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85400000010

第10章 道教与美学(8)

司马承祯还指出,养气与养生是相互联系着的心性颐养的途径。他说:“夫可久于其道者,养生也。常可与久游者,纳气也。气全则生存,然后能养志,养志则合真,然后能久登生,气之域可不勤之哉!”([唐]司马承祯:《服气精义论》,《道藏》第18册。)养气是养生的前提条件。气且不存,生将焉附?当然,养气并不能替代养生。养生是一套整全的生命颐养的方式,养生这个概念的内涵更为丰富,除了养气,养生还包括“养志”、“合真”等。尽管如此,养气的工夫不可轻视。养气既久,持之以恒,定然有益于养生之道,有助于修炼成道。气是胎之元,也是形之本。胎既成,元精已散,形既动,则本质渐弊。因此,修道之士“须纳气以凝精,保气以炼形。精满而神全,形休而命延。元本充寔,可以固存耳”([唐]司马承祯:《服气精义论》,《道藏》第18册。)。这是说,任何事物都是形气合一的存在,二者缺一不可。事物不会只有气而无形,也不会只有形而无气。作为修道之人,怎么可以不专气以致柔?养气炼形,真气充盈,精满神全,才能修道成真。内丹派道教强调修炼心性,注重养气的工夫,理由在此。吕岩说:“息精息气养精神,精养丹田气养身。有人学得这般术,便是长生不死人。”([唐]吕岩:《绝句》,《全唐诗》卷八五八。)在吕岩看来,养生分作三个层次:养精、养气与养神,三者不可分割。养生从另一个角度说,就是屏息以全真。外息内养,并行不殆,方可臻于修道成真的境界。

二、修心

修心在道教中是指修复虚静澄明之心。道教认为,道体虚寂,以素淡虚静为本。《道德经》第16章:“致虚极,守静笃。”“致”与“守”是返本归真的工夫。心性清净,则万物无以扰其神。隋唐五代道教也重视修心法门。司马承祯说:“虽则巧持其末,不如拙戒其本。观本知末,又非躁竞之情,是故收心简事,日损有为,体静心闭,方能观见真理。”([唐]司马承祯:《坐忘论》,《道藏》第22册。)司马承祯指出,想要修道成真,先要去除邪僻之行,让外事绝缘,无以干心,然后内观正觉,随时制服妄念,令心清静。此外,要持之以恒地灭除贪恋、虚浮、乱想等幻妄之念,不灭照心,不冥有心,不依他物,此心自在。隋唐五代道教还强调修复虚静之心,如《三论元旨序》指出,市廛黑暗不堪,使人丧本而乖真。灵府清虚澄明,因此修道之人神全而气妙。神全气妙是长生之本,心契大道,因修而能。栖山依水,恬乎林野,心意玄远,契入无为。(未题人:《三论元旨序》,《道藏》第22册。)吴筠说:“人之所生者神,所托者形。方寸之中实曰灵府,静则神生而形和,躁则神劳而形毙。深根宁极,可以修其性情哉!然动神者心,乱心者目,失真离本,莫甚于兹。故假心目而发论,庶几于遣滞清神而已。”([唐]吴筠:《宗玄先生文集》卷中,《道藏》第23册。)心境虚静,灵府照而不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不离修心法门。

修心的目的在于“修其性情”。灵府明净,则神形和合;真气饱满,则生命充盈。杜光庭疏《道德真经》“虚其心”,也持类似的看法:“夫役心逐境,则尘事汩昏;静虑全真,则情欲不作;情欲不作,则心虚矣。”([唐]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卷八,《道藏》第14册。)他甚至认为,“虚室生白”是指心境虚静,纯白自生。《三论元旨》提出了具体的修心路数:“夫乱心多故,方令守一,然所修之者,须要旨归契理,则至妙可通,失所则劳而徼矣。虚妄之法安然而坐,都遣外景,内静观心,澄彼纷葩,归乎寂泊。若心想刚躁,浮摄而不住者,即须放心远观四极之境。”(未题人:《三论元旨》,《道藏》第22册。)之所以要放心于“四极之境”,是因为人心刚躁浮游,难以止住。放心之时,勿令心断,泯心之际,不觉心著。不取感官所触,取则失心,凝神内照,安心寂泊,摄心归一,久之自然修真。至此境地,坐行无碍。向上一路,忘心遣观,内外双泯。吕岩说:“有人问我修行法,只种心田养此身。”([唐]吕岩:《绝句》,《全唐诗》卷八五八。)在吕岩这里,修心远比炼丹重要。因为炼丹只是外形之修炼,修心才是体道的根本,也是检测道元深浅的重要依据。且将神仙事业付与壶中日月、酒里乾坤,以吕岩为代表的内丹道将心性颐养点化为自得自修的生命体验。

