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62000000002

第2章 什刹海与北京城(1)

什刹海,亦称“什刹三海”是北京内城中面积最大的水面,因而被人们称为“海”。由“漕运”发展而来的人居、宗教、艺术、商业等多种文明为北京城市格局与特点的形成提供了基本依据。同时,北京人乐观、包容、开放性格、品行以及首善之区的文化认同感,都可以归因于什刹三海的孕育与润泽。因此民间流传“先有什刹海,后有北京城”之说。

什刹海——北京城的发祥之地。

一、从“白莲潭”到积水潭港

12世纪初(1153年)金朝军队攻克由契丹人在幽州基础上初建的南京,改称“中都”,同时设大兴府,城垣区域在现今北京城区西南,包括右安门外凤凰嘴(西南)、复兴门外黄亭子(西北)、宣武门内翠花街(东北)、永定门豁口外四路通(东南)等地。公元1179年金朝统治者在城郊修建离宫,命名大宁宫,后更名万岁宫,大体的位置在现中南海里的中海和北海公园。据《日下旧闻考》记载:“燕盖京都之首选也。况今又有宫阙井邑之繁丽,仓府武库之充实,百官家属皆处其内,非同曩日之陪京也。”然而,金朝政权维持了85年。公元1215年忽必烈率元军攻克金中都,军队将城中建筑付之一炬,夷为废墟,由此改名为“燕京”,由大兴府管辖。公元1260年忽必烈即位后,取法汉族文化中的三王之道与儒家学说,对朝政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他曾就新都城选址向他所信任的汉臣刘秉忠征询意见。忽必烈问道:“今之定都,惟上都、大都耳,何出最佳?”刘秉忠答曰:“上都国祚近,大都国祚长。”至元初年(1264年),忽必烈委派光禄大夫刘秉忠领衔主持新都城的选址与规划,在金中都西北,筑城垣作为元朝国都所在地,名为“大都”。据专家考证,元大都城垣四至:北垣在今北土城路南侧,东垣在西二环东侧,西垣在西二环东侧,南垣在长安街南侧。

由于金朝中都中心区域在战火中被毁,位于城市东北郊区的离宫大宁宫(后更名万岁宫)被划定为皇苑区域,又将贯穿流经皇苑区域的白莲潭一截为二,南段称“太液池”,北段包括现前海、后海、积水潭至德胜门外成片水域称为“积水潭”,亦称“海子”;同时,一条以积水潭为端点的中轴线向南延伸至太液池宫墙东侧(现北海、中南海东侧),而中轴线起点位于现什刹海前海与后海相接处的一座小桥(即万宁桥)。浩大的筑城工程历时18年,自至元四年(1267年)到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其间,忽必烈于至元九年(1272年)称帝,按照刘秉忠上奏,将国号定为“大元”,取自《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将“大兴府”改称“大都”,其标志在城市中轴线上建起了钟、鼓两座谯楼(现钟楼、鼓楼)。由此,大都(北京)正式成为了统一国家的首都,因而在老一辈北京人中流传一句话:“先有什刹海,后有北京城”。

据考证,金元时代的“白莲潭”原为古永定河水系冲刷而成的一片宽阔水面,水量充足,湖面莲花盛开,蒲苇丛生,水鸟翔集,湖岸青翠一片。据说,刘秉忠在选址、规划新大都城之初,看中这里很重要的原因,一来在于此地乃山川形胜的风水佳地;二来在于蓄积于此的天然湖泊为城内人们日常生活提供了丰沛水源。《元史·河渠志》载:“海子一名积水潭,聚西北诸泉之水流行入都城而汇于此,汪洋如海,都人因名焉”。或许这就是人们所称“积水潭”缘由。

