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61000000007

第7章 孝的经典(7)

朱元璋登基以前,自称“孝子皇帝臣元璋”,他称帝以后于洪武三年九月诣太庙时,则自称“孝子皇帝”。他命令在乾清宫左边建奉先殿,供奉四代神位衣冠,每天焚香,初一、十五及节日、生日、忌日等都要前往祭祀。他命儒臣辑《孝慈录》颁行天下。

明朝的法律规定:“若祖父母、父母为人所杀,而子孙擅杀行凶者,杖六十。”对“即时杀死人者,勿论”而对于不属于“即”杀死仇人的情况,如子孙不告官杀死在逃的仇人,杖六十;凶犯遇赦或减等发配后,子孙擅杀的,杖一百,流三千里;对于凶犯遇赦后回籍,子孙复仇杀害的,“入缓决永远监禁”。

基于“为治之要,教化为先”的治国理念,朱元璋将孔孟的仁义道德作为教化的核心。因而,作为中国古代宗法社会一切伦理道德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的孝文化,自然也就成了其教化的重点。

朱元璋于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驾崩,安葬于孝陵,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永乐元年六月,谥“神圣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朱元璋虽然没有像唐明皇和清顺治帝那样亲注《孝经》,但他凭借自己的孝心、孝行、孝道观成为封建帝王中重孝道的杰出代表而名垂青史。

朱元璋推崇孝道,颁布《慈孝录》重拾举孝廉制度,以致“由布衣而登大僚者不可胜数”,甚至其遗诏也依然念念不忘阐发孝道。在朱元璋的首倡下,对孝道的褒扬一直伴随至明朝统治的终结。

朱元璋还提出臣民行孝的行为规范: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无作非为。这一行孝“圣谕六言”被颁令全国实施。

在南京有一座明孝陵,据说马皇后死后,谥号“孝慈”,葬于此,故叫“孝陵”。但是也有专家根据朱元璋的推崇“以孝治天下”,认为孝陵的孝来源于此。总而言之,孝陵都是对明朝崇尚孝道的一个缩影。

孝陵:指的是帝王的陵墓群,现在还保存完好的有明孝陵和清孝陵,孝陵中一般按照“居中为尊”、“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传统观念布制,北京郊区的明代十三陵是今天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

晚清重臣曾国藩的孝之道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

曾国藩是清朝很有影响力的文官,他从小好学,希望将来有所成就,以光耀家族。后来他科举应试中选,成了翰林,并且当了大官。他年轻时就严格要求自我,每天坚持写修身日记,从二十九岁时起,直至病逝的前一天止,三十三年从未间断。

曾国藩一生最重要的事件,就是参与并指导平定太平天国起义。他和太平天国作战的时候,多次面临险境,但是他不管遭到多大的失败,都会再整旗鼓,重新振作。结果曾国藩领导的湘军越打越顽强,太平天国内部却奢侈腐化起来,最终被曾国藩消灭了。

咸丰八年,曾国藩的湘军逐渐扭转劣势,正在气势如虹的时候,却不幸于三河之役惨遭覆没,曾国华(曾国藩之弟)、李续宾等将帅皆阵亡。曾国华的死,使曾国藩受到严重的打击,他对家族的未来更为担忧,遂决心与兄弟们同心协力,共同挽回家运。于是,他在信中告诫弟弟们三点:“第一贵兄弟和睦,第二贵体孝道,第三要实行勤俭二字。”曾国藩认为,要振兴家业,必须孝顺长辈,用孝顺祖父母的爱心来爱叔父;用孝顺父母的爱心,来爱温弟(死去的曾国华)的妻妾儿女以及兰、惠二家。

