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52400000024

第24章 如果你嫁给一个唐朝人(1)

新娘子您的红盖头呢?没带?这都能忘带?

婚俗

唐穿团的妹子们,看完了时尚杂志,我们干点儿正事吧?话又说回来,对于唐朝妇女来说,什么才叫“正事”呢?

两眼一睁,您被一堆闹嚷嚷的人群包围了。这回穿越落地选的四维坐标太绝了,您听了半天才弄明白,身边人笑逐颜开地对您说的是:“小娘子大喜!有夫家遣媒来纳采了!”

得,这穿过去连东南西北都还没分清楚呢,就要结婚出嫁了。

算了,反正您也做不了主。而且嫁到夫家以后,就算举止跟以前有啥不一样,穿帮的概率也少点儿,就当免费参观一下唐人婚礼好了,白吃白喝连份子钱都不用出。啥?您问要是嫁了个猪头一样的老公咋办?好办,洞房花烛夜再穿回来呗!穿越往返票还可以打折的哟!

稳下神来,我们先好好体验一把唐朝的美眉们都是怎么样被嫁出去的吧。

汉朝以来的结婚“六礼”,在唐朝也遵行不悖。“六礼”分别有几个文绉绉的名字叫: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实到了近代,民间一般管这几个步骤叫:提亲、合八字、过大帖、送彩礼、算日子、接媳妇。

您穿到的这家姓张,算是个小康之家,父亲张九做过几任七品八品小官。您未来的夫家姓李,社会地位也差不多,可能稍稍高一点儿,公公李阿大做过六七品官,但夫婿李四还是白身,正在读书准备考科举。两家之前就认识,提过婚事,彼此都觉得差不多满意,于是拣个好日子,请了官媒人王五,上您家来正式提亲“纳采”。

媒人不能空手来,男方家给准备了几样礼物,其中必有的是一只大雁。捉不到?没大雁,用鹅也行,再不然用鸭子凑合一下。连鸭子都没有?用木头雕一只家禽类形状吧。啧,穷成这样,还娶什么媳妇哟。

您父亲张九知道媒人今天要来,就在正堂西边铺设个席子,作为行“纳采”礼的地方。当当当,穿着正式礼服的媒人在外面敲门了。

您家的人出去应门,问有啥事,媒人王五说:“张公有惠,赐妻李某。李某有先人之礼,使王五请纳采。”家人回来通报,您父亲回答:“某之子蠢愚,又不能教,王郎命之,某不敢辞。”

于是您父亲也穿着正式的礼服,出门把媒人迎进家门,宾主各自站定自己的位置,相对行礼。媒人说一句:“敢纳采。”把拿来的一只雁(鹅/鸭/木鸟)送给您父亲。这算完了一礼。

媒人再拿一只雁(鹅/鸭/木鸟),开始行“问名”礼,说:“王五既受命,将加之卜,敢请女为谁氏?”

您父亲说:“王郎有命,且以礼而择,某不敢辞,曰阿穿。”这是在向对方交代新娘您的名字。

其实光交代了名字还不够,得再把您的生辰八字写在庚帖上,交给媒人带回去算算男女二人有没有相冲相克的地方。媒人拿了帖子,谢绝女方留下款待的邀请,回男方那边去打卦。“问名”这一关算过了。

如果男方的占卜结果,你俩八字相合,适宜匹配,就再找个好日子,还请媒人过来您家里“纳吉”,再拿一只雁(鹅/鸭/木鸟)送给您父亲,说:“张公有赐,命李某加之于卜,卜曰吉,使王五也敢告。”您父亲回答:“某之子不教,唯恐不堪,既有吉,我兼在,不敢辞。”这就算把您的婚事定下来了。

这之后,男方选择亲族中两位有官位、有才貌的儿郎,作为“函使”和“副函使”,带着长一尺二寸、宽一寸二分、木板厚二分、盖厚三分、内宽八分的杨木或者楠木盒子,盒子用五彩线扎缚,封题上“通婚书”。二男身后跟着浩浩荡荡的抬彩礼队伍,就往您家里杀过来了。

彩礼都有啥呢?走在最前面的是两匹押函骏马,不着鞍辔,以青丝做笼头(考验两个帅哥的骑术吗?),然后是抬那个放置着杨木楠木礼函的人力轿子,礼函旁边有三名漂亮婢女守着,再后面抬着的是五色彩缎、大束锦帛、成堆铜钱、猪羊牲畜、米面粮油、野味猎物、点心水果、奶酪油盐、酱醋葱姜……要我说,这些比现在弄几十辆高级轿车上街转圈好看……

