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51400000029

第29章 西方人谈爱(6)

2.人的社会本质。他说但人之所以能够存在,应归功于自然力,而他之所以能够是人,却应归功于人。没有了别的人,正如他在形体上一无所能一样,在精神上也是一无所能。”“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但理性、科学却是无限的,因为,它是人类共同的活动。”(同上书,113页)

他的意思是,人不能离开社会,离开人与人的交往,离开人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劳动。一切文化、科学都是人类社会长期的共同活动所创造的。

马克思后来提出“人的本质是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受到费尔巴哈学说的影响的。

3.人的精神本质。他说一个完善的人,必定具有思维力、意志力和心力。思维力是认识的光,意志力是品性之能量,心力是爱。理性、爱、意志力,这就是完善性,这就是人的绝对本质。”(同上书,28页)

他的“理性、爱、意志”就相当于古希腊哲学家所提出的“知性、情感、意志”。值得注意的是,他是将爱作为情感来看待的。这与休谟的观点是接近的。而与叔本华的观点不同,叔本华是将爱看成是一种意志的。

这里也说明,近代西方哲学家总的认识是:爱是人类的情感,也是人类的意志。

“人的本质”的概念,应该能解释为:人的根本属性,人的由来,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从这些要求看,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是比较全面的。

费尔巴哈提出人的“类”与“类本质”的概念。所谓人的“类”,指的不是个体的人,而是人类全体。所谓人的“类本质”,指的是人类的本质,而不是任何一个个人的特性。上述“人的本质”的三个层面,都是人的“类本质”。“类本质”的概念,后来被马克思所引用。

(一)爱是人的最高本质。

费尔巴哈说如果人的本质是所认为的至高本质,那么,在实践上,最高和最首要的基则,也必须是人对人的爱。”(同上书,76页)

为什么费尔巴哈认为,爱是人的最高本质呢?因为在他看来,与他人没有联系的人,虽然也具有思维力和意志力,但他还不是真正的人。要成为真正的人,必须有社会生活,必须是“类”的一分子,必须有人与人之间的相爱的关系。

因此,费尔巴哈关于“爱是人的最高本质”的观点,是和他的人的社会本质的观点分不开的。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费尔巴哈认为,在各种社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相爱是“最高和最首要的基则”。这两种观点是有差别的。这也是费尔巴哈的思想长期被马克思主义哲学批评的原因。

如果我们客观地评价,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都是在19世纪,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社会上的阶级对立十分严重。在阶级对立严重的时代,过分强调“爱”并不很现实,甚至还会阻碍必要的革命进程。这样的背景下,费尔巴哈的观点受到批评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时代发展到今天(21世纪),资本主义得到高度发展。民主化的政治制度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都促使社会上阶级矛盾的妥协和缓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各阶层之间的合作成为全社会的要求。在这样的新的时代背景下,费尔巴哈的思想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很可能是他关于“爱是人的最高本质”的观点,更有利于推动人类的进步。

(二)爱是上帝。

费尔巴哈说爱就是上帝本身,除了爱以外,就没有上帝。爱使人成为上帝,使上帝成为人。……爱,是上帝与人,精神与自然之真正的统一。”(同上书,76页)

在19世纪时,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以对基督教的神学思想的批判而著称。他对于神或上帝的理解是无限的或属神的本质,就是人的精神本质;但是,这个精神本质被人从人里面分离出来,被表象成一个独立的存在者。”(同上书,上卷,327页)

他的意思是:人们所信仰的上帝,或所想象的上帝,其实就是人自己的愿望;是人将自己的愿望集中在上帝(独立的存在者)身上。

那么,人的主要愿望是什么呢?就是被人所爱。而上帝的精神就是爱人类,愿意赦免人类的罪孽,而救援人类。因此,他说:爱是人和上帝的统一,爱就是上帝。

斯宾诺莎说:自然就是神。费尔巴哈说:爱就是上帝。他们两人关于神或上帝的观点,帮助我们深刻地认识基督教的本质。同时,他们的观点,也是今天和未来世界上基督教信教者和非信教者的对话和沟通的基础。

(四)幸福、利己和利他。

费尔巴哈的爱的学说与他的幸福观是一致的。他将人的幸福作为人所追求的主要目标。他说人的任何一种追求都在于幸福的追求。”(同上书,536页)

在幸福的追求中,他要求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结合。他说本人的利己主义的满足也是同别人的利己主义的满足有关系的。”(同上书,434页)“幸福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或是各方面的。”(同上书,下卷,432页)

