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78300000010

第10章 娱乐电视的表现与影响(一):新闻节目娱乐化(1)

已经成为国内传媒界的客观存在,无论我们愿意与否;在赞扬或批评声中,娱乐化逐渐蔓延、日益兴盛。新闻娱乐化景观,冲击着人们对“新闻”、“娱乐”等概念的既定认识——并且模糊了二者的边界,迫使人们重新审视“新闻的本性”和“新闻媒介的主体功能”在尼尔·波兹曼不无调侃色彩的描述中,电视新闻无异于一种娱乐形式,它的目的不再是信息传播或者认识、教育;这个由电子媒介勾画出来的世界里不存在秩序和意义,新闻节目是一种为了娱乐观众而上演的表演。图像的力量足以压倒文字,使人的思维短路;另外,电视台事实上并不想提醒观众某条新闻有严肃的内涵,否则这条新闻播完后他们很可能会继续思考,这就会妨碍他们收看下一条新闻。

什么是新闻娱乐化?已经有一些约定俗成的看法。一是在内容题材上,偏向软新闻(西方媒介称之为“大众新闻”)——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以及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试以湖南卫视《晚间新闻》为例,它的官网上“节目实录”板块中,前十个视频的标题如下:《丈夫网上结婚妻子欲告其重婚》、《75岁老妇遭儿子暴打寄宿医院内不敢回家》、《动物园治愈后腿瘫痪小狮子》、《英国男子20年执著投身长城保护》、《丈夫用水果刀捅死强奸妻子的男子》、《警察对集市赌场实施突击围捕》、《4名吸毒者因经常被毒贩欺骗轮奸其妻子》、《不法分子藏在深山老林造假烟》、《盲人足球队听声辨位》、《众人营救落井水牛》;或者,尽力软化硬新闻,所谓“硬新闻软着陆”——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二是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硬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偏重于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之路。显而易见,从内容到形式、从理念到技法,新闻与娱乐正在逐步合流。实际上,西方新闻传播界已经生成一个新的词汇——infotainment(娱讯),就是information(信息)和entertainment(娱乐)的合成。

新闻娱乐化并非肇始于电视,它的历史几乎和大众传播一样长远;它也并非电视的特产,只是遇合到具有神奇魔力的“娱乐媒介”之后,才逐步“发扬光大”。

新闻娱乐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1930年代以后,《纽约太阳报》、《纽约先驱报》等一批面向大众的廉价报纸(“便士报”),以赢利为目的,开媒介商业化之先河。它们登载的新闻简短、通俗,政治色彩弱,而以人情味、趣味性甚至是刺激性、煽情性的社会生活内容取胜。这种大众化报纸的煽情之风,可以看作是新闻娱乐性潮流的起始。19世纪末期,这股潮流泛滥到了最高点——所谓“黄色新闻潮”,最富代表性的是普利策所办的《世界报》和“黄色新闻大王”赫斯特的《纽约日报》之间的“黄色新闻”之争。

所谓“黄色新闻”是在煽情主义新闻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注重犯罪、丑闻、流言蜚语、离婚、性等问题,强调灾害和体育新闻的报道”,“使用大写字、煽动性标题(黑体字或套红色印刷),经常对不甚重要的新闻加以渲染、夸张,整个报纸版面给人以耸人听闻的虚假感……”尽管“黄色新闻”一度带来商业上的巨大成功,然而,它是报业追逐利润过程中不择手段竞争的产物,所以一直没有什么好名声,甚至被认为是新闻传播界的羞耻。

