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13600000008

第8章 “80后”购房叹息连连(1)

一. 房价高烧中的“80后”买房困局

在这个房价飞涨的时代,年轻一代的“80后”备受煎熬。《中国青年报》的一项最新调查结果显示,78.4%的“80后”女性认为,目前最大的困扰是“房价过高,无力购房”。

“80后”青年大多刚工作不久,或为爱侣“有房才结婚”所苦,或为父母“赶紧买房、再涨就永远买不起”所逼,究竟要何去何从?

新加坡《联合早报》刊文《薪水追不上房价,中国“80后”置业难》说,近年来,在中国房地产价格涨幅领跑薪金涨幅的情况下,“80后”购房新人的背后,常常有三个家庭在支撑,即:双方父母拿出首付,子女自己完成按揭。如果广大“80后”长期陷入买房难境地,这一问题有可能成为政府伤脑筋的又一个难题。

文章摘录如下:

28岁的郑华清最近与太太在北京五环路边买了一套70平方米的房子,25万元(人民币,下同)的首付和手续费,是汇集了自己和太太过去四年里累积的积蓄,以及双方家长的“赞助”才凑成的。

近年来,在中国房地产价格涨幅领跑薪金涨幅的情况下,像郑华清夫妇这对“80后”(1980年后出生)购房新人的背后,常常有三个家庭在支撑,即:双方父母拿出首付,子女自己完成按揭,或俗称的“四加二”买房模式。

以北京为例,刚毕业的大学生每个月收入为3000元左右,而新盘房价每平方米都得上万元。即使是二手房,在北京五环以内要买一个60多平方米的两居室(即有两个睡房),至少要50多万元,而首付加上装修,没有30万元是不够的。

“啃老族”、“房奴”也是“月光族”

月入6000元的刘星说:“这么高的房价有几个不是靠父母的?即使这样,买房后,我们夫妇俩接下来20年除了是‘房奴’外,还成了‘月光族’。”

然而,不是每个“80后”都像刘星那般幸运。家境没那么理想,又或者不想当“啃老族”的,就只好认命,选择租房来解决基本的居住问题。

来自南京的马芳(30岁)就与当公务员的丈夫住在公租房里,去年底看到北京楼价回落时,他们开始等待时机进场,不料今年三四月份,楼市又出现快速逆转。转眼间,北京各处楼盘都上调价格,夫妇俩只好打消买房的念头。

马芳说:“今年初我们还在四处找房子,眼见售价离我们能承担的水平越来越远,我们现在索性不看房了。”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上个星期公布,7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0%,涨幅比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这是今年以来该数据环比连续第五个月、同比连续第二个月上涨,涨幅也有逐步加大的趋势。

在北京,搜房网新盘数据监控中心的数据显示,房价在过去半年内最高涨幅达82%。在房价超出“80后”负担能力范围的情况下,北京房地产中介机构中大恒基提供的数据显示,7月份北京二手房购买人群中,“80后”的比例为近年来最低,仅29.63%,比2008年下降了逾10%。

房子贵得离谱不单在北京。官方数据显示,中国70个大中城市里,二手住宅售价于7月份上涨的有42个,其中涨幅最大的是深圳,达9.6%。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惠武本月初说,他两个月16000元的工资都买不起一平方米的房子。当地每平米的房价已超过2万元。

研究地产经济的北京资源学院企业管理学院院长阎雨受访时指出,全球和中国的经济情况其实没有太大的改善,但一些地方的楼价目前已超过2007年的高峰水平,显然,现在的房价严重偏离了正常的价值。

阎雨认为,同样类别的房子,北京的房价要比美国贵一倍以上:纽约近郊300平米的独栋别墅,现价为60至80万美元(人民币560万元),同样规格的房子在北京,却需要人民币1000万元。

虽然中国过去一个多月来已开始采取一些措施控制楼市火爆的情况,阎雨仍担心楼价远远超出一般市民负担能力。

阎雨指出,房地产业存在的种种腐败行为,比如相当显著比例的“灰色成本”,不仅增加了广大购房者的经济负担,也使房产业和社会走上畸形发展道路,肥了一些人,却苦了下一代。

