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81600000014

第14章 文学研究会的编辑体制与传播制度(1)

对于中国文学范畴中“现代性”的探讨一直是学界关注的核心,但是,以往在谈论这一问题时,往往局限于文学主题的演变、新型人物的出现以及叙事方式、抒情手法的嬗变等方面,忽略了现代文学作品赖以成功问世的文学传播机制等问题。事实上,文学传播制度在文学现代性的诞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出版社的商业运作谋略、编辑者的立场与志趣、栏目的设置与导向、发行网络的规模,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现代文学发展的状况。

第一节 文学研究会报刊:现代传媒对文学生产、传播与接受的参与

文学报刊作为传播制度的主要载体,是现代文学的主要生产传播方式和渠道,与现代出版机构共同开启了现代文学的生产、流通和传播过程,代表着新的文学生产方式,直接影响或控制文学内容、题材和风格,参与文学思潮的形成和文学理论的设计,形成文学市场,推动作家职业化,促使文学读者的大众化,形成了文学的传播制度。现代文学传播制度随着清末报刊杂志与现代出版的出现而萌芽,成型于五四时期,20年代得到了长足发展。作为当时中国最重要的新文学刊物的《小说月报》,与文学研究会其他刊物《文学旬刊》、《文学周报》一起,在以文学实现文化思想启蒙的编辑宗旨引导下,在报刊建设中对传播制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推动。

报刊离不开编辑,编辑是读者、出版者之间的媒介,是作品进入出版、流通领域的中介,直接参与了文学的创作,从各个方面制约着现代文学的面貌。无论是编辑群体文化理想对期刊整体文学风格的影响,还是在此基础上,不同编辑个体文化风格的差异带来的不同时期文学发展的各种倾向,都有力地说明了编辑因素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而文学研究会在现代文学期刊发展初期在编辑体制规范化方面的努力更值得肯定。

一、编辑主体的影响:参与文学的生产与传播

在整个文学运行机制中,“编辑”与刊物及刊物中的文学作品有着最密切的联系。因此,“编辑”就成为人们成功把握文学现代性发展脉络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编辑”一词最早见于《魏书·李琰传》,文中有“修撰国史,前后再居史职,无所编辑”,意指对史实资料的整理。其后,唐初贞观年间史学家李延寿的《南史·刘苞传》中有言:“少好学,能属文,家有旧书,例皆残蠹,手自编辑,筐箧盈满”。盛唐时期颜真卿《〈干禄字书〉序》提及“不撰庸虚,久思编辑”。上述资料中的“编辑”之意,主要指对现存书卷的整理、汇编、编订、辑录、辑补等。在报刊出现后,“编辑”的含义大为丰富,编辑活动涉及到与作品相关的策划、制作、组织等内容,成为一种“再创作”活动。编辑不仅以自身的立场、风格影响着文学期刊的宗旨与风格,而且在文学的生产过程中,发挥着连接作者与读者的重要“中介”作用,“是整个文学生产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它是作者与读者、出版者与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中间人,是作品进入出版、流通环节的中介,是作者市场、读者市场间的沟通、引导者。”编辑连接着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接受,连接着出版、发行、创作等环节。

文学研究会的编辑,作为现代文学生产体系中最早的“中介”之一,以《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诗》等期刊为基地,对于现代文学初期创作的发展走向与繁荣,以及现代文学期刊编辑体制的规范与发展,扮演着重要的筚路蓝缕的角色。

(一)《新青年》对现代文学编辑体制的贡献

作为现代文学生产的重要“中介”,编辑活动不是随意的,而是拥有自己的体制和规范,编辑体制也是现代传播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整个现代传播制度一样,编辑体制也是在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逐渐发展完善起来的。

诚如业内学者所指出的,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与文本的生产方式和体制是密切相关的,因为中国现代文学具有了现代性特征,那么,“生产”文学文本的体制也就相应地拥有了现代品质。

作为整个文本生产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编辑是“生产”文本过程中当之无愧的主要“生产”者,因此,编辑思想的现代性诉求就成了中国现代编辑从事编辑活动的基本要义。

“‘现代性’是现代一个最抽象最深刻的层面,即价值观念层面。作为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系,现代性体现为以下的主导性价值:独立、自由、民主、平等、正义、个人本位、主体意识、总体的空间意识的开放性、颠覆传统、反省自我的反思意识批判性。”

文化问题归结到底就是社会发展方向的问题。在中国社会从传统步入现代的过程中,文化转型成为当务之急,而传播媒体的变革正是该转型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五四时期,最能代表中国社会文化转型过程中的现代性特征的,无疑非《新青年》莫属。

