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89500000006

第6章 电影常识(1)

一、中国电影概述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西方电影发明后,到1896年8月11日,在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到1908年,西班牙人雷玛斯在海宁路乍浦路口用铅铁皮搭建了一座可容纳250人的虹口大戏院。这是上海的第一座电影院。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以上海为中心,外国电影投机商人对中国电影市场的争夺日益加剧,这也促使了影业影院的建设。从放映的影片内容来看,早期放的多为法国片、美国片、德国片和英国片。最多的是法国百代公司和高蒙公司的影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电影的霸权地位开始建立。中国人自己拍摄影片是在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的秋天,由开设在北京琉璃厂土地祠的丰泰照相馆摄制的。丰泰照相馆摄制的第一部影片是由我国当时的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中“请缨”、“舞刀”、“交锋”等场面组成的。这是中国人历史上的第一部影片。

从1937年11月上海的失守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上海处于孤岛时期。由于战局动荡,租界林立,各种力量竞起,形成了孤岛时期的电影特色。一方面,虽有许多电影工作者转移到内地和香港,但仍有留下的进步电影工作者坚持斗争。另一方面,是日寇和汉奸的破坏和迫害。还有一方面,是电影界的反动势力和不良分子,他们唯利是图,不管民族利益,趁机大量拍摄古装片、色情片、武侠神怪片来毒害人民。一时间,斗争形势错综复杂。这股逆流使得“孤岛”的电影运动受到很大的损失和影响。尽管如此,进步的电影工作者还是顶着风浪,排除万难,拍出了一大批令人刮目相看的影片。1932年2月,由欧阳予倩编剧、卜万苍导演的《木兰从军》讴歌了抗战的正气。此外,于伶的《花溅泪》、柯灵的《乱世风光》等,都在暴露现实的同时,反映出革命将士抗日救亡的时代心声。“孤岛”时期结束后,上海的电影业全部为日寇所侵占。一些爱国的电影工作者退出了影坛。

在香港的电影界中,左翼电影力量原来是比较弱的,但到抗战爆发以后,形势有所改观。这其间,内地的进步电影力量两次向香港转移。第一次是上海沦陷后,有少部分人如蔡楚生、司徒慧敏等来到香港,从事抗战电影活动。再加上后来从重庆来的吴蔚云、黎莉莉、凤子等,拍摄了《孤岛天堂》、《白云故乡》、《前程万里》等影片。第二次是在1941年皖南事变后,在党组织的安排下,一批进步电影工作者转移来到香港。在此期间,粤语片《血溅宝山城》、《游击进行曲》、《小老虎》、《民族的吼声》等的出品,为香港影坛扫清乌烟瘴气、发扬抗日正气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不久,香港就沦陷了,结束了抗战时期中国南方电影的历史。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方面拍摄抗日新闻纪录片的主要机构是两个官营电影机构:“中央电影摄影场”(简称“中电”)和“中国电影制片厂”(简称“中制”)。从1941年起至抗战胜利,这一时期可谓中国电影历史上的一个低潮时期。由于遭到反动当局的迫害,影片的拍摄受到极大冲击,撤销了郭沫若任厅长的政治部三厅;削弱“中制”中的进步力量,使“中制”的拍摄业务在1944年前实际上处于一种停顿状态。1940年夏,西北影业公司被阎锡山下令停办。“中电”在1941年至1943年的近三年内,创作上呈荒芜状态。整个国民党统治区电影业一片萧条。在拍片遇到极大困难的情况下,广大进步电影工作者并没有停止活动,创作上演了一大批反映抗战和进步历史题材的戏剧,如夏衍的《***细菌》,田汉的《秋声赋》,阳翰笙的《天国春秋》、《草莽英雄》,陈白尘的《大渡河》等。这些创作有力地推动了国民党统治区的爱国民主运动。与此同时,党的进步影评工作者利用重庆《新华日报》副刊和其他进步报刊积极宣传苏联的优秀影片,如《保卫斯大林格勒》、《列宁在一九一八》等,介绍美国影片,如卓别林的《大独裁者》,这些行动对于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教育人民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日伪统治区,日本帝国主义加紧文化上的奴化渗透,建立自己的电影机构,并收买中国的电影企业。1937年8月,日寇在东北成立了伪“满洲”映画协会株式会社。这也是日寇在远东最大的制片厂。在华北,1938年2月,日寇在北平成立了分支机构“新民映画协会”,还有其他一些伪机构和日本的电影公司共同投资组建了“华北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控制了华北沦陷区的整个电影发行放映权。在上海,日寇则主要采取收买政策,由汉奸影商来主持电影业。至此,上海的影业实际上全为日寇所控制,且大量摄制反动影片,麻醉中国人民,灌输汉奸意识。这段时期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一段辛酸而屈辱的历史。

