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84300000010

第10章 移徙香江规模拓焉(1)

1

饶宗颐移徙香港,与方继仁有很大关系。方继仁1889年出生于潮安县龙湖塘东乡一个儒商家庭,祖辈世代经商。他幼从塾师习国文,年将弱冠,时值科举废除,遂奉父命中途辍学从商。此后经常往来于汕头、厦门、香港、泰国等地,从事商业贸易。由于方继仁精明机敏、善于审时度势,所以很快成为资财颇丰的潮籍商人。方继仁胸怀坦荡,慷慨豁达,乐善好施。在乡里他兴办民众学校,免费赠送课本、学习用品给穷苦学生;还为各村广置图书室,赠送书籍,对于家乡教育的普及甚为关注。此外,他还在乡里建雨亭、辟修晒谷场,以利农稼;又多次捐资浚筑水渠,使塘东邻近各乡万亩良田得以灌溉,“平生行义唯恐后人,而不求人之知”。

饶宗颐为编好《潮州志》,充实其中资料,曾两次赴台湾,调查潮人旅台情况。在赴台往返期间,他曾与方继仁有过多次接触,并与之订交。饶宗颐每次到香港,总会与方继仁聚谈。交谈中,方继仁会问及家乡近况,也特别关心《潮州志》的编纂进度。

饶宗颐在介绍潮州地方志学的研究时,提到:潮州地区,以语言之故,风俗、饮食、戏剧、音乐,皆别自特征,而侨民海外拓殖,与南洋关系,尤为密切。近几年来,韩江流域古物日有发现,如潮安梅林湖之贝丘,韩山竹竿山之唐宋窑址,脍炙人口。凡此均宜独立研究,新志对于上列各项,原有专篇,惜属稿粗具,未遑写定付梓,惟有期之他日。方继仁有意资助饶宗颐继续上述的韩江流域的古物研究。于是,方继仁建议饶宗颐不要回去了,留在香港继续自己的研究,同时每月寄经费回汕头,仍然维持修志馆的存在。由此饶宗颐便开始居留香港,成为日后香港文化界璀璨的明星。

香江鸿儒饶宗颐传第五章移徙香江规模拓焉饶宗颐认为香港对于其个人的学术事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他在在自述中提到:三四十年代,大部分时间处于抵抗日本人侵略的战乱时期。抗战结束后,中国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我觉得这一阶段有点类似建安的晚期。在这种年代本来应该在文学上有很多好的作品,世积乱离,风衰俗怨,但是却没有什么成就。至于说到学术上的发展,起码应有十年八年安定的条件,才能做出点事情来。比如说建安那个时代,在荆州后来形成一个学派,产生刘表、宋忠,后来有王弼等人的成就。但中国三四十年代没有什么。从整个国家的情况来讲,有一点可以看出的,中国大陆以外的地区却处于重要地位。比方说香港,香港是个很重要的地方。饶宗颐认为香港就相当于建安时代的荆州。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前期,很多文化人为躲避战乱,聚集在香港。香港是个避风港,相对于内地,香港有是比较安定的,且避开了政治和时代风暴的影响。香港这个地方,从地图上看,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它跟中国学术的关系实在是非常大的,跟饶宗颐的成就也有非常大的关系。

罗香林在《香港与中西文化交流》中说:香港区域,既以接邻中国内地,而政府又勤于治理,社会安定,且利于多得人力,以为更钜发展。故每值中国变乱发生,凡内地不欲受变乱侵袭之人士,既多不约而同,挈家来港。……而此类避居人士,又每喜为诗酒宴集,唱和既频,文风以盛,又或以频经世变,思以学术文章,为精神寄托,于是讲学著述之风,浸以兴起。这一席话,相当贴切地说明了香港远离大陆政治变乱的地理环境,阐明在一般人眼中的文化沙漠其实是进行学术文化活动的一方净土。

1960年,饶宗颐在香港青山抚琴照饶宗颐留在了香港,但他很多的藏书和搜集的资料大多留在大陆,后来基本散失了。因为他来的时候,不是准备一辈子就不回去的,所以未将书籍文稿随身带来。这对于饶宗颐来讲意味着要重新开始,这是一个最大的转折,是他从未想到过的。

