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81000000029

第29章 电视新闻媒介对其外部生态因素的反拨(1)

媒介中的信息资源是与社会系统所控制的物质资源相对应的精神资源,依赖信息资源规律化、日常化的采集、生产和传播过程,新闻媒介制造出有秩序的拟态现实,继而对社会系统产生控制力和影响力。作为一种已相对成熟的语言形态,电视新闻是一种操控视听符号的系统性行为,有自己独特的组织方式和生存逻辑。这种内发性的力量会反拨于电视新闻语言的外部世界——也就是那些规制它成型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等。这也可谓是电视新闻对其外部生态因素的一种“反规制”,一种“媒介化规制”。

在芒德福的《技术与文明》一书中,展示了从14世纪开始,钟表的出现如何使人变成遵守时间、节约时间以至于被时间拘役的人。在此过程的同时,人们学会了漠视日出日落和季节更替,因为在一个由时、分、秒构成的世界里,大自然的权威已被替代。电视的出现带来了类似的文明景观:社会各界依赖电视设置的议程来思考问题、协调行动,市民收看气象预报安排穿衣出行,孩子被电视教化而习得社会规范和生存法则……电视被供奉成我们带图像的闹钟,从那个内发光的匣子里传出的光影声响代替了我们往昔生活中的种种——从早间向窗外顾盼的熹微,到晚间入眠前聆听的童话,电视新闻用一套独特的话语方式吸引和占据我们每个时段的注意力。

现代社会里,我们必须借助媒介去把握外部世界,因此我们始终囚禁在媒介的牢房中。一方面,作为人类视觉和听觉的延伸,电视创造出一个紧紧包围我们的拟态视听情境诱使我们反应。电视新闻媒介增强了我们视觉和听觉的获知能力,也在我们和真相之间制造出距离。就像拿着火钳去夹一块烧得烫手的白薯,在我们只能依赖工具得到白薯的同时,却又无从触碰或品尝它的实体。我们只能在遥感中将现实和幻象融合,获得意义和快感。另一方面,电视新闻的运作和生产规则决定了它所呈现的电子景观是一个被媒介构建的抽象互动的意义世界,这个意义世界的秩序在观众的意识和潜意识层面日渐强化,间接地以媒介逻辑统御了现实世界中的各个层面。

从电视本体属性和新闻生产规则两个基本方面,我们来看看电视新闻对其外部生态因素的反拨。

第一节 电视本体属性的反拨

一、电视VS新闻

电视新闻是电视媒体播映的新闻,这就涉及到电视语言和新闻语言二者的关系问题。电视语言的本体属性和新闻语言的本体属性并非一致,那么,在二者融合的时候,难免就有互益,也有冲突。

电视语言的本体属性、最优态势,就是它的拟人际的视听直观性。

新闻语言的本体属性、最优态势,则在于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平衡性、公平与公正性、言论多元性。

兼具最直观的画面和公正如上帝般的解说,未必就是好的电视新闻。比如,凶杀、强奸等真实犯罪画面一般不能够成为电视新闻的内容,就算案件再惊天动地,直观在这里也是鞭长莫及。因而,实际操作中,在新闻性和电视的本体性二者之间,常常要厚此薄彼,权衡综合,以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多年以来,电视新闻的创作是以新闻文稿的撰写为先的,画面作为贴图。这多少源于在电视诞生以前所有的媒体信息都是以文字为主脉;其次,还源于新闻讲求实用性,往往篇幅紧凑,短平快讲清楚就好,由不得像电影那样进行声画对位的蒙太奇长征。随着媒体技术(比如声画同步、直播等)的发展,电视的本体属性越来越完善,在传统的新闻性和电视本体属性二者所占的比例上,电视新闻越来越多地向拟人际直观展示方面倾斜。“电视以视觉形象的形式而不是语言来表达大多数的内容,所以,它势必放弃文字阐述,而使用叙事的模式。”

