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85400000011

第11章 道教与美学(9)

司马承祯提出“真观”之法,破除人的执著之心。对于沾滞于物欲声色而不得解脱之人,应当使其洞察染色因妄想而有的本性。如果妄想不生,终无事物可言。“又观色若定是美,何故鱼见深入,鸟见高飞,仙人观之为秽浊,贤士喻之为刀斧?一生之命,七日不食,便至于死;百年无色,翻免夭伤。故知色者,非身心之要适,为性命之仇贼,何须系著,自取销毁?”([唐]司马承祯:《坐忘论》,《道藏》第22册。)他在这里以鱼、鸟喻示色相的虚幻不实,要人断除对物欲的迷恋,使心性安于天放,使生命自适其适。有学者常引此段来论证美与美感的主观性或美感的差异性。其实,这只是它的表层意思,其深层意蕴并非如此。隋唐五代道教以物我两忘、心物不二为最高的体道境界。道教的目标在于泯灭主/客、物/我、内/外之分,体验至真至纯的整全之道。破除分别之见,消解执著之念,开启人人具足的妙悟之心,才是这段话的美学意蕴所在。

隋唐五代道教之“真”有时是指真常之性、真一之源。《三论元旨》:“夫因摄万,此亦未真假,摄一而为筌,忘筌而能泯矣。泯一之法灭,所见之心若见于一,即须澄灭,随见随灭,至无见无灭,则形同槁木,心若心灰。境智两忘,泯然不知。其所以此,谓内外都遣,忘一者也。夫忘一者心,谓照心都绝,烦恼洗然。”(未题人:《三论元旨》,《道藏》第22册。)能所双泯,内外无对,境智两忘,妙悟理得。无知而能真知,忘一而达真一。一为万之所宗,万为一之起用。道即真一之源,绝假纯真,它能生氤氲之气,成造化之功。即道是心,即心是道,心之与道,一性而然,妙达真一之源,这就是妙悟。

妙悟是指心门敞开,真实无妄,触目是道,圆活自在。在有而不滞于有,也不乖于无;在无而不滞于无,也不乖于有。世间困苦沉沦,莫不因心而起。通心达观,极乎无为之道。灭妄归真,神会贯通,妙悟自然之源,契入真常之性。《三论元旨》:“夫息乱以守静,守静以常,动而能澄,静而能照,则缘智缘性而虚妄、真智真性而晓了者,此乃至悟之士也。”(未题人:《三论元旨》,《道藏》第22册。)该道经将觉悟之人分为两类:“至悟之士”与“兼通之士”。与“夫寻文视听而知于性者”的未觉者相比,这两类人都是“澄虚内照而合于性者”,也就是真正的觉者。然而,这两类人的觉悟境界仍有区别。“至悟之士”相当于妙悟之人,这是更高层次的觉悟境界。“兼通之士”是指少私寡欲,“付之以性”,“于事全而能忘,于理忘而能全者”,属于稍低层次的觉悟境界。可见,这部道经推重“至悟”之心,也就是境智两忘、不落有无的妙悟。这与老庄道家所讲的“守静笃”或“心斋”、“坐忘”等心性颐养工夫存在很大的差异。

妙悟之心如同暗室中的明灯,通幽契奥,荡尽黑暗角落,照亮朗朗乾坤。妙悟之人澄怀涤想,神智流通,正见圆明。世俗之人长在欲海沉浮,心中妄念多端,变现无休。觉者凝照守一,神融道合。寂然无为,令尘网消融,灵镜朗然。心境澄静,而能忘怀尘染。能忘怀尘染,而后能明,心体至明极微,了悟成真,犹如雨霁云收,艳阳当空。心境清虚,契妙自然,心物两忘,泯然为一。妙悟之心,无所不见。妙悟之时,无所不真。神识智性,无心妙运,脉相流通,是为真常之道。这是隋唐五代道教心性颐养的高妙工夫,也为中国美学的妙悟学说提供了颇有价值的思想支持。

