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92400000011

第11章 相对繁荣期(1937年7月-1946年5月)(1)

七七事变后,1937年11月,上海、太原相继失守,11月21日,南京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迁渝途中落脚武汉。武汉成为全国临时性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1938年8月,日军主力进攻武汉。12月底,国民政府撤离武汉,迁往重庆,抗战进入相持阶段。随着国民政府的迁都重庆,中国各种工业、文化、金融、科研机构相继纷纷内迁。此时,在中国,国民党统治区、沦陷区、上海孤岛和香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形成既相对封闭隔绝,又互相影响交流的态势。与之相对应,中国电影业也被分割在了这几个区域,呈现出迥异的发展状况。国共抗日统一战线在民族危亡之际建立起来,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时代主题。在国统区,电影的宣教作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伴随着“电影下乡、电影入伍、电影出国”的呼声,教育电影业的发展则更为显著。1942年,国民政府成立了教育部中华教育电影制片厂,专门摄制各类教育影片。此外,教育电影的推广,随着本期国统区社教的广泛开展而得以深入到广泛的内地。总之,在抗战时期,国统区的教育电影在影片摄制、电影技术、理论建设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在1946年国民政府正式还都南京之前的十年中,教育电影经历了自身的相对繁荣期。

第一节 武汉时期

1937年11月,上海、太原失陷后,敌人的进攻直接指向国民政府所在地南京,12月13日,南京失陷。这样,国民政府便由南京迁到了重庆。但是,这时候的抗战政治、军事和文化的中心,却在武汉。一直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在这为期半年多的武汉时期中,中国电影的路线因全面抗日战争的推动发生了深刻的转变,这对以后重庆时期的电影发展,特别是国民党官营教育电影的发展都有着决定性影响。

继1937年7月30日在上海宣告成立的“中国电影工作人协会”及其下属组织“中国电影界救亡协会”以后,1938年1月29日,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宣告成立了,并创办了《抗战电影》月刊。“这是一个包括了共产党、国民党以及抱有各种政治态度的赞成抗日的电影工作者的具有广泛统一战线性质的电影界全国性组织”[1]。在当选的71名协会理事中,既有夏衍、田汉、史东山、蔡楚生、赵丹等进步电影工作者;也有在香港投资电影的罗明佑、邵醉翁等,还有国民党电影文化官员张道藩、方治、罗学濂、郑用之等。大会宣言指出:“要使每一张影片成为抗战底有力的武器,使它深入到军队、工厂和农村中去。”“要建立一个新的电影底战场,集中我们底人才,一方面以学习的精神来提高自身底教育,又一面以集体的行动来服务抗战宣传。对准着敌人底无耻的说教,我们愿以电影底话语向我们底同胞和我们底国际间的友人陈述新中国底现实!”[2]这一宣言正体现了在这危机存亡的非常时期,人们对电影功用新的时代要求。承接1936年4月至5月,上海不少论者发表文章明确提出的“国防电影”口号,武汉时期电影界还广泛进行了“关于国防电影之建立”的讨论。与以前的国防电影概念相比,抗战电影概念一个最主要的特色表现在,更强调电影作为战时宣传工具的广泛教育性和现实服务性。

同时,在短短的半年中,国民党政治部所辖的“中制”和国民党中宣部所属的“中电”除了制作新闻片和故事片外,也完成了一些教育影片的制作,如《中原风光》(一本)、《重庆的防空》(两本)、《抗战卡通标语》等。之后于1938年初,“中制”随国民政府军委会迁往重庆,并在中一路金刚塔下纯阳洞建厂;“中电”也于同年由芜湖转赴重庆,在南岸租得民房一所,作为厂址,同年二月恢复生产。

第二节 重庆时期

一、概况

武汉沦陷后,重庆作为大后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理所当然也成为电影活动的中心。在以上海为中心的原民营影业遭到重创之际,抗战所引发的社会情形却为国民党官营教育影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系列契机,使得以往处于边缘的教育电影在抗战期间有了较快的发展并达到了初步的繁荣。

