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81500000006

第6章 转型期中国出版业的制度变迁(1)

转型是大规模的制度变迁,而制度变迁是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的过程。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出版业转型,作为整个国家经济政治社会转型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每一项具体的制度变迁都受各种社会的、技术的条件约束。本章主要从转型期我国出版业所处的制度环境和制度渊源角度,分析出版业制度变迁的基本路径和特点。

第一节 转型期出版业制度变迁的环境

一、制度变迁理论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在讨论经济发展时,往往忽视制度因素,要么将制度视为已知的、既定的因素,要么将制度作为外生变量,通过各种物质生产要素的变化去说明生产率的变化和经济增长情况。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道格拉斯·C.诺思在研究中发现了制度因素的重要作用,他的新经济史论和制度变迁理论使其在经济学界声名鹊起,并因此获得了1993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体系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制度变迁的主体、动力、轨迹、模型等。

新制度经济学所讲的制度,是“institution”,而不是“system”。“system”通常指“体制”,例如社会主义制度或资本主义制度,或者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等,诺思称之为“制度环境”(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制度环境是一国的基本制度规定,决定、影响其他的制度安排。在制度环境中,宪法和法律结构是至关重要的。而“institution”,即经济学意义上的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服从程序和道德、伦理的行为规范,诺思称之为“制度安排”(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制度安排指的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安排。制度安排旨在提供一种使其成员通过合作获得一些在结构外不可能获得的追加收入,或提供一种能影响法律或产权变迁的机制,以改变个人或团体可以合法竞争的方式。诺思所讲的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都是指这一意义上的制度。

新制度经济学在分析制度变迁时,利用了“需求-供给”的基本方法,认为制度变迁源于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的不一致状态。制度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它是由个人或组织生产出来的,这就是制度的供给。由于人们的有限理性和资源的稀缺性,制度的供给是有限的、稀缺的。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或自身理性程度的提高,人们会不断提出对新的制度的需求,以实现预期增加的收益。当制度的供给和需求基本均衡时,制度是稳定的;当现存制度不能使人们的需求满足时,就会发生制度的变迁。制度变迁就是对制度不均衡的反应。

制度变迁的主体主要有两种,即“第一行动集团”和“第二行动集团”,两者都是决策主体。制度变迁的一般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步骤:第一,形成推动制度变迁的第一行动集团,即对制度变迁起主要作用的集团;第二,提出有关制度变迁的主要方案;第三,根据制度变迁的原则对方案进行评估和选择;第四,形成推动制度变迁的第二行动集团,即起次要作用的集团;第五,两个集团共同努力去实现制度变迁。根据充当第一行动集团的经济主体的不同,可以把制度变迁分为“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和“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所谓“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是指由个人或一群人,受新制度获利机会的引诱,自发倡导、组织和实现的制度变迁,又称为诱致性制度变迁。所谓“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是指由政府充当第一行动集团,以政府命令和法律形式引入和实行的制度变迁,又称为强制性制度变迁。制度变迁的成本与收益之比对于促进或推迟制度变迁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在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的情形下,行为主体才会去推动直至最终实现制度的变迁,反之亦然,这就是制度变迁的原则。

诺思认为,制度变迁具有路径依赖性质。制度变迁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了某一条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沿着既定的路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迁可能进入良性的循环轨道,迅速优化;也可能顺着错误的路径往下滑,甚至被“锁定”(lock-in)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而导致停滞。一旦进入锁定状态,要摆脱就十分困难。诺思研究发现,决定制度变迁路径的力量来自两个方面:不完全市场和报酬递增(increasing returns)。就前者而言,由于市场的复杂性和信息的不完全,制度变迁不可能总是完全按照初始设计的方向演进,往往一个偶然的事件就可能导致其改变方向。

就后者而言,人的行为是以利益最大化为导向的,制度给人们带来的报酬递增决定了制度变迁的方向。诺思接着指出,在一个不存在报酬递增和完全竞争市场的世界,制度是无关紧要的;但如果存在报酬递增和不完全市场时,制度则是重要的,自我强化机制就会起作用。

