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32700000011

第11章 说黄苗子(2)

倪云林曾被张士诚之弟张士信派人抓住打了一顿,高士在此过程始终不发一言,别人间受此侮辱为何竟不发一句话,他回答:“一说便俗。”这是广为流传的佳话。从高士角度来看,受小人、恶人侮辱坑害,实实不值得一说,也不愿一说,因为曾与小人、恶人有过接触与过节,这已经是不雅之事,君子高士与小人恶人相处必然是受损害的一方,避之惟恐不吉,还有甚可说的?进一步说,小人恶人根本不值得一说。

《八大山人传》用的是说部笔法,而不是史传笔法。这篇长文是黄老用了三十年时间写的,不言而喻,极有寄托,事实上,黄老晚年返回北京住在朝阳医院对面的寓所,门口悬挂的匾额“安晚”,便是直接按照八大山人的《安晚册》手书复制的。

此文翔实周密,佳处自不待言,不过有一个细节,黄老先生把八大山人简称“八大”,不是很严谨。因为八大山人名号特别,若只为简略两字而缩为“八大”,略为不妥。中国礼教重视称谓,有名从主人的规矩,八大山人的书画与信札中,有自称山人的时候,但从不自称八大。明清人的文字中,也是简为“山人”,或者称为“八公”,未见到明清人画史画论简称“八大”者。

这类行文习惯,原本约定俗成,有的能找到根据,有的则找不到根据。类似的情况还有一些书画家(我未见到黄老有这样的例子)在作品中纪年的表示方法,近人常用干支加“年”字,如“甲申年”,而前人则永远不会如此联用,所以郭沫若为共产党所写的名篇便题为《甲申三百年祭》,而非《甲申年三百年祭》——未用“年”字,绝对不是仅仅考虑到绕嘴或字面重复。1949年以后,破旧立新,旧的破得很彻底。因此,即使是官方的正式印刷品,也都普遍混用,如生肖邮票就都是印的“癸未年”等等字样了。习非成是,年长日久,便会是非莫辨,世事往往如此,文字只是无关宏旨的细枝末节。文明正体现在细节的丰富与复杂、微妙,因此追求完美,至少在文字的正确性上追求完美,便又不是可以忽略的小事。

至于八大山人为什么取了这样一个怪异的名号,古今聚讼纷纭,我也曾苦思不解,后来见民间年画有一笔书“招财进宝”者,忽然悟到如果反其道而行之,把“八大山人”视为一个字的四个组成部分,用八大山人画押的笔法合起来岂不就拼成了一个草写的“朱”字?这是最简单的一个解释,也许反倒最接近真相。事实上,拆字法代指姓氏,如“十八子”为“李”,是古来的民俗,早在汉代就有文字记载,如“千里草”指“董”。

文中引用梅耦长言及八大山人的信札中有言:“但亦贫,以书画为活,不得不与当事者交,亦微憾耳。”书画家在处理艺术与市场关系时,总难两全,贫穷或依靠书画为生活来源,就不得不与俗人打交道,并且按照俗人的愿望、要求与喜好、标准进行创作,久而久之,便沦为匠人商贩,只会生产行活,这是艺术家最大的不幸。不过,由于名利俱与俗人共在,俗人喜则得名大、得钱多,因此,无论古今,能清醒地自主创作的,就只剩下士大夫,也即不依赖卖字卖画解决生计已经有富贵可恃的人。从这个角度出发,在中国无论古今,职业画家或专业画家就难以达到最高境界,而执画坛牛耳者往往是一代诗文大家或有经略天下之才的儒者。以八大山人之才华超逸,也跳不出这一名利陷阱,所以,留下的作品也便会掺杂着当时不得已为之的行活。后来的齐白石,同样没能超越这一门槛,不管一些拥趸者如何神化,只要看看展览的原作或者翻翻画册,就不难发现其中大同小异、一图多幅现象之严重,相当多的作品明显是为了销售而不是为了艺术探索。

“担当晚年,极力搜毁其出家前所作画。”文学与艺术的创作,古今中外都带有偶然性与可遇不可求性,随着创作者的水平或境界提升,悔其少作是顺理成章之事。回收或销毁旧作,几乎是严肃的画家都必然会做的事情。值得怜悯的是那些对自己的所有作品都沾沾自得的画家。

