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35100000016

第16章 莫让小事成就坏习惯(3)

采用类似处理方式的家长应该想一想,关了电视,就关了孩子看电视的心情和愿望了吗?让孩子离开电视坐到书桌前,他就是用心去学习了吗?如果不是出于自觉自愿的,不仅当天的学习谈不上用心,接下来的日子里孩子也不想去好好学习;他的内心更会因为看不看电视而矛盾痛苦,或许会找其他的办法来看喜欢的电视剧,有些孩子去网吧看电视,这下问题就严重了。这种做法就不是在教育孩子,只是一再损伤他的自觉和自信。

疏导远胜于控制

儿童身上原本就有一种积极的自我完善的天性,父母的强制只会损伤这种天性。如果父母在儿童成长中是帮助他更好地适应一些事情,他就会在这种适应中更加健康地发展自已的天性,并在体内生长出“自我控制”的力量。

我们来听听丽文是怎样帮助妞妞完善这种天性的。

妞妞上初二时,正是青春时期,在班里可能听到同学说有部爱情电视剧很好看,回来就和丽文说。丽文也听了同事们说不错。说的是一个山东的女孩子和一位韩国留学生在北京相恋,冲破种种阻碍,两个年轻人经过努力终于走到了一起。

正好周末,母女两个人就一起看电视剧。电视剧每天播放两集,妞妞当时住校,只能在周六回来晚上才能看两集。妞妞说喜欢电视剧中男主人公的帅气和正直,还有女主人公的善良。丽文觉得这部电视剧也很单纯,很健康的爱情故事。虽然丽文不希望妞妞看连续剧,可一旦看开了,丽文说也就理解女儿希望看下去的心情,孩子的心情其实和我们大人的心情是一样的。将心比心,大人看一个连续剧,中间突然打断也很不舒服,孩子肯定也一样。于是,丽文和妞妞商量,丽文会把每天看的剧情大概记下来,等妞妞周末回来给她讲。

丽文就开始了“记”剧情,每天播放的剧情,她都记得很详细。

在妞妞看来,她已习惯妈妈的种种“纵容”之法,但妞妞说她从来不会利用丽文的这种爱的宽容。妞妞对自己该在什么时间看电视,什么时间不看自己控制得很好。尤其随着渐渐长大,妞妞有自己的主见,也越来越懂得如何珍惜时间,更不会让电视无端地浪费自己的时间了。

生活中,不少妈妈却让孩子从小就喜欢上了电视。有的妈妈自己不带孩子,随意让孩子跟着爷爷奶奶从早到晚看电视;有的妈妈自己看电视时甚至嫌孩子打扰,就用电视机哄孩子。等孩子长大了,就开始强制孩子,“做作业去,不许看电视!”

孩子在上学前就习惯了围着电视转,父母也没有培养孩子发展出其他兴趣;等上学后家长突然开始限制孩子看电视,孩子会非常不适应。因为孩子的习惯突然被管制,他的享受突然间变成错误;他本来每天活得自由自在,大人突然要求他要按照大人的要求“努力”,孩子在不情愿下也无从去寻找被要求的东西。无论孩子表面如何和家长顶撞,孩子内心其实是很为此痛苦的。

一位妈妈说,她的那个孩子,才不会为这件事痛苦呢。孩子总是找借口从自己学习的屋子里跑出来,然后找各种借口在电视机前多呆几分钟,哪怕是一秒。一会儿来倒杯水,一会儿又去冰箱拿瓶饮料,又去取个苹果,慢慢地削皮。好容易削完了,让他回屋里吃,他就不情愿地小声嘀咕,慢吞吞地站起来,还做着鬼脸倒退着回他的屋,就为了多看一眼电视。他哪里痛苦啊,多看一眼电视他乐死了。

这位家长只是表面化地看问题,她不知道孩子倒退着回屋时,其实内心是多么痛苦;家长更不知道这痛苦是如何来的,也不想探究如何帮助孩子解决这个痛苦。这真是让人感到遗憾。

家长为什么不可以改变一下方法,以策略来攻孩子的心呢?有一次和火学的挚友网上聊天。她说女儿每天回来就是看电视,心里就生气。那天晚上九点多了,女儿还是津津有味地看着电视剧,她想发火,可是想起我说过的,不要强制孩子,她就把遥控器递到女儿手里,淡淡地笑着对孩子说:妈妈不看了,你要是不看了,就把电视关了。说完她就离开客厅。女儿看看妈妈很真诚的样子,一瞬间有点吃惊,但马上很高兴地说“好的”,随手接过遥控器——这以前可是妈妈和女儿争执的东西。

