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81500000002

第2章 绪论(1)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原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转型是世界上影响最为深远的事件之一,它所涉及的大规模制度变化,“属于人类所想像到的最复杂的经济和社会过程之列”。在西方经济学家看来,中国的转型与遭遇分崩离析等“出乎意料”后果的东欧国家转型不同,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可能是这场转型中“最大的正面的意外”。中国的经济社会转型早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始于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它“首先是指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同时还伴随着“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多方面的深刻变迁”过程。转型过程中,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必然要求出版业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出版业转型同时也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国出版业的转型始于1979年12月在长沙召开的全国出版工作座谈会。这次会议以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确定了新的出版方针:从“以阶级斗争为纲,为当前政治任务服务”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党和政府宣传、传承科学文化知识,丰富人民文化生活等服务;提出了地方出版社“立足本省,面向全国”的出版方针,对调整我国的出版结构和解放出版生产力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1983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确立出版工作既要注意社会效果、也要追求经济效果的原则,为出版改革奠定了基调。1992年的全国新闻出版局长会议提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出版体制,首次提出了出版体制改革的目标。200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央宣传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即17号文件),对于包括出版业在内的整个传媒业来说,明确地提出集团化、跨行业跨地区经营、经营性资产可以上市的改革思路。200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21号文件提出了要全面深化文化产业体制改革,新闻出版总署随后下发了《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昭示着中国出版业,乃至整个传媒业的改革全面推进。2006年,新闻出版总署根据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制定并印发《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对出版体制改革的目标、原则、指导思想和具体路径进行了全面、系统、清晰的表述,明确提出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要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等原则;“形成科学有效的新闻出版宏观管理体制;形成富有效率的微观运行机制,增强活力,提高竞争力;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出版物市场格局,确保国有资本的主导地位;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出版市场体系;形成推动我国优秀出版物走向世界的开放格局”。

从三十年出版改革的历程看,出版业转型和整个中国的经济社会转型一样,是一个渐进性的制度变迁过程,也就是出版业逐渐从计划经济条件下政治宣传工具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过程。与中国的经济体制转型相比,出版业转型的启动并不落后,但在进程上却更加曲折和滞缓,以至于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成之后,出版业仍被称为“中国计划经济的最后堡垒”。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这是由于中国转型的独特逻辑以及出版业在中国社会中的独特地位决定的。中国转型的目标“不是要根本否定社会主义宪法制度,而是要通过不断的制度创新克服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赋予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新的活力”,这一性质不仅决定了中国转型的方式和过程必然具有温和渐进的特点,而且还决定了经济体制相对于政治体制来说的超前性改革,而受制于政治体制约束的文化体制改革自然更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在转型中,出版业由政治宣传工具、阶级斗争工具演变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最后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版业在不同历史时期被赋予不同的社会功能使其在改革道路上逶迤前行。

同时,出版业转型也是一场大规模的制度变迁过程。在传统体制下,出版社是政府的附属机构,出版资源和产品都按照计划手段进行分配;转型后,最终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出版业市场经济体制,出版资源和产品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主要通过市场机制进行配置,出版机构从政府的行政控制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政府则从办出版的角色转变为行业管理者。在这一过程中,出版业转型不仅面临着一系列新制度的创建,还经历着大量旧制度的革新,最终使政府、市场和出版机构都在市场制度的约束下运行。然而,在中国转型背景下,出版业转型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很容易在制度变迁中形成路径依赖,从而不利于出版业机构市场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出版市场体系的建立。

二、研究意义

对转型期中国出版业制度进行分析既是一个理论课题,也是一个实践课题,其意义在于:

(1)分析和总结中国出版业转型历程,探索出版业转型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则,提高转型的理论性和科学性,解决出版转型中的理论基石欠缺问题。

(2)运用科学理论解释中国出版业的制度变迁,有利于促进中国出版业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为出版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3)把握中国出版业转型中政府、企业和市场体系的市场化发展脉络和基本构架,分析转型过程中的障碍性因素,为下一阶段的出版业制度建设寻找新的出路。

