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32000000001

第1章 授教(1)

清末京师大学堂在清政府高压之下,课程也多陈腐无聊之论,经常引起学生不满。当时,有个姓叶的教习给预科学生讲授“人伦道德”课,学生对他的空谈不满,他仍赖着不走。此课考试时,有一学生孙炳文在考卷上大书“叶公好龙,尸位素餐”八字。结果孙被学校挂牌开除。孙后来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又回到北京大学,1912年毕业于预科第一类。

据沈尹默回忆,他初入北大任教时,有一预科教地理的桂蔚丞老先生,每次上课时,均有一听差挟一地图,捧一壶茶和一只水烟袋跟随上讲堂,置之于讲堂上,然后退出,下课照旧如仪。而且其教科书、参考书和讲义对学生是保密的,丝毫不允被借阅。

陈汉章于1909年入京师大学堂,辛亥革命后,任国立北京大学历史教师。他教中国历史,自编讲义,搜罗资料,从先秦诸子讲起,考证欧洲近代科学中的声、光、化、电之学,在我国先秦诸子的著作中已早有记载。

那时,欧洲列强尚处于茹毛饮血时期。当时正在北大就读的茅盾课后作“发思古之幽情,光大汉之天声”的对联形容此事。陈闻听后解释道:“我明知我编的讲义,讲外国现代科学,在两千年前我国已有了,是牵强附会之说。但我为何要这样编呢?鸦片战争后,清廷士林中,崇拜外国之风极盛。中国人见洋人奴颜婢膝,有失国格人格,实在可耻可恨。我要打破这种媚外崇洋风气,所以编了这样的讲义,聊当针砭。”他还说:“中华民族同白种人并肩而无愧色。”茅盾事后称陈汉章是一位“爱国的怪人”。

冯友兰在北大上本科时,“中国哲学史”一课由哲学系陈介石讲授。

他从先三皇、后五帝讲起,每周四小时,讲了一个学期才讲到周公。学生问他如此讲法,何时才能讲完,他说:“无所谓讲完讲不完。要讲完一句话就可以讲完。要讲不完就是讲不完。”果然课没讲完,陈就去世了。30年代史学系一位讲师讲宋史,与陈有异曲同工之妙,一学年下来,仅仅讲了一个王安石变法还没有讲完。40年代邵循正在北大讲元史,一个学期也只讲了一个成吉思汗。

陈介石在老北大深受学生尊重,他在哲学门(系)讲“中国哲学史”、“诸子哲学”,还在历史门(系)讲“中国通史”。他讲的是温州一带的土话,一般人都听不懂,甚至连好多浙江籍的学生也听不懂。因而上课时只好以笔代口,先把讲稿发给大家,登上讲台,一言不发,就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写得非常之快,下课铃一响,粉笔一扔就走了。而且在下课铃响的时候,恰好写到一个段落。他虽不讲话,但却是诚心诚意地备课,课堂所写与讲稿亦各成一套。

据北京大学毕业的震瀛回忆,辜鸿铭在北大执教时,“很得学生爱戴,胡适之先生也比不上”。他回忆说,辜常常教学生念英文本的《千字文》:Dark skies above the yellow earth。音调很足,口念足踏,全班合唱。

“现在想起来,也很觉可笑。看他的为人,越发诙谐滑稽,委实弄得我们乐而忘倦,这也是教学的一种方法,所以学生也很喜欢。”沈从文回忆辜鸿铭在北京大学讲学时的情景:“辜先生穿了件缃色小袖绸袍,戴了顶青缎子加珊瑚顶瓜皮小帽,系了根蓝色腰带。最引入注意的是背后拖了一根细小焦黄辫子。老先生一上堂,满座学生即哄堂大笑。辜先生却从容不迫地说:‘你们不要笑我这条小小尾巴,我留下这并不重要,剪下它极容易。至于你们精神上那根辫子,据我看,想去掉可很不容易!’因此只有少数人继续发笑,多数可就沉默了。”沈称辜的这句话给他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辜鸿铭在北大评授的是英国文学,每学期上第一堂课,他都要先对学生宣告:“我有三章约法,你们受得了的就来上我的课,受不了的就早退出:第一章,我进来的时候你们要站起来,上完课要我先出去你们才能出去,这是师徒大义,不可不讲;第二章,我问你们话和你们问我话时,都得站起来;第三章,我指定你们要背的书,你们都要背,背不出不能坐下。”辜要求虽严,但一般是没有学生退堂的。讲到得意处,他会忽然唱段小曲,或者从长袍里掏出几颗花生糖果大嚼,令人忍俊不禁。