第四节形气神合一

道教有着丰富的关于形、气、神的理论,一般称之为形神论。形神论是隋唐五代道教哲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探讨隋唐五代道教的形神论,对于理解中国美学的审美形式、生命精神等问题有较大的启发。

一、形气神合一

道教认为,生命是由形、气、神三者结合而成的整体。关于这三者的结合,不同派系的道教学者有所偏重,先看形气合一的表述。

有些隋唐五代道教学者主张形气合一。关于形与气的关系,吴筠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天地出乎动静,静者为天地之心,动者为天地之气。修道成真之人心境平宁,可以动静自如,不受生活时空的制约。“故心不宁,则无以同乎道;气不运,则无以存乎形。”([唐]吴筠:《宗玄先生玄纲论》,《道藏》第23册。)得道之人能超越动静,动而不知其动,静而不知其静,这就是动静自如,阴阳不测。至静是不为物诱之性,心境至静,然后契于至虚。虚极则明,明极则莹,莹极则彻。这就是心体的广大神通。吴筠将他对天地、动静、形气等问题的理解转移到修道者身上,提出“心静气动”说,这合乎宇宙天地运转不殆的法则。“心静”,故通于造化之道;“气动”,故能形乎形,使其形。人有动静,更要超越动静,体会大道的至动至静。吴筠以动静不二论形气合一,却又高扬一心之力,显示出以心驾驭形气的路数。以动静不二、形气合一论道,这是吴筠道教形气论的基本特征。

有些隋唐五代道教学者则强调神气不二。张果曾经指出,神与气相互依存,进而又论述调定神气之方。他说,人的心肾就像橐籥,心为神的居所,肾为气的住宅,造化就在身心之内。学道之人使心运气,屈体劳形,背离了自然之道,因此需要调气定神,炼神合道。他援引佛教“凡是有相,皆是虚妄,无相之相,谓之真相”为据,断定真相出于神气。心主气,是为本,肾补髓,是为元,圣人返本还元。人的生命依赖这补髓之机、还元之道而存在,并得以发展。于是,圣人立法,离不开神与气的交互作用。通过神来调气,借助气来定神,使得神气调定,动静适宜,性命合一。这种神与气互依的修炼方式,合乎道法自然的根本原则。张果说:“道分三成,不离一气,气中有神。一气者天也,乃天清虚自然之气。气中有神,神抱于气,因气抱于一神,炼神合道,道本自然,此乃神仙抱一,炼神合道也。”([唐]张果:《太上九要心印妙经》,《道藏》第4册。)张果说,人在未生之前,生命处于混沌状态,这时神气混一,互不分离。精、气、神混而为一,散而为三。精为生命的元气之母,它是人的本根。精化为身而形为气,气凝结为神,精化为意而凝为神。万物禀一气而运化不息,日用之间应该神气相守,聚而不散。修道之人存其神,守其气,日用不亏,终归至一,修道成真。总之,张果的神气合一论也承认形、气、神的统一,三者虽然有所偏重,却不可偏废。神气不二,必然离不开以形体为依托。

隋唐五代道教还坚守着早期道教形神合一的传统。形神合一是道教形神论的重要层次,这种思想在早期神仙道教中就已广为流传。《西升经》:“老君曰:神生形,形成神,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得自成,形神合同,更相生,更相成。”([宋]赵佶注:《西升经》,《道藏》第11册。)“神生形”是指神妙造物。身体是神的居所,所以说“形成神也”。没有形体的依附,神就没有生命。形体的生成也需要神的资助。生命首先依赖形体而存在,形体齐备才有神全,因为神依靠形体来成就。形神相依,交泰互用,不可偏废。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云笈七签》引《元气论》:“身之与神,两相爱护。所谓身得道,神亦得道;身得仙,神亦得仙,身神相须,穷于无穷也。”([宋]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卷之五六。)这里的“身”,是指人的形体与精神相依而在。陶弘景说:“凡质像所结,不过形神。形神合时,是人是物。形神若离,则是灵是鬼。其非离非合,佛法所摄;亦离亦合,仙道所依。今问以何能而致此仙?是铸鍊之事,极感变之理通也。”([南朝]陶弘景撰,傅霄编集:《华阳陶隐居集》,《道藏》第23册。)游子《道枢》也说:“神者,生形者也;形者,成神者也。故形不得其神,斯不能自生矣;神不得其形,斯不能自成矣。形神合同,更相生,更相和成,斯可矣。”([宋]曾慥:《道枢》卷之四,《道藏》第20册。)形神合一,修道成真,这是早期道教的一贯主张。上清派道教主张服气以养神,使形体长存。隋唐五代道教没有过多论述形神合一,但是它们在形神论方面依然坚守形神合一的传统。内丹派道教强调性命双修,“性”是指神、心,在天成性;“命”是指气、形、身,在地立命。性命双修也以形神合一为目标。