第二节 研究现状

转型期中国出版业制度的变迁,概括地说,就是由原来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出版业制度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出版发展规律的出版业制度的转型。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大致依循着从局部到整体、从边缘到核心的变革线路。与我国出版业制度自身正在进行着的变迁相呼应,新时期以来我国出版业制度的研究也呈现出由具体到一般、由实践描述到理论构建的特点。

一、宏观制度研究

1.著作权保护制度

长期以来,中国缺乏以法律保护著作权的实践,但进入转型期后,中国著作权保护制度的建设步伐加快,由此也带来相关研究的繁荣。早在1983年初,沈仁干就提出应“尽快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版权法”。之后,研究者从不同侧面探讨在我国进行全面版权立法的必要性,呼唤《版权法》的出台。1990年《著作权法》颁布之后,不少文章介绍《著作权法》的出台背景,分析现代著作权立法的理论与基本原则,宣传著作权立法的原则、特点和社会意义,提出著作权法是文化人的行为准则,是创作者的福音,指出应尊重知识,依法保护智力成果。但不久就有学者指出《著作权法》所表现出的滞后性。《中国知识产权法:特点、优点、缺点》一文认为《著作权法》中“出现了多处‘一语两解’的实例(如发表、录音、编辑等词),以合同取消作者的法定权利,对侵权未规定法定赔偿额,第四十三条的特例离国际公约的最低要求太远,对一些术语所下定义欠妥,对计算机软件的特殊保护已显得多余”等。《信息高速公路对著作权制度的影响》一文指出,“信息高速公路的产生并未动摇著作权制度的基础,但对《著作权法》中的一些具体规范造成了冲击。合理使用中的‘个人使用’的范围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被进一步限定”。《高新技术对著作权基本原则的影响》一文认为“高新技术的发展,既依赖包括著作权法在内的知识产权法的保护,又对传统的知识产权制度产生了影响,特别是高新技术对著作权的基本原则如作者身份原则、保护作品的表达形式原则、‘固定’原则、平衡著作权人与社会公众利益原则、著作权国际保护原则等产生了影响,但无论将来如何修改《著作权法》,《著作权法》的基本原则不应改变”。1990年我国《著作权法》颁布时没有在《著作权法》中规定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许超认为:“缺少实施法律的机制,特别是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著作权法》的执法情况就不尽如人意”;建议我国修改《著作权法》时,应“单为集体管理列一章,至少规定著作权集体管理的性质、法律地位和基本权限,同时规定来自政府的监督机制”。

2.出版业宏观管理体制

政党、政府与出版业的关系实际上涉及出版业宏观管理体制的问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出版业被看做党和政府的舆论喉舌,甚至被当做阶级斗争的工具。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我国出版业的宏观管理体制也随之变革,政党、政府与出版业的关系成为研究的一个焦点问题。

一般的论者都认可出版的意识形态属性,从而突出党和政府对出版业管理的重要性;同时,随着出版产业属性的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并探索党和政府对出版管理方式的转变。1980年陈翰伯和宋木文就从保障出版自由的角度,建议改善党和政府对出版工作的领导和管理,适当放宽尺度,一般不用行政手段限制出版物。唐砥中认为:“社会主义出版社,从根本上说,是党的宣传、舆论工具,是传播科学文化的阵地,是生产精神产品的单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出版业,需要加强党的领导,但加强党的领导,“首先要转变以往的领导观念”,“是党摆脱执行者的处境,发挥决策者的作用”。2006年,时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的龙新民撰文指出,出版发行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着重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要积极探索实行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新闻出版单位依法运营的宏观管理体制”。中国出版业宏观体制的转型也引起了国外学者们的注意,Lucy Montgonary和Michael Keane认为,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包括出版业在内的中国文化产业领域内的一个重要变化是“把产业发展的重心从社会的、道德的,在中国还有政治的获益转移到它们的商业潜力”。

