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33600000003

第3章 《道德经》意释致用(2)

【致用】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们所见、所闻、所触摸、所感受,经常因为不良的诱惑,忘记了幸福的真谛。所以需要注意内心的自我把握。特别是领导者,由于权力和金钱的优势,感官诱惑更密集,更强烈,因而更容易患幸福真谛健忘症,更需要把持住自我,明白什么是最长远最根本的幸福。这个道理看似简单,可却一再为无数聪明人所忘却。所以老子说的“为腹不为目”就是让人们冷静下来追求的是内在心灵的闲适与恬淡,不要总是吃着碗里的,还不安心地觊觎自己不该得到的锅里的。

§§§第十三章

【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为我有身。及我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身于天下,若可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

【意释】

此言行“道”与不行“道”的不同心灵状态。只想着个人利益的人,患得患失,一点点小“宠辱”就能引起内心的惊动。“有身”即有个人的私利。自己担忧的最大的祸患是自身的私利受到威胁。如果不追求自身的私利,就什么忧患都没有了。那些为个人利益患得患失的人,不会真正的贵天下爱天下,不可将天下托付给他们。只有将个人的利益融于天下,贵天下若贵其身,爱天下若爱其身,这样的人才可将天下寄托之。

【致用】

有志成大业者无我,自己没有事业之外个人的幸福。对关乎自己个人的荣辱得失无所谓。在我为天下人谋取幸福的大业中,一事之未成,我心即不安;一人之未舒畅,我心即疼痛。如是方可受天下之托担当重任。

§§§第十四章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曒,在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迎不见其首,随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语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已。

【意释】

此章在描绘“道”的形态。“道”无形迹。故“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夷”、“希”、“微”是不同的惊叹词,惊叹“道”可“视”、“听”、“搏”,却不可得。面对神奇的“道”惊叹而已,不可再穷究。“道”之表不明朗,“道”之里不昏暗,绵延长存却无法命名。琢磨了半天什么也没把握住,还是归结为“无物”。这就叫没有固定状态的状态,没有具体物的物象,也叫做“忽恍”。想在其前迎之,但找不到其头;想在其后随之,但找不到其尾。用亘古之道探讨今日之事,就能够知道古代之事,因为古今之事都在“道”的纲纪之内,跑不出同一“道”之理。

【致用】

如何行“道”?无论多么高层次的规律和法则与“道”相比都是低层次的。当“道”在你头脑中是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对象出现时,你对“道”的掌握还只是停留在固定的规律、法则的层次。当“道”不能再当做一个单独的对象来把握,而只能通过周围的具体事物、规律、法则随时随地的灵活组合来体现时,对“道”的把握才算上升到高层次。这时的“道”显现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高层次地掌握“道”必须进入到这样一种境界,谈“道”不脱离具体事物,谈具体事物要随即升华到“道”。所谓事即“道”,“道”即事,“道”“事”一体不二。

§§§第十五章

【原文】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若冬涉川,

犹若畏四邻,

俨若客,

涣若水将释,

敦若朴,

混若浊,

旷若谷,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能弊复成。

【意释】

古之善为士者处世微妙,能够于无形中贯通一切,其待人接物不可测度难以表达。因其不可测度难以表达,只好勉强做些形容。“豫若冬涉川”——小心翼翼,如走在冰冻的河上,生怕滑倒或掉进冰窟窿;“犹若畏四邻”——不敢轻动好像害怕得罪四邻;“俨若客”——谨慎认真如寄居之客;“涣若水将释”——宽缓松释如冰凌融化;“敦若朴”——保持淳朴如原始木材;“混若浊”——混迹于万物之中形态驳杂混浊;“旷若谷”——虚怀空阔若山中空谷;“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谁能使动荡的世界平静下来,慢慢变清明?谁能使世界安定平稳地发展,破败的能够恢复,新的能够慢慢发展?“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能弊复成”——保住此道者不愿盈满。唯不盈满,才能不断除旧更新。

【致用】

作为高层次的领导,最终是要实现自己的合理想法。合理想法虽然是自己个人的,却不可一味张扬合理想法的个人性,而要善于将个人想法转化为无形,融于纷繁多样甚至自己所不喜欢的人们的欲求中。“深”就是无独立之形;“微妙玄通”就是潜于众人众事之中而贯通之。众人众事丰富多彩,矛盾错综,我的合理想法必须既能与之融合,又不被其同化;既成就众人之欲求,又不迁就而丧失自我;既能凭借众人众事实现我的合理想法,又不能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所以,处众人众事须小心、谨慎、朴实、宽容、亲和、伸缩性强,最终使众人众事统一于我,同化于我,与我为一体,实现我的合理想法。还必须强调,无论何时也不以自己的合理想法为最好,应随时弃旧取新。

