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92500000031

第31章 放大

影片档案

出品:BridgeFilms 1966年

片长:111分钟

编剧:米开朗琪罗·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

托尼诺·古埃拉(Tonino Guerra)

爱德华·邦德(Edward Bond)

导演:米开朗琪罗·安东尼奥尼

主演:大卫·海明斯(David Hemmings)饰托马斯

凡尼莎·瑞德格雷夫(Vabesa Redgrave)饰简

莎拉·迈尔斯(Sarah Miles)饰帕特里西亚

导演简介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1912年9月29日出生于意大利北部工业小城费拉拉。高中时期,安东尼奥尼就很喜欢电影,开始与同学撰写影评。1936年6月30日,安东尼奥尼开始在地方报纸Coriere padano发表了第一篇影评,此后到1949年间,安东尼奥尼共发表了200多篇影评,另有一批用笔名发表的文章散见于二战期间,至今部分文章已无法证实是否出自安东尼奥尼的笔下。之后他为罗西里尼和马塞尔·卡尔内做过助理导演,并开始编写剧本。

1943年,安东尼奥尼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一部描写二战时期意大利生活的纪录片,但该片部分拷贝在送往法国的途中被销毁。安东尼奥尼在导演生涯初期以新现实主义风格拍摄了一些短片,他早期的长片,从《爱情事件》到《呼喊》(II Grido)等五部故事长片都留有新现实主义的印记,但他个人独特的风格已经初现端倪。六十年代是他创作的高峰时期,1960年拍摄的《奇遇》(L"Avventura)是他早期最著名的作品,虽然本片在当年戛纳电影节遭来一片倒彩声,但其在国际间大获成功。加上之后的《夜》(La Notte)、《蚀》(L"Eclisse)、《红色沙漠》(Red Desert),这四部电影被世人誉为是安东尼奥尼借助电影对现代生活的一番完美探索。

1966年,已获得国际声誉的安东尼奥尼接受了米高梅公司的合约,拍摄了三部英语电影。第一部影片《放大》(Blow-up)在全球引起巨大的反响,并获得当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但他诠释学生运动的《扎布里斯基角》(Zabriskie Point),则遭受票房的惨败。在完成《过客》(The Passenger)之后,安东尼奥尼回到意大利,拍摄了《奥伯瓦德的秘密》(The Mystery of Oberwald)和《一个女人的身份证明》(Identification of a Woman)两部影片。

1985年,安东尼奥尼中风失声。直到1993年,在德国导演维姆·文德斯的帮助下,他拍摄了改编自他本人小说的影片《云上的日子》。2004年,安东尼奥尼邀请王家卫、斯蒂文·索德伯格共同合作三段体式的影片《爱神》,他在其中执导了第一段《欲》。2007年7月30日,安东尼奥尼在家中去世。

剧情简介

一群奇装异服的学生乘着吉普车大喊大叫地沿街游荡,还向路人募捐。而不远处的一个穷人接待中心里,一群衣衫褴褛的人在鱼贯而出。其中有一个人却向相反的方向离去。原来他是一名乔装打扮的摄影师,名叫托马斯,是为了工作而来这里拍照的。托马斯约好了女模特拍照,但他们并不仅仅只是拍照。托马斯在画家朋友比尔家看到一幅彩色斑点组成的画,看起来像照片放大后的样子。一日,托马斯在公园里偷拍到一对情人约会的照片。但之后却有人跟踪他。回到家中,照片上的那位女子出现在托马斯面前,她试图偷走底片,却被托马斯骗过。托马斯对照片起疑,于是把照片不断放大,最后在模糊的颗粒中,托马斯相信自己看到的是一具尸体和一个拿着枪的人,他似乎发现了一起谋杀的现场证据。托马斯试图根据照片上那些含糊不清的证据来揭露这桩谋杀案,于是他在夜里回到公园,并在草地上发现了一具尸体,而一个莫名的声音又吓得托马斯迅速离开了现场。回到家中,托马斯发现他的工作间遭到洗劫,照片也不翼而飞。这时比尔的妻子来找他,看到一张落下的照片,说很像比尔的画。托马斯决定去弄清事情的原委,在途中,他看到了那个公园里的女子,但她却消失在人群中。托马斯带着相机再次回到公园,打算拍下尸体。但一切都像没有发生过一样,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此时,一辆载着一群奇装异服的人的吉普车开过来,上面的人正是募捐的学生。他们把车开到了一个网球场旁然后开始比赛,他们挥动球拍,在球场上跑动,观看的人也在认真地来回注视,但却并没有球在飞行。托马斯渐渐被他们吸引,他也跟随着他们观看比赛。突然,一个人将球击出了场外,他们示意他帮忙捡球。托马斯犹豫着,然后跑过去,捡起了那个并不存在的“球”,扔了回去。