饶先生在香港定居后,最初做一些考古工作。1950年,他的《韩江流域史前遗址及文化》刊行,这是在香港出版的第一部著作。同年8月,考古爱好者韩槐准于海南岛文昌县风鸣村采集得石器60多种,基本属于新石器时代打磨器遗物。韩取道香港,准备回新加坡。饶宗颐于旅舍中获观采集石器,便邀请友人考古学家郑德坤协助鉴定,并拍摄照片,经饶宗颐整理为《海南岛之石器》,并于次年1月,交由香港国泰印刷所出版。以上二书的刊行,使饶先生的声名大增。

饶宗颐在香港有亲戚,生活上可以得到照顾。另外,在学术事业上,主要靠方继仁的资助。留居香港初期,饶宗颐每个礼拜与方继仁见面,一方面是给方继仁上课;另一方面也交流一些学问上的事。当时就谈到敦煌学研究的材料问题。方继仁提议由他出资购买一套英国所藏有关敦煌文献的缩微胶卷,大约花了4000多港币。这些资料非常宝贵,那个时候大概在东亚地区除了日本,只有饶宗颐可以看到这些胶片。

敦煌学是一门国际性的显学。敦煌学主要是指以敦煌遗书、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学理论为主,兼及敦煌史地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同时也是研究、发掘、整理和保护中国敦煌地区文物、文献的综合性学科。敦煌藏经洞最初发现的时候,由于敦煌当地的士绅文人没有认识到这批文物的价值,清政府也没有进行应有的保护,致使藏经洞内的大批敦煌遗书和文物先后被外国“探险队”通过各种方式取走,流散到世界各地。劫余部分被清政府运至北京入藏京师图书馆。国际上对于敦煌学的研究在20世纪20年代已经有一定成就了,而中国迟至20世纪40年代才开始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

饶宗颐对敦煌学的兴趣来自于叶恭绰,在帮助叶恭绰编《全清词钞》时,接触到一些敦煌的卷子。但饶宗颐真正涉足敦煌学研究,是根据敦煌的一件写本研究老子的思想,这篇文章在香港大学的《东方文化》发表过。真正具备文献的基础是在买回英国所藏的敦煌胶卷后,此时他才开始有比较深入的研究。英国收藏的大约有9000卷,大部分藏在大英博物馆,但英国没有很好利用这些文献进行研究,所以饶宗颐的研究是具有开拓性的。

饶宗颐移居香港后,眼光也变得开阔起来,逐渐由乡邦走向世界,对于世界范围的学术研究更为关注。在这一时期,饶宗颐开始接触日本的敦煌学研究,发现日本东京出版的《敦煌学报》发表的相关文章水平很高,于是发愤学习日文,以方便自己了解日本学界的学术研究成果。

除了日文以外,这一时期,饶宗颐还学习法文和英文。因为他以前没有读过大学,所以从未系统学习过外语。饶宗颐相对是从零开始,是花了很多苦功夫的。这也为他后来游学四海之间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

到香港之初,1952年以前,饶宗颐主要做甲骨文的研究。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今河南安阳小屯)被发现,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的研究对于了解中国早期的政治、社会、宗教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近代中国有很多大学问家都非常注重对甲骨文的研究,其中最有名被称为“甲骨四堂”,是指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晚号观堂)、董作宾(字彦堂)、郭沫若(号鼎堂)。饶宗颐对于甲骨文的研究也有很深的造诣,他自号选堂,所以学术界也有将他与上述四位并称为“甲骨五堂”的说法。

饶宗颐很早就意识到甲骨文的重要,所以他非常注重甲骨文材料的收集。最早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印出了殷墟小屯甲骨文一编和二编,饶宗颐就购得细细阅读,此外他还有很多关于甲骨文的书。这些成为他在甲骨文领域的代表作《殷代贞卜人物通考》非常重要的基础。这本《通考》花了饶宗颐将近十年的时间。