首先,武汉时期的抗战电影讨论在本期得以深入,教育电影一开始就受到电影界的重视和提倡。1938年12月4日,重庆《扫荡报》上刊出了施焰的《三则建议——给中国电影界》文中指出,目前中国电影界急切的任务为“电影下乡、电影入伍、电影出国”。“电影下乡”、“电影入伍”即是要改变“过去的电影,只是在城市里放映,能看到的只是城里的一般市民,乡下人连听都听不到”这一局面,要通过放电影使农民了解到:“(1)我们要求生存,只有抗战。(2)坚持抗战最后胜利是我们的信念。(3)服兵役是国民应尽的义务与责任。(4)战时生产的重要,农民必须努力增加生产。(5)群众力量之伟大,如何组织训练群众来杀敌人。……”;而且“中国军队的素质,在这次抗战中逐渐增高,所以需要精神上的食粮甚殷……”;而“电影出国”则是基于“电影也是对外宣传武器之一,所以我们希望多摄些抗战影片出国放映,使国际各友邦明了我抗战的意义和情况,而同情或援助我们的抗战,共同打倒日本***。”[3]这三条建议,在其后的抗战电影中成为电影制作的一条准绳,推动了影业国有化进程,而其中对农民和军队进行教育和宣传,成为抗战中教育电影的一项主要工作。

之后的1940年,在由当时的中国电影出版社主持召开的关于“中国电影的路线问题”的讨论会上,史东山、孙师毅、罗静予、潘孑农、陈鲤庭、郑君里、沈西苓等电影工作者都参加了讨论。他们就抗战电影方方面面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尤其对抗战电影的总体走向表示出强烈的关注。这次会议,可以说是对抗战电影三年来理论与实践发展道路的一个总结。潘孑农说:“讨论中国电影今后的路线,千万不可忘记我们的国家是面对着日本帝国主义者而在抗战,同时更须认识抗战所赋予电影的政治任务,是宣传、是教育。这种宣传和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广大的农工群众和士兵,自然对外宣传也是任务之一部分。”杨邨人说:“抗战宣传是需要普遍的大众的,我们的电影尤其应该以普通的大众——农民和士兵为制作的对象。”史东山认为:“工作人应该坚持正确的态度,做我们应该做的具有正确性的工作,认真负起‘抗战宣传教育’的任务来,不迁就营业的观点来制作电影,那么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明确“我们电影国策的准绳应该达到训育感发大众为目的,使他们担当复兴国家民族的任务,帮助我们的社会、科学和政治的进步”的基础上,他们更提出推动教育影业发展的重要性和便利性。如孙师毅说:“我们应当不止大量的十六公厘的教育宣传放映网,自然最好是有声的。……无论是出发于教育宣传或商业,十六公厘放映机自然比三十五公厘的要便宜;其次我们将不难解决向来未解决的我们电影教育上教材缺乏的问题;再次,在摄制上我们也不必受到十六公厘摄影机、洗印机对于精细技术和手法的限制,而可以使教育影片的制作和商业影片的制作统一在同一种的摄影场来。最后,我们当不难从这里看见不论是在电影上,或教育上,或宣传上,或商业上,中国电影是会有一个新阶段的。”“中制”副厂长罗静予指出:“从前是把小型影片只当作教育方面应用,但在今天已不同了。……教育影片和商业影片的统一制作,并不违背,反而在影片的寄递上,省事迅速,材料的消耗上减轻成本”[4]。可见,教育电影因其适应抗战对广大农民、军队的宣教要求,以及具有技术、制作上的便利条件,而被提倡,甚至在官方机构推动之前,就被富有民族责任感的电影人自觉关注了。