神与道合也是隋唐五代道教形神论的重要层次。早期道教经典《老子想尔注》认为,道业遍在,非独一处,道在天地之外,又出入天地之间,往来人身之中。一散形为气,聚形为道,或称虚无、自然、无名。隋唐五代道教学者提出神与道合的命题。隋代道士苏元朗,号青霞子,专注于内丹之道,他借用外丹概念来发挥内丹思想。以身为鼎炉,以心为神室,以津为华池,提倡归根复命,还丹之术。苏元朗关于“神中之性”、“归根复命”的领会,就体现出神道合一的路向。司马承祯说:“是故大人含光藏辉,以期全备,凝神宝气,学道无心,神与道合,谓之得道。”([唐]司马承祯:《坐忘论》,《道藏》第22册。)人合于道,道亦得之。人怀道心,形骸得以永固。受道滋养既久,炼形合神入微,就能与道冥一。智照无边,形超靡极。道为一身之源,一身为万物之体,万物为一身之用。道不离身,与其舍形求道,不如即身体道,触物应真。这是强调即身修道的意义,道教之“道”也指涉人的内在德行和品性,神与道合,形体才能坚固,生命更显充盈。

还有些隋唐五代道教学者以粗细对举,论述形、气、神的修炼之理。周固朴说:“粗细之二法也,神细而气粗,气细而形粗。炼形修真求于至道,可炼形同气,炼气同神,炼神合道。修神而不修气,气灭形终,修气不修其神,徒延龄而道远矣。纳气炼心,冲融真粹,导引吐纳,静以太和,神气通流,灵台莹廓,丹景湛凝,凡形便回为真体,岂俟他生。”([唐]周固朴:《大道论》,《道藏》第22册。)周固朴以粗细对举,规定神、气、形的关系,一方面指出了炼神、炼气、炼形的主次关系,另一方面又强调三者修炼的终极目标是合道成真。可见,隋唐五代道教既承续了道教形神合一的传统,又比此前的道教形神论走得更远。

《三论元旨》认为,修道之人的形体与真神结合,称为真人。修道之心与真神相合,称为悟真之人。修道之心合于真性,就是悟圣之人。对于修道之人来说,经由“三定”、“四等”之心,能渐次体道。其中,“三定”是安定、灭定、泰定,“四等”之心是粗心、细心、微心、妙心。这四等之心由粗而细,由细而微,由微而妙,渐次上升。澄心内照,观想皆空,极妙至微,臻于大道。形神合一,称为达微。形性双泯,谓之达妙。就人而言,色身为粗,游气为细,神智皆微,正性常妙。妙与粗、修与不修,是道教为了破除沾滞之心所做的区分,而道体微妙之至,绝对唯一。真生之法泯灭真空妙有之见,不为空有世欲所乱,常融心湛然之境,这是至人蕴奥之心。如果说,魏晋南北朝道教主要着眼于形神合一的长生之道,那么,隋唐五代道教则更推重形性双泯,也就是形神两忘之境。这是隋唐五代道教形神论不同于此前道教的独特之处。

隋唐五代道教的形神论可以追溯到庄子。《庄子·齐物论》:“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朕。可行己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庄子认为,道无定形,“有情而无形”,道“使”万物以形,而万物“不知其所为使”。《庄子·天地》:“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同乃虚,虚乃大。”在这里,“一”是指浑然一体,是道未曾分化时的存在状态,“形”是指事物的生机条理,“德”则赋予现实事物以内涵规定,使得事物的特征得以彰显。可见,庄子的形神论更多地强调神或道的超越性,形神对举,差可拟之。

