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81100000010

第10章 党报机制体制创新(1)

回顾与分析

本章是对党报机制体制创新的历时性考察,以期通过对党报机制体制创新历程的梳理,透析党报机制体制创新30年经验及问题。党报30年机制体制创新可概括为三个阶段:以“企业化”为特征的萌动期、以“集团化”为特征的探索期、全面创新的高潮期。

第一节 党报机制体制创新30年回顾

从1978年至今,党报机制体制创新已经历经30年,笔者以为这30年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以“企业化”为特征的萌动期

(1978~1992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这两个富有跨时代意义的时间标志对于中国各项事业的改革几乎都是一个重要时间节点。笔者亦把这一时段内党报机制体制创新视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党报机制体制创新最重要的特征是“企业化”。

(一)创新背景

党报机制体制创新的“企业化”探索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相联系的。

1.政治经济环境

回头来看,这一阶段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勃兴期。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且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1984年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7年中共十三大报告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到下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十三大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的继续、丰富和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是解放思想、发展生产力的30年。

改革开放成就的取得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改革开放为动力的。

1978年5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发表,实现了思想大解放,也奠定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主基调。此后十几年间,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以富民为宗旨的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生产力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2.报业大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报业发展,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中国报业在很多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拨乱反正之后,报纸种数和发行量大幅度增加。“1978年全国有邮发报纸253家,截至1989年,全国统一登记的公开发行的报纸为1618家,是1978年的6.4倍,平均每年递增18.4%。在此期间,曾出现过三次创办报纸的高峰,即1980年、1985年、1987年。”“据1985年全国报纸基本情况调查,自1980年1月1日至1985年3月1日,全国新创办报纸1008家,平均不到两天就有一家新的报纸问世。”“1978年全国邮发报纸每期发行总数为5542.5万份,到1989年底领有全国统一刊号的报纸的每期发行总数为15428万份,是1978年的2.75倍。”

报业的大发展使党报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首先,在“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策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报业也从原来的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其次,发行量上升,规模扩大,带动了生产方式的变动,党报需要创新机制体制以适应大生产的需要。再次,报业大发展,报纸种数激增,也催生了报业竞争。

3.新闻观念的革新

新闻观念的变革给党报机制体制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持。这一阶段,新闻媒介自身的规律得到认可,学界和业界肯定了读者需要论、社会需要论,重新确认新闻价值是新闻必不可少的标准,信息传播功能是媒介重要的功能。1985年1月,《新闻知识》刊登了报业从业者张达的文章《谈谈报社的企业化》,首开报业经济研究的先河,此后对报纸及新闻的商品性的问题展开了长时间的讨论,例如陈力丹《再谈新闻商品性的几个问题》一文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闻在相当程度上还要保留商品的形式,或者说它具有商品性”。新闻具有商品属性的观念实则改变了媒介组织的生产观念,其影响是突破性的。

(二)党报机制体制创新肇始

这一时期党报机制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对报社“企业化”管理的适应性改造。

1978年,财政部批转《人民日报》等首都几家报社要求试行企业化管理的报告。根据当时的政策,报社属于事业单位的限制不变,但可以从事一定的经营活动,经营所得一部分可以用于增加职工收入和提高职工的福利待遇,也可以用于改善报社的办公条件和技术装备。1979年4月,财政部颁发《关于报社试行企业基金的实施办法》,再次明确报社是党的宣传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上试行企业管理的办法。1985年国家开始对报纸“断奶”,实行以“事业单位,企业管理,以收抵支,差额补贴,超额自留”为主要内容的新的财务管理机制。这不仅意味着党报财务收支由政府统包统管逐步变为自收自支,而且也意味着党报将由生产型组织变为生产经营型组织。

实施“企业化管理”以后,党报机制体制创新主要体现在报社经营机制方面。

首先,党报发行机制创新,部分党报开始尝试自办发行。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全国报纸经理会议”和“第一次全国人民邮政会议”决议,中央决定我国报刊发行实行“邮发合一”体制,报纸于1950年起陆续交邮局发行。邮政发行的特点是,从事发行的员工人数多,40多万邮政职工中从事报刊发行的有15万;网络覆盖面非常广,邮路既承担信函的发行,也承担报纸的发行;邮政网点数以万计,即使最基础的乡邮所也有邮政网点。但是由于邮政部门的体制问题,邮政发行时效性差,灵活性差。1985年1月1日,《洛阳日报》告别邮发,实行自办发行。

