,更作为一名教师,作者用自己的思考呼吁教育良心,用自己的行动守护着教育良心。本书献给所有热爱教育的人。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花前月下爱上你

    花前月下爱上你

    陈俊豪和刘文相识在花店。他们因高雅娴静的兰花结缘,在无数个清雅幽静的月下将爱的种子灌溉。心与心的碰撞,精神世界的相互依靠,他们的爱情是两种品格和灵魂的产物。刘文的父母虽是跨国企业的董事领导,她却因儿时意外失明,自小在农村长大。她的人生转折从成年后的复明开始。陌生的光明探险之路,从遇到事业有成的陈俊豪后,正式打开了帷幕。他是她新世界的引领者。她是他精神世界的灯塔。从在花店培植花草的工作,到融入家族企业实现人生理想。刘文接受着一次次挫折和考验。她与他的爱情花瓣用两人的梦想培育着。世间最圣洁高贵的情感,源自于两颗成人之美的心灵。好事多磨,他们历经分分离离几多磨难,最终在不得不取舍的现实面前,又该如何守得云开见月明呢?从花草中看人生百态。在互联网的无障碍路上,看海枯石烂。他们演绎了一个绚烂凄美的爱情故事,可是,他们的故事里,却也不只有爱情。
  • 云游在诸天

    云游在诸天

    意外穿越异界,偶得诸天APP,从此踏上了云游诸天的道路。诛仙世界,修炼遮天法,开辟苦海;斗破世界与武动世界,钻研炼药术与符道;风云世界,收复火麒麟与神龙;遮天世界,饮悟道茶,与故友再叙;完美世界,与柳神论道;神墓世界,谋划天道本源……
  • 原来婚姻那么疼

    原来婚姻那么疼

    父亲才下葬,竟被我发现丈夫和小妈苟且。这场为了拆迁款而结合的婚姻,我以为可以彼此扶携,却不想一开始就是他们不怀好意的阴谋。面对婆家的贪得无厌,丈夫的纠缠不休和小妈肆意挑衅,无依无靠的我只能奋起反抗,守护自己最终的幸福。--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半张纸条

    半张纸条

    伊妍姗用了许多年才教会苏星皓去爱,只可惜他爱的人已经不是她了。仅以此记献给那些曾经深爱过别人的人,你们的爱还在,只是没有遇到对的人。
  • 书荒拯救者

    书荒拯救者

    灵气复苏百年后,道书体系崛起,世人可观道书悟道。然,好书难寻,全球书荒!值此之时,少年吴逆偶得奇葩推书金手指,从此,他背负起了拯救全世界书荒者的重任……“亲,书荒吗?这里有本《赘婿》,每日十更,全年无休!”“你好,《神雕侠侣》了解一下,不虐主无绿帽!”“兄dei,《人生长恨水长东》造吗?妥妥的至尊爽文!不看不是中国人!”“我跟你港,《冰与火之歌》真乃旷世巨作,不死人,零血腥,作者一点不任性!”等等,怎么好像有点不对?————这是一个反向文抄公靠卖刀片发家致富,走上人生巅峰的故事。
  • 绝世神医混都市

    绝世神医混都市

    医圣会武道,天下任我转!上古医术唯一传人陈飞,遵从师父命令来到花花都市找寻完美未婚妻,一路碾压强敌!当某一天,陈飞站在紫禁之巅,俯瞰尔等众生,幽幽感叹道:“无敌,是多么的寂寞!”
  • 恰是时间与你

    恰是时间与你

    “世人与我都是过客,唯有你,是我的归属!”——苏茶“你说,我是你的归属,但是,你更像是我的一束光!”——陆柯*年少时“原来你就是那条狗啊?”苏茶似笑非笑的看着陆柯。“对啊,我就是那条缠着你的柯基。”现在他们已经在一起了,他也不害怕她会离开了。*若干年后,苏茶已经是金牌编剧,陆柯也是年轻的科学家“茶茶,他们说你跟那个秦漠有一腿,你喜欢他!”“胡扯,我最喜欢阿柯!”只是他长得比较好看,多看了两眼“茶茶,他们还说你跟那个女演员有问题,是拉拉!”“卧槽!老娘那是帮人追女朋友,谁造的谣!”“阿柯你要相信我!”“我当然相信你。”陆柯愉悦的看着炸毛的苏茶,这是夫妻间的情趣不是
  • 写作的诞生:如何开启你的写作之路

    写作的诞生:如何开启你的写作之路

    许多学习写作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自己是否具有写作天赋,即使是一些写作多年的人也常常被这个问题困扰。本书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与创作实践,告诉你:写作是可以练出来的,只要你足够敏感,善于观察,勤于写作,就具备了成为一个作家的天赋。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启蒙书,颠覆传统写作指导书只讲技巧,不讲写作规律的致命弊病,让你成为一个真正会写的人。
  • 白玉蝉

    白玉蝉

    陈致远死的那个晚上并无异常。十一点半蓝玲回到家里,他还出来过一趟,没戴眼镜,脸色疲倦,一年多了,他一直是那种脸色,黄中带青,眼睛下面有些浮肿。他刚画完一幅大油画,完成那天说最近什么也不画了,先把画室理一理,再带她去趟日本,结果没两天就又画了。蓝玲也不去说他。陈致远是去卫生间。蓝玲听他冲了马桶,洗了手,出来了,跟她说今天感觉不大好。她说,不大好就早点睡吧。他看着墙茫然了一阵,——后来无论怎么回想,蓝玲也未发觉那阵茫然有什么不对劲的,不大好,是人不大好?还是画得不大好?怔了二三十秒,看她打乱了头发,只穿着衬裙,知道她要洗澡,点头说,这就去睡。噢,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