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80100000002

第2章 人在江湖心存穆源(2)

没有了岁月的距离,旧时的校舍,旧时的风物又一次变得清晰、真切起来,依循着可见可触的记忆,他还用硬纸片制作了当年穆源的模型,花园、操场、食堂、宿舍,连学校大门上的校牌、迎门屏风上的字都清晰可见。而后他把做好的模型赠送给了镇江穆源小学,那栩栩如生的模型永久地安放在了学校的新大楼里,就如那些曾经在一个幼小心灵深处留下的最真的回忆,依然鲜活,依然纯真,依然美丽。

3. 难忘师恩

范用之所以用“爱”这个字眼表达对母校穆源的怀念,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在那里,他幸运地碰到了两个令他终生难忘的好老师。对范用的一生来说,这是一个决定性的机遇。后来,范用走上出版这条路,恰恰是把两位恩师指引的道路结合在了一起。

小学五年级,级任老师周坚如上的语文课深受范用的喜爱。周老师擅长朗诵,念起课文来很动听,他批改作文相当认真,不仅圈圈点点,还颇费心思地在每一本上都写上评语,每次孩子们拿到批好的作文本,就迫不及待地先看周老师给的评语。

周老师是一位思想进步的老师,他专门订了一份邹韬奋编的《大众生活》周刊给范用看。《大众生活》引导读者朋友关心国家大事,是当时很受读者欢迎的刊物。这对范用思想的影响很大,就是从那个时候起,范用懂得了救亡抗日的道理。除此之外,周老师还订有杜重远主编的《新生》周刊,范用也很喜欢看,每期都向老师借。周老师被小范用强烈的读书欲望所打动,干脆就替范用订了一份。要知道,那时候小学老师的工资很低,周老师的生活更是俭朴,上课穿件竹布长衫,每天清晨花一个铜板喝碗豆浆,生活本来就拮据的他却舍得花一块八毛钱订份全年的杂志给学生看。范用始终将这份温暖了自己一生的师恩铭记于心。

就是从看周老师订的刊物那个时候起,范用知道了生活书店。而看生活书店的第一本书,便是韬奋先生编译的《革命文豪高尔基》——这书恰恰是穆源小学的沙名鹿老师借给他看的。

沙老师主要教的是低年级,但也给中高年级上音乐课,他年轻、活跃,爱好文艺,有很多文艺界、新闻界的朋友。沙老师身上的这些独特魅力和个性,深深吸引了几个爱看小说、爱唱歌的高年级学生,自然也包括范用在内。

在范用的记忆中,与其说他是老师,倒不如说他是同学们亲切的大哥哥。办《牧园》时,文章末了若是出现空白,沙老师就替孩子们补上几句摘录的语句,多是中外文学家的名言或者古今诗人的名句。沙老师还带领范用组织儿童剧社演话剧,教范用学会了唱聂耳、田汉的《义勇军进行曲》等令人热血沸腾的进步歌曲——在那个抗日救亡的特殊年代,小小年纪的范用已经在老师的领路下,用实际行动慢慢地走向成熟。

和周坚如老师一样,沙老师也十分关心学生的语文学习,他介绍范用看了很多新文艺书籍,其中有鲁迅、茅盾、巴金、高尔基的小说,他还曾自掏腰包送给范用一本巴金的代表作《家》。范用觉得,自己一辈子爱好文艺正是得益于那时沙老师的帮助和引导。为了培养对文艺的兴趣,沙老师以读书会的形式引导孩子们选读文学名著,因为条件有限,他就自己动手刻印活页文选,选的作品里有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也有一些外国作品,比如令范用印象深刻的是高尔基的《海燕之歌》。

那是1936年的夏天,正值暑假,一个沉痛的消息传来:伟大的文学作家高尔基逝世。沙老师组织范用他们选读文学作品,第一篇选的就是瞿秋白译的高尔基的《海燕》。“白蒙蒙的海面的上头,风儿在收集着阴云。在阴云和海的中间,得意洋洋地掠过了海燕,好像深黑色的闪电”“那是勇猛的海燕,在闪电中间,在怒吼的海的上头,得意洋洋地飞掠着,这胜利的预言家叫了:‘让暴风雨来得厉害些吧!’……”