关于幸福的利己和利他结合的观点是爱的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书在以下各篇章中都会论及。

总之,尽管费尔巴哈关于爱的学说,在中国,长时间内不被人们重视,甚至有所批判,但是如果我们真正认清时代发展的趋势,我们不能不对他关于爱的学说,有一个新的认识。在人类向着“和谐世界“的方向前进时,费尔巴哈的爱的学说,将会发放出耀眼的光芒。

弗洛伊德学派论爱

19与20世纪之交,欧洲出现一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他的精神分析研究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他关于性欲和爱的研究对后世影响甚大,形成了弗洛伊德学派,马尔库塞与弗罗姆是20世纪弗洛伊德学派中两个重要的哲学家,他们对于“爱”都有专著。本章介绍他们三位有关爱的思想,并有所评述。

一、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出生于奥地利。父亲是犹太毛皮商人,不太讲人情;母亲给他较多的抚育和感情。I860年,全家迁到维也纳,弗洛伊德在此居住了78年。1873年,他中学毕业后,以医学为职业。1882年,弗洛伊德进人维也纳总医院。1885年,弗洛伊德完成了他对脑髓的研究,被任命为神经病学讲师;他和布罗伊尔共同出版的《歇斯底里研究》一书。1896年,他创立了精神分析方法。1899年出版《梦的释义》。后来又有一系列的著作问世:《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1901)、《性学三论》(1905)、《精神分析引论》(1917)、《论创造力与无意识》、《超越快乐原则》(1920)、《集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1920)、《群众心理学和自我分析》(1921)、《自我与本我》(1923)等。

他的学说在人类心理学的影响非常大,对西方哲学也有深远影响。

弗洛伊德的学说与人类的爱有密切关系,现评述如下:

(一)潜意识与爱。

弗洛伊德在观察许多精神病患者的症状后发现,人是具有潜意识的。他说分析通常表明这些症状皆起源于潜意识过程,但在各种有利的情况下,它们可以变为意识的。”(《精神分析引论》,据彭舜译本,283页)

潜意识是弗洛伊德的一个重要发现,他自己认为这可以与哥白尼的日心说和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

从人的心理来讲,潜意识确实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如果从人类的理智、情感、德性三种精神活动来说,潜意识应该是一种低层次的情感(或欲望);在这个层次上,人只有一种情感上的模糊性的诉求,而没有达到理智分析与德性判定的层次。

本书的前文中提到:爱是情感与理智的综合,是高层次的情感。

因此,潜意识与人类的爱不是一回事。但是,潜意识是从人的内心来的,是人类爱的心理基础。潜意识的学说说明:1.人类的爱是植根于人的内心的,因此,爱比理智与德性有更深、更早的心理源泉。2.爱高出于潜意识,爱是情感和理智相结合的意识活动。

举一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一个已婚的男子(或女子),可能会在一段短暂的接触中,产生对某个女子(或男子)的爱恋之心。但这是一种潜意识,当他从理智考虑时,他会克服这种潜意识。

潜意识并不是一个贬义词,事实上,人类许多值得肯定的爱的萌芽,正是来自潜意识。幼儿对母亲的爱恋,不能说是意识活动,而是一种潜意识。

(二)性本能与爱。

除潜意识外,弗洛伊德自认为他在心理学中另一个重要发现是“力比多”。他说我们将脑子里代表着性本能的力量叫做‘力比多’(Libido),即性欲,并把它看成类似于饥饿、欲望的力量,或者是渴望权力的意志,以及自我倾向中的其他类似的趋势。”(《论创造力与无意识》)

按他的意思,力比多就是性欲,或性本能,是追求性满足的力量或意志。

性欲是人类爱情的基础,力比多概念的提出,说明爱情是有一种本能性的力量所驱使的。弗洛伊德并没有深人研究这种力量(力比多)的物质基础或神经系统的机理(这是人体生理学的任务),但是他已经启示人们,包括爱情在内的人类情感,与理智与德性大不相同,不仅是大脑的思维活动,并且是与整个神经中枢反应有关,也很可能与某种生化物质有关。正由于此,它能形成一种力量和意志,使人感到有一种冲动或激情,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付出努力。

弗洛伊德的力比多学说,使人想到叔本华的意志学说;力比多就是一种意志力。他的学说告诉人们:性欲和爱欲都是一种意志力,是人的一种生命力,它是有创造性的,是能推动人的行动的。

(三)人类集体中的爱的联系。

弗洛伊德后期的著作中有一部《集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对于人类的集体心理以及人类的爱的问题,有着深刻的阐述。

