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92900000015

第15章 新闻报道中的云南少数民族形象(2)

议程设置理论指出媒介具有为公众安排话题的功能,因此受众会根据媒介对某一问题或人物的重视程度来调整自己对问题或人物的理解与判断。尽管这一理论存在一些学术盲点,但却为我们引导舆论提供了思路。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虽然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仍需要长期的努力,摆脱贫困,提高民众生活、教育水平,改善环境等议题,一直是云南省委省政府工作的重点与难点。作为云南省的主流平面媒体,《云南日报》和《春城晚报》在这方面,其实还有很大的操作空间。

其次,在所统计的相关报道中,只有17.1%的报道是人物报道,只涉及了48个具体的少数民族人物,其余都为事件性的、概述式的报道。而这48个具体人物中,一些是人物的通讯报道,另一些则也只是提到而已,在我们的统计说明中规定只要明确提到人物,即便没有进行详细描写也统计在内。

而在性格特征的统计中,我们也发现,所有的报道中有高达84%的文章根本没有对人物进行任何的性格描写,有78.7%的报道没有明确指出所报道的少数民族人物的年龄范围,77.4%的报道没有明确指出所报道少数民族人物的受教育程度。即便是在人物报道中(占全部报道量的17.1%),仍然有13.7%的人物没有明确的身份、职业,更谈不上什么性格特征了。

这一情况导致了在新闻报道中,云南少数民族的具体形象非常模糊、笼统,性格特征不鲜明。

以人为对象的社会认知,是通过对他人的言谈举止、仪表神态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观察和了解而实现的,通过对他人的细节的观察,人们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和判断,理解对方的行为。这是认知心理学对社会认知途径的基本判断。而社会印象则是在综合各种社会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一旦形成就不易改变,从而形成对对方的刻板印象。

对少数民族人物的形象刻画因报道的粗糙、随意和模糊等特性,在读者心目中形成对这一群体模糊的、不清晰的认知印象,久而久之将影响人们对这一群体的重视与认同。

最后,报道面窄,以农村报道为主,不够全面,时代感也不强。

在我们统计的所有相关报道中,人物有明确的身份和职业的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农民(28.8%)、干部(20.5%)和文化文艺工作者(12.3%)。明显表明报道面、报道题材非常有限,仍然以农业为主,以干部的活动为主,以贯彻少数民族风情的文艺活动为主。这与我们在报道主题统计中所反映出来的以经济、教育和文艺为主的结果是基本吻合的。

新闻报道除了承担社会守望、社会协调和社会化的功能以外,还在无意中建构着媒介环境与世界,形成、影响着社会成员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印象。在对少数民族报道这一问题上,如果仅仅局限于这样的传统领域、报道者的眼光总是投放到这样的地方的话,只能使社会公众对少数民族保持长期以来形成的刻板印象:落后的、原始的、贫穷的、能歌善舞的、奇异风俗的……

不可否认,新中国成立以前,云南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非常落后,有的处于封建农奴制社会,有的处于奴隶制社会,有的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的权益受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保护,政府采取了特殊的政策和措施,努力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权利在社会生活和政府行为中得到有效的落实和保障,在形成平等、团结的良好社会环境中,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民众的生活水平。由于长期的努力,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本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涌现了许多从事科技、文化、教育、医疗等现代职业的少数民族精英,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少数民族观念也发生了巨大转变。

但是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特性,报纸报道需要热闹的、奇异的和美丽的人物和故事,这就使得报纸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文艺活动等报道的分量,记者们热衷于采访演员,报道奇异的民俗、新鲜的旅游景点等内容。同时,对于传统行业如农业生产的报道过多,而对具有现代意味的领域则涉足甚少,一些相对冷静的、严肃的和现代的领域如科技、医疗、文化保护、金融等报道,则相对弱化。

关于人类自我的形成,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说:“个体经验到他的自我本身,并非直接地经验,而是间接地经验,是从同一社会群体其他个体成员的特定观点,或从他所属的整个社会群体的一般观点来看待他的自我的。”由媒介营造的这个拟态现实将对公众理解现实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在上述的媒介环境中,似乎存在这样的暗示:云南少数民族都是生活在农村的、能歌善舞的、天天过节的、落后的、没有文化的、愚昧的、贫穷的一群人,加上媒介日复一日的报道,使公众逐渐形成对于这一群体的刻板印象,而这些刻板印象又将作为“他人评价”进入少数民族自身的自我形成过程中,作为“镜中我”,对其自我认同和角色认同产生负面的影响,从而制约其努力奋发、进取向上和自豪自信的品质获得。

