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以他那辉煌的一生,给世界留下一句名言:“用痛苦换来欢乐。,’它曾经鼓舞无数人奋起与自己的不幸作斗争。如果人们都能像他那样,无论遭遇什么,都能保持不屈的奋斗精神而扼住命运的喉咙,那他就是一个生活的强者,一个伟大的人。反之,如果在不幸面前垂头丧气,自暴自弃,那他就只能成为庸人和懦夫。
应该相信。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生活就像自然,有阳春,也有金秋;有酷夏,也有寒冬。走运和倒霉都不可能持续很久。对于突然情况,如果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那么厄运就会像大海的波涛一样,在你生活的海岸上忽起忽落拍打不停。相应的,高潮和低潮,日出和日落,富有和贫穷,快乐和失望,将应运而生。做好最坏的准备,别羡慕那些春风得意的骄子。他们往往是脆弱的,一旦面f临灾祸,就会束手无策,彻底崩溃。也别学那些倒霉背时的可怜家伙。他们一遇到挫折就不能自拔,常常沉溺于悲哀,一错再错,在眼看就要柳暗花明之际,却躺下不再起来。
要永远坚信这一点:一切都会变的。无论受多大创伤,心情多么沉重,一贫如洗也好,都要坚持住。太阳落了还会升起,不幸的日子总有尽头。过去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
满怀信心地寻求摆脱困境的办法
一位33岁的住宅修葺分包商生意兴隆。做修葺住宅这一行必须动作敏捷,能在屋顶上来去自如,他以为自己永远都能够这样。
后来,他在车祸中断了右腿,只好退出这一行。
但他不肯就此投降。后来,他从书报中看到当时很多人喜欢将老旧的房屋修复,于是灵机一动,有了主意。他从前在职业学校求学时,家具制造和木工这两科的成绩都很优秀。他心想,也许他可以将他的木工技能应用到修缮房屋上,赚到足以糊口的钱。
他向职业学校取得了介绍信,又请以前的顾客为他写推荐书,证明他为人可靠和工作认真。然后,他印了新的商业名片,分派给木材经销商和木匠,并在当地的旧城区宣传,让人知道他是专门替人修葺房子的。
今天,他的公司已有了一定的声誉。“我在车祸以前是做木匠为生的,而且日子过得不错,”他说,“我知道我一定再能这样。”
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曾感悟到:云朵的变化,恰似人的心,人的命运。人的心也是天天都在变动,因此,人的际遇也是昨日不同于今日。编织成明明暗暗、各式各样的人生,那分分秒秒都变幻莫测的人生际遇与命运,不禁使人为之又喜又叹。喜也罢,悲也罢,人生仿佛流云。时时在移动变化,不做片刻的停留。若是人的思绪有定则寻,就算不时会心慌意乱,终究会令人泰然自得。所以,纵然欢喜,也不必得意忘形;纵然悲戚,也不必怨天尤人。
在人生旅途中,不时穿插崇山峻岭般的起起伏伏,时而风吹雨打、困顿难行;时而雨过天晴,鸟语花香。无论如何,都要永怀希望,振作精神,克服困难,继续奔向前程。在你的前方,总是孕育着人生的新希望。
不管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都难免遇到挫折和困难。这时,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寻求摆脱困境的办法;另一方面,还要坚信:没有涉不过的水,没有翻不过的山;终有日出云开时候,明天必将迎来灿烂的曙光。
由于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是五花八门的,没有一种魔法能够应付所有的困难。但是,以下几点常识性的建议是有益的。
(1)不回避问题。
那种把被子拉起来捂住自己的头、希望困难自己溜走的做法是不足取的。一旦你自己承认,有什么问题迫在眉睫,你就能动员你内在的巨大的防御力量。所以,应该睁大眼睛瞪着困难,衡量困难的大小,对它进行分析。那时,你就会觉得,困难并不如它外表看起来那样可怕。
(2)正视自己。
人们常常由于自身的问题而陷于困境。美国著名的人际关系大师戴尔.卡耐基曾遇到一些人到他那里去诉说他们在公务或者经济上遇到的苦恼。经过详细的讨论,结果,卡耐基发现,他们是由于道德上的过失而深感内疚,从而使他们的判断力受到削弱,他们的能量发生短路。不错,他们是处于困境,但是他们必须先认识并且对付他们本身的问题,然后才能够对付困难。
(3)采取某种行动。
