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92200000030

第30章 电影理论世界的“居民”(2)

“现代性”是某个社会文化阶段的特征,是某个历史阶段的特征,而视觉——作为知觉的视觉——没有那样的“历史”。认为视觉是文化和历史的产物,视觉具有像人类的创造物——例如语言——那样的相对性、差异性和约定性/规则性特征,这正是泛文化主义和泛历史主义发展的结果。20世纪90年代以来雄心勃勃的文化研究,几乎把与人类相关的一切现象都视为文化、历史(与自然过程相对的人类社会进程)和意识形态作用的产物,都视为文化研究的“正当对象”。

视觉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看”这个动词从语义上很容易解释:“使视线接触人或物”。从这个最简单的界定中我们可以得知,看乃是一种关系,是一个人的视线接触到另一个人或事物。看就是注视、注意、凝视、关注、瞥见一个对象,是用眼睛或目光去把握、捕捉或发现某个对象。因此,看就是我与他或它的一种感知关系,一种主体与客体世界的关系。既然是这样一种关系,那么,这种关系就不是一种单纯的自然关系,而是一种社会—文化关系。即是说,看这种行为实际上包含了许多复杂的社会文化内涵。

这个论证有许多问题。特别是,即使“看”是“一种主体与客体世界的关系”,为什么这种关系“就不是一种单纯的自然关系,而是一种社会—文化关系”?这种“既然……就”的逻辑是如何形成的?即使作者认为只有“人”才配称为“主体”,从而把“看”限定在人类世界中,人与客体世界的关系也并不都是社会—文化关系。“张三的手被开水烫了,他疼得跳起来”,这显然也是“一种主体与客体世界的关系”,但能说它是社会—文化关系吗?

一些理论家也许会举出这样的例子来支持“视觉的现代论”:面对一只手表,现代人张三会报告说“我看见一只手表,并且它指向三点十五分”,而原始人张二可能报告说自己看见的是一个有格子、有几根指针的金属片。但是,这种差异是视觉能力的差异吗?差异来自于张三拥有关于手表和时间的知识,这种知识是依赖于现代文化的;而原始人张二不具有这样的知识,他不知道什么是手表,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时间概念。张三和张二的视觉器官和视觉能力并没有什么不同。张三从金属片上读出“三点十五分”的能力,并不是视觉能力。“三点十五分”是看不见的东西,它不是诉诸感官的对象。

由于相信视觉能力可以被短时期的文化和历史所改变,视觉现代论者得出结论说,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制度,可以“塑造”出不同的“视觉”。视觉不再根植于人类普遍的或者近乎普遍的基础,相反,它和作为“主体”的人一样,具有文化和历史意义上的特殊性、差异性。视觉文化理论家理直气壮地跳过了对视觉规律和条件的经验性研究和结论,而是从不同文化、文化史的角度来发现视觉的“历史”和“意义”。于是,视觉有了“前现代的视觉”和“现代的视觉”、“后现代的视觉”之别。并且中国电影和西方电影,甚至公元2000年以前的中国电影和2000年之后的中国电影,据说都诉诸不同的“集体感官机制”。

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大片”的“视觉性”,现在也往往被批评成为“画面精美,内容空洞”等等。在我看来,这其实就是一种新的螺旋式上升的一个部分。当年早期中国电影的“视觉性”的“感官机制”是针对本土观众的。而今天的中国“大片”的感官机制则是尝试面对全球观众的。这里的画面的视觉震撼,其实具有面对全球性的“视觉性”的“感官机制”的作用。

……

从事视知觉研究的人并不相信看电影的视觉能力会随着不同文化、种族、阶级而变化,他们早就提出了大量证据,证明人们无须学习就能识认常规电影影像和自然主义图画,只要你知道那些图画所再现的东西。“无须学习”,意味着人类识认影像的能力不是得自于后天的文化环境,而是一种固有的、内在的能力。同时,迄今为止,并没有任何实验研究和统计数据能够证明,电视观众频繁使用遥控板转换频道、网络频道“冲浪”等现象,提高了现代人转移注意力的速度。正如哲学家阿瑟·丹托所言:“眼睛不是历史性的,但我们是历史性的。艺术哲学正由此开始。”

好莱坞的电影制片人显然更不会相信视觉能力的现代性和文化差异。否则,在《侏罗纪公园》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他们不仅会制作中文配音版,还应该再制作一个符合中国人视觉能力的“《侏罗纪公园》中国视觉版”。在视觉文化研究和电影理论关于现代性、全球化的讨论中,在运用“视觉的现代性”、“知觉的可塑性”、“中国人的集体感官机制”、“视觉编码”这类夸张的语言的时候,真正岌岌可危的是什么?