报社内部建立起一套发行组织机构,成立了发行领导小组,随时处理发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报社建立起了畅通快捷的销售网络:16个发行所分布在九县六区一市,负责报纸的销售工作;斥资建立运输车队,边远乡村当天就能收到报纸;各发行所全部配备微机,计算机自动化网络管理系统初具规模。《洛阳日报》自办发行带来的变化是:“第一,缩短了投递时间,市区早晨7点、县区上午10点、大多数边远乡村也可在下午看到当天的《洛阳日报》。第二,提高了投递质量,服务到门,上门征订。各发行所均开展破季、破月、破天征订业务,只要一个电话,读者足不出户就可订到《洛阳日报》。第三,发行费用减少,过去靠邮局发行,发行费高达35%~40%;而当时在报纸扩版、发行任务增加的情况下,发行费率仅为20%,仅此一项每年都能为报社节省资金数百万元。除此之外,报社每年都能一次性收回报款,使资金在正常循环中增值。”《洛阳日报》的经验很快得到推广。1986年,《太原日报》等六家报社转入自办发行。1987年,《武汉日报》等11家报社转入自办发行。“到1990年底,在全国300多家公开发行的市委机关报中,已有128家退出了邮局发行系统,自己建立发行网络。1990年自办发行的市委机关报的数量比1989年的92家增加了32家。”

其次,党报广告运行机制初步确立。1979年1月4日,《天津日报》率先恢复商业性广告,而后商业性广告迅速推开,这一时期,为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经济信息交流,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社中有92%的报纸开展了广告业务。“据统计,1990年中国的四大广告传播媒介营业总额为23.3亿元,其中来自报纸的广告收入居于榜首。”广告业务迅速发展,使得党报迅速建立起一整套广告运行机制。但是,当时在报纸依赖财政支持、报纸版面少广告客户多的情况下,多数报社只是随意抽调几个人,设个广告部门负责接稿、安排版面,并无盈亏、生存、发展之忧。

再次,党报经营机制初步建立,积极开展同新闻事业相关的服务性经营,开展多种经营。例如,随着技术发展,报社印刷能力提高,设有印刷厂的报社,在保证本报及时出版的前提下,开始积极承接其他印刷任务,增加收入。“据国家新闻出版署1988年对15个省、市、自治区的175家报社的调查统计,当时开展多种经营的报社已达95家,占54%。”按照当时报业市场报纸种类构成情况分析,175家报社之中党报占相当大比例。

这一时期党报的机制体制创新是内生型,创新的主要动力来自报社内部。党报实施企业化管理主要是为了解决党报经济发展问题。当时,中国纸价上涨,发行费率上升,报纸订户下降,报社亏损额增加,国家财政支付困难,一些党报转而谋求创新,这是非常可喜的一步。但是也应该看到,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新闻媒介作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一直在事业制度下运作,报业在管理体制上实行国家“统包”,权利高度集中、指令性计划管理、行政干预过多、财务统收统支,不可能实现真正的企业化管理,党报管理体制仍然带有很强的事业单位管理的烙印。

二、第二阶段:以“集团化”为核心的探索期

(1993~2002年)

与第一阶段不同,这一阶段党报机制体制创新的外在推动力量逐步增强,以集团化为核心的党报机制体制创新显示出上下结合、共同推进的特点。

(一)创新背景

1.政治经济环境

这一阶段党报机制体制创新的时代背景发生深刻变化。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对我国经济体制的一次根本性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是十多年来党进行理论探索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之一,也是社会主义认识史上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十四大以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明显提速。

十年间,党和政府推动了国有企业改革,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外贸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医疗、住房市场化改革,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改革,范围之广、影响之深都前所未有。

十年之中,以下几件大事给党报改革带来深刻影响: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全会要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1995年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两个根本性转变”标志着我国经济建设将朝着深化体制改革、提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1997年中共“十五大”完整地提出并论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一纲领对于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入世给中国政府和企业带来挑战,对政府加快转换职能、依法行政,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加快结构调整、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出了新要求。

2.传媒业产业化

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别社会制度的标志,而是社会配置资源的一种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意味着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快了传媒业产业化的进程。

