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62000000003

第3章 什刹海与北京城(2)

广化寺,位于什刹海北岸,最早也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初建的年代可上溯至元朝至顺年间,位于积水潭一带日中坊鸡头池上,是什刹海附近最早十座庙宇之一。寺庙内大雄宝殿供奉藏传佛教(也称“密宗”)本尊毗卢遮那佛座像,庭院墙壁上饰有千手千眼观音莲花佛像等石刻、石画。相传当年有一位法名灵济(号大舟)高僧决心在风景秀丽的积水潭畔建造一座寺院,于是每日外出化缘,专门化缘大米,回到住所后开始做功课,持诵佛号,诵一声,手上就拈起一颗米粒放入筐中,20年间共积攒下48石,此举感动了四方信众,经多方筹措,终于功德圆满,建起了寺院。据史料记载,广化寺在明初时一度被废,后经过成化与万历年间重建、重修,规模宏大,由禅宗临济派大德自如和尚任方丈,改“子孙庙”为“十方丛林”,成为着名的净土宗佛刹,对善男信女开放。清朝年间,寺庙又经各方募资重修、重建,恢复为子孙剃度庙,“殿堂廊庑,规模宏大”。据说,光绪初年该寺院残败尤甚,由恭王府出资对殿宇院落进行修缮,尽管庙产并不丰足,甚至惨淡到不足以养活僧众的程度,然而香火却依然延续不断。清末民初,广化寺一度成为京师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前身)所在地。

火神庙,全名火德真君庙,始建于唐贞观六年(632年),坐落在什刹海畔万宁桥西侧,元至正六年(1346年)重修,后于明清两朝数次重修,成为京城中最早,也是京城内唯一祭祀火神的皇家庙宇。

据说,庙宇濒湖而建出于以水克火初衷,所谓“以水济而胜”。

相传明朝万历年间,紫禁城曾发生数次火灾,奉天、华盖、谨身(清朝时改为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和皇帝、皇后日常办公和居住处所乾清、坤宁两宫相继过火,部分殿宇和古籍、物品被焚毁,火灾过后,万历皇帝责成道士每个月都到火神庙举行法事,向火神爷告灾,祈求神灵保佑平安。天启六年(1626年)五月初六,住在北安门(清朝时改称地安门)的太监们忽然听见从西北不远处火神庙方向三次飘来音乐声,推开门查看时,忽见一团火球升向天空,黑烟呈灵芝状冲向天空,这场大火导致位于城内王恭厂的军火库发生爆炸,不仅殃及周围居民房屋,死伤无数,就连紫禁城内乾清宫的窗扇也被震塌,砸伤了太监。灾难发生后,社会人士募集资金购置的棺材堆放在事发地点附近,该地被称为棺材胡同,后改为光彩胡同。

到了清朝,城中各处经常发生火灾。据史料记载,清同治八年六月辛酉(1860年7月29日)紫禁城武英殿着了一场大火,共有三十多间房屋和大量古籍及活字铜版皆被焚毁。为此,同治皇帝谕旨:“武英殿忽被火灾,上天示警,正宜警惕倍深”。两日后朝廷派遣官员前往什刹海火神庙祭拜。据说,在京城中各地建有多座火神庙,然而,朝廷中自皇帝到大臣、官员仍认为位于什刹海畔的火神庙,因修建年代久远,因此最为灵验。由于玄武神与火神都负有防火责任,因此有人将火神庙所在的什刹海称为“玄武池”。

火神,在许多人看来,不仅可以庇佑因火而生的灾祸,还可以辟邪祛病,保佑平安,益寿延年,甚至可以预示官运亨通、事业兴隆、财源旺盛。人们期待自己的生活、事业都红红火火,蒸蒸日上。

因此,自元代到清末民初的数百年间,火神庙的香火一直很旺盛。每年农历正月初九(玉皇大帝诞辰)、正月十九(邱处机诞辰日)、二月十五(太上老君诞辰日)、五月十三(关圣帝君诞辰)、夏至日(灵宝天尊诞辰)、六月二十二(火祖诞辰)、七月十五“中元节”(清虚大帝诞辰)、冬至日(元始天尊诞辰)、十二月二十三(灶神升天),人们来到火神庙和位于广安门外白云观等道观,进香占卜,举行祝诞仪式和放生活动,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民国初年,北京城内共有火神庙17处,其中什刹海火神庙规模最大的、历史最悠久。据史料记载,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皇帝大婚前夕,紫禁城内发生火灾,太和门及东西配殿遭焚毁。事后,慈禧太后由大臣和大太监李莲英陪同下,亲来火神庙敬香祈福,保佑平安。

