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41300000021

第21章 技术史描述(16)(2)

奥托的发明是同工业革命早期岁月的经典发明模式相吻合的,而且他的职业在若干重要方面也类似于瓦特。二者都在既有的机器上作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改进,把它从家珍转变为占统治地位的技术。二者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各自同伴的信任和商业智慧:瓦特的同伴是马修·博尔顿,奥托的同伴是尤金·朗金(Eugen Langen)。二者都由于专利保护而致富(不过,在奥托的例子里,由于罗切斯先拔头筹而使其中一项专利无效)。二者都同科学家有关联,但在各自的关键突破上最终都是受到自己直觉的启发。

不久之后,奥托的内燃机使用了一种新型燃料。稍早一些,即在19世纪60年代,人们开发了原油精炼工艺,该工艺使用所谓的裂化法。当时,人们的主要兴趣在滑润剂、煤油、重油等上面,把汽油视为一种危险易燃的副产品。1885年,戈特利布·戴姆勒(Gottlieb Daimler),以前曾在奥托手下工作)和卡尔·奔驰(Km Benz)这两个德国人成功地制造了一台以汽油为燃料的奥托型四冲程发动机。这种发动机使用一个简单的表面汽化器把燃料和空气相混合,这是现代火花塞的雏形。最初用于自行车上的邓洛普充气轮胎很快在汽车上派上了用场。1893年,戴姆勒的雇员韦尔姆·梅巴赫(Wihelm Maybach)发明了现代浮筒式进给汽化器。1900年前后补充的其他技术改进包括:散热器、差动器、曲柄起动器、方向盘和脚踏制动控制器。汽车和自行车对技术的影响同5个世纪以前机械钟的影响是相似的:制造和维修装置所牵涉的技师获得了把有关原理延伸到其他领域的技能和想法。

在蒸汽动力技术中,燃料效率和设计的改进持续进行,但是进步获得的收益逐渐减少,取得的革命性进步也更少。在1850年以后,科学家逐渐理解了发动机得以工作的科学原理。19世纪50年代早期,德国一法国物理学家亨利·雷诺(tern- Regnault)建立了蒸汽的物理特性,1859年,苏格兰人威廉·兰金(WiliamRank-ine)出版了著名的著作《蒸汽机手册》,这对工程师而言是一本实用指南书。美国人乔治·柯立斯(GeoI-ge Corliss)对蒸汽机作出了许多改进,发明了著名的“世纪”牌发动机,使发动机的发展达到了顶峰。1876年, “世纪”牌发动机在费城百年博览会上展出,在已造出的发动机甲尺寸最大、动力最强。在1860~1914年间,蒸汽机逐渐变得效率更高、价格更便宜、维护更简便、噪声更小,不过都没有产生根本性的变化。概念上更具革命意义的是蒸汽轮机。蒸汽轮机重新采用了希罗关于汽转球的思想,它是由查尔斯·帕森斯(hatles Parsons)于1884.年发明的。帕森斯以及在瑞典独立工作的古斯塔夫·德·拉瓦尔(Gustavdeaval)解决了往复式蒸汽机只能产生有限速度的问题。电的产生和轮船的推进都需要高得多的速度,而涡轮机满足了这些要求,帕森斯在1884年建造的原型机以每分钟18000的转速运转,因而不得不把速度降下来。到1900年,涡轮机成为常规蒸汽机必须严阵以待的竞争对手。帕森斯在工程学上的才华在极大程度上归功于其科学背景,帕森斯的例子应该让我们警醒,不要轻易得出“科学退步造成这一时期英国技术的衰弱”这一结论。如果说在19世纪前半叶科学极大地受惠于蒸汽机的话,那么在后半叶就连本带息地偿还了(Hall,1978,p.99)。

到19世纪后期,蒸汽机受到来自另一个角落的攻击:鲁道夫·狄塞尔(Rudolfiesel)建造了内燃机。这种内燃机所依据的思想是:通过压缩,可以把燃烧室内部的空气温度提高到足以点燃燃料的地步,从而把燃烧而来的能量全部转变为功。1897年,他建造了第一台使用重质液体燃料的内燃机——柴油机,经过十年的发展和改进后,柴油机开始向世界各地的蒸汽机发起挑战。柴油机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个例证。狄塞尔同瓦特和特赖维希克一样,也是一名“理性”发明家,寻求胜人一筹的效率。不过,他不是一个修补匠,而是训练有素的工程师,他紧跟当时技术发展水平,开发合乎科学的技术。他开始寻找一种具体体现理论上的卡诺循环的发动机。在卡诺循环中,经由等温膨胀可以得到最大的热效率,而不浪费一滴能量,并且可以使用一种廉价原始的燃料来引导(狄塞尔最初在其发动机中使用煤粉)。结果表明,等温膨胀是不可能实现的,压缩诱发燃烧在今天依然是柴油机的一个核心性质,而狄塞尔起初认为它只是附属性的(Bryant,1969)。