二、退化性幻觉

(家族成员:夜梦,白日梦,洞穴幻象,镜像,“缸中之脑”)

这一部分要讨论的是,由向原初阶段退化的无意识状态所造成的各种幻觉(以下简称“幻觉”),它们是电影理论世界中最常见的“居民”。这个“家族”人丁兴旺,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它们具有很强的解释能力,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电影理论中的许多“大问题”:电影为什么能够带来快感?银幕上的明星为什么让人迷恋?人们为什么喜欢看电影?等等。第二,幻觉家族促进了电影理论向越来越多元化、越来越深刻的方向发展。从“多元化”这方面说,自博德里和麦茨以来,电影理论世界中的幻觉已经从“知觉的幻觉”发展到“阶级的幻觉”、“统一体的幻觉”以及各种构成主体性的幻觉。而从理论的深刻和复杂程度方面说,“幻觉理论家”已经从电影效应中揭示了初级幻觉和次级幻觉,从原初幻觉上升到现实幻觉、超现实幻觉和比实在更真实的幻觉。并且,根据目前关于“缸中之脑”的各种“电影理论版”,循环往复的幻觉、做不完的梦中梦正在被不断揭示。

1.“幻觉”作为解释前提:电影为什么令人迷恋

在20世纪的其他一些学科中,幻觉也是人们关注的对象。但是,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在其他学科中,幻觉是待解释的对象(explanandum)。科学家们通过各种假设和检验来探索各种幻觉形成的规律,分门别类地予以澄清和说明。比如,知觉层次上的穆勒—莱尔幻觉,认知层次上的种种“错觉”、“错误表征”(mis-representation),甚至电影的似动幻觉,都已经在实验室中得到测试和检验。科学界一般并不根据退化性机制来设想幻觉形成的条件和作用(尽管幻觉家族确实很古老也很原始),而是根据各种幻觉在人类进化历程中具有的适应性作用来进行解释。但是在电影理论中,幻觉并不是被解释的对象,而是解释的前提(explanans),即用来说明待解释物的陈述。理论家们用各种退化性幻觉来解释普通观众观看电影的状态、观影经验的性质以及电影影像的常规效果。

如果把电影理论世界与其他学科加以比较,我们就会发现,电影理论世界奉行非常独特的解释原则,甚至是与其他学科完全相反的解释原则。解释,是人们频繁进行着的活动。一般说来,“解释”是用人们了解得更多的东西来说明人们了解得不多的东西,或者是用更简单的东西来说明更复杂的东西,或者是用更明晰的东西来理清更混乱的东西。否则,解释活动就很难说是成功的,或者是有效的。

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在一般的解释活动中,幻觉家族为什么处于“被解释”的地位。人们通过生理和心理、行为方面已经被了解得更多的东西来解释各种幻觉,比如激素、神经化学反应,或者心理学中的记忆、推理、注意、想象机制等等。不到万不得已,没有人会用幻觉来解释正常的、有意识状态下的人的行为和心理,而是反过来,通过正常的认知和行为来说明幻觉产生和存在的原因。这并没有什么奇怪的,因为与正常行为、正常心理和正常知觉相比,幻觉家族的成员恰恰才是引起问题的原因,才是需要解释的对象。

在电影理论世界中则不然。理论家们似乎认为,有问题的首先是观众的正常行为和反应,而不是幻觉。理论家们喜欢用各种幻觉来解释观众对电影的反应,喜欢用无意识和退化性机制来解释观众的观影活动和对电影的投入。可以这么说,电影理论世界中用来解释电影现象的材料,通常都比那些现象本身难以琢磨得多。那些看起来再正常不过的电影现象和电影经验,一旦经过幻觉家族的介入,立刻就变得不正常了,具有需要电影理论家去阐释和发现的种种深层含义。