陈独秀说,辜鸿铭在北大上课时,带一童仆为他装烟倒茶,辜坐在靠椅上,拖着辫子,慢吞吞地讲课,一会吸水烟,一会喝茶,学生着急地等着他讲课,辜一点也不管。有时一年下来只讲六首十几行英诗。

辜鸿铭在北京大学讲英诗时,称“英诗分三类:国风、小雅、大雅。

国风又可分为威尔士风、苏格兰风等七国风(只是没有萨克斯风)”。并对学生说:“我们为什么要学英文诗呢?那是因为要你们学好英文后,把我们中国人做人的道理,温柔敦厚的诗教,去晓喻那些四夷之邦。”辜鸿铭在北大教英诗时,有学生求教学语言妙法,辜言道:“今人读英文十年,开目仅能阅报,伸纸仅能修函,皆由幼年读一猫一狗之式教科书,是以终其身只有小成。”他主张的就是中国私塾教授法:“以开蒙未久,即读四书五经,尤须背诵如流水也。”黄侃在北大任教时,常常身穿蓝缎子团花长袍,黑缎子马褂,头戴一顶黑绒瓜皮帽,腰间露出一条白绸带。每次授课,讲到紧要精彩处,则戛然而止。并对学生说:“这里有个秘密,仅仅靠北大这几百块钱的薪水,我还不能讲,你们要我讲,得另外请我吃饭才行。”01992年,受梁漱溟等人的揄扬与举荐,熊十力被蔡元培聘为北大主讲“佛家法相唯识”的特约讲师。一到北大,他即打破“师生蚁聚一堂”的学院式教学方式,而采取古代师生朝夕相处,自由随和的书院武教学,力主道德与学问并重,生活与学习一致。熊在北大不好多上课,学生上门问学比去上课还多,被人称为不上课的名教授,弟子亦满天下。

熊十力讲课时或与友人交谈时,谈到重要的地方,往往情不自禁,随手在听讲者的头上或肩上拍一巴掌,然后哈哈大笑,声震堂宇。以致学生们都不敢坐第一排,怕熊的“棒喝”。有的人躲在最后一排,他就从最后一排敲起。朋友们与他谈话,也不敢靠近他。据说张东荪与他交谈时也被他拍过巴掌。

刘文典是民国时期著名的红学家,持论多有“索隐派”的色彩。有一次,原定在西南联大一小教室中开讲《红楼梦》,后因听讲者太多,容纳不下,只好改在教室前的广场上去讲。届时早有一批学生席地而坐,等待开讲。其时天已近晚,讲台上已燃起烛光。不久,刘文典身着长衫,慢步登上讲台,缓缓坐下。一位女生站在桌边从热水瓶里为刘斟茶。刘从容饮尽一盏茶后,霍然站起,如唱“道情”一般,有板有眼地念出开场白:“只、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满筐!”然后拿起粉笔,转身在旁边架着的小黑板上,写下“蓼汀花滁”四个大字,并解释说:“元春省亲大观园时,看到这幅题字,笑道:‘花滁’二字便好,何必蓼汀?花滁反切为薛,蓼汀反切为林,可见当时元春已然属意薛宝钗了……”刘文典在西南联大讲《文选》课,不拘常规,别开生面。上课前,先由校役带一壶茶,外带一根两尺来长的竹制旱烟袋。讲到得意处,便一边吸旱烟,一边解说文章精义,下课铃响也不理会。有时他是下午的课,一高兴讲到五点多钟才勉强结束。或称刘“俨如《世说新语》中的魏晋人物”。

刘文典在西南联大讲课时,吴宓(号雨僧)也会前去听讲,而且总是坐在最后一排。刘一如既往,闭目讲课,每讲到会心得意处,便抬头张目向后排望去,然后问道:“雨僧兄以为如何?”每当这时,吴便照例起立,恭恭敬敬地一面点头一面回答:“高见甚是。高见甚是。”两位名教授一问一答之状,惹得全场为之暗笑。