这一阶段媒介经营热情空前高涨。广播电台开办系列台,有线电视的兴起使电视台频道数量大大增加,在报界出现了扩版热,都市报迅速崛起,媒介市场空前繁荣。

管理部门的政策供给在这一阶段出现很大转变,由试验转为全面推广。

1992年9月,中国报纸协会在江西举行了全国报社经营管理经验交流会,首次提出“报业经济”概念,并认为“我国报业已经进入了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开发报业经济的新时期”。

199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把“报刊经营管理”正式列入第三产业。这是报业产业化的一个转折标志。

1996年,国家把广播电视和报刊经营管理列入需要加快发展的第三产业行列。

1998年,九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明确提出,三年后包括报社、电视台在内的大多数事业单位要实行自收自支,传媒因而被推向市场。

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第一次在中央全会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个概念。

2001年4月,中国证监会公布了新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其中新增了“传播文化产业”(L0101)和“信息传播服务业”(L120),范围包括了“书、报、杂志、资料的出版业”。

这一阶段大众传媒具有“政治上层建筑和经济信息产业”双重属性的理论逐渐得到广泛认同。

同类推荐
  • 中华成语故事大全集

    中华成语故事大全集

    《中华成语故事大全集》从浩如烟海的成语中精选了那些具有历史性、故事性、艺术性、哲理性、趣味性的条目,以全新的视角和语言形式生动地再现了成语故事的风貌,使读者能全面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也展示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收录全面,查阅方便,全书选取了近一千一百多条成语,大多是在当今社会及文化中应用频率较高的。依据当代读者的阅读和检索习惯,按照音序进行编排,使读者能够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想要阅读的词条故事。注解详细,学读双全,书中对所选成语的释义、难字等进行了详细的解释,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华成语故事大全集》阅读成语和学习成语的双重作用,使其兼具故事书与工具书的双重效能。
  • 陆费逵谈教育(名家谈教育)

    陆费逵谈教育(名家谈教育)

    《陆费逵谈教育(名家谈教育)》共收陆费逵关于教育和人生的文章45篇。前面部分的文章均为陆费逵先生以一个教育家身份所撰写的关于教育的心得文章,主要收录了能够代表陆费逵教育思想的全部重要文章,如《灵魂与教育》《论人才教育、职业教育当与国民教育并重》《学然后知不足,做然后知不能》等;后面部分的文章是陆费逵所写其他方面的文章,包括他回忆《辞海》的编纂、青年时期,及谈孝道、勤俭、实业、读书等方面的文章。
  • 国际危机传播

    国际危机传播

    由高晓虹和隋岩主编的《国际危机传播》结合丰富的案例,在厘清危机传播与国际危机传播的关系、剖析危机传播国际化趋势的基础上,对国际危机传播中媒介组织的社会功能、生产机制、报道策略,以及公共政策、文化在国际危机传播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创新性地引入修辞学和阐释学理论,对国际危机传播中的文本修辞和过度报道进行了详尽分析。国际危机此起彼伏,国际危机传播影响深远,如何临希不乱,有效地进行媒体传播,帮助各方面转“危”为“机”,是《国际危机传播》的宗旨所在。
  • 公共人的衰落(睿文馆)

    公共人的衰落(睿文馆)

    本书主要探讨了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的失衡以及由此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桑内特对众多历史材料进行了详尽的实证分析。他恢恢乎游刃于历史与现实之间,完美地解答了诸多令人困惑的问题:何以人们会把陌生人视为威胁?为什么时至今日,普通人参与公众生活的惟一方式和途径就是保持沉默,充当听众?而这些反过来又给人们的精神性格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桑内特的结论是,孤独是现代性不可避免的后果,致令个人向私人生活靠拢,而这也就是所谓的公共人的衰落。该书在海外声誉卓著,是历史社会学、社会生活研究等学术领域的扛鼎之作。
  • 中国高校博物馆建设研究

    中国高校博物馆建设研究

    《中国高校博物馆建设研究》,高校博物馆是高校发挥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直接载体,是高校发挥文化建设示范作用的重要窗口,是高校发挥文化辐射作用的重要基地。本书从历史发展、现状、功能、文化指导意义等方面做了论述,具有的研究价值和学术价值。
热门推荐
  • 重生之我家大神是学霸