自创刊开始,现代性就成为《新青年》编辑基本的价值取向,特别是颠覆传统、重构现代的特征,在刊物宗旨中表现最为强烈。在《敬告青年》一文中,陈独秀公开提出要对中国文化进行“改弦更张”,“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他提出的“六义”标明了《新青年》的编辑宗旨:“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他指出办刊目的是“革中国人思想的命”,“欲本志著论非之,则雅非所愿。盖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天职,批评时政非其旨也”;“《青年杂志》以青年教育为目的,每期国人以根本之觉悟”;本志“以介绍西方学说,改造社会,此固本志唯一之宗旨”,“本志宗旨,重在反抗舆论”。显然,《新青年》编辑宗旨所具有的开放精神、求实精神、进取精神和革命精神,正是《新青年》编辑思想现代性诉求的最集中表现。

在刊物内容上,《新青年》力倡反对封建旧观念旧道德,对儒家三纲五常孝忠节义等封建道德进行批判,提倡平等人权等新观念新道德,积极发起了文学革命和改良运动。胡适于1917年1月在《新青年》第2卷第5号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从八事入手:“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摩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语俗字。”随后,陈独秀在《新青年》第2卷第6号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翻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之后,刘半农又发表了《我之文学改良观》予以积极声援。在编辑实践中,鲁迅《狂人日记》等作品的发表不仅展现出白话文创作的实绩,而且在内容上积极揭露和抨击封建道德和封建文化的吃人本质,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上述努力充分体现出《新青年》在刊物内容的上创新精神和革命精神,具有强烈的现代诉求和时代进步意识。

不仅如此,《新青年》在刊物形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首先积极推行白话文,“我们正好借这《新青年》杂志来做白话文章的实验场”。从1918年1月第4卷第1期起,《新青年》全部改成白话文刊物,在当时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到1920年,基本上确立了白话文在报刊的主导地位。不仅在语言符号上锐意创新,《新青年》还积极开创了我国现代期刊的媒体模式。自创办开始,《新青年》就采用了新颖的封面和醒目的目录,并设置了“国内大事记”、“国外大事记”、“小说”、“传记”等固定栏目。

同时,“特辟通信一门,以为质析疑难发抒意见之用。凡青年诸君对于物情学理有所怀疑,或有所阐发,皆可直缄惠示”。后来又设立“读者论坛”,“不问其主张、体裁是否与本志相合,但其所论有研究之价值者,即皆一体登载,以便读者诸君自由发表意见”。

由上述业绩可见,无论编辑宗旨、编辑理念还是在内容形式上,《新青年》都表现出强烈的现代诉求。一方面,大胆批判和揭露传统文化的弊端,始终坚持与传统文化决裂的姿态;另一方面,大胆尝试和创造现代文化,积极构建现代文化。

为了实现上述文化诉求,陈独秀精心营造了一个强大的编辑阵营,经过一年的筹备,《新青年》自1918年1月第4卷第1号起,由陈独秀个人主编改为同人刊物。先由陈独秀、胡适、***、钱玄同、高一涵、沈尹默六人组成编辑部,轮流主持编辑工作;后扩大至由陈独秀、胡适、***、鲁迅、钱玄同、刘半农、高一涵、周作人、沈尹默九人组成编辑部,轮流主持编辑工作。

1919年1月,《新青年》成立了编辑委员会,由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三部分人员组成,继续坚持实行轮流编辑制,1—6号的主编与编辑分别为陈独秀、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沈尹默,同时也吸收周作人、鲁迅参与编辑。

自1918年1月转型为同人刊物,到1922年7月休刊,《新青年》始终坚持主编轮替的制度,同人刊物的模式带来了丰沛的文化资源。《新青年》对于新文化运动的推进主要是以一个个话题讨论的形式进行的,前所列举的关于传统文化的讨论、文学革命的讨论等等众多话题,没有专家学者的参与是很难真正展开并深入的。学者专家的积极参与,不但为新文化运动营造了声势,而且他们自身所具备的专业权威性,无形中提升了文化变革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此外,他们在一些领域的专业知识造诣也使文化运动由思想批判落实到实践层面,因而更具说服力。

如胡适在倡导白话文的同时,首先在《新青年》上使用白话文写诗;鲁迅最先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文小说;钱玄同、刘半农是文字学、音韵学专家,他们不但在改革中国文字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还为现代文的分段、标点符号的运用设计草案……以文学革命而言,如果没有这些开创性的成功实践,文学革命很难取得如此瞩目的成绩。对于《新青年》而言,这个编辑阵营带来的是极其珍贵的文化资源,是具有公信力的新思想、新理念。可以说,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卓越的编辑群体,《新青年》对于新文化运动的推进是很难想象的。