大都城建立后,如何解决城中人口日常生活所需的粮食、物资问题成为摆在执政者面前的当务之急,于是决定沿用辽金时代采用漕运方式将各类物资、官粮、贡品,通过新开凿直接贯通江南与大都的河漕水道,自山东东平,经寿张,至临清,抵达通州张家湾附近的码头,卸船后经由陆路转运至大都城内。据专家考证,这条水上通道的开通,使漕船不用再经隋朝年间开凿进入中原后曲折迂回的京杭大运河,缩短了水路运输距离,漕运水道的终点在光熙门,大坝内设有储运中转场所,名为龙王堂。然而漕运货物到岸后,由于路途遥远,道路不畅,如遇下雨,陆上运输更加困难,大量运送漕粮、物资的牲畜死亡,费时费力,效率十分低下。据《日下旧闻考》记载:“先时通州至大都五十里,陆官粮,岁若千万,民不胜其悴……”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负责水利的官员郭守敬上奏朝廷,建议开凿一条自通州直通大都的人工河道,源流40里,以利漕运。他经过实地勘察,提出了一项方案:“大都运粮河不用一亩泉旧源,别引北山白浮泉水,西折而南,自瓮山泊(现颐和园昆明湖前身)自西水门(现为西直门)入城,环汇于积水潭,复东折而南,出南水门,合入旧运粮河。”大意是由京北昌平白浮泉等多处水源引水至京西瓮山泊,经长河,过西水门汇入积水潭,复东折而南,出南水门(即文明门,现为崇文门),利用金朝修建的运粮水道径直向东,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与大运河相衔接,形成一条水上运输通道,使各类物资源源不断运来京城。他还提出,在由内城到通州新开通人工运河河道上,每隔十里设置一道水闸,共七道闸,各道水闸上均设置“斗门”并“互为提阏”,蓄水通舟,以济漕运,以利“过舟止水”。元世祖忽必烈对此项建议大为赞赏并谕旨:“当速行之”。遂即任命郭守敬为都水监。

次年,朝廷征调军队将士两万余人,在郭守敬主持下,历时一年半,开凿出一条人工运河,将漕运的终点延长至大都城内,由此积水潭港就成为大都城内最繁忙的物资集散地和储存地,所谓“公私两便”,各类产自江南地区官粮、物资通过京杭大运河源源不断运来京城,漕运码头位置大致在后海东北岸一带(现烤肉季附近)。据记载,当时在万宁桥(亦称后门桥)以西,设置澄清闸,用于调节控制入港船舶。至元三十年(1293年)这项浩大的引水工程告竣;同时,积水潭进行全面改造、治理,修建起闸坝与堤防,沿岸道路两侧用条石砌护、设立石护栏等。据说,忽必烈从上都返回大都途中,看到运河上船舶云集,可谓“胪舳蔽水”,大悦之下,随即将新修的人工河道命名为“通惠河”,而将河道上多处水闸中的第二道闸称为“庆丰闸”,喻义运河通航给大都城,乃至国家带来繁荣富庶、兴旺发达。据记载,当时郭守敬还提出一项计划,由“澄清闸”(位于万宁桥)以东引水与坝河相接,通过内城河道直至丽正门(现正阳门前身),使舟楫可以环城往来。后来此项计划未能实施。

元代对积水潭共有五次较大整治工程,第一次是公元1262年,引玉泉诸水入大都城;第二次是公元1279年开挖坝河;第三次是公元1292年,引昌平东南白浮诸泉入城;第四次是公元1319年,疏浚积水潭上游和玉泉河;第五次是公元1324年修积水潭堤岸工程。

积水潭港投入使用后,东西宽达二里,吞吐转运南北货物。港内水深浪阔,汪洋如海,樯帆蔽日,来自江浙的漕船可以直抵大都城下。元朝文人黄文仲在《大都赋》中描述停泊在积水潭港中船只:“扬波之橹,多于东溟之鱼;驰风之樯,繁于南山之笋。”由于漕运带动起客货运输、仓储业发展,而附近的斜街、钟鼓楼一带则成为大都城里最繁华的商业区,车水马龙、商铺云集、茶肆林立、灯红酒绿,盛极一时;形成米市、面市、鹅鸭市、缎子市、皮帽市、珠子市、沙剌市、铁器市等。当时有一家名为万春园的歌舞娱乐场所,经常聚集许多文人,原址在如今“烤肉季”所在位置。据考证,元朝主管全国水利最高机构——都水监(相当于水利部)设在积水潭东岸万宁桥附近。

元朝御制《帝京篇》云:“磐石占幽燕,金汤固帝京。幅员宁有外,带砺自堪盟。形势河山拱,星文气象清。休徵荷地方,瑞应感天成。济济匡时器,熙熙击壤情。溪流穿禁御,彩霞映重城。日照朱甍丽,辰非紫阳轻。烟花织锦绣,莺燕唱升平。池暖鱼吹絮,兰薰蝶抱英。新荷初浥露,宿麦晚蒸晴。极浦渔舟香,斜阳牧笛横。所希均雨泽,南亩问春耕。”