其实在真实的现实生活中,在云南省的各行各业都有大量少数民族在为社会作着各种各样的贡献(全国的情况也是如此),他们中有科技工作者、文化工作者、高新领域人才、教育工作者等等,但我们的报道往往忽略了宣传这些人才的少数民族身份,在受众心目中造成了上述的刻板印象。为了使少数民族报道更加贴近真实,更加充实、生动和具有时代感,也为了更好地宣传少数民族的进步、发展和各民族的团结,我们的记者们可以加强这方面的力度,将有关人物的少数民族族别在文章中点明,这样在报道新闻的同时,又宣传了少数民族的进步和发展,对于改变人们对云南少数民族的刻板印象是非常有帮助的。同时,这样的做法还能有效地扩展针对少数民族报道的题材覆盖面,使报道领域从传统的农业经济、教育和文艺扩展到其他领域,如科技、金融等领域,并使报道更具有时代感。

《云南日报》与《春城晚报》在少数民族报道中的对比

首先是报道数量上的对比——一增一减。《云南日报》在少数民族题材的报道中,数量一直保持平稳上升,甚至在2004年还大幅增长了14个百分点。而《春城晚报》则在2004年下降了12个百分点。当然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春城晚报》的定位越来越突出其城市特色。

其次是报道类型上,《云南日报》注重消息的写作,而《春城晚报》则注重新闻图片的使用。在统计中,《云南日报》上相关报道有56.9%的是有关少数民族的消息(《春城晚报》这一比例是36.5%),而《春城晚报》则有25.4%的是新闻图片(《云南日报》的这一比例是17.1%)。《云南日报》的图片使用一直是其弱项,这与其党报严肃有余、生动不足的特性有关,而《春城晚报》则越来越注重图片、漫画的使用,使其版面生动、形象。

第三,行为主体方面,《云南日报》的主要报道对象是政府行为、集体行为和个人行为,三者平分秋色,分别占37.4%、35.8%和25.2%,而《春城晚报》主要报道的是集体行为,这一比例高达63.9%。这也彰显出两家报纸不同的定位。

第四,内容类型方面,两家报纸关注的内容在基本类似的基础上有所区别,《春城晚报》更加突出其可看性、娱乐性的都市生活报纸特征。

第五,在写作立场中,《春城晚报》更加客观、中立一些,其中立立场占了24.2%,正面立场为69.4%;《云南日报》则有93.3%的报道采取的是正面立场。

第六,在报道中解决问题的途径和人物,《云南日报》更倾向于政府各级干部帮助解决,有43.7%的解决途径为政府帮助解决,42.9%的依靠政府各级干部解决。《春城晚报》在肯定主要依靠政府和干部帮助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加大了依靠自己和社会的力量解决问题的报道分量,在依靠政府帮助解决困难方面比《云南日报》减少了10.4个百分点,而在依靠政府各级干部解决困难方面比《云南日报》减少了4.9个百分点。

第七,在形象报道的清晰、生动方面,《春城晚报》比《云南日报》要好得多。

第八,就两家报纸刊登的新闻图片来看,也有一些区别。

从上表来看,两家报纸刊登的新闻图片都以人物的群像为主,但从人物的动作表情来看,除了两家报纸的图片都着力拍摄少数民族人物的风俗舞蹈动作以外,《云南日报》的图片更倾向于展现人物的劳动,而《春城晚报》的图片则更注重展现人物快乐的面部表情。

从以上各个项目的对比分析来看,《云南日报》作为云南省委机关报,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和人物的报道,报道分量上有所增加,其新闻报道、图片拍摄的取向严肃、大气、注重少数民族地区的重大题材报道,如经济、教育等。但不足之处在于该报严肃有余而活泼不够,这也是这类党报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对少数民族人物的具体报道中犯了笼而统之、高高在上的毛病,虽然报道量大,但传达的具体形象却很模糊,传播效果差强人意。

