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89100000036

第36章 代际历史 文化认同与畅销图书——文化类畅销书的历史文化分析(1)

韩晗

摘要:中国出版界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结构。它涉及到经营界、文学界、评论界、理论界诸多社会范畴。笔者经过细致的总结,发现中国出版界——即后来的中国图书市场并不是无规律可循的。而文化类图书,则是中国图书市场主流中的主流书籍。探究文艺类畅销书的发展规律与周期,对于研究整个图书市场,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图书市场文化类畅销书历史规律

朦胧诗和反思历史:演变规律的滥觞

美国传媒学者约翰·内斯格在《传媒、社会与公共性》一书中深刻指出,“无论是哪个时代,无论是什么条件,图书市场中的消费主力军永远是青少年。谁赢得了青少年,谁就占领了先机。”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步入了转型期。在经历了痛定思痛的伤痕文学之后,60年代生人第一次开始对一种全新文学现象痴迷沉醉。于是,这个被称为“朦胧诗”的文体就成就了中国新时期最早的一批诗人和读者。然而那些青年们并不知道,这个备受推崇的名词,却是由来已久。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它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已经出现,并且以极强的生命潜力在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文学创作风气封闭。一直持续到80年代初,以顾城、海子为主的“朦胧诗”诗人才正式向国内文学界展开了如雷霆一般的冲击。经历了“文革”的青年人,当时正处于转型期,对于信仰和人生出现了迷茫和焦灼情绪。而作为文学,朦胧诗的出场,则恰好将这个情绪予以了瓦解。这种情绪由于社会的缘故出现了一种情绪化的思潮,而瓦解这种情绪的朦胧诗自然而然地也成为了一种思潮。

在朦胧诗出现的时候,60年代(包括一批50年代末期)出生的青年成为了一批朦胧诗的闯将。他们很快地将自己对于现实迷茫、忧郁的形式通过手抄本积极地宣泄、表现了出来。在市场经济和传媒水平化都不明显的前提下,朦胧诗这种形式已经获得了大众的高度认可。顾城、海子、昌耀、北岛这批在当时灿若明星的诗人,直至现在,都是60年代生人心里一个无法抹去的梦想。在那个时代,读诗歌必须读朦胧诗,而写朦胧诗又成为一种潮流。表达绝望、忧郁、哀伤、疼痛心情的文字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当时的圭臬典范。

任何的艺术表现样式必须要从生活的本体出发,文学当然也不例外。当60年代生人完成了他们的高等教育之后。进入改革开放的中国在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人民生活水平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正是因为社会生活出现了大的变革,青年人的信仰危机这才暂时获得了缓解。

社会生活出现了这种现象,反映到文学上就是曾经辉煌的朦胧诗开始出现了裂痕。先是大量诗人创作枯竭,继而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不失时机地在图书市场上占有了朦胧诗当年的市场份额。1985年,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在全国热播,这部电视剧将武侠文学的潮流终于带向全国,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将文本、传媒与商业化的有机结合。这个结合,从本质上寓意着中国的武侠文学已经开始成为了当时青年阅读的主流。

1986年,内地歌手崔健的摇滚音乐专辑《一无所有》再次将已经进入社会60年代生人的生存状态和思想现状予以了近乎冲击波一般的揭露。这种揭露实际上已经暗示了在年轻人心中的一种潜流——对于生活、现状出现的矛盾、焦灼和无奈心理。从另一个侧面看,这又是与武侠小说的潮流不谋而合的。就这首歌,崔健这样说:“我觉得音乐的内容与形式应该是统一的,这就是表现社会问题。其实,我当时的《一无所有》就像化学反应,因为社会有接受这种反应的基础,人们常年的生活压抑、没有发泄通道的情绪会通过这样一首突然的歌得到释放,产生了反应效果。”

从文学的本质上看,武侠小说的本质是对于历史的回溯。因为大量的武侠小说本身都是以历史为大背景的。比如说《射雕英雄传》的历史背景就是北宋与南宋之间的靖康之变,而另一部武侠小说《鹿鼎记》则是一段发生在清代康熙年间的奇闻轶事。在这些武侠小说中,还会有一些被文本化的历史人物为了情节的需要必须予以出场,而被叙述化的历史则成为了事件发生的大舞台。