路径依赖对制度变迁具有极强的制约作用,并且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如果路径选择正确,制度变迁就会沿着预定的方向快速推进,并能极大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来从事收益最大化的活动,促进市场发展和经济增长,这反过来又成为推动制度进一步变迁的重要力量,双方呈现出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局面。如果路径选择不正确,制度变迁不能给人们带来普遍的收益递增,而是有利于少数特权阶层,那么这种制度变迁不仅得不到支持,而且加剧了不公平竞争,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和经济衰退,这种“锁定”局面一旦出现,就很难扭转,许多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教训深刻。因此,制度变迁的国家必须不断解决路径依赖问题。

以诺思为代表的制度变迁理论具有开拓性的贡献,引入我国后迅速被接受,许多学者用此理论来分析中国转型期中的经济改革和制度变迁;在媒介研究甚至更具体的出版研究领域,该理论也多有应用。

二、出版业转型的制度环境

制度环境是一个国家的基本制度规定,是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的政治、经济和法律基础规则,它决定、影响其他的制度安排。三十年来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体制的巨大变化,构成了转型期中国出版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它决定和影响了出版业制度变迁的方向和路径。从此角度说,出版业制度变迁是制度环境变化的必然结果。

1.经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

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在该体制下,由政府制定的国家计划不仅控制着整个宏观经济运行,而且覆盖到企业和居民个人的微观经济活动。这种体制严重压抑了企业生产和经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适应人民消费需求的多样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地暴露出它的缺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提出了“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以计划调节为主的方针”;1987年党的十三大又进一步提出要建立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在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召开的中共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明确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目标;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把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建设目标之一。经济体制变革遂从局部的修补性改革演变为持续的经济体制转轨。

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看,市场是“一套促使各项交易顺利实现的制度体系”,市场经济就是在市场制度的体系内,利用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的经济模式。对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不是简单的产权和管理方式的改变,它蕴含着深刻的制度变迁和社会变革。在我国当前的体制转型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一个囊括全社会的、巨大而统一的行政等级组织,政府是资源配置的唯一主体。中国的市场化改革的主要目标是要提高经济的市场化程度,适当限定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逐步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随着经济体制的市场化转型,中国经济逐渐展开了全方位的转型,主要包括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到集约,经济发展路径从封闭到开放,经济结构从城乡二元化到一元化发展,经济形态从短缺到过剩转变。从物质生产层面看,出版业和一般的产业一样,其产品具有商品属性,所以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后不久,出版业也开始了商品化改革,继而进行了集团化、企业化、资本化等改革。总的来看,经济转型推动着出版转型,并为出版业转型提供了外部市场环境和道路、方法上的借鉴。

2.政治:由极权政治向现代民主法制政治转型

1949年后中国建立的经济体制事实上是苏联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的移植。与这一体制相应的政治结构就是极权主义的政治体制,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党在一切领域实行排他性的一元化领导;国家权力无限制地对社会每一个领域形成全面控制,社会空间几乎不存在,整个社会都被“国家化”,出现所谓“全能主义国家”;国家的权威体现为领袖个人魅力和能力,其合法性基础是意识形态教化和施政业绩,国家的统治和管理的主要方式是“人治”;存在自上而下的政治动员及“大民主”的政治文化。

极权主义体制在建国初期起到了它应有的历史作用,特别是适应了国家政治整合和大推进式现代化赶超战略的要求。但从20世纪50年末期到“文革”期间,此种体制的缺陷和危机就逐渐暴露出来了。

1978年,当中国经济开始商品化、市场体制转型后,建立在计划经济之上的极权主义体制就失去了经济基础,自然对原有政治体制提出了变革要求。1980年,邓小平作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重要讲话,表明中国在启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在思考政治体制的改革。中共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思路,并提出了继续改革和完善政治体制的任务。中共十三大对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规划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蓝图,把政治体制改革作为独立而紧迫的任务提到了议事日程,并提出了近期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长远目标,这标志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改革的核心,还是直指我国政治体制的“总病根”,即权力过分集中,特别是领导者个人高度集权问题。1992年春,以邓小平“南巡讲话”为标志,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取向,进入深层次改革阶段。中共十五大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路作了新的概括,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和任务。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从而使两个文明建设发展成三个文明建设,并提出: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共十七大提出要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指出了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