《春城晚报》作为改革开放后我国创建的第一份晚报,在保持其可信度、公信力的同时,确实体现了贴近民众的特色。关于少数民族的报道,其新闻报道和图片拍摄的价值取向为:注重可读性、娱乐性,注重少数民族地区与都市的联系,也重视重要题材的报道,如经济类。但不足之处在于对少数民族的报道不是非常重视,且报道量有下滑的趋势,这在抓创收、抓效益的媒介经营语境中似乎是可以理解的,但媒介的公共性使得关注边缘、关注弱势应该成为媒介的当然的社会责任。另外,对娱乐、文艺题材的偏重也要注意有度为之,关注少数民族地区和群体真实的生存状态应该成为报纸承担的另一项社会责任。

综上所述,媒介作为营造社会共同价值体系、形成社会共同认知的主要途径之一,对于某一群体的报道规模、强度、具体描绘等,不仅仅只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操作层面的问题,一方面关乎社会公众对这一群体的理解、关注和印象的形成,另一方面也影响到这一群体对自身的认知和认同状况。因此,考察媒介对于云南少数民族的报道情况,对于他们的观念更新、族群认同、发展机会的获得等,具有学术层面与实际层面的双重价值。

参考文献:

米德:《心灵、自我和社会》,赵月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

西美尔:《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行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基础》,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理论与流派》,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单晓红:云南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主任,教授〕

同类推荐
  • 南京血祭

    南京血祭

    经济犯罪现代著名作家阿垅写于1939年的报告文学体长篇小说《南京血祭》(原名南京),是第一部纪实南京大屠杀和南京保卫战的史诗般的作品。
  • 陆费逵谈教育(名家谈教育)

    陆费逵谈教育(名家谈教育)

    《陆费逵谈教育(名家谈教育)》共收陆费逵关于教育和人生的文章45篇。前面部分的文章均为陆费逵先生以一个教育家身份所撰写的关于教育的心得文章,主要收录了能够代表陆费逵教育思想的全部重要文章,如《灵魂与教育》《论人才教育、职业教育当与国民教育并重》《学然后知不足,做然后知不能》等;后面部分的文章是陆费逵所写其他方面的文章,包括他回忆《辞海》的编纂、青年时期,及谈孝道、勤俭、实业、读书等方面的文章。
  • 新旧教育的变与惑

    新旧教育的变与惑

    本书由南怀瑾先生的专题演讲整理而成。在演讲中,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对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变迁及其对人们心理状态的影响,作了透辟的论述,提出了许多值得审思的问题。内容叙及:清末民初的社会思潮;重大的政治事变;中西文化的冲撞;学术思想的演变;古代的文化教育制度;现代的道德价值观念;老少之间的代沟;新旧不同的读书;旧八股与新八股;私塾与家教;尊师重道;安身立命;以及青少年的个性、学识、心理、经验、行为,等等。言语委婉,知识丰富。
  • 鄂温克人与电视

    鄂温克人与电视

    本书以态度与行为的微观视角为切入点,重点研究电视对鄂温克人认知、情绪情感、行为意向以及行为变化的影响,并且就电视影响鄂温克人态度与行为改变的因素作了详尽的阐述与分析。适读对象:新闻传播、心理、教育等专业的师生、研究者及爱好者。
  • 民国模范作文(日记篇)

    民国模范作文(日记篇)

    民国小学生日记PK当代小学生日记。继“开明国语课本”之后,再现民国语文教育风采!101篇民国小学生优秀日记,展示不同的少年中国!给当代语文教育一面镜子!给当代青少年一面镜子!全面展现民国小学生所思、所历、所感、所悟。在民国老课本引起广泛关注,并火热畅销之后。近日,民国小学生作文又被媒体疯狂转载,同时与当代小学生作文进行了比较,引起了热议。民国小学生作文多数语言功底扎实深厚,视角高远,思想深刻,最可贵的是,较少虚假套话。
热门推荐
  • 世界十大科学家(共10册)

    世界十大科学家(共10册)

    影响孩子一生的科学家传记,全方位拓展青少年阅读视野,树立孩子坚强意志力,打造未来精英!从牛顿到诺贝尔,引用翔实历史资料,讲述科学家不平凡的一生。让孩子在轻松快乐的阅读中积累知识、夯实基础,引领青少年走向科学体验科学。套装收录《哥白尼传》《伽利略传》《牛顿传》《法拉第传》《达尔文传》《诺贝尔传》《爱迪生传》《莱特兄弟传》《居里夫人传》《爱因斯坦传》。这些在生物、物理、化学、机械制造等各个领域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如何穿越蒙昧,高高擎起真理的明灯,为人类造福的?这套传记丛书用翔实的资料,生动引人的故事,讲述科学家不平凡的一生。
  • 史前最后一只恐龙