您家里呢,在他们到达之前,先设一张大矮床,床上再放个案子,案上设香炉、水碗、刀子。(喂,不是让您杀了送彩礼的洗干净熏着吃……)

男方的二位函使到达以后,你们两家再啰唆一番。您父亲接过礼函,用刀子撬开盒盖,拿出里面的一张精美好纸,展开,当众朗读纸上的正楷字,是新郎李四的父亲李阿大写的《通婚书》:“阿大白:第四男年已成立,未有婚媾。承贤第三女令淑有闻,四德兼备,愿结高援。谨因媒人王五,敢以礼请。脱若不遣,贮听嘉命。阿大白。”

您父亲张九收下这封书信,也拿出另一张书信,是写好的《答婚书》:“九白:第三女年尚初笄,未闲礼则。承贤第四男未有伉俪,顾存姻好,愿托高援。谨因媒人王五,敢不敬从。九白。”

这封书信也要放进同样规模的礼函里,送给二位使者,劳烦人家带回去给男方家里。然后您家收下这一大堆彩礼,再款待这些送东西的人,“纳征”这关算过了,从此您已经算夫家的人了。以后就算您父亲谋反抄家,按律也与您没关系了。

六礼的第五礼是“请期”,就是男方家算好了办喜事的日子,派媒人上您家来请求准许(其实是通知您家一声)。

请期也要用一只雁(鹅/鸭/木鸟……大雁咆哮:老子不就是守规矩,脾气好,坚持一夫一妻制嘛,就这点儿好处你们人类也不放过,害得老子们现在成了濒危动物啊!),使者王五拿着上您家,对您父亲说:“李阿大命王五听命于张公。”您父亲回答:“张九唯命是听。”媒人说:“李阿大使某受命于张公,张公不许,李阿大敢不期,曰四月初六。”您父亲答:“张九敢不敬须。”

媒人回去复命,您的出嫁日子定在了四月初六,这门亲事已经办完一大半了,不过您是不是觉得到此为止,都没您这个新娘子啥事?除了扒门缝偷看偷听以外,似乎一直是您父亲在忙活啊?到底您父女俩谁要出嫁?

别急啊,第六礼“亲迎”才是重头戏,您这个女主角也终于要出场了。

数着日子,四月初六到了,您一大早起床,出了自己卧室,想着家里不定忙乱成啥样子呢,结果人人神定气闲,包括您亲娘亲姐妹在内,该干啥干啥,一点儿都不慌张。气得您真想仰天狂吼:姑奶奶我今天要出嫁!一会儿新郎官就来接人了,你们怎么现在还没准备好!

就算您真吼出来,八成也会被家里人白眼:真没见过这么心急的新妇子!夫婿黄昏才来迎亲,一大早你吼吼啥?

啊……晚上才来啊……真的……为什么?

为什么,您家里人也不知道,只能说是老辈子传下来的古礼,从开天辟地到如今都是这样。其实呢,这是原始部落社会“抢婚制”的风俗残余,当时男女结合都是由男方带着自己弟兄们去女方家里抢老婆。既然是上门打劫,那当然趁月黑风高的时候最好,古代的成亲礼本来也叫作“昏礼”,“黄昏”的“昏”,那个女字旁是后来才附会上去的。

闲话少说,您家里反正有一整个白天的时间准备,打扫屋里屋外,放置装饰饮食,迎接客人,分发棍棒刀枪。您呢,由几位姑姨姐妹帮着穿嫁衣做头发,里里外外折腾一通,被套上了笨重的衣裳,自己睁眼往身上一看,吓一跳,又大叫一声:“你们给我穿错了!这身衣裳是蓝色的!”

青天白日,哪有人穿蓝衣结婚的?不应该是大红喜服吗?抬眼见您的姨姑姐妹们又白眼摇头嘀咕:“这女人疯了。”懒得理你,自顾往您头上的发髻插钗子。

您呢,因为父亲做过六品以下九品以上的小官,按礼制可以穿“大袖连裳”出嫁。照照镜子,这一套麻烦的礼服包括:深青色的大袖外袍,素纱的连体内衣,围在腹前的“蔽膝”、大小腰带、袜子、布鞋也都是深青色的。平民女出嫁的时候,也是深青色衣服,装饰物少一点儿而已,那什么大红喜服之类请过几百年再找人家要。