隋唐五代道教重视内观修行,以修心为体道法门。司马承祯讲返俗入道,就是从修心出发的。司马承祯说:“夫定者,出俗之极地,致道之初基,习静之成功,持安之毕事。形如槁木,心若死灰,无感无求,寂泊之至,无心于定,而无所不定,故曰泰定。”([唐]司马承祯:《坐忘论》,《道藏》第22册。)心宇泰定,则智慧之光朗照乾坤。心灵是道的器宇,其本源虚静至极,道居其中,智慧灿然。泰定是指回归心性的智慧状态。人多贪恋浊乱,致使本性昏迷不醒。“本真神识”,是一种自知之明,它需要澡雪精神,返归本心,复归纯静。修心的宗旨在于开启生命的慧性。

慧性既生,就应护持滋养,保全其寂泊无为之性,不为世俗欲求所遮蔽。慧根人人皆有,而众人不知起用,这是十分可惜的。《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是出现于唐代的一部道经,该经以观心、观形、观物为入道路径,强调心神清静对于修道的重要意义。一般人都是神好清而心扰之,心好静而欲牵之。因此,修道者应常遣其欲,澄其心,使心神保持清静。澄心遣欲,则能观心,观形,观物。内观于心,心本无心;外观于形,形本无形;远观于物,物本无物。因为心、形、物三者皆空,以空观空,究竟一无所观。世相了了,湛然常寂。寂本空无,则欲求不生,真静自至。“真静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净矣。如此清净,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道藏》第11册。)心神处于清净的状态,心境澄澈明亮,洁净无染,方能朗照万物。可见,修道成仙只是一种权宜说法。想要修道成真,必须自心清净,妙悟自然,应物成真。

司马承祯指出,神仙也是人,但神仙不是世俗之人,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神仙能禀虚气精明,“神于内,遗照于外”([唐]司马承祯:《天隐子》,《道藏》第21册。)。所以,世俗之人要修成神仙境界,就得护持虚气,勿为尘染所惑,不损耗人的自然天性,不被邪见凝滞阻隔,自然得道成仙。破除邪执之情,杜绝邪气入心,也有助于修道成仙。司马承祯说,修真之道可由渐悟之门而入,分“斋戒”、“安处”、“存想”、“坐忘”、“神解”等五个步骤。“斋戒”是指澡雪身心,虚怀澄虑,“安处”是深居静室,“存想”是收心复性,“坐忘”指遗性忘我,“神解”则万法通神。以上渐修之门依次推进,便成神仙之道。这五种渐修法门都是围绕修心而展开的。

“坐忘”本是道家心性超越的工夫,也被隋唐五代道教援引到心性论中。司马承祯说:“坐忘者,因存想而得也。因存想而忘也。行道而不见其行,非坐之义乎!有见而不行其见,非忘之义乎!何谓不行?曰:心不动故。何谓不见?曰:形都泯故。天隐子瞑而不视,或者悟道,乃退曰:道果在我矣,我果何人哉!天隐子果何人哉!于是彼我两忘,了无所照。”(同上。)司马承祯认为,“信解”(斋戒)、“闲解”(安处)、“慧解”(存想)、“定解”(坐忘)这四门通神,谓之“神解”。“神”是指阴阳流荡,变幻莫测。道教称得道者为“神仙”,这是形容修道境界的高超,司马承祯则用“神解”来形容高妙的心智。“神”不行而至,不疾而速,阴阳交互,不见端倪。动静因顺万物,真邪由乎一性,因此,生/死、动/静、真/邪之念,全系一心,道教都以“神”解之。道教的“坐忘”工夫,落实到审美领域,就与庄子提倡的“心斋”、“坐忘”一起影响到审美活动的很多层面,特别是对于进入虚静的审美心境,触发心物两忘的审美体验很有启发。关于这一点,将在绘画美学章具体展开,这里从略。