刘文典上课征引繁富,经常一堂课只讲一句话,故而讲《文选》,一个学期只能讲半篇《海赋》。后因吸食鸦片,有时上课中间瘾发便狂抽香烟,由于发音多通过鼻腔,故而声音含混不清,讲《文选》时,只能听到他嗫嚅而言:“这文章好!这文章妙!”有一次,刘文典上了半小时的课便结束了上一讲的内容。学生以为他要开讲新课。这时,他忽然宣布说:“今天提前下课,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课。”原来,下个星期三是阴历五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届时,校园里摆下一圈座位,刘文典坐在中间,当着一轮皓月大讲其《月赋》,生动形象,见解精辟,让听者沉醉其中,不知往返。

刘师培是学问渊博的旧派学者之一,被称为老北大的“怪杰”之一。

他在北大开设的课程是“中国中古文学史”。他上课总是两手空空,既不带书,也没有一张卡片,而是讲台上一站,随便谈起,头头是道,可以从头到尾一节课原原本本地讲下去。所引古文资料,常常是随口背诵,一字不差。声音不大清晰,却句句皆是经验之谈。但他最怕在黑板上写字,不得已时,写一两个,也多是残缺不全。

林损讲课喜欢标新立异。他长于记诵,许多古籍都能背诵,诗写得也很好。同时好酒而常借酒说怪话,胡适便经常成为他的下酒菜。他上课经常发牢骚,讲题外话。他讲杜甫《赠卫八处士》时,说:“卫八处不够朋友,用黄米饭炒韭菜招待杜甫,杜公当然不满意,所以诗中说‘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意思是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路。”一次,周作人问他:林先生这学期开什么课?他正儿八经答:唐诗。周又问:准备讲哪些人?他答:陶渊明。

老北大的一位女生描写许守白讲戏曲课的情形:“一位教师进来,身穿西服,光头,前面留着一个桃子,走上讲台,深深地一鞠躬,随后翻开书来讲。学生们有编织东西的,有写信看小说的,有三三两两低声说话的。起初说话的声音很低,可是逐渐响起来,教师的话有点不大听得出了,于是教师用力提高声音,于嗡嗡声的上面又零零落落地听到讲义的词句,但这也只是暂时的,因为学生的说话相应地也加响,又将教师的声音沉没到里边去了。这样一直到了下课的钟声响了,教师乃又深深地一鞠躬,踱下了讲台,这事才告一段落。”周作人学问很深,但讲起课来却很不善言辞,一口很不好懂的浙江口音,走上台后常常有点手足无措,许久才站定,然后把两手分别插入棉袍兜儿里才慢慢讲下去。

同学形容他讲课如拜伦所描写的波桑教授,“他讲起希腊文来,活像个斯巴达的醉鬼,吞吞吐吐,且说且噎。”。梁漱溟在北大讲“印度哲学概论”、“大乘唯实论”、“东西文化及哲学”等课,有甚多的见解,很受学生们的欢迎。1923年前后,梁漱溟讲“儒家思想”一课,正式注册的仅九十多人,平时听讲的多在二百余人。但梁却不善言辞,文字也欠流畅,每当讲到某个道理时常不能即兴说明,便急得用手触壁或是用手敲头深思。据说,梁讲印度哲学和唯识论时,哲学系的彭基相、余光伟等都不大同意梁的观点,他们对旁人解释去听课的原因说:“我们是来听听他荒谬到什么程度的。”梁也不以为忤。

钱穆是北大学生喜爱的教授之一。他在北大讲授“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思想史”、“中国通史”等课程,从来都是两个小时连起来讲,中间不休,他讲课的地点从来都在二院大讲堂,而且从来都是座无虚席。朱海涛描述钱穆的讲课风采道:“一副金属细边眼镜和那自然而然的和蔼,使人想到‘温文’两个字,再配以那件常穿的灰布长衫,这风度无限雍容潇洒。