二、出版体制研究

进入新时期后,出版体制对出版业发展的阻碍作用日益明显。唐砥中在《图书发行体制改革设想》一文中总结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在图书发行体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批发渠道单一,征订包销占统治地位,零售折扣过低,新华书店总店兼管全国的发行行政,政企职责不分等,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革的建议。20多B0年来,出版体制虽然发生了一定的转变,但仍严重地制约着出版业发展,这些因素有:(1)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出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影响了出版发行单位的生机和活力;(2)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导致政事不分、事企不分、管办不分;(3)国家对公益性出版事业和经营性出版产业缺乏分类管理和指导,造成出版资源配置效率低下;(4)出版市场体系不健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规范的市场秩序尚未建立起来。姚德权专门研究了我国新闻出版的监管体制,认为我国所采用的分业多头监管体制与新闻出版传媒业混业综合经营趋势日益不相适应,造成新闻出版监管体制不顺,职能越位、缺位、错位,监管能力不足,监管效能不高,新闻出版业发展受阻。

1990年,葛维威针对当时我国出版管理体制的不足,提出改革出版管理体制,加强专业化管理。王建辉根据十六大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认为“出版体制改革应当成为也可以成为文化体制改革的先行者”。出版体制改革,需要正确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1)管与办,即政企分开、管办分离;(2)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和经营性的文化产业;(3)试点与非试点,“试点应该是动态的,要分阶段地确定一批综合条件相对成熟的地区和部门作为发展的重点与试点,率先做强做大出版产业,辐射和带动非试点的发展”;(4)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把党的要求与广大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结合起来才能把改革落到实处。严红认为,制度创新是出版业各方面创新的核心和基础,“它是要通过实现出版业制度的变革,调整并优化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充分体现各方的权利、义务和利益;同时调整出版业的内部组织结构,推行制度化管理,有效整合资源,使软、硬件要素合理配置并发挥最大效能。”

同类推荐
  • 市民社会与国家二分架构研究

    市民社会与国家二分架构研究

    本书从市民社会与国家二分架构是市民社会理论的核心这一议题入手,进行系统分析和阐述。作者认为市民社会与国家二分架构模式是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二分架构模式发展和演化到民族和主权国家形成、市场经济得以确立的资本主义社会时期才形成的,市民社会应该是对个人生活发展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并获得独立性之后,对所有个人生活领域的概括性表述。国家则代表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公共生活。以市场经济为核心的市民社会和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国家相伴而生。市民社会与国家二分架构是对个人生活与公共生活二分架构演变到一定阶段对整体社会状态的新概括。市民社会和国家分别体现了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伦理道德和法律规范、一般人生活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等不同的活动原则,表现出严格的区别。
  • 教育何为?

    教育何为?

    尼采唯一一部谈教育的专著;哲学家周国平翻译并撰写长篇精彩导读。为了生存,人必须学习,但任何只把谋生方式树为前景的教育,绝对不是真正的教育,而只是一份指导人们进行生存斗争的“说明书”。尼采150年前的教育观点,成为全球现代教育的超级预言,今天读来依然振聋发聩,令人警醒。哲学家、诗人尼采以故事手法,讲述了两个年轻的另类大学生,一个年老的哲学家和他的弟子——一位年轻教师,于一个美丽的黄昏,在莱茵河畔一处林中空地相遇的故事。双方由误会、冲突而至于相互理解和畅谈,谈话的内容围绕着教育,分别从学生、教师和哲学家的立场对德国教育现状进行了批判。
  • 镜像与她者:加拿大媒介与女性

    镜像与她者:加拿大媒介与女性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类生活水准的提高,大众对媒介越来越接近,越来越依赖,媒介作为社会建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对女性群体的调研显示,绝大部分的女性认为传媒在自己的生活中有重要位置。据调研,中国女性中每天花在电视传媒上的时间超过一个小时的占80%以上,大众传媒已成为女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所以媒介传播与女性之间存在着种种不可割舍的联系,媒介的传播对女性的生活与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在全世界范围内,女性仍处于较低地位,在与媒介的关系中,女性也仍然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加拿大也不例外,部分媒体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或政治利益的需要,往往存在着忽视弱势群体的现象,包括女性。
  • 我国新时期社会管理创新实例与启示

    我国新时期社会管理创新实例与启示

    社会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才能真正推陈出新。以往管理科学只注重正面的理论及方法的阐述,对于如何防范和解决问题则论及甚少。《社会管理丛书:我国新时期社会管理创新实例与启示》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八个必须为线索,结合新中国60多年来社会管理的经验与启示,遴选最新的各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先进典型,展现、交流地方社会管理创新经验,研究和探索省市县社会管理创新规律,从而推进我国在当前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管理创新实践。
  • 传媒赢利模式

