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23900000011

第11章 修身方能平天下——管理者可持续发展的密钥(2)

至善与亲民的根本是修德行德,是明德的展开和实践,是从“下德不失德”向仁德、义德、礼德这三种基本德性的培养、积累和升华,从而带动信德和智德的全面提升和巩固,真正达到明德的实践过程。

《大学》还指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在这段阐述中,其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后世学者称之为《大学》的“八条目”,这些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是一个人道德修养渐进和深化的过程。“八条目”的中心环节就是修身。

在八条目中,“格物”和“致知”是基础。致知而致命,以道德修身,达到和实现德治的高尚志愿。诚意就是用诚信道德的心来规范意识行为。所谓“正心”,就是用德性纠正、改造意识中不符合道德人生观的部分,使人确立正确意识观念,将私心和欲望调整到符合德性规范允许的范围之内。

古人曾说:“道德人家福泽长”,道德之家中必有道德修身之人,这些贤人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改变身边人和整个家庭。如果能以身作则,对家人进行道德教育,使全家都能尊道贵德,以德修身,全家人都达到一致的、同等的道德人生修养状态和境界,这就是所谓的“齐家”。

修身如治国,治国如修身。正如《大学》中所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是治国的前提。不以德修身就难以肩负治国的使命。

《大学》所谓“修齐治平”,不仅为社会群体规划理想境界,而且为个体人生规划理想境界:作为“外王”的“齐治平”是作为“内圣”的“修”的彻底实现;而“修”的目标不是群体的“大同”,而是个体的“知性”“知天”——“成圣”。“修齐治平”不仅是社会价值的实现,而且首先是个人价值的实现。将个人修养与现实政治贯通,通过追求道德完善和治国平天下实现人生的根本价值,从而隔绝对彼岸世界的诉求。这是儒家思想最特别的地方,对解决上帝死后,人类遭遇的信仰危机有积极的意义。

二十、“极高明而道中庸”对个人处世有什么借鉴作用

冯友兰先生书房曾经挂着这样一副对联,“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这是冯先生1988年2月写的。关于这副对联,冯先生自己说:“上联说的是我的哲学史工作的意义,下联说的是我的自我修养的目标,这两句话,是我的自勉之辞。”

“极高明而道中庸”是冯先生一生追求的精神境界。冯友兰说:“中国哲学有一个主要的传统,有一个思想的主流。这个传统就是求一种最高底境界。这种境界是最高底,但又是不离乎人伦日用底。这种境界,就是即世间而出世间底。这种境界以及这种哲学,我们说它是‘极高明而道中庸’。”

《中庸》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之一,原属《礼记》的一篇,宋代把它和《礼记》中的《大学》独立出来,同《论语》《孟子》合称《四书》。“极高明而道中庸”即出自《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大致意思是:君子恭敬奉持德性,同时好问勤学以致知,使德行和学问到达广大精微的境界,虽然极其高明,依然不偏不倚地遵循中庸之道。温习已知以增进新知,存心敦厚以尊崇礼节。所以在上位时不会骄傲,处于卑贱的地位也不会背叛作乱。当国家政治上轨道时,他的言论可以帮助国家振兴,当国家政治紊乱无道时,他的沉默足以被接受。

对于中庸的解释,中国学者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毫无疑问,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髓。

《中庸》首篇《天命章》对“中”作了一个明确的定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与“中”相关的另一个核心概念是“和”:“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和”并提:“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一定义赋予“中庸”以“中和”的新义,并将其提升到天地万物根本法则的高度,以此作为道德修养的终极目标。感情保持“中和”的状态,就可以保证本性因无情欲之蔽而发扬光大,进而达到使“天地位”、“万物育”的天人合一的境界,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就在于“极高明而道中庸”。

“中”的观念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具有核心的地位。“中”既是个人的某种主观状态,即含而未发的内在情感要求,又是个人在现实的社会生活里表现于外在言行的规范和准则。这两者是统一的:内心之“中”是言行之“中”的前提,而言行之“中”又是内心之“中”的外化和表现。

