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82100000002

第2章 论歌德的《浮士德》与徐晓钟的《浮士德》(1)

吕效平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排演《浮士德》,是近年中国剧坛的一件大事。此事之大,不仅由于《浮士德》是德国文学巨匠歌德延续60年创作而成的“巨大的自白”,是与荷马史诗、但丁《神曲》、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并称的欧洲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尤其由于该剧由当代中国戏剧导演艺术的旗帜人物徐晓钟教授执导。二十多年前,晓钟教授执导的《培尔·金特》打开了中国话剧及其观众的视野,是那个令人振奋的思想解放年代的令人振奋的标志性戏剧艺术成果;他指导改编并执导的《桑树坪纪事》虽然诞生于“新时期”末,但至今仍然处于当代中国话剧的艺术峰巅——作为一部表现当代中国的悲剧艺术作品,同时作为一部成功融合“斯坦尼”和“布莱希特”这两个中国话剧最重要的剧场艺术理论资源的舞台作品,我不认为在“新时期”终结后能有一部话剧作品堪与比肩。

晓钟教授还是“新时期”以来,中国最有成就的戏剧艺术教育家,他的弟子蔚然长成当今中国戏剧导演的主力,其中不乏身处前沿的一流导演。可以说,徐晓钟的剧场艺术思想与方法,就是中国当今话剧舞台艺术的主流思想与方法。因此,八十高龄的徐晓钟教授再次出山,在中国话剧舞台上执导西方伟大的文学名著,无论其成功与否,都必然是一个意义重大的文化艺术事件。这一重要的戏剧事件还因当年黄佐临先生邀请晓钟教授“来上海排《浮士德》”并欣然允诺担任艺术指导的约定,罩上了温暖的情感色彩——一代大师黄佐临已然仙逝,但他的艺术梦想始终被他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弟子和传人们惦念着,被身居北京的当代导演艺术宗师惦念着。伟大的《浮士德》是中国话剧的一个梦!

稍早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浮士德》的上演,中国当今著名的实验戏剧家孟京辉推出了他的新作《两只狗的生活意见》。就《浮士德》所追求的神圣感和《两只狗的生活意见》给人的粗俗印象而言,我相信很多人会认为把这两部戏放在一起谈论是不妥当的。在北京市剧协举办的一个论坛上,我就曾遇见对于《两只狗的生活意见》极度反感的戏剧艺术家,我知道他们并不在少数。但是,无论如何,徐晓钟的《浮士德》和孟京辉的《两只狗的生活意见》剧场效果的反差之大,给我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印象。这一印象又由于主流媒体和评论对它们的反应与它们在剧场造成的效果截然相反而大大地加强了,使我忍不住持续地在心中问自己:一边是所有在剧场看过《浮士德》的我的朋友和学生,在我问及他们时,都告诉我说“看不进去,剧场反应冷淡”,但是主流媒体和评论,包括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网页论坛版上的发言,却都对这个戏表达了很高的敬意;一边是《两只狗的生活意见》的每一次演出都热烈地点燃了剧场,许多看过它的青年朋友都向我赞不绝口地推荐这个戏,但是与年轻的戏剧观众不同,主流媒体和戏剧界对这个戏的反应却是冷淡的,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网页论坛版上的发言几乎一边倒地反感这个戏,有人因为对这个戏在青年观众中所受到的热捧感到失望,把它称为“一件皇帝的新衣”。

在一部其神圣追求赢得了普遍敬重却没有激活剧场的戏剧作品和一部热烈地点燃了剧场却很粗俗的戏剧作品之间,有没有一件所谓“皇帝的新衣”呢?任何一个真诚的艺术追求,不论最终是否名实相符,都不应当被称作“皇帝的新衣”。重要的是:如果说徐晓钟教授执导《浮士德》是2008年中国剧坛的一个重大事件,那么,我感觉,晓钟教授的神圣追求和孟京辉的率性粗俗在当代中国戏剧评价体系与活生生的剧场里截然不同的命运,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重要现象。我希望自己不久能够撰文讨论《两只狗的生活意见》,本文将只讨论晓钟教授的《浮士德》。