铁路、轮船、自行车和汽车全都有助于使运输更便宜、更迅捷、更可靠。由这些革新所促成的贸易收益在我们所称的熊彼特增长和斯密增长之间建立了一个清晰可辨的关联。马歇尔(Marischal,(1890)1930,p.674)断言,降低运输成本解决了制造业者发展的四分之三的难题。我们不清楚马歇尔是如何得出这个比例的,现代经济史学家或许对此有所争议。但是,一旦我们承认廉价运输的影响已积极地反馈到技术上,那么这些影响是深远而又微妙的(Szostak,1986)。随着机动性的改善,技术本身的传播也更便利了:移居者的头脑、出售给远方国家的机器、技术图书和刊物全都把其中所携带的技术信息从一个国家传送到另一个国家。机动能力的增强还意味着国家间和地区间更多的竞争。从日本到土耳其,对技术变革仍然无动于衷的社会都感到落后了,并受到威胁,因为空间距离越来越不能保护它们了。

生产工程

就纯粹的经济观点而言,可以这样认为,最重要的发明不是一种化学染料、一台更优异的发动机,更不是电,这是因为除了钢以外,前述的大多数发明都有可用的、效率更低且更昂贵的替代品。然而,却存在这样一项发明,从20世纪的有利地位来计算,这项发明所导致的社会节约确实产生了巨大的收益,所谓的美国制造业系统把大规模生产的零部件组装成复杂的产品。如果没有可互换部件,现代制造业是不可想象的。 “美国的”这样的用词多少会给人造成误解:在生产和维护方面具有巨大优势的可互换性思想其实是由18世纪的欧洲人提出的,法国和英国的工程师已充分意识到其在经济上的可能性。而且,这个在19世纪50年代被视为美国系统的东西并非真正具有可互换性,而是高质量的专用机床用来进行一系列顺序操作——尤其是木器制造中,以及具有较高的操作速度和材料的顺序移动。正如弗格森(Fer一1981)所指出的,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和可互换部件并不是同一的,前者并不意味着后者。

可互换部件系统并不是一项“发明”。在早先的发明者尤其是精确机床和廉价钢材制造者的工作的推动下,可互换部件系统最终演变成为极具优越性的生产物品和服务的模式。要得到真正的可互换性,零部件必须一致,这就要求制造零部件时具有高水平的精度和质量控制。如今人们意识到,完全的可互换性比人们以前所认为的更加困难。可互换部件的使用在1850年以后增长缓慢,近期的研究表明,人们在采用美国系统时的态度要远远比迄今通常以为的态度更犹豫不决。麦考密克(Mc Cormick)公司、辛格(Singer)公司和柯尔特(colt)等众多美国企业,都把他们的成功归因于完全可互换性以外的因素(Itoward,1984:M.R.Smith,1978)。刚开始的时候,用可互换部件所制造的物品更昂贵,且主要为政府兵工厂采用,这些工厂认为质量比价格更重要。只是在美国内战之后,美国制造业才紧跟欧洲的步伐,逐渐采用大规模生产的方式。首先是火器,然后是钟表、泵、气闸、机械收割机、打字机、缝纫机,最后是发动机和自行车。实践证明,可互换部件技术在上述各方面都更加优越,并取代了使用凿子和锉刀的熟练技工。尽管从长期来看,真正的可互换性是不可抗拒的,但是它在欧洲传播的速度却被两大因素减缓下来:其一,它不能生产与众不同的高质量的产品,这种产品使消费者长久钟情于熟练的技工;其二是劳工的抵制,他们意识到,大规模生产将使自己的技能陈旧过时(Cooper,1984.)。

流水线生产与之相关,其发展也很重要。在流水线生产中,工人不动而是作业移动到工人身边。在这种方式下,雇主可以控制作业的执行速度,尽可能减少各作业间工人浪费的时间。人们普遍把发明这套系统的荣誉归于美国人奥利弗·埃文斯(0liver Evans)。在他位于特拉华州乡村的著名的谷物加工厂里,阿基米德螺杆和环带结合在一起,以全自动方式把谷物从一个作业移向另一个作业。正如西格弗里德·吉蒂昂(siegfried Giedion,1948,p.94n)所观察的,磨制谷物或者屠宰家畜(另一种情况)所涉及的,不是对产品进行装配而是进行分解。大多数制造业具有装配和协作职能,最终也采用了流水生产工艺,它们都使用环带在工人间传送材料和零件。文献首次记载的装配线生产发生在1804年英国迪普特福德(eptford)的一家饼干厂里。1839年,博德默的机床工场就是按照相似的原则组织的。然而直到19世纪后期的三十多年,流水线生产工艺才得到大规模的采用。亨利·福特(Henry Ford)的汽车装配厂结合了可互换部件概念和流水线生产概念,这使他能够大规模生产复杂的产品,同时保持产品的价格足够低廉,使产品可以作为大众交通工具进行销售。吉蒂昂(同上,p.117)指出,福特取得的巨大成功扎根于下述事实:福特是在可互换性和流水线生产经过长期发展的末期出现的,这与奥利弗·埃文斯(Oliver.Evans)是不同的。成功不但依靠发明者的聪明才智和活力,而且有赖于同时代的人们具有接受新鲜事物的意愿。

