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12900000015

第15章 养生养心,生命健康(2)

【专访】

庄子认为,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容易扰乱人的意志;容、动、色、理、气、意六者,容易束缚人的心灵;恶、欲、喜、怒、哀、乐六者,容易影响人的品德;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容易阻塞人的大道。“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不为也。”只有去掉“四六”,才能达到“忘我”的境地。没有了食、色、名、利等索取的欲望,心神才能“清静”无浊,“静则无为,无为则俞俞(愉快的样子)。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

清静无为。清静,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具体地说,就是《道德经》所谓的“少私寡欲”,因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宜“致虚极,守笃静,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其根,归根曰静”。人之神静,有如浊水,静之徐清。《庄子·天道》云:“水静犹明,而况精神”、“静则无为……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这种清静无为以长寿的思想,一直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浸透到养生学中养精神、调情志、气功导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

在庄子看来,进入虚静状态之后,人抛弃了一切干扰和心理负担,就会忘掉一切,甚至忘了自己,不再受自己感觉器官的束缚和局限,而达到认识上的提高。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圣人在几千年前就提醒人们,千万不要有贪心和贪欲,它会影响你的自由的生活。只有摒弃贪心贪欲的人才会生活得坦然,才能立身长久。

历史上有一位伟大的国王亚历山大,当时他征服了许多王国,在胜利返回的途中,突然病倒了。此刻,占领的土地、强大的军队、锋利的宝剑和所有的财富对他来说都毫无意义,他明白死神很快会降临,但他已无法回到家园。

于是,他对将士们说:“在不久的将来,我会离开这个世界,但我有3个遗愿,你们要完全按我说的去执行。”将士们含着泪答应了。

亚历山大慢慢地说:“第一个遗愿是,我的棺材必须由我的医师独自运回去。”他喘了口气,接着说道:“第二个遗愿是,当我的棺材运向坟墓时,通往墓园的道路要撒满我宝库里的金子、银子和宝石。”亚历山大裹了裹毛毡,休息了片刻,继续说:“最后一个遗愿是把我的双手放在棺材外面。”聚集在他身边的人都很好奇,但没人敢问为什么。

这时,有一位亚历山大最宠信的将军吻了吻他的手说:“陛下,我们一定会按您的吩咐去做,但您能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吗?”

最后,亚历山大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说道:“我想让世人明白我刚学到的三个教训。我让医师运载我的棺材,是要人们意识到医生不可能真正地治疗人们的任何疾病。面对死亡,他们也无能为力。我希望人们能够懂得珍爱生命。第二个遗愿是告诉人们不要像我一样追求金钱。我花费了一生去追求财富,但很多时候却是在浪费时间。第三个遗愿是希望人们明白我是空着手来到这个世界,又是空着手离开这个世界的。”说完他闭上眼睛,停止了呼吸。

在我们的一生当中,我们都在不断地追求身外之物,追求着名,追求着利,有时我们想拥有的内容太多了,心思太复杂了,我们的负荷太沉重了,因而烦恼不断,把自己的身体就这样折腾坏了。

人类的生活每时每刻都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主要是体现在精神因素方面。情志活动是精神活动的重要内容,“七情”就是指人类情志活动所产生的七种感情变化,七情太过是中医学重要的病因之一,即使是体格强壮的人,急剧的精神创伤或长期的精神刺激超过了人体生理的调节范围时,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七情致病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不仅限于精神性、机能性的疾病,也会导致器质性的病理变化。当代医学的大量实验研究也证实了精神因素与某些器质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消化道溃疡等)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由此可见精神活动的调节,对疾病的防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畅性情以养生是重要的保健措施。

“恬虚无”养生是从物质第一性的朴素唯物主义立场出发,认为疾病是物质性的,由于外界因素和机体运动失去平衡而致病。精神由物质产生,是客观事物的存在和反映,才会引起七情之产生和变化。物无神灭,从而主张养性颐神,重视道德修养,俭朴生活,劳逸适度,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寻求高尚境界的精神愉悦和心理平衡。“常人不可无欲,复不可无事”,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关键在于制念定性,不贪横财,不做亏心事,勤奋努力地用自己的良心与智慧去自谋财富。知足常乐,摒弃杂念,宁静淡泊,畅遂情志,愉悦平和,做到自慎和节制。唐代大医孙思邈曾提出:“约私心,靖躬自思。”

因为人之有为皆因欲念而起,欲念一起则心动,心动则意动,意动则神动,神动则气动,气动则形动,形气神动则必然神驰于外,气散于中,精耗于内,健康为之受伤。要防止这种局面的发生唯有一法,就是虚其心,静其神。心虚则欲望不起,神静则念头不生,心清神静,根本坚固,形神相亲,则能长生久视。在这一点上,庄子说得更明确:“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在很久以前,有一位老和尚,每天天还没亮就开始扫地,从寺院内扫到寺外,从大街扫到城外,一直扫出离城十几里,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

