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91300000001

第1章 总论(1)

一、美国电影与好莱坞制片厂体制

美国1932年12月号的《幸福》杂志(Fortune Magazine)上有这样一段话:“一部影片何时变成一件艺术品,无疑取决于人的因素。但电影的诞生和发展却并非取决于人的因素而是电影业的因素。电影业支好了画架,买好了颜料,选好了风景,还雇来了潜在的艺术家。至少在艺术家现身之前,电影业本身比所有元素的综合来得重要。但是,尽管艺术家还没有为我们作出界定,而行业本身已经作为一个生命体存在了,并且还在人类元素的生活和宿命之外发现了另一个宿命。”

“新浪潮”主将弗朗索瓦·特吕弗(Francois Truffaut)在1972年说过,“一部电影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功,它就变成了一个社会运动,而它的质量问题倒成了次要的东西了。”一部电影的成功并不一定依赖于它的艺术质量(这一问题是精英艺术和大众艺术争论的关键),但是对任何电影的质量的最终剖析(依据主观性的批评舆论),都恰巧会落脚到它在社会经济方面造成影响的事实上。十分有趣的是,特吕弗的看法又恰恰与美国最高法院1915年的裁定不谋而合,该裁定宣称“电影放映是一种纯粹而又明确的商业产品,其目的在于赚取利润”。特吕弗和美国最高法院两者都认识到商业电影制作的一个基本原则:制片人也许不那么懂艺术,但他们懂得兜售以及如何系统化地推出相同的产品。如果制片人的产品碰巧被批评界评价为艺术品的话,那就更是锦上添花了。

从本质上讲,好莱坞制片公司的作用一直是在制造特吕弗所谓的“社会运动(Sociological Event)”。为最大限度地吸引观众群,早期的电影制作者探索了观众的诉求范围,并依据观众的反应将这些范围予以标准化。众所周知,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Henry Ford)对现代汽车工业作出了两项划时代的贡献:汽车零部件的“标准化”和流水作业的“装配线”。这两者也被精明的电影业主创造性地运用到了好莱坞的电影生产之中。在电影业的发展过程中,基于经济的考虑,实验性的制作不断让位于标准化的制作。在1915年到1930年之间,制片厂基本上将电影制作的方方面面都标准化(因而也就经济化)了。由于生产组织上严密的配合,好莱坞制片厂的“经典”时期(大约从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被称为“工厂”制作体系。好莱坞“制片厂体系”大量制作和发行电影的做法与一般工业的生产销售方式在本质上没有差别,这与后来的“新好莱坞(New Hollywood)”有着很大的不同。在新好莱坞时代,制片厂主要发行电影,而电影大多是独立制作完成的。

截至20世纪50年代,大制片厂(米高梅、二十世纪福克斯、华纳、派拉蒙和雷电华)不但制作电影,而且还通过自己的发行公司将影片出租给受到自己控制的电影院线。虽然这些大制片厂(连带哥伦比亚、环球、共和、莫诺格莱姆等中型制片厂)从来也没有控制过全美六分之一以上的电影院,但它们却控制着绝大部分重要的“首轮”影院。在好莱坞电影观众达到巅峰的20世纪40年代中期,五大制片厂拥有或控制着全美25个大城市的163个“首轮”影院中的126个。这些影院的观众不但为制片厂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票房收入,而且还决定了制片厂制作和电影化表达方式的普遍倾向。经过长达十年的司法大战,美国最高法院在1948年责令派拉蒙公司解散其垄断性的“垂直结构”。这一关键因素连同电视的出现和其他文化的发展,最终宣判了制片厂体系的“死刑”。但是,此时的好莱坞已经摸清了观众的脉搏,并据此发展出了一种诱人的、有利可图的叙事性电影表达方式,叙事电影制作的规范已经稳固地建立起来了。

这样,艺术家和企业家就结成了一种必要的和成效显著的关系,双方彼此争斗又相互依赖,以寻求他们的商业艺术的成功。在电影制作者学习将自身和观众的叙事脉搏融入(电影)媒介的规范的时候,商人则在学习探索(电影)媒体广泛传播和消费的可能性;在电影制作者提升从文学和戏剧中发展而来的叙事传统的时候,制片商和放映商则提升原有大众娱乐形式的商业性潜能。因此,到了电影工业将全本故事片标准化的20世纪10年代末期,(电影)媒体的综合特性已经相当明显了,电影同时根植于古典文学和通俗畅销小说,既有正统戏剧的因素也有轻歌剧和音乐的因素,同时具有“严肃艺术”和美国“通俗娱乐”的传统。