在《板桥与潍县》一文中,黄老对郑板桥的做法不以为然,郑板桥自己明明写了“板桥诗文,最不喜求人作叙。”而《板桥集》的诗钞却赫然有权贵紫琼崖道人慎郡王题词一首,一方面板桥自许“平生不欲阿谀权贵”,但诗中却有“紫琼居士,天上神仙,来佐人间圣世”的语句,黄老用的评语很重:“阿谀到了顶,世俗的郑板桥一再给清高的郑板桥打耳光。”其实,此事大有商榷余地。

设身处地着想,郑板桥的一贯原则是一回事,具体的情况是另一回事,因为耻于向权贵借光而不求人作序,并不等于一刀切,拒绝任何人(包括权贵)作序。不阿谀权贵是志向,然而种种机缘不得不应酬敷衍则是例外。可以说,郑板桥的所说所为,并没有什么矛盾冲突,也不该受到后人的指摘或批评——或用黄老引用过的赵之谦的话“于古人奚落太甚”。

世事多艰,人生不易,特别是在专制体制下,不得已做违心事、说违心话,实在并不是不可理解或原谅的过错。以黄老之贤,50年代以来,尤其是反右之后、“文革”期间以至八九十年代,虽然多次受迫害、受冲击,但是实事求是地看,恐怕也难保在言行上始终心口如一。我身为晚辈,本不当信口雌黄冒渎尊长,只是西哲有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我一向信服并愿尽力履行之。学问探讨应当就事论事,只要不牵扯名利关系,本无讨好之意,也便不顾忌是否有得罪之处了。

《赵之谦》一文并不长,但却是黄苗子进行专门论述的有数几大家之一,同时代的任伯年、吴昌硕相比之下,在此书中付之阙如。

赵之谦曾遍读所寄寓的嘉兴郭氏藏书,学业大进。黄苗子先生也曾租住王世襄先生房子,未闻曾读王世襄藏书——或许原因是当年北京访书尚便,黄老自己所读美术史论典籍已经足够多,不必借助他人庋藏。

赵之谦致友人书有两句话一针见血:“以庸忌能”,“事无可为”,清末腐败达到了登峰造极,不意其后更有再上层楼者!赵之谦时代庸者尚少而能者尚多,以书画界而论,就不乏大师级的人物,所以他在信里记下了:“何子贞先生来杭州,见过数次,老辈风流,事事皆道地,真不可及。”在书画家专论方面,《艺林一枝》还重点评介了苏仁山。显然,这是因为黄苗子与苏仁山是同乡,古诗有一句:“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举贤不避亲,每一位评论家都会有自己的视角,都会受到出身、学习环境、师承以及交往等外部环境的制约,而不可能做到完全客观。这种有个人因素的视角,与其说是评论家的局限,不如说是丰富了美术评论的面貌,从更全面的角度展示了更多的艺术家,发现或推介了一些原本不大为世人所知或所重的艺术家。傅雷之于黄宾虹,其实除了众所周知的审美趣味等因素,二人的同乡关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即以区区不才而论,也曾多次著文评介陶亮生、汪曾祺尤其是许鸿宾诸位先生,说老实话都或沾亲或带故或为同乡,但是,作为学者与评论家,个人的关系或情愿终究要服从学术与艺术标准,评论家对艺术家的评价,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不管起因为何,一旦文章或图书行世,就有了自己的生命力:负责任的评论家的贡献体现在能够发现更值得关注的艺术家。

黄老在苏仁山一文中举例提到凡高一生仅仅在临死那一年被人买过一幅《红色的葡萄园》,十分可怜地拿了八十美元。大概在黄老写此文的年代,国内还没有出版后来那么多种凡高的图书与画册,而在不止一种权威的凡高传记,以及凡高自传与书信集中,都清楚地、明确地记录着,凡高是在当过画商之后转而学画、并且让其弟弟画商提奥代理销售自己的画作的,凡高在生时画作价格不高是事实,但是卖出的作品却远不止一幅!因为黄老是美术史论权威,所以我认为有必要就这一细节予以辩正,否则还会有人继续引证。此乃《春秋》责备贤者之意,想必知者不怪后生。