今天,带来高收视率的电视新闻节目往往是以电视特性见长的,传统新闻价值在很大程度上被压抑。

在电视主导的媒介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都需要在屏幕上构建自己的镜像,而凡是进入电视媒体的内容也就不得不顺应电视的本体传播特性——直观的大众展示功能。

二、拟人际的直观传播特性对电视新闻媒介外部生态因素的

反拨

美国政府认为,越战的失败从某种意义上是电视新闻媒体造成的——卫星电视的直播使百姓在家中就能目睹越战现场的士兵伤亡和尸体空运回国的真实情形,这引发了强烈的反战情绪。有鉴于此,在海湾战争时,美军司令鲍威尔提出,一定要打一场没有痛苦的战争。

而所谓“没有痛苦”,指的就是在媒体上见不到血淋淋的痛苦画面,不出现美军士兵伤亡,也不出现伊拉克平民或士兵伤亡的直观镜头。事实上,海湾战争的确得到了美国公众空前的支持。而到了第二次海湾战争,年轻的半岛电视台用现场直击画面打破了美国媒体的视觉封锁,空袭的残酷景象被展现出来。随着战争的深入,又使布什政府不断陷入民众的反战声浪中。两种截然不同的例证都显示出直观的力量,没有实景,死亡永远只是冷冰冰的数字。

提到恐怖主义袭击,人们脑海中的第一反应就是“9·11”。因为在所有的恐怖主义袭击事件中,“9·11”的电视影像最为直观和震撼。飞机撞上塔楼、塔楼冒着浓烟坍塌、从楼上坠落的人影、周围惊恐四散的人群……加上电视新闻中反复的重播,它已成为所有得见者终生难忘的电视媒介奇观。“9·11”死亡人数2700人,只相当于唐山大地震的1/100,而唐山大地震并没有进入世界观众的视野,也就无从像“9·11”那样被电视垒造成一座新闻史上的摩天碑。

尼尔·波兹曼曾说:“在每一件工具里都隐藏了一个意识形态上的偏倚和它的独特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它会引导我们去片面使用我们的机能、感官和情操。”换句话说,所有技术都不是中立的。罗兰·巴特也曾暗示:大批量生产的图像会向政治界和商业界引入一个长久和普遍的非理性因素。电视中政治候选人的形象比他的政纲显得更强大,一个产品的“外形”变得比它的实际用途更重要。

即使在他们执政最鼎盛的阶段,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相貌也鲜有人知。这跟当时主导的社会媒体的属性必然相关——靠驿马传递的书简是不直观的,君主的龙颜也不可能用竹简或帛纸上的画像一级一级传到民间,这样的媒体把社会梳理成需要职官服饰和政令符玺来证实身份权力的结构。而今天的国家领袖不可能不被大众所熟知,在电视新闻里,他们那些自觉的日常露面已足以让百姓熟悉如邻人。针对电视传播的拟人际直观特点,政治家为获得民众的好感,就不得不考虑他们在电视上的形象如何,是否具有说服力和亲切感,以便拉近与公众的物理、心理距离,“形象政治”于是大行其道。西方国家的总统竞选中,候选人对演说技巧和形象设计的重视不亚于政见,几乎所有的行为举止、衣着细节都会由其竞选团队中的竞选专家、形象顾问和媒体顾问进行指导和改造,以达到电视播出效果的最优化;英国政坛的“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在大选开始之前按照电视导演的要求,对自己来了一个‘脱胎换骨’的修整。

