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51600000010

第10章 亚文化间的跨文化交流(1)

人们有时会被周围环境搞得茫然不知所措,时常感到被某些不可知的力量左右驱使,在海外乃至在美国看到别人的一些作为确实感到迷惑不解。本书就是为这样的普通人而撰写的。我希望能向读者展示,人类生活表面令人茫然,使人迷惑,纷乱无章,而在其深层又存在有序的一面。理解了这一点,读者就会重新审视周围的一切。

我希望,读者会因之对文化这个题目产生兴趣,从而随兴所至,独立观察。

——爱德华·霍尔《无声的语言》

同文化与跨文化

Rich(1974)提出了跨文化交际的五个领域:不同文化间/国家间/种族间(多数与少数)/少数民族间/逆向(白人与印第安人)。类似这样的划分都提醒我们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跨文化”交际活动并非一定指“出国”、指“留学生”、指“与外国人”打交道,而同时是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同文化交际:相似文化背景的人之间交际;

跨文化交际: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交际;

研究发现:二者之间有许多相似。可谓同构同质。

同文化(国内或亚文化间的跨文化)交流与跨文化交流都具有相似的讨论差异的范畴:如南北与城乡差异、制度(教育、法制)差异、传统与现代文化差异、男权与女权关系定位、信仰与禁忌文化的差异等等。

笔者曾在浙江大学的几届新生中进行“亚文化”差异情况的课堂随机调查,结果发现,许多“外地”学生在初到杭州和初进浙大的前几天,或者前几星期,甚至前几个月都会遭遇明显的跨文化交际障碍或“不很适应”的状况。

例:对许多东西的叫法差太多了

北方同学打饭时说:“来碗米”——浙大食堂的南方师傅完全不解。

有师傅终于听懂了之后忍不住回答说:“同学,买米应该去米店,这是食堂,食堂只卖烧熟了的米饭。”这让北方来的同学也很不悦:“我说的就是米饭。你干吗非让我再多说一个字呢?”

确实,有的地方“吃面”与“吃饭”是两个意思,有的地方是一个意思。

有的地方“吃饭”就是“吃米”的意思,因为“米”与“面”的吃法有较大区别,有的地方则是无论吃饭吃面都得做菜,所以没有明显差别。有的地方“喝粥”是为了区别“吃干饭”而煮得“稀稀的”,而这种稀薄度在另一地方同学看来完全是在“喝汤”,此话一出,另一地方的同学则觉得竟然连饮食中最重要的“喝汤”的含义都会与最不起眼的“喝粥”混起来,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关于浙大食堂里统称为“面食”的东西,如面粉包裹了咸的馅料或甜的馅料之后应该叫什么?面粉做成面食后是蒸了或烤了之后应该叫什么?很多来自不同省市和地区的同学发现叫法差太多了,如:馒头、包子、面包、蛋糕、糯米糕、生煎包子、煎饼果子等等,有的地方的同学认为馒头与包子完全不同,有馅的是包子,没馅的是馒头,有的地方的同学则称有馅的包子仍是馒头,如肉馒头、菜馒头、糖馒头。有的地方的同学认为包子与面包区别很大,一是蒸的,一是烤的,有些地区的同学则称他们所说的包子是面包,称他们所称的面包是蛋糕……“其实大家都在乱叫。”包括有的同学发现自己感觉十分亲切的“麻辣烫”到了异地竟也变得面目全非、口味怪诞了。

有浙大新生因为作业紧张,请室友代为打饭。要求是“红烧大排加一个素菜”。结果南方同学打回的“青菜”让这位北方的同学很奇怪,因为他说的素菜是指白菜。——中国素菜花样繁多,各地差异很大。美国有的超市因为弄不清楚,索性将各种品种的叶菜统统标为“中国蔬菜”。

虽然这也许是最不易引起争斗的“微观”跨文化差异,但在讨论中我们不难看到和听到讨论者们的口气大都“理直气壮”,最初看别人的差异也有点情不自禁的“贬损”之心,觉得他者的叫法“太可笑了”、“太奇怪了”之类。这种心态十分类似跨文化交际讨论的“本文化中心主义”,也就是认为自己熟悉的东西和方法就一定是对的,理应如此、理所当然的,而别人的说法和叫法则都是可笑的、滑稽的,甚至是愚笨的。其实,静下心来想一想,每一种文化习俗和习惯叫法都是有道理的、可理解的,也不会妨碍交流,而是增加了大家“来自五湖四海”的交往乐趣,这就是多元文化或者说文化多元的魅力。

口味差异与文化差异

一般人们讨论文化差异不愿多谈口味差异,认为它是表层的事情、最容易解决的事情。而所谓深层的文化差异和沟通主要指价值观、宗教信仰、意识形态。价值观或意识形态的冲突才是真正可能导致国家间冲突的大事。其实这也是文化被国有化的表现。