14世纪中叶元朝政权被推翻,明朝取而代之,在南京建都,将“大都”改称北平府,设北平行中书省,并置燕山、大兴、永清等六卫,驻扎三万军队守卫。由此京杭大运河的漕运作用逐渐减退。永乐元年(1403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自立为王,改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明朝中央政府正式迁都北京,漕运功能逐渐恢复。由于皇城范围扩大与内城城门改建,以及填湖造地、拓展道路等原因,将城内水道截断或填埋,东便门外大通桥成为京杭大运河终点,桥东建有漕运粮食码头,以及中转粮库;由江南运来的粮食、物资等卸船后通过中转由驳船经朝阳门,再由大车、骆驼或人力车等运输工具运至京城各处。据民间相传,明朝迁都北京之初,通往积水潭码头的漕河流经紫禁城东墙外,每日人声嘈杂,惹得宫中的皇帝非常气恼,遂即下旨将城墙东移至漕河以外,漕河变成了御河一部分,运送粮食和物资的漕船只能停在了城墙外面(今朝阳门以东)。

此后,失去了漕运码头功能的积水潭,逐渐恢复了迤逦、清秀的自然风光,称为“海子”,与附近鼓楼商业区的繁华景象形成一静一闹的鲜明对照,逐渐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休闲、宜居之地。明朝举人蒋一葵(字仲舒,号石原)在《长安夜话》中记述:都城北隅旧有积水潭,西山诸泉从高粱桥流入北水门(水关)汇此。内多植莲花,因名莲花池、净业寺,及王公、贵人家水轩、水亭,最为幽胜。

二、什刹海名称由来

什刹海最初是一所佛寺的名称,“刹”是对佛教禅林官寺制度中最高或次高寺院的尊称。明朝时,僧人徧融在积水潭(又称海子)附近建立一座佛寺,名曰十刹海寺。明朝崇祯年间记述北京人文风光的着作《帝京景物略》记载:“京师梵宇,莫十刹海若者”A。过去人们称“十刹海”,因“十”与“什”音义相同,故被称为“什刹海”,寓意“佛法如海”。

元明时期,什刹海一带的庙刹、道庵曾多达上百座,香火十分旺盛。据记载,元朝尊奉藏传佛教(即“密宗”)为国教,元大德九年(1305年),元成宗布尔罕皇后亲自主持修建了一座供奉密宗神明的藏传佛教寺庙——大天寿万宁寺,后改为元成宗的神殿,遗址在鼓楼(旧称齐政楼)偏东一带(现草厂胡同12号)。相传,该寺初建时布尔罕皇后对于端立在正殿中央秘密佛像感到不满,认为长相十分丑怪,传旨用手帕将佛像的头部蒙起来,不久后索性将其拆毁。泰定四年(1327年)皇帝敕令将万宁寺改为供奉已故成宗御容的神御殿,又称万寿殿。

这一时期,大都城内建有藏传佛教寺院十数所,最为着名的四座寺院包括,大慈恩寺(曾名庆寿寺、海印寺等)、崇国寺(明朝改称大隆善护国寺)、大能仁寺、保安寺(即白塔寺),其中大慈恩寺(原名海印寺)在元宣德、正统年间位列京城藏传佛教寺院之首,具有“国寺”地位。明初时西藏僧人来京大多在此修持,皇帝也来此进香,然而,明嘉靖年间的一场火灾使这座名刹被焚毁。除此以外,护国寺、广化寺、义利寺(明朝改称保安寺)、法通寺、吉祥寺、佑圣寺、什刹海寺、万宁寺、万华寺、白马关帝庙、清虚观、镇水观音寺和真武庙、火德真君庙(俗称火神庙)等庙观初建时间都可追溯至元明时期。在西海南沿有一座普济寺,因地势较高故被称为“高庙”,在许多有关什刹海记载中经常提到。据《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一书记述:“德胜门内亦有一拈花寺,庄严整齐,近年重修者。其西院厅旁后园,有古松一株,盖明季物。侧有井亭,树本皆作龙甲,斜枝如臂,荫可一亩……”在什刹海附近还分布一些尼姑庵,其中有三圣庵、天寿庵、北极庵、海潮庵、丰泰庵、槐宝庵等。民国时期,北平共有四座药王庙:药王庙、北药王庙、南药王庙、小药王庙,分别坐落在什刹海、鼓楼、崇文门外、东直门。

有人对药王庙描述:庙在地安门外,什刹海西。沿堤傍柳,背水临池。东濒荷塘,南瞻禁地。荷香与柳馥同芬,水影与云光一色。风景绝佳,俨如图画。游人过此,溽暑全消。昔年每值夏季,善男信女,烧香者众多,今则远逊从前矣。庙为明权阉魏忠贤所建,现尚完整,为北平名刹之一。