动辄上百万元的房子,让“80后”望之却步。与长辈不同,“80后”已不再享有单位分房制度。此外,他们在国家经济和生活水平蒸蒸日上的环境中长大,但恐怕没想到自己踏入社会后,要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平却如此困难,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连基本住房都无法拥有。他们的自信心难免受挫,甚至感觉自己挤不进时代发展的大潮。

绝望中突发奇想

眼见楼价直冲云霄,买房梦越来越遥不可及,一些人已到了绝望的地步,甚至认为中彩票的几率要比筹足钱买房的可能性来得高。

《京华时报》近日报道,最近北京有一名网民因没钱买房、又不想做“啃老族”而突发奇想,在论坛上发帖召集1500人,每人出100元,凑齐首付买房,然后大家通过抽奖、摇号等方式来决定房子归属。有参与者称,这比中彩票的几率大多了。

发起这个千人集资买房行动的26岁网友“可乐事多了”说:“反正也买不起房子,何不撞一下运气?结婚也不差这100块钱。”

此外,网上目前还流行一种较为可行的购屋方式——“万人购房团”。购房团理念很简单,多人合伙买房就能跟开发商讨价还价。这样的团在北京、深圳、西安、兰州、济南都能找到。

种种窘境,让“80后”买房难这一现实问题更加凸显出来。买房难,对“80后”来说,何止是一声叹息。

二.高房价剥夺了中国年轻人的发展权

曾几何时,白领是多少年轻人梦寐以求的发展方向。一个城市的白领,就意味着有一份好工作、收入高、消费能力强,生活惬意潇洒。作为未来潜在的“中产阶级”,中国的白领实际的生存状况如何呢?

根据《北京青年报》报道:最近有一项针对职场白领的调查显示,超过三成的职场白领周末选择在家睡大觉,六成职场白领周末平均花费在200元以下。

中国的白领怎么了,在消费面前为什么变得如此畏首畏尾,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答案很明确,产生如此大的变化就是高房价在其中作梗。

房价持续升高,迫使大多数白领们透支了其后半辈子的收入。本来,这些收入他们完全可以再教育、投资、创业进而寻求进一步上升的路径。可惜,他们被透支了发展的路径和可能性。中国社会这二十几年培养起来的潜在的中产阶级的发展权被剥夺了。在如此的经济压力和权利剥夺之下,他们哪里还有多少钱可供周末潇洒地消费?在每月高昂的房贷面前,还谈什么继续教育、教育投资,甚至高房价影响到这一代年轻人的下一代。

白领陷入房价“困境”。让人不禁联想到了日本学者三浦展在《下流社会》中的描述:随着日本社会的个人所得、学历、生活需求等差距越来越大,日本社会的中产阶级正出现“上流”与“下流”的两极分化。而且,跻身“上流”的凤毛麟角,沦入“下流”的却源源不断。因此三浦展认为日本社会正在“下流化”而成为“下流社会”。

高房价下的中国社会何尝不是?只不过,日本是在形成了稳定的“中流社会”之后,出现了“下流化”的趋势,而中国,从白领阶层这个潜在的中产阶级发展权被剥夺的情况看,尚未形成“中流社会”就开始“下流化”了。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晓虹主持的一项调查显示,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五大城市中,中产阶级或中产阶层的百分比为11.9%。虽然这个结果备受质疑,有人认为中国并没有那么多的中产阶层,但是即便果真有那么多中产阶层,与日本一亿人口左右的“新中间层”所占的人口比例依然相差甚远,中国远没有形成一个“中流社会”。

不仅如此,与日本弥补分化鸿沟的努力相比,我们在阻止“下流化”趋势上显得无所作为。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的“收入再分配调查”,虽然基尼系数一度上升到0.498,但是经过税收调节和社会保障再分配之后,日本的基尼系数为0.322。

而中国呢?中国的基尼系数早在2000年就冲破了0.4的国际警戒线。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再分配调节明显乏力,甚至,中国的税收政策被形容为“劫贫济富”,而不成熟的社会保障体系则仅局限于城市。显然,中国的两极分化趋势更加严重,调和因素不仅失灵,还背道而驰。看来,中国白领只好“下流化”下去了。

政府的收入再分配制度的缺失,作为生活必需品的房子价格高速上涨,再加上高昂的医疗费用、教育费用,让中国的白领生活在挣扎的空间中,面对未来,只能选择无能为力坚持,谈何发展?