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同人刊物轮流主编的模式虽然有益于发挥编辑群体成员众多观点多元的文化优势,但也的确存在着过于松散以至刊物风格分歧过大等问题。

随着刊物影响力的增加,不同编辑之间的立场观点、价值取向的差异开始显现,矛盾逐渐升级。在《新青年》初创的“青年”期,为了多方吸引文化名流,不仅在创刊号上公开宣称“批评时政,非其旨也”,而且答应了胡适“二十年不谈政治”的约定。但随着刊物声誉的确立,《新青年》开始逐渐加强了政治色彩,开设了《国内大事记》《国外大事记》等栏目,陈独秀于1918年7月发表了《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11月15日又开设了“关于欧战的演说三篇”专栏。五四运动前夕,***将他轮值主编的《新青年》6卷5号编成了《马克思研究》专号,发表长篇论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思想,向读者鼎力推荐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研究》专号的问世,对中国知识界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自此,《新青年》逐渐过渡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载体。

1920年5月,陈独秀将《新青年》从北京迁回上海,亲任主编,《新青年》7卷6号被定位为《劳动节纪念号》,主要内容包括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机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说《劳动者的觉悟》、《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的《MAYDAY运动史》。

《劳动节纪念号》还以大量的篇幅,刊载了全国各地工人生活和斗争情况的调查报告,刊物定位已经明确由“思想启蒙”转为“参与政治救亡图存”。

1920年9月,上海《新青年》正式改组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在《新青年》8卷1号中,陈独秀通过《谈政治》一文正式宣示自己拥护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和革命的立场,“承认用革命手段建立劳动阶级(生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第一需要”。在此期间,《新青年》虽然继续刊发胡适、鲁迅、周作人、刘半农等北京大学编辑群同人的作品,但均属于作为“点缀”的诗文及小说,唱主角的已变成周佛海、陈公博、李季、李达等“左派”的论述以及有关苏俄文件的译介。自8卷1号起,《新青年》设立“俄罗斯研究”专栏,编译苏俄革命和建设资料,发表列宁著作译文、列宁传略、列宁主要著作目录。至此,同人内部的思想分歧正式公开了。

对此,力主思想启蒙的编辑成员们只能寻求其他领地,胡适表明要另立门户,提出另办一份杂志,原因就在于“今《新青年》差不多成了soviet:Russia的汉译本”。钱玄同则干脆表示:“《新青年》若全体变为《苏维埃俄罗斯》的汉译本……尽可以宣告退席,不可要求别人不办。”

同类推荐
  • 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

    祥子来自农村,立志买一辆自己的车,但用三年的血汗钱换来的车却被军阀的乱兵抢走,第二次,他还没攒足买车的钱,钱就被孙侦探敲诈走了。接着,虎妞对他的“爱情”又给他的身心带来磨难。而用虎妞的积蓄买的一辆车在虎妞难产而死后,又不得不卖掉以料理虎妞的丧事。在经过多次挫折后,并随着祥子心爱的女人小福子的自杀,终吹灭他心中最后希望的火花,从一个老实的车夫逐渐演变成一个地道的流氓无产者。通过这个悲惨的艺术形象,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有较深的理解,启发人们认识造成祥子悲剧的根源。
  • 《世说新语》名句

    《世说新语》名句

    《国学名句故事绘:<世说新语>名句》是一本双色图文书。以魏晋南北朝时期非常有名的笔记体小说集《世说新语》为底本,精选了六十六则名句,分为立志修身、交友处世、治家劝学等各篇,逐则释义、析理,再配以暗合名句意蕴的历史典故、逸闻趣事、古画碑帖,供读者阅读、赏析。《世说新语》是中小学生必读名著,是教育部指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物;同时,《世说新语》记述的奇人趣事也最为人们津津乐道,鲁迅就称其为“名士的教科书”。我们以名句+故事+插图的形式出版,帮助中小学生和传统文化爱好者获得“三分钟轻松阅读,一辈子受益无穷”阅读价值。
  • 山河之书