这个小城里的人,在很小就看见这个老和尚在扫地。那些做了爷爷的,从小也看见这个老和尚在扫地。老和尚虽然已经很老了,就像一株古老的松树,不见它再抽枝发芽,可也不再见衰老。

一天,这位老和尚坐在蒲团上安然圆寂了,这个小城里的人谁也不知道他究竟活了多少岁。过了若干年,一位长者走过城外的一座小桥,见桥石上镌着字,字迹大都磨损,老者仔细辨认,才知道石上镌着的正是那位老和尚的传记。

人们根据这位老和尚所遗留下来的记载进行推算,却发现他活到了137岁。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领悟出清静无为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静静地生活,静静地享受,用不着去承受大喜大忧,也用不着承受大富大贫,要知道,生活清贫而不受精神之苦,行为相对自由洒脱而不受倾轧逢迎之累是滋养身心健康的良法。

道家认为,体道的过程是心灵净化的过程。首先是“心斋”:“惟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养生当以虚无、清静为本。保持虚无的状态,有利于人体气血的充盈(山谷虚空,所以有水流的汇聚)。清静可以胜炎热,可以减少人体的消耗。过度的劳作、躁动,则会消耗人的气血。身体差的人特别要注意!道的本质是虚无的,所以保持虚无的状态应当如同“道”一样。天的本质是清静的,所以保持清静的状态,应当如同天一样。而静心,则应当如同混浊之水逐渐澄清。

古人认为要达到健康长寿、颐养天年必须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这句话告诫人们要安于平淡的生活,不要追求过分的物质享受,不要与别人攀比,更不要有非分之想,要随遇而安,心安理得,才能知足常乐,情志舒畅,并达到较高的修养。

【专访总结】

纵观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而身心疾病的发生也越来越多,工作和生活中诸多的压力长期无法消除,紧张焦虑的情绪无处宣泄,亚健康和抑郁症成为都市人的多发病。其实,我们如果能够按照庄子教诲的那样“恬淡虚无”,稍微降低对物欲的追求,就能够给自己减压,从而达到精神内守,身心愉悦。人生苦短,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是迷失在物欲横流中,身心疲惫,还是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在了解了庄子养生的精辟理论后,大家一定会有新的认识,并将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工作、生活乃至人生。

专访三十二:大喜不喜,大怒不怒,可以养心

【引子】

小恐惴惴,大恐缦缦。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

——《庄子·齐物论》小的惧怕惴惴不安,大的惊恐失魂落魄。他们有时说话就像放出的利箭,窥伺到别人的是非来攻击;有时又片语不吐就好像有过盟约一样,那不过是在等待制胜的机会。他们衰败如秋冬的草木,这是说他们在日益销毁;他们沉湎于辩论的作为中,致使他们不可能再恢复到自然本性;他们心灵闭塞好像被绳索缚住,这说明他们已衰老颓败,没法再使他们恢复生气。

【专访】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认为:“这一段文字是庄子形容人如何消耗自己的神与气,最后到那个一点阳气都没有的可怜境界。”那么这个可怜境界是如何导致的呢?南先生解读说:“人一天到晚总是活在恐惧中,恐惧钱掉了,恐惧生病了,恐惧没事做,恐惧没饭吃。在某一个小问题上一动,肯定会引出大烦恼,然后成天在心里倒腾,做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企望成功。一个人每天在惶恐、忧虑中度过,最终会将自己的精神耗尽,而变得毫无生气了。”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如果整日里为一些不着边际的小事担心,结果只能被无谓的惶恐和忧虑耗尽精神。中医学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亦称“七情”。其中怒、喜、思、忧、恐为五志,五志与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

恐,是指恐惧不安、心中害怕。我们常将“惊”、“恐”并提,但是二者又不完全相同,惊多自外来,恐常由内生,恐常由惊转变而来。“恐则气下”,“恐伤肾”,恐惧过度则消耗肾气,使精气下陷不能上升,升降失调而出现大小便失禁、遗精、滑泄等症,严重的会发生精神错乱、癫病。

悲,是指悲伤。遇到难过的事情,因悲伤而哭泣是人们正常的情感反应。中医认为悲则气散,适当地哭泣可以使郁结之气抒发消散,对身体是有益的。现代医学也证实当人悲伤时流泪可以排出体内的毒素,缓解不良情绪,因此“男儿有泪也要弹”。任何事物都有极限,悲伤太甚或时间过长,则可消耗肺、肾之气,出现气短、心悸、胸闷,在精神上表现为意志消沉、悲观厌世。现代科学证明过度悲伤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得癌症。