彼得·布鲁克在他那本著名的《空的空间》里,把戏剧区分为神圣的(Holy)或粗俗的(Rough)、僵死的(Deadly)或当下的(Immediate)。“神圣”和“粗俗”是戏剧的两个源头,无论从戏剧史上看或是从人的心理机制上看都是这样。神圣的戏剧,源自我们超越形而下感性生活的平庸,追求其背后价值与意义的努力,“是追求无形之物的渴望,追求比最充分的日常生活形式更为深邃的现实的渴望——或则是追求生活中失去的事物的渴望,事实上是庸人反对现实的渴望”。粗俗的戏剧,则源自我们摆脱生活的严肃意义,追求狂欢的欲望。“如果在神圣的戏剧所创造的世界里,祷告比打嗝要真实的话,粗俗的戏剧却与之相反。打嗝成了真实,而祷告则会被看成是滑稽可笑的。”古希腊悲剧主要源自于人类对生活之神圣意义的追求,而伊丽莎白时代的戏剧则主要源自于逃逸神圣统治的民间狂欢。神圣和粗俗这两个戏剧的出发点,无论作为心灵的还是作为历史的,它们的价值是平等的,无所谓高下。难得的是能够像莎士比亚那样贯穿粗俗与神圣,既粗俗又神圣。然而,如果粗俗把戏剧降低为纯粹的娱乐,戏剧便在这娱乐中死去了——“真正的娱乐性戏剧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神圣的追求也不能保证戏剧的生命力——“任何地方都不像威廉·莎士比亚的作品那样,能够使僵死的戏剧悄悄地找到安稳、舒适的安身之处。他轻而易举地控制了莎士比亚。我们观看优秀的演员演出莎士比亚的戏剧,他们的表演似乎无懈可击,他们生气勃勃,光彩夺目,剧中有音乐伴奏,每个人的穿着打扮都与最佳古典戏剧中所要求的一模一样。

但私下里,我们却感到这种演出无聊得出奇,在心里不是埋怨莎士比亚,就是埋怨这样的戏剧,甚至埋怨我们自己。使事情更糟的是,总有一些头脑僵化的观众,出于某种特殊原因,对缺乏强烈感甚至缺乏娱乐性的戏表示欣赏,就像那日复一日埋头于古典作品研究的学者,他之所以抬起头来微笑,是因为在他自己试验并论证的他钟爱的理论时,没有碰到任何干扰,他可以低声吟诵自己喜爱的词句。他从心里真诚地希望有一种高于生活的戏剧,他把一种理性上的满足和他所渴望的真实体验混淆了。”重要的是在舞台上获得“那个能够将作品和观众连接起来的成分——不可抗拒的现场的生命”,使整个剧场“活”起来。这就是“当下的”、“直觉的”戏剧。这种戏剧是稍纵即逝的,它不存在于演出开始之前,随着演出的结束它也即刻消逝了,它仅仅存在于每一次演出进行的每一个瞬间;这种戏剧使整个剧场成为同一个生命的有机整体,演出者和观众共同创造了这一个生命,演出者的使命就是激活观众成为剧场现场生命的另一半。要做到这一点,戏剧的主题必须能够拨动观众的心弦;这个主题必须被鲜明强烈地表现出来;要不断有令人惊奇的舞台手段强化被表现的生活与心情;最后,强大的生命力总是粗俗与神圣的真正贯通——一切生命都具有粗俗的特征,只有思想才可能是纯粹神圣的。

