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92100000013

第13章 海派文化与上海电影:重生或者寂灭(2)

再说外患:“狼真的来了”。好莱坞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了在全球“攻池掠地”。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文化产业尤其是电影一直是举足轻重的棋子。电影不仅具有商业意义,而且文化输出可以影响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价值观念,甚至重写该地区的传统和文化,创造新的民族文化记忆。90年代引进美国大片以来,好多观众已经不再看国产电影了,这种情况对于曾经有过好莱坞情结、具有“小资”文化气息的上海人来说特别明显。好莱坞的权力建立在认同被制造出来的需求的基础之上,作为成熟的娱乐工业,它知道如何吊住观众的胃口,然后提供暂时满足的办法。经过半个世纪改造的上海电影被骨子里的“载道”思想、政治意识和精英观念缚住手脚,根本无法在娱乐/文化工业的层面与好莱坞展开竞争。好莱坞对中国电影的“侵略”,仅仅靠出口影片是不够的,他们更重要的目标是开辟发行渠道、制作影片和投资影院,使出“釜底抽薪”的毒招,要在中国的土地上、利用中国廉价的人力、物力,拍摄美国电影,然后在中国土地上的“美国电影院”里放映,把中国观众口袋里的钱掏出来。中国进入世贸后,好莱坞已经展开了步步紧逼的行动:2003年,华纳入股上海“永华电影城”;投资电视电影《关中刀客》。美国电影工业在中国市场上之所以能够肆意妄为,因为它才大气粗。像中国其它五大电影集团一样,上影集团的财力,无法满足被美国电影带动快速增长的中国电影制作成本,在加上昂贵的宣传费用、发行渠道不畅等因素,一部大规模投资的影片如果收不回成本,就可能赔尽上影集团的老本。全球化的趋势疯狂的增长,甚至国家的力量的无法阻止,上影集团在好莱坞的全球化攻势面前,多少显得有些英雄气短了。

若即若离:海派文化与上海电影

作为组织实体概念的“上海电影”和文化美学概念的“海派文化”以及“海派电影”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与脉络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呢?

海派文化自身的发展脉络。首先,“海派文化”不是一个实体性的概念,它是以中华文化为基础的吴越地域文化和西方文化结合的产物。我们必须在一个动态的语境中才能把握它的真正内涵,而不是要用力穷尽海派文化的具体表现。事实上,海派文化具有现代性、开放性、多元的兼容性、与时俱进的动态性等品格。这些品格实际上只是一种文化态度,它们和文化内涵或内容是有区别的。上海电影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曾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和海派文化的贡献密切相关的;甚至解放后许多成功的上海电影也氤氲着海派文化的影子,比如《早春二月》和《林家铺子》。但总体看来,并不是所有的上海电影都是海派文化的体现,上海电影并不一定就具有海派文化的特质。电影百年的历史表明,海派文化与上海电影一直处于一种貌合神离,若即若离的状态。海派文化是上海电影的复兴的精神内核。

上海电影是建立和传播“海派文化”的重要媒介与艺术手段。上海电影同其它艺术形式和媒介手段一道,为公众建立了关于上海的文化想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海派文化”。上海的整体性也是在想象中持续形成、重构和变形的。《小玩意》中城市与乡村的对立;《十字街头》和《新女性》中的现代性;《太太万岁》和《哀乐中年》中的市民气息……,十里洋场中的灯红酒绿、霓虹灯下哨兵的革命觉悟、上海滩帮会英雄的传奇与末路、白领丽人的小资与缠绵……我们都可以通过电影的窗口看到。上海电影对于上海不识字的都市移民以及未能亲历上海的人是一个文化窗口,从这里传播关于上海的知识、信息和文化以及想象性的认识与梦幻。上海电影的副产品,如时装、发式、音乐插曲都深深地改变了上海的都会文化。比如电影插曲对上海爵士音乐的催生。当然这里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好莱坞电影影响了上海电影,上海电影传播和建构了上海文化,上海文化中充满了好莱坞的影子:梦幻、传奇、冒险;对日常问题与欲望乌托邦式的解决;对大众文化简单、自发和琐细的追求;在娱乐、商业和艺术的场域游走。

