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惊叹那些专业知识的底子甚薄,然而在某些或某一个特殊方面、特殊领域成就卓著的“鬼才”们。其实,奇人霍金的研究方式和研究手段,以及他借此而获得的高度成就,说明世间还有另一类“鬼才”,即由于残疾之类不幸的折磨和求生意愿的炽烈而激发的特殊洞察力或特异才能。只要人的精华一思维着的大脑依然蓬勃地工作着,就有无可限量的人生希望和创造潜力,就不存在不能克服的困难。在这里,悲观或者乐观,坚强或者懦弱,前进还是退却,依附还是自立,像效率可靠的阀门一样,给残疾人的生存智能开启着成功之路或自弃的际遇。
霍金的获奖,是赢得了科学界公认的理论物理学研究的最高荣誉。即使是体魄健全、研究工作条件一流的理论物理学的研究工作者们,又能有几个获得这样的殊荣?这似乎暗示着:人类生存智能的重大命题之一,即真正地认识“天生丽质难自弃”的规律。不论你的生存条件如何。都不要自我磨灭自身潜藏的智能,不要自贬可能达到的人生高度;要锲而不舍地去克服一切困难。发掘自身才能的最佳生长点,扬长避短地,踏踏实实地朝着人生的最高目标坚定地前进!乐观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
做个幸福的人,就要有进取的勇气,没有耕耘哪有收获?没有播种哪来果实?只有通过努力,才能实现理想、达到目标,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托尔斯泰说:“别气馁,纵使目前大地冰坚雪封,春天仍然到来。一切都将融化、解冻。那束缚我们手脚的仿佛凝滞不动的生活秩序也一样。
乍看起来,它不可动摇,可我已经发现,它外强中干,没有什么可怕。而太阳的光辉,以及能鲜明地反映这些光辉的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应该气馁。我,更多的是喜悦,而不是气馁。但愿你也一样。”
有两个人同时丧失了一只臂膀。
一年后,其中一人心灰意懒,觉得伤残了的人,毫无生存价值,决定了此残生。
另外一人,刚刚相反,生活得如龙似虎,到处告诉人,他真不明白为什么上天要给我们两只手臂,因为他用一只臂膀已经可以应付有余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失去手臂的人是残缺的,但这并不能阻挠他成为一个完美的人。
不幸对于进取者来说,也许是真正幸福的开始。米契尔的事迹更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
那次机车意外事故,把米契尔身上65%以上的皮肤都烧坏了,为此他动了16次手术。手术后,他无法拿起叉子,无法拨电话,也无法一个人上厕所,但以前曾是海军陆战队的米契尔从不认为他被打败了。他说:“我完全可以掌握我自己的人生之船,那是我的浮沉,我可以选择把目前的状况看成是倒退或是一个起点。”
六个月后,他又能开飞机了!
米契尔为自己在科罗拉多州买了一幢维多利亚式的房子,另外还买了房地产、一架飞机及一家酒吧,后来他和两个朋友合资开了一家公司,专门生产以木材为燃料的炉子,这家公司后来变成佛蒙特州第二大私人公司。
机车意外发生后四年,米契尔所开的飞机在起飞时又摔回跑道,把他的12条脊椎骨全压得粉碎,腰部以下永远瘫痪!