当她刚进卧室时还有些担心,令她没想到的是不到十分钟,就听到女儿把电视机关了。女儿还从卧室门探进头来,看到妈妈正捧着杂志在读,相信妈妈没生她的气,就调皮而愉快地说:“妈,我要好好地学英语了。”

这位朋友说,以前总是因为看电视的事批评抱怨孩子,没想到自己稍一改变态度和方法,孩子也有相应变化。看来是自己以前用错了方法。

妈妈们,请相信孩子是一株禾苗,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对孩子是最有好处的!

家长要用行动说话

家长在强制孩子不要看电视的时候,自己又是怎样做的呢?

令人感到最糟糕的情况是,有的家长自己整天在客厅里看电视,孩子放学回来就想看一会儿,却遭到训斥;有的是孩子做完作业看看喜欢的节目,家长就责备孩子,理由是:大人有自由看电视,小孩子现在要好好学习,不能看电视!家长这些理由听起来没错是为了孩子好,孩子也无法反驳,但这种说法造成的效果非常不好。家长实际上是在告诉孩子:电视是一项特权享受,只有大人们有资格享受了,作为学生的孩子还没有资格,只有好好学习,将来才能获得这样的资格。

可对于孩子来说,他觉得大人比他高一等,意识到了大人的特殊和强权,内心产生了“学习”和“享乐”是对立的概念。孩子知道应该去学习,可是内心里就是想去看,想知道电视到底在演什么,只有大人才能看。这种矛盾会让孩子不舒服,这种矛盾和不舒服感如果经常刺激他,就会慢慢激化起孩子对看电视更加渴望和对学习的更加厌烦。

家长的行动比言语更有说服力,要尽可能减少环境中对孩子的诱惑,而不是劝说孩子去抵抗诱惑。在孩子很想看的时候就让他心安理得地去看,不要让孩子一边看电视一边觉得有负疚感;但平时家里要尽量少开电视,家长自己在看电视上必须做到节制,以身作则,用行动产生说服力,而不是用语言命令或者辱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说的也就是这个理。

生活中,家长和孩子都不要形成这种“老鹰抓小鸡”的关系。不要让孩子为了假装做听话的孩子或害怕家长才不看电视,要培养他的理性和上进心,让少看电视成为孩子自觉自愿的选择。

妞妞上大学后,我有一次问妞妞,是否感觉家长对你看电视有过限制。

妞妞说没有啊,老爸老妈从来不管我呀。妞妞的记忆中甚至尽是爸爸妈妈的“纵容”。除了不说什么,妞妞说还经常是老妈和老爸陪她一起看动画片,比如《樱桃小丸子》、《米老鼠和唐老鸭》、《机器猫》、《灌篮高手》等,很多动画片都是一家人一起看,一起讨论。

我又问妞妞是怎么做到有节制地看电视的,妞妞说不知道,好像没有有意识地约束过自己。妞妞又想想说,觉得看电视也挺好,不过一直有一种感觉,觉得不应该花太多的时间在那上面。看电视还不如看小说有意思,有时间的话,她宁可读一本小说或杂志。

我觉得,另一个好的方法就是从幼儿期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孩子从小喜欢上阅读,有了这种爱好,他的智力就会发育得更好,孩子会更容易发现别的有兴趣的事情;同时孩子的思想更成熟更理性,他自己知道事情的轻重缓急,不会舍得让电视浪费自己的时间。

无菌舱里不养儿,“安静"并不是好习惯

正常的声音,任何人都没有办法消灭尽。家长要知道无茵舱里不可能培养出体格健壮的孩子,消除周围天籁之音呵护孩子的做法也没有道理。真正打扰孩子的不是那个声音,而是他从小养成的寻找声音的习惯。

再吵也睡得香

去年冬天,同事生了宝宝,我去看望。可是发现一家人说话时把声音压得低低的,我才知道,婴儿正在睡觉,他们把家里电话线也摘掉了,生怕有什么动静吵醒孩子。家长和长辈们爱护孩子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样做是错误的,这样做可能正是给孩子将来的睡眠埋下了隐患。

