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85400000006

第6章 道教与美学(4)

许宣平是一位融会道禅精神的文人,唐代道教学者潘师正也是如此。据《新唐书》载,潘师正自幼丧母,以孝闻名,后师王远知修道,居逍遥谷,唐高宗幸东都时召见他,问他有何需求。潘师正答:“茂松清泉,臣所须也,既不乏矣。”([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九六。)这表明,道士的心性舒卷离不开清泉幽谷的滋养,任他花鸟笑,酣醉卧楼台,以此生为乐的人生态度促成了当时文人的逍遥性情。吴子来说:“此生此物当生涯,白石青松便是家。对月卧云如野鹿,时时买酒醉烟霞。”([唐]吴子来:《留观中诗》,《全唐诗》卷八五二。)正所谓,山光物态收眼底,清溪薄雾尽沾衣。隋唐五代道士嗜好山水,钟情于清幽之境。在他们看来,步虚须是挚友相伴,嬉戏为乐。体道当有青山云水,惠风新月。唐代道士张令问隐居天国山,自号天国山人。他长年寄居山林,以隐居闲适为乐:“试问朝中为宰相,何如林下作神仙。一壶美酒一炉药,饱听松风清昼眠。”([唐]张令问:《寄杜光庭》,《全唐诗》卷八六一。)张令问与道士杜光庭私交甚密,常以诗文唱和。他们都热爱生命,充满审美情趣。杜光庭有句:“闷见有人寻,移庵更入深。落花流涧水,明月照松林。”([唐]杜光庭:《山居》,《全唐诗》卷八五四。)醉卧林泉,浪迹烟霞,是唐代道士生活的写真,也是隋唐五代道教乐观的生命意识的流露。唐代道士张辞好酒耽棋,他“身即腾腾处世间,心即逍遥出天外”([唐]张辞:《别令诗》,《全唐诗》卷八六一。),也是一派乐观风度。因为热爱生命,他们身处世间,笑看落花,清吟淡月;因为尊重生命,他们心性逍遥,任世浮沉,及时行乐。

吕岩是晚唐道教内丹派的倡导者,他的诗文也很能体现出道教乐观的人生态度。他把大自然的生机流荡、田园牧歌声中的乐生心绪传达出来。如,《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唐]吕岩:《牧童》,《全唐诗》卷八五八。)任兴起卧,独走天涯,安然自乐,胜似神仙。功成归物外,自在乐烟霞。斗笠为帆扇作舟,五湖四海任遨游。这种吟唱在吕岩的诗篇中俯拾皆是。隋唐五代道教并没有厌弃现世而寻求出世,而是将生命的意义安放在现世生活与现实人生里,并由此探求存在的永恒、精神的快乐与心性的逍遥。俗话说,快乐似神仙。这句话很能概括吕岩等道士的人生态度。这种快乐主要不是肉体生命的快乐(当然也不可否定这一层),而是精神生命的自由洒脱。在隋唐五代,道教逍遥自在的人生态度同时意味着审美化的人生理想与生命境界。它质疑世俗生存的存在价值,明月清风、幽泉碧云、琴棋诗酒成为他们诗意人生的知音。

修道者乐观的生命意识影响到当时文人的人生理想与审美态度。不少文人深切认同道教的生命观。整顿衣襟拂净床,一瓶秋水一炉香。身不出家心出家,残年逍遥坐道场。这能大致描述当时部分文人的人生理想与审美态度。韦应物说:“旷岁恨殊迹,兹夕一披襟。洞户含凉气,网轩构层阴。况自展良友,芳樽遂盈斟。适悟委前妄,清言怡道心。岂恋腰间绶,如彼笼中禽。”([唐]韦应物:《夜雨宿清都观》,《全唐诗》卷一九二。)不少文人都表现出对道士生活的向往,其实质是对道教乐观的生命意识的诉求。诗人孟浩然一生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隐居生活中度过的,李白称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是说他高逸出俗,超然世表,性情逍遥。孟浩然诗中的道士常是“傲吏”式的隐逸之人。孟浩然说:“傲吏非凡吏,名流即道流。隐居不可见,高论莫能酬。水接仙源近,山藏鬼谷幽。再来迷处所,花下问渔舟。”([唐]孟浩然:《梅道士水亭》,《全唐诗》卷一六○。)这种“傲吏”式的道流耕种田园,酌酒自劝,采樵卖药,日出而游,日夕而归,过着陶渊明式的诗酒生活。他们杖策相逢,邂逅成欢,啸傲江湖,归卧青山,梦游清都,饮露餐霞,乐此不疲。“既笑接舆狂,仍怜孔丘厄。物情趋势利,吾道贵闲寂。”([唐]孟浩然:《山中逢道士云公》,《全唐诗》卷一五九。)物情交织,不干我心,是非得失,无伤我性。心境闲寂,任它云卷云舒。静观流水,焉知水流心流?道教的生命意识成就了隋唐五代文人的逍遥心性,也奠定了隋唐五代艺术的审美情调。