为了便于逐句逐段地为孩子们讲解、朗诵,沙老师照例将其刻印成活页文选,人手一份,范用也参与了刻写钢板,因此至今仍对篇散文诗印象深刻。读书会上,沙老师还教孩子们唱流行的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和高尔基作词的《囚徒之歌》,等等。“太阳出来又落山哟!监狱永远是黑暗。我虽然生来自由,哒哎哟哒哎!挣不脱千斤铁链。”坚定嘹亮的歌声久久荡漾在范用的耳边……

读书会后,沙老师借给范用一本厚厚的《革命文豪高尔基》,这本书是邹韬奋根据康恩所著《高尔基和他的俄国》编译而成的。虽然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小学生而言,还不足以驾驭书中深刻的思想内容,但这本书的前几章“儿童时代”、“幼年时代”、“青年时代”,讲述了高尔基成长的故事,其内容还是比较贴近小学生的生活的,因此范用看得如饥似渴,津津有味。书中有不少标了黑点的话,范用都将其一一抄录了下来,一有时间就拿出摘录本来看,久而久之,那些妙语警言深深地刻印在范用的脑海中,也让他和高尔基一样拥有了超越当时环境、用新的眼光观察社会的能量和体验生活的勇气。

可以想象,一本好书带给一个小孩子心灵上的震撼多么的巨大。尽管当时小小年纪的范用还很幼稚,但通过阅读,他已经开始懂得怎样去面对自己和他人的命运,怎样走上崎岖的人生之路,怎样克服生活中种种的不如意。那一年,父亲离开人世,一家人一下子失去了顶梁柱,生计成了问题,范用也失了学,正感到前途渺茫时,沙老师用这本书带给他精神上的莫大鼓舞。“物质环境支配人的力量诚然是很大的,但是人对于环境——无论是怎样黑暗的环境——的奋斗,排除万难永不妥协的奋斗,也能不致为环境所压倒,所湮没。”这是写在这本书开头的一段话,范用在心底默默地对自己说:“不要畏惧,学高尔基那样,惟有奋斗,才有生路。”

虽然和穆源的老师只相处了两年,但是师恩情长,令范用终生难忘。每每忆起周坚如、沙名鹿老师的谆谆教诲、嘘寒问暖,一幕幕往事清晰浮现,范用心头总是洋溢着无限的暖意。没有老师的引导,没有穆源的栽培,就没有日后的范用,师恩难忘,难忘师恩啊!

4. 儿童剧社

在穆源小学,范用和同学们醉心于演话剧,而在沙名鹿老师指导下组织起儿童剧社的缘由恐怕要从恳亲会谈起。当时,为了展现学校的风采,穆源每年都要选定一个日子举办成绩展览,不仅请家长和校董参观,还会请友校的老师来观摩。这一天,就如同过节一样,整个校园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到了晚上,最为热闹的就数恳亲会了。

在恳亲会上,每个年级的同学或老师都会表演节目,形式不一,有的唱歌,有的跳舞,有的演奏,有的变魔术。在晚会上,最常演出的是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和《葡萄仙子》等,这几出歌舞剧,虽然歌词很有趣,但只适合低年级演出,况且年年都演这几出,别的学校也不例外,因此早就没有了新意。作为穆源高年级学生的范用和同学们决定为恳亲会出点新节目,他们要演话剧,就演陈白尘先生根据日本菊池宽的《父归》改编的剧本《父子兄弟》。

范用在《父子兄弟》里面出演一个小弟弟的角色,事实上,包括范用在内的所有演员都是从来没有演过话剧的小学生。他们演得虽然还很幼稚,但是,许多老师、家长、学生还是为小演员们热情澎湃的本色表演而动容,这对小演员们来说实在是莫大的鼓励。演出结束后回到家里,范用兴奋得一个晚上都没合上眼。“今后如果有机会,我们还要演,不光我们这几个人演,还可以再找些同学。”范用心里这样想着。

那时候,上海有许幸之先生主持的大美晚报儿童剧社,杭州有刘保罗先生主持的西湖儿童剧团。范用由此受到启发,决心也要组织一个儿童剧社,于是,在沙老师的指导下,经过酝酿筹备,镇江儿童剧社诞生了。