徐晓钟教授的导演方法之一,是为每一部作品寻找和确立一个“形象种子”,他说这“是一个演出形象化的思想立意,它是概括思想立意的象征性形象,是生发整个演出的各种具体形象的种子”。他为《培尔·金特》确立的“形象种子”是“一只没有罗盘的破帆船”——“在汹涌的浪涛中颠簸,几经旋转,最后船底朝天,终于被冲上了沙滩……”他为《桑树坪纪事》确立的“形象种子”是“围猎”——桑树坪愚昧的村民们,每一个人都既是围猎者,又是被围猎者。这两部戏的“形象种子”,尤其是《桑》剧的“围猎”,既准确地揭示了戏剧情节和人物描写的内在主题,又为这个主题确立了鲜明而强烈的艺术形象,在激活表演与观众,创造剧场当下生命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这一次,他为浮士德确立的“形象种子”是“漫漫大海的苦行者”——“给我们的人生奋进一些思索!”“漫漫大海”是漫长曲折的人生之意,“苦行”是苦苦追求、探寻目标之意。徐晓钟这一“形象种子”所揭示的主题,实际上是当代中国思想界、文学界对歌德《浮士德》的一种流行的、普遍的解读,在这里,晓钟教授所作的,只是赋予这个抽象的、观念性的阐释以一个具体的、视觉性的舞台形象。在这部鸿篇巨制中,浮士德由于对学问的怀疑与厌倦,走出书斋,先后经历了爱情、宫廷政治、追求艺术和改造山河等一系列事件。漫漫人生,不倦探索的主题,或可蕴藏于这一系列的事件之中,需要这一系列的事件方能充分表现。但这次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演出,仅演作品第一部,即浮士德厌倦书斋,堕入爱情,直至与爱人生离死别的部分,所有这些在舞台上展开的情节并不足以呈现戏剧主人公在漫漫人生中苦苦探寻的主题。导演所欲表现的这一主题,在演出中,主要是通过浮士德直接抒发对学问的怀疑和对书斋的厌倦之情以及他在爱人死后跋涉于海边,宣告自己已然“苏醒”,懂得了“行动”的意义,要“永远向最高的追求迈进”,如此表白出来的。相反,戏剧的核心情节与高潮,即恋爱和离别,在与作品第二部所描写的种种经历脱离之后,与“漫漫大海的苦行者”形象十分隔膜。观众关注并深有印象的,主要是浮士德堕入性爱的激情和这一激情导致的骇人恶果,而不是他在激情幻灭后的宣言。与葛蕾卿的爱情悲剧是歌德《浮士德》中最能打动情感和最具戏剧性的部分,如果在海边跋涉与沉思的“形象种子”并不适合于这个激情的悲剧故事,那么,这个未被主题照亮的爱情故事只能是司空见惯的、平庸的,自身尚未被激活,更不可能具有激活剧场生命力的能量。

作者明白地告诉我们:《浮士德》是一部悲剧。什么是悲剧呢?在古希腊人看来,一是看上去有价值的人物“由顺境转入了逆境”,在大多数情况下,就是毁灭,由此揭示了人生或人性价值的有限性。人作为一种物质存在,与宇宙间的任何物质一样,都是有限的。二是严肃地描写高贵人物的故事。前者是精神层面上的悲剧性,后者是形式层面上的文体规范。虽然有些古希腊悲剧,例如《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伊翁》,主要是在形式层面上满足了悲剧的文体规范,但是古希腊悲剧的水准却是由《阿伽门农》、《俄狄浦斯王》和《美狄亚》等充分表现了人生和人性价值有限性的最杰出的作品标志着的。在满足精神层面的悲剧性上,源自中世纪民间狂欢的莎士比亚戏剧也与古希腊悲剧殊途同归——19世纪英国学者布拉德雷曾经成功地论证过,莎士比亚悲剧虽然杂糅着严肃与滑稽,在文体风格上与古希腊悲剧存在很大差异,但是却在表现高贵人物的毁灭性上,从而也在表现人生和人性价值的有限性上,与古希腊悲剧保持了精神上的一致。

相反,刻意模仿古希腊人的17~18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仅仅在严肃地描写高贵人物这一文体形式上学到了古希腊人,而与古希腊人和莎士比亚所感觉到和表现出的精神层面的悲剧性相当隔膜。他们把文体意义上的严肃性当成了高贵人物的严肃性,把宫廷和贵族的严肃意义当成了绝对的、不容怀疑的东西。这样一来,他们的悲剧便蜕化成了宣传他们“永恒”价值观,教化臣民的正剧。新古典主义戏剧的奠基之作和代表作《熙德》最初就被明示为“悲喜剧”(tragi-comédie)。在这里,“悲喜剧”的意思并不是指像莎士比亚戏剧那样严肃风格和滑稽风格的混合,而是指一方面严格保持悲剧文体的严肃风格而另一方面避免了高贵主人公的毁灭,根据“诗的正义”(poetic justice)的宫廷信仰,仍然给他们以幸福的结局。