《通考》提到了两个重要的观点。一是,饶宗颐认为卜同筮是并存的,古人是一面卜一面筮,一般人都说筮很晚,说成是周代才出现的。另一件是饶宗颐认为讲“贞”不完全是“问”义,应更有“正”义。这是饶宗颐的首倡,很多海外汉学家,比如美国人列文森就沿用这些观点。关于贞的本义,从前的名家罗振玉、董作宾都仅解释为“问”,其实贞的第一义是“正”,后来用于“问”。《周礼》说:“问事之正曰贞。”所以其义不只是“问”。以前甲骨文全部有贞字,把那些记录中的“贞”全都说成是“问”,是讲不通的。

饶宗颐在《通考》中提出考史与研经合为一辙的主张,认为“史”是事实的原本,“经”是事实中提炼出来的思想;由“史”到“经”就是由实践上升为理论的过程。中国古人既研史、更读经,是因为经是史的理论总结,具有普遍性,因而更有指导意义。中国文化的主体是经学,所以他对我们民族的古经史深怀难以表达的敬意,研究国学不能亵渎“国本”,要爱惜、敬重“古义”,顺着中国文化的经络本义阐发经史。

饶宗颐认为做学问,方法非常重要。读历史材料,不管是文献还是文物,校勘是第一步。一曰原物对勘,一曰同辞互勘。就是一点要亲自去读一手的材料,另外就是相近的材料要进行比对,以辨明真伪。具体到甲骨文研究的材料,大抵摹本不如拓片,拓片不如影印的材料,相近的材料,一定要参互比勘,才是合格的研究者。饶宗颐曾经就同一问题收集各种材料,这些材料分别收藏于大英博物馆、剑桥大学图书馆、瑞士巴塞尔人种学博物馆,饶宗颐都曾亲见,并相互比对。可见其学问之扎实及其所下功夫之深。

《通考》全书以贞人为经,卜事为纬,共80余万字,出版后在海外学术界引起轰动,当时发表的书评就有13国文字,至今仍然是甲骨学领域中的重要参考书。但由于在香港出版,大陆学人多无缘见到,因而影响了它的使用价值。《殷代贞卜人物通考》奠定了饶宗颐在甲骨文研究领域的地位,也是因为《通考》一书,他荣获号称“西方汉学之诺贝尔奖”的“儒莲奖”。

3

从1952年起,饶宗颐开始在香港大学中文系任教,最初是讲师,后来是高级讲师、教授。香港大学非常注重教师的学历背景,饶宗颐没有大学学历仍然受聘为教授主要是因为他此前曾有大学任教的经历,此外学术上很有建树,特别是在地方志学以及楚地的历史地理方面的学术贡献。

饶宗颐自1952年至1968年一直在港大任教,他开的课有目录学、文字学、《楚辞》、文学批评、汉魏六朝文学,也曾代过唐君毅先生的老庄课。此外,还负责《东方文化》的编辑工作,试图将这一杂志办成世界汉学前沿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当然作为主办者,饶宗颐也曾在该刊上发表大量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论文。

香港大学成立于1910年,其前身为香港西医书院,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大学。香港大学最初模仿利物浦大学的制度,重理工而轻人文,不注重中文教学。1925—1926年省港大罢工后,政府为进一步沟通中西文化,遂召集本港绅商,磋商在香港大学增设中文学系,让汉文中学毕业生入读。港大中文系于1927年成立,邀得前朝翰林赖际熙、区大典等执教,加上其时又有富商邓志昂捐款建立中文学院、冯平山捐款建立中文图书馆等,涌起了一股重视中文教育的潮流。从整体来看,港大的中文系是比较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

到港大上课,虽然可以用国语,但是学生不太欢迎,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是本地学生,习惯粤语交流。饶宗颐的广东话也是后学的,他自己的语言(潮安话)与广东话完全是两个语系。潮州话是闽南语系,与粤语不同。饶宗颐上课用粤语,与学生沟通比较容易,所以他讲课比较受学生欢迎。

那个时候,港大中文系的教授是英国人林仰山(F.S.Drake)。他是教会出身的,林仰山是他自己取的中文名字。为什么叫“仰山”呢?因为他以前在教会大学齐鲁大学任教,住在山东,靠着泰山。林仰山也知道甲骨文,且对黑陶有研究。林仰山也懂出土文物,他教的课是考古,有一门课叫Archaeology fine art(考古艺术)。