§§§第十六章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云云,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忘作,凶。

知常容,容能公,公能王,王能天,天能道,道能久,没身不殆。

【意释】

内心达到最虚廓的程度,就能实实在在地保持静观。对杂然并起的万物,我就能看出它们的归宿。纷繁多变的众物最终要奠基于各自的本根。就奠基于各自的本根而言,可以说它们是静止的。奠基于固定的本根的静止就是它们命定的归宿。命定的归宿是恒常的,知此便是聪明。不知此,老想在命定的归宿之外妄有他为,定遭凶险。知道了恒常的命定归宿,就知道了内心所应包容;知道了内心所应包容,做事就能出自公心;做事能出自公心,考虑问题就全面;考虑问题全面就能顺自然;能顺自然就能事事符合道;事事符合道就能长久存在,终生立于不败之地。

【致用】

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命”为何?就是人生不可逾越之根本。老子所说的归宿——“根”、“静”、“命”就是人生之根本。每个从事实际工作的人如何把握这个根本呢?第一,它必须贯穿于你的事业的始终,其表现形式可以与时变动,但实质性内容长久不变;第二,它与你的个性相结合,在你身上的存在具有独特性;第三,你的成功均由它而起,你的失败均由偏离它而起;第四,对这个根本的追求非一蹴而就,须有一个不断总结、反省、提炼和概括的漫长过程;第五,这个根本是在实践中摸索到的,切不可用算卦、看相等迷信的方式获得。

§§§第十七章

【原文】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豫之;其次,畏之侮之。信不足,有不信!

由其贵言。成功事遂,百姓谓我自然。

【意释】

领导者中最高层次者是让百姓只知道他的存在,而不知他的具体形态,他在无形中做成事;其次是日夜操劳,仁民爱物,广施恩惠,受到百姓的亲近和交口赞誉;再其次是为人苛刻。凶恶,百姓生畏,暗中侮谩他。统治者信用不足,才使民众不信任他。

最上等的统治者治国悠闲、不多费口舌。其功业的完成是百姓做的。百姓没有受到统治者具体的指教和领导,是一种无形要素激活了他们的自觉性,使他们感觉生存方式本然如此。

【致用】

老子这里把统治者分成几个层次。最上等者是道家;其次者类似儒家;再其次者类似法家。领导者想成为最上等者必须深刻领悟自己的职责。荀子说:“明主好要,而暗主好详;主好要,则百事详,主好详,则百事荒。”(《荀子·王霸》)韩非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扬权》)这些都是要说明高明的领导者无须抓具体的繁杂之事,只抓“要”即可。抓“要”抓到百姓不知有君的程度。领导者不必布置别人做什么,而是启发其做什么。应使之感觉是我自己要这样做的。领导者不替别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启发他自己想出方法。领导者于无形中营造良性的软环境,使下面的人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可遏止。

§§§第十八章

【原文】

大道废,有人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意释】

“大道”就是人们按其秉性,干自然应干之事。统治者让臣民偏离秉性,干超出自然之事,就破坏了“道”。破坏了“道”,民众生活出现混乱,所以倡导人与人之间以仁义相处。偏离“道”后出现混乱,为解决混乱问题而使用智慧,但这种智慧只是为应付混乱而出,不是为回归“道”,不能如实地反映“道”,故称其“大伪”。亲族内自然和睦的情感遭到破坏,只好用“孝慈”来补救。国家的良性循环局面被破坏,只好鼓励人们做“忠臣”。老子的意思是“人义”(即仁义)、“智慧”、“孝慈”、“忠臣”如果不是建立在“大道”的基础上,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局面更加混乱。

【致用】

为摆脱贫穷,乱砍滥伐;乱砍滥伐,反而更加贫穷。在工作遇到困境时,不是不能用“仁义”、“智慧”、“孝慈”、“忠臣”。但如果不能正确运用,就像为摆脱贫穷而乱砍滥伐一样,越用越坏。如何正确运用?比如服食鸦片是为了止痛,但患者一定要记住,止痛而已。有人却在止痛的同时,享受起鸦片刺激带来的感官愉悦。即使疼痛已经消失,也不愿放弃这种感官享受,最后成为自己戕害自己的瘾君子。领导者为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有时需要使用“仁义”、“智慧”、“孝慈”、“忠臣”。使用时可能会得到上级领导和下面群众的赞誉,并随之得到一些利益。于是有的领导者往往陶醉于此,陷溺于此,拘执于此。忘记了“仁义”、“智慧”、“孝慈”、“忠臣”是为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而使用,不是用来沽名钓誉的。结果使“仁义”、“智慧”、“孝慈”、“忠臣”变成了个人沽名钓誉、祸害民众的手段。

§§§第十九章

【原文】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民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意释】

