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92900000005

第5章 “我是谁”:论当前中国媒体的身份危机(1)

邵培仁、邱戈

“身份”这个概念来源于identity这个英文单词,在我国有时被翻译成认同。这是一个被心理学、社会学、哲学、文化研究、政治经济学、日常生活等各种各样的话语介入的一个概念。“作为一个概念,‘身份’已被置于一系列急迫的理论论争和政治问题的核心地位”,具有错综复杂的内涵。因此,出于分析的实际需要,我们将避开关于身份问题的复杂和庞杂的理论话语梳理,而直接选择与我们讨论的主题相关的身份概念群作为我们的论述基础。这有利于我们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澄清一些问题,增进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和理解。也可能给这个概念增加某些新的内涵,当然也会带来一些偏颇。

“身份就是一个个体所有的关于他这种人是其所是的意识。”身份或者认同包括个体或者集体的社会性构成因素,这是其客观的物质现实,同时也包括对自我客观物质存在的意识和确认,这种确认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主观意识的能动性。这种界定涵盖了身份和认同两个概念的不同语义侧重面,构成一个概念整体。

本来身份概念主要是针对人的个体或者民族的,那么用于分析媒体这个社会性的结构或者组织是否同样有效呢?答案是肯定的。一方面媒体作为一个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的机构对人们的身份或者认同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促使许多的研究者讨论媒体和个人以及群体、国家民族认同的关系。此类的著作和论文很多。那么,媒体在人的身份和认同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使我们联想到媒体在传播和影响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对社会成员和群体自身身份界定和认同的影响,等等。另一方面,媒体作为一个社会组成部分和影响力发射物,要发挥其社会功能,必然要具有某种社会地位和“身份”,同时也会产生对自身身份的界定和认可,并通过其传播行为反映出来。因此,将“身份”概念作为分析工具,用来分析中国媒体及其存在的问题是适用的。

当代中国媒体身份的角色构成

关于身份的研究,我们可以从早期社会学的角色理论中发现某些端倪。他们主要是从角色和地位的关系出发来研究人们在社会中的自我定位,这已经部分涉及和预示了身份问题。社会学者还从社会结构角度出发提出了“角色丛”概念:“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行为的多样性,我们可以用‘角色丛’这个概念来描述与行动者的各种身份中的某个身份相联系的所有角色的集合。”角色概念主要是通过对角色和地位的复杂互动来讨论个人的自我确认的,概念本身已涵盖了身份问题,但是角色概念和身份概念显然属于不同的话语范畴,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在本文中我们借用角色和“角色丛”的概念来确认社会各种力量和因素对中国媒体提出的角色要求,各种角色要求所形成的“角色丛”实际上构成了当代中国媒体身份整体的社会性现实权力基础,这些角色要求构成了差异面和影响媒体认同的力量因素,是媒体自我认同的起点。

1.政府“喉舌”。中国媒体的一项中心的使命就是充当党和政府的“喉舌”。“喉舌”不仅是党和政府长期以来对新闻媒体的明确要求,也得到了新闻界和学术界的认同和肯定,并且也落实在具体的传播行为中。这种角色的扮演在媒体的身份构成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同时通过“党和政府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忠实的代表”的理论推演,媒体又顺理成章地获得了“人民代言人”的角色。社会对媒体主导角色的要求和媒体对自我身份的定位,是如此的和谐统一,身份问题根本不存在。当前,“喉舌”角色定位仍以三种方式继续存在:一是历史记忆的力量。因为“只有以个人的记忆为基础,才能形成某种个人认同感”。那么,对于党的“喉舌”的历史记忆必然成为当下媒体认同、身份界定的重要来源。二是现实控制的力量。媒体领域的改革开放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媒体的表达空间宽松了,但党和政府仍“几乎在所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领导作用和控制功能”。三是媒体利益的考量。媒体承担党和政府代言人的角色不仅已经“习惯成自然”,而且他们发现这利大于弊。