其实,“孝”一直是曾国藩书信中强调的主题,更重要的是,曾国藩一生都在身体力行这个“孝”字。下面截取曾国藩生活的几个片段,相信会令大家深受感动。

道光年间,曾国藩还只是个翰林院编修的穷京官,天天为生计犯愁,但他仍托人千里迢迢将昂贵的阿胶补品带回湖南老家孝敬父母。

有一次,他得知母亲患了牙疾,但家乡的来信中并没提及此事,于是特意强调下次来信一定详细告知病情。后来母亲过世时,哀痛至极的曾国藩立即脱下官服,披麻戴孝。他由于归乡心切,不带行李,只带一名仆人,一赶到家便跪在母亲灵前痛哭。正当曾国藩为母亲寻觅安葬之地的时候,咸丰帝令其出山为朝廷效力,接到谕旨后,曾国藩想到母亲的灵柩尚未安葬,立即写折辞谢皇帝的命令,请求在籍为母守制尽孝三年。后在至交郭嵩焘的劝说下,曾国藩才应命出山,临行还特意叮嘱曾国荃、曾国华先在家为母守孝。后来,曾国藩一直为未尽孝心而深感遗憾。

令人敬佩的是,曾国藩不仅对生身父母尽孝,对乳母也十分孝敬。在其乳母逝世后,他写了一副“一饭尚铭恩,况曾保抱提携,只少怀胎十月;千金难报德,即论人情物理,也当泣血三年”的挽联,以寄托对乳母的怀念和哀思。这副对联运用韩信“一饭千金”的典故作铺垫,既恰如其分,又感人肺腑。

“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在各种美德中是占第一位的。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说的就是人要像孝敬自己的父母、爱护自己的幼子一样去孝敬别人的父母、爱护别人的幼子。

一次曾国藩收到父母的来信,在信中,父母除了询问他的近况外,还表示出对他弟弟的关切。曾国藩看后,马上把弟弟叫来并对他说:“父母一直很为你担心,你为什么不及时写信回去,告知父母你的情况?”

弟弟说:“我最近手头有点紧,想着等有了些许银两,与信一并寄回,也好给父母一个交代。”

曾国藩说:“父母是出于对你的担心,才对你十分关切。他们需要的不是你的银两,而是你向他们报平安的这份心啊。你想想,每个孩子不都是父母心头的一块肉?如果孩子与父母失去了联系,父母的心里就会焦灼不安,比自己生病还要难受。做儿女的,如果不能理解父母的心意,那就是不孝。”

弟弟听了曾国藩的话,顿时感到羞愧万分,马上回去给父母写了一封信,告诉父母一切安好,劝二老一定要保重身体。从此之后,曾国藩的弟弟也像哥哥一样,时时向父母汇报自己的近况,以免父母担忧。

一饭千金:汉朝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很困苦,时常在城下钓鱼以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但生活仍很不稳定,经常饿肚子。在他平时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那里做清洗工作,其中有一个老婆婆心地善良,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地救济他,给他饭吃。韩信对这位老婆婆充满感激,许下承诺说,将来必定重重地报答她。后来韩信在高祖建国时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齐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那位老婆婆的恩惠,便命仆人送酒菜给她吃,还送给她黄金一千两作为答谢。

孝子季羡林与《赋得永久的悔》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孟子

季羡林是一代文学家的同时也是一名孝子,他对母亲的情感也写到了他的作品中。下面是他写的《赋得永久的悔》中的节选。

题目是韩小蕙小姐出的,所以名之曰“赋得”。但文章是我心甘情愿作的,所以不是八股。我为什么心甘情愿作这样一篇文章呢?一言以蔽之,题目出得好,不但实获我心,而且先获我心:我早就想写这样一篇东西了。

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在过去的七八十年中,从乡下到城里;从国内到国外;从小学、中学、大学到洋研究院;从“志于学”到超过“从心所欲不逾矩”,曲曲折折,坎坎坷坷,既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既经过“山重水复疑无路”,又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喜悦与忧伤并驾,失望与希望齐飞,我的经历可谓多矣。要讲后悔之事,那是俯拾皆是。要选其中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的悔,也就是永久的悔,那也是唾手可得,因为它片刻也没有离开过我的心。