    传媒赢利模式

    本书的核心是建立传媒产业竞争的模式理论,在总结当今传媒主流商业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渠道产品模式”。该模式以实践为基础,因此这一模式的提出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对传媒实践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热门推荐
  • 最后的游戏玩家

    最后的游戏玩家

    “你好,朋友我是这个游戏的策划,请问你觉得游戏体验如何?”周深看着最后一位玩家问道。对面沉默了三秒,“滚!狗策划!”周深获得封神榜,寻找神将,重铸天庭!
  • 错婚:邪医保镖

    错婚:邪医保镖

    职业医生肖金佟,因不满医院黑幕辞职回家当起了护花使者,有幸成了美女总裁邹欣梅的贴身保镖。发誓要在职场上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如日中天,却没想到他和邹欣梅之间······
  • 江少的高冷女友

    江少的高冷女友

    初遇时,江墨对桑瑾遥一见钟情,从此,江墨对桑瑾遥穷追不舍,而桑瑾遥的世界也多了一缕阳光,照进了她毫无波澜的内心,泛起了点点涟漪。*…………多年以后,江墨依旧是她的阳光,独属于,她一人的阳光。桑瑾遥是江墨的一见钟情,而江墨是桑瑾遥的整个青春。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传奇将军祁致中

    传奇将军祁致中

    1927年清明节刚过的一天上午十点多钟,几挂马车驶进了佳木斯。从车上下来一群闯关东的人们……他们背着行李卷,熙熙攘攘地走进城里。此时,在一个广场上,站着十几个东北军军人,为首的是一个三十多岁的矮胖子军官。他望着一群下车的小伙子们大声喊道:“南来的,北往的,都听清楚了!奉天城大帅府有命令,东北军要扩军,今个儿在这旮达招兵。乐意吃粮当兵的男子汉,马上来报名吧!现在报名,马上就去穿军装,吃饭管够,一天两顿大馒头一顿大饼子,三天一顿肥猪肉,五天一顿饺子,月饷三块现大洋,寄回老家孝敬爹娘……”
  • 重生为妃:世子请赐教

    重生为妃:世子请赐教

    宋语冰前世扳倒了广宁侯府,但也留下遗憾。重生归来,她不再任人摆布,誓要将那对男女的画皮撕下,走出条新的路。可谁能告诉她,前世从未有过交集的太子、晋王……都围着她转做什么?还有那个冤死鬼,死缠烂打,非要娶她做世子妃。世子:“我看上的人,不可能逃出掌心!”宋语冰:“呵呵!”
  • 愿你的青春不负红尘

    愿你的青春不负红尘

    青春年华,荒唐岁月不负君,万仗红尘,千次回眸与君挟。
  • 重生反派女boss

    重生反派女boss

    新书《我见默少多有病》已经上传~欢迎大家继续追书!她横扫一切心理学疑难杂症。她包揽各大心理学奖项。她是业内最贵的心理医生,看病按秒算钱。她是世界公认的心理学无冕之王。她重生了,站在18岁的岔路口,励志成为反派BOSS,赚钱治病妞妞蜜书友普群:346251814;vip神豪财团群:543398142
  • 王妃她又狂又拽呀

    王妃她又狂又拽呀

    “阎泽你再敢靠近本君一分,我就……”盛颜话语还未落下,“就如何?”阎泽手指轻抚盛颜的红唇,声线喑哑的问道。“……本君就办了你。”盛颜居高临下的看着阎泽,抿唇一笑尽显妩媚道:“本君的人,你若负我,本君定亲手剜出你的心。”“本王的心和命,都是你的。”盛颜本以为凶残如她,孤傲如她,此生许是都不知何为情爱,直到重生,遇上了一个表面正经的‘流-氓’!她贵为魔殿圣主,素手下是白骨戚戚,一朝背叛致死,却是重生到了一个肥婆身上,且看她如何逆袭成王,重归圣主之位!顺便还拐回来一只的夫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