历史是不可叙述的文本,而文学则是可叙述的文本。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武侠小说在文学界形成的热潮,并不能说明武侠小说本身的叙述立场符合当时的社会要求与读者心态。而是因为在80年代中期开始,整个中国社会对于文化与方法形成了一种热潮,这种热潮在深度上对于民族文化、民族历史、民族劣根性等进行更为彻底的反思。除了那些武侠小说之外,王安忆的《小鲍庄》、韩少功的《爸爸爸》、汪曾祺的《大淖纪事》、贾平凹的“商州系列”等“寻根文学”文本也在这热潮中纷纷涌现,成为中国图书市场除武侠之外的第二股潮流,这种潮流显然没有武侠小说那样狂热。但是从另一个表象暴露了中国文学事关朦胧诗歌的叙述危机——读者已经开始关注历史和文化,而对于自己心灵的倾诉、信仰危机的表达,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我们还必须关注一点,无论是根植于自我历史的寻根文学,还是以大历史为背景的武侠小说,他们都在发展的时候遇到了事实的阻碍。因为在当时的文学状况下,对于历史的反思已经有了质的变化。如果说此前人们反思历史是采取正面审视的话,至此则开始从侧面进行省视与观照,甚至代为书写历史,出现了“异端”思维倾向。历史观越来越偏移就自然而然地导致个人主体性质愈来愈突出。这种思潮一旦反映到文学创作上,就是马原、刘索拉等作家所倡导先锋文学的出现。在先锋文学这种反叙事性话语中,流露出的表征危机体现了“谁”也不能代表“历史”的尴尬逻辑。究其出现的本质,仍旧是根源于历史反思,只不过是侧面不同,出发点不同而已。

无论是武侠小说,还是寻根文学,抑或是先锋文学。它们都有着自己的共同点——特别是和朦胧诗相比较,它们开始出现了一种历史性的反思。已经成为了社会主要构成的60年代生人逐渐放弃了所谓的文学幻想以及关于精神、信仰方面的内容。文学在他们眼里更多地成为了一种消遣文本或是反思文本。大家都习惯于在阅读中获得实际的收益。这种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间接地加速了朦胧诗的消亡,刺激了带有历史反思性文本的诞生与发展。

就在大家都在反思历史的1989年,朦胧诗歌领军人物海子卧轨自杀。标志着朦胧诗歌正式退出中国文坛。

“八〇后”与新新历史主义:我们将往何处去?

朦胧诗出现后的二十年,中国的社会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GDP出现了举世瞩目的增长,对外开放的程度也日益加深。随之,一代人也迅速地成长起来。

被称为“八〇后”的这一代人也就随之而生。“八〇后”这个名词究竟是谁提出来的,现在已经无从查考。按照文学原理,这种定义是不标准的,也是没有任何学理价值的。所谓的“八〇后”,只能算是社会学上的一个定义,而绝非文学上的概念。但是就目前而言,这个定义已经被引入了文艺批评的领域,并被赋予了文学的内涵。如果非要在这里给图书市场中出现的“八〇后”下一个定义的话,那就是出生于80年代,以网络为主要创作媒介,以商业利益为主要目的,作品意境与内涵以城市为背景、青春为主题的青年作者群。

首先点燃“八〇后”第一把火的是凭借《三重门》红遍全国的上海少年作家韩寒。其实在韩寒之前,一名叫郁秀的少年作家已经推出了一部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的长篇小说《花季雨季》,可是由于当时商业运作不到位,以及并没有像韩寒那样作为“新概念”作家群而进行大规模“全民造星运动”。所以直至最后,郁秀都没有能在市场上形成大的声势与规模。

韩寒的出名,从社会环境来看,一方面得益于上海市作家协会《萌芽》杂志主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韩寒作为第一届的一等奖得主很快被全国的青少年所熟识,一方面韩寒的文字本身带有社会的批判性。文字的内容对于教育制度、代沟的批判和反思,从心理上满足了青年读者对于一个文本的基本需求。

继韩寒之后,“新概念作文大赛”继续推出了郭敬明、张悦然等“八〇后”作家。他们的文字风格基本上都是以城市题材为主,在字里行间洋溢了对于青春年华的感慨、对于城市森林的压抑与愁闷,以及对于成长期间心理矛盾的反思。由于这种题材的作品符合“八〇后”读者的阅读心态与接受年龄。所以这批作家很快就拥有了极大的市场份额。比如郭敬明的长篇小说《幻城》与《梦里花落知多少》就曾雄踞了几个书城的文艺类图书销量的第一名。

