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78300000012

第12章 娱乐电视的表现与影响(一):新闻节目娱乐化(3)

二、“有用”的《零距离》

朱寿桐认为:“《零距离》之所以被广大观众热爱,绝不仅仅是因为它拥有最丰富的社会新闻、生活资讯,因为它拍到最火爆的场面、最抢眼的事件,因为它有一个绝对优秀的主持人,而是因为它体现出一种深切的社会关怀,观众的热爱就是对这种充满人文精神的社会关怀的积极回应”。朱先生认为,《零距离》的成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思考,堪称关键的一条便是:电视新闻发展的前途,在于体现深刻而真切的社会关怀。

所谓社会关怀,就是热切关注民众的社会生活,并怀着以人为本、人道公正的原则和全局观念,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种种现象予以真实的反映和积极的参与。《零距离》无论是在社会新闻、生活资讯的内容选择上,还是在现场直播、电话调查的技术运用上,都以服务百姓、满足观众需求为其价值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融入了深厚的社会关怀。“该栏目在强调正确的导向性、快速的时效性和较为深刻的思想性的同时,常常本着人性化的思路尽可能多地贴近广大南京民众的生活,带着满腔的热忱走进民众的日常空间,带着感同身受的同情注视着老百姓所关心、所遭遇或者所耿耿于怀的社会现象,站在观众和老百姓的立场上对这些社会现象所显现的是是非非作正面的赞赏或者反面的抨击,以此形成了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理念套路,形成了这个栏目难以被模仿的精神品性”。

作为一个公认的创举,《零距离》的诞生决不是敢闯猛撞甚至误打误撞的产物,而是主创人员深思熟虑、精心策划并且成功执行的结果。《零距离》的横空出世和茁壮成长,主要归功于创办人在思想观念上的“坚持并且超越”——坚持回归电视新闻的本性、超越“传统”的传播观念。这种“坚持并且超越”的理念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建立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之上:对党的各项政策特别是新闻政策独到而充分的理解,对普遍的社情民意深刻而强烈的领悟。“他们将这样的理解、领悟和想法表述为新时期的民生新闻理论,这是他们大胆进行电视新闻改革与尝试的基本出发点,是他们设计并推出《零距离》的理论依据”。诚哉斯言!相关人士的“导演阐述”恰恰可为佐证,时任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台长的章剑华认为:

如果说空间上的“零距离”策划激起了南京市民社会的热切关注,那么在时间上的“零距离”策划则迅速建立起观众对于栏目的信任感。不仅如此,《零距离》之所以赢得广大市民的厚爱,更是因为它具有强烈的“百姓本位”意识,以人民的思想情感为新闻采编的出发点,为百姓办事,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新闻评论的立足点,为百姓说话。由此体现的不仅是空间上、时间上贴近观众,更是从心理上和情感上走进百姓的“零距离”理念。

栏目的主创人、时任城市频道总监的景志刚坦言:

创办《零距离》就是想要“打造中国电视新闻的新模式”。我们更多地贴近百姓大众,以百姓视角反映百姓生活;内容上归结为社会新闻、生活资讯、投诉热线三块,实际上有一个统一的价值基本点隐藏在里面,就是说老百姓身边的事,为老百姓排忧解难。这样的新闻就不仅仅是传播,而是带了很多服务的功能在里面。

2004年,继任城市频道总监的李响这样概括:

《零距离》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报道的题材都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二、观照的角度是平视的、贴近的,不再满足于以前的“我播你看”,与观众的互动性很强。这个栏目的口号是:“《南京零距离》,就在你身边”。这里的“你”就是普通的市民老百姓。

开播5年后,有江苏台内人士这样小结:

《零距离》的“民生新闻”特别强调舆论的功能,对于政府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失误或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敢于批评、勇于呼吁,为老百姓说话,例如《空调大巴该不该降价》、《树木要种更要管》;《零距离》还更多地将视角投向那些暂时不为政府有关部门注意,而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又确实感到不便、烦恼、困惑的人与事,为百姓排忧解难,例如《侵占盲道何时休》,《经济适用房离市民还有多远》等等。

