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78300000020

第20章 娱乐电视的表现与影响(二):社教节目娱乐化(5)

3.科普娱乐化的负面影响

有论者认为,娱乐化可能助长科学知识的“情绪化传播”,从而消解科教信息的传播效果。——这是目前科教娱乐化最为严重的后果之一:那些富有人情味的故事,夹带着娱乐休闲的气息,成为人们收看电视过程中的“兴奋剂”,感官满足最大程度地替代了对科学知识的认知。长此以往,将导致科教电视传播中“重美感效果、轻科学事实”的不良倾向,强化观众对科教传播中审美“奇观”的收看期待,“知”的欲望便会演变为“看”的欲望。不仅如此,科教节目中休闲娱乐成分的过度发挥,会对科教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客观性和科学性产生不良影响,助长科教信息传播中的商业化风气。

二、“走近科学”还是“走近伪科学”?

作为国内电视科普的“一面旗帜”,《走近科学》近年来旗帜鲜明地践行娱乐化模式,故事化成为它的表征之一,节目收视率同时连年递增,拥有了较为固定的收视群体。

一般来说,“讲故事”的运作方式,如果分寸掌握得当,显然有助于深入浅出地进行科普。例如,2008年3月22日《走近科学》播出的是《谁惹怒了钱塘江?》,节目起始于这样的悬念:喇叭口地形不仅仅钱塘江才有,泥沙也并非钱塘江最大,在北纬30度虽然有很多世界奇观,但也不是钱塘江涌潮的真正原因。那么,钱塘涌潮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其中究竟还蕴藏着什么秘密?现代科学能否利用这举世罕见的资源呢?随着抽丝剥茧般的释疑,节目一步步展开,不失为一期引人入胜、雅俗共赏的科普节目(虽然拖沓冗长了些,一点可怜的“知识”被过度稀释)。

然而,让《走近科学》“誉满天下,谤满天下”、被调侃为电视版《大千世界》的,却是因为它的“趣味十足”。它有两个别名叫做“走近伪科学”和“走近迷信”,一些观众认为它开头故弄玄虚,中间装神弄鬼,结尾交待不清,用恐怖片的拍摄手法愚弄观众,丧失社会责任感。甚至有网民专门建了名为“开骂‘走近科学’”的论坛,让大家一起嘲笑节目的种种破绽。

客观地说,《走近科学》在娱乐化的过程中确实出现了根本性的问题。

一方面,这个栏目似乎过于关注那些奇闻轶事、怪异现象,从节目标题上就可窥知一二,例如:《她的身上会起火》、《双乳山谜咒》、《香尸谜案》、《村里的死亡名单》、《金湖水怪之谜》、《谁在背我飞行》、《公羊产奶》、《断指十七截》、《吃煤奇人》、《干尸复活》、《78岁老太太怀孕》……这些节目笼罩着神秘色彩、富于刺激性,像街头小报那样哗众取宠,诱惑窥视癖、刺激好奇心,也和我们以往对科教片“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认知完全不同。

以该栏目2008-2009年岁末年初的10期节目为例:

2008.12.27:惊天大墓墓主人身份之谜;12.28:惊天大墓一个未解之谜;12.29:我要做母亲;12.30:太岁疑云之太岁乱相;12.31:太岁疑云之神奇太岁;2009.01.01:太岁疑云之疗效之谜;01.02:太岁疑云之真假太岁;01.03:太岁疑云之太岁身份;01.04:追捕“杀人蜂”;01.05:走近科学——折翅的天使。

另一方面,部分节目的讲述方式和制作、包装可以说矫揉造作、煞有介事到了愚弄观众的地步。例如,某一期说某个村子每天三更半夜都有怪叫声,把全村人吵醒,大家人人自危、不敢出去看,战战兢兢地失眠到天亮。采访了一大群上了岁数的村民,传说这里出没野兽,夜里闯进村子作怪,闹得人心惶惶……渲染得好像好莱坞的恐怖大片,音乐配得神叨叨的,而且拉拉扯扯成为上下两集。虚张声势了半天,主持人口吐莲花、道出原委:那是村里的一个胖子睡觉打呼噜!让人莫名其妙、哭笑不得。