绝弃偏离“道”只突出少数人的“圣”、“智”,民众获利百倍;绝弃偏离“道”被少数人用为谋取私利的工具的“仁”、“义”,民众才能回复到真正的“孝慈”;绝弃偏离民众正常生活的“巧”、“利”,不生产那些刺激人们产生暴富心理的物品,人们就不会形成不劳或少劳也能发财的思维方式,去犯偷抢之罪。以上三者制成条文,不足以解决问题,所以还得寻求可靠的支点。这个支点就是“道”。“道”是原色原质,可守之不放。减少外于此的思虑和欲求,断绝外于此的学问,就不会产生忧虑。

【致用】

领导无论做什么都不能偏离为民众福祉而工作的宗旨。对偏离于此的睿智、仁义、精巧一概不提倡,不讲求。有些人,为求个人私利,偏离宗旨,投上级所好,拼命作秀,人为制造所谓的“圣”、“智”、“仁”、“义”、“巧”、“利”,给民众带来极大的烦扰。所谓“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就是实实在在地做好每一项工作。没有私欲,不耗费精力学习蝇营狗苟之术,就没有忧虑。

§§§第二十章

【原文】

绝学无忧。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忙兮其未央!

众人熙熙,若享太牢,若春登台。

我魄未兆,

若婴儿未孩。

乘乘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纯纯。

俗人昭昭,我独若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淡若海,漂无所止。

众人皆有已,我独顽似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意释】

此章描绘了行“道”的心灵状态。断绝追求私利的学问,就不再产生忧虑,心态变得平和。无论别人对你敬(“唯”)还是对你不恭(“阿”),在你眼里实质上都没有什么区别。别人认为你美或者丑并不固定,所以在你眼里相去不远。但有一点无论如何要记住,众人所畏惧的,你不可不畏惧。小心无大过。

我跟众人的心态不一样。我心中是道,故广阔而无穷。众人热热闹闹地享受生活,如享大餐,如高台览春,我独淡漠,不显踪迹;我处混沌中,如婴儿初生还不能逗乐;我四处漫游,若无所归。众人皆盈,我独亏,我好像有一颗愚人之心啊!

世人皆明白,我独昏沉;世人皆精明,我独糊涂;我心淡漠如在大海中随处漂浮,不追求固定的停留之处。世人皆有所追求,我独愚顽浅陋。唯我与众不同,我注重的是万物之根本。

同类推荐
  • 论语通解(一)

    论语通解(一)

    本书稿是作者学习《论语》一书的心得的总结。作者结合现代人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将《论语》中相关的语录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全面涵养一个人的灵魂、修养、品味、境界、见识,可以全面提高一个人的洞察力、理解力、判断力、忍耐力和处置力。作者通过通俗的语言,以讲座的方式呈现,语言生动,说理明晰,让读者轻松了解《论语》的真正内涵,同时把古人的思想与智慧应用在当下的生活和工作中。
  • 反经大全集(超值金版)

    反经大全集(超值金版)

    本书为唐代学者赵蕤所著述,为历代有政绩、有业绩的君臣所共悉,被尊奉为小《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从国家兴衰上讲谋略的,《反经》是从长短利害上讲智术的。它从逆反的心理态势中谋求一种逆反的思维方式,不失为古代心理学的范本。《反经大全集》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了注释、译文,每篇前有导读,揭示《反经》的奥秘,是我们为人处世、安身立命以及为官、经商、管理的必备参考书。
  • 王国维:一个人的书房

    王国维:一个人的书房

    王国维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新学术开拓者、连接中西美学的大家。他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领域成就卓著。他博学强识,并世所稀,品行峻洁,如芳兰贞石,令人久敬不衰。《王国维:一个人的书房》收录的就是他的自述文、交游文、散记,以及为各类古籍和甲骨考据著述写的序跋等作品。
  • 西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

    公元前 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到西方现代哲学的发展史。它可分为 4个时期:公元前6~公元5世纪,称为古希腊哲学;公元 5~15世纪,称为中世纪哲学;15世纪中~19世纪40年代,称为近代哲学;19世纪40年代以来,称为现代哲学。对现代哲学时期的划分,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有的把上限划在19世纪末,有的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有的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国学十八篇

    国学十八篇

    《国学公共课:国学十八篇》收录章太炎先生1922年及1935年数次公开讲学记录,系统体现国学的概貌,展示章氏深厚的学养,内容通俗易懂、简略概括,对中国传统经学、哲学、文学进行精到而系统的简述,深入浅出,行文典丽古雅,是热爱本国传统文化的读者的最佳入门读物,也是了解章氏思想及国学进阶的最佳指引之书。
热门推荐
  • 薪酬设计与员工激励全案