1946年7月,解放区的电影工作者,在党的关怀指导下,成立了延安电影制片厂。延安电影制片厂后又根据形势需要转入新闻纪录电影的拍摄。延安电影制片厂拍摄了许多保卫延安和保卫陕甘宁边区的新闻素材,记录了毛泽东等党中央领导同志在窑洞里指挥西北战场作战等镜头。1946年10月1日,东北电影制片厂(简称“东影”)也成立了。这是在接管伪“满映”的基础上成立的,使人民电影终于有了一个正规的制片基地。袁牧之任厂长。1948年3月,由袁牧之、陈波儿等11人组成管理委员会,对“东影”实行集体领导。“东影”除影片生产外,在培养人才和干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举办过三期电影培训班,并对电影厂的分工、机构、部门进行调整、增补,制定了科学的管理制度,为今后在全国范围内领导管理电影生产积累了经验。在制片生产上,“东影”坚持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把电影看成是打击敌人、消灭敌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的工具,并确立了以生产新闻纪录电影为主的制片方针,以配合当时决定中国命运的解放战争。主要作品有《民主东北》17辑。另外,“东影”还进行了译制片的试制。1949年5月,完成了我国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的译制工作,取得了成绩。1948年11月,中共中央对人名电影的创作作了全面的指示,规定了当时电影工作的方针和选取剧本的标准,只有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并要求注意电影工作者的思想改造和学习,才能创作出深刻而有群众影响的作品。在党的指引下,“东影”开始创作长故事片。从1948年8月到1949年6月,先后完成了《桥》、《中华女儿》等8个剧本,在1948年底已开始陆续投入拍摄。1949年4月,随着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东影”由兴山迁回长春。

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的电影从此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新中国电影的创建阶段是从1949年起至1956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上海的私营电影公司多达20多家。1951年这些私营电影公司改造成公私合营企业;1952年初组成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变为国营;第二年正式并入上海电影制片厂。1951年春,解放军总政治部成立了军事教育电影制片厂筹委会。同年8月,成立解放军电影制片厂。后至1956年改名为“八一电影制片厂”,陈播任厂长。1953年7月7日,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成立,高戈任厂长兼总编辑。1952年,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内暂设科教片总编辑室。原班底到1953年2月发展成立为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洪林任厂长。至此,我国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制片机构。在此基础上,1957年又成立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和上海译制片厂,齐全了片种结构。在领导电影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电影理论工作的开展上,毛泽东文艺思想被全国第一次“文代会”确认为新中国成立后文艺工作的指导思想。1953年,政务院作了《关于加强电影工作的决定》,对制片方针和改善电影剧本的组织工作方法都提出了重要指示和措施。我国的电影工作者还大量学习苏联电影的先进经验,并创刊《电影艺术参考资料》。1953年,第一批苏联电影专家来华指导工作。1954年王阑西和汪洋各率中国电影考察团赴苏联考察和实习,推动了我国电影发展的速度。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中,电影工作者焕发出极大的热情,创作出一大批以反映革命战争为主要题材的优秀影片。《白毛女》、《***》、《中华儿女》、《渡江侦察记》、《南征北战》、《平原游击队》、《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等影片都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在这一阶段中,各片种的影片共有36部次在国外获得了各种奖项。总之,新中国成立后17年作为第一阶段,总的来看,取得的成绩很大。许多影片以崭新的面貌反映了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宣传了党和新中国,教育了人民,发挥了革命电影的作用。同时,由于受到“左”的干扰,时断时续地束缚了电影生产力的发展。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以批判“文艺黑线专政论”为前奏,全面否定了17年党对电影工作的领导,否定了17年新中国电影的伟大成就,造成了文艺、电影战线上一场空前的浩劫。在1966年至1972年长达7年的时间里接受所谓的“伟大的文化大革命运动”而完全停摄了故事片,因而造成了中国电影史上罕见的空白期。直到1973年元旦,周恩来总理在接见部分电影工作者时明确要求“经过三年努力,把这个空白填上”。长春电影制片厂首先响应,开始改编和拍摄故事片《艳阳天》。虽遭到“四人帮”的重压,终于在1974年春节将《艳阳天》拍成。后又拍摄了《青松林》和《战洪图》两部故事片。然后,长春电影制片厂和北京电影制片厂分别拍摄了《创业》和《海霞》。