值得注意的是,在电影制作(和基本上所有流行艺术形式)中,一部成功的影片意味着被纳入常规,因为它的成功鼓励重复。而好莱坞系统建立的“反馈”流程又强化了成功的故事和技巧的重复性,因为制片厂的制作、发行和放映体系使得电影制作者能够依据观众的反应来确定这种重复的必要性。就像其他任何商业行为一样,制片厂推出另一种电影常规的变种,观众来指定这种创新性变种本身是否可以通过它的重复运用而被常规化。在好莱坞的经典时代,制片厂每年要生产400-700部影片,制片厂也就越来越倚重得到验证的故事公式和技巧。所以,有关好莱坞电影制作的任何理论都无法回避制作、反馈和常规化这一基本的程序。

由于场景设计、剧作和明星演员等实际预算问题,制片厂鼓励电影类型的发展。显然,通过对成功公式的重复可以将费用降低到最小程度,而票房回收一项就为类型制作的继续提供了有效的依据。制片厂并不需要明白为什么特定的叙事会吸引观众,它们只要求确认这种吸引的存在并且能够获得金钱的回报。因此,制片厂制作的许多方面就适应于类型电影的制作:局限于特定类型电影的编剧和技术人员被“固定下来”;制片厂的片场和摄影棚专门为特定的类型设计;甚至连“明星制度”(利用熟悉的面孔)也将单个的表演者进行了类型电影的分类。譬如,观众无法想象约翰·韦恩(John Wayne,以饰演西部牛仔著称)和琴裘·罗杰斯(Ginger Rogers,著名的浪漫歌舞女郎)之间的热吻,根本原因在于明星的银幕人格和他(她)作为类型常规的身份之间的紧密关系。

在叙事电影的演进中,制片厂体系的角色是相当重要的,这不单单是指它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广受欢迎,更重要的是,它将电影化的表达系统性地融进了有效的叙事常规之中。由于受到经济大萧条和战争的影响,制片厂时代的国际电影市场起伏不定,但即便是保守地估计,大多数欧洲和南美国家70%-90%的银幕被好莱坞产品占据着。此外,美国电影协会的分类统计表明,1950年度,超过60%的好莱坞影片属于流行的类型电影(包括西部片27%、犯罪和侦探片20%、浪漫喜剧11%和歌舞片4%),而将近90%的影片可以大致归类为现存的电影类型,如神秘和间谍片、战争片等。

这些数据有两个方面的意味,一方面是好莱坞对国内和国际制作与发行市场的支配说明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美国的范畴;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好莱坞不但在制作技术和叙事技巧上打上了自己的烙印,而且建立了故事形式,也就是像西部片和歌舞片一样所谓的“类型”。这些类型甚至还超越了美国的疆域,意大利的“通心粉西部片(Spaghetti Westerns)”、日本的武士电影(Samurai Films)和法国新浪潮的硬派侦探片(Hardboiled Detective Films)都源自好莱坞制片厂体系的类型电影。

因此,作为美国电影的主流形态,同时也作为主导全球电影的商业潮流,好莱坞的类型电影就必然成为研究美国电影艺术的核心内容。

二、美国电影的外延

(一)美国类型电影的背景:历史、社会、文化、哲学和美学

任何观众对类型电影的熟悉都来自于一种积累的过程。实际上,首次观看西部片或歌舞片也许比观看非类型片更令人感到困难和费解,原因在于那一类型特有的逻辑和常规。然而,随着重复观看的进行,类型片叙事的形式被凸现出来,观众的期望被确定下来。电影类型化的形式不但涉及叙事元素(人物、情节、场景),而且牵扯到主题性的问题,这样一来,类型电影的历史传统性背景和社会文化性影响就变得相当明显了。

在检视电影类型的时候,这一大众化叙事体的情节、人物和主题在大众媒体的运用中得到了界定,而类型电影就成为超越所有传统艺术形式,最直接地让观众参与的艺术表现形式。早期的艺术形式已经开始了受众的参与,特别是像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戏剧这样的表演艺术。然而,直到新闻报刊的出现和袖珍小说、通俗文学和“比都丛书(Beadle Books)”的盛行,大众叙事程式的社会和经济意味才开始成形。亨利·纳什·史密斯(Henry Nash Smith)在他的《处女地》(The Virgin Land)一书中对美国的“西部神话(Western Myth)”的这些意味进行了启发式的研究。

通俗作家为热心而又容易受到影响的读者写作或重复写作西部故事,史密斯对通俗作家个人的创作状态极为感兴趣。史密斯的基本论题认为,这些通俗作家(连同他们的出版商和读者)参与了对拓展西部的价值和理想的创造性的礼赞,因而创造和保持了西部神话。他争辩说,通俗作家没有因市场的因素将自己降低到大众读者的水准,而是与读者合作建立公式,并强化集体化的价值和理想。他说,“在这种情形下的小说写作基本上是一种人物的自动写作,这样的作品倾向于成为一种大众梦想,像电影、肥皂剧或连环画一样,是今天的‘比都丛书’故事。单一作家放弃了自己的个性,将自己认同于他的读者。”史密斯认为,通俗小说不但是为大众写作的,而且也是“由”大众(通过丧失个性的作家)来写成的。通俗小说的公式不但被当做流行艺术或者精英艺术,也被当做了“文化仪式(Cultural Ritual)”。