教育电影业在本期的繁荣与抗战时发生的我国教育史上最具深远影响的教育中心由东向西大转移,也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是全国各大高校的纷纷迁渝。本期高校迁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37年抗战爆发到1939年,此际迁往重庆的高等院校计有20所,包括设于南京的国立中央大学、青岛的国立山东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中央政治学校等;第二阶段从1940年至1943年春,又有10所高校迁渝。因太平洋战争爆发,原先迁入租界的高校又相继西迁,包括国立交通大学、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私立沪江大学等;第三阶段,是自1944年起,此时日寇发起豫湘桂战役,侵入贵州。随战线后撤,唐山土木工程学院、北平铁道管理学院、湘雅医学院等6所高校又陆续迁入重庆。这些迁渝高校主要集中在沙坪坝、北碚两地。迁入沙坪坝的高校共有14所,北碚5所。其余则分散在市属各区县,共35所。国民政府教育部曾对此行文道:“内迁各级学校,抗战期间,艰苦撑持,八年于兹,弦诵不辍,良可嘉慰。”[5]由于国内各地的高校纷纷内迁,成都、重庆、昆明和贵阳等西南省会城市逐渐成为当时中国学术文化的荟萃之地和繁荣中心,而各级学校的汇集,抗战建国的需要也和国统区的教育影业形成了紧密的互动关系。

此时,迁入重庆的全国高校都直接受教育部的管辖,贯彻执行教育部所颁发的教育方针政策而不受地方教育行政机关的节制。而1938年1月,国民政府任命陈立夫为教育部长。3月,他在重庆就职,随即发表《告全国学生书》,表明他对于教育的主张:“抗战是长期过程,不容许将人才孤注一掷,而必须持续培养人才;国防的内涵不限于狭义之军事教育,各级学校之课程不是必须培养的基本知识,就是造就专门技能,均各有其充实国力之意义;学生对于国家应尽的义务实为修学,平时如此,战时更宜悉力以赴。”[6]1939年3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在重庆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这次会议主要讨论抗战建国时期的教育实施方案,以确立抗战期间我国教育的基本路线。蒋介石出席了会议,并在大会训词中进一步阐发了“战时要当平时看”的教育方针。他指出“现代国家的生命力,由教育、经济、武力三个要素所构成”,并且尤为强调“教育是一切事业的基本”。蒋介石还说:“我们教育的着眼点,不仅在战时,还应当看到战后。……我们要建设我们的国家,成为一个现代国家。”“教育要循常规,不分平时战时。……像那种张脉偾兴和‘病急乱投医’的办法是最危险的,而且会害人害国,戕伤民族的命脉。”[7]这一方针既体现了着眼于战时和战后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以提高国民的知识水平这一目的;也表明国民党希望稳定学校,让学生安心读书而不要参与政治活动的用心。

同年,国民政府又颁布了《训育纲要》,要求学生“依据孙总理、蒋总裁之训示确立三民主义革命人生观”。要求通过“由军事教育、竞技运动等严格的训练,以锻炼强健的体魄,及奋斗为国坚韧图强之精神”[8]。并且要求通过“导师制”和“军事教育”(前者即导师对学生的活动、思想、血液、身体状况等项作详密记载,然后向训导处汇报;后者则是要求通过军事管理来控制学生的行为)来达到训育的效果。这种新的教育方针反映到国民党官营教育电影业上,便是本期制作了大量前期所没有的训育片。总之,“战时要当平时看”的教育方针在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上被广泛接受,并对于抗战时期重庆及大后方的教育事业、官营教育电影事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本期国民党官营教育影业所出产很多影片都是这些当局教育思想的直接体现。