同类推荐
  • 告诉你一个韩信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韩信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韩信的故事》由王志艳编著,《告诉你一个韩信的故事》从韩信的幼年生活开始写起,一直追溯到他在中国军事史上所创造的伟大奇迹,再现了这位中国古代杰出军事家极富传奇而又悲剧色彩的一生,旨在让广大青少年朋友了解这位常胜将军所具备的杰出军事才能和用兵艺术,并从中汲取他那种执著、勇敢、忠义的精神,同时也对他的是非功过进行辨证的评价。
  • 运筹帷幄的谋略家(1)(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运筹帷幄的谋略家(1)(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世界名人成长历程——运筹帷幄的谋略家(1)》本书分为刘基、贞德、张居正等部分。
  • 真实的阿尔贝特·施佩尔:希特勒的千面建筑师

    真实的阿尔贝特·施佩尔:希特勒的千面建筑师

    希特勒的私人建筑师阿尔贝特·施佩尔拥有好几个名号:“好纳粹”,“希特勒的私人建筑师”,“未来总理”,甚至是“纽伦堡审判中唯一悔过的被告”。他向世界展露了很多不同的面目,但究竟哪个才是他最真实的一面呢?审判期间,传记作者们对施佩尔的生活非常着迷,曾试图去了解这个谜一般的男人。他们着迷的原因是,在战争结束前,越接近希特勒和纳粹党,他的行动就越多。这些行动是正当的吗?施佩尔最大的缺点是他的野心和对非人道行为的回避吗?还有,是否施佩尔最终利用他蛊惑人心的伎俩,设法说服了法庭,他从头到尾都是受到压迫才不得已向纳粹党效忠的?
  • 轮椅总统:罗斯福(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轮椅总统:罗斯福(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名人创造了历史,名人改写了历史,那些走在时代最前列、深深影响和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名人永远会被广大人民所拥戴、所尊重、所铭记。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 为爱而来

    为爱而来

    40多年前,朱邦月的朋友临终时,将两岁的儿子和怀着5个月身孕的妻子托付给他。虽然是孩子的养父,但是朱邦月却奉献了连生父都不能给予的疼爱。本书是朱邦月的二儿子朱邵华以父亲的口吻写的自传体小说,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家庭几十年来遭遇的辛酸,屈辱,委屈以及磨难,但是,在这样外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下,他们一家四口相亲相爱,共伴今生。在当今社会下,这本作品极富教育意义,它能给人直面挫折的勇气以及面对苦难,永不言弃的力量。
热门推荐
  • 盛宠娘子

    盛宠娘子

    她在临死之际,才看清了身边男人和妹妹的真面目,她后悔了。重生后,她发誓要做霸气御姐,既然躲不过,她就准备三十六般兵器,把庶妹姨娘渣男打的落花流水,看见她就绕道走。“喂,师兄,你别绕道啊,我不会打你——”
  • 诸天神话管理系统

    诸天神话管理系统

    新书《化敌为女友》已发布,欢迎各位书友前往品鉴——亚瑟王提起圣剑再次发动屠神战争,酆都大帝率领百万鬼兵迎战远古天庭,痴情龙王轮回转世化身黑龙与魏征再续三世情缘,呆萌猴子苦苦追寻羲皇身影只为寻求一个答案。灵气复苏,神话觉醒,河神、刘伯温、黑白无常、聂小倩、荀子、墨子、法老王、地狱三头犬、冥王、神王、泰坦巨人……无数传说中的人物纷纷传承现世。是生,是死,是默默无闻地老去,还是争一争这诸天万古?踏凌霄,踩地府,从此踏上不归路。一个神秘系统,一棵水晶小树,一位重生者的旅途……【本书无毒,各位道友可放心收藏,交流群:782095950,有事没事都可以进来看看】
  • 我只是你一夜的情郎

    我只是你一夜的情郎

    不爱,就走开;爱,就留下;可你总在我面前走来走去是爱还是不爱?难道向一夜情的伴侣要一个结果是奢侈吗?如果不是,那为什么每一次都选择彼此老死不相往来。
  • 时光中,阳光留下的颜色