白马关帝庙,始建于明宪宗成化十三年(1477年)。清朝顺治元年(1644年)定都北京后,沿袭了明朝旧制建立内廷、大量任命、使用汉族官员,将紫禁城作为皇宫所在地等,还将民间普遍崇拜的关公视为神明,授予其封号、爵位,提升祭祀礼仪和寺庙建制等级等。清朝皇室刚进入北京不久制定祭关帝之礼,并派专人来到庙中祭拜。雍正年间,朝廷规定每年五月十三关公诞辰之日和春秋仲月都要举行仪式,派遣宫中太常官前来致祭。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朝廷对庙宇进行维修,将房顶覆盖绿琉璃瓦改为金黄色,目的是“扶植纲常,助宣风教”,并作为凝聚全社会人心,保持社稷安定的精神支柱。当时朝廷举行加封位号及改正谥法仪式也选择在关帝庙举行。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皇帝加封关公神位为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后改谥号为“忠义”。据清朝史籍记载:“九门月城俱有关帝庙,而士民香火之盛,以正阳门为首。至春秋祀典,在地安门庙内。”

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建于清初顺治年间。相传明朝时钟鼓楼上报时用的铸铁大钟发出的声音尖锐、不够凝重、壮观,到清朝时采用铸铜钟,官员将这一工作交由从事铸钟的一对父女监制,由于难度太大迟迟没有完成,女儿恐怕父亲为此被官员降罪,托词现场查看,乘他人不备,纵身跃入熊熊燃烧的铸炉之中,很快出现奇迹,铜钟终于铸成。所有参与铸造铜钟的工匠、居民无一不为其孝道而感动,遂建庙以祀,尊奉“孝女”为娘娘。妙龄少女殉身救父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贤良祠,始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原为雍正十三弟和硕怡亲王胤祥(1686-1730年)宅邸。怡亲王生前为雍正王朝总理朝政,“竭忠诚之悃,帷幄讦谟,边防大计,以及方田水利,理财用人,皆能区划精详”,可谓居功至伟。因此,他去世后,雍正悲痛不已,谕旨为其上谥号为“贤”,并将其住宅改建为祠堂,专门供奉在大清建国各时期享有功勋的王族、大臣、军事将领、地方官员等百余人牌位,名曰“贤良”。建祠初衷“俾世世为臣者,观感奋发,知所慕效。庶明良喜起,副予厚期。”祠堂内设正、后殿,以及东、西配殿;前殿上方悬挂御书匾额“崇忠念旧”,供奉大臣、尚书、都统等级历代官员;朝廷于每年春秋两季派专人前来致祭上香,直至民国成立祭祀废止。

此外,什刹海附近曾有一座清真寺,名为什刹海清真寺,始建于乾隆年间,有人描述该寺“占地数千平方米,砖木结构,绿色琉璃瓦顶,古色古香……”。当时京城四大阿訇王静斋大阿訇任该寺阿訇期间,曾远赴上海募款,重建寺内殿堂。1958年“大跃进”时期,已被毁废的清真寺被改为长桥街道玻璃管厂。