农业和食品加工业

毕竟,人们的生活水平有赖于食品供应和营养状况。19世纪的新技术通过生产、分配、储藏以及最后的制备等环节影响食品的供应。在农业中,基于饲料作物和圈养家畜的新式耕作法得到持续快速的采用,但在法国和东欧大部分地区的发展却比较缓慢。虽然出现了新式器具和工具,但是农业当中对技术进步的传统障碍延缓了增长:在某些环境下有用的发明在其他地方失败了。机械收割机是由美国人赛勒斯·麦考密克(cyrus McCormick)于1832年为中西部平坦、开阔的田地发明的,但在适合欧洲之前必须进行大量修改(avid,1975,pp.233—75)。带刺铁丝网是由伊利诺伊州德卡尔布(eKalb)市的迈克尔·凯利(Michael Kelly)于1868年发明的,这一发明在勾画农业财产权的轮廓上极端重要,而且必然被认为是那些简单却至关重要的发明之一。这种发明一经出现却似乎是如此地显而易见。在1830年以后或者在该年前后人们所种植的新作物之中,甜菜值得一提。法国工程师本杰明·德莱塞特(Beniamielesert)在1812年发明了用甜菜精制糖的工艺,不过只是在1840年以后甜菜糖才对蔗糖造成严重的威胁。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肥料的广泛使用。农民学会使用由化学工业所生产的氮肥、钾肥和磷肥。此外,从智利大量进口了海鸟粪。在美国,大型牲畜围栏所产生的肥料是由结合了硫酸的牲畜骨头制成的。如果欧洲的农业不是逐步从天然肥料(主要由当地耕作的牲畜所产生的)转向商业化生产的化肥,其生产力的提高是难以想象的。化肥并不是科学在农业中所取得的唯一成就:1885年,法国植物学家米勒德特(M.Mil—lardet)发明了波尔多液,此类杀菌剂的使用征服了可怕的马铃薯枯萎病。这种枯萎病在四十年前曾在爱尔兰肆虐横行。

同类推荐
  • 一本书读懂商业常识

    一本书读懂商业常识

    商场如战场,不论何种创业项目,但只要你准备投身于商业大潮之中,一些商业知识与经营之道都是必须要提前具备的。否则,很多时候为失败所支付的“学费”会让你承担不起。那么,为什么我们不从成功中得到教益,让“教育成本”更低一些呢?
  • 日本经济发展之道

    日本经济发展之道

    21世纪金融危机以来,日本家庭资产持续缩水,负债一路攀升,收入两极化趋势和社会发展不平衡性不断加剧,中产阶级面临着不小的生存危机。全球管理大师大前研一,首次提出社会发展架构,站在整个国民经济的角度,从日本政府、企业、家庭等不同层面对中产阶层面临的危机、商业存在的机遇和政府应该作为的领域进行了逐一剖析,并提出了实惠于民的建议,对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和那些“被中产”的人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
  • 读懂中国改革:新一轮改革的战略和路线图

    读懂中国改革:新一轮改革的战略和路线图

    《读懂中国改革:新一轮改革的战略和路线图》纵向关注中国改革进程,评判改革成败得失;全面厘清中国改革逻辑,解读未来中国道路。十八大之后,尤其是三中全会以来,人人热议改革、争论热点,却未必明确这些改革热点包含着什么样的内涵与变局。而我们的前途,却取决于时下和未来的这些改革举措。为了更好地出发,我们有必要回望、梳理和预测。《读懂中国改革:新一轮改革的战略和路线图》汇聚国内一流经济学家和精英学者,厉以宁、吴敬琏、林毅夫、周其仁、张维迎、郑永年、华生、陈志武、孙立平……聚焦中国目前的改革开放和新一轮的路径与战略,对三中全会之后中国改革这一宏大话题进行全方位的解读。
  • “一带一路”倡议与大国合作新发展(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一带一路”倡议与大国合作新发展(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详细介绍了美国、澳大利亚、欧盟、俄罗斯、印度和日本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与反应以及发展前景等。
  • 新自由主义评析(居安思危·世界社会主义小丛书)