政治体制转型必然要求国家意识形态和公众政治参与方式的调整,建国初期所形成的以政治意识形态为中心的出版业和出版活动,逐渐从政治和政党的依附地位中脱离出来。出版业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功能得以重新定位,出版的文化属性和产业属性先后得到承认,出版物种类迅速增加,出版业的发展空间不断扩大。

3.文化:由单一的事业体制向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产业协调发展转型

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在借鉴苏联文化体制的模式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主义文化体制,即公有制一统天下的所有制结构,由此确定了文化行业的“事业单位”属性。随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文化行业的经营管理也开始按计划经济的模式运作。同其他事业单位一样,文化行业的经费按主管部门核定的预算,逐月或逐季拨付,统由国库开支;基建和增添设备的费用,另行申报,专款专用;生产资料按计划调拨,生活资料按计划供应。出版业和传媒业在经济上依赖国家拨款,按行政级别配备资源,审批制度高度集中。

这种文化体制基本上是为适应当时的历史情况建立起来的,对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曾经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它也存在政治统领文化、政事不分、管办合一、忽略文化生产和传播的规律等严重弊端。

1979年10月,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为后来的文化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中共十四大提出了“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事业的有关经济政策,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催生了文化产业概念。

1996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发布,指出“改革文化体制是文化事业繁荣和发展的根本出路”,强调文化体制改革要符合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要区别情况,分类指导,理顺国家、单位、个人之间的关系,逐步形成国家保证重点、鼓励社会兴办文化事业的发展格局。

200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发布,提出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

同类推荐
  • 电视节目编辑

    电视节目编辑

    《电视节目编辑》总结了电视节目编辑中的基本原理与规律,强调后期编辑意识前置处理的方式方法,以电视编辑敏锐准确的眼光剖析电视节目。电视媒体无疑已经成为现阶段最有影响的传播媒介,能够加入电视媒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是无数学子孜孜以求的目标。然而电视又是一个发迅速的媒体,几乎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这种发展不仅表现在电视媒体自身的快速发展,同时也表现在电视语汇的迅速发展变化,随之而来的是电视观念的迅速更新。
  • 和谐社会视野下社会体育的未来发展研究

    和谐社会视野下社会体育的未来发展研究

    体育运动锻炼,既可以帮助人们强健筋骨,又可以帮助人们健美心灵,还可以有效的帮助人们融入社会群体当中。因此,在此种意义上来讲,体育这项运动是可以起到维护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的。本文主要研究社会体育方式休闲化发展趋势、体育选择多样化发展趋势、体育区域扩大化发展趋势、体育性别鲜明化发展趋势、体育职业多元化发展趋势、体育健身科学化发展趋势。从这些方面研究体育对和谐社会构建起到的作用。
  • 德国足球风云

    德国足球风云

    本书分日耳曼战车发韧之初,第一次夺得世界杯冠军,职业化的创立与“广告热”,“足球皇帝”出道等数章介绍德国足球运动。早在19世纪60年代,现代足球运动就传入德国,并在这片土地发展成燎原之势。1860年,“慕尼黑1860”足球俱乐部的成立,标志着这辆日耳曼战车的发韧之始。130多年来,风云际会,沧桑变幻的德国足球运动,向我们展示了日耳曼民族另一种文化积淀和价值取向。
  • 春色:改变农民命运的实验

    春色:改变农民命运的实验

    除了田园诗人陶渊明对我的影响,让我向往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情画意外,大学时期我曾担任过农村的扫盲教员,上世纪60年代又曾在农村担任过两年的“驻社干部”,“文化大革……
  • 治愈未来:数字困境的全球解决方案