她不仅简化了头型、改换了衣装式样,而且还通过发音练习压低了自己的声音”;普京上任后,内外交困,经济不振,人心不稳。普京不用外交辞令,而是以具体行动展现其政治决心,比如驾驶战斗机巡航、乘潜艇出海、慰问士兵、练习柔道等,这些都有力地激发了国民共渡难关的信心,使他赢得了拥戴;小布什、普京和萨科奇来华访问期间,都安排了骑单车、观看武术表演、晨练等公众活动。我国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执政中,非常注意“勤政爱民”的形象塑造。胡主席在机场脱掉外套跟解放军官兵们一起搬运雪灾救助物资,温总理在农民家中掬一捧自来水亲口尝尝,这些细节都让人过目不忘,无形中增加了领导人的美誉度;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日期间与东京市民一起晨练、与大学棒球队员切磋技术的画面经电视新闻广为传播,为“融冰之旅”点睛;中国地方政府的选举过程也开始伴生于电视新闻中——2008年3月,南京公推公选市府组成人员,南京电视台全程现场直播竞争人选的演讲答辩。

当今政治社会的运作和发展须臾不能离开电视新闻的直观图景。

政党和组织依靠电视新闻传播政治观点、主张和立场,持续影响公众思维,引发公众关注和参与,占据舆论先机。而在政治生态因素的规制下成长变化的电视新闻也不断重建和完善自身,并跻身政治体系的一部分,从自据的一隅源源不断地发出能量波,影响政治语境的规则塑造。美国著名记者和历史学家西奥多·怀特曾说:“美国的政治与电视现在已经纠结得难解难分,谈政治离不开电视,谈电视也离不开政治。所有的政治活动都在为适应这一舞台而变化着。”放眼寰球,凡是有媒体自觉的现代政府,都不会放任电视新闻的规制效应而自说自话、掩耳盗铃。

顺应电视形象化传播的特点,这些年我国政府部门越来越注重正面形象的塑造和新闻事件的仪式性表现。例如2008年“两会”期间,电视新闻中有这样两则报道:一个是每天早上代表们乘坐的车队要通过长安街,为减少对公共交通的影响,交警结合车载GPS即时监控路况,用遥控器控制红绿灯变化,这样有效缩短公共交通的阻断时间;另一个讲的是现场的礼仪人员身着红色套装,被称为“一道红色的风景”。这种鲜活的直观影像使政治显得温暖、亲切。

但滥施“形象政治”也同样贻害重重——某些电视新闻节目为各种形式的政绩秀提供表演舞台,对一些“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渲染过分,对善于“作秀”的干部不加区分地盲目报道,而淡化了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干事业的典型宣传;对领导干部个人政绩过分夸大,而淡化了集体领导作用和成果的宣传;有的一味地强调以正面宣传、鼓励和稳定为主,不愿意大胆地披露领导干部在谋发展、创造政绩中的缺点和错误,失去了对领导干部有效的新闻舆论监督。在这种误导下,一些领导干部的政绩观也就发生了畸变。

电视新闻对经济的反拨是很直接的:2001年9月3日,央视《新闻30分》报道了“南京冠生园月饼陈陷事件”,那些现场偷拍的图像让举国震惊,一个百年品牌一朝坍塌,三年沉寂,经历了破产、下岗、偿债和重组后,变成了中外合资企业;2008年2月,一袋不明原因的“毒饺子”出现在屏幕上,然后从日本到中国,再从中国到日本,牵连企业、部口颇广,争议不断,让中日两国经贸往来大受影响;还有,某只或几只在镜头里蔫蔫欲倒的病牛或病禽就能导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畜牧业出口全面阻滞……在电视新闻国际化传播的今天,同样跨越国界的经济越来越需要维护正面形象,避免损失,而这种形象就是由每一个画面细节构建完形的。此外,今天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态势下,各个生态层面之间也常常产生交织反应——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立即引发亚洲一些国家抵制日货的风潮;在2008年奥运火炬传递活动中,法国对“藏独”分子破坏行为的不作为甚至支持的态度激怒了中国民众,许多人自发地将家乐福的商品从购物清单上划掉。