行动是自信心的伟大缔造者。缺少行动不仅是畏惧的结果,而且也是畏惧的原因。采取行动也许你能获得成功,也许结果不尽如人意,但是它总比坐以待毙好得多。
(4)不要害怕寻求帮助。
有人认为遇到困难是丢人的事,想千方百计地加以掩盖。有人则说:“这是我个人的问题,应当由我自己处理。”这两种态度都是错误的。事实上.没有任何人是真正靠自己就能解决一切问题的,谁都需要帮助,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天中都需要别人的帮助。而且几乎在困难的所有领域内,都有能够帮助你的专家——包括医生、律师、牧师等。你的问题如果是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那么很可能曾经经历过这种困难的人已经组成了一个团体。比如说,有过酗酒问题的人、家里有智力迟钝的孩子的人,这些人已经面对困难,并且都坚持挺过来了,他们已做好准备去帮助别人面对同样的困难。
一个普通人虽然不是专家,往往也能给你帮助。只要他同情地聆听你的倾诉,或者给你以鼓励。一位美国作家在遭受一连串严重的个人打击之后,认为自己再也不能写作了。他把这一切都告诉了他的一个朋友,并且加上一句:“别对我说那些陈词滥调或者什么劝告,我作为一个作家已经彻底完蛋了。”
“那好,”那个朋友说,“我不给你什么劝告,但是我要给你说说我曾经读过的关于诗的一些事情,诗歌是密尔顿成为盲人之后所见到的。”
那个朋友所说的不过如此,但是这个作家却回到了他的打字机旁。今天,他已经是举世闻名了。
(5)不要对困难“一见钟情”。
困难经常向我们显示出一种令人感伤的价值,它能对懦弱的自我起一种抚慰的作用,它也能变成失败和缺点的挡箭牌和托辞。你曾经注意过吗?有多少人“欣赏”自己不良的健康状况而安之若素;并把这种状况作为一个不健康的轴心,让自己的整个生活都围绕着它运转。威廉·詹姆斯曾说过:“天才的实质就在于知道该忽视哪些东西。”为什么不把这条规律应用来对待你的困难呢?忽视那些鸡毛蒜皮的问题吧!当大的困难准备向你告辞时,你就敞开大门让它们出去!
有人问演员瓦尔特·汉普顿,英语中哪个句子他认为是最难忘的,他从古老的黑人圣歌中摘引出一句话:“谁也不知道我所见到过的困难!光荣啊,哈利洛亚!”
在这句话里闪烁着夺目的光彩。他们承认人生是充满痛楚、忧伤和苦难的;但是他们却勇往直前,欢呼雀跃——最后两个词回响着他们神圣的信念,人的精神力量能使他们战胜忧伤。
这就是遇到困难时我们应当记取的。因为对我们所有的人来说,困难是一定会出现的。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只要我们坚持努力。就几乎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经历挫折之后迅速崛起
哥伦比亚著名作家、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当他被全球18位权威文学评论家推选为当今世界最伟大的10位作家之首的时候,他面对报界的采访,却说了一段出乎众人之料的话:“我非常感谢诸位尊敬的文学评论家对我的厚爱和鼓励。我非常珍惜随着我的声誉而来的各种荣耀;但是,我更珍惜从我童年起就经受的种种打击、挫折乃至失败。我至今仍然清楚地记得伟大的编辑家吉列尔莫·德托雷先生,是他毫不留情地退回了我的第一部小说……”
原来,早在40多年前,马尔克斯22岁那一年,他呕心沥血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小说《枯枝败叶》。今天的文学评论家对这部书的评价非常之高;但是,在当时,它的这部书稿却屡遭厄运。当他把这部书稿送到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著名的洛萨达出版社后不久,便收到该社审稿编辑、西班牙著名文学评论家吉列尔莫·德托雷寄来的退稿,其中还附有一条措辞生硬的评语:“此书毫无价值,但艺术上似乎有可取之处。”另外,这位伟大的编辑还忠告作者最好改行从事其他更有价值的工作。在这位伟大的编辑眼里,马尔克斯在文学方面不是天才,而是个庸才。马尔克斯说德托雷是伟大的编辑是出自内心的,在他看来,德托雷的伟大就伟大在他硬是逼出了个世界最伟大的作家。他的退稿,反倒把马尔克斯逼上梁山,他不服气,不怕压,在挫折与失败面前,咬紧牙关,逆风而行,顶浪而上,最终攀登了世界文学的高峰,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摘取了诺贝尔文学奖的金色桂冠。
逆境之中更要坚强。陷入逆境就是考验坚强的时候到了。战胜逆境后。你已经变得更加坚强了。