黄老论苏仁山的文章,有一节题为“画不可以庸”,击中了要害。书画作为艺术创作,最重要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创新与个性,因此,可奇可怪,绝不可庸。反观时下书画界,则多是平庸之辈,原因无他,是美术界官本位机关化的必然结果。官场择才,最重保守、循规蹈矩,因此,正如黄老引太平军的檄文所言,“卖官鬻爵,压抑贤才”是常态,在潜规则盛行的社会环境中,逆淘汰也即淘汰精英更是到处皆然。这样,没有棱角、个性不突出、不张扬、不特立独行的,就更有竞争优势占据书画界的有利位置——而“没有棱角、个性不突出、不张扬、不特立独行的”,其画必庸!我在新闻传播专业学术刊物上多次论述,官本位与拜金主义是败坏新闻出版业的两大污染源,其实,在书画界,这一观点同样适用。

在《武宗元和朝元仙仗图》一文,黄苗子先生提出一个观点,认为吴道子与武宗元的壁画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大画家如米开朗琪罗的壁画相比并不逊色。这是公允客观的评价。

无论中外古今,在文化艺术领域,一流的天赋加上扎实的功底与优良的训练,再有刻苦努力的追求,就一定能达到大师的高度。大师的术业有专攻,风格有异同,但是殊途同归,也就是都能达到常人不可企及的学问与艺术境界。近来不少人总是抱怨中国当代无大师,甚至认定从此不可能再出现大师,这其实是一种偏狭的看法。任何时代都会有人具备一流的天赋,中国当代文化艺术以及教育学术的空壳化,主要原因是经历了“文革”十年的撂荒,我曾多次论述过所谓20/20理论,也即从1949年未满20岁到1976年已满20岁的这两三代人,都遭受了读书无用论与文化沙漠时期的灾难,即使“文革”结束以后发愤用功,已经废掉的十年也足以让人的才智学问留下永远无法弥补的缺陷。野莽先生对知青一代有一个一针见血的评判:在知识上是自学的,相当于小时候没有喝到牛奶。

这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现实。很多人看问题缺少历史与全局眼光。事实上,我一向认为,要看清今天,就要从今天是昨天的延续这个角度来看。在某种意义上,中国仍然处在“后文革时期”。可以说,到2008年,全社会的荣誉与崇尚,以及国家的资源与特权,大都倾斜到了科学技术领域。现在中国有科学院院士,有工程院院士,在科学技术专业都有顶级权威,而在社会科学领域与文化艺术领域,地位与待遇就相形见绌。中国原本是有以人文学科学者为国家栋梁的传统的,到了洋务运动以后才兴起了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的思潮,到了搞“四个现代化”,数理化成为占压倒优势的学科,而文艺因为反右等运动打击,全民都知道搞文容易惹祸,因此,重理轻文成为风气。

70年代至今,愈演愈烈,结果就是科技界倒不乏大师级人物,而文化艺术界却实在拿不出几位能够与世界级大师一较高下的人物。

科技与文艺有如此大的差距,在于学科专业的性质,科技相对而言是可以速成的,二三十年的专业训练足以造就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家与工程师,而文化艺术除了极少数表演性质的专业,大都需要几十年的钻研与修炼。

《(鬼趣图)和它的题跋》开篇讲到扬州马日珀兄弟是罗两峰的资助人,事实上,马氏兄弟是一个时代众多书画家的资助人。这种气魄与胸怀,与西方历史上的帝王以及近现代的富商成为艺术家的资助人,是完全可以相提并论的。马家靠盐致富,但是真心喜欢文化艺术,因此,他们依靠自己的财力,结交了也帮助照顾了书画家。

这种慷慨与大方,必然发生在太平盛世,而且,往往当事人的财富得自继承。富有与高贵的重要表现形式,并非是购豪宅、乘豪车、锦衣玉食、挥金如土,因为当一个人只会把财富用在自己以及家人身上时,无论如何也谈不到真正的富有,更谈不到高贵,而只说明是一个可怜、可悲甚至可笑的有钱人。