三. 买房租房哪个划算

一边是房价呼呼上蹿,另一边银行的加息声又不绝于耳——楼市调控举措的频频“出拳”让不少市民陷入了究竟是买房还是租房更为划算的困惑中。下面我们就以一套面积为70平方米、总价60万元的房产为例,仔细比较买房和租房的利与弊。

买房:15年后拥有房产

在设定了房产的价值之外,为了便于计算,分析师还假定打算解决住房问题的该人士手上有20.4万元现金,而且每个月可以自由支配3606元的闲钱。如果直接向开发商买房的话,购房者需首付18万元,并办理商业性贷款42万,分15年还清。依据现有的利率7.38%并优惠15%计算,房贷的实际利率为6.273%,每月月供为3606元,15年利息总额为22.9万元。加上买入时支付的2%契税和2%的物业维修基金(以多层住宅为例),税费共要支出2.4万。

将上述费用合计起来,买这套房子的成本包括现金20.4万(含首付18万、税费2.4万),每月投入3606元,15年后便是64.9万(相当于贷款42万、利息22.9万)。换言之,15年后,购房者花了85.3万元拥有了一套住宅。

租房:15年后可拥资金76万

如果用同样的资金来租同一套房产的话,为便于计算,将租房人手上的20.4万元用作储蓄,并将每月3606元闲钱拆开,假设月租金为1706元,剩下的1900元仍然用作储蓄。其中,20.4万元用于15次1年期的定期存款,按复利算,新存款利率为3.33%,15年的利润为12.9万元。此外,每月1900元仍按银行存款,按单利计算,取平均的利率3.33%,15年下来,实际上存款利息约为8.5万元。

归结起来,租房者花费的总资金仍为85.3万元不变,实际支出为每月房租1706元,15年后总额为30.7万元,而增加的利润为12.9万加8.5万等于21.4万。换言之,租房者在15年后的资产为85.3万-30.7万+21.4万=76万。

有分析人士表示,在这个例子当中,买房与租房的区别在于:当投入同样的资金,15年后买房者拥有了一套住房,而租房者则手握76万元,因此要比较的是这套当年价值60万的房子是否增值至76万。按照总价60万元计算,该房产的单价为8571元;若按照76万元计算的话,单价必须达到10857元,也就是说,只有每平方米的房价上涨了2286元,买房者与租房者才打了个“平手”;如果涨幅持平,则买房者不划算;如果房价下跌,买房者亏得更多。

四.年轻人是否该买房

关于“刚出道的年轻人该不该买房”这样一个问题,媒体和社会讨论过了N多次,不管是买还是不买,都有着自己的理由和看法。

买房

支持买房的一方认为,对于年轻人来说,买房是事不宜迟的事情,现在不买过几年房价会涨的更多,买了就等于赚了。所以,要赶紧买房,只有买了房才会有安全感,才会有家的感觉。还记得网上有一个“80后”这样说,无论开发商现在怎么说,现在房价尽管在涨,但还不是太高,市民观望,只会贻误“战机”,以后买房子的价格会更高,现在不买房,房价还会涨十年;无论政府官员怎么说,今后的房价还会攀高,现在买房,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无论专家怎么说,现在不买房,以后房价只会涨得超过现在的房价……所以说,在“80后”眼里,现在的房价是越来越高,房价的增长幅度远远超过了工资的增长幅度。以致面对居高不下的房价,一些“80后”常发出如此感叹:挣着白领工资,过着蓝领日子,看样子,自己注定要为房子搏战一生。不过赞成者认为,尽管道路是曲折的,但是前途是光明的,就买房而言,“80后”其实是有优势的。首先是观念上不存在误差。老一辈节俭的观点固然还有遗存,但完全靠节俭做事的观念已被抛却。“80后”正逢社会变革期,中西结合让他们得以在涅槃与重生中挣扎或脱颖。还有,年轻人在时间上比较充裕,不致以房奴穷其一身。另外,年轻人的现实与目标更为明确。买房子与谈恋爱,与找上一个好的工作,找上对路的工作挂钩。买房再不是等与不等的问题,只是工作条件之一。

不买房

尽管支持买房的一方说的条条是理,但反对买房的一方也有自己的道理。

1.增加生活压力。年轻人买房大多要通过按揭,大多数年轻人为买房而承担的月供支出超过其个人收入的50%。这样,将大大增加其生活压力。

同类推荐
  • 小不点的梦想(百万理财教育成长必备)

