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41400000031

第31章 医药卫生(3)

到了宋明年代,医院组织日趋周密,当时,官方办的医院叫做“安济坊”,私人办的称为“养济院”、“寿安院”,慈善机构办的称为“慈幼局”,分门别类招收和诊疗病人。南宋理宗宝祐年间(1253—1258),有个叫刘震孙的人,在广东建立过一所“寿安院”。

欧洲最早的医院组织,是基督教妇人建于罗马的医疗所,比我国要晚5个多世纪。法国的里昂和巴黎两地分别于6世纪和8世纪建立医院。英国伦敦是7世纪。中世纪后,中东与欧洲都大量修建医院。18世纪末叶的资产阶级革命,使医院组织从宗教中解脱出来,获得新发展。

西医传人我国,对我国的医药卫生事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元代,阿拉伯医学传人我国,1270年在北京设立“广惠司”。1828年,英国传教士高立支在澳门开设了第一个教会医院。1834年11月,美国传教士伯驾又在广州开设了眼科医院,后改称博济医院。鸦片战争以后,教会医院数量猛增,至1949年共达340余所,遍布全国各地。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我国的医药卫生事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心电图

心电图问世后,许多权威性的著作均把它称为“艾因托文三角”。直到1950年,已故英国生物学家华勒的已经成为物理教授的女儿在给《不列颠医学杂志》写的一封信中,详细述说了其父发明心电图的真实情况,人们这时才知道,用表面电极头第一次记录了世界上人的心电图的是华勒。

1915年,华勒在圣玛丽医院的一次日常讲话中,提到了他发明心电图的经过。他说:“我研究了各种动物的心脏,有一天我忽然想到,利用肢体作为电极一定是可行的,而且,在心脏不暴露的情况下静电放射,由此便可从心脏导入静电计。我便把我的右手和左脚浸入到两个与静电计相连的、盛有盐溶液的盆子里。于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景象发生了——带有心脏搏动的水银注脉动出现在我面前。这便是世界上第一个心电图。它是在1887年5月英国的圣玛丽医院试验室中产生的。”CT

CT是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技术的简称。

CT根据人体不同组织对x线吸收与透过率不同,应用高度灵敏的光学探测仪进行测量,然后将测试数据输入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后,就可以摄出受检查部位的断面或立体的图像。CT对各种不同组织的分辨能力比一般X线检查要高100倍。对脑瘤诊断的正确性达90%以上。

自发现X线以来,人们利用它诊断了很多疾病。但由于X线摄像只是将具有形态的抗体部位摄成平面像,前后各部分组织相互重叠,因而只有各组织对X线有足够的吸收差别时,才能显示出病变。而且有些组织(如软组织)、器官(如肝脾等),由于组织之间对x线的吸收差别非常小,在利用X线诊断时就受到很大的制约。

于是,许多科学家都在寻找一种新的技术来代替x线检查,以期可以检查过去不能用一般X线检查的部位和脏器。

美国物理学家科尔麦克发现人体各种不同组织对X线的透过率是不同的,并在研究中相继得出了一些计算公式,为后来CT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而英国电子工程师洪斯费尔德,从1967年开始研究并最终试制成功了CT。

X光透视

X光透视是由德国科学家伦琴在一次实验中偶然发现并进而进行深入研究得到的。

1895年12月22日,伦琴做一个试验,当时,他正用一个嵌有两个金属电极的放电管做阴极射线试验。在试验过程中,他偶然发现当放电管一开始工作时,放在临近实验台上的涂青亚铂钡纸屏就出现荧光。他把纸屏移到离放电管2米远的地方,结果放电管一工作,纸屏仍有荧光。伦琴对此感到十分惊讶,并决定进一步深入研究。他用一层黑色的厚纸板遮住放电管,结果荧光仍出现在纸屏上。伦琴非常兴奋,继续做试验,发现这束奇怪的光可穿透纸板、衣服、甚至厚厚的书本。他又大胆地尝试将手放在电管前,结果手的骨骼影像清晰地显映在荧屏上,伦琴兴奋至极,他终于发现了一种新射线。这种射线肉眼看不见,但穿透力特别强。这种新射线没有名字,因为数学上常用x表示未知数,所以伦琴就叫它x射线,后来人们也称其为伦琴射线。