就从文学理论上来看,市场上泛滥的“八〇后”作家作品尽管再丰富,涉及面再广,其共同的致命缺陷仍旧十分明显,那就是文本本身缺乏自审意识。多数文本所反映的题材近乎一致,甚至出现了抄袭、剽窃的现象。在“八〇后”作家的叙述文本里面,文本语言的隐意内容(latent content)本身没有任何创新性与独特性。这种集体丧失智慧但又集体走红的现状却和当时的朦胧诗非常相似。

社会历史批评鼻祖丹纳说,文学是时代、社会和种族的产物。这批“八〇后”实际上是作为60年代生人的下一代而出场的。这一切皆源于目前国内程式化、体制化、模式化的教育,从而导致80年代生人在青春期(teen ages)与其父辈在八〇年代初所出现的心理状况极为相似——焦灼、忧郁、腼腆,但又睥睨天下。这种被称为青春期综合征的心理隐疾唯一可以宣泄的渠道就是对于文本的阅读。从当时手抄本小说《少女之心》的流行到现在的“下半身写作”的泛滥,从当时的朦胧诗的走红到现在的“八〇后”作品的畅销。种种潮流,都是相隔二十年的周期。这一切看似是新奇的历史重演,实际上,这就是中国图书市场文艺类图书潮流的演变规律。

正如前面所说,催使“八〇后”退出中国文坛的表面原因是大量的负面消息如潮水般涌来——首先是领军作家郭敬明的抄袭事件,继而又是某“八〇后”作家捏造外国文学奖证书与知名作家书评,最后是子虚乌有的“‘八〇后’作家蔡小飞”跳楼事件。种种不利消息与负面影响,将“八〇后”作家彻底拉下文学的圣坛。

同类推荐
  • 国学知识全知道

    国学知识全知道

    “国学”一说,最早见于近代思想家章太炎先生的《国故论衡》。顾名思义,“国学”就是中国之学,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中创造的文化。国学堪称中国人的性命之学,中华文化的学术基础、固本之学,是增加传统文化素养的学问。已故有名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曾提出“大国学”的概念,他说:“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不是狭义的国学。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也就是说,广义的“国学”,就是中国之学、中华之学,是中华各民族很好传统文化学术思想的总称。国学汇通思想学术、典籍制度、百行百艺、礼仪民俗,蕴含国脉、国魂、国本,是中国人的根基所在、尊严所在。从20世纪90年代起,国学热再次兴起,如今方兴未艾。
  • 江中月:长江流域中秋文化研究

    江中月:长江流域中秋文化研究

    本书将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相结合,对长江流域中秋节的历史形态与当代存续状态之间的内在逻辑进行详细分析。团圆安康是中国社会亘古不变的主题,这种愿望在中秋节中体现得尤其明显。人们将许多的感情与希冀积聚在这一节日中,它的意义被人们不断丰富。中秋节最初是个祭祀月神的日子,其后演变成玩乐赏月的节日,后来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因素,如诗歌、戏剧、传说以及各种民间文化活动,从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
  • 民间婚俗

    民间婚俗

    婚姻礼俗是男女建立婚姻关系的必要途径。由于结婚是人生最大喜事,关涉到家庭幸福、家族香火的延续和社会的安定,因此有关婚姻的习俗也就特别繁多。哭嫁仅仅是婚俗中的一个插曲。以上简单梳理了哭嫁习俗流变的轨迹,从中可以看出,婚俗的历史非常悠久,并且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婚俗还包含丰富的文化意蕴,充溢着美好的情感以及人们对幸福家庭生活的向往。本书将依照婚礼的程序,展示婚礼中重要环节的风俗画面。
  • 普洱溯源

    普洱溯源

    近年来,普洱茶经历了一个非常时期,其实,对于普洱茶来说,业界业外人士也是莫衷一是各有见地,有褒扬者,有贬抑者,这很正常。我们不可能把每个人的思想框在框子里去统一,但不管怎么说,商业炒作也好,市场规律也罢,毕竟在短短的一两年之内,在全国乃至全球掀起了一股普洱茶风。让更多的人知道了普洱茶,使普洱茶达到了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为还普洱茶之真正面目。
  • 湖北人的性情剖析

    湖北人的性情剖析

    湖北人既豪爽又谨慎,既热情又小心,既善于经营世俗人生,又崇尚精神生活。他们可以披肝沥胆,无私助人,也可以小处计较,谨慎处世;他们可以争强好胜,兼济天下,也可以超然物外,独善其身。本书是第一本诠释湖北人性情的精华本,是洞悉湖北人行为特性的全面攻略。本书着重描写了湖北的地理特点、文化和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本书中,编者突出表现湖北人在经济、教育、社会、性格、人文况味、语言等领域所呈现出的性情特征。其中,尤其对“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这句俗语,做了细致的解释。
热门推荐
  • 我去明教当教主