与通俗小说作家的个人创作不同,好莱坞类型电影既是集体创作,又是集体消费。好莱坞类型电影长期被大众当做最具吸引力的娱乐形式,人们习惯性地(甚至可以说是宗教仪式性地)去看电影。在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好莱坞的鼎盛时期,每周的观众人数高达9000万。

关于流行叙事艺术特性和功能的看法被引进到商业电影制作领域,它的许多原则也的确适用。实际上,安德烈·巴赞(Andre Bazin)在讨论“作者论”的时候就曾谈到了好莱坞制作的社会含义:“好莱坞比世界上任何其他东西强大得多,这不仅在于某些导演的才能,而且在于它的活力和(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的优秀传统。好莱坞的优势只是偶然性地体现在技术上,它更重要的优势也许可以称为美国电影的本质,那种应该用社会学的方法对它的制作加以分析和界定的东西。美国电影能够(以一种杰出有效的方式)展现它自己想要展现的美国社会。”

好莱坞的西部片集中展现了19世纪下半叶,美国越过圣刘易斯和密西西比河向西部扩展的历史进程,体现乐观进取的美国拓荒精神的同时,也反映出人性中的血腥和暴力;警匪(侦探和黑帮)片多半以“禁酒”时代和大萧条时期为背景,反映美国所谓社会正义和黑社会犯罪之间的斗争。这两种类型电影都具有美国社会历史的特殊性,也成为电影中脍炙人口的类型。另外,喜剧片继承了古希腊喜剧、莫里哀、莎士比亚到王尔德的喜剧传统,而歌舞片则拥有一个从古典音乐、经典歌剧、轻歌剧、百老汇歌舞剧到歌舞电影的发展过程。由此不难看出类型电影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元素相当的久远和庞杂。乔治·卢卡斯(George Lucas)在讨论《星球大战》(Star Wars,1977)时说过,“我的确想回到电影学院去……或者我也许会去拿人类学的硕士学位。因为这就是电影的意义之所在:文化的烙印。”

杜威·麦克唐纳德(Dwight MacDonald)在《大众文化理论》(Theory of Mass Culture)一书中说过,“大众(相对于高雅或民间)文化的根本特性在于:它是由统治阶层雇佣工匠来为大众消费进行的制造,它不是个性艺术家或普通百姓自己的表达。”电影商业性反馈体系很少容许观众对创作产生直接和立刻的影响,只是通过对当前影片集体的赞同和反对来影响未来的影片,这样的影响是积累性的,逐渐将电影故事定位成熟悉的叙事类型。正如罗伯特·瓦修(Robert Warshow)在研究黑帮片时所发现的,“这种类型的成功意味着它的常规已经被嵌入了大众的意识中,变成了一种特定心态和特定美学效果的接收载体。人们带着极其确定的期望去看这一类型的任何一部影片,只有在不改变类型基调的前提下强化被期望的经验,这样的原创性才能被接受”。

同类推荐
  • 皮影戏

    皮影戏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皮影戏》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雕刻:精湛雕刻工艺

    雕刻:精湛雕刻工艺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所以竹雕由来已久。竹雕也称“竹刻”,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而竹雕的工艺技术,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开始了。竹雕成为一种艺术,自六朝时期开始,直至唐代才逐渐为人们所识,并受到喜爱。竹雕发展至明清时期大盛,竹刻家们雕刻技艺的精湛超越了前代,涌现了“嘉定三朱”等诸多竹雕大家。在我国工艺美术史上独树一帜,也是宝贵的艺术财富。
  • 艺术创造工程

    艺术创造工程

    本书是余秋雨的一份课堂讲稿,是余秋雨先生多年前在艺术教育的前线进行了探索的成果之一,篇幅不大,却把古今中外对艺术的至高认知溶于一炉,既有奥义,又有实例,既是入门性文本,又是归结性文本,极有重量却又十分好读,足以切实指导艺术创作,也足以细致引领审美。
  • 设计:文本与语境(汉英对照)

    设计:文本与语境(汉英对照)