从技术上看,电视新闻提供了视听能力的延伸,使人类的所见超越了肉眼的局限——本来,我们跟外界并没有那么多的联系,是电视把我们和地球其他地方的人、事、物拉到一起,用屏幕的画框圈界了我们的关注。而经过镜头、剪辑和特技到达我们眼前耳畔的世界已经不同于自然人可以接触的世界,那个世界展示的经验甚至超越了自然人的生理极限。电视里看得见真实生活中可能一辈子都见不到的空袭轰炸、杀人放火,看得见细胞、病菌的微观活动,看得见地球的全景和快动的云图。但是,电视只有视觉和听觉两个感官渠道,而且都是“遥感”,没有触觉、味觉和嗅觉,所以,电视技术再发达,也不过是加粗了原有的那两根神经,其他感觉渠道依然空缺,对人而言只能算是残缺的延伸。

同类推荐
  • 城市精细化管理:新时期社区工作与管理

    城市精细化管理:新时期社区工作与管理

    随着改革的推进,社会流动性加速,越来越多的社会群体集聚到了社区。社区已成为政府做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须臾不可少的好帮手。当前社区建设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果处理不好,解决不当,势必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这些都向当下的社区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城乡社区服务纳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社区如何做好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等诸方面的工作。
  • 事业单位,那点事儿

    事业单位,那点事儿

    故事、人事、心事、旧事、闲事。事虽小,却在不经意间环绕在你我身边。若干年后回头看,就都成了那几个大词——人生、命运、历史。奖金分配,人事考核,编制问题,招聘员工,公平与效率,平衡与协调,“一把手”的“睁眼”与“闭眼”,既是处事哲学,又是心灵鸡汤。读完此书,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员,你一定会在其中找到你我在生活中的影子;如果你是新入职场的年青人,你会知道事业单位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为你的求职选择增加一份成竹在胸的砝码;如果你是一单位领导,“16条小忠告”与“16条小心得”是否入丝入理,入脑入心?
  • 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9年卷

    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9年卷

    《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9年卷)》一书的编者在“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第五届(2009)年会收到的大量文稿中,经作者同意在部分新闻学期刊2008年发表的有关文稿中,共选取百余篇稿件,辑成《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8年卷》以飨读者,并恳请各方指正。
  • 英语节目主持艺术

    英语节目主持艺术

    《英语节目主持艺术》通过对“对外英语广播‘硬新闻’直播连线报道”、“对外英语广播‘软新闻’主播掌控能力”,及“对外英语广播‘综艺类’节目主持人驾驭能力”等内容的分析,使得与国际接轨的对外英语节目主持呈现方式与解释、掌控原则与理解、表现度与规范化几个方面,都兼具对外广播跨文化传播的特质。尤其是通过对以节目主持人掌控广播电视声像传播产品方式的分析,来探索达成有效跨文化传播的视角,为有志于从事或研究这一职业角色所涉及的理论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及新闻传播学研究人员,提供了具有启发意义和参考价值的研究分析。
  • 从地震的视角审视中国的崛起

    从地震的视角审视中国的崛起

    一个国家的崛起,不仅需要经济的发达、军事的保障、科技的进步,还要有社会力量的崛起、民族精神的崛起,一个国家民族士气、凝聚力的崛起。而汶川特大地震,对中国而言,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但也将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全方位的展现给世界。
热门推荐
  • 宋元四明六志校勘记

    宋元四明六志校勘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侠丐木尊者

    侠丐木尊者

    开封古称汴京,五代、赵宋均曾建都。城北有北宋故宫遗址,居民叫做龙亭,楼阁矗立,下接长堤。堤左右各有一片湖水,俗称潘、杨二湖,昔年水面甚宽。每值端午,必赛龙舟,到日倾城往观,车马云集,为每年一大盛举。承头的人,大都是些喜事土豪富绅以及地方上以豪侠著称的有名人物。
  • 因梦是你