三、西涯胜地

明朝时,什刹海一带被称为“西涯”。曾担任明朝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被誉为一代贤相的李东阳(1447-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曾在什刹三海中的前海西岸居住,他将自己的宅邸称为“西涯胜地”,建有怀麓堂和西涯书屋。晚年他经常故地重游。他写过一组描述什刹海风光的诗《西涯杂咏十二首》,其中有一首写道:“城中第一佳山水,世上几多闲岁华。何日梦魂忘此地,旧时风景数谁家。林亭路僻多生草,浦树秋深尚带花。犹有可人招不得,诗成须更向渠夸。”他还写下《重经西涯》、《再经西涯》两首诗作,因而,他被人们称为“李西涯”。在民间传说中,江南大财主沈万山变身为一个乞丐,在遭到了十回毒打后供出埋藏在什刹海水下的十窖银子,被永乐皇帝用来修建北京城。尽管,历史上沈万山从未到过北京,这一故事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明清时期,什刹海与积水潭(亦称净业湖)以德胜桥为界,后来人们以银锭桥为界,将什刹海分为东西两部分水域,西部水面仍称“十刹海”,东部水面则称“莲花泡子”,由此发展为“后海”、“前海”之称。明朝万历年间的举人蒋一葵(字仲舒、号石原居士)所着《长安客话》一书中对什刹海一带景色描述:“晶淼千顷,草树青葱,鸥凫上下,亭榭掩映,列刹相望,烟云水月,时出奇观,是都下第一胜区也”;明代刘侗、于奕正撰写的《帝京景物略》形容什刹海兼具“四美”,即“北国冬”、“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当年,官府在什刹三海以及积水潭周边广植树木,遍插稻田,营造出一派江南水乡景象;并专设林苑监督署,管理湖中种植莲花、荷藕之事,游人可乘小舟在湖上观赏。夏日里湖上荷花盛开,仕女佳人云集,歌舞升平。清朝康熙十八年,才华横溢的“一代词人”纳兰性德写下《金人捧露盘·净业寺观莲,有怀荪友》:藕风轻,莲露冷,断虹收,正红窗、初上帘钩。田田翠盖,趁斜阳鱼浪香浮。此时画阁垂杨岸,睡起梳头。旧游踪,招提路,重到处,满离忧。想芙蓉湖上悠悠。红衣狼藉,卧看桃叶送兰舟。午风吹断江南梦,梦里菱讴。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相传是荷花生日。每到这一天前后,城中的人们都要举家前来什刹海周边赏荷、放河灯,相沿成习,被称作“观莲节”。清朝嘉庆年间诗人得硕亭在《草珠一串》中吟道:“地安门外赏荷时,数里红莲映碧池。好是天香楼上坐,酒阑人醉雨丝丝。”据清代富察敦崇所着《燕京岁时记》记载:“凡花开时,北岸一带风景最佳,缕柳丝垂,红衣腻粉,花光人面,掩映迷离。”文人墨客三五成伴相约在什刹海畔雅集,并以荷花为题材吟诗泼墨,其中不乏朝廷命官、诗词方家、民间隐士;其中濒临西海岸畔的净业寺(原名智光寺)被文人们称为观莲赏荷最佳处。文人们以诗画寄情,将自己钟爱的景致作为诗文或画作内容,逐渐形成“西涯八景”之说,“八景”所指银锭观山、谯楼更鼓、西涯晚景、景山雪松、白塔晴云、响闸烟云、柳堤春晓、湖心赏月。

有人解释“八景”由来:银锭观山:相传清朝时,在一个晴朗的秋日里,有一位状元站在银锭桥上向西眺望到了玉泉山,大喜过望提笔写下“银锭观山”四个大字。银锭桥始建于元朝年间,桥形如倒扣的银锭元宝,桥上饰有镂空云花栏板和翠瓶卷花望柱。明朝《燕都游览志》一书描述:“银锭桥在北安门海子桥之北,此城中水际看西山第一绝胜处也。桥东西皆水,荷芰菰蒲,不掩沦漪之色。南望宫阙,北望琳宫碧落,西望城外千万峰,远体毕露,不似净业湖之逼且障目也。”后人将此桥誉为“京城中观山最佳处”。民间流传“银锭观水水倒流”,形容湖水流经银锭桥下情形。后人赋予银锭桥新的意境:热恋中的情侣携手走过银锭桥意喻一生相知相守。

银锭桥在北安门海子三座桥之北,此城中水际看西山第一绝胜处也。桥东西皆水,荷芰菰蒲,不掩沦漪之色。南望宫阙,北望琳宫碧落,西望城外千万峰,远体毕露,不似净业湖之逼且障也。

谯楼更鼓:指夜晚从上鼓楼传来的阵阵报更鼓声。鼓楼初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年),称齐政楼,与同年兴建的钟楼(原为大天寿万宁寺的中心阁),成为城市中的报时中心,鼓楼上置鼓,钟楼上悬钟,文武百官上朝,平民百姓生活劳作都以钟鼓声报时为度。所谓“晨钟暮鼓”,清晨闻敲钟声而起,深夜听击鼓声而眠。