    小不点的梦想(百万理财教育成长必备)

    这个故事借着小不点的梦想实现过程,简单引导孩子为什么要赚钱?可以用什么方式赚钱?进而认识理解父母的工作内容和职业价值,孩子从小学就开始练习树立人生志向,大学选填志愿才不会依分数选填科系,最后毕业即失业。没有梦想的人生,少了前进的热情和动能,但是大部份的人却连做梦都不会。让孩子从这个小故事开始,梦想的种子在心中发芽,然后透过理财教育和金钱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一步一步实现其人生梦想。
  • 追求财富的赢家(北大清华学得到丛书)

    追求财富的赢家(北大清华学得到丛书)

    这个倡导终身学习的时代,在北大、清华等一流学府之外研修来自一流学府的成才课程,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并日趋融入主流教育。书中融会了他们在青年学生素质教育中的教学心得和工作经验,很好地体现了知识经济时代“人才”这一称谓的崭新内涵,以及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特殊要求。本系列图书自1999年第一版问世以来,历经四次修订改版而持续受到欢迎。十年后的这次全新修订,历时一年有余,对各个分册进行了与时俱进的增加和删改,使之结构更为合理、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为活泼,以期成为当代青年素质教育领域具有持续生命力的经典读物。
  • 外汇投资入门到精通

    外汇投资入门到精通

    很多理财者都选择炒股,似乎不太敢接触外汇理财领域,觉得深不可测。外汇理财和股票投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是标的不同,购买股票是买一家上市公司,重点关注的是这家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而买卖某一国家或地区的货币,则是关注这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前景。影响外汇波动的因素很多,重点包括该国家的利率水平、经济发展状况和发生的政治事件。
  • 二十几岁女人的理财圣经

    二十几岁女人的理财圣经

    本书是新时代、新时期专门为年轻女性打造的理财经典书目。致力于教女人如何省钱、挣钱、投资、制定理财规划等多方面内容,涉及范围从单身女性到做妈妈的女性。目的在于让二十几岁的女性读者掌握理财的方法,从此告别“月光”的狼狈,早日走上“财女”路。
  • 雪球专刊第015期:寻找十倍股

    雪球专刊第015期:寻找十倍股

    简单地说,但斌先生可能算是国内私募圈内经历最丰富的投资人之一了。他早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体育理论专业,后来获得了人大法学硕士、中欧商学院EMBA。在大学时代,但斌先生深受当时自由主义氛围的影响,希望能为国家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大学毕业后也经历过些许波折。1990年,但斌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开封化肥厂当钳工,之后辗转广东、北京,并于1992年赴深圳开始正式接触股票,后又曾供职于咨询公司、营业部、君安证券研究所、大鹏证券资产管理公司。2004年,但斌先生正式成立东方港湾投资管理公司,开始投资A、B、港股和海外中国股票;2007年发行首只阳光私募产品“东方港湾马拉松”。
热门推荐
  • 零点时分开始心动

    零点时分开始心动

    23岁生日会上,灯光照在乔锦书身上,她说道“我站上了他期望的舞台成为了万人的光芒。”乔锦书复出接的第一部戏,他化身投资人,每天都在剧组闲逛。跨年夜上,他步步紧逼,只想在新的一年第一个抱住她,她却往后退。综艺上,他说我们是高中同桌,网上爆了,乔锦书的暗恋对象出现了。他们都说乔锦书有三大禁忌,吃和睡,可是最后一个,知道的人不敢说,不知的人不敢问。——乔锦书看向坐在自己身旁看日出的寄知许问道“今晚的星星还会是明晚的星星吗”寄知许笑道“总有一颗会是的。”
  • 假约真婚之叶少别傲娇