从上述的“夫子自道”中,可以清晰察觉出创办“民生新闻”的思路,而“为百姓办事”、“为百姓说话”、“排忧解难”、“服务功能”、“与观众互动”等等,更是鲜活闪亮的关键词。

《零距离》的实践告诉我们,必须将电视传媒的姿态,置放在普通观众的真实的、实在的需求的水平线之上,急百姓之所急,为百姓所欲为。在社会转型期,电视媒介除了传播信息,有必要承载更多的社会服务内容,放大社会服务的辐射面,改进社会服务的方式,提高社会服务的效能。——媒介不仅应该穿针引线,发挥中介作用,为观众和企事业单位互通信息,而且可以直接干预生活,帮助解决百姓观众、政府、企业的实际问题,尽可能地提供彻底、到位的社会服务。时任频道策划部主任、栏目制片人的张建赓也撰文表示:“实用量度”是新闻与受众之间最重要的关系形式,也就是说,新闻价值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对观众有用”。这就要求记者明确认识到观众在收视上存在的趋利性动机,然后,换位思考,选取与观众有利益关联的题材或者角度制播节目。此言不虚。虽然有矫枉过正的嫌疑,然而“不过正不足以矫枉”。

不同于湖南卫视《晚间新闻》遭受的亦褒亦贬的待遇,“好看又有用”的《零距离》因为寓教于乐、寓“用”于乐,既叫座又叫好:“因为《零距离》的诞生,在电视新闻这片土地上终于有了‘百姓新闻’,这样的做法无疑是一种突破”;“‘零距离’可以翻译成‘凝聚力’,给充斥着游离心态的都市人一种凝聚力”。

第三节方言播报——《阿六头说新闻》

2004年元旦,杭州台西湖明珠频道推出了这样一档新节目:用杭州话播报新闻,并且引入表演、说唱等手段,形式活泼新颖,内容贴近民生,评论尖锐犀利——它就是《阿六头说新闻》。节目一推出,收视率蹿升到10%以上,是本地绝大多数电视新闻栏目的5倍左右,被称为“全国电视新闻界的一个收视奇迹”。随后,《阿六头说新闻》引发了更大范围内的关于“电视地域新闻表达方式”的研讨。

事实上,方言播报已经成为一股新潮流:四川话、杭州话、陕西话、广东话、湖南话……纷纷登上荧屏。例如:粤语播报的《新闻日日睇》成为广州地区最红火的节目,在当地电视新闻的竞争中出尽风头;例如:山东台齐鲁频道的《拉呱》,个性化的主持人——小么哥,用济南方言播报民生新闻,凸显地域文化特色。方言新闻之外,方言性娱乐节目、方言电视节目正在各地全面升温。例如:重庆卫视的《雾都夜话》,用浓郁、地道的四川话演绎百姓故事,“比连续剧还要好看”;上海的方言情景节目《老娘舅》、《红茶坊》虽然有点“俗”,收视业绩却一直表现不俗;而方言电视剧更是高产大户,例如《刘老根》、《马大帅》、《武林外传》等等。另外,作为不可忽略的娱乐元素,方言同样流行于电影、相声、小品、歌曲等等文艺样式之中。

一、视听特色与情感魅力

在央视、省级台的混合覆盖下,在新闻观众递减的情况下,软硬件处于劣势的城市(尤其是省会城市)电视台,如果因循守旧,跟随强势媒体亦步亦趋,“分一杯羹”苟且存活当然不成问题,但至多也就如此罢了。如何“新闻立台”,办出自己的特色、发出自己的声音?《阿六头说新闻》(下称《阿六头》)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思路。

《阿六头》的脱颖而出“主要得益于主创者对新闻趣味性的探求,使得严肃的新闻有了轻松活泼的播报方式,从而受到了观众欢迎”。翁晓华认为:新闻的趣味性取向既符合观众收视习惯又是电视台竞争的需要——为了争得一席之地必须要对海量的、共享的新闻信息进行深入加工而且“独家解读”。具体来说,主创人员从五个方面来增强新闻的趣味性:

播报语言的地方化

硬性新闻的软性化

新闻编辑的故事化

栏目主持的角色化

栏目包装的娱乐化。

——方言播报是电视新闻领域中的创举,也是该栏目最大的看点。

街谈巷议的“阿六头”

用方言说新闻,便于“老乡”之间的沟通,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地域文化的传承。杭州台在策划《阿六头》节目的时候,是想用角色化的主播形式为观众打造一位本土化的主播人——“阿六头”杭州本地人把好打抱不平的人叫做“杭铁头”,“阿六头”与之类似。就像绍兴的“师爷”一样,一提起“阿六头”本地人心知肚明。屏幕上的“阿六头”,是一个富有正义感、消息灵通又喜欢评说时事的普通市民,是人们在大街小巷经常能看到的杭州人,是一位和受众“零距离”的人物。他的视角是平民化的,身份是朋友式的,播报方式是互动式的,语态是家常式、交流式的。“阿六头”用观众熟悉的语言讲谈着发生在大家身边的、并不陌生的新闻,构建起有关市民生活的共同体验,成为一个感情宣泄点。主持人的语言、动作都是依照“阿六头”的特点来设计的,突出“阿六头”独特的味道;记者也是按照角色化的要求,以“阿六头”的口吻来写稿,形成“阿六头”式的稿件,使新闻和“阿六头”浑然一体。比如说,“阿六头”评说某个部门只好空谈、不见行动,就会用一句杭州的俚语:“白天说到夜里,菩萨还在庙里”——什么也没干。

从《晚间》(1998)到《阿六头》(2004),可以看出电视新闻改革的轨迹。《阿六头》既受到《晚间》“放低身段”策略的影响,也有对《零距离》“干预社会生活”经验的借鉴,而方言播报的趣味性成就了《阿六头》,使之推陈出新。

然而,我们的着眼点不该局限于方言播报的层面、停留在单纯的表达方式上的突破,而要关注这种“形式上的创新”对电视文化甚至社会文化的建构意义。笔者以为,方言新闻正在当地生成情绪抚慰、社会整合(群体纽带)的功能,正在修补或者重塑地域文化、市民文化。

为什么这么说呢?随着鉴赏水平的不断提高,观众需要更多样化、个性化和专业化的电视产品(和服务),而且,收看电视新闻不再只是为了了解新闻信息,更重要的是希望能满足感官上、情绪上、心理上的需求。《阿六头》这样妙趣横生的节目,吸引观众的也许不在于新闻的权威性、信息量,而是贴近性和趣味性,“阿六头”能够帮助他们确认社会生活中的自我身份、能够带来轻松愉快的情绪。节目的制片人概括《阿六头》的取胜之道是:“内容贴近、语言贴近、主持贴近、包装贴近”,以此抓住市民的眼球,“带来他们对乡事的关心、乡音的品味、乡情的提升”;《阿六头》给予杭州人的不仅是新闻本身,更有对自我的关照与认同。节目之所以成功,“并不是以它的新闻的信息量、权威性、深刻性等真正新闻意义上的内容取胜,而是赢在一种姿态,一种放下媒体高高在上的架子、真正和老百姓心贴心的姿态。”体现在节目中,这个姿态就是娓娓道来、可亲可近的表达方式,能够抚慰情绪甚至抚平创伤,这个姿态就是串联起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城市的紧密纽带。

同类推荐
  • 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睿文馆)

    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睿文馆)