微软电脑公司的比尔·盖茨常有失败之举。他喜欢雇用曾经有过失误的人。“那表示他们敢于冒险,”他说,“从那些人怎样应付出了错的事,可以看出他们会怎样应变。”
为什么有些人栽倒后能重振雄风,而有些人则一蹶不振?怎样才能在经历过挫折之后,迅速崛起呢?下面几点经验可供参考:
(1)设想下一次赢得重大胜利。
富有传奇色彩的达拉斯牛郎队前任教练吉米·约翰逊懂得怎样应付失败。1985年他在达拉斯的第一个赛季,纪录是1胜15败——比起他最初在一所中学任防守教练时的0比10成绩,丢脸程度只稍微好一点。“我们的球队是美国全国足球联盟最差的一队,”约翰逊承认,“不过我的目标是打入超级杯决赛。”
约翰逊有工业心理学学位,处世态度一贯积极。他会告诉任前卫的球员“要护好球”而不是说“别大意”。他会说“杀出重围”而不是说“别漏失了这个球”。他在赛后会议中专注于下一场比赛如何取胜,“那样我们很快便会把失败置诸脑后。”牛郎队终于在1993年和1994年赢得了超级杯决赛权。
遇到失败时一般人往往失去自信,适应能力强、不屈不挠的人却仍充满信心。宾州大学心理学教授马丁·塞力曼研究过30种行业雇员的表现。“能够重新振作起来的都是乐观的人,他们认为:‘我这个问题,不过是暂时的’。”他说,“悲观的人通常不能东山再起,他们认为自己会一败涂地。”
(2)勇于冒险犯难。
1984年,可口可乐公司委任西吉奥·齐曼负责扭转可口可乐对百事可乐的劣势。齐曼的策略是改换可口可乐的配方,取名为“新可乐”,并大肆宣传。他的错误是没有在市场上继续推销旧可乐,有些人认为是他过于自信所致。
新可乐才销售79天,旧配方的可口可乐就重回超级市场。齐曼大受打击,一年后离开可口可乐公司。
齐曼离开可口可乐公司后,有14个月没有和该公司的任何人来往。
“那时候很寂寞。”他说。但他没有断绝社会上的接触。他跟人合伙开顾问公司,设在亚特兰大他家的地下室,设备简单,只有一台电脑、一部电话和一架传真机,客户有包括微软电脑公司和米勒·布鲁恩公司等,他的座右铭是:打破传统,勇于冒险。
后来,甚至可口可乐公司也咨询他的意见,齐曼说:“我做梦也想不到可口可乐公司会找我回去。”管理层告诉他,他们需要人帮助整顿业务。
可口可乐总裁罗伯图·戈雪艾特说:“我们一向不容许职员犯错误。因此逐渐失去了竞争能力。一个人只在行动时才可能跌倒。”
(3)订下具体目标。
在1960年,简·莱斯利是世界十大网球好手之一。“我的目标不是要成为世界冠军,而是要在温布顿中央球场上比赛,”这个高大结实的丹麦网球名将说,“我每次练球,都会想象自己在温布顿打球,嗅到草地的气息,听到观众的喝彩声。”1969年,莱斯利终于进入中央球场比赛。
20年后莱斯利成为施贵宝公司的董事长,后来公司与必治妥施贵宝公司合并,莱斯利被挤出局。他花了一年时间在普林斯顿大学修读宗教和哲学课程,但从未放弃要做总裁的目标。1994年,莱斯利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4)最重要的是竭尽所能去做。
历克·米勒很早就知道,世事不能尽如人意。他在破碎家庭中长大,父亲经常酗酒。
到1989年,米勒已成为行业内顶尖人物,极负盛名,以擅长逆转公司颓势著称。他应聘挽救王安电脑公司免于破产。可是该公司问题比他所想象的困难得多。王安公司业务始终不振,米勒只好承认失败。为了挽救公司,他向当局申请重组,并售出公司的制造业务,然后自己辞职。王安公司比起以往规模只剩空壳,但能够赚钱,米勒已无所憾。
童年逆境确实有助于使人适应环境和败后复兴。成功人士视失败如青春期——尴尬,不自在,但却是迈向成熟的经历。
后来,米勒成为了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最高财务管理人。此机构的总裁罗伯特·雅伦和他首次会面时便告诉他:“我认为你在王安公司的经验是非常有利的条件。”在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米勒曾问那些担心失败的年轻职员能否“对着镜子说:‘我已竭尽所能。’要是能够的话,不论结果如何,都是成功”。
(5)随时面对风浪。
伯尼·马库斯是新泽西州一个俄裔穷家具匠的儿子。他的朋友阿瑟·布兰克在纽约市皇后区中下阶层地区长大,小时候与不良少年为伍;15岁时他父亲去世。布兰克曾这样说道:“我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一个观念:生命是难免有狂风骤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