向例他总带着几本有关的书,走到讲桌旁,将书打开,身子半倚半伏在桌上,俯着头,对那满堂的学生一眼也不看,自顾自地用一只手翻书。翻,翻,翻,足翻到一分钟以上,这时全堂的学生都坐定了,聚精会神地等着他,他不翻书了,抬起头来滔滔不绝地开始讲下去,越讲越有趣味,听的人越听越有趣味。对于一个问题每每反复申论,引经据典,使大家惊异于其渊博,更惊异于其记忆力之强。……这种充实而光辉的讲授自然而然地长期吸引了人。”顾颉刚学问渊博,善写文章,乃“疑古学派”之大家。作为名教授,顾颉刚长于研究,却拙于教学。在北大上课时,总是穿宽大长袍,戴一副白色金边眼镜,微驼着背,显得不苟言笑。虽然旅居北京多年,却仍然脱不了一口浓重的苏州口音,再加上有点口吃,所以讲课时常常词不达意,意多而言语跟不上,一般学生不易听懂。因此他便扬长避短,很少侃侃而谈,除了发给学生大量资料外,大部分时问都在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疾书,通常写满三四黑板,下课的铃声也就响了。钱穆曾说:“颉刚长于文,而拙于口语,下笔千言,汩汩不休,对宾客则讷讷如不能吐一辞。闻其在讲台亦惟多写黑板。”虽然顾不善讲课,但他的板书内容却是精心准备的读书心得,很有见解,对学生很有启发,所以时间一久,大家也就认可了他这种独特的教学方法,觉得货真价实,别具一格。

顾颉刚考试也与众不同,他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求学生学会找资料,进行独立的研究和思考,并鼓励他们创新。考试时通常采用开卷的方式,让学生把试卷带回去做,但不许抄他的观点,凡抄袭他观点的试卷分数都极低,凡是提出自己见解的,即使是与他唱反调,只要能自圆其说,往往能得高分。

同类推荐
  • 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家喻户晓的回忆性散文集,比较完整地记录了他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脉络,在塑造了一些个性鲜明的人物的同时,将这些回忆融入理性的思考中,读来温馨而又受益匪浅。
  • 游走故宫

    游走故宫

    有幸游览北京故宫博物院,是在2006年初秋。从天安门进去,迎面是端门。辞书解释,“端门”,指宫殿的南正门。何以宫殿的南正门又叫端门?这源自古人对天体的认识和对天人关系的想象。为神化皇权,历代宫殿建筑,皆以这些认识和想象作为设计命意的理念。故宫的建造自然也是如此。宫城、皇城和都城的三层结构,象征着紫微、太微和天市三垣。紫微垣(北极)位于正中,众星环绕,恒久不变,被认为是天帝所居;而地上的宫城位于正中,体现着作为“天子”的皇帝其皇权受命于天,至高无上;其位置与天帝所居的紫微垣相对应,紫禁城亦由此而得名。太微垣位于紫微垣之南,《晋书·天文志》云:“太微,天子庭也”,其南蕃二星之间叫端门。可见,皇宫的端门与星位中的端门是对应的。
  • 双子传说

    双子传说

    在尼日利亚的沃土上开出的最美之花,以最朴实平和的语言描绘最触动人心的故事。带你走过暗伤汹涌的非洲国度,领略腐败和战争中不屈不挠的精神,探讨人性中的真善美,品味生活中的奥妙大义。当忙碌的心灵碰上一首最接地气、最真实耐看的灵感之歌,你是否会驻足让灵魂歇歇脚呢?
  • 西西弗神话(译文经典)

    西西弗神话(译文经典)

    《西西弗神话》是法国荒诞存在哲学的文学大师加缪的代表作之一,是加缪对于荒诞哲理深入和集中的考察以及透彻和清晰的阐释。西西弗这个希腊神话人物推石上山、永无止境的苦役无疑正是人类生存的荒诞性形象的象征;但同时,他又是人类不绝望,不颓丧,在荒诞中奋起反抗,不惜与荒诞命运抗争到底的一面大纛。因此,与其说《西西弗神话》是对人类状况的一幅悲剧性的自我描绘,不如说它是一曲自由人道主义的胜利高歌,它构成了一种既悲怆又崇高的格调,在整个人类的文化艺术领域中,也许只有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在品味上可与之相媲美。
  • 雪泥鸿爪

    雪泥鸿爪

    本书是散文作品集,编为文学乱弹、浮生札记、书人书话等三篇,收:好梦中的隐忧、驳杂而无主调的变奏、怀念过去的“东方时空”、秋天的莫斯科、莫斯科墓园、学车、怀念丁一岚先生等作品。
热门推荐
  • 第一爵婚