近二三十年来,随着世界范围的媒介市场化潮流,新闻娱乐化卷土重来,越来越多的媒体迫于压力或者尝到甜头之后,纷纷将新闻娱乐化作为争夺受众和市场的法宝。1998年底,美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对比研究了美国16家重要媒体1977-1997年间的新闻报道,结果发现:1977年传统的硬新闻与娱乐性新闻的比例为32%比15%,而1997年则颠倒过来,这个比例为25%比40%。1990年代中后期,美国传媒狂炒辛普森杀妻审讯案、戴安娜王妃之死以及克林顿总统的绯闻案,成为传媒娱乐化的三大标志性作品。例如,在克林顿绯闻案中,密切关注莱温斯基一举一动的众多媒体,给人的感觉不是在反思总统的品行和美国的司法制度,而是热衷于炒作政要的风流韵事。

那么,我国的情形如何呢?随着市场化的步伐加快、产业性质的凸显,新闻的娱乐化转向也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报刊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周末报、晚报和都市报轮番兴起,以市民化的新锐姿态“各领风骚三两年”,社会新闻、都市新闻越来越成为报导的主要内容;在广播电视界,以经济台(频道、频率)为主导,加上文艺、交通等专业台的大量涌现,都市频道、影视频道、综艺频道相继设立,“绝对现场”、“热点谈话”等所谓“新新闻”操作模式不断花样翻新。新闻传媒的大众化、通俗化倾向日趋彰显,软新闻的比重急速上升,硬新闻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尽量被软化,从一些报纸和新闻期刊加强标题、图片和版面的视觉冲击力,到广电新闻发明和运用“说新闻”、“聊新闻”和“侃新闻”的形式,再到一些新闻节目主持人引用流行歌曲的歌词进行新闻评论,甚至边唱边播,新闻娱乐化趋势无疑是愈演愈烈。业界出现了这样一些口号:“新闻是快乐的”、“电视24小时就是快乐24小时”……“生产快乐”似乎也成了电视新闻的主要职责,因为,最通行天下的“硬通货”就是娱乐。

世纪之交,中国电视新闻的娱乐化浪潮联翩而至,大致显现出三种现象或者说流派:晚间新闻、民生新闻、方言新闻。下面,笔者分别以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1998年改定的版本名噪一时)、江苏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创办于2002年元旦)和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创办于2004年元旦)为例,来透析电视新闻界五光十色的娱乐化景象。

第一节“好看”的软新闻——《晚间》

1998年11月,借助湖南卫视“娱乐立台”的东风湖南卫视开创娱乐新风气,1997年成功推出了《快乐大本营》、《玫瑰之约》等名牌栏目。1998年“湖南电广传媒”成立之后,正式亮出“娱乐立台”的招牌,增设一系列栏目,形成一股娱乐浪潮。例如:经视频道的《真情对对碰》、《福彩天地》;生活频道的《超级星期天》、《大当家》;都市频道的《都市有情人》、《城市英雄》。新版的《晚间(新闻)》(下称《晚间》,首次播出时间:每周一至周五21:35)登台亮相。主持人张丹丹、李锐用说家常话的方式播报新闻,亲切、自然、幽默,既风味独特,又妙趣横生,每条新闻完了还捎上几句短评……令人耳目一新:原来电视新闻还可以这么来做?并且如此好看!“完全打破了传统新闻播报的条条框框,从内容到形式都别具一格、新意迭出,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和栏目特色”。2008年3月4日,阔别数月的《晚间》重新亮相,新版的《晚间》再次强调“奇、趣”特色,“记得看晚间,奇趣乐无边”。不过,第一期一个半小时的“特别节目”,整体观感更像一台综艺性的主题晚会。——通过三位主持人在演播室中诗朗诵般的串联,回顾栏目的发展历程、推介新版节目,并且加入应景的“抗雪救灾”内容。随后几星期,播出时段和节目长度不断调整,每期仍然市井杂谈。2008年4月10日停播,一个月之后改为周播……影响大不如前。因此,本书仍然以1998-2008版的《晚间》为述评对象。娱乐化的《晚间》一时间闻名遐迩。

一、追求“可看性”