    薪酬设计与员工激励全案

    薪酬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当能够吸引、激励、留住人才,让员工发挥出最佳的潜能,卓有成效地提高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而使用不当则会给企业带来危机。建立全面、科学的薪酬管理系统,对于企业在培育核心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获得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书结合中国企业战略执行的现状,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薪酬设计的内涵、原则、内容、流程,穿插了大量的图示和表单,为薪酬管理实践者和研究者提供全新的思路、工具、模型、方案,突破薪酬设计的困境,设计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薪酬机制,最终达到实现企业与员工之间双赢的目标。
  • 穿越之腹黑王爷绝宠妻

    穿越之腹黑王爷绝宠妻

    第一次见面,某女看着那些花痴女嘲笑这对身边的婢女说:“那些人是不是傻,这么丑的人也能犯花痴”哪知那只是那个男人的冰山一角,这句话被某个记仇的男人记住了。很好,说我丑,你是第一个人。桌上的杯子瞬间化为粉末,某女:“哇,丑人多作怪啊”[17年写的QAQ,等我想好怎么写下去再说]
  • 百里鸿

    百里鸿

    南无殿擅断生死权谋,掌殿之人却为一绝色女子,名百里鸿。本贵为一国公主,惨遭灭国之后却仍有人断言将成为天下之尊。且看她如何游走在这权力争斗的旋涡之中,一步步权倾天下......
  • 箫韵晏宁

    箫韵晏宁

    王朝更迭,权势之争,败者必亡,那爱恨呢?三朝元老,荀氏阁老府荀姝郡主,倾心长孙国舅府公子之心,天下皆知,可长孙公子与帝姬有婚盟,即使不爱帝姬也终是追随江湖儿女姜蝉归隐。荀氏与前朝王族后裔萧氏,若仅仅如史书所载,也算得上是恩怨分明,偏偏在国恨家仇背负下,荀氏遗孤荀姝,萧氏残宗萧韶旧日有恩义,来日有情仇……改名换姓容易,晏宁二字,海晏河清,岁月静好,可能在尘埃落定之际,恩怨尽释间,多奢望一个你?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捍宝

    捍宝

    民国初年,从北平求学回到奉天的少爷柳家明,无意间卷入了轰动一时的“断指奇案”,为帮老朋友毛刚解围,他进入了军阀张大帅了麾下的”发字营”,开启了一段围绕着几枚神秘戒指的充满重重迷雾和层层陷阱的坎坷故事。
  • 罪念

    罪念

    犯罪心理学专家+刑侦精英vs变态连环杀手,一场正义与邪恶的生死角逐,究竟谁引导谁?谁操纵谁?谁战胜谁?犯罪心理侧写、“心理剧”、微表情解读、尸体解剖、骨骼检测……反社会人格障碍、边缘人格障碍、分裂人格障碍、表演人格障碍、偏执人格障碍……真凶以伪善之名隐藏在我们身边,与我们同眠共餐。善与恶的殊死角逐后面,是深不可测的人性。囊括当下热门惊悚的罪案,取材于现实故事,一本让人不寒而栗的刑侦推理全书。如美剧一般的紧凑的情节设置,干净的文笔,构思巧妙的悬疑情节,到位的犯罪心理分析,都让人开卷便欲罢不能。
  • 尚文斋集

    尚文斋集

    《尚文斋集》源于生活,题材广泛,是一部集诗、词、曲、对联、散文为一体的作品,可谓 “情真文美,掷地有声”。正当我们期待姜老师有更多的作品问世时,姜老师却早早地离我们而去了。姜茂胜老师的离去,使我们在教育界失去了一位好老师、好校长,更使文坛失去了一位好诗人。虽然姜老师走了,但在他的家乡这块广袤的大地上,人们将永远记住他,记住这位辛勤的园丁和他的 《尚文斋集》。如果姜老师泉下有知,当为这本书的出版而欣慰和自豪。
  • 舍尊

    舍尊

    漫漫人生路,人的追求都不一样,有的渴望权利,有的人渴望一个白头偕老的伴侣。而他们渴望的却是平凡一生。
  • 四大名捕逆水寒

    四大名捕逆水寒

    危险降临在连云寨主戚少商身上,一生最大的危险。他延揽重用的大当家顾惜朝叛变了,猝然发难下,连云寨九位寨主两人变节,一人在外,其余全部身亡。戚少商当场失去一条手臂,浴着众兄弟的血,勉强逃了出来。顾惜朝穷追不舍,官兵从两面逼近,只有前面一条路。前面,是息大娘的毁诺城。江湖中人都知道,息大娘是这世上最恨戚少商的人。戚少商的旧主、江南霹雳堂雷卷,得知他失势的消息,也正火速赶来,必欲亲手除之而后快。十面埋伏下,戚少商如何才能逃出生天?昔日遍布天下的友朋,谁人暗藏杀机,谁人热血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