    新自由主义评析(居安思危·世界社会主义小丛书)

    什么是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的观点、流派、代表人物各有哪些?新自由主义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新自由主义的本质又是什么?新自由主义在全球的是如何蔓延的,其效果如何?肇始于美国的国际性金融危机是否标志着新自由主义的破产?本书生动地解答了这些问题,并对我们对于新自由主义应采取的科学态度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论述和分析,读来如上了一堂趣味盎然的人文课,融经济学、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于一炉,值得一睹为快!
热门推荐
  • 恨入骨,爱已殇

    恨入骨,爱已殇

    结婚四年,他羞辱她,逼迫她,折磨她,欺负她,谁叫她为了嫁给他,杀了他原本想娶的女人?可当她真的被他逼死后,他却疯了!但人死不能复生,更何况她是带着对他满腔的恨意去死的。她临死都没有想过要报复,但她不知道的是,她的死,就是对他最大的报复!--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年年岁岁尽相思

    年年岁岁尽相思

    一场莫名的穿越异世从声名狼藉到名冠天下从满怀期待到遍体鳞伤她要的不过是那个人一颗冰封住的心几世纠缠,爱恨极致,却不过是镜花水月都成空幻。他一身白衣冷漠如雪,无妄之尊,却还是敌不过天道,眼睁睁看着她坠落轮回,消逝成灰。纵然相思入骨,纵然万劫不复,只要她在,他就在。花开彼岸,冉冉黄泉,流尽相思泪,无妄则无望,无望则无痛。年年负却花期,相见欢,梅花雪,梨花月,总相思。
  • 校园重生之学霸男神心尖宠

    校园重生之学霸男神心尖宠

    重返校园学渣莫悠励志洗心革面重生做人。第一次见面,莫悠将顾允晨堵在卫生间里。放出豪言。“我要做你女朋友,我的学习就拜托你了~”被当做神经病送进了校医务室。第二次见面,莫悠蹲在顾允晨每日晨练的必经之路上。不想却被他的爱慕者堵在了人群之外。第N次失败后,莫悠终于爬上“光荣”榜。摘得了高一级部倒数第一的宝座。不想却因为得到了顾允晨的眷顾。从此学习一路之上。N年后。莫悠兴奋地拿着高校毕业证到顾允晨面前,拍着他的肩膀激动地说“兄弟,谢了~大恩无以为报。”顾允晨邪魅一笑“嗯~以身相许就行。”这是一个大灰狼设计圈小白兔的故事。一对一甜宠文。不虐~甜到发齁~希望甜文的小可爱可以放心入坑。
  • 故事会(2019年7月上)

    故事会(2019年7月上)

    《故事会》是中国最通俗的民间文学小本杂志,是中国的老牌刊物之一。先后获得两届中国期刊的最高奖——国家期刊奖。1998年,它在世界综合类期刊中发行量排名第5。从1984年开始,《故事会》由双月刊改为月刊,2003年11月份开始试行半月刊,2004年正式改为半月刊。现分为红、绿两版,其中红版为上半月刊,绿版为下半月刊。
  • 魏晋时期《庄子》阅读史

    魏晋时期《庄子》阅读史

    魏晋时期是《庄子》阅读史上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庄子》不仅由汉代的一门子学变成当时最重要的玄学文本之一,而且《庄子》的版本以及对《庄子》的解读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这些变化与《庄子》的阅读热又在当时的文学、知识分子的行为模式、文艺理论以及佛教传播等方面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本论文借鉴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对《庄子》在魏晋时期的阅读情况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包括文本流传、阅读模式、读者对象以及阅读效果等。
  • 齐仙之福

    齐仙之福

    即便痴傻有如何,她相信自己一样可以踏入五行,轮回转世,问鼎大道!且看女主的成仙之旅!
  • 倾世狂妃:逆天四小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寻找溪水的源头

    寻找溪水的源头

    全书分五辑:辑一感怀先祖、父母及回忆青年时代仅有的一点家庭生活的乐趣,《读祖父雨三公文》《我的父亲汤用彤》《父亲给我的三封信》《记我的母亲》等篇都写得风格质朴,笔墨含情。辑二追忆童年时代最初对“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一问题的追问,并因大妹的早夭而过早触及死亡问题,祈盼失去的亲人能像花草一样再生。辑三回忆自己一生治学的经历,从中学时代读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聆听父亲吟诵《哀江南赋》而感受到士人的家国情怀,到考入北京大学先修班,从沙滩到燕园,终其一生与北大结缘,与哲学结缘。辑四探讨我国传统思想中上天、天帝的观念,以及世代以来儒家先贤所以安身立命之基。辑五追念废名、周一良、冯友兰等前辈学人,历历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