《走近科学》里的故事几乎都能够用一句话讲清楚,节目却铺排得一波三折、悬念迭出。以2006年12月15日播出的《村里的死亡名单》为例,它说的是一个家族的人相继得怪病死去的故事,原因其实很简单:遗传病。面对这样一句话的事情,编导怎么讲故事的呢?首先,主持人设下陷阱,讲解一份黑名单——上面的人名相继被画上红叉,再由它牵连出要讲述的故事。然后,逐一采访患者,引出“鬼神作怪”的说法,翻手又驳斥鬼神论。最后,请来权威专家对整个事件进行分析,给出科学的解释。另外一期,说的是某个湖泊突然传说有水怪,目击者言之凿凿、绘声绘影。谜底呢?原来是巡逻艇在水面划过的波纹制造了错觉。观众被吊得高高的胃口一下子跌入深渊,当然大呼上当、愤恨不已!

类似的节目不胜枚举。

某一集说:一户人家的电灯老是莫名其妙地自己亮起来,邻居们说是闹鬼,主人都病倒了。最后一检修电路,说是开关的螺丝松了,紧紧就好了。

有一集讲“不怕电”的,某人手拿220v的电线一点事都没有。调查来、研究去,最后北京某“专家”一鉴定,说是因为这个人老茧厚,所以不怕电。

另一个故事是讲自燃现象的:一位老人身上的棉衣乃至他摸过的物体都会自燃,真是奇哉怪也!为什么?看到最后,主持人轻描淡写地说:他的外孙女点燃的。

又有一期是说合租一房的两个女孩,一到夜里就发现屋里不正常,查过去查过来,居然是因为她们的电脑中了木马病毒。

还有一期,说的是村子里面发现飞碟,一个“比较有文化”的村民研究了多年,收集了许多证据,专家们跑去分析了半天仍然不得要领。难道真的发现了飞碟和外星人?——结果呢?原来那个村民一直就是精神病患者,而且村子里面尽人皆知。

所谓的调查非常草率,所谓的结论非常荒唐,拍的像鬼片,最后得出莫名其妙的结论。这样的节目堪称“为讲故事而讲故事”的典型,和科学也扯不上什么关系,难怪网友称之为“智障”节目,“愚弄观众,低估观众智商”。

《走近科学》最受诟病的是:它的“科学性”有失偏颇,和科学理念貌合神离。因为现有的认知水平有限,一些“怪异”现象可能难以解释,于是,中规中矩的“科学”分析反而牵强附会。《走近科学》的核心品质本来是科学性,现如今却总是在用“科学”来牵强附会,“梦游、精神病、臆想等等词汇更是频频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有人说:这是以科学的名义愚弄大众的思想、以科学的名义亵渎观众的眼睛。

在《谁在背我飞行》这期节目中,30年前的一位山村老汉,前一天晚上10点还在交通闭塞的河北农村,第二天早上五六点醒来发现自己在南京了,不知怎么回事。同样的情况又发生了一次,这次“一夜飞渡镜湖月”到了上海。节目弄得神秘兮兮的,又是调查又是取证,人证、物证终于差不多找齐了,原因何在呢?“一团糨糊、啥也说不清”的“专家”只能不了了之地下结论说“他在梦游,是妄想症”。——这个突兀的结论岂能服众?自然引起一片质疑声。试问,在现有知识达不到的层面上,为什么一定要以科学的名义编撰说法呢?

还有一期说的是“福建一户普通村民家发生的一件非常奇怪的事儿”。2006年9月的一天深夜,一声巨响,一个不明物体从天而降,撞断树枝、穿透屋顶,在地上砸出了十几厘米深的坑。而且掉落下来的时候温度很高,摸起来还特别烫手,村民们议论纷纷,有人说是陨石、有人说是飞机的零件或者UFO残片,更有甚者竟然说这个东西好像是外星人的尿壶,到底是天外来物还是别的什么,它怎么会掉落在这儿呢?就这么个事情,采访了三教九流的有关、无关的无数人等,经过“漫长、深刻、全方位、多角度”的严密分析,弄够玄虚——或者说撑足节目时间之后,《走近科学》郑重地为您揭开谜底:一人私自灌装氢气,不小心把罐弄爆炸,碎片落下来了。

简直岂有此理!