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我们家是贫中之贫,真可以说是贫无立锥之地。我祖父母早亡,留下了我父亲等三个兄弟,孤苦伶仃,无依无靠。最小的一叔送了人。我父亲和九叔饿得没有办法,只好到别人家的枣林地里去捡落到地上的干枣充饥。这当然不是长久之计。最后兄弟俩被逼背井离乡,盲流到济南去谋生。此时他俩也不过十几二十岁。在举目无亲的大城市里,必然是经过千辛万苦,九叔在济南落住了脚。于是我父亲就回到了故乡,说是农民,但又无田可耕。又必然是经过千辛万苦,九叔从济南有时寄点儿钱回家,父亲赖以生活。

不知怎么一来,竟然寻上了媳妇,她就是我的母亲。母亲的娘家姓赵,门当户对,她家穷得同我们家差不多,否则也决不会结亲。她家里饭都吃不上,哪里有钱、有闲上学。所以我母亲一个字也不识,活了一辈子,连个名字都没有。她家是在另一个庄上,离我们庄五里路,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我,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就有这样一位母亲。

后来我听说,我们家确实也“阔”过一阵。大概在清末民初,九叔在东三省用口袋里剩下的最后五角钱,买了十分之一的湖北水灾奖券,中了奖。兄弟俩商量,要“富贵而归故乡”,回家扬一下眉,吐一下气。于是把钱运回家,九叔仍然留在城里,乡里的事由父亲一手张罗。他用荒唐离奇的价钱,买了砖瓦,盖了房子。又用荒唐离奇的价钱,置了一块带一口水井的田地。一时兴会淋漓,真正扬眉吐气了。可惜好景不长,我父亲又用荒唐离奇的方式,仿佛宋江一样,豁达大度,招待四方朋友。一转瞬间,盖成的瓦房又拆了卖砖,卖瓦。有水井的田地也改变了主人。全家又回归到原来的情况。我就是在这个时候,在这样的情况下降生到人间来的。家里日子是怎样过的,我年龄太小,说不清楚。反正吃得极坏,这个我是懂得的。按照当时的标准,吃“白的”(指麦子面)最高,其次是吃小米面或棒子面饼子,最次是吃红高粱饼子,颜色是红的,像猪肝一样。“白的”与我们家无缘。“黄的”(小米面或棒子面饼子颜色都是黄的)与我们缘分也不大。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这“红的”又苦又涩,真是难以下咽。但不吃又害饿,我真有点儿谈“红”色变了。

但是,小孩子也有小孩子的办法。我祖父的堂兄是一个举人,他的夫人我喊她奶奶。他们这一支是有钱有地的。虽然举人死了,但家境依然很好。我这一位大奶奶仍然健在。她的亲孙子早亡,所以把全部的钟爱都倾注到我身上来。她是整个官庄能够吃“白的”的仅有的几个人中之一。她不但自己吃,而且每天都给我留出半个或者四分之一个白面馍馍来。我每天早晨一睁眼,立即跳下炕来向村里跑,我们家住在村外。我跑到大奶奶跟前,清脆甜美地喊上一声:“奶奶!”她立即笑得合不上嘴,把手缩回到肥大的袖子,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块馍馍,递给我,这是我一天最幸福的时刻。

此外,我也偶尔能够吃一点“白的”,这是我自己用劳动换来的。一到夏天麦收季节,我们家根本没有什么麦子可收。对门住的宁家大婶子和大姑——她们家也穷得够戗——就带我到本村或外村富人的地里去“拾麦子”。所谓“拾麦子”就是别家的长工割过麦子,总还会剩下那么一点儿麦穗,这些都是不值得一捡的,我们这些穷人就来“拾”。因为剩下的决不会多,我们拾上半天,也不过拾半篮子;然而对我们来说,这已经是如获至宝了。一定是大婶和大姑对我特别照顾,以一个四五岁、五六岁的孩子,拾上一个夏天,也能拾上十斤八斤麦粒。这些都是母亲亲手搓出来的。为了对我加以奖励,麦季过后,母亲便把麦子磨成面,蒸成馍馍,或贴成白面饼子,让我解馋。我于是就大快朵颐了。