我和丽文在聊这件事时,她笑着说,妞妞小时候睡觉“打雷都不醒”呢。

妞妞出生后,家里人该干什么干什么,说话声还是和以前一样,该笑就笑,没有因为妞妞睡觉了,就都不出声了。

妞妞满月时,来了很多亲朋好友,想和妞妞照张全家福,可是妞妞却睡得很香叫不醒来。中午吃完饭,丽文用平常的声音喊妞妞醒来,又轻摸她的脸蛋,结果妞妞丝毫没反应。丽文又一边拉妞妞的小手,一边用稍大的声音叫她,可妞妞还是不理睬。丽文老公在旁边说抱起来应该就醒了。丽文把孩子妞妞抱起来,左拍右拍,好像都拍在别人身上,妞妞睡得更香了。大家看着妞妞熟睡的样子,觉得又奇怪又好笑,这么多人说说笑笑的也吵不醒她。姥姥拿来妞妞的玩具,摇铃,边摇着边叫着妞妞的乳名,可小家伙仅仅是鼻子微微地皱了一下,然后面目恬淡,神情泰若,更加自我地酣睡着,就是不醒来。这样折腾了半个多小时也没把妞妞弄醒,没办法,大家也就说算了,让孩子好好睡吧。

丽文说,这件事让家里人发现,孩子的睡眠根本不需要大人担心,岂止是“不怕打扰”,简直是“特别地不怕打扰”。因为一般情况下人们没有必要把一个正在熟睡的婴儿叫醒,所以这个现象也不容易被发现。从那以后,家里人就更不担心有什么声音能吵着她了。

有的妈妈说,自己的孩子睡觉时稍微有动静,孩子就醒了,要是没有睡好就开始哭闹。这种隋况,除了个别特殊敏感的孩子,一般是在出生后的前几个月时间里就被家人惯出坏毛病了。有的医生认为,一些婴儿在前三个月里会发生腹部绞痛,会导致他们突然惊醒啼哭,而家长们经常误以为孩子是被吵醒了。无论哪种情况,家长也不应该娇纵孩子睡觉怕吵的习惯,应想办法让他逐渐适应生活中的噪音,学会睡觉不怕吵。

一个简单的生理问题如果一直被错误地解决,最后可能会变成一个心理问题。

一位读博士的朋友对我说,和她一个寝室的是一位上海的女孩子,睡觉特别怕吵。宿舍就她们两个人,上海女孩总是抱怨朋友早上起床的声音太大,要么就是朋友的鞋子发出的声音太大,她总是说自己睡不好;而朋友不在寝室时,那位上海女孩开始抱怨走廊里有人说话吵到了她;到半夜走廊里没人时,她也会说睡不踏实,因为窗外还总会不时传来什么声音,连树叶掉下来的声音她都听得到。可见,她的睡眠问题确实很严重。

我的朋友说她每次都很害怕回寝室,想办法搬离。可以想象这个女孩给同宿舍的人带来多少麻烦,而最痛苦的就是她自己了。据说这个上海女孩的妈妈睡觉就特别怕吵。在睡眠问题上,家里人全方位的呵护着女儿。可这呵护不是给孩子造福,而是给孩子惹麻烦。

“无噪音走廊”要不得

在生活中,大家都在寻求“安静”,也都要求身边的每个人“安静”,尤其是在对待孩子的学习环境上,更是追求着极度的“安静”。

我去过市里的几所小学做相关的研究,经常看到这种现象,每天放学前的活动时间被称为“管理班”时间,这个时间原本是让孩子们自由活动的,可实际上它变成了自习课。每班都有一个老师看着孩子们,发现哪个孩子说话,就要被老师大声训斥。有的班纪律不好,老师就要不停地声嘶力竭喊叫或敲击讲桌以维持“安静”。

妞妞上小学三年级时,每天下午有一节自习课,老师们多数不愿意坐在教室里,大部分时间让孩子们自己上“自习”做作业、看书,由班干部轮流维护纪律,保持安静。妞妞是学习委员,周二轮到她来管理。孩子们已被管了一天了,这个时间好不容易没有老师管束,哪里肯听班干部的话,自习课总是乱哄哄的。管了这个,那个同学又开始说话,有时候是男生故意气妞妞,有时候是女同学说话,自己不好意思说。尤其妞妞自己埋下头刚写了一点作业,教室里一下就乱了套,她又得重新站起来维持纪律。教室里的声音往往大得淹没她的声音,妞妞说自习课上就得大声喊叫,才能重新让教室里安静一小会儿。

