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61400000027

第27章 回望插队岁月(21)

为了解决社员吃菜等困难,队里还是决定按人给每户分一些自留地。只见各家自留地里郁郁葱葱,再看集体地上的苗又小又黄,社员们给集体干活出工不出力,家族间、社员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层出不穷,口角打架接连不断,所以工作组在与不在截然不同,只要工作组在矛盾就少,工作组撤出就反弹。

在一个村的整顿时间一般是一年。1971年至1973年我共参加过4期工作组,其中一个叫红旗大队的村子,我就去过两次。那时,总是认为是狭隘的农民意识在作怪,改革开放后,农民实行了包产到户联产承包责任制,那种状况才得到根本的改变,这时我才明白当时是政策有问题。不管什么样的土地,是否适合种植,都得“以粮为纲”种粮食;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得那些坡地上无法长出庄稼,农民又怎能有积极性,谈何脱贫。2000年10月,我回到了村里,只见一排排的新窑洞,贫瘠的土地上已是绿意葱茏,塬上果树成林、果实累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望着那一张张甜美的笑脸,更多了些陌生的面孔,让我感叹万分。

1972年已经停办几年的大学开始招生,生源先由大队推荐到公社,再由公社推荐到县里,然后经过政审、体检,上报给全国各地前来招生的人员,由他们做最后的筛选。

当时我还在外村的工作组,虽然与姐姐在同县插队却不在一个公社,那时姐姐已是县里两千多名知青中加入党组织较早的知青。队里考虑我已经是公社培养的干部苗子,县里不会批准我们姐妹俩都去上学,便答应来年让我去。可是1973年的大招却增加了初考一项,这对我们这些只上了不到一年物理、化学,还来不及读就毕业的六八届学生来讲,就等于出了道难题。我预感到希望渺茫,却未曾想到被紧随其后来自全国各地中等专业学校的招生所选中,但并不是我填报的三所外省学校,而是被延安农业技术学校录取了。

说实话,我对农业毫无兴趣,只想通过考学离开陕北,但这一愿望落空了。

在农村近两年以农带干的实践让我认识到:从事技术方面的工作要比做行政管理更实际,也更适合自己。好在我所学习的专业是畜牧兽医,全班40名学生中只有4名女生,听说毕业后是从事化验员或任教工作,加之当时有股浓浓的求知欲,促使我静下心来决定去报到。

年底(12月)到校后不久,我被校领导推选当学生会副主席,负责文体工作。白天除了紧张的学习,空余时间我们时常组织学生开展文体活动,尤其是在节假日举行的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体育比赛使整个学校充满了朝气。

演出剧本大多都是师生自己编写的,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排练演出。曾记得我们自编自演的节目《亚克西·新疆》、京剧《沙家浜》等节目得到了全校师生的赞扬,也成为学校的保留剧目,仅在附近的村子里就演过多次。文体活动的开展,大大促进了师生的团结友爱,激发了学习氛围,校园里充满了和谐的景象。

那时我们走的是一条开门办学的道路,除了在校学习基础知识外,更多的时间是去各地的制药厂、种禽厂参观学习,农忙时还要帮助附近村子收庄稼。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榆林地区实习,看到当地农民碾子上磨的不是粮食,而是糠皮,我非常不解,经询问原来是用来糊口的。因当地土质不好,大多坡地粮食收不上来,他们经常吃不饱,有时还要靠野菜、土豆充饥,顿时我的心情变得很沉重,曾难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还有一次,我们在校外搞布防宣传时,遇到一匹只有几个月大的小马驹,既漂亮又可爱,可惜一条腿的膝关节在跳越一个土坡时被折断,肿得很粗,伤口已感染化脓,高烧不退,躺在地上无法站立。我们把它接到学校后,每天给它打针、输液,清洗伤口、换药。经过几天的精心护理治疗,眼看它的伤口长出了新的肉芽,我们别提有多高兴了。在这次护理治疗过程中,我们和这匹小马驹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每次它见到我们都会表现出欢喜的表情和乖巧的动作,在一旁的母马眼神也由敌视逐渐转为友好。当时社会上流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风气,为让小马驹尽快恢复,老师决定采取中西结合治疗方案。就在我们将配置好的中药灌给它的第二天,小马驹患上了急性肠炎,经抢救无效死亡,这让我们伤心透了。经同意我们决定进行尸体解剖,做进一步分析观察。尸解后发现肠子已穿孔,原来几个月大的哺乳动物的肠胃还很娇嫩,不适应服中药治疗,另外我们又将缠着纱布的腿打开,看到骨折部位伤口已经愈合,顿时遗憾和悔恨充满心头,我们含着眼泪将它深埋在学校的后院。到了晚上,不时传来母马凄惨的哀鸣,那声声呼唤让我们久久无法入眠,心像针扎那样刺痛。这件事的发生让我深刻感到学好专业课的重要性。