据戏曲史研究者推断,元朝时期盛行一时的杂曲、传奇经常被作为酬神或娱乐剧目在什刹海一带的寺庙、道观轮流上演。此外,还有一些庙宇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如文昌帝君庙(坐落在地安门内以东)、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药王庙等。其中药王庙为明末宦官魏忠贤所建,因景色秀丽,受到皇帝奖谕与赏赐,可谓“东濒海子,宜宾初月,万柳沿堤,客多载酒其间,鸥波鱼藻,真长夏时一清凉界。”魏忠贤倒台后,人们为避其恶名,将庙旁的石碑推倒,清朝中期以后庙宇失修颓落。清朝诗人王照园《过西海子看新荷》云:“凉亭水榭迎朝霞,碧沼初开菡萸花。海子西头杨柳岸,绿烟深处是仙家。”

同类推荐
  • 两种文化史论与文化建设实践

    两种文化史论与文化建设实践

    以斯诺命题为切入口,梳理西方两种文化的发展脉络,重点探讨中国两种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其中的生态文化指向。此专著在分析斯诺命题的基础上,发现了其“第三文化”的所指正与当下的生态文化意蕴相契合。此专著将中国两种文化的历史发展划分为萌芽、开端、发展及总结等阶段。而在发展的过程中,注意到中国两种文化的两条路线:王国维准西方的理论路线和梁启超的中西文化比较路线。同时,该书将中国两种文化问题延伸到当下的新发展与新实践,探讨了海子诗歌的农耕文化隐喻,并择取两篇当代小说研讨两种文化下的农村妇女价值选择。
  • 历史的经验(增订本)

    历史的经验(增订本)

    谋略,中国古代文化又称为纵横之术、长短之术、勾距之术。用现代话讲,就是领导的哲学与艺术。为总结关于谋略的历史经验,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就中国古代谋略做了一次系统讲析。本书撷取赵蕤《长短经》、刘向《战国策》、桓范《世要论》精华,参以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实例,论述了治世、用人、防邪、辨奸之道。将近一百五十则历史故事,铺注于原经文之后,供读者经史相参,从中悟得创业待人的道理。
  • 曾国藩家书(精粹)

    曾国藩家书(精粹)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同治时封侯爵,世袭。中国清朝时期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文学家,“中兴名臣”之一,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有《曾国藩家书》传世,是研究其人及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资料。本书以清光绪三年的《曾文正公全集》为底本,从一千余万字的“全集”中选取了172篇对后世影响最深远、最能体现曾国藩思想精髓的“家书”,按时间顺序分为:养心之道、自勉之道、成事之道、为学之道、交往之道、理财之道、为政之道、养生之道八个方面。为便于读者深刻领会曾国藩思想的精髓,我们将每封书信的重要文字和名言警句摘录于标题之下,不仅美观,而且方便记忆。
  • 上海特色餐厅

    上海特色餐厅

    本书选取了59家地处上海最热门消费娱乐区域的特色餐厅,荟萃了中外不同菜系,囊括了传统和创新各种烹饪流派,是探寻上海风味餐厅的可靠依据,也是了解上海美食潮流的极佳指南。无论你是想了解上海的饮食文化还是想为旅游准备实用的参考书,这都是不错的选择。
  • 菊与刀:日本风情系列(套装共3册)

    菊与刀:日本风情系列(套装共3册)

    《日本论》一书初版于1928年,它不仅介绍了日本社会、文化的现象,更揭开了隐藏在现象下的深层原因,曾被学界视为研究日本的重要参考著作。日本,一个小小的弹丸之地,一个资源极度匮乏的岛国,它造就了一场极度惨烈的世界大战,但也造就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伟大的经济奇迹。《日本调:一部穿越时空的日本风情史》国内通俗日本史第一人樱雪丸融合留学日本多年体验和对日本历史的研究,以风趣幽默的分割、调侃辛辣的笔触,深入剖析日本人的衣食住行以及政治、文化、宗教、习俗等各个方面的趣闻逸事,为您还原一个鲜活、独特的扶桑国原貌,向您展示一段华丽、绚烂的东洋岛小调。
热门推荐
  • 黑科技直播间

    黑科技直播间

    科学是种精神更是种手段,是追求真理最直接的方法和最简单的途径,而科技就是科学发展中,逐渐被掌握的,改变世界的力量。可控核聚变,强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通讯,虚拟现实技术……这每一样,都能轻而易举的掀翻世界。………………………………………………………………………………………………………………………………………………………………欢迎加入黑科技直播通知群,群聊号码:716,096,023
  • 谪仙男友