伦琴又做了进一步研究,创立了一门新科学一一放射学。随着科学的发展,放射学应用在医学上,即x光透视,直至今天,这项技术仍造福于人类。

血压计

临床上正式应用血压计,迄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

约在18世纪初,英国人哈尔斯用一根长达9英尺的玻璃管,以铜管连接,插人马腿动脉内,血液在垂直的玻璃管内上升到8英尺3英寸的高度,据此测到了马的血压。以后,法国人普塞利为了便于观察血液在玻璃管内的高度,提出在测量血压的玻璃管内先装入水银。

1896年,意大利人里瓦·罗克西发明设计了不损血管的血压测定计,使血压计的测量水平大大提高一步。

用这种血压计测量血压时,将橡皮囊臂带围绕手臂,捏压橡皮球,通过观察玻璃管内水银柱跳动的高度,以推测血压数值。

1905年,俄国人尼古拉·科洛特科夫进一步改进了血压测定法,使它除了血压计外,还需用听诊器放置于橡皮囊臂带之后动脉处,根据听诊时所听到的第一个脉搏声以及其后脉搏声音的突然减弱,分别将其定为动脉收缩压与舒张压。这种测定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注射器

据医学史书记载,注射器的最初形态是灌肠器。我国汉代医学家张仲景在他的《伤寒论》(约写于公元219年)“阳明全篇”中写道:“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在此书的“猪胆汁方”一文中又记载道:“大猪胆一枚,泻汁和陈醋少许,以灌谷道(肛门)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如何“灌谷道”呢?他写道:“以小竹管内入谷道中。”这种小竹管就是灌肠器——注射器的雏形。

到了15世纪,欧洲进入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家们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人体组织,开始进行尸体解剖。为解决尸体防腐问题,意大利著名解剖学家欧斯达秋士等先后将防腐剂通过“注射器”注入尸体的血管里。

至1851年,法国医生普拉威次制成一个金属注射器。在同一时代里,爱尔兰医生德林也曾经使用自己制造的金属注射器给病人注射镇痛剂。

1896年,德国科学家路尔制成第一个玻璃注射器后,它被广泛地应用到临床上。

听诊器

很早以前,医生是将耳朵直接贴在病人的胸部来诊断病情的。有一次,法国名医雷纳去给一个贵妇人看病,病人的身份不允许雷纳用耳朵直接去听她的胸部。这可如何是好?他根据声音可以通过圆筒传播的原理,随手取了几张厚纸卷成圆筒,用线扎牢,一端放在病人胸部,一端用耳朵细听,果然他听到了清晰的心跳声。

这就是“听诊器”的雏形。

随后,他又多次对听诊器作了改进,用木筒代替纸筒,并给它装上金属振动片。在长期的实践中,后人又用传音效果更好的胶管代替木筒,并由单筒改为双筒,就逐渐发展成为今天医生使用的听诊器了。

R符号的由来

“R”是医生处方笺上十分常见的符号,其含义为“请取给”。

据传,发明和最早在处方中使用这个符号的人,是距今约1700年前古罗马名医盖仑。他历任几代罗马国王的御医,并且是个博学多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他模仿古埃及神话中招福驱祸的“医神”豪拉斯的眼睛,别出心裁地创造“R”符号,当作个人处方标记。