在农村,我们时常会看到由于自然环境遭到破坏,造成水土大量流失,牲畜吃不到健康的饲料而营养不良,致使那些牛、马、驴因难产而死亡,这对那些靠省吃俭用买来牲口的农民将是致命的打击。每想到此,都令我心痛,越发感到肩上担子的沉重,也更坚定了我学好本领的信念。

1970年还是经济并不发达的年代,那时戴一块手表都会引来众人羡慕的眼光。就在那年,父亲将其手上的表摘下给了我,这件贵重的礼物给我在生活上带来很大便利,喂牲口、量脉,运动场上计时都用到过它,在和大家分享的过程中,让我充分体验到由衷的自豪和满足。如今这块表已被我珍藏在抽屉的深处,每每看到它都会让我想起当年,好似又回到了那个年代。1975年底,就在我们即将走上工作岗位之际,北京农业大学学生张铁生写给中央的一封信,号召毕业生“社来社去”,学校只得将还未公布的分配名单封存起来,让我们这些待分配的学生先回到各自队里等候消息。就这样,我又一次回到了村里,可村里已经没有了知青。社员们见到我虽然还是那样热情,争相接我去他们家里吃饭、聊天,可我却还是难以摆脱极度的孤独、苦闷。于是我去县城开了患病证明,办理了病退手续。不久进入了工厂。

8年的陕北艰苦生活结束了,强壮的不仅仅是我的筋骨,更重要的是历练出勇敢、坚毅、独立自主、做事执着的性格。在以后人生道路上,无论在企业,还是在机关事业单位,从事何种职业,担任何种职务,遇到怎样的困难和阻力,都不曾被击败,都没有忘记做人最基本的道德理念。

回顾自己的一生之所以能平稳走过来,能让我获得如此之多的精神财富,得益于那艰苦生活的磨炼,得益于父老乡亲和同事们的支持与鼓励,得益于各级领导对自己的重用和栽培。在离开陕北41年的今天,在我将步入60岁老龄之际,在我动笔去写那段艰苦岁月的过程中,往事一幕幕呈现在眼前,让我记忆犹新,让我难以忘怀,更加让我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我永远感激曾经帮助我度过那艰苦岁月的所有人,包括我的亲属,感激各级领导对我的培养,更要感激现已91周岁的老父亲,是他将我当年写给家里的所有文件全部保留至今,并装订成册交到我的手中。还要感激初中同学以及组织者的倡议,让我们共同分享追忆和回味的过程,去感悟自己的人生。

(作者系北京市马甸中学初六八级毕业生,曾在陕西省宜川县云岩公社永宁大队第二生产队插队。退休前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培训中心工作。)

奇遇

刘和平

1969年1月,陕北高原已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沉浸在寒冷的季节和激情不断燃烧的岁月中,对初到陕西宜川县的我们这些北京知青来说,上山下乡这一新鲜事物,给人无法抑制的兴奋、激动和猜测,从踏上陕北黄土地那一刻起,我们每个人的心情便久久难以平静……“文革”的一派乱象,把学校昔日的宁静和安适一扫而光,知识殿堂已不再。几天以前,我们这些初六八届的同学还在沸腾的北京,喧嚣的学校内,观望着、期盼着,迷茫中不知所措地等着什么。谁也不知道下步该做些什么?六六届、六七届的校友们纷纷报名去了东北北大荒、内蒙古、山西等农村。上山下乡,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广阔天地大有作为。领袖的号召,就是命令,是一股无法阻挡的潮流,冲击着我们每一个知识青年的心扉。也似乎成为“老三届”们当时唯一的出路。延安——这个人们心中的革命圣地,成为我们首选的插队之地。其实延安在我心中并不陌生,“文革”大串联时,就曾随学校的红卫兵组织串联到那里生活学习过一段时间。宝塔山上曾留下我们宣誓的记忆,从延安到北京的漫长归途中,还曾留下我们步行串联的足迹。