隋唐五代道教推重逍遥自在的生命态度,源于先秦道家对人的自由境界的向往。庄子认为,事物的天性合乎自然之道即为真;伪饰做作,就是不自然、不真实。庄子主张返璞归真,得其天全。在《庄子·秋水》里,北海若举例说,牛马四足,任其天性,谓之得其天全,倘若将马的头络起来,或者将牛的鼻子穿起来,牛马的自由被剥夺了,它们就丧失了本真的天性。庄子借北海若代言:“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在庄子看来,人与天本无间隔,只因人处处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使得事物背离了真实的状态。如果人安于天命,依乎事物的自然本性而行,万物就能从被扭曲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回归到道法自然、各尽其性的境界。免于形累,形备神全,与天为一,与道同归。

如果说,“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逍遥游》)的逍遥之境是道家最自由的存在境界,是近乎高不可攀的真人境界,那么,庄子也给世人留下了经由体道而抵达自由存在的希望,那就是“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庄子·渔父》)。“法天贵真”是指受命于天,因顺自然而不拘于俗,与之对称的是沿袭世俗之礼的愚者。从尘世的樊笼中解脱出来,超越囚徒般的生存困境,是庄子反复言说的生命自由的话题。在隋唐五代,这两种追求生命自由的境界都是存在的,尤以第二种为主。向往自由,体现出个体生命的觉醒意识,这与人关注自身、尊重生命的真实意义有关。南朝道士陶弘景道法高深,品行高尚,深受梁武帝敬重。梁武帝曾多次召他出山,都遭到了陶弘景的婉言谢绝。据说,陶弘景为了表达自己不愿出山的决心和志趣,于是画了两头牛,“一牛散放水草之间,一牛著金笼头,有人执绳,以杖驱之”([唐]李延寿:《南史》卷七六。)。这幅画明确地表明,陶弘景不愿为官场的囚笼所束缚,也体现出道教追求生命自由的价值取向。陶弘景宁可散漫于江湖之上,却不愿插身于名利之场,也不甘依附于权贵之间,他不想让纯洁的生命受到世尘的污染,而忠诚于生命的本真天性。在追求生命的逍遥自在方面,隋唐五代道教与庄子哲学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

《庄子·逍遥游》:“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无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唐代重玄派道教学者成玄英疏:“彷徨,纵任之名;逍遥,自得之称;亦是异言一致,互有文耳。”([唐]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卷之二,《道藏》第16册。)又,《庄子·让王》:“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天运》释“逍遥”:“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墟,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逍遥,无为也;苟简,易养也。不贷,无出也。古者谓是采真之游。”成玄英疏:“古之真人,和光降迹,逗机而行,博爱应物,而用人群,何异乎假借涂路,寄托宿止,暂时游寓,盖非真实,而动不伤寂,应不离真,故恒逍遥乎自得之场,彷徨乎无为之境。”(同上书,卷一六,《道藏》第16册。)成玄英注疏“逍遥”时很看重精神超越的品性,这在隋唐道教思想界很有代表性。

在《南华真经疏序》里,成玄英还记述了自古以来有关“逍遥”的三种说法:其一,顾桐柏说:“逍者,销也;遥者,远也。销尽有为累,远见无为理。以斯而游,故曰逍遥。”其二,支道林讲:“物物而不物于物,故逍然不我待,玄感不疾而速,故遥然靡所不为。以斯而游天下,故曰逍遥游。”其三,穆夜说:“逍遥者,盖是放狂自得之名也,至德内充,无时不适,忘怀应物,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故曰逍遥游。”([唐]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道藏》第16册。)成玄英有调和诸家之意,但在主张生命个体的精神快乐、张扬超越世俗的精神自由以及传达生命的愉悦体验等方面,他与上述三家的解释又是一致的。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心境两适,处处逍遥?成玄英援引大乘佛教的般若空观来阐释道教义理,认为世间事物都是虚幻不实的,世人沉迷于尘俗之事而不知自拔,因而苦恼不堪,难以解脱,不得逍遥。运之以虚空之心,于尘世境界了无分别,去除执情迷妄,方能步入逍遥之境。成玄英说:“可欲者,即是世间一切前境色声等法,可贪求染爱之物也。所言不见者,非杜耳目以避之也,妙体尘境虚幻,竟无可欲之法,推穷根尘不合故也。既无可欲之境,故恣耳目之见闻而心恒虚静,故言不乱也。”([唐末五代]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卷一,《道藏》第13册。成玄英疏“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体证事物的虚幻体性,不必刻意而为,不必闭目塞听,只要和光同尘,无为恬淡,外无可欲之境,内无可欲之心,尘累自然脱落。处染无染,心境两忘,逍遥顿时备至。

