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52400000001

第1章 寺庙综述

我国寺庙的数量众多,建筑风格多样,艺术价值极高,千百年来,承载与记录着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兴衰,不仅是我国的艺术瑰宝,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更是我国悠久宗教历史文化的代表与象征。

我国的寺庙文化源远流长,它完整地保存了我国各个朝代的历史文物,在国家公布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中,寺庙及其相关设施约占一半,说它是“历史文物的保险库”,可谓当之无愧。我国的寺庙建筑与传统的宫殿建筑形式相结合,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俗特色。

同时,寺庙文化也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天文、地理、建筑、绘画、书法、雕刻、音乐、舞蹈、文物、庙会、民俗等。尤其是许多地方一年一度的庙会,如火如荼,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内容,而且也促进了地方旅游业的发展。

第一节佛寺建筑

佛寺是中国佛教建筑之一,起源于印度,从北魏开始,逐渐在中国兴盛了起来。据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首都洛阳内外,当时竟然有一千多座佛寺。唐朝诗人杜牧曾在《江南春》诗中说:“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见,当时的南北朝时代,大规模兴建佛寺已经蔚然成风;佛寺数量之多,令人惊叹。

一、“寺”的演变

寺,原来并不指佛教意义上的建筑。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云“寺”为“廷也”,即指宫廷的侍卫人员。以后寺人的官署亦即称之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等。其中,“大理寺”是中央的审判机关,“太常寺”则为掌管宗庙礼仪的部门。西汉时期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称为“府”,九卿的官署称为“寺”,即所谓的“三府九寺”制。其中,九卿中有“鸿胪卿”,其官署就叫“鸿胪寺”,大致相当于后来的“礼宾司”。

在中国,虽然佛教的传入早在西汉末年就已经开始了,但当时人们只不过是把佛当做一种神灵来供奉,与神化了的黄帝、老子等没有多少不同,所以,那个时期便没有佛寺之类的佛教建筑。只是到了东汉的后半期,尤其是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才作为一种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宗教在大河上下、长江南北次第传播并流行开来,大量的佛教寺院才开始在外来建筑风格的影响下得以兴造。

因此,“寺”是佛教正式传到中国后,中国人为了尊重佛教,对佛教建筑的新称呼。将称朝廷高级官署的“寺”用来称呼佛教建筑,足可以说明当时的统治者对佛教的重视与敬重了。

知识小百科

你知道佛教中“寺”一词的由来吗?

相传东汉明帝时,天竺(中国古代对印度的称呼)僧人有用白马驮着佛经来到中国的,为佛教在中国大规模的传播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印度僧人到达中国后,最初是住在洛阳的鸿胪寺中,后来鸿胪寺改建,取名为“白马寺”。于是,“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称。在佛教用语中,“寺”叫做“僧伽蓝摩”,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中国的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的名称越来越少地出现了,而逐步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二、佛寺独具中国特色

印度佛寺传入我国后,很快与我国传统的宫殿建筑形式相结合,成为具有中国建筑风格的佛教建筑。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寺已采用中国传统的院落式格局,院落重重,层层深入。到了隋唐时期,由于隋代崇佛,广建佛寺,剃度僧尼,而唐代强大,包容诸教,亦倡事佛,所以隋唐两代,佛教发展之速之盛,令世人瞩目。这一时期,供奉佛像的佛殿成为寺院的主体,塔被移到殿后,或另建塔院,这与印度以塔为中心的佛寺,已有很大的不同,完全中国化了、世俗化了。

中国佛寺采用传统宫殿建筑的形式,一般以殿堂(又称正殿、大殿或大雄宝殿)为主体,集中地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和特点。中国佛寺建筑有意将内外空间模糊化,讲究室内室外空间的相互转化。殿堂、门窗、亭榭、游廊均开放侧面,形成一种亦虚亦实、亦动亦滞的灵活的通透效果。中国的佛寺建筑有很多的室外空间,但它并不把自然排斥在外,而是要纳入其中。正所谓“深山藏古寺”,讲究内敛含蓄。主动将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实际上是另一方式的自我肯定:寺既藏于深山,也就成了深山的一部分。“托体同山阿”,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正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国的佛寺常选址于名山幽林之故。