因此,我们可以认识到过度的情绪反应对身体伤害之大,懂得养生的人要会使七情调和,不要超越情感的极限。“静则神藏,躁则神亡”,只有身心清静,才能精神内守。如果心情浮躁,就会使精气外泄,甚至神气消亡。

养生注重养德。

讲究养生之道,必须注重道德修养。养生贵在养性,而养性首先即要养德。古代学者早就提出“仁者寿”的理论。良好的道德情操,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孙真人卫生歌》说得好:“世人欲识卫生道,喜乐有常嗔怒少,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

这是修身养性的至理。与此相反,缺乏道德修养的人,特别是那些被名利枷锁捆住手脚的人,常常患得患失、斤斤计较,他们往往会未老先衰,自然难登“仁寿之域”。

唐代著名禅师石头希迁又被称为“石头和尚”,91岁时无疾而终,谥号无际大师。希迁曾为世人开列十味奇药:“好肚肠一条,慈悲心一片,温柔米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骘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服用方法为:“此药用宽心锅内炒,不要焦,不要躁,去火性三分,于平等盆内研碎,三思为末,六波罗密为丸,如菩提子大,每日进三服,不拘时候,用和气汤送下。果能依此服之,无病不瘥。切忌言清行浊,利己损人,暗中箭,肚中毒,笑里刀,两头蛇,平地起风波——以上七件,速须戒之。”

希迁的养生奇方其精要在于养德。养德“不劳主顾,不费药金,不劳煎煮”,却可祛病健身,延年益寿。德高者对人、对事胸襟开阔,无私坦荡,光明磊落,故而无忧无愁,无患无求。身心处于淡泊宁静的良好状态之中,必然有利于健康长寿。

古人认为要达到健康长寿、颐养天年必须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这句话告诫人们要安于平淡的生活,不要追求过分的物质享受,不要与别人攀比,更不要有非分之想,要随遇而安,心安理得,才能知足常乐,情志舒畅,并达到较高的道修养。

【专访总结】

纵观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而身心疾病的发生也越来越多,工作和生活中诸多的压力长期无法消除,紧张焦虑的情绪无处宣泄,亚健康和抑郁症成为都市人的多发病。其实,我们如果能够按照《黄帝内经》教诲的那样“恬淡虚无”,稍微降低对物欲的追求,就能够给自己减压,从而达到精神内守,身心愉悦。人生苦短,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是迷失在物欲横流中,身心疲惫,还是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在了解了中医情志养生的精辟理论后,大家一定会有新的认识,并将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工作、生活乃至人生。

同类推荐
  • 生命的菩提

    生命的菩提

    《唯识述记》云:“烦恼障品类众多,我执为根,生诸烦恼,若不执我,无烦恼故。”《生命的菩提》由于仲达编著,《生命的菩提》意在化解世人内心的苦痛,使迷惘者渡过心灵苦海,心生净土,修出佛心禅性,回归自性的灵山。愿人人都能以一颗阳光健康之心,享受禅的超越与洒脱。
  • 活着真好(2):感悟生命,感恩生活

    活着真好(2):感悟生命,感恩生活

    追求生活的真谛、充实自我的心灵,空虚是得不到充实的忧郁,充实是摆脱了空虚的满足。
  • 道德经通解(平装)

    道德经通解(平装)

    本书稿是作者学习《道德经》一书的心得的总结,以讲座的方式呈现出来。作者结合现代人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将《道德经》中相关的语录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语言生动,说理明晰,既能帮助当代读者读懂《道德经》,也能帮助人们将其中的精华运用到生活当中。
  • 卜子夏考论

    卜子夏考论

    本书稿在搜集传世古籍、出土文献、地方志书和家谱族志中所有关于子夏的资料,仔细研究这些资料的基础上,用共计四章十四节的篇幅,深入系统地研究、考证、论述了孔子高徒子夏的家乡人文地理,卜氏家学渊源,孔门求学经历;他在孔子逝世后“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传授《六经》“发明章句”,作《毛诗序》、《仪礼·丧服传》、《子夏易传》(至少为第一作者,其后学陆续有所补益)等经典的历史性业绩;特别是他参与主编《论语》总结孔子教弟子怎样做人的教育思想,全面继承和部分发展孔子教育思想的历史贡献。由是论证子夏(还可以类推到曾参、子游等孔门高徒)实为中国教育史、中华文明史上承上启下的一流大师级人物。另:李慎明院长同意为其作序。
  • 近思录:理学入门书(国学网原版点注,姜锡东审定)

    近思录:理学入门书(国学网原版点注,姜锡东审定)