宜川,是延安地区所属的14个县之一,它用淳朴、厚道、真诚、热情的胸襟,接纳了我们这些来自北京的学生娃。永宁是云岩公社条件比较好的村子,全村的所有农舍、窑洞聚集在塬上坡下,房窑密集,人口集中,是一座规模较大的村落。全村几百口子人几乎都姓薛,家家户户都沾亲带故。我们19名知青被分配到3个小队,其中我和苏建平、查新建、董桂生、袁敏(女)、姚一宁(女)分在二队。我们的队长叫薛志忠,是一位高高大大的陕北汉子,一脸的憨厚,笑容可掬,头上扎着个白羊肚毛巾。那天,是他亲自到云岩公社,拉着板车拖着我们的行李,步行10来里路,把我们接回永宁村。我们4个男生被安排住在二队社员薛刚家中,他家是个小院子,我们住的房子正好对着院子大门。房内一个大通炕连着灶台,烧火做饭,热量通过烟道,传遍整个炕,热烘烘的,炕灶通连,做饭取暖一举两得。陕北农民的聪明智慧不仅于此,居住舒适、冬暖夏凉的窑洞就是另一个杰作。对我们这些在城市长大的学生娃来说,这些都是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刚到农村时,国家头两个月给每个知青72斤小麦和半斤菜籽油,生产队派一名社员给我们做了几天饭。不久之后,一切生活就由我们自己来安排了,和农民一样,过起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家生活。

从大城市中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一下子“落到”凡事都得自己操心,自己动手去做的境地,开始我们谁都不适应,谁都不会做。在社员的帮助下,我们先从磨面烧火做饭学起,用水、吃水是最大的问题。陕北高原特别缺水,塬上由于土层太厚,打不了井,山沟里才有水源。永宁村地处塬上,得下到沟里取水,或驴驮,或人挑,来回要走二三里路。从沟里挑水是村里每户人家的家常便饭,比我小的娃娃和与我同龄的年轻人,挑起水桶如履平路,轻松自如。而我则不同了,装满水的水桶,上肩后,往山上爬,一个劲地摇来晃去,让人站不稳,走不了几步,就喘得上气不接下气,只好放下水桶歇一下。这种感觉和滋味是我生命中最“沉重”的人生体验。劳动关,必须过,吃苦耐劳课躲不过。16岁的我暗暗地咬紧牙关,直面现实,迎接挑战。

在社员的帮助下,我终于学会了磨面、贴玉米饼子、砍柴、铡草等各种生活必需的劳动技能。

陕北的冬天,基本没有什么农活可干,进入腊月后,家家户户除了为来年的春耕生产做些准备之外,大部分时间就是串门闲聊或忙着筹办过年的事。

来到永宁大队二小队也有些日子了,一天傍晚,吃过饭闲得无聊,忽然想到我们的顶头上司——队长薛志忠家里串串门,薛队长家住在村子的中央,一个农家院落,从大门进去中间是院子,右边一排房,对面一排房,全是用石料、土坯修筑的窑洞式的房子。薛队长夫妇两人和儿子薛文泰及三个女儿都住在右边的房窑。陕北农村窑洞土炕和灶台一体通连,不仅便于做饭烧水,还解决了冬季取暖问题。炕,每天都被烧得热烘烘的,晚上一家人睡在一个大炕上,非常惬意。薛队长见我来他家做客,非常热情地让到炕上坐。他家的陈设很简单:两三个大缸,分别装粮食、腌酸菜和装水。锅碗瓢盆、柴火炉灶、炕上的被褥等生活用品,就是他全家的所有财产。炕上的小炕桌,吃饭时,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晚上煤油灯点上,女人做针线活,男人聊聊天,其乐融融。油灯映照下的薛队长一家人,显得格外淳朴、憨厚、热情,给人一种坦诚和亲切的感觉。闲聊中,薛队长告诉我,他有个亲戚也在北京工作,问在哪个单位,他也说不清楚,这时,我发现临炕的墙上挂着一个贴满相片的镜框,我怀着好奇心,凑近一看,里面装着薛队长一家人和亲戚们的照片。突然一张熟悉的黑白发黄的照片进入了我的视线,那是20世纪50年代初,一对年轻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夫妇抱着刚满周岁婴儿的合影照。那不正是父母亲与我的照片吗?!母亲抱着我坐在凳子上,父亲站在一旁,他们都穿着刚解放时的老式的军装。我十分惊讶地指着镜框中的照片,问薛队长:“这就是你说的北京的亲戚吗?”他十分肯定地说:“就是。”天下事可真是无奇不有啊!