类似的节目还有:一户人家老是发现客厅地上的瓷砖缝里会渗出像血一样的鲜红色液体,弄得到处都是,全村人都不明白怎么回事,纷纷猜测“这儿原来会不会是坟地”啊什么的。然后(照例)又请了许多专家,研究他们家的地理位置、地形条件等等等等,看看能不能找出科学的解释……最后,得出的结论竟然是:这户人家为了出名,故意洒上了液体!——因为,“依据科学,不可能发生地下矿物质倒渗这种情况”。

面对大量刺耳的批评,栏目制片人做出正面回应,他坦白说:“采编手法拙劣的问题我们确实存在,观众们批评得都对”,但是,“这种手法会一直用下去,这条路不走是不行的;我们是烂,却是前进中的烂”,“追求收视率,用恶心点的话来说,就是对老百姓尽忠尽孝。高收视率的节目中有糟粕,低收视率的节目问题更大。收视率是不尽完善的衡量体系,但在现有条件下它是最好的,如果改成口头评价会更乱套。”这些话大概是由衷之言,“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戴着镣铐跳舞”的苦衷局外人不可能感同身受。——名缰利锁、形格势禁,成王败寇、谁能免俗?

实际上,《走近科学》也在逐渐改善品质,回归严肃性。从节目选题上可见一斑:2008年3月22日播出的是《谁惹怒了钱塘江——潮汐》,23日《蓝光闪过之后》、24-25日《危情机场——冻雨》(上下),26-27-28日《解密三星堆——考古发现》(上中下)。

如何理解《走近科学》的娱乐异化以及由此引发的争议?不妨见仁见智。也许,在这场争论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一档科普节目究竟应该以收视率定天下,还是以踏实的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来提升民众的欣赏水平?争论还在继续,有论者一语道破玄机:指责《走近科学》“走近伪科学”的人,实际上还是把它当成科普节目来看待了;尽管,它已经演变成为“以科学知识为内容”的娱乐休闲节目了。

电视娱乐化的潮流中,国内电视荧屏上“一惊一乍讲故事”的“社教节目”比比皆是。也许,《走近科学》之所以成为众矢之的,被声色俱厉地批评为低俗堕落,主要是因为它拥有“科学”的头衔(就像《百家讲坛》凭借“学术”的名义),让热爱科学的人们心理落差太大、特别无法忍受罢了。为了“名副其实”很简单,给相关节目或者媒体加注“娱乐”标签即可,例如《走近科学(娱乐版)》。

小结故事化:探索与批评同行

世纪之交,中国电视业突飞猛进之后进入了调整时期。新闻节目因为它快捷、实用赢得观众的青睐,而娱乐节目从来就是“当家花旦”,相形之下,精英文化色彩浓重的社教节目显得有点落寞和冷清。顾名思义,社教节目应该承载更多的导向和教育功能,它的终极追求是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境界,而在社会转型期,社教节目更肩负着启迪、振奋、引导、感召、教化公众的使命。——它是名副其实的雅文化。但是,如果“雅”到“落寞和冷清”、“雅”到曲高和寡、孤芳自赏的地步,就不足取了。必须注意到的是,我国观众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而且近年来情况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在央视调查中心1997年提供的“观众抽样分析报告”中显示:高中和高中以下学历的,大约是总体的92%,其中初中和小学分别占了43%和24%的比例——新近的统计同样显示,我国目前电视观众的学历构成以初中、高中和小学文化程度最多:城市观众以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为主,所占比重接近80%,而农村观众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占81.2%。《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007》,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由此,电视节目的大众化、通俗化将会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也就是说,在保持品性和品位的前提下,寻求社教节目的娱乐性“突围”——寓教于乐,意义十分深远。

同类推荐
  • 雷锋精神探索与实践

    雷锋精神探索与实践

    本书汇集了全国研究雷锋的专家学者的文章,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雷锋精神和雷锋精神的实质,进一步阐述了在新的历史时期雷锋精神的本质特征和时代意义,介绍了在学雷锋活动中走在前列的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
  • 三字经心解

    三字经心解

    贯通古今,拌落七百年的历史尘埃,融汇历史,汲取五千年的人文精粹。
  • 建设社会主义和睦家庭

    建设社会主义和睦家庭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和谐家庭建设,古往今来积累了丰厚的和谐家庭建设的宝贵经验。本书有目的、有计划、有章程地介绍和谐家庭建设,并总结出系统经验。全书分前言及家规、家风、家长、家教、家庭关系、家务管理六章,全面规范了家庭成员的行为准则。
  • 中国传媒产业效益评价研究