相比之下,口味偏好往往比意识形态更牢固,伴随一生。因为它是非理性的。很多“我族中心主义”、“极端爱国主义”和“仇恨外族情绪”都是非理性的。性相近、习相远。江山易改,习性难移。

就个体而言,一个人的一生中,通过后天学习和交流、对话和反省,价值观、宗教信仰、意识形态是可能改变的,而一个人自七岁之后就确定下来的口味偏好,却是伴随一生,很难改变的。而且是越老越难改变的。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当年很“开放”的年轻人,到老了之后会变得十分保守和固执的原因之一。

尤其对讲究色香味的中国人而言,人生最让人向往的美事之一,就是游子回乡后又“喝到了家乡的水”,又“吃到了妈妈(或奶奶、外婆)做的菜”。

最近许多澳大利亚的入关行李检查人员,虽然不懂中文,却能说出或听懂中文“榨菜”。因为中国人出国旅游,总不免担心适应不了十余天吃西餐的口味问题,所以随身携带一些小包装的榨菜,就成了常见的行李内容。一包榨菜、一种口味接近的调料、一盆夹在西餐自助餐中的米饭,总能让疲劳的中国游客在他乡也能胃口大开,心情顿时大好。

公共场所不要吃东西?

目前中国的一些城市公交车,已经贴出“禁食车”、“请勿在车厢内吃东西”的标语。

中国旅客到了国外旅游,导游也会再三提醒:在“老外”开车的大巴上,千万不要吃东西,更不用说抽烟了,只能喝瓶装水。如果在“老中”驾驶员的车上,最好也不要“偷偷”吃,因为它是“犯法的”。

为什么现在许多时候公共场所的“禁食”,已经提到了“禁烟”的高度?

就是因为在提倡多元文化和相互尊重的大背景下,食品气味的差异,也被提到了文化差异的高度,一种中国人觉得香气四溢的食品,在另一种文化中人的嗅觉中,就可能是难以接受甚至是禁忌的。一些海外房东的租房条款上,还会专门注明不希望中国学生在厨房里做中国餐。因为中餐的制作所产生的油烟较大,可能会导致下一个其他文化背景的租客感到房间里有“怪味”,拒绝支付原定的房价。

例:日常用语中的感叹词说法差异很容易引起误解

一些浙大老生在调查中强调自己在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才终于领悟出室友的一些说话方法其实是不伤人的。如:

好恶心呀!——只是轻微讨厌?

哎呀我去!——没什么意思,就是感叹一下?

我跟你讲,——没有强迫的意思?

“我跟你讲”这个说法在杭州一带是较普遍的开讲语,只是表示“兴”或请别人注意自己准备要讲话了。这个说法还是杭州电视台一档方言说新闻节目的栏目名(“我和你讲”)。但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北方地区的同学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觉得杭州同学说话总是很“强势”,仿佛要迫使他人听自己的。其实这种感觉也可能涉及外地同学到浙大读书后,觉得杭州人是本地人,是强势群体,所以本能地、敏感地觉得他们说话总是很强势的。这也就接近于文化交流中所谓的“文化霸权”和“话语霸权”,在许多相互不了解、缺乏沟通的情况下,跨文化交流的双方其实都可能产生“不安全感”。

比如杭州的同学若不经历调查和跨文化对话,则可能完全不会意识到自己很习惯的说话方式不仅不是客气,而且可能引发交往者的不悦,自己已经被同学视为“不友好”;事实上,杭州人的这种说话方式本意不是想率性地打断人家说话或打断人家的做事,而是先试试能否引起他人的听的兴趣,然后再决定要不要说。杭州本地人在听到这样的话语后,很可能或转身向说话者,或眼睛转向说话者,从而表示准备听他讲话;或者就直接说:“我不跟你说”,“我不听你说”;对方可能因此立即闭嘴,把原来想讲的话咽回去。由此可见,这里面很明显有跨文化的误解或误读。由于中国文化传统是强调“入乡随俗”和为人宽容的,所以北方的同学虽然一开始对杭州同学的说话方式不悦,但绝不会说出来,只是“默默忍受”,直到时间长了,双方了解深了,才觉得对方并不是强势和喜欢“逼迫”他人的同学。从这个案例中也可看出,我们对许多跨文化交际的潜在障碍仍是长时间无意识的、不自觉的。

同文化中的亚文化差异

从国内文化的差异角度看,虽然我们享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即汉语,但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所以内部的亚文化也极其丰富。各地各族的文化都在属于“中华文化”的同时又自成一些亚体系。比如在语言风格、社会风俗、男女分工、责任义务分配等方面,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和可能,逐渐地形成自身的优势,同时也承受着一些方面的相对劣势。但这样的国家内部文化差异也会引起跨文化交流的障碍。

例:浙大新生的相互不了解

你们杭州爱吃泡饭?太可怜了!——其实“菜泡饭”是杭州地区的一种美味主食做法。

来自沿海城市的同学问内蒙古来的同学:你们那儿是骑什么的?——他以为内蒙古都是草原,还觉得自行车可能是骑不来的,骑马的话还不清楚人家家里是否富有?