退化性幻觉与电影的亲密关系,似乎始于偏爱精神分析学的理论家博德里。他指出电影观众和做梦的人具有很多类似之处:他们的活动都被压抑了;他们都寓居在黑暗的房间中;并且,电影和梦都有一个“屏幕”,做梦者和观众看见的一切,都是被投射在一个屏幕上面的。除了“梦”之外,博德里还建立了电影和“洞穴”的密切联系。电影观众的状态,被认为与柏拉图洞穴寓言中的囚徒很相似:环境一片漆黑,观众和囚犯一样纹丝不动,看着眼前的光影幻象。这个比喻在当代电影理论中尽人皆知,以至于许多电影理论家相信,“洞穴”状态——远古寓言中的人类处境,而不是有证可考的技术和文化进程,才是电影的“发生学”的源头。

同类推荐
  • 杨宪益中译作品集: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卖花女

    杨宪益中译作品集: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卖花女

    历史戏剧《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讲述了罗马帝国时期凯撒征伐过程中与埃及女王克莉奥佩特拉发生的种种故事,杰出的剧作家萧伯纳在《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里塑造了鲜明复杂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他们妙语连珠的对话,以寄托萧伯纳的政治理想,讽刺当时欧洲帝国主义蔓延全球的动荡现实。《卖花女》里,伊莉莎应允了语音学家息金斯的实验,摇身一变,如出名门。萧伯纳借《卖花女》抨击了当时英国社会腐朽保守的等级意识。《卖花女》在1912年出版发行之后,立即获得成功,于1956年改编为舞台剧在百老汇上演,于1964年改编为奥黛丽·赫本主演的电影《窈窕淑女》,并获得八项奥斯卡大奖,包括最佳影片奖。杨宪益译本充分还原了萧伯纳犀利而诙谐的语言风格,表现力极强。
  • 唐山皮影艺术及其历史文化研究

    唐山皮影艺术及其历史文化研究

    墨瑶先生生长于滦河岸边,自幼对滦水孕育的皮影艺术情有独钟。他长期从事皮影艺术研究,对唐山皮影的历史有着深入了解,在理论上有独到的见地。虽年逾花甲,仍潜心研究,笔耕不辍。本书是墨瑶先生怀着对皮影艺术的挚爱,积几十年心血精心雕琢而成。该书全面介绍了唐山皮影艺术的演变、形成及发展,从文化史学、民俗学等诸方面,对唐山皮影艺术的历史传说、沿革演变、相关民俗、演出形式、剧本唱腔、操纵表演、皮影造型和雕刻工艺,以及唐山皮影艺术与世界文化的交流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
  • 相声

    相声

    相声是一种民间说唱曲艺,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又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相声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一门民间传统艺术,然而在旧时代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直到解放后,曾经岌岌可危的相声艺术才获得了新生,并且发展迅猛。它从北方的几个城市风靡至全国,由城市发展到农村,由市井阶层的狭小范围扩展到各个阶层,形成“妇孺皆知,雅俗共赏”的发展趋势。
  • 阅读电影(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阅读电影(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本书是作者自新时期以来的电影评论自选集,收录了近百篇影评与随笔。所论及的影片均是30多年来具有巨大影响或有强烈争议的国产影片,和部分在世界各大电影节得奖的外国影片。作者努力做到好处说好,坏处说坏,凭良心,说真话,有思想,有文采,有文化。作者之所以把书名定为《阅读电影》,是因为他把“阅读”看成是一件特别庄重的事,对于电影亦然。要对一部电影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是需要认真、反复阅读的。写电影评论的过程是一个阅读的过程。唯如此,才能解剖与彰显电影的意义。和诸多随着风向转的藤萝状态的评论不同,它扎根在作者自己的土壤里,如一泓清泉从心灵深处汩汩流淌……
  • 响彻天籁的世界音乐