成立儿童剧社演话剧一方面固然是同学们的兴趣使然,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救亡呐喊。30年代中期,正值国难当头,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纷纷起来要求抗日救亡,随着抗日救亡的怒潮迭起,范用等小学生也不甘落后,他们决定公开演出,利用儿童剧社的力量进行抗日宣传。

就这样,《父子兄弟》《洋白糖》《我们来自绥东》《扫射》……藏在书中的文字,变成了一幕幕生动的表演画面,鼓舞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抗日救亡的队伍之中。剧社将公演所得都寄给在了绥远百灵庙抗击日寇的傅作义部队,虽然钱的数目不多,却代表着范用和同学们支持抗日的一片赤诚之心。

范用意识到这样的公开演出毕竟不同于学校里的演出,因此他和几十个同学一起,认认真真,对待演出工作毫不含糊,有时,一人既要做演员,又要管道具、打灯光、装置舞台、提台词。尽管很累,但大家劲头十足,情绪高涨。后来,随着演出的需要,儿童剧社新增了许多社员,有的社员就另外取了名字,范用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将学名“范鹤镛”改为“范用”的。

儿童剧社第一次公演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比如《江苏日报》为范用他们的演出登了消息,还登了剧社演出之后开座谈会的记录。只是当时国民党不准在报纸上宣讲抗日,因此对记录内容要有所删减,聪明的范用和同学们就故意让这些删减的地方空着,这样看报的人一看就知道这里原本还有几句话的,只是不准印出来罢了。那留出来的一块块空白,就像屋顶上的天窗,所以当时形象地称这种行为叫“开天窗”。

为第二次公演准备的剧本有许幸之的《最后一课》《古庙钟声》和陈白尘的《一个孩子的梦》,这些都是宣传抗日的剧本,儿童剧社本打算趁暑假时间排练,准备公演。就在这个时候,“七七”的炮声响了,伟大的抗日战争开始了,范用和千千万万热血同胞一样,投入了抗日的洪流——童年的抗日救亡,留给范用的是美好而又沉痛的记忆。

作为“小抗日分子”的范用去过街头进行抗日宣传,到过茶楼、书场演出,还在演庙戏的舞台上公演。等到夜幕降临,他们就睡在台上,天气热,就用一块大幕布当席子用。记忆中,那是一个紧张而热烈的夏天,天地之间,满是滚烫的阳光、滚烫的汗水、滚烫的演出和滚烫的梦,连同整个人都是滚烫的。

5. 别了,母校!

1937年暑假,范用从穆源小学毕业了。在临别的课堂上,范用想到从此就要离开这个圣洁的殿堂,离开这个洋溢着童年欢笑的乐园,离开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想着想着就发呆了。放了学,范用也不急着收拾书包回家,却愿意在教室多待一会,去老师宿舍比往常更勤快了,就连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他都想多看几眼,恨不得全部刻在脑子里。

他们全班51个毕业生出钱为学校建了一座穆源学校30周年纪念塔,算是留给母校的纪念。纪念塔上刻上了51个名字,也刻上了校长和老师对穆源毕业生的殷切希望:“母校固将偕斯塔永垂千古,而诸生前途事业,抑能若塔之巍然矗立于人群中。”

“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同学们!同学们!快拿出力量,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当激动人心的毕业歌奏响,范用在心底和穆源作最后的惜别:别了,老师!别了,同学!别了,我的母校!别了,我的童年!

既然小学毕业就自然要步入中学,但是当时父亲已逝世,家里也破了产,一家人的生计成了问题,母亲只好打算送范用去银楼当学徒。人生的路毕竟要自己走,范用思虑再三,觉得自己更乐意去当一名印刷徒工。范用记得,茅盾小说《少年印刷工》的主人公赵元生在面临中断学业的困境时,舅公就劝他去当印刷工,说排字这种职业正好需要上过小学的人去学,而且在学习生活技能的同时,还可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因为排字工人是能最先读到要印刷的那部书的人。那天晚上,元生梦见自己不是开印刷铺子,而是坐在印刷机旁读了许多许多的书。而范用居然也做了这样的一个梦。