一两周后,妞妞居然给老师写了个意见书,说自己不喜欢管纪律,建议班上的男同学来管理,还要求辞去学习委员的职务,不想当班干部。丽文问她为什么,妞妞说班干部要管人说话,不当班干部自己不说话还可以完成作业,也不需要在自习课上管人。事情把孩子逼得连“官”都不想当了。

学校是儿童的活动场所,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嘈杂到底怎么了,它真能妨碍到孩子的学习吗?不少教育工作者都形成了“安静癖”,甚至这种癖好已到了伤害儿童的地步。

我听一个朋友说,她女儿所在的学校要创建“文明校”,创建活动中有个专门的项目是搞“无噪音走廊”,也是最难搞的项目。就是下课后不许孩子们在走廊里大声喧哗。学校天天派班里选出来的班干部在走廊里巡视,抓喧哗者。有时候小干部们把握不好标准,经常是哪个同学一不留心说话声音稍大就被记下来,就要扣这个班级的分。结果各班主任们为避免扣分,下课后把学生都关在教室,不允许学生到走廊,想上厕所的学生都先在教室里排队,一个上完回来另一个才可以出去。听说这个学校的这种“安静”经验还被推广到别的学校……在这种“无噪音”环境里成长的孩子,他感受的其实是教育的野蛮;而这样一种创建“文明学校”活动,又能让孩子们心底生长出什么样的“文明”呢?

同类推荐
  • 家庭中的52个正面管教工具

    家庭中的52个正面管教工具

    作者带着资深正面管教讲师和亲子作家的双重身份,结合正面管教家长课堂上的案例以及自身教养孩子的经历,深入浅出地解读了52个正面管教个工具,将原本零散的正面管教工具重新进行分类,并将每个工具贯穿于真实的案例当中,打破广大家长只知道正面管教理论、不知道如何应用的僵局,让52个正面管教工具真正落地、可行,帮助家长更加有效地管教孩子。
  • 不吼不叫:妈妈这样教,孩子一定喜欢(小学版)

    不吼不叫:妈妈这样教,孩子一定喜欢(小学版)

    小学的时代对孩子的成长很关键。从幼儿园到小学,无论是学习内容,还是作息时间、自理能力的要求等,都截然不同。面对环境的诸多变化,孩子们能否适应,可能会决定他接下来小学生涯能否顺利展开。
  • 0-3岁,孩子最佳的培养期

    0-3岁,孩子最佳的培养期

    全书以宝宝的年龄为单元划分,各部分相互独立,內容包括某一年龄段宝宝的生长与发育、喂养方法、护理重点、能力开发、异常情况等,帮助父母解答育儿时遇到的各种问题。另外,关于0~3岁宝宝的智力特征以及这一阶段宝宝的疾病防治,本书也各做了专章讲解,相信一定会让年轻的父母们受益匪浅。对刚出生的宝宝而言,这世界就仿佛是感观上的盛宴。他的嗅觉、听觉以及身体的触觉都相当敏感,但视觉仍有待进一步的发育。在最初的3个月里,宝宝所接触到的事物对他而言都无比新奇,随着大脑的发育和身体协调性的改善,慢慢地,他会学着把见到的和听到的、感觉到的联系起来。但此时的宝宝还是完全依赖着他人,如果缺少某种感官的刺激,宝宝就不可能健康全面地成长。
  • 让孩子安全成长

    让孩子安全成长

    不知道您是否知道一个重要的日子——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这个日子是在每年3月最后一周的周一。可见,安全教育已经上升到全民、全国的高度。安全,是一个沉重而严肃的话题。安全,是生命的保证。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保障安全都是非常重要的。今天,安全隐患有很多,而孩子却很难应对突发的意外状况,尤其对于3-6岁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所以,父母一定要重视对孩子的安全教育。人的生命也只有一次,生命是异常可贵的。今天,很多突如其来的意外很难预料。
  • 有弹性的孩子更强大:好妈妈弹性教育40招