路易十四时代法国人精神的委顿使他们误把当代宫廷的趣味风尚看成了绝对的、永恒的、不容置疑的东西,他们无法像精神健旺的古希腊人和莎士比亚那样,看穿“人”作为一种物质存在的有限性。迷信宫廷趣味的不朽,使得路易王朝及其治下的臣民们幻想自己已经找到了人生事业与人性中的终极真理,从而能够幸运地避免人生和人性的悲剧性与喜剧性,他们用被阉割了的悲剧内容,即后来被黑格尔称为“没有多大的根本的重要性”的“戏剧体诗的第三个剧种”——“正剧”,替换下古希腊人所迷恋的悲剧性,一面嘲笑海峡对面的莎士比亚不表现人间和人性的正义却热衷于揭示其无常的“不道德”,一面用悲剧文体的严肃风格把自己的王朝在舞台上装扮成神圣的样子。

同类推荐
  • 三毛钱歌剧

    三毛钱歌剧

    布莱希特早期戏剧代表作。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英国伦敦,麦克是强盗头子,商人皮彻姆掌握着全城乞丐的命运。麦克和皮彻姆的女儿波丽秘密结婚。皮彻姆把女儿看作自己的资本,觉得损失巨大,便向官方检举麦克。警察局长虽与麦克交情特殊,但迫于压力还是将他逮捕了。皮彻姆胁迫乞丐们在女王加冕典礼上游行,逼警察局长处死麦克。麦克准备用金钱换取自由,但他的妻子波丽和那些强盗兄弟们都更看重金钱,没有人愿意救他,麦克命悬一线。
  • 钓胜于鱼

    钓胜于鱼

    《钓胜于鱼》是英国著名作家艾萨克·沃尔顿的对话体散文经典,“我愿沉思以消永日,求安静的生涯,以达美好的归宿”。作品借钓鱼者、放鹰者和狩猎者三人之口,谈到垂钓者的乐趣,各种鱼的知识,以及垂钓中体现出的做人与生活的境界——简单、忍耐、淡泊、知足。具有较强的哲理意味与可读性。
  • 我们忧伤的身体

    我们忧伤的身体

    本书是一部思考身体的散文集,以《相逢》开篇,以《告别》结束,暗示了人生的过程。本书以人体的器官为叙述的切入点,以身体为触角引向生命意识的内核,叙说的不仅是作者个人隐秘的内心体验,更是关乎爱情、亲情、疾病、时间、生存与死亡的思考。身体是时间的容器,不仅承载着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还承载着每一个人生命体验中的喜悦、快乐与隐痛、悲凉,作者以忧伤如歌的文字一一复活了曾经淡忘在人们记忆深处的鲜活的生命体验。
  • 我用古典的方式爱过你

    我用古典的方式爱过你

    《我用古典的方式爱过你》是美国传奇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经典诗歌集,中英双语版,由知名译者赖杰威、董恒秀倾情翻译,并获得哈佛大学出版社正式授权。此书精选了艾米莉·狄金森毕生珍爱的64首诗歌作品,包括《我为美殉身》《我居住在可能里》《一个钟停了》等,除完整的中英文原诗之外,还对作品进行了深度品评,还原一个真实的艾米莉·狄金森。跨越时间和语言,遇见狄金森其诗其人。
  • 活出生命的本真

    活出生命的本真

    人生的旅途,苦与乐总是相随,禁得住多少曲折,才配得上多少幸福。人生真正的意义,是平静地面对困惑与烦恼,活出生命的本真。不管世界多么喧嚣,我们要应该:不被世俗遮住视野、不让世俗迷惑了自己的心灵、不让污浊的尘垢落在自己的心上,要用一颗纯洁的心灵审视世界,感受生命的美好。回归到生命的本真状态,这样从能真正成就自我人生。
热门推荐
  • 东宫

    东宫

    昔日是丞相之女,备受宠爱。初遇良人,少女怀情。一朝入宫,陷入皇权争夺的漩涡。后宫群芳,情薄时尚可云端安身立命,却也要时时提防有人拉你下水。最可悲的是,说好的情真意切却是阴谋一场。后宫中,得不到帝宠的女子是最可怜,何况是一枚棋子。红颜恩宠,仗势欺人。后宫这个是非之地怕是无法久留。牢狱灾,心灰意冷。这一生,出了宫门,便不愿再返回这个牢笼。幸好的是,还有一个人,一直守候着,呵护着她,穷尽一生的热情只为博红颜一笑。终于,他们彼此正视内心,离开那些是是非非,肮脏不堪。桃花村里恬淡生活,这下半辈子,愿与知心人携手共度,从此,朝堂庙宇,宫殿美景,皆是浮云。天涯近处,有你的地方,风景安静。
  • 万古第一狂帝