宋朝大哲人朱熹认为:“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当代学者匡亚明先生认为,“中庸”是“作为仁的人生哲学方法论的中庸”,认为“所谓中,即中正,中和。所谓庸,即用也,常也”,因此“中庸”即是“用中为常道也”。学者金景芳等认为:“孔子所说的中,既不是过,也不是不及,而是恰到好处”。

另外,《中庸》还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方法。既尊重固有的德性,又重视学问的积累。这些观点对于后代的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学者钱穆常诵《中庸》之句:“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意思是,大思想、大学问必与“中庸”有关。“中庸之道”乃大道,亦为人道。“惟其中国传统,特重此中庸之道,故中国传统思想,亦为一种中庸思想。”“中庸”可以说是中国思想的基本特征。归其因由,钱穆认为,这源于在中国思想里“道不离人,亦学不离人。”当然,这种思想特征更根本地来源于中国人的生命活动,而思想本身就是一种生命活动。同时,中国思想对于生命的关注乃是它的重中之重,它主张的生命态度正是“中庸”。所谓的“中庸的生命之道”,不仅单指思想活动,还指包括思想活动在内的更为广泛的整个生命实践活动。

“极高明而道中庸”提醒人们,为人处世不能走极端,而应该平衡各种力量,对事物形势洞察了解,明智地选择最恰当的方式,这样才能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如果人们能够在一切事情上做到恰到好处,就会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环境。

二十一、管理者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能学到什么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周易》,本是《周易》中的乾卦。

《易经》第一卦乾乾为天乾上乾下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第二卦坤坤为地坤上坤下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对于乾卦和坤卦,通常有三种解释:

(1)乾为马,坤为牛。用马来象征天。天行健就是以骏马来形容自强不息;坤为牛,以牛来诠释人的品德。

(2)据帛书《周易》,“干”为“键”,“天行健”乃“天行键”,“键”为“干”的古字,而“键”又训为“健”,串在一起:天,行矣,干(键)。干,健也。

据帛书《周易》,“坤”为“川”,“势”为“执”,“地势坤”乃“地执川”,“川”为“坤”的古字,而“川”又训为“顺”,串在一起:地,执也。坤,顺也。“地”也有“原初的肯定性的强力”,“执”为“势”,所以“地执坤”变成了“地势坤”。“执”为执持、执守;“势”即势力、形势。

(3)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定,发愤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易传》用乾、坤二卦代表天、地,天、地便代表了自然界。如果天、地相对而言,天泛指地面以上的整个天空,如果再分而言之,大体上又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当时人们所能观察到的宇宙空间,一是指地球以上的大气层。地与天相对而言,指人类和一切生命生存于其上的大地,它是人类赖以存在的家园。没有任何一种生命是能够离开大地的,天空中飞鸟也不例外。《易传》不仅用天、地代表自然界(亦可称为宇宙自然界),而且看到天地自然界的生命意义,这才是《易传》“自然观”的特点。它是从人的生命存在出发去理解自然界的。万物的生命来源于天,生成于地,正因为如此,《说卦传》将乾、坤二卦视为父母卦。在《易传》看来,人与自然界本来是统一的,不能分离。在发育生长万物的意义上,天可“称”之为父,地可“称”之为母,父母只是个“称呼”,并不是说天地是真父母。人作为天之所“始”,地之所“生”,不过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这一部分,确实与其他万物不同,因为人是有理性的,在自然界有其特殊的地位与作用。这正是《易传》所特别强调的。

《系辞传》与《说卦传》都讲到“三材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视为“三材”,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足以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人的地位重要,是因为只有人才有仁义,也只有人才能尽其仁义而“成物”。人性是不能离开“自然性”的。这所谓“自然性”,不是纯粹生物学上所说的生物性,而是具有生命的目的意义和道德意义,也就是说,对人而言,自然界不仅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根源,而且是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根源。人之所以能够与天地并立而为三,固然是由于人具有一种特殊地位,但这种特殊地位归根结底是由自然界给予的,而且同时便负有一种使命。