司马承祯还提出了使人超越“无情”状态而得道的七条心法,这同样属于修道的阶次枢翼。司马承祯说:“夫坐忘者何所不忘哉!内不觉其一身,外不知乎宇宙,与道冥一,万虑皆遗。”([唐]司马承祯:《坐忘论》,《道藏》第22册。)“坐忘”之境,内外皆忘,从渐修的角度讲,需要断缘,即断除尘俗有为之缘,使形体不劳,心安恬简,形迹远离尘俗,心境趋于大道。心境安闲,方可修道。司马承祯指出,心体以道为本,心为一身之主、百神之帅。心静则生慧,心动则成昏。当心神处于被污染与被蒙蔽的状态时,就与道的本性隔离甚远了。修道即修心,要净除心中的污垢,开启清净的心源,使心神不再浪流,让心智与道冥合。心安于道,就是“归根”,守根不离,就是“静定”。这样,人的心神有了皈依,精神有了家园,生命有了安顿。

常,意味着大道的永恒不变,安心则能知常,知常则明事理,脱离生死苦海,解除尘世困惑。所以说,“法道安心,贵无所著”。“无所著”是说心不住“有”,也不落“空”,心无所寄,荡然澄怀。心有所住,还是有所。凡住有所,就会让心神劳累不堪,不是真正的修持法门。当心不执于一物,又能寂然不动,这才是泯然无所,真正入定。以此为定,则心气调和,久益轻爽。“正定”不是不拣是非、永断觉知的盲定,不是任心所起、毫无收制的心念,也不是心无指向、肆意浮游的自定,它是指心无所染的平常心,是心不受外的虚心,也是心不逐外的安心。内心既无所著,外行又无所为,毁誉无以生,利害无从挠,因顺自然,苟免诸累,入真觉门,成智慧性。种种幻妄之情,无一不是心神的荆棘,如果不加剪除,任其滋生蔓延,定慧必然难生。所以,修道之人要断简事物,较量轻重,识其去取,“若处事安闲,在物无累者,自属证成之人”。(同上。)这样的人,就是修道成真之人。这样的境界,就是修道成真的境界。可见,方寸之心,智慧具足,若修持有道,则妙用无穷。隋唐五代道教所讲的修心工夫,与人对审美心境的护持活动颇为接近。审美者只有心境虚空,不为物相所碍,才能全神贯注于审美活动。心闲境安,触物成趣,这离不开审美者的修心之功。

三、妙悟

妙悟是佛教禅宗的觉悟法门,但并不只为禅宗所独有,隋唐五代道教也讲妙悟。吕岩说得好:“悟了鱼投水,迷因鸟在笼。”([唐]吕岩:《五言》,《全唐诗》卷八五八。)迷惑时颠倒不实,觉悟后如鱼得水。这是道教强调觉悟与修道关系的生动说法。禅宗认为,觉悟是开启生命智慧的钥匙。道教在隋唐五代也被称为妙教,同样以妙悟为入道法门。隋唐五代道教徒正是借助妙教开启心灵的悟性,消除心结,正观性明。《三论元旨序》:“夫一悟所通,乃无幽而不照;一迷所执,亦无往而不愚。是知附赘悬疣,则形之病焉;妄想烦恼,则心之病焉。形病除而形骸泰矣,心病泯而正性明矣。除形病者必假于良医,泯心病者必资于妙教。”(未题人:《三论元旨》,《道藏》第22册。)这部道经认为,道体幽微奥妙,理极灵运潜通。体一应万,变现无穷。