这个既不像英文字母“R”,又不像“X”的符号,因出自大名鼎鼎的盖仑之手,而迅速被后人广泛接受和沿用,成为西医处方并进而波及中医处方的独特标志。

医用拉丁文

在现代医学中,几乎所有的专用名词如疾病名称、药名、处方用语等,在国际上均通用拉丁文。

医学中通用拉丁文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和阿拉伯国家中的医学技术已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有了不少的医学专著,但由于当时欧洲只通行拉丁文,使古希腊和阿拉伯的医学很难广泛传播开来。直至1085年,西班牙人在战争中攻占当时阿拉伯的文化中心——托利多城后,大批的欧洲人纷纷赶到那里求学。到12世纪中叶,英、德、法、意等国家,在托利多城设立了一个专门的翻译机构,大量翻译希腊文和阿拉伯文的著作。有一个叫克瑞蒙纳基扬尔的学者,花了将近20年的时间,把80多部希腊文、阿拉伯文的医学书籍翻译成拉丁文,使古希腊和阿拉伯医学最终得以在欧洲传播开来,并且从此以后,欧洲新的医学成果和专著也逐渐开始用拉丁文记载和撰写了。

1647年,我国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巨著《本草纲目》,最初也是被人用柿T文翻译成叫《中国植物志》而在欧洲流传的。

1895年,国际解剖学代表大会还作出决议,凡是解剖学名词均需统一用拉丁文命名。其后,国际上不少专科医学会都纷纷效仿,使现代医学中拉丁文的应用更加普遍广泛。

如今在国际上,拉丁文不仅是继承西方医学遗产的重要工具,也是创造新的医学术语的源泉。

叩诊

300多年以前,奥地利有一位医生,他的父亲是一个卖酒的商人。那时候,酒店的酒都是装在一人高的大木桶里,然后存放在地窖内的。每次取酒,酒商都要用手指头敲敲大木桶,然后根据木桶发出的声音的强弱,来判断酒量的多少。

有一回,这位医生给人看病,病人说感觉胸口不舒服。那时没有什么设备,医生只得依靠问来判断病因,结果没查出病因,没过几天,病人死了。

医生征得死者家属同意,解剖尸体查找病因。原来是死者胸部发炎化脓,胸腔里积了水。这件事使医生想起父亲取酒敲木桶的情景。从此,这个医生再给胸部有病的人检查时,就用手指头敲敲听听,他从不同部位的叩击声中,就能准确分辨出胸部是否有了病。这种叩诊法一直沿用到现在。

卡介苗

19世纪80年代,法国微生物学家和化学家巴斯德,首先发明用减弱了毒力的细菌预防某些疾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法国另两位微生物学家卡尔美和介林从中受到启发,决心研究出一种可以预防结核病的菌苗,来对抗困扰人类的结核病。

1907年,卡美尔和介林开始培养一株致病力甚强的结核菌,该菌是从结核病牛乳汁中分离出来的。他们把该菌培养在特制的培养基中,每隔3周移种一次,细心观察结核菌的毒性改变情况。在培养移种过程中,用豚鼠、家兔、猴子、小羊及小牛等反复试验,最后,终于使该菌的毒力减弱许多,不但不会使动物发生结核病,而且对结核病产生了良好的免疫作用。

1921年,卡美尔和介林将研制成功的结核菌苗,首次应用于人类。被接种者是巴黎一医院中的婴儿,他的父母均死于肺结核,抚养他的祖母也患肺结核。医生把10毫克结核菌苗藏在乳汁内喂食,两天一次,共服三次,结果大大增强了孩子对结核病的抵抗力。起初,慎重起见,接种还只限于肺结核病人家庭中的孩子,后来才逐渐地应用到其他的小孩身上。

结核菌苗的发明,使得人类不受结核病侵扰。为了永远纪念这两位发明者,人们用卡美尔和介林的名字将这种疫苗命名为“卡介苗”。

四、人体常识

呼吸系统的构成

呼吸系统是由鼻、咽、喉、气道、肺及胸廓组成。呼吸道以环状软骨(俗称喉结)下缘为界,环状软骨以上为上呼吸道;上呼吸道由鼻、鼻窦、咽喉构成,环状软骨下缘以下则为下呼吸道,下呼吸道包括气管和支气管。再往下就是肺脏。

体循环和肺循环

心脏分为四腔,即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接受肺脏回来的饱含氧气和养料的血液,左心房收缩把血液送人左心室,左心室收缩再把血液送入主动脉,送往全身后回到右心房,这二二循环历程就叫体循环。右心房把血液排人右心室,右心室收缩,把血液送人肺动脉,血液在肺脏排出二氧化碳,带上氧气,再经肺静脉回到心脏的左心房,这一循环历程就叫做肺循环。