    有弹性的孩子更强大:好妈妈弹性教育40招

    强大的孩子,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也能坚韧地面对各种挑战,能自信地从失望、困境、创伤中复原。本书从心理弹性、思考弹性、管理弹性、情绪弹性、期望弹性、人际弹性、时间弹性八大方面进行详细叙述,教父母如何用“弹性”教育40招把孩子培养得更强大,更成功。
热门推荐
  • 九川归尘埃

    九川归尘埃

    此世有九川,九川多纷争。一朝令禁止,一朝他心生。阮女初入世,容色不为知。舞成芳华竞,歌起凤凰识。连城有新阳,月出光煦澈。明月有其泽,跃然池影得。白衣隐雪踪,倏忽不见客。筠深听琴音,远即仙子侧。俊朗少年游,水墨点眸色。智写九川续,志摧山海折。出口斐章成,一宿见千年。路有万丈长,浩然百里伤。绮思误人心,独行无彷徨。寒寒影伶仃,步步寻明光。兰香夜袭人,斯人无踪痕。水色涟涟望,谁知故人亡。谨行暗怨生,却与何人言?日月此身畔,杞人忧霜天。何为君子书?昌然怀天地。若行王者道,思必霸主意。萧萧秋木孤,瑟瑟红花枯。子规啼夜月,鸿鹄染凄雨。真人居市井,神主与山独。明知求不得,偏欲辨山路。凡是有情人,谁个不相思?九川无尽数,终归作尘埃。由《诸神诛神》改,主要人物不变,剧情和人物性格都改变。
  • 《案例。》系列(第1辑)

    《案例。》系列(第1辑)

    围绕着德鲁克与通用汽车的这段案例公案,直到20世纪80年代仍然余音袅袅。在《公司的概念》1983年版本的跋记中,德鲁克仍然语带讥讽地写道:通用汽车公司的主管们不能接受我对管理学的基本观点,他们自诩为这门学科的急先锋,所以,他们完全不能接受《公司的概念》所贯穿的观念:管理首先是一种实践,虽然它与医学一样,把很多科学研究的方法当作工具使用。一家伟大公司与一位伟大管理学家之间的这段案例风波已成前尘旧事,而对于所有的公司研究者而言,它所留给我们的却是争论焦点以外的另外一些启迪:我们应该以一种怎样的姿态去研究企业?在相互尊重与学术独立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平衡?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腹黑狂妃爱妃万万岁

    腹黑狂妃爱妃万万岁

    听说水凤殿尊主高冷无私不谙世事?听说玄龙殿尊主冷酷无情杀伐果断?那么请问面前这两个天天尬演技,怼天怼地怼贱人的大佬是哪位?听说秦府的大废物就是小弱鸡?听说轩王爷中看不中用?那么请问这压着大怪暴打的两位是谁?众人表示深深地疑惑,这岂不为迷惑现场?(PS:其实这本书并没有完结,就因为学校原因要不定时更新,如果完结会跟大家说的!)
  • 高校管理创新与实践

    高校管理创新与实践

    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规模的急剧扩张与质量的提升形成严重反差,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高校内部管理事务及对外交流与合作变得繁多而复杂,各方面的制度都要不断改革创新;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思想变化的多样性,以及各种思潮、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激荡,加深了师生思想的复杂性,从而加大了稳定工作的难度。
  • 我的家是地球

    我的家是地球

    重新写了,这个不太满意,有点乱!也许能挽救一下
  • 礼崩乐坏的春秋

    礼崩乐坏的春秋

    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重视孩子的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也日渐回归。迄今为止,大陆尚未有一套完整的融会历史、地理、文学、哲学、旅行等多层面、多角度、贴近生活的历史故事书籍。这套《不一样的中国历史故事》有着填补大陆出版业空白的意义。本套书计划用二十卷左右讲完中国通史,每卷8万字左右,大约历时三年,目前已完成前六卷,作为第一辑先期出版。
  • 成零

    成零

    一个是身世成迷的孤女一个是漫不经心的夜国太子两人的相遇,源于某段宿命的牵引当那段辛秘往事层层揭露昔日太子终成冷漠帝王往事蚀人心,她又该如何抉择?“成零。”“嗯。”“信我。”“……好”
  • 琴说

    琴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我的作死聊天群

    我的作死聊天群

    一个聊天群,改变的是一群人的命运。挽救那些遗憾,重温那些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