三、佛寺建筑特点概说

佛寺殿堂的屋顶,无疑是整个建筑中最显著、最重要的部分。它较多地采用庑殿、重檐、悬山、硬山、卷棚等样式,所以无论正视、侧视、俯视,它的立面、平面都是曲线。曲线优美的屋顶尤其是翼状起翘的“飞椽”,非常轻巧活泼,给游人的印象最深。

“斗拱”是中国建筑独有的奇特构件,常被用来代表中国建筑,兼具结构、造型、装饰多重功能,十分独特。斗拱由多种形状各异的木块重叠装配而成,它的使用可增加屋檐伸出的长度,缩短梁枋跨度,分散节点处的压力;此外,“斗拱”还兼有装饰的作用并表现尊贵等级。使用“斗拱”的木构架,是“中国建筑真髓所在”(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

大殿一般采用梁柱结构,这种木构架,是用中国传统工艺做成的,可抗地震的破坏。

从建筑格局上看,中国古人在建筑格局上有很深的阴阳宇宙观和崇尚对称、秩序、稳定的审美心理。设计时以纵轴为主,横轴线为辅,通过暗示、烘托、对比等手法,使建筑间含有微妙的虚实关系,从而体现了中国建筑“含蓄”的美学特征。而佛寺建筑也不例外,它以中间一条南北向纵轴线为主,主要建筑都位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次要建筑安排在轴线的东西两侧。自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山门的正面为天王殿,殿内有四大金刚塑像,天王殿后面是大雄宝殿、法堂,再后面为藏经楼,僧房、斋堂则分列正中路左右两侧。大雄宝殿是佛寺中最重要、最庞大的建筑,“大雄”即为佛祖释加牟尼。隋唐以前的佛寺,一般在寺前或宅院中心造塔;隋唐以后,佛殿普遍代替了佛塔,佛寺内大都另辟塔院。总之,沿着这条中轴线,佛寺的前后建筑起承转合,宛若一曲前呼后应、气韵生动的乐章。中国寺庙的建筑之美就响应在群山、松柏、流水、殿落与亭廊的相互呼应之间,含蓄温蕴,展示出组合变幻所赋予的和谐、宁静及韵味。此外,园林式建筑格局的佛寺在中国也较普遍。这两种艺术格局使中国寺院既有典雅庄重的庙堂气氛,又极富自然情趣,且意境深远。

唐宋时代禅宗兴起后,提倡“七堂伽蓝”制,即建有七种不同用途的建筑物。到了明代以后,“七堂伽蓝”已有定式,即以南北为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和藏经楼。东西配殿则为伽蓝殿、祖师殿、观音殿、药师殿等。寺院的东侧为僧人生活区,包括僧房、香积厨(厨房)、斋堂(食堂)、茶堂(接待室)、职事堂(库房)等;西侧主要是云会堂(禅堂),以接待四海云游的僧人居住。

近代佛寺的基本部分,主要为两组建筑:山门和天王殿为一组,合称“前殿”;大雄宝殿为一组,为佛寺主体建筑。有了这两组建筑,方可称为“寺”。庭院布局以四合院最为典型,从表面看,四合院是一个封闭型较强的建筑空间,但实际上,宽大的庭院在使用时可以灵活多变,适应性很强。

中国古代的建筑还十分重视色彩,特别是重要建筑,往往是“屋不呈材,墙不露形”,形成了独特的东方建筑色彩艺术,这一特点在佛寺建筑上也同样得到了体现。

第二节庙的概述

在漫长的历史文化发展的进程中,庙与佛寺一样,都是富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形式,都具有中国式的艺术价值与魅力。现在,我们一般称佛教之寺院为“寺”,如“白马寺”;而称用于祭祀供奉或者基于民间信仰而建成的民间宗教建筑为“庙”,如“妈祖庙”(但也有人习惯将佛教之寺院称为“庙”,从这个意义上说,“寺”与“庙”是一回事,实无多大的区别)。