在这一时期,由于形式的变化,原来建立在民营企业基础上完全依赖于市场调节的制片路线和方针,已无法适应国统区抗战的需要。电影企业国营化开始全面实行。这为已被纳入官营影业的教育电影业也提供了大量的发展契机。留在上海的民营影院遭到严重的损失,在“孤岛时期”过去后,它们更落入日寇手中,和伪满影业以及沦陷区的影业一样成为商业滥拍片的集散地、侵华奴化宣传所。而在重庆这个电影业极为落后的内陆城市,光靠民营影业也是无法完成抗战宣教任务的。此时唯有依靠国家政权来支撑电影业的发展。于是国统区的官营教育电影也同其他官营电影业一样在本期有了极大的发展。这表现在:此时教育电影制片机构的增加;教育电影的发行、放映也受到重视,得以更广泛地深入内地,促进了电影在中国广大腹地的普及;教育电影出国也推动了我国教育影片和欧、美、苏、印度等国的交流等方面。此外,本期教育影业的发展还表现在成立了两所专门拍摄教育影片的电影机构——“中华教育电影厂”和“农业教育电影厂”,拍出了较具规模的教育影片;一批专业教育电影学科的教学活动也在本期大量展开;而且,抗战期间对教育电影理论探讨也从传播学的“皮下注射论”更多转入对受众接收心理、传播效果论和电影形式来展开,较上一期有了提高。

同类推荐
  • 中国音乐故事

    中国音乐故事

    《青少年艺术欣赏讲堂:中国音乐故事》主要内容包括:伶伦制律、最早的情歌、夔是人还是兽、姜子牙歌动西伯侯、孔子闻《韶》、孔子学琴、宁戚敲牛角歌动齐桓公、伯牙学琴、囚车里的歌声、师旷奏乐、师旷以琴撞晋平公、师文学琴、百里奚听歌认妻等。
  • 精忠报国

    精忠报国

    坚持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究其动因,当然少不了朋友们不断给我的鼓气,希望我不要半途而废。同时也是剧中人物在时时无形地推动着我,越写越感到非把他们写出来不可。这期间也有一些朋友劝我何必自找苦吃:你写得好吗?你写出来有人看吗?有人用吗?你有钱将它推向社会吗?知道吗?现在“触电”难呢!他们说的都是实实在在的问题。但是,我最终毫不回头地走自己的路。
  • 扇面:咫尺无边儒雅

    扇面:咫尺无边儒雅

    本套作品根据中华文化形态的结构模式,共分为10套,每套冠以具有丰富内涵的套书名。再以归类细分的形式或约定俗成的说法,每套分为10册,每册冠以别具深意的主标题书名和明确直观的副标题书名。每套自成体系,每册相互补充,横向开拓,纵向深入,全景式反映了整个中华文化的博大规模,凝聚性体现了整个中华文化的厚重精深,可以说是全面展现中华文化的大博览。因此,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珍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和陈列。
  • 论摄影(2018年版)

    论摄影(2018年版)

    《论摄影》初版于1977年,是苏珊·桑塔格最重要、最著名的论文集之一,主要包括《在柏拉图的洞穴里》、《透过照片看美国,昏暗地》、《忧伤的物件》、《视域的英雄主义》、《摄影信条》、《影像世界》等论文和随笔,至今仍被誉为"摄影界的《圣经》"。
  • 舞蹈:妙舞历史长空

    舞蹈:妙舞历史长空

    西周周公旦制礼作乐,这实际上完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乐舞大整理,形成了周代祭祀乐舞的《六代舞》,对后世舞蹈发展影响很大。由于先秦时期民间歌谣大都是载歌载舞的,歌词和舞蹈是紧密相连的,所以《诗经》中的很多诗歌都可以看做是那一时期民间乐舞的变相记录。在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之间所进行的“女乐”歌舞互相赠送的情况一时成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列国乐舞文化的融合与发展,而中原之外的少数民族舞蹈也已经受到了人们的注意。
热门推荐
  • 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

    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

    美国最畅销书榜上盘旋近20年的人生励志第一书;全球销量超过2亿册;《态度决定一切》作者又一惊世力作;亿万富翁洛克菲勒毕生最推崇的成功圣经。
  • 九御神帝

    九御神帝

    宅男聂云,无意间捡到一面古镜,穿越到了武道称雄的天穹大陆,奇遇不断,热血无限,让曾经的落魄少年踩着敌人的累累白骨,一步步踏上巅峰!
  • 落花有意恰好流水有情

    落花有意恰好流水有情

    青梅戏竹马,两小即无猜!初见:女就非礼了男,在他嘴上吧唧了一下!沐若倾:“长大后你做我相公吧!”宫抉:“男女授受不亲,亲了要成亲,好!”这是一部甜宠文,大家放心入坑!
  • 无限游戏穿梭者