浙江的同学问“西部”来的同学:你们那里有三层以上的楼房吗?——他以为西部就是比沿海地区要“落后”的地区。所以看上去应该与杭州完全不一样。

有新生问宿舍里的回族同学:听说你们是不能吃猪肉的?为什么呀?——事实上更多的同学对回族同学的文化几乎一无所知。

有新生一听同寝室里有少数民族同学,立即高兴地说:那你们可以经常为大家表演歌舞了!——他以为所有少数民族的特点就是喜欢唱歌和跳舞。

在个人习惯上,许多浙大新生对室友的生活和卫生习惯表示“太奇怪了”,如:好几天才洗一个澡?洗脸用满满一脸盆水?一天要刷三次牙?

浙大的床竟然“穷”到是用硬板做的?南方人怎么会用“草席”这么怪的东西?好扎人呀!听说你们宿舍的北方同学在炎热的夏天还在床上铺“垫被”睡觉?他脑子有问题吗?玻璃窗里面为什么要多此一举地加个纱窗呀,闷死了!这人怎么这么不懂礼貌,整天穿着拖鞋走进走出?怎么南方男人敢穿着花短裤到处走?……

例:浙江新生的南北文化敏感

许多国家都有北方与南方文化的差异,或者说人们习惯于用这种方式区分地域亚文化的差异。

有一位来自东北的浙大女生,刚报到不久,与初次见面的室友说:“我才1米76,我不是很高。”引起周围南方女生一阵惊呼。后来她还忍不住介绍说:“我们那儿到高中的时候,班上男生全都1米8以上了。”引起班上南方男生又一片惊叹。

另一位来自“北方”的新生也在调查问卷中写道:我到杭州后发现南方这儿马路上的“恋人”们怎么都差不多高?奇了怪了。

虽然中国的北方人与南方人在历史上发生过许多次大规模人口迁移和文化融入,目前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也早已南来北往地自由流动,但人们对南方与北方的差异仍有一些“定型观念”,比如认为北方人总应该是豪放的“大汉”,南方人则往往被总结为精明能干。类似的差异其实在“外国”也如此。

例:豪爽大方的北方人?

一位北方同学在南方的某列车上,听到两人为座位争吵,惊讶他们吵的时间之长,竟然自己一觉睡醒还在吵。若在北方老家,他们或者早就“打”起来了,或者早就不再这么“相持”不下了。

北方同学来杭州读书后,很惊讶南方小贩对每一毛钱、两毛钱都斤斤计较。其实这不过说明南方商贩大都定价较实,懂得薄利多销,这一毛钱、两毛钱就是他们的微利。不过北方同学也很高兴在南方生活时,可以一次只买一个苹果,南方小贩绝不嫌你“小气”。

有北方同学在杭州时间长了,回老家过年时,对老家的一家冲印照片店的质量问题提出了质问和索赔要求,结果回家被母亲责怪,说他在“南方”生活时间太长了,变得越来越不宽容,也喜欢斤斤计较了。

虽然南方同学大都表示:特别喜欢与北方同学相处,因为他们热情大方,特别好相处;但是北方同学却发现南方同学太奇怪,什么人情都不肯“欠”,凡是“被”帮助了的事,都着急“赶紧还清”,包括借了三毛钱、同学帮助打了一次开水等等。

寝室同学出门吃饭,南方同学永远是不用问就知道是AA制,北方同学则觉得这样的话太不亲热了,总是抢着要付钱。不过如果北方同学坚持这样做的话,则南方同学就会悄悄地不再热心于到校门口的小店去聚餐了。

同类推荐
  • 名城胜地对联(下)

    名城胜地对联(下)

    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中国汉民族的文化瑰宝。本书介绍了一些关于名城、胜地的对联,如“太白楼(歙县)”、“西湖桂斋(福州)”、“白居易墓(洛阳)”等等。
  • 最后的神话:诗人自杀之谜

    最后的神话:诗人自杀之谜

    人们把世界最美的状态称为诗境,把心中最美的意念称为诗意,把文字中最精妙的语言称为诗句,把最动人的画面和最能激发人的想象的言外之意称为诗情。人生最激情澎湃的一刻,是诗;人心最美丽的邂逅,是诗。
  • 学国学,用国学