西涯晚景:夕阳西下,落日余晖洒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好一派水乡泽国景象,令人心旷神怡。

景山雪松:每年冬季下雪以后,站在“海”边向东南方向望去,可见太液池东面隆起的山丘上银装素裹,松树枝头盖着厚厚白雪,成为西涯美景之一。

白塔晴云:指晴天里仰望太液池中琼华岛矗立白塔情景。白塔建于清顺治年间,由清世宗福临应西藏喇嘛之请,为寿国佑民而在元朝广寒殿旧址上建造,亦称永安寺白塔。

响闸烟云:在前海西岸的西步压桥桥下有一处控制什刹海湖中水流的水闸,称“响闸”,桥下之水源于由德胜桥南下的玉河,也称月牙河,流入前海。在玉河上由北而南共七座桥,即李广桥、板桥、清水桥、三座桥(由三桥并列)、响闸桥。玉河河水流至响闸桥处出现落差,夏季雨天里,出现水雾烟云的瀑布景观,引得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步抒情。

柳堤春晓:自明清时期以来,官府在积水潭、什刹海沿岸广植柳树,每到春天来临之时,人们沿着绿意萌动的柳堤踏青赏景,陶醉于美景之中。

湖心赏月:在什刹海前海湖心岛上有一观月亭,亭中有一块鸡狮石,每到中秋月圆之夜,人们在亭中品荷赏月,或泛舟水上,啖美酒,尝河鲜,伴佳人,尽享清幽野趣,此乃人生之一大乐事也。

同类推荐
  • 世界文化博览1

    世界文化博览1

    带你领略世界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文化的力量和魅力,享受精神的盛宴,浓缩世界文化知识精粹。旨在为读者提高文化修养、丰富人生内涵、添加知识储备、准备写作素材、增加聚会谈资……
  • 就怕起错名

    就怕起错名

    本书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引导读者,让更多的父母学会给孩子、更多的企业界人士学会给企业和产品起独特、有内涵、有品味的名字,从而起好名、改好运。
  • 中华民俗知识全知道(超值金版)

    中华民俗知识全知道(超值金版)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中华民俗知识全知道(超值金版)》从中华民族的姓名生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传统建筑、传统节日、婚庆礼仪、信仰禁忌以及民间艺术等诸多层面,以生动的语言、精美的图片、丰富的人文内涵,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精彩生动的民俗画卷。
  • 反智时代:谎言中的美国文化

    反智时代:谎言中的美国文化

    受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的文化史研究经典、普利策奖获奖之作《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启发,《反智时代》以美国文化为透视点,辐射至政治、媒体、宗教、教育、公共生活各个角落,向美国人发出警告:若任其发展,反智与非理性只会使美国越来越愚蠢,人们将知道的越来越少。未来,只能成为充斥着垃圾思想、伪科学、假新闻、后真相的精神荒原。作者雅各比的言语机锋振聋发聩。这不仅是对美国精神末日的警醒,更为当下的我们敲响了警钟。作者语言诙谐生动,极尽嬉笑怒骂之能事,书中名人轶事、文化评论俯拾即是,谐谑中暗藏讽刺,读之拍案叫绝,无疑给了当代文化当头一棒。
  • 山海经(全集)

    山海经(全集)

    《山海经》与《周易》《黄帝内经》并称我国“上古三大奇书”,其内容从天文、地理、动物、矿产,到民族、神话、巫术等,天南海北,包罗万象,堪称我国古籍中唯一自成体系者。书中详细记载了500多座山系的地理走向,300多条河流的源出流向,40多个“国度”以及“民族”的风物习俗,涉及100多个神话人物,100多种药用动植物,400多种神异怪兽,保存了大量远古神话传说。同时,它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开启了我国志怪古籍编著传统之先河。为使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山海经》,本书提供了全面的解读和翔实的译注。在译文方面,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力求与原文风格统一,以流畅的现代白话文再现《山海经》中的神奇世界。
热门推荐
  • 群众工作力

    群众工作力

    《群众工作力》由洪向华主编。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深深知道,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 续古尊宿语要目录