影片分析

一、“心理的新现实主义”

安东尼奥尼的电影在影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他在60年代拍摄的影片。他促使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转向深入细致的心理分析,形成了一种反通俗化、严肃的电影风格。这种新的方向被安德烈·巴赞称为“心理的新现实主义”。这些影片描绘了存在于当时社会繁荣经济体系中的反常状态。安东尼奥尼在他的多数影片中,对于中产阶级的描绘是早期新现实主义的有机延伸。60年代的“现代情感三部曲”:《奇遇》、《夜》、《蚀》以及《红色沙漠》成功地建立起安东尼奥尼对现代人心理冷静的视觉化分析。这种风格被美国影评人安德鲁·萨利斯(Andrew Sarris)称为“安东尼式无聊”(Antoniennui)。安东尼奥尼将现代城市用冷酷的摄影机镜头描绘成人类自建的迷宫,上流社会的人物始终疏离于他们自己建造的世界。金钱、权利、物质追求都无法满足他们情感的空虚。人与人之间似乎被安东尼奥尼用影像远远隔离,缺乏沟通。性爱永远只是身体上的暂时满足,科技产物似乎比使用它们的人更生动活泼。

《放大》的主人公托马斯原来坚信技术发明,如照相术能够使他获得和征服现实,因而沉迷其中。后来他终于发现现实与关于它的复制品,以及人们对后者所产生的幻觉之间的关系是不确定的。结尾时,学生们表演一场想象的网球比赛,对托马斯产生了某种启示作用。对于那些表演者,那个想象中的网球当然是“真”的,正如那些作为证据的照片上的形象对于托马斯而言很可能只是一种幻想一样。学生们的表演成为托马斯的思想发生变化的象征,托马斯此时已不再试图区别真实与幻想之间的界限。他想象网球正出了界,把它拾起来扔还给学生们。托马斯在拾起想象中的球时,并没有放下他的照相机,对他来说,现实与关于它的复制品以及人们的幻想之间的界限可以说是并不存在的。

二、开创性

在叙事手段上,安东尼奥尼是一个出色的先行者。经过《失败者》(I Vinti)和《喊叫》的段落式叙述之后,纯粹的现代主义式的故事讲述成为了安东尼奥尼利用的主要手段。在《红色沙漠》中,安东尼奥尼用极其缓慢的节奏展现了一个令人窒息的工业社会景象,片中颓废的色彩运用可归结为女主人的心理困惑,或是安东尼奥尼对这个败落的现代社会的具体观感。安东尼奥尼擅长在事件之间,加入许多沉寂时刻(temps morts),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寂静氛围,故意模糊角色之间的情感关系。此外,开放式的结尾亦是安东尼奥尼热衷的表现手法。在《放大》中,安东尼奥尼以往电影中的疏离效果,与一种对电影或技术媒介本身的反省结合起来。虽然影片借用了一个侦探故事的框架,但内核仍然是对现代社会的剖析。在《红色沙漠》中已经有过出色处理的色彩使用在《放大》中延续下来。开头的黑灰色场景、公园的绿色以及托马斯工作室不同层次的暖色都成为一种情绪化象征。

深焦镜头与摄影机的跟拍镜头是安东尼奥尼电影中的标志。在他看来,人物心理的发生和转变与空间位置密切相关,所以用视觉方式呈现心理过程成为他影片的重要手段。通过趋于抽象的构图,细致区分空间中的层次;再加上剪辑对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和人物对此的暧昧的反映建立起一种疏离的效果。在《放大》中,安东尼奥尼对空间构图的处理由于主题对媒介更为全面的思考变得更为分裂和抽象。

安东尼奥尼的风格在存在主义与现象学盛行的六十年代西方受到高度重视,他也一直激励着世界上许多电影工作者去探索省略情节和开放式结尾的叙述。包括米洛斯·杨索、安哲罗普洛斯等导演都从安东尼奥尼的独特风格中受益良多。科波拉的《对话》(The Conversation)和布莱恩·德·帕尔玛的《爆裂》(Blow-Out)则直接产生于安东尼奥尼的《放大》。

(徐萌)

同类推荐
  • 钢琴欣赏十八讲

    钢琴欣赏十八讲

    《钢琴欣赏十八讲》从17世纪巴洛克时代开始,记述了钢琴音乐三百年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们性格各异,但彼此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钢琴音乐史出现了截然相反的现象,一种是传承,另一种则是颠覆。这两种现象影响了音乐的发展轨迹,也正是在这样的矛盾当中,音乐才层层演进,成为今天我们听到或看到的模样。
  • 扬州八怪的绘画艺术