一、“庙”的含义

庙,由“廟”简化而来。单从字面看,庙,是由一个“广”字和一个“朝”字构成。“广”指广泛,指众多;“朝”指朝拜、敬仰的意思。所以,“庙”字就是大家都到一个地方去寻找上天的启示。在这里,大家可以充分地交流与沟通,可以充分地谈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梦、所悟等,最终推选出大家都信任的德才双高的智者做首。这就是中国最初的民主选举。由于这种民主选举是终身制而不是几年一届的换届制,所以久而久之,首领便变成了偶像,由“人”变成了“神”,由“神”变成了“像”,“庙”也随之由一个民主选举的公众场所异化成了一个偶像崇拜的地方。

二、“庙”的演变

庙,古代是指供奉祭祀祖宗的地方。当时,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礼记》中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从中可以看出,身份不同,所拥有的“庙”的大小也是绝对不同的。“太庙”是指帝王的祖庙,而其他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自己的“家庙”。汉代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土地庙)混在一起,蜕变为阴曹地府控辖江山河流、地望城池的神社。“人死曰鬼”,庙作为祭鬼神的场所,还常用来敕封、追谥圣贤的文人武士,如祭祀孔子者称“文庙”、“孔庙”或者“先师庙”,祭祀武人者称为“武庙”,如张家口的关帝武庙等,都很著名。另有基于民间信仰而祭祀神灵的庙,如称镇守神祠为城隍庙、富贵神祠为财神庙,妈祖庙(后改称天后宫)、娘娘庙等亦属之。但在日本,佛教各宗宗祖(该宗创立人)被祭祀的地方才称为“庙”,没有任何寺院被称为庙。

知识小百科

中国的寺庙建筑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属于佛教和民间信仰的范畴,那么,你知道在道教中,寺庙的称呼有哪些吗?

在道教中,寺庙的称谓也有很多:道教创立之初,其宗教组织和活动的场所皆以“治”来称呼,又被称为“庐”、“靖”或者“静宝”等。在南北朝时,道教的活动场所称呼为“仙馆”。北周武帝时,道教活动场所的称呼叫“观”,取“观星望气”之意。到了唐朝,因皇帝以老子为祖宗,而皇帝的居所称为“宫”,所以道教建筑也称为“宫”了。其他还有叫“院”、“祠”的,如文殊院、碧霞祠等。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极品武后:惊世艳绝获君心

    极品武后:惊世艳绝获君心

    金喜国长公主上官夕颜因不想继承皇位,来到大月和亲,由于她性子懒散,不喜欢热闹,闹出了不少皇宫里的闲话...大婚前,她拒接圣旨,跑去跟青梅竹马的别国皇帝喝酒!!皇帝南宫玉得知怒火三丈,堂堂一国皇后,大婚头一晚竟然跟他国的皇帝跑去喝酒?那他这个正牌的夫婿何以自处?不顾脸面的甩下一群文武百官,直奔御花园
  • 明园杯 2015上海市民文学大赛佳作选(卷一)

    明园杯 2015上海市民文学大赛佳作选(卷一)

    我们一提到上海,想到最多的就是灯红酒绿,红男绿女,高楼林立,钢筋铁泥下的一座时髦的现代化都市。但是在这本文集中,许多生活在上海多年或正在上海打拼的人们,用他们的文字为读者讲诉一个属于普通人的上海。本书包括《上海的那些事》、《上海步履》、《大妈的后现代生活》等篇章,为您展示一场来自上海的生活秀!
  • 不为妾