    山河之书

    本书是《山居笔记》的全新修订版,余秋雨教授的很多经典文章此次都被收入本书之中。本书的核心篇目《我的文化山河》,从宏观上通述了中国山河的空间意义,读起来让人极为震撼。在核心篇目之后,即是余秋雨教授二十余年考察中国文化现场的脚印。余秋雨教授常说:“路就是书,路外无书。”在本书中,余教授认为中华文化拥有三条最大的天地之线,那也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经纬。按照重要程度排列,第一条线是黄河;第二条线是长江;第三条线比较复杂,在前两条的北方,是四百毫米降雨量的分界线,也就是区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天地之线。他的文化考察,主要就是对这三条天地之线的漫长踩踏。
  • 垃圾筐电影院

    垃圾筐电影院

    我们在看着,我们在听着,我们在感受着;我们在嬉笑,我们在苦恼;偶尔也有想留在心间、难以替换的日子。也许都是什么事都没有的日子;可是,我们依然等待着。我们等待着有什么来临,或回忆年少时的光影趣事,或以独特方式解读通俗影片,或记录片场拍摄花絮。《垃圾筐电影院》,或许就是岩井俊二心中的电影理想国。
  • 凌叔华文集:花之寺

    凌叔华文集:花之寺

    小说集《花之寺》由17篇短篇小说组成。其创作主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反映闺中少女的黯淡生活。刻画豪门闺秀的内心世界,表现旧式少女无法主宰命运的失落和茫然,讽刺和怜悯她们悲剧性的命运;二是发露太太阶层的庸俗生活。揭露旧式太太寄生虫般的生活,审视和批判她们麻木丑陋的灵魂;三是展现新式妻子的矛盾生活。表现新女性试图打破传统性别角色禁锢的痛苦和无奈,肯定和突显独立自主的女性意识。
热门推荐
  • 铁剑无情

    铁剑无情

    权利、地位、声望、金钱、美色……是每个人都想要的东西。有人努力奋斗,有人玩弄权谋,有人机关算尽,有人满盘皆输……所以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斗争,有斗争的地方就会有高低,贵贱,尊卑之分。也许人真的没有好坏之分,阴谋,阳谋,权术只不过是手段而已。有人为了活着,有人为了活的更好。谁也没有错,所以也就没有好坏。只不过所以的东西都掌握在资本家手中,他们操纵舆论,掌控生死,剥削百姓……将整个江湖都玩弄于鼓掌之中。某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一辆南下的马车,激起了这座江湖的千重巨浪。
  • 你是第四种难得

    你是第四种难得

    月色与雪色之间你是第三种绝色于我而言日月星辉之中你是第四种难得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第一次做恶毒女配

    第一次做恶毒女配

    哪个恶毒女配有我这么凄惨的!?一睁眼就被打的半死不活,外加羞辱毁容。
  • 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

    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网游之堕落女神AI

    网游之堕落女神AI

    我是周远…我的心儿,转眼遗失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翻开日记本。她在,她沉睡在我心的深处,定格亦如往昔。此前,我是个战士,保护“她”是我的任务。然后我失忆了?可能大概也许。想起来,总会想起来的。不是吗?一切总会过去。我在这里,默默坚持。死亡/重生!
  • 火爆魔妃之魔王你别动

    火爆魔妃之魔王你别动

    她,本是一个天才,在五岁那年被自己的姐姐取出来精血,导致她成为了废材,十年过后,御魂崛,看她如何成为人上人。
  • 诸天万界之魔石

    诸天万界之魔石

    一名人类的灵魂附在了一颗可以穿梭诸天万界的魔石上。诸天万界开始掀起了一场场血雨腥风。……PS:本书偏黑暗文。
  • 青城

    青城

    青城山脚下的佛洛镇早早打开了城门,城内大街两侧已经开始叫卖起了各式的小吃买卖,黎斯进了一间面店,透过低垂的屋檐看不远的青城巨影,已经变得朦朦胧胧的不清晰。黎斯吃了没两口面,突然听到对面传来的喧闹声,他抬起头看过去。对面是一家客栈,牌匾上书写着四个字“青城客栈”倒也对景。客栈里有几个人在吵闹,一名豆蔻年华的少女叉着腰堵在客栈门口,模样英武,两道剑眉耸入云鬓,同少女对峙的则是客栈掌柜还有几个伙计,黎斯注意到在少女不远的一张桌旁还端坐着另外一名相貌格外出众的少女,清丽面庞上微带病容,她穿着一身绿裙,而英气勃发的少女则穿着一身红装。
  • 嗜血魔王狂宠丑妃

    嗜血魔王狂宠丑妃

    啸月,22世纪的异能杀手之王,在一场任务中死亡,当她一朝穿越,身世成迷,从小自力更生,天生神魔体,丹药毒丸信手拈来,且看她如何掀起大陆风云,携手魔王纵横四海八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