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69000000006

第6章 古代文明 文化(1)

文化,按辞书的定义就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无所不包的。每个民族,每个地域,每一时代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特色。文化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面貌也是丰富多彩的。在我们可知的世界古文明、古文化的遗存中,我们可以领略先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风貌,但也有一些我们现在还不明白的问题,留待今后解决。

罗德岛太阳神巨像的原貌

秦始皇统一天下,曾“聚天下之兵铸以为金人十二”。无独有偶,同时代的罗德岛人用缴获的敌人武器,建造了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太阳神像。秦始皇的金人早已不知下落,有人猜测怕已化成了铜水;而罗德岛这些铜像的具体模样,及如何建造的等问题,文献记载也语焉不详,后人只能尽量猜度了。

罗德岛位于希腊爱琴海东端,接近小亚细亚西南部沿岸,古希腊人曾在岛上建立了奴隶制城邦。公元前4世纪,罗德岛成为东部地中海地区的经济中心之一,也是这一地区的文化艺术中心之一。岛上的道路、园亭、公共场所耸立着百余座太阳神像。传说罗德岛是众天神应太阳神赫利阿斯的请求,把它从海底抬上水面的,所以太阳神也就成了罗德岛的保护神,受到人们隆重的尊奉。公元前4世纪末,罗德岛成了托勒密埃及和马其顿两个强国争夺的对象,罗德岛上的居民倾向埃及。公元前305年春,东部地中海战云密布,马其顿将领率领强大的军队对罗德岛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动用战舰200艘、运输船170艘,此外还有大批进攻武器。但是在罗德岛人民坚决抵抗和埃及的大力支援下,终于在公元前304年,打退了强大的马其顿军队。罗德岛人民为了庆贺战争的胜利,由著名雕刻家卡勒斯为总工程师,历时十二年,在罗德港口建造一尊巨大的太阳神像,相传造像所需的青铜取自缴获敌人的武器(一说是用缴获敌人的武器卖得的钱购置的)。后来这尊巨像被公元前2世纪中叶拜占廷的科学家菲伦定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这尊巨大的神像只屹立了五十多年,公元前222年(另说公元前227年或公元前224年)岛上发生强烈地震,城墙、船坞、房舍皆遭严重破坏,巨像也倒塌了。它从基座上被抛起,双腿齐膝折断,上半身倒在地上。巨像的残骸置在地上近千年之久,直到7世纪中叶,阿拉伯人侵入罗德岛,把铜像碎片拍卖给一名商人,用九百头骆驼运至叙利亚,重新溶化为铜。公元1世纪,罗马作家志普林尼曾到罗德岛参观游览,据他记述,这尊巨像的高度是70肘(约合32米)。它的手指比人还高,倒塌下来的大腿,可以作为住人的窑洞,巨像即使倒在地上,也令人赞叹不已,因为几乎没有人能够用双手搂住它的大姆指。志普林尼关于巨像高度的记述不够准确。在志普林尼之后,人们在巨像脚下的基石上发现的铭文记录是80肘(约合36米),显然这一记录是可靠的,而志普林尼看到的是倒塌的卧像,因此关于像的高度不够准确。志普林尼的记述没有涉及巨像的姿势和修建的方法,关于这些问题,后代人们做出了种种猜测和推想。

11世纪的一幅画上,罗德岛太阳神的形象被画成一个裸体男子,左手持矛,右手握剑,矗立在高高的圆柱上,四周是翻滚的海浪。在另一幅画上,太阳神叉着粗壮的双腿,站在港湾的入口处,据说在巨像修造时,经过激烈的争论,终于决定把铜像竖立在港湾旁,这样远涉重洋驶向罗德港的海员,从很远就可以看见太阳神向他们表示欢迎。这幅画可能出自上述传说。旅行家马尔通尼于14世纪90年代曾到过罗德岛,他说太阳神像两只脚踏在防波堤上,两脚相距有一千步之远,比利时人科尔森在1480年编写的《罗得斯史》一书中也有类似的描述,太阳神叉开双脚,无论大小船只都能从他的两腿中间通过。后来这种描述颇为流行,被多种书籍所采纳。1572年荷兰人马丁又对上述形象作了补充,让太阳神手举火炬,而且火在熊熊燃烧,于是神像又起了灯塔作用。近代的一些学者对这一描述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三十多米高的立像两足间的间隔最大限度也只能有十米,在这种情况下,大船通过巨像胯下既不方便,也失去了布局整体的平衡。1919年法国历史学家普罗萨根据公元前200年到过罗德岛的古代作家阿姆佩利的记述,说太阳神站在四驾马车上,但是地震后巨像的残骸并未留下马车的痕迹。看来阿姆佩利是把罗德岛上其他太阳神像当成这尊巨大的太阳神像了。1932年,法国历史学家加布里试图修改神像的构图,他描绘的太阳神两腿并拢,左手握矛紧贴身体,右手高举火炬。有人认为这样的改动,设计过于单调乏味,而且有些俗气。太阳神雕像的脚部1956年英国历史学家马利恩所作的尝试比较有所依据。他认为保存在罗德博物馆一块少年图像的碎片,就是太阳神的画像。他根据这一图像提出,太阳神是个身体高大,肌肉发达的青年,头戴光芒四射的环冠,两足右前左后,挺身自立,右手搭着前额的环冠,头向右偏,两眼凝视着远方,左胳膊搭着披衣,披衣拖到地上。但是有人不同意这一推想,认为这是牧童的形象,而非太阳神的形象。关于巨像制造方法,也无历史文献可查,拜占廷的科学家菲伦只提到过制造巨像的材料,他说:用青铜约12.5吨,铁约7.5吨。有人认为巨像并非全部用青铜浇铸的,因为如果全部用青铜,巨像至少重100吨,很难竖立起来,况且当时的青铜材料只有12.5吨,这是绝对不够用的。所以巨像的躯体表面是用捶打出来的青铜薄板覆盖着。这样不但可以节省大量金属,而且还可以大大减轻神像的重量,然而巨像毕竟还很重,为了稳定巨像采用了骨架支撑。其中两根是27米的长铁柱,从脚通到头部,另外还有一根铁柱,长3米多,从左胳膊通到直拖地面的披衣。这些关于修造方法的推想虽然合理,但尚无充分的资料依据。