“我不解的是为何这些事老是发生在我身上,我到底是造了什么孽,要遭到这样的报应?”这个念头一闪过,米契尔又恢复了不屈不挠的性格,他日夜努力使自己能达到最高限度的独立。他被选为科罗拉多州孤峰顶镇的镇长,以保护小镇的美景及环境,使之不因矿产的开采而遭受破坏。米契尔后来也曾竞选国会议员,他用一句“不只是另一张小白脸”的口号,将自己难看的脸转化成一项有利的资产。
尽管面貌骇人、行动不便,米契尔却开始泛舟,他坠入爱河且结了婚,也拿到了公共行政硕士学位,并持续他的飞行活动、环保运动及公共演说。
米契尔说:“我瘫痪之前可以做1万种事,现在我只能做9000种,我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我无法再做的1000件事上,或是把目光放在我还能做到的9000件事上,告诉大家我的人生曾遭受过两次重大的挫折,如果我能选择不把挫折拿来当成放弃努力的借口,那么,或许你们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一些一直让你们裹足不前的经历。你可以退一步,想开一点,然后你就有机会说:‘或许那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记住:“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发生在你身上的事,而不是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困难是我们的恩人,正因为有了困难,我们才有可能干成我们想干的事情,才能阻止和淘汰一切不如我们的竞争者,而使我们得到胜利。
如果没有磨擦阻力,人们就无法行车、走路,所以汽车的轮胎表面弄上那么多的花纹;我们穿的鞋子底面设计如此复杂的图案,都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增加磨擦阻力。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免不了遭到挫折,常常陷入逆境。这逆境未必是坏事,说不定它就是我们创造人生价值的契机。
很多曾身处逆境,被别人抛弃,被社会排挤的人,往往日后都能成大气候;而那些一帆风顺的人,却反而难有出息。
火石不经磨擦,火花不会发出。同样,人们不遇刺激,他们的生命火焰就不会燃烧。“自然界”往往给予人一分困难,同时也就给予人一分幸运。
人世间最可怕的地方莫过于监狱,人生最悲惨的也莫如当囚犯。但有趣的是在监狱里即产生了许多的奇迹。西班牙大作家塞万提斯,就是在狱中写成《堂·吉诃德》的,《鲁滨逊漂流记》是迪福在狱中写成的,《世界史》也是拉莱在13年囚徒生涯中完成的。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正因为有了逆境,才使得人类造就了如此众多的杰出人物,也才使得人间充满如此辉煌的宏伟业绩。
摆脱失落感,找到更适合自己的位置
失落感常常是困扰许多人的主要烦恼之一。
美国一位高级女工程师这样叙述了自己的感受。
“近来,我被一种莫名其妙的情绪笼罩着,我徒劳地想摆脱出来,可悲的是我连这种情绪是怎么回事都未弄清楚……
“世上万物仿佛一只大网直扣下来,渺小的自我只有在大网之下做着莫名其妙的挣扎和寻找。
“大学毕业后,我就在现在的单位就职,周围的人因这职位和环境而羡慕我的机遇,我的幸运,我的一帆风顺。
“但是生活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么轻松愉快。在春风得意的背后,深深的精神危机围绕着我,无论繁忙还是悠闲,内心深处总被一种难以遏制的渴望灼痛着,使我无法安宁。
“人们会问:你究竟有何不适?你还想得到什么?我无言以对,然而那种感觉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滋长着……”
这就是失落的现实表现!
这种感觉是被社会遗忘的空虚和茫然,是一种身属其位,却又不知自己在生活的哪一个坐标上,心中只有无限的怅惘。
一般地说,一个人产生失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①不适应角色的转变。一个人在失去原来已习惯担任的角色时,很容易产生失落感。比如,一个青年学生在学校生活久了,大学毕业之后必须参加工作。但离开久已默契和合拍的“象牙塔式”的生活之后,便很难在尘世的喧哗中找到自己的角色位置,虽然勉强地找到了工作,但未必是适合自己心意的。
②理想与现实相差太远。个人在生活中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时,便会有一种被生活遗忘的感觉,以为自己是个“多余的人”。失业青年的失落感大多是由此引起的。
另有一些年轻人,总以为自己眼前的工作不适合自己,对文秘不感兴趣,以为自己可做个部门经理,而实际上他又无什么专长,这样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只能让他由一个公司跳到另一个公司。最后自己也感慨自己是:“心比天高,命如纸薄。”
有位哲人说,期望越高失望越深。此语颇有道理。
假想一下,当你对生活抱着那种美梦般的幻想时,在想象的世界里,你是个至高无上的国王或王子,你期望拥有一份舒适的工作,最好是某大公司的总裁之职,你期望有一个美丽的妻子;你期望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儿子可爱,女儿美丽,且都聪颖过人……总之,你期望拥有一切美好。
可实际情况又怎样呢?现实生活走来时,过高的、超出自己实际能力的期望,如美丽的肥皂泡一样轻易地破碎了,于是失落因此而生成。而那些太多且不合理的期望,是一种没有正确、理智地估计自己的原因。
那么,该怎样对付失落呢?
(1)奋斗使人产生充实感。
失落感是因为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失却了位置,个人的价值找不到实现的方式。要想改变它,不妨证明自己对社会是有用的。
进攻是最好的防守,也是最佳的突破方式。奋斗能让你显示自己的能量,它将是你突破失落的最佳方式。
奋斗着的人们,遇到什么样的挫折和失败都不会感到空虚。
如果有失落感的人,退回心灵的深处,以便构建防御之事,那么这种退缩的最后结果定是可悲的徒劳。
因此,在失落之后,将心灵之帆扬起,重新冲向生活海洋,在冲击中寻找充实。
一位著名作家指出:既然人类存在一天,寂寞就会存在一天;既然精神的解放是人类通向自由王国的必由之路,那么,与其一味地哀叹寂寞,还不如勇敢地直面寂寞。人类就是在寂寞与充实的轮回中前进的。只要不被寂寞扼制,以致消极、隐退、无为,进入恶性循环,那么,寂寞也可成为动力。治疗寂寞的最佳药方是“投人”,而非隔绝;是进取,而非逃遁。
况且,如果说没有友爱,人生无趣的话,那么没有寂寞,人生同样乏味。试想,若把你抛进喧嚣的人海,整天整日里都得面对着人群,点头、微笑、说话、应酬……丝毫也得不到寂寞的喘息,那你弄到后来,不心烦意乱、发怒咆哮以至神经错乱才是怪事。世界不能没有寂寞,没有寂寞的世界,该是个多么喧闹、拥挤的世界,那岂不是人类的灾难吗?