    响彻天籁的世界音乐

    本书概要地对从远古至20世纪的世界音乐进行了梳理和论述。全书简明扼要,包括古代音乐,中世纪音乐,巴洛克音乐,古典音乐,浪漫主义音乐,民族主义音乐,欧洲的歌剧艺术和现代音乐几个部分。
热门推荐
  • 大时代

    大时代

    《大时代》是2011年华谊兄弟出品的年度大戏《大时代》的同名小说。书中讲述了一群年轻的小人物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三十年间拼搏不息、最终成长为社会中坚力量,用青春奏响命运凯歌的感人故事。主人公陈顶天是一名出身穷苦却极其聪明的湘西男人,为了坚守同“五分钱”的爱情求学北京,冯杰是陈顶天的大学同窗,也是同甘苦共患难的铁兄弟,仍在读研的陈顶天为救陷入困境的冯杰独闯深圳,在去深圳的途中,机缘巧合结识了因婚姻不被家长认可而带着妻子投奔深圳的刘先武,并被刘先武的宽厚质朴,正直忠诚所感动。
  • 豪门盛婚:娇妻别想逃

    豪门盛婚:娇妻别想逃

    嫁给他,本以为拥有了全世界,不,错了!自己仿佛活了两世!婚后的生活很甜很甜,“太子爷,王妃病了!”“什么?立刻把医术最顶尖的医生叫过来,要是王妃有什么三长两短,立刻在医界除名!”可是,没有什么东西是永远的,这就当做一世结束了。“我恨你!我恨死你了!”“梦雨,你听我说!”“不可能!事实摆在眼前!还想骗我吗?”……亲~你们想等到结局吗?把我的书收藏起来吧!求票票!一定给你们大大的田园狗粮!女主姐姐很凄凉的哦,大家多多关注一下吧?(不喜欢的别进,勿喷)
  • 超级大扮演

    超级大扮演

    “吾为道祖,自当统领诸道!”这是他扮演道祖时的样子。“吾自当斩杀世间一切敌!”这是他扮演天帝时的样子。“奉道而行,以立魔道。”这是他扮演魔尊的样子。只要能得到世间的认可,他便是一切神话的化身。
  • 红龙大君

    红龙大君

    蓝天穿越了,睡了一觉醒来就成了一头红龙,本打算当一头咸鱼红龙来着,却不想多出来一个万象转盘,让他走向了氪金抽奖的道路。还被人拉进了穿越者聊天群,接着又回到了地球。什么我的姐姐是轮回者?怎么办?在线等挺急的。说好的咸鱼龙生呢。
  • 一路之殇

    一路之殇

    一段段时光,一段段回忆,用什么来承载你们,唯寄情于此,点滴的记录汇聚。如有雷同,请勿对号入座!
  • 相声大亨

    相声大亨

    相声演员唐九宁偶然获得“相声大亨系统”,在系统的帮助下、在新一轮相声江湖风云际会的背景下,成长为一名真正的相声大亨。PS:本故事纯属虚构+推演,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勿对号入座!
  • 爱妃好生养

    爱妃好生养

    坑爹的系统给了她坑爹的任务,她必须从一介小小宫女爬上皇后之位,才能脱离系统魔爪,回到原来世界。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她需要两样东西:一样是脸皮,一样是肚皮。--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浪迹词

    浪迹词

    浪迹词是作者游历四方所作的词。分别是在河南省郑州市开会;深圳出差;西安及关中地区开会、出差、游历;青海省西宁市开会、考察、游历所得的共计301首词。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食妖餐厅营业中

    食妖餐厅营业中

    被小镇人们遗忘的餐馆中突然走出一个小萝莉…而这人类与吸血鬼妖怪混血的萝莉竟然是我的妹妹?为了能够在妖怪、精灵们的世界开启分店,为了保护妹妹不受到伤害,刘昂子在不知不觉间,完全变成了溺爱妹妹的傻瓜哥哥以及一名料理人。蔬菜系、海鲜系、肉类系、调味系和辅佐系的食妖们围绕在他的身边悄悄告诉他:“绘梨香又偷吃棉花糖了。”“绘梨香!长了蛀牙你就吸不了血了!”拥有神级系统的料理人和人妖混血少女的温馨料理故事就此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