隋唐五代道教哲学映现出闲适的审美情调,这与内丹道的兴盛是分不开的。内丹道将修炼的方式转向个人心性的颐养,甚至认为道不可求,道不用修,不假修持,即可体道成真。

内丹道士不以金石炼造长生之躯,而主张心性的修养之功,以清净淡泊的心性成就超然尘俗的境界。闲来无事看青山,闷即街头酒为丹。逍遥于碧嶂青松之下,醉吟于洞庭山水之间。这是道士吕岩的生活写照。吕岩说:“世上何人会此言,休将名利挂心田。等闲倒尽十分酒,遇兴高吟一百篇。物外烟霞为伴侣,壶中日月任婵娟。他时功满归何处,直驾云车入洞天。”([唐]吕岩:《七言》,《全唐诗》卷八五七。)闲适之心是修道悟真的最佳心境,因为心境闲适,就能超然世事,不为尘俗所染。这首诗给修道之人体道成仙许下了承诺。唐代女道士鱼玄机也颇有闲适之致:“春花秋月入诗篇,白日清宵是散仙。空卷朱帘不曾下,长移一榻对山眠。”([唐]鱼玄机:《题隐雾亭》,《全唐诗》卷八零四。)吟明月,任春风,不张罗于世事,却能体味水流花开的闲情逸致。隋唐五代道士们的闲心,在审美领域转化成一种闲适的美感体验与审美情调。

二、超越之境

隋唐五代道教虽然珍重感性生命,关注现世的存在,具有明显的世俗化特征。然而,道教学者并没有放弃精神超越的理想。或者说,隋唐五代道教的超越精神,是与追求感性的快乐结合在一起的。如果说,早期神仙道教的“贵生”、“重生”意识主要体现在注重肉身存在的永久性,那么,隋唐五代道教已不太关注肉体存在的永久性,而主要追求人的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吴筠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吴筠有《高士咏》五十首,主要称赞道教神仙、先唐隐士和其他历史名人。除了称道广成子、南华真人、冲虚真人等与造化同流,逍遥于神明之域的仙道人物之外,他还歌赞了伯夷、叔齐、陶渊明等品行高洁之士。他歌赞许由:“大名贤所尚,宝位圣所珍。皎皎许仲武,遗之若纤尘。弃瓢箕山下,洗耳颍水滨。物外两寂寞,独与玄冥均。”([唐]吴筠:《宗玄先生文集》卷下,《道藏》第23册。)吴筠歌赞高人逸士,他还探索神仙修炼之法,其中也贯穿着追求精神永恒的生命信仰。(吴筠说:“其次至忠,至孝,至贞,至廉;按《真诰》之言,不待修学而自得;比干剖心而不死,惠风逆水而复生;伯夷、叔齐、曾参、孝己,人见其没,道之使存;如此之流,咸入仙格,谓之隐景潜化,死而不忘,此例自然。近于仙道七也。”(《宗玄先生文集》卷中,《道藏》第23册))吴筠列举的近于仙道境界的历史人物,都是志性高洁的名流隐士,他们隐逸不群的生存方式也合乎儒家的理想人格标准。这些隐士无一不以精神的永恒而闻名。这表明,隋唐五代道教与儒家文化存在相互交融的态势,也可见出道教向往神仙境界的诉求,以及追求精神永恒的超越理路。

从隋唐五代修道者及文人们的游仙诗文来看,道教哲学与美学的超越境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超然尘世之外,向往淡泊寂寥的世界

游仙诗是道教超越精神的体现。游仙诗意象纷呈,意境玄远虚寂,往往展现出不同于现世生活的别一天地,这就是世人津津乐道的神仙世界。隋唐五代游仙诗文繁多,王绩、卢照邻、王勃、韦应物、孟郊、张籍、李贺、白居易、曹唐、李商隐等都有游仙诗传世,顾况、刘禹锡、高骈、司空图、皎然等则有步虚词传世。步虚词,是道观所唱之曲,“备言众仙飘渺轻举之美”(可参[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八引《乐府解题》;[唐]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历代诗话续编》本。)。这是对步虚词美感体验的精当概括。

同类推荐
  • 三国如烟

    三国如烟

    那胜利之酒,芳香扑鼻、清冽甘醇,不知用多少鲜血酿就。孤高王座,累累白骨,留名者又有几何?功名利禄、酒色财气、仁义礼信、一生一愿,何为?
  • 改变时局的历史事件(上)

    改变时局的历史事件(上)

    佣农出身的陈胜和贫农出身的吴广组成一支农民起义军,提出了“伐无道,诛暴秦”的口号,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了。在往后的数千年历史中,改变时局的历史事件数不胜数,且看本书为你一一道来。
  • 诸天万界至强版东汉