他说只要一个集体的形式存在着,只要在他的限度内,该集体中的个人的举止行为就表现得好像他们是统一的,他们相互宽容其他成员的缺点,把自己和其他人看做是平等的,对其他人也不会产生厌恶情绪。”“在原始集 体中,人的情感得到强化,人的理智受到抑制。”(《集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纽约版,55—56页)

他指出:集体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联系,是一种“爱的联系”一个集体的本质在于它自身存在的一些力比多联系”。(同上书)

在这里,弗洛伊德已经超出了他早期的认识,不再将力比多只限于人的性欲,而将性欲扩大到集体中人的爱欲。

由此我们可以想到费尔巴哈对于人的社会本质的认识,正因为人与其他高等动物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人的社会性,那么,在人的集体性的社会生活中,人类必然有“相爱”的本性。弗洛伊德是从人的心理学方面证明:人类为什么会在人与人之间相爱,为什么爱是人类的本质性的特性。

二、马尔库塞

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是德裔美籍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他生于柏林一个犹太人家庭。1917—1919年曾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左翼,后完全退出政治活动。1922年他拿到弗莱堡大学的博士学位,随后回到柏林,以售书为生。1929年他重回弗莱堡,在海德格尔指导下写论文。1933年,他加人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与霍克海默合作。随后离开德国,前往瑞士和美国,1940年获得美国国籍。从1952年开始,在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授课。1964年担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1965年担任柏林自由大学教授。20世纪60年代后期,他被西欧、美国的激进学生运动奉为精神领袖。1979年逝世于德国。

他著作有:《理性和革命》(1949)、《爱欲与文明》(1955)、《单向度的人》(1964)、《论解放》(1969)、《艺术和永恒性》(1976)、《审美之维》(1978)等。

马尔库塞的哲学思想深受海德格尔和弗洛伊德的影响,同时也受马克思早期著作的影响。他将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对于人类的爱,有一些重要的阐述。现介绍、评述如下:

(一)性欲到爱欲。

弗洛伊德的著作中的“性欲”,有时指与人的生殖机能有关的肉欲要求,有时指人追求快乐的普遍要求,后者又称为“爱欲”。

马尔库塞的学说是:在文明社会中,性欲必将上升为爱欲。

他说在成熟文明中‘在肉体区域获得快乐’的冲动可能进一步从持久的、扩展着的力比多关系去寻找目标,因为这种扩展增加并加强了本能满足。而且,爱欲的本性丝毫不能证明,这种冲动的扩展将以肉体领域为限。精神领域成为爱欲的‘直接,对象的同时,仍然是一个力比多对象。”

他又说在爱欲的实现中,从对一个人的肉体的爱到对其他人的肉体的爱,再到对美的作品和消遣的爱,最后到爱的知识的爱,乃是一个完整的上升路线。精神的‘生育,同肉体的生育一样,都是爱欲的工作。”(《爱欲与文明》,据黄勇等译本,138页)

马尔库塞的意思很清楚,性欲或性爱只是爱欲的最原始的一种,爱欲的对象是广泛的,包括对其他人的爱,也包括对艺术作品和科学知识等精神领域的爱。而所有的爱,都来源于爱欲(力比多)。

同类推荐
  • 菜根谭(中华国学经典)

    菜根谭(中华国学经典)

    从《菜根谭》中体现出的有时孤高无为、有时又乐观进取的思想中,可以看出作者激烈的内心冲突。古人云:性定菜根香。静心沉玩,乃得其旨。读《菜根谭》,思人间事,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一本囊括了中国几千年处世智慧的经典文献,自它一问世,便经久不衰,流传至今。其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人人都可以在其中汲取有用的智慧,成功者读它,失意者读它,孤傲者读它,平凡者读它,生意人读它,居官者读它,就连僧舍道观、骚人墨客也莫不悉心研习。
  • 什么是主体性?

    什么是主体性?