我来陕北插队居然无意中落户到自己的亲戚队上,还是我们知青的顶头上司。

同类推荐
  • 不问过往,不惧前行

    不问过往,不惧前行

    与张小蔓的心灵对话:Q:众生皆苦,有没有人会被命运额外眷顾?——如果你活得格外轻松顺遂,一定是有人替你承担了你该承担的重量。Q:没有遇到喜欢的他/她,该不该将就?——人这一辈子,大多时间是在等。当时间把喜欢的一切慢慢变成不喜欢的,也就到了我们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Q:是年轻时迷茫,还是永远都在迷茫?——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 石评梅诗歌

    石评梅诗歌

    本书收录其诗歌52首。纵观石评梅的诗歌作品,不难看出这位“多才薄命”女作家在新旧文化的冲突与婕变中经历了洗礼,以易感的心、多才的笔记录着大时代变迁背景下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阐释着她对人生和社会的情与爱。
  • 心灵甘泉:沙与沫

    心灵甘泉:沙与沫

    沙与沫是一本关于生命、艺术、爱情、人性的格言书,值得反复品读。除了哲理以外,诗集还富于音韵之美,宛如天籁,传达出生命的爱和真谛,让那些困顿彷徨的人们,都能得到慰藉和鼓舞!诗文超越了时空、国界的限制,字句中蕴含深刻的哲理,体现了人类共同的情感,满足了不同心灵的不同需求。
  • 生命中那串摇曳的风铃:当代青少年人生与生命读本

    生命中那串摇曳的风铃:当代青少年人生与生命读本

    品读如此经典的美文,你收获的将不只是心灵的震颤,更多的是提升人生的境界,以及对生命内涵的深切体晤。每一处饱含情感的文字,都能激发你灵感的火花,带给你心灵的顿悟,让你感受震撼的力量。让智慧滋润成长的每一个足迹。
  • 宋词是一朵情花Ⅱ

    宋词是一朵情花Ⅱ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花有荣枯开落,词有喜怒哀乐,此事古难全。千古爱恨总是相似的,不同的只是故事中变换的“主角”。大概每个人的心底都曾开过一朵情花,为着一个人或一段爱。点点滴滴心事,丝丝缕缕柔情,都镌刻在飘摇尘世的情花上,镂空的是花瓣,饱满的是深情。人生自是有情痴,流连必是多情处。今人爱宋词,爱情花,恐怕也是因为逃不出这个“情”字。她包罗万象,又于万象中生出种种聚散无常。宋词就是开在绝情谷的绚烂情花,我们都中了它的毒。
热门推荐
  • 反派ta是我爸爸

    反派ta是我爸爸

    无父无母了十几年,突然有一天,被告知那个大陆第一反派,竟然是她爸爸?沐染倾表示:反正就挺秃然的!便宜哥哥:跟我回家,我帮你修行。沐染倾:不好意思啊嘿,人家刚生下来就是筑灵期,只是你们不懂!江家小公子:把你那只小鸡仔卖给我,大陆的奇珍异宝随你挑!沐染倾:它自愿跟着我,我能怎么办?自愿跟着的‘小鸡仔’:啊呸,不要撵!路上偶遇的正派公子:别怕,躲我后面!沐染倾:我左手拿药丸,右手拿银针,什么珍稀级丹药,随便磕!所以,怎样请这个小透明?废材?丧星?真大佬出山啊???真?沐染倾?大佬:别Q我,我只是出来找我家贪吃的肥猫的。避雷指南:扒马、爽文、男女1v1and伪兄妹
  • 那个少年有点帅