    诸天万界至强版东汉

    这是和新锐洪荒、经典神话比肩的至强版东汉末年背景。作者脑洞清奇不拘一格,以另类的方式切入东汉末年的风云变换。本书可以承诺,绝不是千篇一律的三国常规文。
  • 新帝国的女王

    新帝国的女王

    章采,字星雨,奉承东路厉州章县人士,中下级章氏出身,古帝国名将田法章的后代。她是帝国的战神,在她的手上,持续了数代战争的扎古帝国铁人帝国之战胜利结束。命运多舛,一夜之间,她是人人喊打的反贼。同袍的背叛,朋友的鲜血,这些养分让战神成长为女王。权利的游戏到了最后一步,一步之遥,至高无上的权利和情,女王还是女皇?
  • 善良的恶霸

    善良的恶霸

    青龙镇有个恶霸王法,欺男霸女无恶不作。被发配边疆后又回来了,竟然还做了官,变本加厉继续作威作福,下欺百姓,上斗长官,无人敢招惹。时人感叹天理不公,竟容此人祸害百姓,却也有人为他歌功颂德,说他是个大大的善人!
热门推荐
  • 江湖奇遇之快刀神捕

    江湖奇遇之快刀神捕

    你这一生有没有因为无知,而做过什么无法原谅的事情?
  • 仙来有道

    仙来有道

    莫名其妙飞升已经很无奈了,怎么还碰上个莫名其妙的小魔尊,这日子不太好过啊,温念觉得。
  • 拼尽全力,只为成就更好的自己

    拼尽全力,只为成就更好的自己

    这本书是一部都市心灵启迪读物,作者以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去追寻和解答了一个容易使人迷失的问题——人努力到底是为了什么,并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我选择为梦想颠沛流离,即使万般辛苦,我也不会放弃。努力是我唯一的选择,因为只有自己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作者由内而外地从自我认知、心灵体验、努力方法、自律程度、处世态度等等方面,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坚韧而清晰的自我实现过程。全书语重心长,铿将有力,犀利而温暖,写给都市中忙碌而迷茫的人们。
  • 主术训

    主术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鬼宿村杀人事件

    鬼宿村杀人事件

    罗基和赵锐来到一个与世隔绝的村落——鬼宿村。这是一个由避祸到此的宋代遗民和一个叫傀傩族的神秘民族混居的村庄。从第一天起,就发生了离奇的死亡事件。一个修士被烧焦在祠堂,可是院子里只有修士进入祠堂的脚印。接下来,赵锐在追赶一个能穿墙又会瞬间移动的“怪物”时,在崖顶的十字架上发现了无头尸体。之后,一个道士被木桩穿心而亡,而唯一通往现场的出口一直有人观望,凶手似乎有一对翅膀。可是,死亡并没有结束。二百年前,鬼宿村的村民误以为入村的四个传教士是吸血僵尸,用四种残酷的方法将四人杀害。为首的传教士在临死前下了诅咒。几具尸体与传教士的死法如出一辙,是冤魂作祟吗?恐怖弥漫了整个鬼宿村。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恶魔的号令:丫头,你是我的!

    恶魔的号令:丫头,你是我的!

    她,是活力的邻家女孩。他,是高冷腹黑的黑客大神。某日,慕寒崴了一下脚,被简斯宸背起来,简斯宸吐槽道:“你怎么这么重?”“你才重呢!”“全世界都在我背上,你说重不重?”
  • 与太子殿下的互怼日常

    与太子殿下的互怼日常

    作为侯府嫡女的她,自小贪玩调皮,第一次与傲慢小太子见面,就怼得对方有心理阴影,恐惧女子近身。一朝变故,大哥死,家财散尽,侯府人人自危。为保住侯府,她只得嫁与太子。本决定修身养性,安分守己,却无意得知侯府没落另有隐情,于是加入组织,接受各式暗杀任务,只为找出真相。可那个声称爱她的男子,到头来竟在骗她。当她拿起匕首,决心手刃枕边人时,却发现了更多令人震惊的黑幕……虽前半生坎坷,不过,还要多谢他告诉了她,即使在这深宫中,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感情,也完全有可能。
  • The Life And Adventures Of Nicholas Nickleby(III)
  • 倾城才女:冷对万夫

    倾城才女:冷对万夫

    青袍少年冷冷的看着静静坐在石头上的人,只见这人一袭青色衣裤……她不由得挑挑眉。乌黑的长发随意束起,只用发带绑住。额头上帮着一条长长地红色发带,似乎是遮挡着什么。五官精巧,哪一个单独放着没有什么特色,可是这五官放在一起,给人一种灵动感。只是,为何闭着眼睛?长长地睫毛在眼下投下一抹浅淡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