    时光中,阳光留下的颜色

    外表可爱的像天使,但捣蛋时就像一个大恶魔。小颜儿从出生开始就被万人瞩目着:什么好吃好玩的全部尝试一遍,浑身上下都被宠的无法无天。作为家里最小的,小颜儿还有个妹控的哥哥,所有的人都把她宠上了天!真的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从小到大对所有人冰冷冷的他,偏偏对她动了心...一个人是多么不幸,才会发现自己身上全是不幸...同样,一个人是多么幸运,才会发现自己一直被幸运女神眷顾了!
  • 一睡成婚:总裁,不要了

    一睡成婚:总裁,不要了

    周梦思是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正面临着找工作的难题。现在最不缺的就是大学生,各个公司所需要的人才也是有限的,所以很多大学生毕业也就意味着失业。直到周梦思这天接到昌龙集团的面试通知,故事由此开始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医之心——眼科篇

    医之心——眼科篇

    生活中我们享受的所有服务,几乎都能以等价形式体现消费的交易特征,独独医患,不能,也不可以。患者,因病痛求助医生;医生,因使命和职责,为患者提供治愈、帮助或者安慰等专业性很强,非一般意义的服务。花钱可以买任何商品,唯独生命和健康不能用钱等价交换。医生与患者,本是陌路人,却因为天职,因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健康的渴求,坐在了面对面,构筑了人世间最奇特的人际关系。医,是医疗、医术,又是医疗、医术之上承载医德、医风的医生之心地。医之心,是医生对患者的理解所体现的心性,是从医者对专业的不懈追求,又是对患者疾苦的感同身受。医之专,医之难,医之疼,医之美,构成了医之心。医学专家们发自心底的文字,是千万个好医生执业感悟的一部分。如果,你能静下心听他们平实讲述职业生涯中对患者的感念之情,以及有痛更有欣慰的医之心感悟,作为医生,你会对怎样才是一个好医生,怎样做个好医生,何为仁心,何以信守仁心,有新的解读;作为患者,当你生病就诊时,会因为对医生的更理解和信任,得到更科学、更有效的健康服务。
  • 红娘宫婢要成妃(完本)

    红娘宫婢要成妃(完本)

    第一次相遇她舞姿卓越将粉色的轻纱白色的广袖翻飞缠绕,如蒹葭绽放他冷笑着骂道:“丑女……”第二次相遇她逃生,他改扮,匆匆相遇,匆匆别他微薄的嘴唇轻抿女人……一再的邂逅,状况层出不穷那个小小宫女居然自告奋勇的为皇后牵起了红线她在他面前进进出出,他忍了她骗他上了床,事后找人顶替,他也忍了什么,居然跟靖王不清不楚?于是,一纸圣谕“查柳氏乔若,贤良淑德,实为宫中表率,特封为贵妃。”他冷漠疏离的脸上闪过一丝邪魅“敢设计朕,哼,你一定要活久一点啊,来人,从今日起朕每日只宿贵妃宫中。”推荐总裁馆,好文多多喔http://m.pgsk.com/zongcai/
  • 坠灵公约

    坠灵公约

    这块大陆曾经降临过两次能力各异的召唤兽——坠灵,它们选中和自己属性相合的人类与其意识融合,展示自己的力量,承诺将接受驱使为其服务。拥有这种召唤兽的人被唤作坠灵使,凭借其强大的力量,在历史长河中成为了统治阶级。然而,第三次的坠灵潮的到来,打破了平衡,世界再次陷入混乱。无意间获得了一只坠灵的少年林鱼青,试图以一己之力骗走普查民间坠灵的审判团,却招来一场大火灾,全村被烧为灰烬,村民全部消失……于是他开始了寻找村人之旅,一路上碰到了一个又一个或呆萌乖巧、或神秘虚无、或魅力无限、或坚硬无比的……从未听说过的坠灵……他不知道,村民们其实并不是他以为的寻常百姓,甚至他的父亲也充满了秘密……
  • 魂战万界

    魂战万界

    数不尽的位面,为了争夺上位资格,展开厮杀。神魔,野兽,人类,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立场。看主角入侵万界,掠夺资源,一战到底!………………新书求支持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