    治愈未来:数字困境的全球解决方案

    本书是一本讲解如何治愈未来的书,提出了治愈未来的五大工具。作者用理性的语言绘制了一幅地图,帮助我们在网络社会这片陌生土地上行路。为了画出这幅地图,作者行了几十万英里的路——不仅去了几个西欧国家和加州之外的美国许多城市,还从北加州的家飞到遥远的爱沙尼亚、印度、新加坡和俄罗斯。在这些地方作者采访了近百位人士,包括总统、政府部长、技术初创企业的首席执行官、大型媒体公司的掌门人、顶级的反垄断和劳动法律师、欧盟专员、风险投资界的领军人物,还有当今世界最能洞见未来的未来学家。这本书里的智慧都是他们的。安德鲁·基恩把地图上的点连起来,而地图是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和思想绘制的。最终安德鲁·基恩提出治愈未来的五大工具:监管、竞争性创新、社会责任、劳动者和社会者选择,以及教育。
热门推荐
  • 在樱花飘落的夜晚我遇见了你

    在樱花飘落的夜晚我遇见了你

    在一个樱花飘落的夜晚,我在那里遇见了你。
  • 曙光示真(海明威文集)

    曙光示真(海明威文集)

    本书记述的是海明威于1953—1954年第二次偕同第四任妻子玛丽·威尔什去非洲游猎的经历。他们夫妇俩与跟随他们作为助手的几个当地人追猎一头作恶多端的凶悍狮子,沿途并射猎瞪羚、豹子、沙鸡等非洲特有的野生动物,表现了作家对憨厚、忠诚度非洲土著居民纯真友好的感情以及他们这一段幸福快乐的伉俪生活,当然也深切地反映出海明威对于最能丈量人性极限的冒险活动的终生痴迷。本书是海明威的第二部“狩猎专书”,是读者零距离感受海明威独特魅力的最佳读本。
  • 外国悬念故事

    外国悬念故事

    无数事实、经验和理性已经证明:好故事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而以我们之见,所谓好故事,在内容上讲述的应是做人与处世的道理,在形式上也应听得进、记得住、讲得出、传得开,而且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她的本质特征和艺术光彩。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走进好故事,阅读好故事,欣赏好故事,珍藏好故事,传播好故事,我们特编选了一套“故事会5元精品系列”以飨之。其选择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点:一、在《故事会》杂志上发表的作品。二、有过目不忘的艺术感染力。三、有恒久的趣味,对今天的读者仍有启迪作用。愿好故事伴随你的一生!
  • 混元真仙

    混元真仙

    吞神丹,夺神器,纵剑天下,谁与争锋!平仙山灭魔岛,横扫天下,哪个不服!绝色龙女、极品公主竟相尾随,无论人、妖,美色尽收!他以强大的混元功法证明了,他韩风不是修道第一白痴而是真正的天纵奇才!
  • 闲情偶寄

    闲情偶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林楚楚今天暴富了吗

    林楚楚今天暴富了吗

    林楚楚重生在一本总裁文里,成为了身娇体软的白富美。可惜这个白富美是个炮灰小可怜而且开篇就得了白血病。不过好在她拥有一个鞭策她赚钱的暴富系统。林楚楚:“我爱赚钱,赚钱使我快乐。沉迷赚钱不可自拔,在暴富之前我是不会考虑谈恋爱的!”某人(甩出一沓文件):“这是我名下的所有动产不动产股份信托基金,已经全都转到你名下。现在,我有个恋爱想和你谈谈。”——————连载现言《重生之恰恰年————————一朝穿回十八年前,颜秋意誓要活出自己的恣意人生。调教弟弟,佑护双亲,发家致富走上人生巅峰。实现理想,成为最骄傲的军中红颜。
  • 猛鬼世界的道士

    猛鬼世界的道士

    看道士系统如何助陈华成为捉鬼大师,在猛鬼与武者的世界中重定阴阳,扭转乾坤!道爷威武,群鬼退散!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震宋

    震宋

    司马光:“祖宗之法不可改!”王安石:“世易时移,没有不变之法!”韩景云:“他们眼界太低!”
  • 肥喵修夫

    肥喵修夫

    宋妙儿拒绝了一只猫送给她的礼物而被报复穿到了异世的一只猫的身上,结果还惹上了一只花妖。猫:老子千辛万苦的去打猎自己都饿着肚子你居然给扔进了垃圾桶?宋:非常感谢,但是我不吃死老鼠啊!花:嗯?猫不吃老鼠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