    史前最后一只恐龙

    枝繁叶茂的亚热带丛林中,一只冠齿兽正在河边从容地喝水,丝毫没有注意到长草丛后面几只中爪兽阴鸷的小眼睛;河流上游,一只成年鳄鱼将整个身体潜入水下,伺机来一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好戏。 然而这场已经准备好的连环杀戮盛宴却因为一只矮暴龙的插手而泡汤了。眼看猎物被这恶霸夺走,中爪兽们只能够无奈地互相舔舔伤痕,继续物色下一个目标;至于那只潜伏的鳄鱼,则早已经吓得逃回了老窝。 这一幕情景发生在新生代,晚于二十一世纪科学家们推测的“白垩纪—第三纪恐龙大灭绝事件”至少一千万年。 作为新生代最后一只恐龙,乔华感到自己任重而道远。 “你能想象出当我知道自己是最后一只恐龙后的那种绝望么?”乔华用爪子轻轻挠着发白的肚皮道,“这就好比重生成了张作霖,结果一问旁边的副官自己在哪儿。尼玛,皇姑屯!”
  • 晚星昭昭

    晚星昭昭

    “顾昭,我喜欢你!”这是顾昭第一次见韩空时听到的话。那个秋天,他最大的收获,就是遇到了她。在毫无防备的时候,她像一束阳光,照亮了他的人生。他们一起携手,从迷茫,到清晰,再到坚定...陪你到日暮,仰望,晚星昭昭。余生,有你,足矣。我们要做的,就是拉着彼此的手走到最后,其他的,交给命运。本文两情相悦,通篇甜宠,欢迎入坑。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放置成神

    放置成神

    有了放置系统,挂机也能成最强,阿杰无意得到最强挂机系统,一路挂机,居然还走上巅峰
  • 马云的颠覆智慧

    马云的颠覆智慧

    他自称完全不懂网络,却打造了阿里巴巴帝国,颠覆了中国互联网生态:他演讲激情澎湃,不走寻常路,成为一名孜孜不倦的布道者;他宣称在阿里巴巴,股东的地位在顾客、员工之后,股东却纷纷向他伸出橄榄枝!他如何以颠覆完成超越?
  • 红庐:雅加的沉香(郭小东文集)

    红庐:雅加的沉香(郭小东文集)

    沉木香,孕结古树腹中,生深山之內,或陷或现,其灵异不可测,似不欲为人所知;而一种识香黎人,数十为群,构巢于山谷间,相率祈祷山神,分行采购,犯虎豹,触蛇虺殆所不免,及觅获香树,其在根在斡在枝均不能见,黎人则以斧敲其根而听之,即知其结于何处,破树而取焉。其诀不可得而传,又若天生此种,不使香之终于沉沦也。然树必百年而始结,结又百而始成,虽天地不爱其宝,而取之无尽,亦生之易穹,且黎之智者,每畏其累而不前,其愚者又误取以供爨烧,及至香气芬馥已成焦木矣。
  • 妖倾思无邪

    妖倾思无邪

    据传闻说,音妖族的大灵女,也是整个魔域里所有生灵畏惧也厌恶的战魔,她一颦一笑妖魅入骨杀伐全凭心情,一曲琵琶间倾灭一个种族,她是活在地狱边缘的,她的世界没有光,没有颜色,没有信任,只有血腥。羽诺是她世界里唯一的一缕阳光,为了这暗夜中的唯一一道光,哪怕等待万万年都甘愿。
  • 一品农妃

    一品农妃

    她开始觉醒,并用自己的双手打拼出一个锦绣田园!
  • 佛养心,道养性:用佛的境界道的胸怀点释人生

    佛养心,道养性:用佛的境界道的胸怀点释人生

    从淡泊、立身、烦恼、随缘、平常、 包容、谦逊、信念、精进、学问、交友、生活等方面 ,以清新的语言和生动的故事,多角度、多层次地阐 述了佛家和道家博大精深的思想,揭示生活妙理,点 破世俗迷障,以睿智的机锋给世人以深刻的启示,为世人指明人生的方向,是滋润心田的一泓清泉,是治 疗苦病的一剂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