庄子还对事物的形体做了粗与细、有形与无形等区分。《庄子·秋水》:“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致意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物之粗”者,是指事物的外在形相,它可以用言语描述;“物之精”者,是指事物的内在真性,它超越名言理路。粗细对举,足见二者在表情达意或传道启真时的作用有别。这意味着,道家并没有形成比较明显的形神合一的传统。《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在《庄子》,“言”与“意”是手段与目标的关系。“言”为用,为手段;“意”为体,为目标。千言万语,以达意为旨归。玄学家王弼将《周易》之象与庄子象论加以汇通,建构起“言”、“象”、“意”这个三层结构。王弼象论主要趋向于道家,但也不能完全排除佛教的影响。

同类推荐
  • 木匠皇帝的自我救赎

    木匠皇帝的自我救赎

    朱由校,原本一位世人诟病的木匠皇帝,自幼摄于宫中的淫威算计,十六岁仍未出阁读书,可谓不学无术。光宗驾崩后,他在移宫案中宛如提线木偶,成为众人要挟的对象。认清现状的他逐渐培养新的势力,在不断的调整人事任免后,终于将权力牢牢的握在手中,对内革新对外扩张,一步步的收复失地,征服四夷,实现天下一统,唯我华夏。
  • 三国之举国飞升

    三国之举国飞升

    呐呐!后面的都是扯淡,这本书开心得一皮!大丈夫生于乱世,当提三尺青锋,立不世之功,创万载伟业,开永世之太平!江山如画,美人如花。铁血与柔情,肃穆与庄严。时间:三国。故事:一名苦逼的上班党幸运儿,幸运地被一位神秘人甩进穿越者大军的潮流中,凭借先知先觉以及神秘人慷慨的天雷馈赠,毅然决然地踏上了统一三国的漫长道路。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犹如探囊取物;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指点江山,建造帝国……一人,可敌一国!如果不是一个飞在天上的老爷爷,煞气,神念,信仰,武将技,法术,巫术,特殊建筑,灵兽,凶兽,妖魔鬼怪,仙人还有等等的出现,本书应该就是一本严谨认真外加规范正经的历史架空型题材类小说!
  • 汉末红颜录

    汉末红颜录

    一个刚刚参加完毕业典礼的女大学生,意外穿越到东汉末年。收良臣猛将,争霸天下什么的都是扯淡,她只想在这乱世之中存活下来,安安稳稳过日子··········
  • 红楼一锅煮

    红楼一锅煮

    高飞穿了,发现自己穿越到红楼梦里面,自己还成了林黛玉的哥哥。然后他发现这个世界已经变的自己不认识了。
  • 隔墙有耳:中国历史中的告密往事

    隔墙有耳:中国历史中的告密往事

    多年以来,支撑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教化体系,在道德价值上是不主张非正义告发的,但只要有专制政治存在,统治者就鼓励告密。整个封建王朝,从秦到清,告密始终贯穿其中,成为帝制历史的一个带有污垢的眉批,而告密者就是那块污垢。这块污垢面积之大.数量之多,实超乎我们想象。它不仅介入你的私生活,而且还要控制你的灵魂。中国古代的告密史就是一部统治者控制他人灵魂的历史。而各个时代的告密者们,各显其能,通过告密这种见不得人的伎俩,改变历史者有之,遗臭万年者有之,飞黄腾达者有之,他们或成功或失败,或可气或可悲,无非都是专制统治下的一枚棋子。
热门推荐
  • 白色狮子王

    白色狮子王

    作者通过寓言这一个老而又经久不衰的文学体裁,运用比喻和讽刺等写作手法阐述哲理和智慧,让读者采撷知识之果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寓言之篇幅短小、意境深远作用。
  • 教主饶命啊