2.经营主体。市场经济要求中国媒体既要追求社会效益,也要追求经济效益;既是传播主体,也是经营主体;既是事业单位,也是企业机构。作为经营主体,它必须通过特殊的生产和营销模式来获利,并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它的生产不是单纯的媒介生产和物质生产,而是信息生产与媒介生产、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有机结合;它的营销也不是一次性的,而是N次性的:一是将信息转化成商品买卖,二是将受众转化成商品买卖,三是将经营过程转化成增益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媒体作为经营主体,实际上既是“生产者”又是“营销者”,既是“信使”又是“商人”。这种角色的出现和身份的转换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3.全球媒介。媒介全球化是指一种对媒介经营活动应该是全球性的而非只局限于本地范围内的认识及其活动过程,具体表现为媒介生产、销售和传播的全球化,以及媒介管理、法规和影响的全球化。一方面,媒体作为一种信息、文化传播的工具,本身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起到了一个重要的中介作用,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信息的传播和沟通,就不会有全球化这个提法,因为全球化在当前各个特定的地域、国家最大的影响和最清晰的表现体现在观念体系和文化体系方面。另一方面,媒介自身也必然被卷入全球化这一浪潮中,会引起媒介角色定位的一些变化。媒体有了一定全球化的角色要求,它构成中国媒体“角色丛”上的重要一极。中国媒体不仅仅是中国的,它还是世界的。在这里我们是把全球化当做一种简单化的外来力量,这种力量很强大,必然对中国媒体提出角色的要求。这种整体角色要求的变化也会深深影响中国媒体的其他角色定位。

4.社会公器。媒体作为一个信息和文化传播的中介,一直是以公正的“人民代表”的角色自居。我们认为,有几个方面的力量决定了其角色地位。首先,媒体具有物质基础的力量。根据哈贝马斯提出的交往行动理论,传播沟通就是主体间的交往过程,这个过程是理解的过程,是意义在主体“之间”生成的过程。有效的传播沟通则必须遵守四项游戏规则:可领会性、真实性、真诚性和正当性。它又以主体间性开辟出了一个有别于“官方领域”的“公共领域”,并以此作为现代传播的生存空间。这也就是媒体被称为“社会公器”的现实基础。虽然哈贝马斯提出的“公共领域”基本是属于精英话语的,但也可以部分说明民间话语的情况。从传播的实际情况来看,传播的优势和权力正在向受众转移,消极、被动的受众正变得日益积极、主动,他们的视听感受也牵动着媒体人的每一根神经。因此,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必然要满足受众的要求,倾听他们的声音,维护他们的利益,反映他们的生活,有时甚至要迎合他们并不高雅、健康的视听欲望和需求。受众也需要从媒体了解信息,表达心声,从媒体获得一定的表达空间。特别是有了互联网之后,受众的自由表达空间有所拓展。但是,媒体与受众的双向互动只有在特定的物质基础和传播空间才能达成,媒体的受众代言人的角色才能得到确认。

其次,社会观念体系的力量。这主要表现为虚构的公众观念。实际上不管是“人民”、公众和受众都是极度抽象的产物,是难以捉摸的、看不见的虚构物。“人们制造出它们是为了让不同的制度掌管它们自我生存的机制。可以从经验、理论和政治等方面想象受众,但想象出来的永远是满足进行想象的制度所需要的虚构物。受众决不是‘真实的’,或外在于它的话语结构的。并不存在作为一个不是制造出来的范畴的‘实在的’受众,也就是说,受众本身作为陈述时,人们才能遇到它们。而且,它们极少自我陈述,以至于几乎总是空缺。”因此,受众概念的界定是某种观念的结果。从这些抽象的观念出发,宣布代表公众和正义无疑是一种最好的策略:从政府立场出发,为人民说话是媒体言说合法性的保证;从市场经济出发,为受众说话,获取受众的信任是媒体获得最大利益的手段;更加重要的是传播理论和传播教育体系对这种虚构的公众观的推广,不管是“社会公器”的说法,还是“人民喉舌”的说法,甚至包括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等理论,合力建构了媒体是公众代言人、社会公器、社会正义的虚构的观念。我们认为,虽然媒体作为受众代言人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是虚构的,但这种虚构并非就是错误的,实际上它已成为一个媒体应该和必须面对的现实,当然也是一种生存策略。

5.传播角色。任何媒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一些基本的普遍意义上的功能性的传播要求和角色,它报道新闻被称为“社会哨兵”,它传递知识被称为“人民教师”,它揭露腐败、鞭挞丑恶被喻为“社会医生”,它丰富生活、愉悦身心被比作“娱乐工厂”,等等。但是,这些称呼并不具有真正社会学意义上的身份特征,它只是媒体在传播过程中所扮演的纯功能性的传播角色。这些角色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丰富和充实了媒体作为“政府喉舌、市场主体、全球媒介、社会公器”四种基本角色的具体社会内涵。在这四种基本角色中,全球媒介的角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对于中国来说,媒介全球化的趋势无疑是一种复杂而又新颖的角色要求,具有当代性,它将给其他三个角色所要求的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变化。