《易传》已经自觉地意识到,人与自然之间,有一种内在的生命联系,而不只是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之间的关系。当《乾·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象传》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时,就不仅仅是“法天”、“法地”,即效法天地之义,而是变成了人的内在需要,人的生命目的本身。当《乾·彖传》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乾·文言》说,“利贞者,性情也”时,这个意思就更加清楚了,“乾道”即天道,就内在于人而存在,就是人之“性命”,人之“性情”,具体而言,就是仁义。这就是《易传》讲“三材之道”的意蕴所在。

《易传》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天人合一”境界。这里所说的“天”,具有超越意义,但并不是实体,它无非是宇宙自然界的全称,是一种哲学的概括。所谓“天人合一”境界,就是与宇宙自然界的生生之德完全合一的存在状态。“天”是自然界,是一切生命之源,也是一切价值之源。这种神圣感实际上赋予人以更加现实的使命感,这就是热爱和保护大自然,热爱和保护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

《周易》对于今天的积极意义并不在于它的哲学化本身,而在于它通过确立此后中国哲学的最高范式“阴阳”,确立了一种“东方生命哲学”,而这种生命哲学既可以展示群体生命存在、也可以展示个体生命存在。

天生万物,与天地相比,世间任何事物都是渺小的,但生命是伟大的。生活中我们都尝过酸甜苦辣,凡间尘世谁都有起落沉浮。当回过头来看走过的崎岖不平的路,我们惊喜地发现,我们本身具有战胜困难的潜力。在生死边缘游走过的人就不再在乎斤斤计较的得失。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平平淡淡,自自然然。用易经中的一句话共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体现了人生的真正价值。

二十二、管理者如何养“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这个词一般用来形容一种刚正宏大的精神,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提出的一个概念。两千多年来,它对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的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据《孟子·公孙丑上》记载,有一次,孟子的弟子公孙丑问孟子:“请问老师,您的长处是什么?”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又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孟子说:“这很难描述清楚。首先它是充满在天地之间,一种十分浩大、十分刚强的气。其次,这种气是用正义和道德长期积累形成的。如果没有正义和道德存储其中,它就消退无力了。这种气,凝聚了正义和道德。从人的自身中产生出来,它是不能靠伪善或是挂上正义和道德的招牌而获取的。”

不难理解,所谓浩然之气,就是刚正之气、人间正气,是大义大德造就一身正气。孟子认为,一个人有了浩气长存的精神力量,面对外界一切巨大的诱惑、威胁都能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达到“不动心”的境界。也就是孟子曾经说过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

文天祥写的《正气歌》对孟子的浩然之气有很生动的描绘,“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月浩然,沛乎塞苍冥。”意思是说,浩然正气存在于宇宙间各种不断变化的形体之中。在大自然是构成日、月、星辰、高山大河的元气;在人间社会,天下太平、政治清明时,便表现为祥和之气,而在国家、民族处于危难关头时,便表现为仁人志士刚正不阿、宁死不屈的气节。社会秩序靠它维系而得以长存,道义是它产生的根本。

同类推荐
  • 懂心理,会管理

    懂心理,会管理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得人心者得天下”。对于带队伍的管理者来说,如果不了解作为被管理者的员工的心理,在管理中可能以己度人,鸡同鸭讲,管理措施受到抵触。本书是通俗的管理心理学读物,可以帮助管理者充分了解员工的心理,对症下药,征服人心,巧妙地实施管理策略,成功地实现管理目标。
  • 我最想学的销售技巧