至于肉类,吃的回忆似乎是一片空白。我老娘家隔壁是一家卖煮牛肉的作坊,给农民劳苦耕耘了一辈子的老黄牛,到了老年,耕不动了,几个农民便以极其低的价钱买来,用极其野蛮的办法杀死,把肉煮烂,然后卖掉。老牛肉难煮,实在没有办法,农民就在肉锅里小便一通,这样肉就好烂了,农民心肠好,有了这种情况,就昭告四邻:“今天的肉你们别买!”老娘家穷,虽然极其疼爱我这个外孙,也只能用土罐子,花几个制钱,装一罐子牛肉汤,聊胜于无。记得有一次,罐子里多了一块牛肚子,这就成了我的专利。我舍不得一气吃掉,就用生了锈的小铁刀,一块一块地割着吃,慢慢地吃。这一块牛肚真可以同月饼媲美了。

同类推荐
  • 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学者卷(下卷)

    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学者卷(下卷)

    本书由袁贵仁、杨耕主编,汇集了当代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种种解说和阐释,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当代境遇凸显出来,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课题的联系多方面地显示出来。
  • 思维的本质

    思维的本质

    本书是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的代表作,胡适终生佩服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陶行知深受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观点的影响。杜威认为教育必须以反省思考为目的,他在书中运用了大量日常生活中的案例,详细阐述了我们进行思考时的不同过程。
  • 蒙田哲理散文

    蒙田哲理散文

    蒙田是法国文艺复兴之后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以博学著称,在世界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他的作品中,日常生活、传统习俗、人生哲理无所不谈,并旁征博引了许多古希腊罗马作家的论述,还对自己作了大量的描写与剖析,使人读来有亲切之感,增加了作品的文学趣味。《蒙田哲理散文》一书中的文字富有哲理性,能够引人思考,让人深受启发。文中有“平和执中”、“谈三种交往”、“要生活得写意”等等哲理故事。
  • 沉思录I

    沉思录I

    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一本温家宝总理天天都在读的书。本著作以冷静而达观的姿态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摒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以正当之心观察世间万物。
  • 南怀瑾:真正的修行是红尘炼心

    南怀瑾:真正的修行是红尘炼心

    都市的繁华、漂泊的迷茫、生活的压力,让我们逐渐失去了品味幸福的能力。为了找回内心的宁静,有的人到处奔走寻求,可是修了很多年,没有任何改变。因为,这不是真正的修行。真正的修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人生本就是一场修行,面对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境遇历事炼性,对人炼心。做到心中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多一些责任和义务。当你不求回报地给予奉献的时候,这就是修行。你会得到无比的快乐,你的事业、家庭等都会顺利。
热门推荐
  • 盲子

    盲子

    以陕北说书为题材的一部小说,通过盲子、张存亮、张三梅、李植兴等人一生的经历,不同的年纪存在于不同的时代。不仅仅是一种对说书艺术的传承,更是对中国近百年来发展进程的一个简略写照与折射。里面巧妙的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孔子、孟子、荀子以及他们的作品,来表达一种大传统文化和小传统文化面临当下新媒体、物质的冲击该怎么传承怎么改进怎么延续。
  • 闪婚强爱:宸少的心尖贵妻

    闪婚强爱:宸少的心尖贵妻

    世人皆知,宸少有一心头宝,别人多看她一眼都有罪,但直到有一天,心头宝带着他的种跑了。苏宸北怒不可遏,誓要将这个女人抓回来狠狠教训。四年后再次相遇,苏宸北咬牙切齿地说:“柏安夏,你的心被狗吃了?”“先生,请自重,我不认识你。”当晚,柏安夏就被苏宸北狠狠教训了,让她认识一下什么叫自重!后来,苏宸北才知道柏安夏已经忘了他,此后开启追妻模式。
  • 豪门保姆,快到碗里来