    学国学,用国学

    本书紧紧围绕“本领”和“能力”,通过分析国学与现代社会的一系列问题,让领导干部能够清楚地了解国学知识,学会用国学知识中的精髓来分析当今社会出现的问题,懂得用国学知识来提高自身执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性。可以说这本书所讲的内容,把握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点明了国学精髓的所在,开创性地把当今社会的突出问题与国学联系起来进行探究,是一本既讲得时尚,又要讲得明白;既讲得有深度、有层次,又讲得很管用、很实用的国学经典书籍。
  • 读史悟玄机:中国历史中的铁血规则

    读史悟玄机:中国历史中的铁血规则

    本书将展示给您历史中的种种玄机:关于攀升的学问,关于明哲保身的计策,关于统驭天下的智谋,关于处世的哲学,关于政治与道德的关系,关于君子与小人的争斗……带给您的必是耳目一新的感受!当您掩卷而思时,您会发现这是历史、文化与智慧最完美的融合体!
  • 中国文化博览3

    中国文化博览3

    历史的车轮告诉我们,了解过去,有助于理解现在,展望未来。这套丛书成为广大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读物,感染熏陶,潜移默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培养爱国主义感悟,提高爱国主义的思想和觉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热门推荐
  • 世界杰出成功人士信奉的21条人生信念

    世界杰出成功人士信奉的21条人生信念

    成功的方法不能复制,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环境和机遇;但卓越的信念和人生经验是可以学习和借鉴的。相信本书能带给你很多的惊喜和长久的收获。
  • 贞观最强家丁

    贞观最强家丁

    唐枫因着意外穿越大唐,成为长孙府的一名家丁。正值贞观盛世,小小家丁登上大雅之堂,游走在王侯将相中,惊得朝堂满朝风云。且看小小家丁,如何游戏人间,搅动风云。本文种田文,非考究!
  • 恋爱秘籍,追了男友要负责

    恋爱秘籍,追了男友要负责

    周宛如和欧阳靖相处的日子里,她坚持三个原则,男友生气了要哄,傲娇了要宠,开心了要捧,所以这个帅哥男友妥妥的被她收入囊中。周宛如还记得那天……欧阳靖一如平常一本正经的看着菜单,“你吃可乐鸡吗?”周宛如此时眼里除了欧阳靖,她什么也看不见,因为欧阳靖问菜名时,她就觉得无比幸福,因为美食、美男她都兼得,男友帮她点她爱吃的菜,她幸福又开心“可以。”接下来是这样的。“你吃酱猪蹄吗?”“可以。”“你吃水煮肉片吗?”“可以。”“你能嫁给我吗?”“可以,呃…”周宛如说完立马反应过来她一辈子就这样被欧阳靖用一顿饭解决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Poor Folk(I)穷人(英文版)
  • 云淡风轻路过你

    云淡风轻路过你

    10年前,茯苓接到的一个电话改变了茯苓的人生轨迹,她平淡安稳的生活被一个电话弄得支离破碎,人生给她的考验一个个接踵而来,而她在一次次的自我反思中,凤凰涅槃,成为更好的自己
  • 余生与你一世情深

    余生与你一世情深

    他,自律、完美、强大,哪个词完美便是形容他。他说:“我需要一位符太太。”他说:“有我在,谁欺负你都不需要忍。狠狠的报复回去。”他说:“这婚,没有离一说。”谁说“余”字便多余?在我这,你便是我的余生。
  • 驾驭力:高效团队的行动方案

    驾驭力:高效团队的行动方案

    层管理者第一个必不可少的技能便是能够带团队,而且要带出一支高绩效的团队,带团队考验的是一名管理者的团队驾驭能力。本书主要阐述了管理者是如何驾驭团队的,具体从团队的构成与搭建,如何最大化激发团队的效率,如何带领出一支协同、高效、执行力出色的团队等方面展开陈述,为中层管理人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性意见。
  • 季先生的隐婚小娇妻

    季先生的隐婚小娇妻

    谁能告她,自己一个影后,表演技术分明是已经登峰造极了,但是却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被发现有严重性的情绪障碍症,这个事情到底怎么办,倘若是被他说出去的话,那么自己就全毁了,好吧。季医生看着这个女人一步步的走进自己的陷阱,还装作大灰狼的样子,就忍不住想笑。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侠丐木尊者

    侠丐木尊者

    开封古称汴京,五代、赵宋均曾建都。城北有北宋故宫遗址,居民叫做龙亭,楼阁矗立,下接长堤。堤左右各有一片湖水,俗称潘、杨二湖,昔年水面甚宽。每值端午,必赛龙舟,到日倾城往观,车马云集,为每年一大盛举。承头的人,大都是些喜事土豪富绅以及地方上以豪侠著称的有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