消化系统的构成

人体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包括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在临床上,常把消化道分为上消化道(十二指肠以上的消化道)和下消化道(十二指肠以下的消化道)。消化腺包括口腔腺、肝、胰腺以及消化管壁上的许多小腺体,其主要功能是分泌消化液。

神经系统的构成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遍布全身各处的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分别位于颅腔和椎管内,是神经组织最集中、构造最复杂的部位,存在有控制各种生理机能的中枢。周围神经系统包括各种神经和神经节,其中同脑神经,与脊髓相连的为脊神经,支配内脏器官的称植物性神经。各类神经通过其末梢与其他器官司系统相联系。

整容术

整容术最早出现于德国,1910年时,柏林的外科医生马克斯·约瑟夫,从鼻腔内切口,第一次成功地完成了鼻型矫正手术。

同类推荐
  • 信赖·互惠·共生:东亚地区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信赖·互惠·共生:东亚地区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本书以东亚地区交流的历史变迁与发展状况为中心,分别从“19世纪中期以前的东亚地区交流”、“近代西洋殖民主义的冲击和东亚各国的关系变化”、“冷战与冷战后的东亚地区交流”三个专题,汇聚了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国际关系学等专业的中日学者跨学科的讨论成果。
  • 中庸(全集)

    中庸(全集)

    《中庸》原为记载古代典章制度的书籍——《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战国子思所作。它是古代儒家典籍名篇,被南宋理学家朱熹列为“四书”之一。它作为平民哲学,其核心是修养心性的中庸之道。其内容涉及为人处世之道、德行标准及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因而此书既是一部处世宝典,又是一本修身大全。为了便于读者读懂、读通《中庸》这部高层次的理论色彩浓厚的著作,本书吸取了其他《中庸》版本的精髓,按照原文、注释、译文、历代论引、典句札记、史例解读、现代活用的体例,进行了全面细致、有总有分、通俗易懂的解读,以此引导读者理解其中精要,运用“中庸”的智慧修养心性,完善自我。
  • 莫斯科

    莫斯科

    本书包括想要了解俄罗斯,请到莫斯科来、历史隧道中的光辉、历史长河中不朽的名字、诗与剑的交融——莫斯科的文化不废江河万古流——浪漫与疯狂共舞的艺术等共八章内容。
  • 中国庙会

    中国庙会

    《中国庙会》由齐心所著,本书将庙会归纳为:文武二圣与庙会、神灵与庙会、时令与庙会、山与庙会、海与庙会、风俗与庙会,以每一个庙会的个案为主,从中按其具体实际情况进行综合细化的归纳整理,进而展现其千姿百态的庙会民情风俗。本书不以纯学术理论去原则性笼统地对庙会文化现象进行阐述与论证,而是有选择地对全国各地有一定代表性的庙会活动进行解说。由于庙会风俗是社会风俗的一个方面,其内容又极为丰富多彩,所以了解庙会文化一方面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的自尊与自信;另一方面,在庙会活动中也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因势利导,从而深入群众地真正实现移风易俗,为今日在各地举办繁荣发展之庙会提供借鉴。
  • 消夏集

    消夏集

    《品尚书系:消夏集》为作者谢有顺近年的散文、随笔精选,也是作者在学术研究之余的感性心语。一部分为生活记趣,或回忆,或写实,或在行旅中信笔写来,文字端庄而不失机智,多为温润之作;另一部分为精神沉思录,以读书觉悟人生,与先贤对话,从个体心灵中透视现代人的生存处境,多为有感而发的锐利之思。文字优美而有闲趣,且不乏深刻,读之可以消夏,也可清心。这种义理方正而言辞讲究的学人笔墨,提供的是一种新的阅读体验。
热门推荐
  • 有一阵风吹来