“文革”结束后至改革开放间的20年,即从1978年至1998年,我国共生产故事影片2500多部,是“文革”前17年603部的4倍还多;美术片812本,近乎是“文革”前17年279本的3倍;新闻纪录片5606本,少于17年的8344本,主要是影视合流电视新闻取代了电影新闻。同时这一时期还拍出了一批多幕电影。随着对外开放,这20年仅获国际奖就达300余部次;获中国政府华表奖和金鸡奖、百花奖三大奖影片达600余部次,至于其他地区性的各类奖项,已达近千项。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这20年的中国电影都远远超过包括“文革”前17年在内的新中国任何历史时期。改革开放的20年,是中国电影工作者锐意进取、人才辈出、艺术生产力空前解放、创造力空前勃发的20年。就其主流而言,这20年,是中国电影创造辉煌的年代、群星灿烂的年代,也是充满希望、奋发进取、攀登高峰的年代。这20年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一是中国电影的复苏期,时间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期,主要是以通常所说的“伤痕电影”(如《泪痕》、《生活的颤音》、《苦难的心》、《巴山夜雨》等)和“反思电影”(如《天云山传奇》、《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人到中年》等)为代表。这一时期,电影工作者冲破了极“左”路线的种种禁锢和精神枷锁,从人文角度切进生活,透过个人的命运,反思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作品大都具有悲剧色彩,有力地揭露了“四人帮”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深重灾难,进而着力揭示了造成悲剧与伤痕的历史渊源与社会根源,不仅帮助人民群众从情感上乃至理智上同“文革”的精神枷锁作历史性告别,同时发出了改革社会、改革观念、改革传统的热切呼唤。老中青三代导演联手创作出了一批蜚声影坛的优秀作品,如《归心似箭》、《高山下的花环》、《老井》、《人生》、《喜盈门》、《乡音》、《不该发生的故事》、《黄土地》等。

二是中国电影的崛起期,时间大约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通常被称为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潮。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伴随着我们民族走过的思想解放历程,开始进入艺术空前民主、活跃的创作高潮期,拍出了一批反映时代精神,针砭社会时弊,振奋民族精神的优秀影片,如《焦裕禄》、《邻居》、《蒋筑英》、《秋菊打官司》、《走出地平线》、《过年》、《凤凰琴》、《红樱桃》、《香魂女》等。特别需要提到的是,以新中国成立四十周年、建党七十周年和毛泽东诞辰百周年为契机,出现的一批震撼影坛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优秀影片,如《巍巍昆仑》、《开国大典》、《开天辟地》、《周恩来》、《大决战》、《百色起义》等。

同类推荐
  • 民国曲艺史(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民国曲艺史(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该书系作者长期研究中国曲艺的成果精选,共收录文章35篇,其中大部分篇章是对民国期间繁荣的城市曲艺活动的观照,从艺人、艺术、作品这些代表性的方面入手,描绘了该时期曲艺的兴旺与发展的历史过程。全书共分七个章节,分别涉及弹词与评话、鼓书与评书、相声的发展与传播、各地曲种的进一步发展、曲艺的战斗传统、少数民族曲艺的生存状态、新文化运动对曲艺艺术发展的影响等。附录部分收录了作者近年来撰写的部分论文,内容涉及20世纪的鼓词研究、20世纪的弹词研究、曲艺传承中方言保护问题、曲艺音乐的腔词关系与叙事性特征的美学表现、曲种的音乐分类等,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
  • 世界美术与绘画历史纵横谈(世界历史纵横谈)

    世界美术与绘画历史纵横谈(世界历史纵横谈)

    本套书用生动的文字,再现了世界历史进程的恢弘画卷, 堪称一部贯通整个世界历史的简明百科全书, 串联起全部人类发展的瑰宝, 并以其光辉不朽的价值与流传恒久的魅力, 成就一部好读又好看的世界历史通俗读物, 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知识性和可读性, 不仅是广大读者学习世界历史知识的读物, 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版本。
  • 日本电影110年

    日本电影110年

    《日本电影110年》将日本的文化传统、电影技术的发展、日本与东亚乃至世界的关系史、日本社会意识的演变等多维度交织在一起,围绕日本电影的兴起与发展,娓娓道来。这本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日本电影的新进展,从方法论的意义上,它也有助于我们了解日本文化与日本社会近来呈现出的各种新特征。比如对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民族主义、环保主义、东方主义、全球化、日本社会的保守化与内向化等问题的关注视角就拓宽了对电影本身考察的视野。一部日本电影发展简史也给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
  • 浮华影像的背后:华语大片的生存策略