财富的最大价值,不在只满足一己一家,而在于能够满足拥有者所赞同、所欣赏、所热爱或者所同情的人。大众传媒不断强化中国有了多少亿万富豪,其实,比一比西方的慈善家,我们不得不遗憾地认识到,中国还没有人富到足以使更多的与自己没有利益关系而只有学术或生活观或艺术趣味的相似之处的才学之士能够得到资助的程度。今日之中国不惟穷人可怜,就是富人也可怜得很呢!《唐宋壁画》一文,开篇头一句是“古画多绘于壁”,我相信对于书法来说,很可能也是最先在壁上划写的。按照现在所知的人类发展史,穴居时代的人类,会自然而然地在洞壁或岩壁上涂画,这一点即使在今天也能找到佐证,无论哪个国家哪个地方的儿童不需任何人指教或提示,都自发地会在墙壁上涂画,可见这是人类的本能。

同类推荐
  • 东西方戏剧流派

    东西方戏剧流派

    戏剧流派是指在一定历史时间中具有相近或相同的戏剧观念、创作倾向、艺术追求和美学风格的戏剧艺术家群体,以及这个群体创作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如表意主义戏剧、古典主义戏剧、浪漫主义戏剧、自然主义戏剧、现实主义戏剧、象征主义戏剧等。本专著选取了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十个戏剧流派,对他们的内容和艺术进行了深入的论述。
  • 陶艺:知道这些就够了

    陶艺:知道这些就够了

    配料调色细且精,塑形绘影艺超群。陶艺:知道这些就够了。作者戴尔·沃勒在圣路易斯长大,现居匹兹堡。他曾在海军服役,目前是一名核能工程师,写作是他的兼职工作之一。他自2013年开始自出版创作,至今已有百本涉及人文社科领域各类话题的作品与读者见面。
  • 艺海观澜

    艺海观澜

    徐庆平,徐悲鸿之子,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研究院院长、北京徐悲鸿纪念馆馆长。本书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美术漫谈、西方艺术史研究、莫奈传。书中对其父亲徐悲鸿的美术作品以及西方艺术史有着深入细致的研究。多数文章已经在各大报刊上发表过,是一本开卷有益的图书。
  • 艺术与文化

    艺术与文化

    本书系美国艺术批评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出版于1961年的艺术评论文集,系作者在20世纪40年代、50年代发表于《党派评论》《评论》《艺术》等期刊的艺评文章的结集。全书收文37篇,较为集中地体现了格林伯格的艺术观: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包豪斯美学的某种辩证法。在本书中,格林伯格对前卫艺术、抽象表现主义、现代主义、巴黎画派、纽约画派及其代表画家均有独特而精彩的艺术批评,从中我们也可一窥其艺评文章的现场性、当下性、流动性和丰富性。
  • 中国类型电视剧研究

    中国类型电视剧研究

    《中国类型电视剧研究》由十二章组成,分别从学理和实践的层面对十二种主要类型电视剧,即都市言情剧、青春偶像剧、谍战剧、家庭剧、历史剧、儿童剧、农村剧、民工剧、西部剧、军事剧、灾难剧、“红色经典”改编剧展开了多元的思考与探讨。不仅梳理了这些类型电视剧的发展轨迹、生成语境、影像风格衍变规律,还剖析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态势。同时为便于读者阅读和学界、业界同仁的进一步研究,每章后还附有该类型电视剧主要作品年表。
热门推荐
  • 天命王妃:不负卿

    天命王妃:不负卿

    人有失手,马有失蹄,她沈归尘一朝魂穿,沈家嫡女的身份竟被她人取代,亲生爹娘不知所踪!丹炉在手,丹药我有!谁说她沈归尘是个灵修废材,见她手握五行神珠,谁敢匹敌!定要剑挑群雄震苍穹,名扬四海惊天地!
  • 太平天国革命领袖洪秀全

    太平天国革命领袖洪秀全

    本书介绍了太平天国创建者及思想指导者洪秀全的生平,内容包括:农家子弟、放弃科举考试、创建拜上帝会、向传统势力挑战、走上革命道路等。
  • 角儿

    角儿

    这套四本影视原创小说自选集,包括了我的九部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小说。影视作品注重的是故事性,有了一定的故事,再加上其文学性,也就是鲜活的人物和文学的命题,自然会得到更多观众的喜爱。也就是说,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离不开文学的支持。影视制片人经过十几年来的生产制作经验,已经意识到剧本在一部戏中的重要性。另外我的创作主张是,一定要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当代性。作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被更多的读者接受,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试想,任何一部文学名著,不论中外,都是首先有较强的可读性以后,才一代代地流传下来,然后才是不朽。假设一部作品的出版,只有一小部分人在看,又怎么能流传下来呢?难以流传下来的作品,又何谈名著呢?
  • 异世逐缘