复活节岛的人面巨石像作者是谁?

按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古代先民留下的遗迹,总有些不可思议的东西。因为现代人没有在古代生活过,而古代文字不但不发达,又没有可靠的载体得以保存,从而形成了古今认识与实践的鸿沟。而这一鸿沟是很难逾越的,就是现代科学想要跨越过去,也必然受到历史的局限。但只要有这样的遗迹在,我们总是会弄明白的。

在距离南美洲海岸大约3700英里的浩瀚无际的太平洋水域中,兀立着一座略呈三角形的小岛,它就是当今智利著名的旅游胜地——复活节岛。小岛面积117平方公里,最长处约24公里,最宽处近18公里。岛上多山,尤其是小火山锥如星罗棋布,最大的三座火山——拉诺科火山、蒙格特利卡火山、卡蒂基火山分别座落在三角形的三个角上,巍然屹立,直耸青天,岛上没有河流湖泊,仅有一些水塘,植物种类也十分稀少,1722年复活节那天下午,荷兰探险家、海军上将雅可布·洛吉文在一望无垠的太平洋水域航行途中发现了该岛,从此被命名为复活节岛,西班牙语称为帕斯阿岛。当地操波利尼西亚语的居民把它叫作“拉帕努伊岛”,意思是“地球的肚脐”或“地球的中心”。雅可布·洛吉文一登上小岛就被岛上奇特的壮观景象惊呆了。小岛四周海岸处,到处是面向大海的巨大的半身石雕人像,总共有600多尊,全部是用整块火山岩雕凿成的。这些人面巨石像大多整整齐齐地排列在4米多高的长形石台上,共约有100座石台。每座石台一般安放4~6尊石像,个别的多达15尊。石像高约7~10米,重达90吨,最高的有30多米,数百吨重。