    赫伯特·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是法兰克福学派左翼主要代表人物,本书是其最负盛名的著作,旨在揭示当代发达工业社会型的极权主义特征。此书在英国和美国出版后,先后在德国和法国出德文版和法文版,其后又译成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被称为西方60年代末大学造反运动的教科书。全书除导言外包括“单向度社会”、“单向度的思想”和“进行替代性选择的机会”三部分。作者通过对政治、生活、思想、文化、语言等领域的分析、批判,指出发达工业社会是如何成功地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使这个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而生活于其中的人成了单向度的人,这种人丧失了自由和创造力,不再想像或追求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本书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作了较为深刻的揭露和探索,但暴露出其社会批判理论的乌托邦性质。本书对研究兰克福学派和马尔库塞理论的发展,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 中国电视娱乐文化批评

    中国电视娱乐文化批评

    本书试图解答以下问题:在我国当下的媒介文化具体语境下,电视娱乐是如何建构和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在“娱乐为王”的时代,如何打造优质的娱乐产品?电视娱乐化的道德伦理底线在哪里?其合理的内核、价值和边界在哪里?我们应该如何对娱乐进行审美救赎?应该塑造和架构一种什么样的娱乐精神、审美精神和“快乐文化”?
  • 破解戒毒难

    破解戒毒难

    一本从实践中来,通过总结、提炼上升为理论成果,具有指导性作用和操作性较强的戒毒专著。书中对新形势下的戒毒康复进行了有益探索,一是对《禁毒法》实施前后的戒毒康复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在戒毒理念、方法、措施等方面有所创新和发展。二是戒毒康复理念上的创新。三是博采众长,总结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
  • 红白喜事主持辞及典型致辞

    红白喜事主持辞及典型致辞

    您也可以尽览全书,在闲暇之余,您可从《红白喜事主持辞及典型致辞》中觅到华丽词章,让您在休闲时光里与美词相伴、满口生香。中国人历来爱热闹,婚丧嫁娶、节庆礼宴都要举办仪式。众宾客齐聚一堂之时,怎能没有司仪、主持以妙词新语为气氛添砖加瓦?更有各种酒席、宴会,也少不了祝酒致辞。如果您还在为“理屈词穷”而愁上加愁,就一定不能错过《红白喜事主持辞及典型致辞》。婚礼、宴会、生日、节日、葬礼、商务庆典及其他多种喜事庆典主持辞及经典致辞,《红白喜事主持辞及典型致辞》应有尽有,您尽可取己所需,在四方来客面前风头尽显。
  • 多维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多维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潮水般涌入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一些大学生开始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观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缺失等问题。
热门推荐
  • 修仙娱乐圈

    修仙娱乐圈

    什么,我死了?我就做了个梦,推了个冷面男神,怎么就死了?啥?我是修仙奇才?睡着睡着就渡劫了?纳尼?我堂姐是娱乐圈一姐?我的天!?看我普通武替如何抱上大腿躺赢人生。----------------------------PS:努力什么的都是浮云,躺赢才是人生真谛。-----------------------------作者菌开了家名叫“新作の茶”的茶饮店,开业一月有余,存稿快用完了,可能会不定期断更。o(╥﹏╥)o敬请谅解!
  • 斩灵人之前世今生

    斩灵人之前世今生

    斩尽天下,屠尽妖魔。笑看人生百态,人生的选择与取舍。人类最丑陋的一面,不如妖。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中华家训3

    中华家训3

    “家训”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内涵、独特的艺术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生活。它怡悦着人们的情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感化着人们的心灵。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与精神素质。这都将是陪伴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所谓“家训”就是中国古人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诗歌、散文、格言、书信等。家训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并利用这些知识,对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一定会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 千金的美好生活

    千金的美好生活

    金晚玉:除了嫁人!我什么都愿意!金丞相:也行,那你准备准备,明日娶夫君。成婚以后——金晚玉给哥哥夹了一筷子菜,一转眼,新姑爷去荷花池边忧郁了。金晚玉约了赵大人郊游,一转眼,新姑爷去荷花池忧郁了。金晚玉成婚半年还没怀上,一转眼,新姑爷去荷花池边……以水为镜,检查身体!“来人,给老娘把那荷花池给填了!”暴走的金晚玉命人抗走了忧郁的姑爷,进了卧房。总之,这就是小姐和姑爷一起生活的那些事儿!
  • 巫宝奇缘