    异世逐缘

    她,星源界的星辰传人他,星源界的地狱之神他和她,原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但是,谁知他竟然没有得到她全部的爱。“我从来都不是一个善人。我也从来都是一个自私的人我不会因为别人而去伤害我自己!”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联想你看不懂

    联想你看不懂

    联想的成长和发展,本身就像一个谜题一样。但在多年的业界质疑与担忧中,联想从收购蓝色巨人IBM到柳传志复出又复退,在成为行业巨头的道路上快步前行。联想无愧为国内成功企业的典范,它做大做强到底凭什么?联想曾有过的迷局,也许你也正在或即将面临。本书通过对联想发展历史的回顾和管理体系的剖析,帮你考察联想的发展历史,研究其持续发展的秘密,了解其成功之道。任何一个想要做大、做强、做久的企业领导者,都能从联想的发展之道中,找到一些值得借鉴的管理智慧。
  • 路德维希在霍格沃茨

    路德维希在霍格沃茨

    来自一个德国没落巫师家族的少年路德维希-斯古雷特改变世界向着魔王宝座而努力奋斗的欢乐且不算艰辛旅途故事包括——怎样追求异国未婚妻,成功。怎样破坏半个校园,成功。怎样威胁分院帽进入理想学院,失败。怎样同时与马尔福和波特和平共处,进行中。怎样超越导师成为新的魔王......蝴蝶翅膀究竟是在哪里扇起的?谁也不知道。因为此时此刻,名为路德维希的风暴已经卷起了滔天巨浪。————————————————————*主男主视角,男主原创非穿越,无系统。单女主,出场很晚。*作者咸鱼,更新随缘。*此同人创作基于原著《哈利波特》7部(魔法石至死亡圣器),原著人物版权属于JK罗琳。部分场景剧情在参考电影《哈利波特》8部基础上略有修改。部分设定如魔咒与魔法动物参考于电影《神奇动物在哪里》,而剧情上与此作无关。无《被诅咒的孩子》相关剧情与设定。借用了几个同人设定——《铂金荣耀》的斯莱特林首席争夺,稍作改动;《生而高贵》的斯莱特林行为守则,完全照搬;同人文中普遍存在的斯内普是德拉科教父的设定;以及格林德沃派系的“圣徒”之称。四院和平、不黑邓校、不漂蛇叔、尽力不给原著角色发便当。
  • 独掌乾坤的历代帝王(上)

    独掌乾坤的历代帝王(上)

    在中国两千多年漫长的帝制社会里,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专制统治的象征与代表。历史中固然不乏一些英才明主,但也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暴君、昏君,还出现了不少娃娃皇帝、白痴皇帝、荒诞怪癖的皇帝等等。本书为你讲述中国历代帝王的故事。
  • 我喜欢的那个某某某

    我喜欢的那个某某某

    为了放松心情偷个小懒,就请了个小长假。陈未绾喜欢滑滑板,便出门滑滑板,然后就闯祸了。从此就有了一条隐形的线出现在她和季方舟之间。陈未绾一直以为自己是单相思苦恼了很久,然而后来她才知道季方舟才是单相思很久呢!说是碰巧相遇,其实是密谋已久,上天闲季方舟太蠢给的机会罢了。
  • 婚姻危机:寂寞杏花红

    婚姻危机:寂寞杏花红

    结婚四年的严佳感叹婚姻生活如此平淡,跟丈夫方振乾开玩笑说想红杏出墙一番,却不料一场婚姻危机却在向她悄悄逼近,方振乾的初恋女友华梅在海外飘了一圈后又回到国内,千帆过尽,还是觉得方振乾最好,在偶然与蓄意的双重机遇下,她跟方振乾越走越近,终于,一场情感纠葛在三人之间引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