同时,角色并不等于身份。这些媒体的基本角色和功能角色所要求的背后的具体物质现实基础和媒体自我认同的倾向(通过其行为表现出来),将决定媒体身份的性质。就“身份就是一个个体所有的关于他这种人是其所是的意识”这个概念来说,角色要求的真实物质现实基础就是“其所是”;媒体的自我认同倾向就是认为它“是其所是的意识”,两者合一构成媒体身份。如果媒体自我意识能够和角色的物质现实基础协调一致,那么我们说媒体身份是同一的;如果媒体的自我意识和角色不统一,那么媒体的身份就是分裂的,就会产生身份危机。

中国媒体的角色冲突

由上分析可知,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媒体面临着多种角色的要求,但是这些角色要求并不是一致和均衡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种种的冲突和矛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政府代言人角色和市场主体之间的冲突。作为政府代言人,媒体首先应该追求最大的政治利益和最佳的社会效果,维护政府所要求的社会整体秩序的建立。但是,作为市场的主体,媒体追求的又是最大的商业利益和最佳的经济效果,维护媒体在市场经济中的自由竞争机制和自主决策权力。在冲突和矛盾的双重挤压下,媒体为了生存与发展有时会契合权力的要求,有时又会解构权力的取向;有时讨好了政府却让公众拂袖而去,有时公众叫好又让政府怒发冲冠。左右为难的中国媒体正在丧失原有的尊贵职业的身份,而变得与“卖东西的”没多大区别。

同类推荐
  • 中国传媒产业结构升级研究

    中国传媒产业结构升级研究

    近年来,随着传媒制度的创新,资金、人才、技术等市场要素快速投入到传媒产业发展中来,引起传媒产业结构的急剧变化,产业升级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日益凸显。本书是中国传媒产业结构升级研究的最新成果,运用经济学相关理论,并结合深入的实证分析,阐释制度因素和市场供给因素对传媒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提出中国传媒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选择。
  • 舒新城谈教育(名家谈教育)

    舒新城谈教育(名家谈教育)

    本书选取舒新城先生谈教育的文章22篇,其中有专论初、中等教育的文章,也有对社会现实与教育实际间关系之论述,见解之深刻,对于当世之教育亦有借鉴意义。或许有读者会想,民国时所谈的教育于今有什么意义。读罢本丛书这10位真正教育家的文章,你会发现,中国今天所有的教育问题在那时都已经存在,他们的思考即使放在今天依然是超前的。对于思想,有时跟你所处的时代关系不大,跟思考的人有关。
  • 山寨革命

    山寨革命

    从iphone到hiphone,从山寨版刘德华到山寨版周杰伦,旺子牛奶、Nlke运动鞋、百谷虎搜索……2008年,“山寨”一词呼啸而来,并成为当年最火的网络词汇。
  • 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十论

    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十论

    本书紧密结合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深刻变化和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融合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研究方法,试图科学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基本范畴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使命、功能、地位、结构、过程、矛盾、规律和调控系统,构建起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全新内容体系,使之成为一部党性鲜明、科学性强、普适性广的专著,从而为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作出一定的理论贡献,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和价值导向。
  • 大学该怎么读:给大学生的75封回信

    大学该怎么读:给大学生的75封回信

    本书是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在担任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期间,利用一个寒假给75位大学生的回信。书信的内容涉及大学生活与学习的方方面面,包括如何选书、如何读书、如何做读书笔记以及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与就业前的准备等。内容丰富,语言朴实,对当代大学生真正上好大学这堂人生课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热门推荐
  • 打死那个圣人

    打死那个圣人

    正气道,以积累浩然正气实现修为增长并获得强大实力的修炼方式。因为必须积累浩然正气,修炼者自觉惩恶扬善,甚至走向极端。致使全天下都是一副正义色彩,没有小偷,没有乞丐,没有恶霸。恶人成了修炼者提升修为的垫脚石,人人“爱”,一出现就被疯抢,成了过街老鼠,只能躲在阴暗角落里瑟瑟发抖。这是一个变态不正常的世界,需要一个强大的恶魔来改变。
  • 可爱的男朋友

    可爱的男朋友

    曾可爱的男朋友,是个可爱的男朋友。故事的一开始,她是重点高中的学霸,又风趣又可爱,人人都爱她。他是重点高中的吊车尾,他爸给学校捐了一栋楼,才有了他的入学名额。女学霸,书呆子,聪明过人,自恃清高……富家子,没头脑,纨绔子弟,游手好闲……故事的中间,他是餐饮集团的太子爷,当着副总,开着豪车,香槟美女,快意人生。她是学成回国的海归,精英助理,每天工作的第一件事,是要确定副总在工作岗位上。他们住在一个房子里,睡在一张床上,他们之间有一个叫亚历山大的三岁男孩和一只曾经叫亚历山大的法国斗牛犬。但是他不相信她会爱他,她也不相信他会爱她。故事的后来你是年少的喜欢。--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糕点总裁,巨色可食