    那个少年有点帅

    #小公子是个风流的无赖#这个话题常是人们饭后茶余之际讨论的话题。然而,一朝穿越,小公子要如何在现代混得风生水起呢?……emm,我怎么知道。一样的,甜甜甜,不要入坑,排雷中……片段一:少年:“我怎么觉得你看上我了?”喻谨言:(脸色爆红)“胡…胡说!”片段二:少年:“收留之恩无以回报,以身相许可好?”喻谨言:(一本正经)“好。”片段三:少年:我想拿个影帝,与太阳肩比肩!喻谨言:我病了,你得报恩,留在我身边,哪里都不许去。其实,本文就是附带修仙的娱乐,开心就好!
  • 皇后十诫

    皇后十诫

    他需要的只是一个安稳的坐在后位上,没有任何非分之想的棋子。她都照着做了,为什么他还是不满意?这是一个外表阴柔病弱内里腹黑狠毒的帝王和一个外表天然蠢萌内里没心没肺的皇后的逗比恋爱故事。
  • 待你归来繁花似你

    待你归来繁花似你

    他,原本就是各个长老眼中的一只蚂蚁,伸手就能捏死,却在试剑大赛中展现锋芒。仙魔大战后,以前一直跟随他的小师妹却突然不见。他站在山顶,青衣飘飘。等你归来。
  • 较量故事

    较量故事

    无数事实、经验和理性已经证明:好故事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而以我们之见,所谓好故事,在内容上讲述的应是做人与处世的道理,在形式上也应听得进、记得住、讲得出、传得开,而且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她的本质特征和艺术光彩。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走进好故事,阅读好故事,欣赏好故事,珍藏好故事,传播好故事,我们特编选了一套“故事会5元精品系列”以飨之。其选择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点:一、在《故事会》杂志上发表的作品。二、有过目不忘的艺术感染力。三、有恒久的趣味,对今天的读者仍有启迪作用。愿好故事伴随你的一生!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荒天封魔传

    荒天封魔传

    他是一个天赋武者,也是一个孤命杀手;机缘巧合之下,他左眼变成了魔瞳,从此他入了魔,白天他毁灭狂暴,超武俯身;黑夜他形如鬼魅,杀人于无形;魔瞳重塑了他的经脉,改变了他的灵魂,唯独心中清明:“我是人,不是魔!”为追查杀害父母的仇人,他一路除恶屠魔,步步惊变,无意中却发现了一个惊天灭世大阴谋;原来这个世界,不是被魔灭了,而是被人毁了……唯有封魔,方可救世!荒了这天,封了那魔!
  • 苏北有佳人

    苏北有佳人

    十七岁那年,苏北和顾佳宁约定大学一起去燕京。后来在机场的角落里,苏北看着顾佳宁头也不回地进了安检通道,去了西部那个号称十三朝古都的城市。—二十五岁那年,苏北和顾佳宁在两家家长玩笑般地安排下结了婚。 —新婚第二天,顾佳宁就背着单反,拉着行李箱去了青藏高原,果决的背影和当年她去上大学时一模一样。—苏北想大概两人之间所有的玩笑,都只有他当了真。他演着独角戏,看着顾佳宁在这场婚姻里自由来去……———— 小剧场: 酒吧包厢里,他一杯一杯地灌自己酒,开口时,声音听不出情绪:“我要结婚了。” 看着好友惊讶的神色,他继续开口:“商业联姻,和顾家。” — “你就这样同意了?”好友不理解,轻易妥协可不是他的风格。 他笑起来,神色却有几分哀伤:“我迟迟没有回答,他们都以为我是不愿意。” 又饮尽一杯酒,他的声音愈发低沉:“其实我只是怕她不愿意。” 校园+都市
  • 太子追妃记

    太子追妃记

    她,一朝穿越,成了丞相府最受宠的小姐,哥哥疼爱,父亲慈祥,居然还是未来的太子妃,可是她对太子不来电怎么办,退婚。开酒楼,夺花魁,混的风生水起,逼得太子无奈追妻。一朝暴露,她掐住太子的脖子“好啊,你敢骗老娘,居然还骗了我三次,看我不掐死你。”太子邪魅一笑“掐死我,谁照顾你下半辈子。”--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江湖大写意

    江湖大写意

    背着钝刀九斤九,用神兵蚩尤戟挑起货担,本想做一个快乐货郎的少年,却走进了一卷浓墨重彩的江湖大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