    《什么是主体性?》由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让-保罗·萨特1961年12月在罗马应葛兰西学院之邀讲学的记录整理而成。当年的课堂记录尤其是萨特与现场听众讨论的部分,五十多年后重获发现,2013年在法国出版,主体为题为“马克思主义与主体性”的报告,同时收入数位意大利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如Enzo Paci, Cesare Luporini, Galvano Della Volpe)与萨特讨论的文字。并由Michel Kail与Raoul Kirchmayer作序言“意识与主体性”,跋文是詹明信的“萨特的现实意义”。
  • 前世今生2:总有奇迹降临

    前世今生2:总有奇迹降临

    魏斯和他的女儿艾米跟我们共同分享了发生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不同寻常的故事,为我们揭示了前世回溯即通往灵性目标的神秘之处。这里有个人讲述的故事和魏斯博士的教导,这些都为根本地、永久地慰藉我们的身体和心灵提供了可能。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曾有过多次生命经历,只是被心灵的插曲隔开而已,我们对死亡的恐惧可能就会消解,我们将焕然一新。或许当我们沿着灵性之路循着自我的目标前行时,也能为当下的自己带来更多的平和与喜乐。奇迹仍在上演,上万读者参悟生命真谛,改变命运的连锁反应仍在传递中……
  • 道德经(中华国学经典)

    道德经(中华国学经典)

    《道德经》分道经和德经两部分,共八十一章,约五千字。虽然篇幅不长,却论述精辟,思想深邃。其内容重在详尽论述作为宇宙本体、万物之源和运动规律的天道,并将这种天道用以关照人道,指导治国和修身,直面现实社会,内容涉及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等诸多方面。
  • 佛陀的下午茶:佛经中的人生絮语

    佛陀的下午茶:佛经中的人生絮语

    前世菩提树,今生因缘果。命运岑寂流离,佛颜嫣然常悦。作为红尘俗世中的人,且让我们问佛观心,于纷繁的生活中得到一些安宁与淡定。
热门推荐
  • 网游之无尽三国

    网游之无尽三国

    当人类所有信息被数据化,当游戏走向不再被人类设定,你所处的世界到底是游戏还是现实?宛城下典韦的怒吼,虎牢关吕布的狂言,华容道曹操的无奈……魂入三国,是先知先觉去改变一切,还是随波逐流顺势而为?看上去有着无尽优势的玩家们,能否在时代洪流中成为最瞩目的弄潮?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波澜壮阔的大三国时代,充满无尽希望的未来,我们来了!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海归女恋上腹黑总裁

    海归女恋上腹黑总裁

    外黄里白的“香蕉女”,留学归来,却爱上土生土长的总裁,这个邪少腹黑又阴险。“香蕉女”的闺蜜,是朋友,还是情敌。除了爱情与友情,亲情也面临着考验,有欢笑有泪水,到底怎样才能征服邪少的心,让他跪在自己面前唱征服。
  • 致那段美好的时光

    致那段美好的时光

    每个人都有一段美好的时光,即使时间短暂,那也是值得自己一生去纪念的。尹沫雨的美好时光是有一个活泼、富有青春活力的少女开启的——乔雨晴。后来,发生过种种的事,尹沫雨认为乔雨晴离开了她的世界。乔雨晴走了,尹沫雨认为她的世界不再有光亮了,但命运却给了她一个意外。夏璃,就是尹沫雨生命中的一个意外。还有,徐佑、齐凌、苏筠培等人一一走进尹沫雨的世界,共同书写尹沫雨的美好时光。三年初中学习生活,两年美好时光,如指尖流沙,很快从指缝间流逝了。再见,小时光。再见,我亲爱的朋友们。
  • 误入修界

    误入修界

    正版修仙,内含修仙原理+宇宙探秘,有别于其他仙侠小说,不会让人看的糊里糊涂!
  • 天贵说案

    天贵说案

    他是京城有名的花花公子,却被无情的卷入一桩又一桩古怪离奇的事件,看着身边的亲人好友一个又一个离奇的死亡,他能够在诸多复杂的案情中理出头绪吗?他能将真正的凶手绳之以法吗?正当他春风得意破获了一桩又一桩奇案的时侯,一张大网却在悄悄张开。他到底能不能揭穿最后的阴谋呢?
  • 保德州志

    保德州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烧火丫鬟升宫记

    烧火丫鬟升宫记

    秦依睁开眼睛的时候,自己在火炉旁边。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就蹲在那里等有人发现她。这一等,等到一个怒火三丈的主管。他穿着一身灰蓝色的长衣,腰间带着一条宽宽的腰带,小眼睛眯起来,面部肌肉拥挤在一起,头上别着精致的钗。兰花指翘起来,走路扭扭捏捏,一副颐指气使的架势。秦依呆呆的盯着那位主管,看他用三寸不烂之舌把自己的家底从头到尾的侮辱谩骂了一通之后,秦依猛的意识到,看来,自己恐怕……
  • 就往前走

    就往前走

    他和她是男女朋友,因为家里的原因分开了,后来他结婚了。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