隋唐五代道教对道体与道性的称呼很多,如无为、无极、无穷、真性、理性、玄性、虚无、自然、至精、至妙、至真、清静、清虚,等等。迷则滞凡,悟则通圣,各人迷悟程度有别,而至真之道本无差异。世人或滞于幽玄寂静,或滞于声色之迷,心境沾滞,不能超然物外,不得解脱。只有破除妄念,心无所滞,才能体味至真至妙的道性。圣人以无为之心破除执滞之念,指向虚空之性,开启微妙之源。道教所说的有/无、是/非等等,都只是遣滞之计,并非至道之言。因为常人“或迷神而滞网,或役智以疲神,或滞有而增尘,或随空而断见,或寻迹而丧本,或滞寂而乖真,或耽文好辩而溺浇华,或小慧微通而自为真实”。这都属于心智沉沦的现象,它们离修道成真的境界还有很远的距离。总之,他们虽然也在修道,但还谈不上彻底的觉悟,或疑惑丛生,信心不定,或费心劳神,隔阂真源,或舍本逐末,终非妙道。至精非色想所观,至奥岂浮情可测?以妙悟之心修道,则能洞达真性,空有无碍。但在没有彻悟之前,务必息纷静尘,澄怀涤想,方能全真。若无虚寂之照,见形而不返神,即使广学多端,终因迷误太深,难以修道成真。全心妙悟,直达心源,真理顿显,世界灿然。

同类推荐
  • 逊清遗老的民国岁月

    逊清遗老的民国岁月

    《逊清遗老的民国岁月》主要内容:历史上,每一新旧朝代的更替,都会引起社会的剧烈动荡和政治力量的重新组合,有以新朝为“天命人旧”而顶礼膜拜者;有为旧朝尽忠殉难死节者;也有藏身与残山剩水之间,拒不合作者。他们头上顶着“义愤”“责任”“建设”,同时也在心中存着故朝归来的期待,但等到的却永远是泪尽胡尘里。他们,就是一群最可怜的帝国遗孤。被故朝抛弃,又不融于新朝的遗民们。
  • 霸王的春秋3:问鼎天下楚庄王

    霸王的春秋3:问鼎天下楚庄王

    春秋第三霸,楚庄王。幼年继位,权臣掣肘。空有雄心壮志,也不得不低头。誓要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终于横扫江汉,扩地千里,观兵华夏,问鼎中原。神秘的楚国,为何会成为道家的发源地?为何要以“楚”为国号?又为何屡屡大不敬冒犯天子?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被推上了王位,刚刚登上了王位,却又被当做人质扣押,被解救出来之后,却又成为受人操控的摆设傀儡,凡事皆不由自己。从此他把志向深埋于心底。历史的凶险漩涡,又是如何一步一步的把他逼上成功之巅峰的呢?一个新兴之国,如何在突破重围,确立大国地位?本书带你重返春秋,教你如何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逆境突围,“突破”新出路的。
  • 爸这好像是北宋

    爸这好像是北宋

    爸爸去哪?北宋。人家穿越,不是带着仓库就是带着系统,为啥我却带着爹?且看主角重回北宋初年,画一副不一样的清明上河图。书友群:532037754
  • 贤者之国

    贤者之国

    一段架空的历史,一次不一样的工业进程。这里有义士的慷慨悲歌,有谋士的纵横捭阖,有战略家的步步为营。大时代背景下,工业革命的洪流滚滚流过。只剩下枭雄最后的绝唱,明君无奈的哀叹,英雄激扬的战旗,义士死不旋踵的信仰。时代让康熙高唱起满汉一家亲,让雍正发出保卫名教的呐喊,让拿破仑无奈地选择了站队……数不尽的风流人物,道不尽的兴衰春秋。一切尽在《贤者之国》
  • 三国之楚王崛起

    三国之楚王崛起

    【新书三国之老子是皇帝已发布!】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割据,狼烟四起。为了生存,徐天绝境而生。处处危机,更激发斗志。于是他看向了荆州,发展民生。招募英豪,改革军队。发展势力!攻城略地,封公晋王以图天下,一切都从这里开始……
热门推荐
  • 21世纪战争演变与构想:智能化战争(谷臻小简·AI导读版)

    21世纪战争演变与构想:智能化战争(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在汹涌而来的新科技革命浪潮冲击下,人类已处于战争形态演变的十字路口。这场革命将如何影响军事领域,未来战争又将走向何方,本书从理论层面作出了解答。
  • 淡水厅志