    不为妾

    你是否尝试过连续玩了十几局养成游戏关卡后不是劳累为妾,就是入宫为妾各种为妾?明明和陶湛公子已经金缘即将结成却因为一幅佳人贴情侣两散而心有不甘呢?是否内心急切渴望摆脱结局为小妾的悲惨下场呢?是否还在脑补着故事中温罗和陶湛的绝美爱情呢?温罗表示,故事女主和我同名同姓也就罢了!但是结局总是终成小妾是什么梗?欺负我穷连累有情人终不能成眷属什么的简直不能容忍!PS:本短篇小说灵感来源于一个养成游戏,故事类型暖心微甜,加点虐心。
  • 我接手了黑影兵团

    我接手了黑影兵团

    这是一个新时代的咸鱼,被迫踏上了在异世界营救阴影之王尤克拉?瓦龙的故事......余南:说不定也会是一个谋权篡位故事......
  • 激发青少年聪慧机敏的机智故事

    激发青少年聪慧机敏的机智故事

    一滴水可以折射阳光的光辉,一本好书可以滋润美好的心灵。健康的身心、丰富的情感、较强的实践能力、优良的品质、过硬的特殊技能、良好的习惯、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必要的合作素质等,是青少年朋友在成长道路上顺利前进所需要的最基础、最必要的条件,为青少年朋友们从自身着眼、开创成功指明了方向。社会是一幅斑驳陆离的图画,人生是一条蜿蜒扭动的曲线。知识是智慧和能力的基础。知识能够守护生命,是保护自己的盔甲。成长是一种历程,我们从无知到有知,从天真到深沉,我们用生命书写着成长的哲学,正是这些哲学的智慧丰富了我们的人生;成长是一种升华,成长的过程就是将软弱升华为刚强,将平淡升华为壮丽。
  • 万界最强吻神

    万界最强吻神

    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天道继承人,获得天道系统后的王小猛开始穿越各个动漫世界的故事(已完结)(新书历史类《三国大名士》已经发布,欢迎大家继续支持)
  • 代痛

    代痛

    未来世界,特殊的基因,使人类的寿命得到极大延长,一百岁变三百岁,更是由此出现了异能者,魔法师,以及代痛师!联邦整合,殖民月球,占领金星,看似正常发展的时候,一处特殊的文明遗迹被发现…神秘的基因从何而来,科技爆炸是何原因,未知文明背后又是怎样的秘密?
  • 全球顶级企业通用的9种财务管理方法

    全球顶级企业通用的9种财务管理方法

    揭秘全球顶级企业的理财之道,探讨跨国公司在财务管理方面创造和发展的方法与模式,着重介绍顶级企业的资本运营管理方法,GE公司的综合财务分析方法,杜帮集团的杜邦分析法运用。
  • 做一个政治上的明白人:提升党员干部政治能力

    做一个政治上的明白人:提升党员干部政治能力

    党的首要属性是政治属性,党员的首要身份是政治身份,党的领导的首要内容是政治领导。在新时代,政治到底是怎样一回事儿?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的政治是什么?什么是政治上的明白人?怎样成为一个政治上的明白人?做一个政治上的明白人意味着什么?如何炼就一双政治慧眼?这一系列问题摆在广大党员干部面前。当我们的党员干部开始认真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对他们的政治能力的考验就开始了,在实践中解答好这些问题,是提升党员干部政治能力的关键。带着这些问题,本书从政治优势、政治承诺、政治大势、政治方向、政治洞察、政治立场、政治素养、政治历练、政治能力等角度,全方位探讨如何修炼成一个政治上的明白人,为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提升政治能力提供方法论指引,有利于他们用政治慧眼洞察世情,用政治素养充盈自身,用政治能力改造世界,能够始终做到政治清醒、立场坚定、策略灵活、本领高强。
  • 兰草的突围

    兰草的突围

    王建时却不开心。他认为夫妻两个在一个单位不好工作,以后也不好调动。但兰草知道他还有另外的不开心,她和李安国的事闲话很多,她调走后肯定会更多,那么多的人传来传去,王建时不可能一点都听不到。再说了,只有要求往环境好的地方调的,哪里有反过来的道理?他的老婆不会是做了什么不敢见人的事吧?但是,无论如何,兰草还是从那儿出来了,而且再也不想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