    多年前帕里斯教授创办并主编了《设计工业·工业设计》(DIID)杂志,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希望能够同时站在历史和当下的角度来重新定位“设计的真实尺度”。对这些在设计领域中具有代表性的主题的讨论,如同围绕着产品在系统设计的过程中技术和文化的延伸所进行的一场世俗性的辩论,通过复合性的结果来击中移动性的目标。帕里斯教授将DIID作为对设计领域研究的实用性工具,试图在人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中去发现和讲述关于设计的故事以及设计本身的定义,将设计作为“人类自身活动的一种延伸”,通过帮助读者对隐含在设计中的物质和寓意的理解,来定义这种“延伸”,从而诠释了设计如何将人们的需求转化为产品,来改善生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发现设计所具有的时代特有的意义。
  • 草疯长

    草疯长

    今村昌平师从小津安二郎,在电影表现手法上既有传承的一面,又突破了传统束缚,凭借先锋反叛的风格,与大岛渚等人成为日本电影新浪潮的领军者,并以《鳗鱼》和《楢山节考》两度荣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他善于从生、死、性这些层面出发,挖掘根植于日本文化中的生死观、情色观和劣根性。 无论在影像处理,还是在题材选择上,常有骇人之举,作品频频惊艳影坛。今村昌平在本书中深刻而质朴地书写了他的电影之梦与人生达观。
热门推荐
  • 多元宇宙的死神

    多元宇宙的死神

    新书《我有无数主角守护灵》欢迎大家。美队盾牌的防御坚不可摧?让我试试;你连核武器都炸不死?让我试试;精神类超能力防不胜防、可以杀人于无形?杀我试试;你是凌驾于众生之上的真仙神明永生不死?让我试试;真理的眷顾让陆青拥有了杀死一切的能力;抱歉,你不要惹我,惹我也不要让我看见,不然就算是神我也杀给你看!
  • 承言欢

    承言欢

    终须奉长剑,直上三重天。不断此生念,怎堪大道间?尽在承言欢……
  • 雁归回

    雁归回

    一往情深,一往情终,看不清,摸不着,原来是梦
  • 我舰少女

    我舰少女

    新书《提督与舰娘的千层套路》 我是火星人怎么了?吃你家粮啦?为什么建不出一家人啊!辣鸡幼葫,吃枣药丸!是海豹怎么了?凭什么让我穿越啊!什么?变成提督?初始舰列克星敦?哎呀!干得漂亮!谁敢反对太太,我就打爆他的狗头!qq群252587778
  • 一念成婚:高冷总裁强制爱

    一念成婚:高冷总裁强制爱

    十八岁以前,她是昆城第一名媛,万千宠爱,耀眼夺目!十八岁那年,她失手杀人,锒铛入狱。成了昆城人人骂之的杀人凶手!三年的牢狱之灾褪去了她所有华丽的外表,捧着一颗脆弱不安的心等待着未婚夫的承诺。然而,她等来的却是未婚夫和妹妹的羞辱。一场车祸,她与他重逢,却不愿意卑贱的卖掉自己,他紧追不舍,她避之不及。直到浩劫来临,她终于红着眼眶来求他:帮我报仇,我送你。他却挑起她的下颚,目光无奈:我只要靳太太。于是,一场无爱的婚姻,捆绑了两个人的身体,直到她当初恳求的这个男人,把她再次推进了地狱的深渊……--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离婚

    离婚

    本书描绘的是一组群像,故事以当时北平财政所小职员老李等人纷纷想要离婚为线索,批判了中国传统市民身上的某些劣根性,同时也表达了在传统文化受到新式文明的冲击时,小知识分子对于生活、婚姻的思考,以及对爱情、理想的追求。
  • 屠浮华

    屠浮华

    人之初来性本善,庸师俗物植恶念。入世身染红尘因,世态炎凉薄情果。万果加身道归何,一叶扁舟渡凡心。浮华塔镇入天路,苍生谁破千古咒。茫茫宇宙,星辰万千,不知乾坤是否有边,有灵之物修炼悟道欲跳出这无形牢笼,然枷锁重重,能勘破者万里难存一。天阔星得阴阳之气,育生灵已万万年。自万年前一位大能得道列神位后,至此再没有一人能跳出这个星辰,更别探索宇宙之外。大道难悟却也没有浇灭此星人们修炼的热情,学院林立,宗门罗布,每天都有数不清的人投身修炼,奈何天道无情不是光有一腔热情就能练就绝世武学,悟性和资质往往断送了千万武学者的前路。前路未知,前行者只能慢慢摸索。
  • 汉贾

    汉贾

    东汉末年,江山倒悬,人心离乱。有人卑俯世族乞助权贵,有人孤舟独钓蓑笠耕田。有人吟诗作对,唱建安风骨。有人执戟披甲,话群英荟萃。烽烟乱舞,江河滔滔。正此时,襄阳南市中,一名小小商贾从陋室中挑起了扁担,凭着一丝憧憬,一步步踏入商海,担起了山河,支起了社稷。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