海派文化是上海电影生存与发展的文化土壤。上个世纪初,电影之所以能在上海落地生根,是与上海独特的文化环境相关的。电影刚刚传到中国时,并不是可以登大雅之堂的精英艺术,也不是政治宣传意义上最重要的大众艺术,虽然只是杂耍的艺术,但它绝对算得上是先锋的和时尚的艺术。一门出生低微的新艺术要获得发展,必将展示自己对于传统艺术的叛逆性,因而只能在文化控制相对薄弱的地方找到突破。上海是一个传统文化薄弱的近代城市,这个在宋代还只是个芦苇丛生的小鱼村的上海,在近代的发展过程中,在吸收西方文化方面,不但将排斥感减到最小,而且能够把“无知者无谓”作为滋养成分。北京作为元明清三代王朝的首都,是当时士大夫及贵族阶层云集传统文化中心,积累并持续着至少800年以上的文化力量。海派文化的开放性,也许正是中国电影“生在”北京,“长在”上海的重要原因吧。

作为大都市的上海与电影具有与生俱来的亲密关系。排除政治宣传和文化普及的因素,单从艺术、文化或者娱乐消费的角度讲,看电影,总得有那么点文化和城市生活经验,电影只能属于大都市,只有城市生活才内含着丰富的视觉经验;电影的存在必须依赖于广大的文化消费阶层。上海作为近代繁荣的移民城市,为电影提供了必要的观众群,包括具有近代意义的劳动者阶层、白领人士、资本家、学生和媒体。这些文化消费群体不仅从电影中获得娱乐,而且依靠电影获得知识、信息和思想。作为现代的开放性大都会的上海与作为大众娱乐文化形式的电影在精神气质上是相通的,他们都是梦想升起的地方。在上海和在电影中,一些梦想成真,一些不能,但你始终可以继续你的梦。

上海电影的衰颓其实是与文化氛围的消失有很密切的关系。上海电影一旦丧失了海派文化造梦的特质,也就没有什么魅力可言了。“正是上海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文化的一味求稳,磨掉了艺术的锋芒,所以在上海绝对诞生不了《一个和八个》、《黄土地》这样勇敢的影片”。很多人印象中,上海、广州这样的城市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文化却相对来说有所滞后。的确,在金融中心、经济中心、航运中心、外贸中心这些名义之下的上海已经好久没有响当当的好影片出来,从来就是以作品论高下的电影圈,没有作品就等于没有发言权。关锦鹏坦言:“我知道现在的上海是国际化都市。但是就好像你进入到一个华丽的房子里,却感受不到那种雍容幽雅的氛围。在社会商业化的驱使下,电影本身也越来越缺失这种源于生活的体验,变得更为流俗和肤浅。六十年代的香港,邵氏电影商业化流水作业的制度粉碎了对老上海人文情结的延续,但是在那种工业制度下依然包容了李翰祥、张彻、胡金铨等个人风格浓烈的作品;可是到了如今,更为功利的‘小公司独立制片,大公司负责发行’,更造成‘连潮流都没有’的窘境。”形成“市场与电影本身的恩怨循环”。

上海电影与海派文化共存共荣的关键品质:小资气息,商业头脑,娱乐美学,文人传统。上海电影的复兴必须以海派文化为精神内核,因为文化是一个城市获得持续发展的保证。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对于西方世界,它仍然是“东方的”、梦幻的、充满异国情调的;对于本土世界,上海却是现代的、梦幻的、充满机遇的。真正的上海应该像20世纪30年代一样充满诱惑与魅力。国际化的大都市中蕴藏着巨大的娱乐文化消费群体,充分发挥海派文化中的小资气息、商业性、娱乐性和文人传统特质,将上海电影变成生产快乐与梦想的机器,把快乐变成可以出售的商品,以电影梦的形式成为大都会人民的一种集体幻想以及每个人日常生活中被压抑观念和行为的公开表达。文化产业发达了,文化作为事业也必然会兴旺发达。

【结语】重建上海电影的历史机遇

重振上海文化和重建上海电影和上海的都市化、现代化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说得乐观或者冠冕堂皇一些,尽管上海所面临的电影生态已经非常恶化了,我们仍然可以找到“相信未来”的理由:从外部条件来看,经济改革、浦东开放、文化多元化、经济和媒体的全球化、三个代表思想对“建设先进文化”的倡导;从内部条件看,海派文化充满活跃的精神生命力,具有现代性、开放性、多元的兼容性、与时俱进性的动态性。最明智的做法是保持“谨慎的乐观”,因为潜力不等于机遇。但不管怎样,重建上海文化和上海电影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一个城市不能没有文化和精神的支柱。

(原载《社会观察》2005年第6期)

同类推荐
  • 三国演义(教育部新编语文教材推荐阅读书系)

    三国演义(教育部新编语文教材推荐阅读书系)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体小说开山之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故事起于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终于王濬平吴,描述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斗争,通过诸多战争场面的描写,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展现了中国古代的军事政治智慧。
  • 记者型主持人语言智略研究