    浮华影像的背后:华语大片的生存策略

    本书关注中国近年电影的焦点问题,从新的理论视野展开整合与比较,对华语大片的本体特征、语境、功能、前景等进行系统论述,同时引发出对大众美学、主流意识、类型和超类型、明星制、数字美学等相关命题的思考。
  • 艺术百科知识博览

    艺术百科知识博览

    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其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出于一种朴素的愿望,为了让大家对艺术有一个基础性的认识和理解,王志艳精心编撰了《艺术百科知识博览》。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凋谢(连载二)

    凋谢(连载二)

    推开肯德基那厚重的玻璃门,一阵冷气扑面而来,原本是很舒服的,孟泛舟却没来由地打了个冷战。林雪儿收起那把漂亮的“天堂”伞,用手很夸张地拍着胸口说:“好舒服呀。我说嘛,来这里,多消暑呀!”孟泛舟却不以为然。他同意来这里,只是因为他又饿又累,而又恰巧从它的门前路过。林雪儿点餐的时候,他直接去了洗手间。还好,现在是下午两点多钟,已过了就餐的高峰期,洗手间没有人。他不紧不慢地提着裤子,希望等他回去的时候林雪儿已经在餐桌前等着了。等他带上厕所的门走向洗面盆的时候,他知道他还有机会磨蹭时间。
  • 狂霸天神

    狂霸天神

    少年秦风,没有灵脉,受尽嘲讽,被人嫌弃。偶然机会,打通灵穴,得《天玄灵脉录》,修炼天玄神功,开启狂霸天神逆袭之路。一手指天,天为之破;一脚蹬地,地为之裂。手握乾坤棒,横扫宇宙间,身怀金罗盘,天地任其游。欢迎加入狂霸天神书友群。群号:131075013
  • 任正非决策华为的66金典

    任正非决策华为的66金典

    华为在业界有一个响亮的名号——“土狼”,做企业就是要发展一批狼,任正非以军人的果敢与强硬,一手组建了一支营销铁军。就是靠着这支队伍,华为从南海打到北国边疆,然后又挥师国外,和众多的国际巨头抢市场。恶劣的生存环境、“狮子”独霸的市场局面,强劲的狙击实力,华为统统扛下来了。这与任正非极力倡导的“狼文化”不无关系。
  • 商道即人道:稻盛和夫给创业者的人生课

    商道即人道:稻盛和夫给创业者的人生课

    我一直信奉的是:人在做,天在看;人在想,天感知;人欠你,天还你。但愿我精心所著的这本书,对广大的创业者朋友而言,能为他们在创业和人生的道路上带来某些感悟;对已经走上经营管理之路的领导人而言,能为他们在经营管理中提供某些启示;对更广大的其他读者而言,能让他们从中汲取智慧之精华,洞悉其中之理念、哲学、信仰。除京瓷和KDDI外,最近稻盛和夫又出任日航的CEO,这更是在耄耋之年对自己的管理、哲学的最大考验。他的管理、哲学是否真的能创造更大的奇迹,我们拭目以待。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兽王·巨狼无双

    兽王·巨狼无双

    兰虎在南极冰海一处寒泉中顺利凝聚出冰系暗能量核心,然后搭乘符青青姐弟的捕鲸船返航。苏尔为了获得神鹰城城主凌九霄的庇护而将双头巨狼送给凌九霄。兰虎返回陆地,恰逢神鹰商行奉凌九霄的命令将双头巨狼送往设立在海外一座岛上的基地中。兰虎顺着双头巨狼的气息追到海上,大战一触即发……
  • 我的无限道侣

    我的无限道侣

    《阴阳诀》修炼必须双修奈何小村中条件有限,主角只能退而求其次“没有美人,山川、河流、日月、鬼怪精灵,皆可。”
  • 老公反差萌:总裁求抱抱

    老公反差萌:总裁求抱抱

    到底是怎样的缘分才会遇到他?她仰天长啸。明明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主儿,偏偏遇上这么男人!悲哉!不过,好像也还算甜蜜?被人宠着的感觉......还是不错的?--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西方哲学简史

    西方哲学简史

    本书是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数学家伯特兰·罗素的代表作之一,记述了从西方哲学萌芽的古希腊哲学一直到二十世纪早期期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