    教主饶命啊

    当今江湖上,有一个人,号称红衣修罗。乃是西域魔教寒月教之教主。传说此名一出,既能令小儿止啼,江湖正道之人闻风丧胆,谈之色变。“要我说,这世界上最悲惨的事,莫过于与那红衣修罗狭路相逢也。”说书先生大手一拍惊堂木,口若悬河的开始说起了那魔教教主的种种事迹。坐在窗边的凌雪央闻言,只想在心里默默的为自己掬一把心酸的泪水。如果遇上那红衣修罗都算是这世间最悲催的事,那么,她不仅遇见了而且还胆大包天的强上了那个红衣修罗的事是不是该称为这世间最最悲催的事迹呢?
  • 冷少蜜爱

    冷少蜜爱

    江边,凄凄的冷风徐徐吹乱了女子黑色的波浪卷发,凌乱的发丝纠缠在她姣好的脸颊上,平添了几分妩媚与妖娆。不远处的男子修长的身子斜倚着围栏,一双勾魂夺魄的琥珀色眼睛沁了淡淡的忧愁望向远处平静无澜的江面,红唇间逸出的声音夹杂着些许无奈,“真的要去找他吗?”女子望着他浅然一笑,眼中却是在不经意间划过丝丝冷厉的狠意,“对,我要去拿回属于我自己的东西。”语气里有不容置疑的肯定和冷漠。……
  • 二次元称霸系统

    二次元称霸系统

    新书《网游之海岛战争》上线,求支持。再次醒来,赢霍变成了荧惑。触电灰灰的他,与自称可穿梭二次元世界的称霸系统融合,首先来到了《海贼王》的世界,来到了可可西亚村,成为娜美的青梅竹马。一切,从这里开始......
  • 噬皇剑帝

    噬皇剑帝

    墨宵云曾经被人们称为,墨家年轻一代最强者称号的他,从此便不复存在,当然无存。
  • 云家夫人超凶的

    云家夫人超凶的

    小三?出轨?夺家产?谋财害命?那都是过去的事,我林玥的仇,一定会报!等等,你问我缺不缺男人?回头看了一眼那两张复制粘贴的脸,缺!
  • 拉斐尔艺术(全集)

    拉斐尔艺术(全集)

    1520年4月7日,拉斐尔在罗马病逝.年仅37岁。他的身后留下了尚未完成的《圣容显现》等画作以及梵蒂冈宫殿的装饰工作。然而,大师死后一百年里.他的艺术作品越过阿尔卑斯山脉,跨过浩瀚的地中海,影响了整个欧洲的艺术风气。从拉斐尔留下的数封罕见的书信中,我们得以更进一步地了解大师的性格。从后人对他的追随和批判中,我们得以更深入地了解拉斐尔的一生对世界艺术的贡献与影响。而在大师的诗作中,我们更能领会他对生命的感悟:“…日夜轮转,太阳总在西沉之后重新升起,而在无言之中,我的死亡悄然降临。”
  • 我的忍界有轮回

    我的忍界有轮回

    要致富先修路,用土遁修路,用木遁种树。这是一个带领着忍者们奔向康庄至富大道之路的穿越者顺便抗击着进来拿他们当npc下副本的轮回者的故事。第三卷:侵略漫威世界?还是和复仇者联盟们携手对抗无限殿堂?敬请期待。一群二群被举报没了,欢迎加新群:817-819-905
  • 破产之后

    破产之后

    林立章从医院赶回来,双腿软得不能上楼了。田喜贵怎么找杨宏绪闹事,他已顾不上多想了,摆在他前边的路这才是悬崖峭壁呀!他蹲在院子里,真想嚎啕一声,可是欲哭无泪。仰望着各个窗口的光亮,刺得他的眼睛紧紧闭上。骆竹绒已经是他的妻子,花掉的几万元他可以住进果园去用劳动补偿,可是有多少人又要陷入绝望呀。
  • 小说艺术技巧

    小说艺术技巧

    这是一本探索小说艺术规律的专著。本书对取材、立意、语言运用、形像塑造、情节结构、环境描绘、典型细节选择以及小说创作和阅读中必然碰到的主要问题,都作了深入浅出的探讨剖析。对小说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规律,中西小说的异同等,也有精辟的论述和独到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