如果梦想成真,倒也不失为一种适合自己的人生选择,然而,为学费犯愁的外婆却还是坚定地支持范用升学:一定要念书,借债也要念书。于是,老人家千方百计凑钱供范用考中学。范用没有辜负老师和外婆的期望,以第二名的成绩被镇江中学录取。他扛着铺盖卷,兴致勃勃地住进学校,可是,开学还不到两个月,抗战爆发,一夜之间,学校解散,辛辛苦苦凑齐的学费也全部打了水漂。

时代的动荡不安,注定了一个人人生旅途的波折,范用这个只上过几天中学的小学毕业生被迫离家逃难,开始了人生的又一个阶段。然而,正如他在一帧照片下题写的“人在江湖,心存穆源”,以后的他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忘不掉梦一般的小学生活。也许,正是因战乱而中断学业的苦痛铸就了范用永远的穆源情结吧。

同类推荐
  • 千古留名:王昭君

    千古留名:王昭君

    王昭君如花似玉,勇敢善良,虽生就了落雁之容,却因画师作祟,在入宫后三年未得见龙颜。她毅然出塞和番,惊艳汉宫,元帝懊恼,单于欢欣,从此,汉匈和如一家,人民安居乐业,再不见那烽烟呼号,美丽的“宁胡阏氏”成为草原的和平使者,在塞外广阔的苍穹中,开始享受她带来的幸福与和谐。
  • 西北军人物志

    西北军人物志

    本书介绍了西北军从第十六混成旅时期到国民党撤出中国大陆以前1100多位知名人物的经历及事迹,收录照片440多幅。许多资料首次面世,弥足珍贵,对西北军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名人传记丛书:施韦泽

    名人传记丛书:施韦泽

    名人传记丛书——施韦泽——来自德国的和平使者:“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 一生要知道的中国文化名人

    一生要知道的中国文化名人

    本书介绍了各个时期最优秀的作家,透过他们了解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或是学习他们的成败之道,从中汲取人生智慧。
  • 彼得·林奇传

    彼得·林奇传

    1944年1月19日,一个男孩出生在了美国东北部马萨诸塞帅首府波士顿。这个男孩就是以后被华尔街投资者称为“股圣”的彼得·林奇。波士顿始建于1630年,它濒临大西洋,是一座美丽的海港城市,距今已有380年的历史了,被公认为“美国最古老的城市”,也是最有价值的城市之一。它是由一群受宗教迫害的英国清教徒建立的。由于这些人大部分都来自英国林肯郡的波士顿镇,所以为了表达他们对故乡的热爱,便把这个定居点叫做波士顿镇。
热门推荐
  • 极品神医:邪君,轻点撩

    极品神医:邪君,轻点撩

    重生前,她是将军府的大小姐,是一颗没人爱的小白菜,胆小、懦弱、还废材。重生后,她特工附体,化身天才腹黑修灵师,医毒无双,实力虐渣,在线坑人,专治各种不服气!原以为是个任人拿捏的青铜,没想到一出手就是王者。某晚,邪君殿下爬上软榻,笑眯眯地俯身将她压住:“小言儿,我想…”“不!你不想!”他邪魅一笑:“我想说,你的睫毛可真长。”“啊!那怎么办?拔下来给你?”“生一个。”PS:此文画风怪诞,萌萌之中有些不合常理,却又无法反驳的无厘头搞笑,内容引起极度舒适,建议反复观看。
  • 这个唐朝太有意思了(第二卷):从贞观长歌到天下共主

    这个唐朝太有意思了(第二卷):从贞观长歌到天下共主

    《这个唐朝太有意思了》主要讲述607年到907年这三百年间关于唐朝的一些故事,以官方正史为基础,野史论文为补充,以年代和主要任务为主线,采用小说、单口相声的叙述形式,对唐朝二十一帝及文臣武将、布衣士女的人生进行全景式展示,并涉及对大唐政治经济制度的阐释和评价,是作者历时五年时间打造的一部心血之作,也算是一部白话正说唐朝大历史的作品。本卷主要写贞观之治及唐与高句丽、倭国的战争。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开启了伟大的贞观之治,魏征、长孙无忌粉墨登场,共襄太平盛世。大唐雄师继两汉后再次进军西域中亚、白山黑水,四方威服,传颂天可汗之名。其后唐高宗李治终于将帝国的疆域推向了极致,而自隋炀帝依赖风云激荡的东北亚局势最终由了一个明确的定局,刘仁轨白江口之战大败日本、百济联军,一仗打出了数百年的和平,让觊觎大陆的日本从此成为中国最忠实的学生。另有王玄策一人灭一国,唐玄奘千里取真经等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尽在这第二卷中。
  • 鬼曲童音