    因梦是你

    历千目第一次见到殷梦时,她像一只瘦弱可怜的兔子一样红着一双眼睛满身伤被历芷青拉到车上——那是被他的粉丝撞伤的,他没注意到那女人的脸,内心觉得她就是个呆愣的蠢货,尽职尽责将她送到医院后走人。本以为二人再无交集,但此后她又以他的临时助理,他的服装顾问,他的专用助理加服装顾问......身份出现,最后,她的身份是他的女朋友。一见钟情?呵,这当然是不存在的,所以,殷梦十分之好奇他到底为什么会喜欢上自己。“历千目,追你的人千千万万你都看不上,我又没追你,你喜欢我什么啊?”“因为,我曾在梦里见过你。”
  • 癌症是这样治愈的

    癌症是这样治愈的

    本书就癌症康复涉及的心理治疗、饮食调养、身心锻炼、生活指导及相关医学知识等内容进行了全面论述。全书分两个部分:创造癌症康复奇迹的心路历程和癌症患者须知道。
  • 拐个皇帝回现代

    拐个皇帝回现代

    她是个平凡的小女子,想不到一次意外让她穿越到了古代,还遭遇了一个冰山一样的酷皇帝。这个男的臭屁的不行,不仅抱着别的女人,好吧!惹到了她,就别怪她不仗义了,少年,跟姑奶奶回现代吧!
  • 宠妻无度戏精老婆悠着点

    宠妻无度戏精老婆悠着点

    在T市,夏梓惜几乎是所有女孩羡慕的对象,一出生便是富家千金,与慕家定下了娃娃亲。从小到大就是被两家宠着长大的,长大以后不想进公司,哥哥便独挑大旗将公司经营的如火如荼,想进娱乐圈哥哥便替她排除万难。只要有哥,万事不愁,这就是夏梓惜的人生格言。
  • 簪中案

    簪中案

    一场宫闱凶杀案,让千寻搅入后宫厮杀之中。从宠冠后宫的贵妃,到初蒙圣恩的小主,一个个无辜死去的女子背后,到底是谁将矛头直指在她身上?一个是温润如玉的十三皇子,他说:阿寻,我许你出宫,迎你入府,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她金殿抗旨,身陷囹圄,宁为穷人妻,不为皇门妾。他轻笑:本王如何舍得纳你为妾,只愿此生许你为妃。一个是手握生杀的锦衣卫都指挥使,他说:丫头你过来,让为师好好教你,如何伺候男人。她用指尖挑起他妖孽般精致的下颚:师父的意思是,你们男人征服了天下,而我们小女子只消征服你们就可以?他忽然含住她的唇:孺子可教。只道那年风光正好,他执手为她描眉,亲手送她上断头台。储位之争,皇权之夺,谁才是最后的赢家?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快穿之来自病娇的爱

    快穿之来自病娇的爱

    感谢酷泥娃娃一直以来的支持!很多章节被封了,所以会出现断章少节的情况。封了三四万字,我改不过来了。林诱缠是个病娇。所有人都以为林诱缠是个病弱的萌妹子。只有她自己知道她的内心已经黑暗到怎样的地步。跟着系统穿越无数位面,林诱缠一点点的完善自己。女主逆袭虐渣,偶尔统治世界。这是一场自我救赎自我治愈。修改一下简介,作者已经不想要男主了,让女主随心所欲的生活。毕竟女主才是亲闺女,男主可以随时撕掉。个别世界有CP。不喜欢看CP的可以直接跳过。
  • 红楼梦郎

    红楼梦郎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高中生曹社是个严重偏科的文学才子,最爱红楼,更喜欢研究各种梦境,甚至可以通过梦境预知未来,帮人实现梦想,开启梦幻之旅!于是,社会各界人士,如明星、学者、富豪、作家、记者、农民、工人等,纷纷登门拜访,请他解梦、入梦、盗梦、筑梦、托梦……就连世界名牌高校也因为他的非凡天赋而特别开设一个梦境相关的研究学院,请他担任名誉院长!曹社站在讲台上,看着同学们说道:“梦境,其实是真实存在的异次元空间,不止我们人类,世间万物都会做梦,每一个梦就是一段人生,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