全新亮相的《晚间》,几乎修定了娱乐性在新闻节目中的地位和意义。它追求“五性”——新闻性、社会性、贴近性、趣味性、服务性,然后,这“五性”都通过一个“可看性”得以释放。因为栏目组认为:收看《晚间》的观众,大多已经忙碌了一天,身体比较疲惫,注意力比较松散,而这个时段也正是各家电视台播放电视剧的高潮时段,地方台要用硬新闻去和电视剧争夺观众,必然事倍功半;而且,电视新闻也要让人喜闻乐见,舆论导向与趣味性并不相悖,新闻也可有幽默感,新闻也可有娱乐性。用当时的制片人潘礼平的话说,“栏目的定位是:最贴近受众的可视性——哪些题材受众感兴趣就抓哪些。在总体风格上追求自然、幽默、风趣、机智,要‘玩味’一下。”

基于这一认识,《晚间》大胆突破传统新闻的“禁区”,加入娱乐元素,首创了诸如所谓“调侃新闻”、“戏说新闻”、“MTV式新闻”等品类,在题材选择、编辑风格、叙述方式、报道视角等方面,强烈追求世俗化的娱乐效果。相较于《新闻联播》之类浓厚的意识形态取向,《晚间》另辟蹊径,“在新闻题材和内容上关注平民百姓的社会生活、关注百姓的喜怒哀乐,最大限度地发掘新闻的‘可看性’”。这种种创举对传统的新闻及新闻价值的定义而言,“不啻于一场惊世骇俗的革命,由此,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娱乐与新闻这对看似颇为矛盾的概念”;它以观众为本位,注重人文气息,追求新闻故事化、情节化和细节化,幽默风趣,嬉笑怒骂皆成新闻,“将娱乐作为一种手段与新闻价值巧妙嫁接,创造了新闻的另类文体,也成就了《晚间》的收视神话”。

《晚间》最吸引眼球的创新是选材,播出了不少“不是新闻的新闻”,例如“新闻故事”《浏阳农民自编节目欲上春晚》(2006年11月23日播出)。这条6分多钟的新闻,说的是湖南浏阳市的5位农民,计划步行2000公里去北京、向“春晚”剧组毛遂自荐“带伴舞的小合唱”——《快乐歌》。为什么要“争上春晚”呢?因为他们一直都觉得“春晚真正为农民准备的节目不多,让农民上台表演的就更少……一些小品虽然可乐,但几乎都是拿农民开涮的”。这条新闻是这样开始的(长度大约40 秒钟):

(主持人演播室口播导语)浏阳有几个农民,(他就)非常喜欢搞农村文化。

(农民甲,单独站在山冈上独白)我们要说的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民的形象从内而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不再是愚昧无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形象了。

(农民乙,镜头同上)我们不仅要有富裕的物质生活,还要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

(农民丙,同上)我们几个农民自己作词、作曲、编舞,编了一个《快乐歌》,准备参加贵台(央视)的“春晚”。

(农民丁,同上)有人说,我们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但我们想尝试一次,不管失败还是成功。

(五位农民并排站在山冈上,异口同声宣示,全景)为了表示诚意,我们徒步到北京;为了表示诚意,我们徒步到北京。

同类推荐
  • 中国策:新世纪、大视野与我们的治国方略

    中国策:新世纪、大视野与我们的治国方略

    本部著作对新世纪中国在战略部署、民主政治、经济发展、民生问题、领土主权、人文社会、生态环境、外交格局和改革方向等领域面对的种种成就和挑战进行了全景式扫描与透析,对中国在新世纪面临的成就与挑战逐个进行客观理性地梳理,是一部对中国当前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进行集中分析解读的战略性、前瞻性、可读性、全面性和针对性的战略性著作。
  • 另类少年是从哪里来的

    另类少年是从哪里来的

    关于另类孩子的情况,其实并不是我们国家才有,几乎全世界每个国家都有,落后的非洲国家情况会更严重些,而发达的西方国家特别像美国的情况同样严重。读完本书的人,得出结论会同我一样,即:那些为追求个人享乐而无情地抛弃自己的孩子的人,他们是否多多少少受了西方腐朽思想的影响?
  • 中日相互报道的难点与误区