    中国传媒产业效益评价研究

    本书撰写力求从我国传媒产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各传媒集团产业化进程的差距,系统阐述各传媒集团产业化的重要意义;产业化的现状和问题;各传媒集团加快产业化步伐的对策和措施;产业化经济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等。本书的创新点体现在产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加强传媒产业化进程的对策和措施;建立评价传媒产业综合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三个方面。
  • 尊重儿童权利

    尊重儿童权利

    《尊重儿童权利》初版于1928年,书中包含的儿童权利宣言,是科扎克基于多对儿童的观察和研究所著。科扎克以人的基本权利作为论据,认为:“世上没有小孩,他们都是人”,并且呼吁人们尊重儿童的每一天,尊重儿童的无知和认知世界的努力,尊重他们的失败和泪水,以及他们的财物和物质需求。孩子有权保持他原本的样子。尽管本书完成于80年前,但其所探讨的内容至今仍有启迪价值,而真正实现儿童权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热门推荐
  • 令人惊叹的奇迹(奇妙的大千世界)

    令人惊叹的奇迹(奇妙的大千世界)

    《奇妙的大千世界:令人惊叹的奇迹》讲述了自然、建筑、艺术、遗址、宗教、发明、发现和生物9个方面中各式各样的奇迹,有序地将自然人文、古今中外最激动人心的奇迹展现出来,以最有宽度的视角,展示最有深度的奇迹知识,自然与人文相互交织,现代与古老更替有序,孕育出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
  • 侠义满江湖

    侠义满江湖

    这是一个传统武侠故事,无系统,无穿越!林中鹤有过目不忘之能,识招断招之智!与高人亦师亦友!无人敢为其师!可以说是个无师自通的不世武学奇才!欲知详情,请君垂阅。方知孤儿林中鹤亡命天涯后,重回江湖的气吞山河!
  • 火影之雾隐守护者

    火影之雾隐守护者

    钢之大地即将来临,老人却失去了活下去的意志。这样就好了……我已经没有勇气去面对了……可再次睁开双眼时,新的人生已经到来火影同人,兴趣作品
  • 唐伯虎画真容

    唐伯虎画真容

    从此春去秋来,唐伯虎果然画好了八张有名有姓的美女图心中十分得意,感到这次一定要叫祝枝山大吃一惊,让他也尝尝输掉银子的滋味。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危巢坠简

    危巢坠简

    本书内容包括:危巢坠简、在费总理底客厅里、解放者、无忧花、东野先生、人非人等。
  • 大神戒

    大神戒

    当一枚可以穿梭世界的神戒从天而降,林扬表示不能淡定。汉末三国,一个夜光瓶,你出价千金?一个音乐盒,你当成传家宝?绝世武功,仗剑江湖!倩女幽魂?仙剑奇侠传?西游记?这是要成仙的节奏?风骚的人生,从林扬走进一个个世界开始。咱的口号是,我是林扬,我喂自己袋盐。(扣扣群,529942076。)
  • 沉默的权威:中国基础教育教研组织

    沉默的权威:中国基础教育教研组织

    本书探讨中国基础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织机构教研组(教研室)的性质、历史与现状、基本职能、以及与教研室工作相关的各种社会、教育因素,并对教研室的历史使命和未来发展作出了深刻的理论思考。
  •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研究以意逆志诠释学的开创、拓展、限定、转换与重建的历史,力图重返中国传统视野寻求其汉语诠释学的特质,并总结其诠释学方法效应以实现中国现代文艺基础理论创新。源于儒学主题与方法的孟子以意逆志之学,奠定了汉语诠释的本体思想、方法观念与实践品质。以意逆志的汉语诠释学限定了西方诠释学的边界,开启了诠释伦理的问题意识与论域空间。以意逆志是中国传统诠释学的核心范畴与基础命题。在历代论者理解与运用的历史中出现了以意逆志诠释的种种差异,也正是在这种诠释过程中生成了以意逆志诠释学传统。
  • 十方神族

    十方神族

    我一直以为我的人生,可能就这么平凡普通下去了,直到我遇见了那个一模一样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