    我去明教当教主

    穿越成婴儿时的张无忌,从娘胎里开始练武功。他是圣嘴神医,靠咒语治疗百病,一手祝由术闻名天下。他是火云食神,“七伤拳”制作生榨果汁,“玄冥神掌”制作冰淇淋,隔壁小孩都馋哭了。他是整容鼻祖,“一阳指”点到痣除,剑气所至,双眼皮开。他是最佳辩手,百岁宴一鸣惊人,光明顶舌辩群儒。武学改变命运,嘴炮成就人生!张无忌携明教全体员工,祝您心想事成,万事如意!(书名一时兴起,已经放弃治疗)
  • 陈情之洋洋爱吃糖

    陈情之洋洋爱吃糖

    穿越了?没搞错吧!那真的是,真的是,,,太好了!“什么?你是薛洋?!”穿越陈情的逗比少女,会有怎样的故事呢?(本书同人,原创女主,男主薛洋。禁止任何意义上的转载,所有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雷同,你抄我的,不接受批评,只接受建议。)
  • 在爱中我们已然相遇

    在爱中我们已然相遇

    这是一本关于爱、梦想、生活的书。17个刻骨铭心的真实故事,17段痛彻心扉的相知相遇,只想告诉你:无论生活曾多么辜负你的真心,你要相信,美好的一切终会来临。有时候,多么希望晚一点遇到对方,那是否就不会因为年少的不成熟而分开呢?有时候,多么希望没有遗憾、不曾错过,那是否才不会在未来的年岁怀旧伤感?人生其实就是一场场相遇,然后挥手再见,本就不是你的风景,又何须太眷恋?总有那么一瞬间不够珍惜,或者留有悔恨,或许,这才是青春本来的样子。
  • 域灵法神

    域灵法神

    没人知道一个强大的域灵帝国为何破灭,《域灵宝典》下落不明,伊莉娜思大陆再次掀起一场血雨腥风。
  • 萌萌驯龙记

    萌萌驯龙记

    在那个男人与龙的战争世界,她职位卑微低下,但是,无人敢对她不敬;她个性低调无争,但是实力强大雄厚;她并非绝色,但是仙姿灵体,是被神龙皇后千挑万选的最强驯龙者……为了平安天下,让所有有情人皆成眷属,她矢志让‘八龙胆’召出神龙,秉承着天下和平的大道,默默刻苦地走她的驯龙之道……宇文幻情居152834972欢迎您(敲门砖是‘萌萌驯龙记’只接待读者)
  • 诛邪志

    诛邪志

    两晋之世,战争频繁不止,百姓命如草芥的乱世,各类妖邪亦大肆横行。驱鬼诛邪是她的使命,也是她的宿命,穿越而来的她更明白,有时人心之恶更胜妖邪。而历经沧桑的她,本已心如死水,却意外地遇到了他,此后生活将......波澜壮阔。自小便有阴阳眼的他,逃不开,也躲不掉与鬼邪相缠,满山拜师傅,结果师傅让鬼给叼了去......好不容易遇见一个可以保护自己的人,还不狠狠傍上,绝不撒手?晋时名士风: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
  • 龙神妖帝

    龙神妖帝

    要逆天修魂道?因为我生来便是龙种龙心。要以暴制暴?来比比谁的拳头硬。要携众美眷双仙神修道?这个嘛,也可以有。
  • 温故念之

    温故念之

    陆瑾之第一次见顾温然,是在机场,她从他的身边走过,轻风吹动了他的衣角而后他们位置挨着,他感觉她有点眼熟
  • 招魂之地

    招魂之地

    三国之魂于现世再现,为所愿而战,为所欲厮杀,为己奋力争取那往昔缺憾的转圜,无休,无止……
  • 巨星经纪人

    巨星经纪人

    他不是大明星,却是捧出各大明星的点金神手!他引领全球的时尚风潮,被各大巨星尊称为教父,他轻轻跺一跺脚,整个国际娱乐圈,都要震上三分。“我不想当演员,更不想当歌星,甚至不想当舞王。那样我会抢了许多人的饭碗,我良心上过不去。”面对时代周刊的访问,某人很低调的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