    淡水厅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冥天轮

    冥天轮

    我虽是一件神器镇压下的万千苟延残喘的蝼蚁之一,但我也要有我的故事,我的传奇!这是一个天尊统治的世界,这是一个分封王族的世界,这是一个诸盟分裂、相互攻伐的世界,这也是一个血腥残酷、战火纷飞、人命如草芥的世界,也是一个仙侠、战争、谋略并存的世界。这里没有那种废柴被休妻、莫名遭凌辱的雷同剧情,没有那种升一个境界就可以强大数十倍、杀低一个境界的人如杀狗的不合理设定,没有那种千军万马都是摆设、只依靠最强者、漠视人数的空洞架构。这里有热血,有痛苦,有坚毅,有权谋,有浴火重生,甚至到后期有真正的指挥千军万马,并且千军万马与高手有着同等地位的修仙争霸。能让你眼前一亮。散敖生仙侠系列之一,慢热型新书,你值得期待!另外,“冥”这个字好像被点娘屏蔽了,要找本书的话只搜“天轮”才可以哦。
  • 棠阴比事(古典文库)

    棠阴比事(古典文库)

    《棠阴比事》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案例汇编,载述刑法折狱的一些典型案例,作者是南宋宁波人桂万荣。《棠阴比事》的体例比较特殊,即把性质相近的两个案例并列连缀起来,“比事属词,联成七十二韵”“共一百四十四条”。本书译注者立足于《棠阴比事》文本,对这144则案例进行改写,使之成为通俗易懂、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古代审案故事。
  • 动漫修炼系统

    动漫修炼系统

    灵气复苏的时代,普通人傅凡获得了让他热血沸腾的金手指“动漫修炼系统”。他在动漫中修炼变强,在都市中横扫一切,成为神话。“龟派气功!”“螺旋丸!”“卍解!”“火拳!”
  • 校草大人的高冷女神

    校草大人的高冷女神

    南城今年的夏季比以往要惹热上许多但好像自从遇见了你,整个夏天都清凉了,也许夏天就应该是这样吧……
  • 王爷独恋之爱妃别逃

    王爷独恋之爱妃别逃

    “你在干什么?”“我在做男人都会做的事!”话毕,一张炽热的唇覆了上来。“哎呦,你干嘛打我!”男子眼睛黑了一块,脸上微微愤怒。女子乾笑起来:“自然反应,谁让你这么突然,我习惯了。”说完女子翻身把男子押在身下,邪邪笑道:“为了避免你再次被打,我便牺牲小我完成大我吧!”女子俯身正想亲上去,男子又翻身把女子压在身下:“这件伟大的工程还是由我来!”男子把女子禁锢在怀里,不让她再有逃走的可能,他等待今天已等了很久……
  • 星光落在我的头上

    星光落在我的头上

    两个热爱音乐的少年生活在同一座小城里,神秘的地下防空洞是他们最常交集的地方。然而俩人各自有着鲜为人知的童年过往,直到一个少年去了更远的地方上大学,期间结识了不同的伙伴并且还组建了乐队,似乎一切朝着美好的方向前进。熟料黑暗再次降临,所幸的是少年不再孤立无援,正如另一个少年曾对他说:以后他的寂寞也要分他一半!是有关追梦与成长的故事,包含乐队、大学生活、热血青春、兄弟情义和复仇~每一个人都有他的过去;每一个人都有他的秘密;每一趟旅程总是孤独;每一趟旅程总在成长。
  • 斗罗之随机大礼包

    斗罗之随机大礼包

    穿越斗罗,徐天一开启随机大礼包,先天功,如意金箍棒身外化身(武魂),混沌珠。更新不确定,第一次写作,没经验,也许一辈子只写一本书。给这世间留下自己的脚印
  • 爱妃别嫁

    爱妃别嫁

    十多年痴恋爱慕,他却永远只当她是小娃娃。及笄之日,她将自己作为礼物送出,却被原装退回,一句胡闹,他足足半年不理睬她;“娶我!”她剑指咽喉逼婚求娶,他一如既往的无奈叹息,“别胡闹,你只是个孩子!”她敛眉,毅然转身。不日,她一气之下一身红装远嫁他国为妃,只想换他一句“别嫁……”却不想,一切并不是她所想的那般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