    记者型主持人语言智略研究

    “记者型主持人”这一提法近年来在内地的电视新闻界中十分盛行,对此,人们存在各种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这不过是按照日美电视台的称呼,将负责发布新闻的“主持人”或“记者”换汤不换药的称谓;有的说这主要指那些能够担任主持人工作的记者;有的说这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主要是指那些能够像记者一样去新闻现场采访的主持人;还有的说这是比播音员更高层次一点,能够即兴播音的主持人……
  • 布克熊之经典精读系列:双城记

    布克熊之经典精读系列:双城记

    《双城记》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所著的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所写成的长篇历史小说,情节感人肺腑,是世界文学经典名著之一。围绕着马奈特医生一家和以德发日夫妇为首的圣安东尼区展开的,把冤狱、爱情与复仇三个互相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故事交织在一起,情节错综复杂,富有戏剧性。
  • 中学生必知的国学常识

    中学生必知的国学常识

    本书精选中国文化史上有关国学常识名词及专题若干,编选成册。全书内容丰富,知识点多,如熟悉经典,修身立志、博观历史,约取智慧、古老文明里的科学星火、历史经典中的集结号、流淌千年的古典文学、中华核心精神、古典艺术万花筒、诗意的中国式生活等,值得中学生阅读和珍藏。
  • 美洲寓言(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八辑)

    美洲寓言(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八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热门推荐
  • 魏晋南北朝思想对话与文艺批评

    魏晋南北朝思想对话与文艺批评

    本书作者在长期从事中国文学批评的基础上,力图在现有的研究模式下另辟蹊径。充分借助思想对话与文艺批评之互动关系,深入揭示魏晋南北朝文艺批评的内在生命机制与智慧方法,激活文艺批评与社会人生、时代环境的精神蕴涵,从而启发现代文艺批评与人文精神的建构,为再造当今对话文明提供学术资源。
  • 古墓会说话

    古墓会说话

    万物皆有灵,古墓亦如此。有一类人,与生俱有与古墓通灵之能,他们是传说中的墓语者。离奇的案件,偶然的线索,指引着廖悦来到了曼哈顿。然而,等待他的却是一连串诡异莫名的事件。上古遗迹,诡墓妖冢,失落神域......这一切,都从那一趟神出鬼没的幽灵地铁开始。嘘!听,古墓又在说话了。书友群:926302388
  • 东有妖帝祸朕国

    东有妖帝祸朕国

    前生的名微木是个短命鬼,寒冬腊月掉进冰河里,游的一手好泳的她被冻得四肢麻木,顿时嗝屁。借尸还魂到了瀛虚大陆,好不容易当个女帝,没成想还差点被不同父不同母的王兄给非礼了。终于有机会趁着拜访“仙门”出去透气,结果救了个绿竹猗猗又高山仰止的俊美君子,但没成想最后还是套不脱被算计的命……
  • 荡渊

    荡渊

    人不一定都为自己活着,所以才会有那些你看不到的线。
  • 中国好小说·刘醒龙

    中国好小说·刘醒龙

    刘醒龙更多地是从世俗的人群寻找人性的闪光点,推举凡人百姓中的崇高,塑造平凡而不平庸的形象。如《凤凰琴》中的余校长、《挑担茶叶上北京》中的石得宝等,通过刘醒龙塑造的这些多姿多彩的人物形象,我们看到了这些平凡人物所映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崇高的思想境界,也看到了我们民族能够生存繁衍和壮大的希望。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何以笙箫默

    何以笙箫默

    同名电影《何以笙箫默》由黄晓明、杨幂联袂主演!快餐时代的爱情,似乎你我四目相对,瞬间就能干柴烈火,转眼又相忘于江湖,彼此干干净净再无瓜葛。谁还记得遥远的《诗经》里,还写下过“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浪漫传说,谁又能想见,这样简单干净,一眼便是万年的爱情,真的在何以琛和赵默笙身上发生了。
  • 快穿之成为金牌宿主

    快穿之成为金牌宿主

    欢迎加入这个神奇的大家庭,在这里你可以体验人生百态,贝晓被骗入系统时还沾沾自喜,认为可以靠近自己男神季源轩,可不久以后,“系统,你给我出来”某小只“住手,,我告诉你个秘密”
  • 许君一世长歌

    许君一世长歌

    佛曰,人世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恨、爱别离、求不得。纵然是神仙,却也未曾逃过情之一字。
  • 相思付南风

    相思付南风

    本文主要描写了新时代女性在职场里努力拼搏的草根励志故事,独立坚强的苏沫来到北京的明诚公司就职,与一直资助自己的男主不期而遇,两人相对不相识从而产生了各种恩怨误解最后携手共抗人生风雨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