您头上可以戴一对掩耳的“博鬓”,然后用金银杂宝花钗簪笄之类插满。凤冠霞帔不许乱用,那都是有品级的穿越者才有资格穿戴的。

您问啥?新郎官穿的衣服是什么样子的?唉,真是个心急的新娘子,过一会儿不就能看见了吗?好吧好吧,您的丈夫李四郎,因为也是六七品小官的儿子,他结婚的衣服有两种选择:一是作为九品以上子,官家规定结婚的时候可以穿“爵弁”。这是一种公服,要戴黑缨冠,青色的袍子,橙红色下裳,白纱里衣,黑色腰带,白袜红鞋,另有一些零碎装饰。 但是,如果李家自己愿意,也可以不穿这套比较呆板复古的礼服,而像平民一样穿“绛公服”,就是红纱单衣,白内裙,黑靴子,比较接近于现代人概念里的“大红喜服”了。这种新郎装在唐代很流行,婚礼上男穿红,女穿绿,这也是“红男绿女”一词的由来。

唐朝的官方规定,小伙子们结婚的时候,都可以穿比自己真正品级高一些的礼服,这叫“摄盛”,也是为了表明政府鼓励婚配的态度。

“摄盛”不仅表现在穿衣服上,整个婚礼的过程,都会伴随男方的吹牛皮夸大话骗媳妇儿……

太阳西斜了,新郎官要准备从家里出发来接您了。出发之前,他得先拜祭自己祖先,通知天上各位他要往家里领人口了。磕完头以后,他爹站在牌位旁边发令:“往迎汝妻,承奉宗庙!”(去接你媳妇回来,给我家接续香火。)

新郎磕个头说:“唯不敢辞。”起来上马,又抱一只雁(鹅/鸭/木鸟……),带着几个傧相和一辆装饰好的迎亲花车,再纠结几十上百号壮汉,大义凛然地上路,直奔新娘您家里去。

一行人明火执仗地到您家门前时,已经入夜了,只见您家里大门紧闭,戒备森严,里里外外全然是一派防贼气势(本质上也没错)。

新郎官下马,敲门,清清嗓子喊:“贼来须打,客来须看。报道姑嫂,出来相看。”

隔着大门,您家的七大姑八大姨也发话了:“不审何方贵客,侵夜得至门停?本是何方君子,何处英才?精神磊朗,因何到来?”

新郎或者傧相答:“本是长安君子,赤县名家。故来参谒,聊作荣华。姑嫂如下,体内如何?”(我是帝都贵家子,没事上门来拜望拜望,姑嫂们你们身体咋样啊?)这是撇清来意兼套近乎呢。

门内姑嫂们答:“庭前井水,金木为栏,姑嫂如下,并得平安。公来此问,未之体内如何?”(要闲扯套近乎咱就套,谁怕谁啊。)

男方答:“下走无才,得至高门。皆蒙所问,不胜战陈。更深夜久,故来相过,有事速语,请莫干着。”(劳您几位动问,人家我有正事,麻烦别在这儿瞎扯了。)

门内姑嫂们就哈哈笑了,问:“既是高门君子,贵胜英流,不审来意,有何所求?”(那你来是干啥的呀?)

男方答:“闻君高语,故来相投。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人家是来接媳妇的。)

门里笑得更开心了,姑嫂们说:“君等贵客,久立门庭。更须申问,可惜时光?”(你们嫌不嫌我们噜苏①呀?)

男方答:“并是国中窈窕,明解书章。有疑即问,怎惜时光?”(你们全是美女兼才女,问我们问题是给面子,我们怎么会嫌噜苏呢啊哈哈……)

听这郎君嘴甜会说话,姑嫂们终于开恩了:“立客难发遣,展褥铺锦床,请君下马来,缓缓便商量。”(我们恩准你下马了—且慢,谁说答应开大门了?)

新郎下马,站在大门前发呆—不给开门,难道要翻墙进去,还是要动用攻城槌啊?

当然不是,这里要吟诗,吟诗!

吟啥呢?当然如果新郎或者傧相才华横溢,能现作一首诗最好,要是没那本事,咱这儿有现成的,一首5文钱(喂!不准向穿越客人卖私货收小费搞二次收费!)……好吧,免费提供《论女家大门词》一首:

“柏是南山柏,将来作门额。(这是形容新娘您家大门的材质,纯实木的哟!)门额长时在,女是暂来客。(姑娘家迟早要出门子的,就别难为老公了。)”

诗吟完,大门果然哗啦一下子开了。新郎满心欢喜地迈步要往里走,却被有经验的傧相一把扯住,往边上一推—堪堪躲过迎面劈来的一根大棍子。

这是要干啥?开人肉包子店吗?