    我最想学的销售技巧

    销售是个技术活儿。每一个成功订单的背后,都有一个精妙的营销套路。挖掘并掌握各个套路的核心秘笈,你就能把任何东西卖给任何人!98%的销售员都在效法的70个绝妙业务技巧大公开!用心理技巧拿订单的销售策略,告诉你如何让客户打从心底说YES!销售是一场心理博弈战,就是心与心的较量,只要读懂客户心理和了解客户需求,订单就是你的!销售是98%的了解人性2%的产品知识。客户买的不是东西,而是他们的期望。所以,不懂心理学就成不了销售精英!成功的销售员都知道:销售拼的不仅是硬技巧,还需要玩转情商!销售员要煅炼自己的口才,提高自己的情商,用自己的魅力搞定客户。内容提要客户找了一大群,为什么总是看的多买的少?
  • 乔布斯你学不会

    乔布斯你学不会

    “史蒂夫·乔布斯,苹果公司创始人,在他的带领下,“苹果”成为IT界首屈一指的公司。并且创造了iphone、ipad等一系列改变世界的科技产品。10月5日“苹果”教父乔布斯去世了,人们开始期盼另一个乔布斯式的人物出现。然而乔布斯是独一无二的,不是谁想学就可以学得会。《乔布斯你学不会》从创业、管理、用人、创新、品牌、挑战这六大方面展示出乔布斯与众不同的思想。《乔布斯你学不会》每一段语录都发人深省,解读部分精彩深入,智慧小语更是画龙点睛。当你认真学习了乔布斯的精神和智慧,就算无法成为另一个乔布斯,也一定会受益良多。”
  • 每天一堂服装销售课

    每天一堂服装销售课

    本书收纳了许多销售的经典案例,在选材的时候从销售员入手,主要教授了一些基本的销售知识,包括怎么取得顾客的信任;怎么激发顾客的购买欲望;怎么抓住机会攻占顾客的心;怎么利用巧言谈成买卖;怎么根据顾客的心理“对症下药”;怎么给顾客让利从而谈成买卖;怎么处理顾客和商家之间的争议;怎么维持和客户之间的关系等。
  • 零售业十大赢利艺术

    零售业十大赢利艺术

    2005年,中国零售业将全面放开,世界各大零售巨头蜂拥而至。面对这种机遇和挑战,我们自己的零售企业将如何面对。生存还是毁灭?关键在于如何找到自己的赢利点。本书结合最新零售业的发展,全面梳理了零售业的十个赢利关键点,以新鲜、生动的笔触,透彻的分析,给民族零售业指出了生存之路!这本书的主要目的就是想让我国零售业由当初“狼来了”的恐慌转为促动、奋起,大动作的兼并、重组构筑“旗舰”壮大实力与“洋”店抗衡。
热门推荐
  • 名门暖爱之傲娇萌妻

    名门暖爱之傲娇萌妻

    【这是一对一狮一狐斗智斗勇,算计和反算计,最后双双认栽的故事!】他是晏家第一人,宴氏掌门人,天生站在顶端俯瞰众生。她是身负血海深仇的孤女,玩世不恭的外表下,暗地里却在默默查探家庭突遭变故背后的真相。青山别院中,玉兰香满园,当那个浑身染血的娇小身影从天而降,砸断了窗前一地花枝,与屋内悠闲喝着酸奶的那人四目相对。一个是亡命逃亡,一个是静心修养。一场谈不上美好的初遇,却从此羁绊了两个人的一生。从此你追我逃,你闯祸我收尾,你报仇我伴驾。这个帝王般的男人,平生之愿,却是把她宠成一个女王。尔之所愿,我亦为之前驱。平生最骄傲,是揽你入怀。古墓迷途,大漠戈丹,死神训练营……在她的身后,始终有一双眼睛,冷静自持,运筹帷幄,心黑手狠,为她荡开一片坦途。
  • 中国人说话术

    中国人说话术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说话是关键的一个环节。在说话的把握上,不仅讲一个“情”字,更讲一个“巧”字。俗话说,“欲速则不达”,急于说服对方,往往易招致对方与己拉开距离,使谈话进入被动之中。要借题发挥,避重就轻,巧妙应付对方的刁难,使己方摆脱不利的窘境。
  • 绿草茵茵时