    巫宝奇缘

    古言有道:天下百业皆源自巫,此言极是,在矇昧时代,宗教领袖是巫师,治病救人的是巫医,指挥部落的是巫官,操持杂务的是巫工,搭缘牵线的是巫媒,主持葬礼的是巫仪,凡百事皆不离于巫,其起源大概是原始人一落地,就对广袤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感到压迫,不知道远方的尽头是什么,自己生命的尽头是什么,所谓“四面八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对时空的威胁采取匍匐膜拜的方式,其实源自敬畏,之所以崇拜,是因为畏惧——对时空的畏惧,而要减轻畏惧,就要问鬼神,通天地,“巫”字上下两横代表天和地,中间两个人加一竖,就是问天喻地的意思,巫当然也就代表着对时空的探索,其实也就是对自然界的探索,尽管它的初始是乱力怪神的,但它的确就是现代科技的源头,近代许多科学家做研究的初衷其实是为了证明上帝的存在,却阴差阳错地发现了现代科学,实际上就是巫演化成了宗教,对巫的研究演化成了现代科学……那么作为科技的始祖,巫是否也曾经有现代科技一样的神奇,甚至其夺目的光彩盖过了现代科技?科技的意义实质上是满足理想,顺风耳,千里眼,预测天气,预报地震,上天潜水,这些都是巫时代的理想,现在它们都因科技而成为现实,那么巫时代真的仅仅只有理想?恐怕远远不是
  •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集注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集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农门娘子有空间

    农门娘子有空间

    “站住!可恶的人贩子,赶紧放下我的宝娃,老娘的四十米大刀准你跑三十九米!”云朵操刀追赶抱着她俩娃的混账男人,发誓定要他好看!男人大呼冤枉,“我真的不是人贩子!!”一个是天下第一厨,一手厨艺连佛都要跳墙偷吃。一个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世神医,一手银针生死人肉白骨!关键是,这货啥时候成了武林高手?云朵发现自己的四十米大刀不够用了,那么,就换四百米吧!“姓梁的,你说,咱俩谁更厉害?”“娘子厉害,当然是娘子最厉害!为夫望之莫及呀!”梁宸望着那四百米大刀,一脸的苦逼……明明就四十厘米,算了,娘子说啥就是啥。
  • 二胎时期的爱情

    二胎时期的爱情

    民政系统工作人员孔如一非常想要二孩,可他妻子陈蔡果非常反对。他想通过向妻子请客、送礼等方式讨好,可无济于事。正当他非常苦恼时,从姐姐孔晓薇那里得到妻子跟别人上床的照片,随之战火燃起。其实,随着时间推移,陈蔡果看到别人生二孩,非常羡慕,自己也有了冒险生二孩的想法。可在跟丈夫说明之前,她“出轨”的照片被曝光,她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后经调查,陈蔡果是被人陷害的。真相大白,孔如一找到陈蔡果,两人重归于好,并顺利生下二孩。孔晓薇在为弟弟婚姻担心的同时,她自己的婚姻也亮起了红灯。她和丈夫陆文刚开着一家即将上市的公司,她不知在外地施工的陆文刚埋怨她不生二孩,伙同情妇欲将她扫地出门。然而,孔晓薇发挥才智,机智地赶走了小三,与丈夫重新于好,也顺利生下了二孩。
  • 最甜毒夫

    最甜毒夫

    谁说女尊男子都是谨遵三从四德、以妻为天的?出来!陪她一起跪搓衣板!她家公老虎给她订了家规:晚归,跪搓衣板;看别的男子一眼,跪搓衣板;敢给老公发火,跪搓衣板!废物女主奋起:我要重振妻纲!公老虎:你说什么?废物秒变狗腿:没什么,只是觉得搓衣板太旧,该换换了。ps:新文开坑,希望各位帅锅美女手下留情,作者菌很玻璃心,人参公鸡会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