    中日相互报道的难点与误区

    中日两国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在新闻报道中难免产生摩擦,遭遇难点与误区。卓南生教授从日本媒体对大众进行舆论诱导的三大常用手段入手,指出日本大众在国际问题上容易达成高度共识的原因。同时指出日媒报道的国际新闻实质上反映出其根深蒂固的“自我中心”与大国意识。在以上两方面的铺垫下,卓南生集中分析了奥运时期日本媒体在西藏问题、毒水饺问题的操作以及钓鱼岛事件中日媒的姿态与角色。最后,卓南生指出了中国对日报道的三大误区:简化日本人士对华态度、不恰当使用“反日”、“排日”等易引起民族对立问题的词语,以及报喜不报忧的片面报道形式。
  • 中华歇后语鉴赏

    中华歇后语鉴赏

    本书搜集整理了近1200条歇后语,从出处、注释、语义、故事等方面加以介绍。
  • 新闻学十年(1998-2008):多元与分化

    新闻学十年(1998-2008):多元与分化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传媒大学校庆55周年之际,《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也迎来了30周年刊庆。《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创刊于1979年,迄今走过了整整30年的历程。作为国内创刊最早的广播电视学术期刊之一,30年来我们向广大读者奉献了160多期刊物,5000余篇论文,发行总量50万余册,为中国广播电视学术与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热门推荐
  • 无梦人生

    无梦人生

    流浪的心,真的孤独~我也想花开,伴着阳光满满的快乐……我用最真的心认真经历每次过往,小心翼翼,捧在手心,不知不觉,把自己变成爱情乞丐,小丑般过活……我也是花,我也喜欢温暖~这尘世间,终没有遇到让我燃烧自己,照的我人生的人~‘’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那偷来的一百天,真是自由相伴~我喜欢白色长裙,红色长裙,那个空中飘落最美,后来发现米白色也很暖心……
  • 妃同寻常:毒医乱天下

    妃同寻常:毒医乱天下

    她,是21世纪诡异莫测的毒医,一身轻功卓尔不群,身负赌神、神偷盛名,谈笑间杀人于无形。他,古代中最年轻有为的君临者,生杀予夺,邪恶如斯魅惑天成,云端处傲视群雄,威震天下。当她遇上他,强者与强者的巅峰,王与王的对决。第一次,她凤眸冷眯,“滚……”他嘴角邪笑,“哦?成全你!”她四脚朝天,身子像皮球一样滚出去。第二次,她烦躁不安,“滚……”他薄唇微抿,拿出一枚鸡蛋,“好,我滚蛋。”鸡蛋像流星般砸向她。第三次,她怒火攻心,“滚……”他眉眼奸笑,“我们一起啊。”被单一裹,床上传出面红耳赤的喘息。(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沧海(上)

    沧海(上)

    这是著名画家刘海粟唯一的研究生简繁为刘海粟写的传记。该书不为尊者讳,不为长者讳,真实记录了简繁在刘海粟身边生活时候的所见所闻,记录了刘海粟的生平、艺术观点和性格特征。可以说,该书是用一种“说真话”的方式、将作者眼中的“真实”对读者和盘托出。该书曾出版过三卷本,也引起了一些争议,之后,作者做了删改修订,出版了两卷本。
  • 有匪1:少年游