    有一阵风吹来

    有一个神秘的组织,里面的人都异于常人,没有人知道他们是做什么的,连他们自己都只能知道一部分,服从命令是他们的代价,他们付出了多少,就能得到相应的生命,除了这个组织的创始人,没人知道他们为什么会以这种方式存在……锺尽从小就知道……自己能看见普通人看不见的东西。——这好像象征着他的不平凡……
  • 这是一个黑店

    这是一个黑店

    “呦,这位有缘的客人你好,欢迎光临这家什么都干的杂货铺。”
  • 神尧

    神尧

    嚣张跋扈的天才少年惨遭灭族之灾....在斩首的瞬间,他穿越了,成为了一名破落家族的废材少爷,灭族之仇的他如何找出幕后黑手。人性的丑恶与善良的不断交锋,他该何去何从。 群号:658875979大家一起交流指导
  • 虎君

    虎君

    我行我路,何惧尔等侧目。恩怨是非,岂须他人裁决?大丈夫行于世间,有敌当诛,有仇必血!当一切荣耀都烟消云散之际,少年布衣草履,以无上意志,踏天而行。
  • 圣殿春秋三部曲(共9册)

    圣殿春秋三部曲(共9册)

    《圣殿春秋》十二世纪英国。一个贫困的建筑匠,一心只想建造一座美丽的大教堂。几经波折,他终于遇到了一个机会。但一座大教堂的建造过程是各方势力的角力:教会、贵族、王室、“巫女”……教堂的建造屡遭干涉。每一种声音都有可能成就他,也有可能毁灭他。在那个风云诡谲的时代,一个普通建筑匠的信念能否改变世界……《无尽世界》英国,十四世纪,一个旧时代即将落幕,一个新时代即将到来。王桥镇上,建筑匠师的后代有着自己的烦恼。而成长的痛苦背后,伴随着一个时代的阵痛:文艺复兴、教堂建筑、王权斗争、黑死病、教会矛盾……他们的命运将何去何从?一个比《圣殿春秋》格局更为开阔的故事!《永恒火焰》1558年,年轻而雄心勃勃的内德回到了王桥镇的家中。那时他还不知道,这一年不仅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也是整个欧洲历史的转折点。宗教仇恨撕裂着人们的生活;内德的友谊和爱情也备受考验。年轻的伊丽莎白女王登基后,成立了英国首个秘密间谍机构。一个崭新的挑战即将开始……
  • 娱乐系游戏

    娱乐系游戏

    “恭喜宿主激活主线任务(一):帮助水蓝星建立完善的动漫、漫画产业链。”……这是一个生活在动漫游戏大爆炸时代的宅男,穿越到一个只注重科技发展,不注重精神文明娱乐建设的地球平行世界,建设发达多样的娱乐世界的故事。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UFO现象:来去的行踪(青少年科学探索营)

    UFO现象:来去的行踪(青少年科学探索营)

    本书介绍了神秘飞行物的发现、闯入美国的神秘飞碟、飞碟现身空军基地、宇航员遇到的飞碟、科技人员目睹的飞碟、飞机失事是飞碟所为吗、飞碟坠毁市郊是真的吗、飞碟是在戏弄空军吗、飞碟在骚扰民航机吗、飞碟为何在地球上作画等内容。
  • 时管的奇妙冒险

    时管的奇妙冒险

    简介写什么好呢?这是一个困扰很多人的问题。写作品里面的内容?不行,有水分没含量。随便写些骚话?不行,太骚怕被骚死。那么乱写?可以!我觉得可以!这是一个讲起源的故事,什么起源呢?一个强者的起源!作者在这先说,因为我们大中华的政策,这本小说一半已经爆炸……请谨慎观看。
  • 飞沙走石:风灾与风暴的防范自救

    飞沙走石:风灾与风暴的防范自救

    本系列主要内容包括“自然灾害”、“火场危害”、“交通事故”、“水上安全”、“中毒与突发疾病”、“突发环境污染”等,书中主要针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灾害问题作了详细解答,并全面地介绍了防灾减灾的避险以及自救的知识。居安思危,有备无患。我们衷心希望本书能够帮助青少年迅速掌握各种避险自救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