①方言词,啰唆。

只见女方家大门里冲出来一群手持棍棒的彪悍娘子们,一边嘻嘻哈哈一边见人就打,尤其认准了新郎官噼里啪啦一顿围殴,主事娘子还一边打一边喊:“女婿是妇家狗,打杀无问!”

做人家女婿的只能躲闪告饶,不能生气,更不能还手。您说新郎不是带了百十来个壮汉护身吗?这时候咋不上来对打?得了吧,那些壮汉这时候只会欢呼鼓掌起哄狂笑,才不管人新娘家“弄女婿”弄得有多欢乐呢。

姑嫂们打得手累了,如果新郎还剩一口气的话,又有两个女人上来给女婿灌酒,口中念念有词:“酒是蒲桃(葡萄)酒,将来上使君,幸垂与饮却,延得万年春。”

男方答:“酒是蒲桃酒,先合主人尝,姑嫂己不尝?其酒洒南墙。”一扬手,泼掉算了。

女方当然不干了:“酒是蒲桃酒,千钱沽一斗。(这酒很贵的!)即问姑嫂郎,因何洒我酒?”

男方答:“舍后一园韭,刈却还如旧,即问二姑嫂,因何行药酒!”—你以为我不知道那是加了蒙汗药的玩意儿啊?

这女婿还不傻嘛。在大门口折腾够了,放一行人进院,到中门前,还得吟诗!吟吧:“团金作门扇,磨玉作门环。掣却金钩锁,拨却紫檀关。”—玉兰儿,开门哪!

进了中门,眼前又一个人造堆关,上着锁,新郎扶额念:“彼处无瓦砾,何故生此堆?不假用锹,且借玉琶摧。琉璃为四壁,磨玉作基阶。何故相要勒?不是泰山摧。暂借钥匙开,且放儿郎过。”

同类推荐
  • 乞活西晋末

    乞活西晋末

    魂穿西晋末,附身一溃兵,他摊上了一个华夏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五胡乱华,刘渊刘耀,石勒石虎,鲜卑慕容,怎一个汉家内轧,怎一个诸族并起,怎一个兵荒马乱,怎一个人肉为食!且看主人公如何流窜乞活,如何厚黑经营,如何血战求生,如何辟土桃源,之后又如何兼济天下...
  • 边军一小兵

    边军一小兵

    从边塞到盛世。从小兵到王侯将相。齐风知道,在这个乱世中蝼蚁的性命举足轻重,活下去,除了得靠自己,还可以抱大腿。——完结作品《大明第一锦衣卫》
  • 穿越大明之汉骨永存

    穿越大明之汉骨永存

    新书《左明天下》已经发布了。希望多多支持,收藏,推荐,有书单的朋友麻烦加一下。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这一天,崇祯帝煤山自缢,这一天,李自成攻破京城,这一天,吴三桂还在路上,这一天,李起来了。已有老书《明末小平民》285万字完本小说,新老书友可以去围观。也欢迎各位读者加入企鹅交流群,六一九零四九二二七。
  • 江山争雄

    江山争雄

    江山如画,支零破碎,金戈铁马,烽烟枭雄!这是一个繁花似锦的大隋盛世,这又是一个遍地烽烟的峥嵘时代。才子佳人,红袖游侠,诗词歌赋,剑胆琴心。杨素、高颖、裴矩、虞世基、宇文述、李穆,朝堂暗斗,门阀漩涡……李密、窦建德、杜伏威、王世充、刘武周、梁师都、萧铣,豪雄林立。隋失天下,大争乱世,谁能定鼎乾坤,执掌社稷?白马银枪罗昭云,带你走入那波澜壮阔的隋末时代!——————{江山书友群:469787524,欢迎大家来聊历史文!}【vip全订群:226239260】
  • 唐诡

    唐诡

    大唐初始,贞观盛世;万邦来朝,天下景从!然,岁月蚀心,风云将变,天之怒,于万民自由之上套了枷锁!曾几何时,刻己之言,皆在历史的河畔化作了土……而一处庭院之中,少年怔怔地望着顶上桃叶,“天心”之变非人所能阻挡,他现在只想——改变命运,改变自己!
热门推荐
  • 清雅美人

    清雅美人

    遇到林知忆,盛云祁有了信念,有了光。遇到盛云祁,林知忆有了一个可以依靠的光总之,男女主是彼此的光,女主是男主的救赎
  • Hello,宝贝全球百名新浪名博主谈育儿(0~3岁)