    糕点总裁,巨色可食

    看到你的第一眼,我就想睡你。——题记整个餐桌上堆满了面包,然而全都惨不忍睹。……
  • 帝医风华

    帝医风华

    推荐自己新书《影帝今天做人了吗》沐家有女,不学无术,貌丑无颜,一无是处?她是被陷害的!天圣国师,清贵绝尘,风华绝代,悲天悯人。假的!当穿越女毒医VS腹黑伪国师,他骗她,宠她,藐视她,最后还要娶了她她欺他,坑他,压榨他,绝对不会放过他。“小姐,国师大人请您去干大事,奉上五个大洲,神兽百只,另有百亿墨晶。”拍了拍衣摆,某女施施然起身,“东西留下,人,丢出去。”
  • 致苏沅昭

    致苏沅昭

    苏沅昭一直深信自己有好运护体,上学考试低飞过线进入满意的大学,毕业还能低飞进电视台工作。谁知跟于诚分手之后,她就开始诸事不顺,莫名卷入一场网红的绯闻,被众多网友攻击抢了网红的男朋友。于诚:“友情提醒,这个时候,你首先需要找一名律师来震慑网友;其次你需要找一个男朋友撑场,破除跟网红男友的绯闻。”苏沅昭愁眉不展:“去哪里找这样的人?”于诚:“不巧,在下我两个要求都能胜任。”苏沅昭:“……”请问这是前男友强行复合吗?于诚勾唇一笑,忽然伏身吻过来。“你干什么?!”他扬扬手机,无赖道:“制造恩爱艳照啊,不然怎么说服那些黑你的网友。”苏沅昭:“……”“好了,就当给我律师费吧。”他依旧笑着,声音却森然,“你知道,我很贵的。”
  • 以孝树人:孝与古代教育(中国孝文化丛书)

    以孝树人:孝与古代教育(中国孝文化丛书)

    中国古代孝教育包括国家对于孝的教育、学校对于孝的教育、家庭对于孝的教育、文学作品中关于孝的教育。本书也分别从这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其中在国家对于孝的教育中,重点论述了古代统治者为了提倡孝道而作出的表率和不同历史时期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有关孝的政策措施。
  • 快穿之化仙

    快穿之化仙

    她选择投入忘川,舍弃身体,去往不知名之界,为想要的一切。我们何以知晓,我是我?不谈情不说爱无CP
  • 不要成为思维的仆人

    不要成为思维的仆人

    性不是速度的产物,性应该是爱的产物。如果我们只注重速度时,我们性中的灵性成分是很少的。如果性的程度是慢慢进行的,那么则证明我们相互关注对方的感受、情感,这就证明两者之间爱的成分很多,灵性的成分很多,这才是性爱的。只有如此,我们才会相互融人对方之中。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打破了中国人的有序生活,不但使每个人——无论男女或老幼均体验到了生命的脆弱性和终极性,有限性和相对性。同时,也感受到了人并非自然界的主宰,其他同我们一样生存的生命——无论是野生的动物,还是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病毒、细菌),均可以威胁到我们的生命。
  • 关东第一枪

    关东第一枪

    一段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九一八事变。在东北广袤而多情的黑土地上,抗日义勇军风起云涌。铁骨柔情的土匪头子章啸天,联合其他绺子,在外敌入侵时毅然摒弃前嫌,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打响全国民众抗战第一枪。章啸天率领的义勇军,武功盖世,百发百中,以飓风浩荡、气吞山河之势,横扫侵占东北的日本关东军。胆识过人的章啸天,从不按套路出牌,声东击西,诱杀汉奸,一次次挫败了日军的阴谋和气焰。在枪林弹雨中,演绎着荡气回肠的侠肝义胆,同时也演绎着黑土地上特有的爱情故事,激荡着惊心动魄、感天动地的英雄赞歌。
  • 时光依然在等你

    时光依然在等你

    末旎旎有一个小竹马,整天凶她,瞪她池弦愣了愣,一脸严肃的说“不知道,但妈咪说那是个宝贝”“真的吗,那送给我好咩”末旎旎咬了咬手指,再扬起微笑????对池弦说(这是一个女追男的故事,故事主打甜甜甜,希望大家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