    扬州八怪的绘画艺术

    扬州八怪是中国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或称扬州画派。为罗聘、李方膺、李鱓、金农、黄慎、郑燮、高翔和汪士慎。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无论是取材立意,还是构图用笔,都有鲜明的个性。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当时画坛上的创新潮流和人们审美趣味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扬州八怪的绘画艺术》为“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系列之一,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扬州八怪的绘画艺术。
  • 艺术创造工程

    艺术创造工程

    本书是余秋雨的一份课堂讲稿,是余秋雨先生多年前在艺术教育的前线进行了探索的成果之一,篇幅不大,却把古今中外对艺术的至高认知溶于一炉,既有奥义,又有实例,既是入门性文本,又是归结性文本,极有重量却又十分好读,足以切实指导艺术创作,也足以细致引领审美。
  • 中国折扇

    中国折扇

    扇子起源于我国的远古时代,从考古资料推测,扇子的应用至少不晚于新石器时代陶器出现之后,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扇子的种类和用途都在不断地演变,扇文化也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折扇》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折扇文化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电影与文化:电影史论·女性电影·后现代美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电影与文化:电影史论·女性电影·后现代美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电影与文化:电影史论·女性电影·后现代美学》分为三部分:第一编电影史:比较研究的视角,第二编女性电影,第三编知识分子理论与后现代美学;内容包括:也谈《中国电影发展史》的历史建构——以中国现代史学脉络为视角,破产的乡村与失衡的现代中国——谈左翼早期电影对中国农村的再现,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目光政治学与“凝视”理论,站在摄影机后面:女导演先驱,元叙事的危机与知识分子的坟墓——评利奥塔的知识分子理论,知识分子与革命——论葛兰西的知识分子理论等。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Playboy of the Western World

    Playboy of the Western World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大学·中庸(中华国学经典)

    大学·中庸(中华国学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远不是一本书所能囊括的。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与此同时,我们给一些文字选配了图片,使读者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帽子下的人生

    帽子下的人生

    如梦如幻,已经分不清真实与梦境,唯一的就是那常年的孤寂与落寞。
  • 小火狐江秋

    小火狐江秋

    它是穿梭于草原中的一团火焰,它是草狐家族的弃儿,它是在歧视、孤独、饥饿和危险中长大的勇士。众叛亲离,它仍然坚强勇敢;家人有难,它却挺身而出……它的故事,就像它那一身绚丽的被毛般耀眼夺目。
  • 腹黑侯爷,嫡妻威武!

    腹黑侯爷,嫡妻威武!

    穿越也就算了,醒来不是豪门世家明争暗斗,居然是破屋烂瓦,亲姐眼瞅着就被卖给五十岁的老头做妾!穿成个古代乡村的小萝莉,还是个丑丫头,亲戚极品,家人懦弱,她如何翻云覆雨,带着自己的家人,自食其力奔小康?大伯贪财狠毒,祖母刻薄吝啬……一个个如狼似虎,日子过不下去了,她要分家!******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只要她自强不息,不懈努力,她就能得到幸福,一路锦绣。本文先种田,后宅斗。种田,是纯纯的种田,温馨、清新、搞笑。宅斗,先是乡村斗,继而才是侯门斗。
  • 在异乡的窗口,守望

    在异乡的窗口,守望

    在世界的维度,思考人的解放。本书为汇聚国际政治、文化、思想精英的访谈集,所涉主题聚焦当代生活,钩沉往昔历史,省察社会现实,彰显公共关怀。作者在其十年的职业记者生涯遍访享有广泛影响力的知识分子,探究他们的生命旅程,倾听他们对世界的独立观察和个人之思,重现他们对重大公共问题的自由发言。本书记录时代风云,呈现社会变迁,是一部集结世界各界精英的洞见之书。
  • 大国师万岁

    大国师万岁

    宫灿是一名热爱历史的理科生。因为车祸他穿越到了明朝末年。他发现他有精钢不坏之身,并且力大无穷。他拥有超越这个时代的认知。他想天下大同!可是真的这么容易吗?封建两千年社会进步缓慢真的是因为认知不够吗?
  • 心中星空

    心中星空

    世界上存在这样一种人,他们外表与常人无异,可是心中暗自藏着超能力;世界上还存在着这样一种人,他们外表也与常人无异,然而,他们的心理存在一些问题。当具有超能力的人去帮助存在心理问题的人,那便是“星空”的世界。这个世界,便是我们的“星空”。
  • 痛苦

    痛苦

    《痛苦》记述作者玛格丽特·杜拉斯在二战期间的个人经历以及对战争问题的思考,也记录了她如何等待被关在纳粹集中营的丈夫的归来。《痛苦》背景是战争,是战争中人的群像,个人所受到的忽视、在庞然大物面前显出的脆弱无助,成为对社会权威的批判。叙述无所不在的欲望、不置可否的爱情成为人在社会的不公正对待面前一种内在的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