    鬼曲童音

    以守陵人阿洛为主线,关于哈达氏近四百年守陵的诡异,哈达氏家族三百年近四百年的守陵,出过了很多诡异的事情,到阿洛这一代,从近四百没有熄灭的灵灯熄灭了开始,发生了一系列的诡异,灵异的事件。全文以实事的形式推出来,交替着几代人守青陵出现的诡异和最后一代,改变守陵人命运的情感交割。
  • 君似佳期入梦来

    君似佳期入梦来

    人活于世上,若是成为一道光。哪怕仅是在某个瞬间照亮了一个角落,那也是有意义的。若是有个人成为了你的一道光,或是指引,或是照耀,于你于他都是幸运。
  • 进错房,喂了狼

    进错房,喂了狼

    保洁员弄错了房号牌,引发了一段大灰狼吃掉美羊羊的故事!精彩多多,搞笑多多,一贯的宠文搞笑风格哦!喜欢的,戳进去看看吧,收藏,是最黛紫最大的支持哦!
  • 帝王绝:谁之天下谁家妃

    帝王绝:谁之天下谁家妃

    她是江湖杀手排行榜上排行第一的杀手。她是闇楼的百变月主。一场错误的报恩,一段彼此算计的后宫之路。他是轻笑之间运筹帷幄的帝王,她化身为大秦后宫最受宠的妃子。而他是一个命途多舛的如雪男子,还有他总是那般漫不经心地坐观别人之间的争斗。神秘的闇楼日主,步步为营的阴谋算计,最后的最后,谁胜了,谁又败了?谁失了心?谁又晃了神?她入了不该入的局,爱了不该爱的人,绝天崖上,伤心欲绝,命绝天涯,却没想到命不该绝。于崖底遇上单纯少年,本想就如此与之平静地过一生,却偏偏还是无法离开,陷入了别人的恩怨之间。苍国王室的秘密,他们之间的恩怨,天下的风云再起,还有她真正的身世,当一切的一切全部浮出水面的时候,谁才是谁的错?他说,落落,我绝不再骗你。他说,落落,我们一直没有忘记当初的承诺。他说,落落,你说过要和我永远在一起的。他说,落落,我只希望你能平安开心地过一辈子。
  • 花间一壶酒,足以慰风尘:清词中的别样风华

    花间一壶酒,足以慰风尘:清词中的别样风华

    本书选取了从清代顺治年间到道光年间的十三位词人的传世佳作加以评析。“不辞冰雪为卿热”的纳兰性德,“寂寞斜阳外,渺渺正愁予”的张惠言,“花开不合阳春暮”的龚自珍,“青衫弹泪入琵琶”的蒋春霖,是本书写作的重点。作者以醇雅深秀的语言解读清代词人的儿女情、风云气,充分展示了清词倾城倾国,不逊两宋的风华。品读清词,了解从顺治到道光年间最具性情、最富才华、最有特色、你最想知道的十三位词人的传奇人生。
  • 荧惑之劫

    荧惑之劫

    千古一帝,为爱疯狂,夺天下又如何。终究还是失她
  • 洪荒天子(9)

    洪荒天子(9)

    洪荒中,毒虫遍地,异兽出没,危机无处不在,这便是始前的死亡之地。然而人类以天生的本能存于天地间,而他们之中的强者以神自居,用智慧与力量瓜分洪荒,分别统治着这片危机四伏的土地,从而形成了洪荒万国。而就在这血腥与杀劫之间,一位在蛇腹中、沼泽内、神剑下、陷阱里生存下来的少年,就在这野蛮与文明、毁灭与建设的洪流中崛起。他得到了苍天的眷恋,与神龙之丹融为一体,在广成洞府内开启心灵之门,悟透了天地的玄机,看遍了人世的杀戮争斗,孕育出无穷的智慧和能量,终铸就其不死之身,超越了凡尘的一切,游历于洪荒万国之间,组成“龙之旅”,横扫八荒,一统万国,创下了神州大地的千秋功业。他就是战神轩辕——洪荒天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