挪威科学家南森说过:“人生至要之事是发现自己,所以有必要偶尔与寂寞为伴,沉思为伍。”
寂寞难耐,寂寞美好。唯其难耐,才显出它的美好。勇猛之人,可以战胜困难;坚毅之人,可以战胜挫折;睿智之人,才能战胜寂寞。你要意识到寂寞总会来,又总会过去,不但不因寂寞影响你向前赶路,反而凭借着它的翅膀飞越崇山峻岭,你就稍稍自觉了。
(2)积极扮演自己的角色。
失落者是一种角色的错位。也许你现在担任的角色并不是最适合的。
不是一个理想的角色。但不管怎样,对目前的角色都要积极地扮演。
积极扮演角色会使自己感到充实。因为任何一个角色都是组织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积极扮演就会体现出它的主要作用,个人的价值也会凶此而实现。而且,只有积极扮演角色,才可能发现自己的才能,才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位置。
战胜生活中的不幸遭遇
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在生活中遇到或大或小的“不幸”。然而更不幸的是。很少有人知道该怎样做才能帮助我们度过这些个人生活中的不幸遭遇。
悲痛常常被人们误解,一些人不知道克服痛苦需要时间,具体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所受损失的具体情况。
爱人因病而慢慢病逝或婚姻逐渐恶化,这些所引起的悲痛都是在预料中的。遭此不幸者的悲痛历程在爱人实际离去以前很久便开始了,而爱人离去后情绪的骚乱却只有几个星期或几个月。
如果死亡突然降临,或者人们被迫面对一些不可预料的悲剧,诸如可怕的车祸之类,那么,悲痛会持续一年或更长的时间。需要清楚的是:悲痛不是一种心理疾病,只有很少的时候才是这样。,失眠、焦虑、恐惧、愤怒,身心被自我和悲哀的思想所占据,这些都会使你有“近于疯狂”的感觉。实际上,其中的每一种情绪都是悲痛过程中很正常的一部分,懂得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在悲痛的最初阶段,人们常常徘徊于镇静或哀伤之间,人们不相信所发生的事情并感到迷惑。渐渐地,抑郁、悲痛占据了心胸,而这将影响一个人今后几个月的生活。
一切都会成为悲剧的提醒物,丧失了配偶的人,会注意每一对手拉着手的夫妇。幸福的人仿佛到处都是,被孤立的感觉更加强烈了。假如一个女人不幸流产了,那么,她可能感觉街上的每个小孩都像是在和她说话。
悲伤的人们考虑自己超过考虑任何别的事情。他们会躲避一些熟悉的朋友和地方,直到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对那些痛苦的提醒物变得不再那么敏感。
人们需要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度过不幸时期。下面的几点建议可供借鉴:
(1)从事一些能够排解悲痛的活动。
对大多数人来说,同自己的知心朋友谈话是排解和医治悲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事实证明,自我封闭只会加剧你的痛苦。友情可以医治心灵创伤,信仰和信念也是使你摆脱哀伤的一种强大力量。先前喜爱的_T作或别的活动,也会帮助你战胜痛苦,而工作有着巨大的治疗价值。明确自己对他人应承担的义务,你便会发现自己内在的力量,因而增强信心和勇气。
切记。你不可过分怜惜自己,不可让哀伤永远迷漫你的心胸。这样,你的生活就会渐渐抹去悲哀的泪影,一切都会明朗、正常起来。
(2)强迫自己有规律地做些事。
如果你一定要留在家里,那么就为自己列个时间表,按时间表有规律地生活,尽管开始时你只能做些小事情。如洗洗衣服、买点水果,或作一次长途散步。在心情抑郁时进行体力活动是困难的,但这对你心灵恢复到愉悦状态却是非常有益的。甚至你也可以在玩纸牌、音乐会、电影或一本有趣的书中找到慰藉。你应该逼迫自己做些事。直到正常的生活秩序重新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