    《近思录》是依朱、吕二人的理学思想体系编排的,从宇宙生成的世界本体到孔颜乐处的圣人气象,循着格物穷理,存养而意诚,正心而迁善,修身而复礼,齐家而正伦理,以至治国平天下及古圣王的礼法制度,然后批异端而明圣贤道统。全面阐述了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故此书实可谓囊括了北宋五子及朱吕一派学术的主体。
热门推荐
  • 万界诸天穿梭系统

    万界诸天穿梭系统

    金庸武侠,动漫电影,万界诸天。当人们流连于这些荧幕与幻象的世界当中时,殊不知有人踏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旅程! 神雕侠侣,倚天屠龙,斗破苍穹…… 一个个世界等着柳生去征服。 改变剧情,抢女主,当救世主,当大魔头…… 柳生的无限穿梭之旅注定多彩纷呈!
  • 余心有碍

    余心有碍

    萧瑀觉得,沈晏上辈子那么喜欢自己,这辈子应该也一样。沈晏却觉得,重活一世,就不要跳进同一个坑里了吧。本文是讲一个渣男锲而不舍终成忠犬的故事。萧瑀:这跟设定的不一样啊!
  • 做人有分寸 做事有尺度

    做人有分寸 做事有尺度

    真理少一分则不能称之为真理,多一分则是谬论;谦虚是必要的,可一旦过了头就变成虚伪了,让人烦;自信是我们喜欢的,可过了头就是自负了,给人狂妄自大的感觉;坚持原则是应该的,但如果不懂机动灵活,就成了刻板僵硬、迂腐;这也就是所谓做人做事的分寸、尺度。做人要有分寸是指行动合乎立场,举止合乎身份,言语合乎分寸,礼貌合乎常规。世界因为有分寸、有尺度而变得完美与和谐;人生也因有分寸、有尺度而拥有许多成功的喜悦。本书,将告诉您何谓“分寸”,何谓“尺度”,做人做事如何把握。相信每一位读者开卷阅读后都会受益匪浅、豁然开朗。
  • 帝逆纪

    帝逆纪

    慢热,不种马,有剧情,不是废柴男主。也可以三十章后看起
  • 天星转

    天星转

    在科技引领的时代,能量横飞的战场,机甲横行,那些血肉之躯的武者,将如何在战场之上生存?席卷一切的战争在悄然临近,在这个战争主导的今日,该如何用自己双手,终结这场残忍的罪恶?战乱年代,一切都在蠢蠢欲动,这将是一个武者们行走在残酷战争背后的故事。这是战争和苦痛的哀嚎;也是魔鬼与天使的乐曲;亦是求道和成仙的悲歌;以星河为炉,圣星为轴,展宏图霸业背后的一场梦。
  • 蛐蛐儿

    蛐蛐儿

    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也就是史称民国元年的1912年2月12日,北京城的天气异常寒冷。午后时分,雪花开始从阴云四合的半空飘落下来。身穿了素缎箭衣外加库灰马褂、头戴如同斗笠那般的金顶无眼花翎暖纬帽的贺墩敏连跑带颠地来到六爷纳巴赫宅门外时,已是气喘吁吁,乃至额头上沁出了细微的汗珠。他抹了一下额头,脚步却迟疑起来。他已经很长时间没到这位和硕亲王后代的三进四合院来了——自打光绪爷被囚禁在瀛台以后,为了避嫌,他就很少和纳巴赫家走动。若不是有天大的事,他也不会贸然来找这位不怎么待见他的爷。
  • 不灭魔神大帝

    不灭魔神大帝

    神魔之战,血染山河,诸神陨落,群魔覆灭,在无神灵踪迹,为追寻传说中的神境,九州大陆掀起前所未有的修炼狂潮,魔主出世可乱天下,妖皇莅临万妖臣服,一代圣主可世间称尊,一个平凡普通的少年,背负着自己都未知的命运,将如何在成神路上演绎一段热血传奇
  • 命名起源

    命名起源

    重活一世,索尔来到陌生的战气与魔法的世界,他很努力的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但是一瞬间,他最亲近的人化成了飞灰。“不!!!”本书慢热,新人新书,欢迎各位看官评价,希望多多支持。您的支持就是我不懈的动力!
  • 九元神途

    九元神途

    上古之时,天帝与众神大战,九元大陆的天道神器九元天道轮被毁,三万年之后,异数徐承降临九元大陆,同时众神后裔重返九元大陆……
  • 特利斯学院

    特利斯学院

    前期女主其实是一个面冷心冷的人除了她弟弟她很少有温柔的时候,可是在学院遇到比她更冷的男主时,他们之间逐渐发生了很多事情,后期女主开始变的慢慢有了很多朋友,变得有了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