    无限游戏穿梭者

    上升期的工作拜拜了!方兴被球形闪电烧成了茫茫游戏战场穿梭者之中的一员。怎么我的系统和别人的不太一样?别人可以加入战场,为什么我就只能出现在大战之后?而且为什么我的任务都是收集废品什么的?总之,战后清理系统已绑定,祝宿主好运!
  • 农家恶媳有点甜

    农家恶媳有点甜

    最近清泉村发生了一件大事,村西头的胡屠户家的恶媳逃跑时摔下悬崖,听说找到的时候,身上没一块好肉,现在躺在床上半死不活的,都以为她命不久矣,却没想到最后醒来过来,村民都依稀了一声,这就是祖辈说的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作孽啊。他们都不知道的是他们口中的恶媳现如今已经不是原来的叶紫苏,而是来自二十一世纪的中医药传承人的叶紫苏。面对家徒四壁的房屋,干净如洗的米缸,叶紫苏就感觉脑瓜痛。呜呜,想她一届医神居然落到为吃饭犯愁的地步,真是可悲可泣啊。
  • 七冠王

    七冠王

    【2018年起点第一部足球精品】足球冠军系统附体,卢文斌化身冠军收割者。从德乙到德甲,从联盟杯到欧冠,卢文斌就是冠军的保证。他在俱乐部的终极目标,是在英超拿到俱乐部一年内所能拿到的全部冠军,完成世界足坛史无前例的七冠王伟业!新书《重生之全能首富》求收藏、求推荐票!老书《都市全能巨星》、《一品美食》已完本,欢迎点阅!
  • 盛先生请查收你的小可爱

    盛先生请查收你的小可爱

    惊闻:恋爱中的盛大总裁,秒变成了黏人腻歪的小狼狗!没恋爱前,盛大总裁矜贵冷血、严峻冷清、刻板无趣,活脱脱的情商为负的大直男!恋爱后——盛大总裁掐着会议间隙跟芦韵打电话:“想听你的声音。”盛大总裁抱着要去出差的芦韵不愿松手:“每天跟我发信息,每天跟我视频通话,嗯?”盛大总裁支着脑袋,凝着努力敲字写剧本的芦韵:“这段亲昵戏我没看懂。你带我演示一遍?”芦韵第N次上热搜,盛大总裁登上好久不用的社交账号,转发她的微博,高调宣布:“我老婆。我都舍不得欺负,你们敢?”
  • 人脉关系课

    人脉关系课

    人际关系本来是中性的,无所谓好坏。运用得当,便是良好的人际关系;用错了,用歪了,便是有百害而无一利。自古以来,中国人建立的是一种举世罕见的人伦关系。它与人际关系最主要的差异,在于前者重视“合理的不平等”,而后者主张“人生而平等”。不论人际关系还是人伦关系,都有赖于良好的沟通。现代人很喜欢说话,却大多不善于沟通。许多人掉进“我有话要说”的陷阱,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尽管中国人十分讲道理,但中国人的道理通常是相对的。所以,中国人常常陷入“先说先死,不说也死”的尴尬境地。为此,必须在先说和不说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实现安全、有效、合理的沟通,以期达到“说到不死”的境界。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霸汉第三卷

    霸汉第三卷

    无赖少年林涉出身神秘,从小混迹于市井之中,一身痞气却满腹经纶,至情至性,智深若海。偶涉武道以天纵之资无师而成绝世高手,凭就超凡的智慧和胆识自乱世之中脱颖而出。在万般劫难之后,恰逢赤眉绿林之乱,乃聚小城之兵,以奇迹般的速度在乱世中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