    假约真婚之叶少别傲娇

    虽然从小指腹为婚,但是由于风轻语的11岁就移民国外,所以导致叶辰对于风轻语的印象仅仅存在于小时候爱哭又爱粘着他的小屁孩。风轻语对于叶辰的印象只是小时候在军区大院一起玩耍的小哥哥。为了完成母亲的遗嘱,也为了自己不再被催婚叶辰不得不答应下这场指腹为婚的婚姻,而风轻语想法更是简单,反正迟早都是要结婚的,那就随便咯!两人时隔N年后在飞机相遇,但是却相互都不认识。因为某种机缘巧合,叶辰救下了被下药的风轻语,风轻语则是为报他的救命之恩假扮成他的女朋友,最后阴错阳差竟然发现叶辰就是自己的未婚夫。两人订下约定,婚后两个互不干扰对方生活,只做表面夫妻,结果没多久就逃不过”真香“定律。原以为两人从此就能幸福无忧,突如其来的真相却让叶辰措手不及,而好闺蜜作为自己丈夫的白月光,更是让风轻语烦躁不安。文章温馨清水,尽管食用。
  • 不是非得爱着你

    不是非得爱着你

    五年前,轰动海城的事件,让夏歌从名门小姐成了万人所指的,她被父亲赶出海城,流放到英国,一待就是五年。回来的第一天她大闹了亲爹的婚礼现场,一个月之后她靠肚里的一块肉,成为了海城慕家的孙长媳。婚前她说的,婚后互不干涉生活。他,艳事一桩桩,天天上头条。她,桃花一朵朵,处处都灿烂。片段:夜里他说,为了孩子我会试着过日子,可天亮之后她接到电话,“果果不见了,但晓雪有危险,我必须马上赶过去。”万念俱灰时看到他着急的眼神,她轻声说,“离婚吧。”
  • 妹子真的超可爱

    妹子真的超可爱

    别人家的老公都是防男生,可我却是防女生,林温玉表示我真的太难了。“这个妹子好萌好可爱啊!”“这个妹子好温柔呀。”林温玉每次听见都想提醒洛依一,你也是女的呀!!!
  • 男生隔壁是女生

    男生隔壁是女生

    本书讲述的一个妙趣横生的故事会让你领略到住校也是一种乐趣哦。寝室生活是做学生不可避免的,当男生住在女生的隔壁,会发生什么呢?整本书友情爱情穿插而行,即不交叉也不矛盾,连贯性强,十分精彩……在住校的过程中,我们成长、我们相识、我们长大,整本书友情爱情穿插而行,即不交叉也不矛盾。连贯性强,看到最后却会让人轻松一笑。
  • 城市传媒形象与营销策略

    城市传媒形象与营销策略

    城市化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和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城市形象的营销活动已经成为提升城市经济、文化吸引力和辐射力的基本推动力。本书融合市场营销学、传播学、城市经济学等理论,通过全面的理论分析阐述不同媒体对于城市形象营销的作用,并探讨了城市形象营销的传媒策略。
  • 降魔笔录

    降魔笔录

    一次偶然被雷击中,却又安然无恙只是昏睡了一天的冯一川,开始能听到一些常人听不见的声音。紧接着路边摊的一次偶遇,他看到了两个奇怪人,听到了一段似乎要对某人不利的对话,权衡再三之后,冯一川热心肠的决定去给人报信。一切,就从他走进那座富豪庄园时,慢慢开始了……
  • 一本书看懂经济学

    一本书看懂经济学

    《一本书看懂经济学》融生活和经济原理于一体,让你更加理性的认识生活,更加准确的把握生活的内在。从柴米油盐到逛街购物,从求职就业到创业投资,从财富收入到幸福人生,经济学紧跟你的每个脚步,看懂经济学才能走好人生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与经济学紧密相关,很多人从不觉察也不去思考。人类的本质和社会的发展将生活和经济紧密连接,谁都无法回避生活中无孔不入的经济链条。面对生活就要面对经济,既然要面对,我们就要掌握主动,让不利变有利,从适者生存到发展获利,获得物质财富,并彰显人生价值。
  • She

    Sh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安妮日记

    安妮日记

    本书主要记录了安妮·弗兰克遇难前对密室生活和身心成长历程,首篇写于1942年6月12日,末篇写于1944年8月1日。在被压抑和恐惧气氛笼罩的密室生活中,安妮虽然有时像大人一样情绪低落,但始终心存希望。她把日记本“吉蒂”作为假想的收信人,以写信的方式倾诉自己的内心感受。日记中既记载了安妮对家庭成员(尤其是对母亲)的好恶、对密室内部争论的分析和对战争的看法,甚至涉及对女性社会地位问题的见解,也记述了安妮对理想爱情的憧憬与渴望、对人性与人生的深刻探索……安妮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与自我鼓励下,逐渐独立和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