    Hello,宝贝全球百名新浪名博主谈育儿(0~3岁)

    《全球百名新浪名博主谈育儿》分两册,集合新浪育儿名博主的育儿文章精华,给爸爸妈妈提供丰富的育儿经验。本册主要关注0~3岁孩子的常见问题,包括生活篇、教育篇、话题篇三部分内容,从孕期保健的注意事项开始,关注孩子的健康护理、卫生习惯、心理健康等方面;教育方面关注孩子的早期教育、亲子关系、亲子阅读等方面;热点话题讨论,关注要不要生二胎、孩子该不该上早教班、孩子该不该早识字等困扰家长的问题。
  • 相识恰如迟暮

    相识恰如迟暮

    青春是一场是无忌惮的岁月,深如远山的遇见,毫无顾忌的追逐。起先你只是简单的走了进来,后来你贯穿故事的始终。以前最怕的就是疼,可是顾南城,你说我们不适合,披荆斩棘想努力成为你的适合,其实我不知原来会遇上你,原来那个人就是你。
  • 女王之名

    女王之名

    她一时兴起,勾起他的下巴,“美人,给爷亲一个。”他斜了一眼她,极好心地配合她一时的抽风。她得寸进尺,“再来一个。”他从善如流,俯身,亲吻。她继续色迷迷地调戏美男,“不够。”他了然:不够?好吧,这可是你主动的……
  • 缔造大英帝国:从史前时代到北美十三州独立

    缔造大英帝国:从史前时代到北美十三州独立

    大英帝国是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殖民帝国,曾统治全球1/4的陆地与人口;在其领土上,太阳永不落下,是为“日不落帝国”。那么,最初仅仅是孤悬于欧洲大陆外的一个海岛,如何成为后来的庞大帝国?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普利策奖得主詹姆斯·亚当斯在本书中,以时间顺序为框架,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将我们带回一个个具体的历史场景:被罗马人与野蛮人相继入侵、岛上七大王朝兴衰更替、与法国等大陆强国数百年的血腥厮杀、以商业和殖民称霸全球、北美十三州反叛独立……通过对近2000年历史的仔细梳理,亚当斯从王权与议会的斗争、法制、宗教、文化等诸多方面,为大英帝国何以崛起及其在世界历史中担任的角色提供了清晰的答案。
  • 必要的改革

    必要的改革

    这是一段辉煌而传奇的改革历程,思路和理念在这里相互交织、碰撞。中国的改革涉及领域之广、局面之复杂,堪称波澜壮阔、前所未有。20年的理论与实践锻造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中国的改革一定是一场必要的改革。多位堪称影响了中南海的经济学家们分别从国际经济秩序、老龄化社会、医疗改革、宏观调控、克强经济学、中国式创新、经济增长和城镇化等方面深入探讨了中国改革20年的思想变革、政策制定和社会变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观察中国改革发展历程的独特视角。这是一本足以唤起你对中国改革和发展20年五味杂陈的思索和回忆的书。在这本书中,作者以凝练、深邃的笔触描绘了中国20年的改革进程。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侯门锦绣

    侯门锦绣

    林清苒穿越了,爹娘伉俪情深,家中全是嫡出姐妹,爹爹官品不低,日子过得顺风顺水,这怎么看都是一次高技术性的穿越。但是!祖母嫌娘不会生儿子,凑齐一家七仙女后,娘又给她们添了两个弟弟,姐姐们嫁给爹的得意门生,可这日子却都不太顺心。眼看着林清苒到了出嫁年纪了,选夫婿上又多方意见,作为翰林院大学士家的五小姐,林清苒表示亚历山大!
  • 七月木槿

    七月木槿

    白云浮动,芦花柔美,河水潺潺,心情平宁。草地上雏菊星星点点,仿佛夏天遗失的纽扣。在季节虔诚的祈祷中,暮然回首,沿岸的粉白色木槿花,纯朴而恬静地开放,装点每一个抒情的夏日。
  • The Moon and Sixpence 月亮与六便士(I)(英文版)

    The Moon and Sixpence 月亮与六便士(I)(英文版)

    Charles Strickland, a conventional stockbroker, abandons his wife and children for Paris and Tahiti, to live his life as a painter. Whilst his betrayal of family, duty and honour gives him the freedom to achieve greatness, his decision leads to an obsession which carries severe implications. Inspired by the life of Paul Gauguin, The Moon and Sixpence is at once a satiric caricature of Edwardian conventions and a vivid portrayal of the mentality of a gen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