    有匪1:少年游

    晋江超120亿积分、大神级作家Priest古言小说扛鼎之作!我心中有英雄,不在朝堂之上,而在草莽之中!动荡江湖,诡谲朝堂,匪寨后人与旧朝遗子乱世横刀,谱一曲荡气回肠的有匪长歌!二十年前,“南刀”李徽奉旨为匪,建蜀山四十八寨,收天下落魄之人。二十年后,一位自称谢允的少年携“安平令”夜闯四十八寨,自此甘棠出山,风云再起。身为“南刀”后人,周翡生长于四十八寨,却从未得见江湖的模样,而这一切都在遇见谢允之后,偏离了原来的轨道。江湖风雨如晦,曾经无忧无虑的少年们无端被卷入一场浩劫之中,而那已经尘封了二十年的秘密,也即将被揭开……
  • 半夏花看,君何在

    半夏花看,君何在

    我为你成魔,你为她成人。你本是天地第一天神,为了一株碧莲花妖弃天地于不顾,只为下凡历劫换她三魂七魄。而我为你放弃神位仙道,只求你回位天神。情真叫人入魔,你不负天下不负她,我负了天下负了神。
  • 乃木坂战线

    乃木坂战线

    21XX年,人类面临各种天灾人祸,地震、海啸、飓风、恐怖袭击、无差别杀人、还有各种人外种族的威胁。一个名叫乃木坂的组合在此时诞生了,作为赏金猎人的新团体,这个集合了普通人类、各类人外的组合,以救助弱小为己任,对抗凶恶的罪犯和敌人。总而言之就是这么一本带有西方魔幻风格的模仿日式漫画的小说。新人新书,文笔一般,用爱发电,多多谅解。希望本书,能让喜欢乃木坂的朋友看得开心,能让不知道乃木坂的朋友也能找到乐趣。
  • 首届世界华语悬疑大赛优秀作品选集(捌)

    首届世界华语悬疑大赛优秀作品选集(捌)

    生活是人性的修罗场,故事则是在演绎修罗场里的悲欢情仇……而悬疑文学一直是用故事凝练的生活序章,本书收录首届世界华语悬疑文学大赛入围及获奖的中短篇作品精选集,包括科幻、恐怖、冒险、情感、历史等多类悬疑和泛悬疑题材,让你一次读过瘾!
  • 文家的帽子

    文家的帽子

    文老太爷离不开帽子,但日本人来了,他最终还是离开了他的宝贝帽子。文老太爷的孙子文觉用叛逆的方式继承了对帽子的兴趣和关注。在中国20世纪风云激荡的历史之中,帽子如影随形,左右着多少中国人的命运?日本人占领吴郭城,就如德国人占领巴黎一样轻松。除了城外零星的枪声,吴郭人关了门,熄了灯火,跟一群吃饱的鸟一样安静.令人生畏的日本兵,走在街道的金山石上,走在木楼下面,走在眼皮子底下。能走的都走了。吴郭城的大家族文家,早在1936年日侨分批撤离吴郭市,就开始出外避祸。
  • 经商百诫

    经商百诫

    商人所置身的社会和周遭环境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而商人必须不断地充实和改进自己,才能适应这种变化。商人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地位正在日益强化,这不仅仅是因为商人的行列中新的冒险者的不断涌现,而且也得益于财富的大量积累。后者是当今社会庞大的企业规模和庞大的市场的必然产物,它为商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商人成为对社会有着独特贡献的人。面对金钱的诱惑,一些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下海“捞”一把,他们只看到了利益,没有意识到商场中的危险。
  • 逆光飞行的鲸

    逆光飞行的鲸

    艾周在大学里遇到了少年时代的朋友方至。这个从前常被人欺负的少年,蜕变得冷硬而强势。他惟一没变的,就是对死飞这项极限运动的热爱。方至曾经说过,他是一头古怪而孤独的鲸,既不属于陆地,也不属海洋。然而就算他拥有整座海洋,也只是拥有了更大的孤独与寂寞。艾周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他,却又苦于朋友对方至的排斥,不敢承认。学长汪鹿是小鹿一样善良温和的男生,品性优秀,家庭优渥。艾周从不敢相信自己可以得到他的爱。但是汪鹿却对她关怀备至,介绍她进入时尚买手这一行。这让艾周在他与方至之间,难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