    谪仙男友

    四次离别,三封书信,两世情缘,换我对你一心一意。
  • 穿越女尊之农家女

    穿越女尊之农家女

    家徒四壁无路可走,唯有读书方为正道!这是一个农家女的官位奋斗史,且看她如何以乡村野娃的身份成为那人上人!瞧不起农户的出生?手握重权随便一项压死你!农家女又怎样,才情、样貌、气质、谈吐,样样皆是人中龙凤,不怕你看不上,就怕你看上!————推书~《养鱼为患》作者:六日闲
  • 我的他比我小

    我的他比我小

    五年前,谷子被深爱着的师兄拒绝之后,喝醉了酒,不小心与家教学生陈乔发生了关系,她因为深度醉酒误以为是跟师兄,陈乔那时想要解释却错过时间,她本以为服了紧急避孕药,却发现服错了药,导致不小心怀孕,医生告知她子宫壁太薄若是堕胎以后便无法生育,思前想后,她休学去生下这个孩子,并在夏予的帮助下,依然拿到了毕业证以及他提的工作。五年后,她实在忍受不住父亲给她安排的相亲,又带着儿子重新回到这个城市,在一次购物中不小心与陈乔相见。谷子渐渐向他靠近,因为他的不断纠缠以及孩子气的举动。又则为了儿子的健康成长,以及双方父母的意思,谷子认命与他结婚。婚后陈乔感觉她的淡漠,多次以晚归探其心。这个时候谷子的师兄出现……
  • 曹多勇小说二题

    曹多勇小说二题

    他们有时候谈起这个,主要是和他们的邻居哈里特和吉姆·斯通的生活作比较。在米勒两口子看来,斯通家的日子更充实,更有希望。——雷蒙德·卡佛。《邻居》邻居家两口子吵架了。关门闭窗,吵架声细细弱弱、沉沉闷闷地传过来,时高时低,时紧时密,有孩子的哭叫声,有女人的谩骂声。妻子断言说,看来这家夫妻俩距离婚不远了。我说,夫妻吵架跟离婚是两回事,有的夫妻一次架不吵,照样离婚;有的夫妻经常吵架,照样不离婚。这种夫妻叫“丁当夫妻”,一天不丁当,一天不吵架,日子往下过得就不顺畅。吵架是他们解决生活矛盾的唯一方式。
  • 独家专宠:韩少请自重

    独家专宠:韩少请自重

    竹马上线,宠妻没商量。某男挑了挑眉头,神色温柔带着特有的爱意,低沉浑厚的嗓音有力的响起。“蒋小姐,你小时候偷了我东西!”“什么啊?”“你偷走了我的心.....”蒋末然无语。然而某人还在不自觉的继续笑着。“天,明明在外人面前是禁欲系男神,怎么回到家里反差就变得这么大呢?”--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爱情心理学

    爱情心理学

    健康的爱情心理仿佛是爱情的坚固小舟,经得起风吹浪打。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爱情的失意,婚烟的失败,虽然有各种外在的原因,但在很大程度上由于缺乏健全的爱情心理。只有不断培养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爱情才能完善。
  • 妖妃倾城,假面王妃别想逃

    妖妃倾城,假面王妃别想逃

    第一世,稀里糊涂,被人乱刀刺死于大雪纷飞的长乐街头。第二世,她是集梁国万千宠爱的公主碧荷,荣华富贵还未入眼,不明不白,一碗毒药入了坟冢。再来一场,她转生成了梁国权倾朝野的丞相之女楚不凡。发誓要找到两世死因之谜,然而一场赐婚,她嫁给李闲,风云再起,李闲柔情似水之下暗藏杀机!重生两世,活了三世,秦笙越来越不懂他,她该何去何从?
  • 沐家仙人传

    沐家仙人传

    沐青宁朝楚秋颜微微颔首:“你们还有二十年寿元,我同你娘商议了,在你们有生之年,带你们游遍整个平云大陆,陪伴你们走过最后的日子。”楚秋颜和沐灵瑶再次看了一遍儿孙,沐娘子拉住他们的手,脚底生云,带着他们化作一道白光消失在天际……当今皇上终于明白先皇的话了。从此林国也有了关于沐家神仙的传说。
  • 耕耘记

    耕耘记

    穿越到古代,她的家里穷得连一根针都没有;没有爹娘,没有田地,只有两个饥瘦的兄弟。穿越回古代,要的是什么呢……一方田,一个家,再来个相互欢喜的儿郎。这就算是美满的种田人生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