    续古尊宿语要目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全球华语小说大系·乡土与底层卷

    全球华语小说大系·乡土与底层卷

    这是对近年来底层写作和乡土叙述的一个总的巡览,也是对它们的一个全面的回顾。其中所选各位,既有一直从事底层写作并以此闻名的“专家”,也有成名已久偶涉底层的名家;既有后起新秀,也有文坛宿将;既有位居显要而念念不忘底层艰辛并能保持一个永远的赤子之心的,也有自底层脱颖而出并始终对自己的故土念兹在兹的;既有以自己的立场角度驰骋对底层的想象的,也有取自底层的视角同其中人物呼吸与共的。正因为这种色彩斑斓,故而就有了底层多样面貌的呈现,既有挣扎于苦难和血泪中的底层惨象,也有不为苦难所迫而能保持乐观和坚韧的底层群像,既有源自人性邪恶狡黠之底层,也有沉溺苦水中而能表现人性之光的底层。
  • 青少年走近伟人丛书·传记故事·斯大林

    青少年走近伟人丛书·传记故事·斯大林

    一个立誓成为教父的鞋匠家庭的儿子,最终却走上了布尔什维克的政治道路,并成为苏联政权的最高统帅;一个在没有一点革命意识的家庭中长大的人,却在俄国和世界政治舞台上显赫扬威。这是一条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道路,而他更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他就是20世纪初叶世界风云人物——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书中客观记述了斯大林求学、从政、执政的生命轨迹,展现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使青少年读者更好地走近伟人,树立学习的榜样。
  • 夕阳景色盛世好

    夕阳景色盛世好

    初遇:小小一只的她,背着身负重伤的他,她懵懵懂懂之下阴差阳错的救了他。然而:好心救了个人,没承想成了植物人,悉心照料了三年;哪知,却是爱护自己多年的面具哥哥。在一次访谈节目中:“司先生,请问您真如传闻所说,因为毁了容才带面具的吗?”司景辰温柔的笑笑:“你也说那是传闻,我只是在等我的小丫头长大呀!”一天:“总裁,夫人搬去学校了。”司景辰:“搬就搬呗!谁怕谁,等等,顺便把我也一块儿搬去。”
  • 不日记二集

    不日记二集

    《不日记二集》是继《不日记》之后的第二次结集出版。“不日记”是陈子善先生在《文汇报·笔会》开设的专栏名,顾名思义“不是天天写的日记”,专栏内容多记录作者与作家闻人的交游,兼记文坛雅事。陈先生自言“话题相对集中,从微观层面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特别是史料发掘略陈鄙见”,“偶尔说说自己的兴趣爱好,如西洋音乐之类”。这本书还附有22张现代作家初版初印的作品书影、手稿。封面图片为陈子善先生猫咪陈多,扉页贴有小猫藏书票,可供读者赏玩。
  • 重生豪门域界圣女很嚣张

    重生豪门域界圣女很嚣张

    第一世她是各国追捕的武器女王。他是黎明基地的核心。明明敌对的两个人,却走到了一起,生死相随。第二世她是世界闻名的琉璃制造大师。他是夜家少爷。明明根本见不到面的两个人,却爱的轰轰烈烈。第三世她是域界高高在上的雪域圣女。他是冥界唯我独尊的二王子。…………
  • 淑女瓶

    淑女瓶

    那时金嫣红十六岁。十六岁的女孩子是灌满浆的玉米粒,圆润润,晶莹透亮,咬开一看,里面一兜水啊!鲜嫩,脆生生,甜丝丝的。金嫣红身材窈窕,腰肢扭得也好,标准的美人胚子,让人看见了就想咬一口!金嫣红是鹿鸣镇刘仙芝未过门的儿媳妇。刘仙芝在鹿鸣镇开了个百货门市部,名字就叫“刘仙芝百货门市部”。刘仙芝儿子叫杨新辉,很腼腆,见人说话面带笑,没有男孩子的大嗓门和粗野,像个大闺女。金嫣红说话慢声细语,蚊蝇哼哼一般。人们都说这两人真是天生的一对,地造的一双。
  • 当时明月今虽在

    当时明月今虽在

    明月,是照开夜暗之明月。所有夜行者在寒华下都莫想藏得踪迹,所有阴暗处在银光下都必将消于无形。于是夜暗皆尽,惟余明月亘古。然而亘古又能如何?遥想唐人寂寞时,举杯邀月结交知。当时明月今虽在,不见唐人再赋诗。所以明月比唐人还要寂寞。但明月却依然独自高悬,尽照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