    豪门保姆,快到碗里来

    她只是想要好好地结束掉今天的工作,然后领取工资,但是却遇到了一个有着天使面孔、恶魔内心的熊孩子!被折腾得狼狈不堪的她一肚子火,遇到了那个极品的家长之后,她终于爆发了!原本以为再也不用见到这让人恼火的父子,可是却没有想到他们竟然利用自己的困境来诱导她当他们的保姆……
  • 中国军旅文学50年

    中国军旅文学50年

    《中国军旅文学50年》编写前后历时7年,数易其稿,以新中国1949——1999为期50年的军旅文学发展历程为考察对象,以62万字的篇幅,全面梳理了半个世纪以来军旅文学的历史,深刻总结了军旅文学发展进程中的若干重要理论问题,以系统的理论规范和宏阔的学术视野将诸如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理论批评、戏剧、电影、电视剧等不同文体的创作悉数纳入研究范围,以客观的批评品格和敏锐的审美视角将产生过重大社会影响的作家、作品和独具艺术特色却被长期忽略的作家作品一并纳入研究的范畴。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利苍传

    利苍传

    利苍是个孤儿,被年轻归国的秦始皇嬴政捡到,从此跟在身边。随着他经历了嫪毐之变、荆轲刺杀、修长城兵马俑,直到临终托孤,却被赵高诬陷为叛国,从此变为追杀对象。于是他隐姓埋名,没想到遇到刘邦、韩信,又意外加入项羽军中,从此卷入秦末波澜壮阔的起义浪潮中。期间,他见到了刘邦斩白蛇、韩信胯下之辱、另一个版本的鸿门宴,陪吕雉度过了三年牢狱之灾,见证了霸王在虞姬怀里哭成泪人,还有十万楚军在垓下被活活包围。当然,他也见到了刘邦立朝后沉猜果诛,鸟尽弓藏;吕雉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心狠手辣;韩信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命运……。而他,利苍,一个无法载入史册的小人物,在见证了那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后,他到底想要什么?
  • 文家的帽子

    文家的帽子

    文老太爷离不开帽子,但日本人来了,他最终还是离开了他的宝贝帽子。文老太爷的孙子文觉用叛逆的方式继承了对帽子的兴趣和关注。在中国20世纪风云激荡的历史之中,帽子如影随形,左右着多少中国人的命运?日本人占领吴郭城,就如德国人占领巴黎一样轻松。除了城外零星的枪声,吴郭人关了门,熄了灯火,跟一群吃饱的鸟一样安静.令人生畏的日本兵,走在街道的金山石上,走在木楼下面,走在眼皮子底下。能走的都走了。吴郭城的大家族文家,早在1936年日侨分批撤离吴郭市,就开始出外避祸。
  • 枪战沙场

    枪战沙场

    在人前,他是最厉害的世界级拳王,在赛场上挥洒热血、献出他的青春,成为了全世界最年轻的拳王。在人后,他是令所有人闻风丧胆的佣兵之王——“烈虎”,他所带领的佣兵团“烈虎卫”更从无败记。他,是南漓王朝最小的王爷,不像其他王爷一样沉醉于灯红酒绿中。是在战场上战无不胜的战神,在敌人面前他是地狱来的恶魔。…………一朝穿越,他带着古武系统征战天下,不想却遇到了他,两个热血男儿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 捡了一只鬼

    捡了一只鬼

    程意以为自己的生活是从室友捡了一只鬼回家后开始混乱的,殊不知命运的转盘早就旋转开来。他们所有人,都被困在其中。逃,如何逃?上天入地,遍布枷锁,她要如何才能逃脱他的手掌心……
  • 谁与倾情

    谁与倾情

    简介:青梅竹马的佑哥哥,强势腹黑的阁主大人,不离不弃的生死搭档,谁能与她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明明是个农家女,阴差阳错卷入江湖势力,本以为只是江湖厮杀,哪想又引来一位逍遥王爷,一场夺宝,翻云覆雨搅动天下。“爹爹,娘亲去哪儿呢?”,咬紧指头的的星翔宝宝又一次问起。“极北封城”。刚十五岁的星翔看着御桌上的传位诏书,眉峰微皱,无良爹追娘亲去了,只是还追得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