    绿草茵茵时

    曾经以为所有的相遇都是命运的捉弄,可遇见你之后,我才知道,那是早就定下的姻缘宿债。绿草茵茵时,我自沿这乱世风景而行,直到,找到你。
  • 至强创世

    至强创世

    重生到创世者之初,面对无人开发的蓝海,扬帆起航!摇骰子获得力量,扩大自己的世界。而每一次摇动骰子都是一场生死的考验,这是一个诱惑与危险并存的世界!……战斗职业强大自身,获得碾压一切的力量;领主职业掌控自己的世界,成为创世之主,豢养众神;生活职业建设自己的国度,修剪出完美世界!......“买定离手!生死各安天命!”各色的骰子跳动着死亡舞步飘然落下,你能否顶住黑暗虚空中的惊涛骇浪?还是最终难逃一杯黄土……这是一部,每个人都可以创造一个世界的故事。书友群:418091972欢迎大家进群随时沟通讨论。
  • 笠翁对韵(国学启蒙书系列)

    笠翁对韵(国学启蒙书系列)

    《笠翁对韵》,借助国学智慧,成就卓越人生! 千古名篇,美轮美奂;文学瑰宝,锦绣灿烂。无数伟人从这里放飞自己的理想,无数学人从这里开始知识的积淀,更有无数读者在这里陶冶情操,开启自己的智慧人生。
  • 你要去相信,没有到不了的明天

    你要去相信,没有到不了的明天

    这本书讲述的都是一些琐碎的片段,身边真实的故事。一五一十地诉说,或者天马行空地做梦,使读者可以从中收获微小的、错综复杂的、细枝末节的感动,得到一种共鸣和安慰。作者以治愈的风格和平实的文字打造温暖的主题,让读者从书中得到慰藉。
  • 雍正皇帝:恨水东逝

    雍正皇帝:恨水东逝

    本书记叙了康熙四子从夺嫡登极到整肃朝纲,实现政治抱负的全过程,艺术地再现了这一历史时期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刻划了雍正、康熙、邬思道、李卫等上百位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作品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有机地统一到一起,注意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去把握人物的性格,故事真实可信,人物血肉丰满;作品的文化氛围浓郁,雅而不俗,对于了解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有一定的认识价值,作品还弘扬了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情节张弛有致,跌宕起伏,充分体现了中国小说美学风范。有评论家认为,本书是“自红楼梦以来最为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是百年不遇的佳构”。本书已印行五次十余万册,中文繁体字本已分别在台湾、香港出版。
  • 酷冷太子妃:夫君,少臭屁!

    酷冷太子妃:夫君,少臭屁!

    “欧阳珊,我一定会让你知道,得罪我的下场是什么?”尹晋轩,炎国高高在上的皇太子,天下唯他掌控,可他却压不住这个动不动就将他的自尊踩在脚底下的女人。他是该厌恶她的,他一直这样认为,可为什么,他的心里,那抹带着淡淡微笑,又时不时透着无助的身影总是在他脑海里挥之不去?是同情?是怜惜?是爱?或者只是与生俱来的占有欲?佳人寐,帝王殇。城有桃李花,一笑蚀人肠。【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农家日常

    农家日常

    成池穿越耕读之家,从乡绅之子走到桃李天下。左手是老婆,右手是自家崽。放眼天下,都是我学生。这应该是乡野小子的奋斗史。
  • 妃要上天:废柴风水师

    妃要上天:废柴风水师

    苏秀秀是个蹩脚风水师,为什么说蹩脚呢,便是什么事情都懂点皮毛,办事完全不牢。苏秀秀还有个痛处,那就是别的师兄弟都有天通之术,能够看见鬼神,就独独她看不到,为此她特地从师兄手里找了个办法。据说,七月十五,倒穿鞋在路上走,就能看到鬼,她尝试了,结果……真的看到了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