    万古第一狂帝

    天武大陆至尊大帝天邪公子,遭到挚爱出卖,三魂七魄被镇压,重生一万年后,成为九流宗门废材少主。君逸飞修吞天噬地神诀,碾压一切不服,得最美佳人,横扫诸敌,霸绝天下。
  • 混沌滴血

    混沌滴血

    夜来临,一场杀戮打破了平静的山村,父母身亡,哥哥失散,吴亦航十年隐忍,只为了一鸣惊人,于是乎,当他奋起之时,掀起了异常血腥的杀戮,神秘的项链到底代表着什么意义,命运的背后又是谁在操控,需要他去探索。疯狂的杀戮,血腥的战斗,精彩的故事才真正开始......
  • 舍与得人生经营课

    舍与得人生经营课

    舍得既是一种生活的哲学,更是一种处世与做人的艺术,是东方禅意中的超然状态。舍与得就如水与火、天与地、阴与阳一样,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相生相克,相辅相成,存于天地,存于人生,存于心间,存于微妙的细节,囊括了万物运行的所有机理。万事万物均在舍得之中达到和谐,达到统一。要得便须舍,有舍才有得。
  • 神厨医妃:王爷,靠边站

    神厨医妃:王爷,靠边站

    传闻天食国的六王爷身患隐疾,所以这么些年从来不近女色,太后为了维护皇家颜面,平息谣言,赐了个废柴给他做王妃废柴?呵呵,某女轻轻一笑,随手就杀了条鱼王做嫁妆。不祥?某女紫色眼珠一亮,一碗白芷汤要你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修灵力,做灵厨,带着个灵童四处开挂,亮瞎众人狗眼。白莲女,心机男?收拾完一个换一个。说她嚣张,说她跋扈,那又如何?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许我星辰如慕

    许我星辰如慕

    第一次遇见任皓谦,脑海里隐约浮现一个画面,那像是漫画里走出来的角色。后来,她当着这个英俊男人的面,哭了。……第二次见面,她成为任先生身后躲藏之人,虽宠爱但屈辱地活在他的庇护之下。“你懂得什么叫喜欢吗?”无数次她在梦里问这个难过的问题。她只以为他终究是把她当作玩物捧在心尖观赏而已。直到有一天,她成为娱乐圈新星之后,他以金主的身份重新扮演了曾经的角色,她才慢慢意识到,原来最初的相遇是阴谋,而经历的却是另一种不同的爱情。“我要的不多,从来都是让她乖乖陪在我身边而已。“……惊艳娱乐圈呆萌影后VS叱咤商界温柔内敛总裁1V1双向暗恋甜中有苦一点
  • 冬雪暖阳之甜心不要闹

    冬雪暖阳之甜心不要闹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初见,他俩兵戎相见,互不退让;“就你这样也算帅?”“那你盯着我看什么?”再见,她发现他真的够麻烦,但是,接触越多,心跳的速度越不受控制,脸颊的微红,耳朵的泛红。这是恋爱的节奏啊!
  • 重生之无敌药神

    重生之无敌药神

    (万字签约,火爆连载)药至死神怯步,丹成乾坤变色。一代仙尊秦铭,携无上法诀,重回都市,以无敌之姿,纵横诸天万界,成就苍穹主宰。
  • 棠棣之殇:曹植传

    棠棣之殇:曹植传

    才高八斗,诗成七步,谁人不识曹子建?然而人生定位上的错谬,使文才陷入政争,*终酿成一代英才的悲剧。作者将传主置诸三国时期宏大的时代背景之中,置诸曹氏父子特殊而微妙的关系之中,以蘸满感情的笔触,抒写传主嵚崟磊落的人生。——文史专家郭启宏作者以近乎抒情性的文笔,传写曹植的悲情性人生。诡秘的历史风云、险恶的环境命运,将置身其中的曹植表现得真切生动;尤其是在与父亲曹操、兄弟曹丕、曹彰、曹冲等人的相互纠葛与性格比较中,写出了曹植特有的文人禀赋与诗人性情,以及由一系列诗作所表现出的情感郁结与精神苦闷、人性洞察与人生哲理,读起来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文学专家白烨本书系“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