    第一爵婚

    她是他的十年溺宠。年过而立,他终于订婚,新娘不是她。看着他臂弯里的女人,她努力仰眸,“你想好了?”高冷如他。她说:“既然这样,我心里给你留的位置也该有人替换了。”矜贵如他。可听闻她真的准备和别人谈婚论嫁,他终于慌了。SC豪门,甜到虐狗的宠文哦【妻管严】寒愈破天荒同意被采访。主持人:“听说寒总因为失而复得,对爱妻宠无底限,放言任其摆布,婚后呢?”男人眼神兴味,“太太指哪儿打哪儿。”【宝刀未老】主持人让寒总一句话表明依旧能驾驭如今名气比自己大的寒太太。男人嗓音沉淳如水,“君生你已生,你生君未老。”<简介无能,入坑不悔>
  • 300位私营公司创业者的失败教训

    300位私营公司创业者的失败教训

    商海中从来不缺少失败者,那些成功的企业家都是在大浪淘沙似的竞争中通过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再来的过程历练出的沧海一粟。但是,我们不能忘却他们,因为忘却他们就等于拥抱失败。正如李嘉诚所说:“成功没有绝对的方程式,但失败都有定律:减低一切失败的因素就是成功的基础。”无论他们因为何种原因失败,败落到何种境地,他们却通过自己多年的勇敢实践和最终的教训给我们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遗产——经验。如果没有了他们,也就没有后来人成功的所在,所以,他们是前辈、是明镜、是英雄!
  • 明伦汇编人事典手部

    明伦汇编人事典手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前世她活的憋屈,做了一辈子的小白鼠,重活一世,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弃之不肖!她是前世至尊,素手墨笔轻轻一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万物皆在手中画。纳尼?负心汉爱上她,要再求娶?当她什么?昨日弃我,他日在回,我亦不肖!花痴废物?经脉尽断武功全无?却不知她一只画笔便虐你成渣……王府下人表示王妃很闹腾,“王爷王妃进宫偷墨宝,打伤了贵妃娘娘…”“王爷王妃看重了,学仁堂的墨宝当场抢了起来,打伤了太子……”“爱妃若想抢随她去,旁边递刀可别打伤了手……”“……”夫妻搭档,她杀人他挖坑,她抢物他递刀,她打太子他后面撑腰……双重性格男主萌萌哒
  • 隔壁的张爱玲

    隔壁的张爱玲

    一本让身在都市的你心有戚戚的书,一个单身女人的原生态生存手记,80个私密故事分享,参与、记录、思考当代女性的欢愉与忧伤、激情与落寞、焦虑与困惑、现实与未来。作者阿琪虽独居在喧嚣的都市,偶尔寂寞,但也自有天地,怡然自乐。她以自己原生态的生存细节体验为线索,用全面而感性的观察,平易又细腻的语言写尽所有她认识或是不认识的女人的悲欢,当然也包括她自己,这是作者阿琪的私享情感笔记,读来像是在听友人在慢悠悠地说着身边的故事,没有大惊大喜,有的是收放自如的调侃,和对于女性共同处境的反思和洞见。
  • 若这世界没有神,我将成为神

    若这世界没有神,我将成为神

    腥风从碧落海吹来,血雨在黄泉山落下,战火燃尽凡人幻梦……世界即将在此刻崩坏,无论人、神、魔、一切都无法从命轮中挣脱……做乱世的亡魂,还是天下主宰,英雄们即将在这混沌的时代相遇……“若这世界没有神,我将成为神……”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元徵宫词

    元徵宫词

    宫商角徵羽,人生如曲。缘起幻灭,生不知死,不过是贪恋无限。爱与救赎,用一生来解答。大将军奉旨为皇帝广选民间美女,目测其中一只味道不错,经过仔细的烹调之后,十分满意,于是“嗷呜”一口吞下肚中,冷面铁血大将军VS呆萌平民女。
  • 从小培养孩子学说话

    从小培养孩子学说话

    口才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成功素质。作为孩子第一任教师的父母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口才,让孩子变得能说会道。《从小培养孩子学说话》从语言环境、口才素质、说话习惯、说话技巧及口才训练五方面出发,教给父母一些在家庭生活中培养孩子口才的方法,并提供了一些关于口才的亲子故事和亲子活动,可以有效地帮助孩子提高口才。紧贴素质教育实际提升孩子语言表达能力。
  • 龙王难伺候

    龙王难伺候

    一场海难让她遇见了他,海底龙宫里的王者龙王,他们究竟会演绎出什么样的爱情故事,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