    重生之我家大神是学霸

    黑客帝国排名前三的大能,杀手界让人闻风丧胆的名字,一朝重生在懦弱无能的初中身上,看昔日的“风”如何搅动这乱世的云!
  • 一人的多种人生

    一人的多种人生

    方成自从经历了接二连三的诡异事件后,竟不可思议的和未来的自己对话了……未来的自己要求方成拯救未来,而拯救未来的方法就是修正未来对过去的改变所谓的人工修正,也可说成,一个人多种人生
  • 大六壬心镜

    大六壬心镜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恋歌:蒂斯代尔情诗集

    恋歌:蒂斯代尔情诗集

    萨拉·蒂斯代尔是美国当代杰出的浪漫派女诗人,她的诗歌颇受读者喜爱。内容多以女人对美丽、爱情和死亡不断变化的视点为中心,许多诗描绘了她自身生活的发展经历:从圣路易斯一个受到呵护的姑娘,到纽约市一名成功但日益不安的作家,再到沮丧幻灭并于1933年自杀的女人。虽然后来的一些评论家并不把蒂斯代尔视为一名大诗人,但是她一生都受到大众和评论家的欢迎。
  • 懒女孩的美体圣经

    懒女孩的美体圣经

    世界上没有丑女孩,只有懒女孩。女孩个个都爱美,却苦于拼命节食,大量运动,想要轻而易举地变得美丽、苗条、优雅、性感、仪态万方,而且富于魅力……懒女孩的春天来了,原来美体可以这样简单,实现美丽梦想如此轻松。
  • 如果爱,它就在那里

    如果爱,它就在那里

    爱是人这一生都不能放弃的美好,只要你懂了爱,不管是什么形式,它就在那里,你只需静静地等待吧!我知道人一生三种爱莫过于亲人之爱、朋友之爱、伴侣之爱!人的内心深处的爱应该是泛滥的,很多时候我们会问自己什么是爱?我写这部小说就是想与更多的人分享一个农村走出来的女孩是怎么一步一步去怀疑爱、排斥爱,到最后去珍惜爱。
  • 短线炒股100招

    短线炒股100招

    全书共分10章,包括如何根据基础理论知识寻找短线买点、正确认识并建立短线操作系统和短线逃顶等三大部分。寻找短线买点部分包括:技术指标买点、均线买点、K线组合买点、量能形态买点、黄金分割率买点和形态买点等内容。正确认识并建立短线操作系统部分包括:短线操作的概念、短线操作理念和心态、短线操作的市场环境和短线操作的基本步骤等内容。短线逃顶部分包括:K线顶、轨道线顶、均线顶和短线共振卖点等内容。
  • 欢乐英雄(杨玏 蓝盈莹 孙艺洲 白客主演)

    欢乐英雄(杨玏 蓝盈莹 孙艺洲 白客主演)

    《武林外传》导演尚敬再战江湖,开拍古龙经典《欢乐英雄》。《欢乐英雄》写出了完美的友情,是古龙本人尤为钟爱的作品。谁说英雄寂寞?我们的英雄就是欢乐的!只要有朋友,再穷再破的屋子都没关系。因为只要有朋友的地方,就有温暖,就有快乐。《欢乐英雄》中登场的经典人物:郭大路、燕七、王动、林太平。《欢乐英雄》主要讲述的是这四位少侠在富贵山庄清贫的欢乐逍遥生活,燕七将由蓝盈莹出演,郭大路将由白客出演,林太平和王动两个角色分别由杨玏和孙艺洲饰演。
  • 魔法小公主5:鲜花城与种子人

    魔法小公主5:鲜花城与种子人

    讲述了沫沫收到了魔法世界的朋友们送的许多新年礼物,为答谢它们,沫沫和小伙伴们一起进入了神奇的魔法彩笔创造的画中世界,帮助灰姑娘幸福地与王子守候在一起,还得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灰姑娘的水晶鞋,没想到却一只神秘精灵却抢走了!不服输的沫沫,不会轻易放弃,于是她坚定地开始了追寻水晶鞋的征程……最后发现这竟然是泡泡鱼和裴多琪精心设计的一次考验!
  • 逆袭之宝箱系统

    逆袭之宝箱系统

    一个刚上高中没多久的美人胚子,被婊子诬陷,被渣男侮辱,本来绝望的她,得到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