这些巨石像几乎都是长脸,长耳朵,双目深陷,浓眉突嘴,鼻子高而翘,一双长手放在肚前,面朝无边大海昂首凝视着,神色茫然。在复活节岛东南部山区还有三百多尊未峻工的人面巨石像,最大一尊高达22米,约400吨重,其中一顶帽子就有30吨重,且帽子均用火山口的红色石头雕刻。岛上一座名叫拉诺拉拉库的火山,坚硬的火山岩石被切削得面目全非,数十万立方米岩石被开采,上万吨岩石被运走,山上山下到处是巨型石人雕像,其中不少才动手雕刻或雕刻了一半,此外附近还发现有四十个神秘莫测的洞穴。在岛的西南角的奥龙戈村落,还发现了一种奇特的象形文字和一尊鸟人像。洛吉文的发现在科学界引起极大的轰动,世界各地的历史学家、地理学家、考古学家、航海家及探险家们,纷纷踏上复活节岛,一睹岛上群体石像风采,并探索石像之谜。二百多年过去了,这些人面巨石像究竟是什么人雕刻的?为什么要雕刻这些石像?为什么有些雕像尚未完工就遭抛弃……这些问题至今没有获得令人信服的解答。相当多的学者认为人面巨石像属于太平洋波利尼西亚文化,因为岛上多为波利尼西亚人,而波利尼西亚群岛上的不少岛屿的居民善长于石刻和木刻人像,此外复活节岛居民烹调食物用的地灶和波利尼西亚人用的完全一样。但是从地理位置看,复活节岛远离波利尼西亚群岛,而且该岛在公元9世纪以前就已有人居住,波利尼西亚群岛根据放射性碳14测定要到公元9世纪后才开始人类社会生活的历史。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巨石雕像与南美印第安文化有密切关系,因为在南美高原上也有类似复活节岛上的石像、石屋,而且在复活节岛上一处峭壁上发现的绘有月牙形船的壁画至今在玻利维亚还能看到。此外,据考古学家考证,南美高原上有一座大山,与复活节岛相距约四千公里,古时候也叫作“世界的肚脐”,两处相同的奇特的地名是巧合呢,还是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复活节岛上的石雕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复活节岛是雷姆利亚大陆年代土地的一部分。在一万年前南太平洋上曾存在一块雷姆利亚大陆,它东至复活节岛,南连塔西拉岛,西接马利纳群岛,北到夏威夷,面积几乎为南北美洲总和。这片大陆一度十分繁荣,文化也很发达,大约在一千多年前因地壳变动,沉入海底,陆地上六七千万生灵也惨遭灭顶之灾。然而作为雷姆利亚大陆边缘一角的复活节岛却侥幸没有沉没,这样岛上的石像也就随之保存下来。挪威科学家、世界著名人类学家、探险家托尔·海尔达尔则不同意上述观点。他在1955年率领考察队前往复活节岛考察。在大量科学考察活动基础上,他认为岛上文化约分为三个历史时期,人面巨石像属第二时期,约在公元14世纪左右,无论是雕像构思还是艺术风格,均由岛上匠人独创,不受外界影响。他说:“一个勤劳聪慧的民族,来到了这个无限平静的小岛,长期的安定和平加上传统的古老技术,就足以使他们建造复活节岛的‘通天塔’了。”但是他没有进一步阐明这个“勤劳聪慧的民族”来自何方,“传统的古老技术”又是表现哪个民族的呢?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复活节岛一直是一个颗粒不收,棵树不长,而死火山却密布的小岛。岛上既没有金属矿石,也没有雕刻和运载机械工具。这样一个环境,人们又如何完成如此伟大的工程呢?何况岛上居民不过数百人,即使按西方有的科学家最高估算一千五百多人计,那又怎么在荒岛上解决这些人的衣食住行呢?看来海尔达尔的看法也不能使人信服。

更有甚者,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西方一些科学工作者对远古文明探索的深入,一部分人将世界各地存在的一些至今没能解开其谜的古建筑均归之为外星人的杰作,就更缺乏科学依据了。至于为什么要雕刻这些石像,有人提出与墓葬有关,认为石像是死人的遗像。据说早期到过复活节岛的航海家、探险家们曾看到当地居民均戴着红色头饰,这与头像的帽子、头饰均用红色石头雕刻似乎有联系。1981年美国考古学家乔治·吉尔在岛上不同的十九个地点发掘出308具尸骨,其中有的从洞穴里找到,有的从石像下面的神龛中挖出。这个发现给石像与墓葬有关的论断提供了一个佐证,但仅此还不足以作出结论,只能等待以后的科学家来揭开这个奥秘。

非洲原始岩画出自谁之手?

原始岩画现象几乎在当时有人居住的地域都有发现,不过在非洲发现的数量较多,分布的地域更为广大。其中有的岩画创作年代相当久远,有的相对年代晚一些。所以笼统地讲这些岩画一定是哪一个民族所为,似乎有些武断了,应该考虑到古代先民居无定所的流动性。但是在科学研究中加入种族偏见,并由此做结论,那就不是实事求是,更不是科学了。

同类推荐
  • 书读完了

    书读完了

    时隔十年后,金克木名作重磅归来!梁文道《开卷八分钟》首推书;钱文忠、张汝伦、陈平原联袂推荐!一代学术大家卓越的读书方法,一位文化传奇特殊的学习路径。金克木先生一代大家,其读书与治学自有独到幽微之处。惜其著作出版广而且杂,况未经人整理,故今日学子,得片羽易,而欲窥其全面则难。本书编者爬梳剔抉,参互考寻,从金克木生前约30部已出版著作中精选出有关读书治学方法的文章50余篇,分“书读完了”——读什么书;“福尔摩斯与读书得间”——怎么读书;读书、读人、读物——读通书三辑,其文说理叙事,皆清秀流利,无晦涩难懂之处,普通读者循序渐进,或可一窥大家通人治学读书之堂奥。2017全新增订版,将金克木的读书心得完整呈现。
  • 大势将至,未来已来

    大势将至,未来已来

    「摩登中产」:一个面向城市新兴中产家庭的内容服务平台,由专业媒体团队创立打造,深受新兴中产家庭喜爱。用时代的视角,观察中国中产阶层的诞生与成长,也用细致的笔触,解析中产阶层的困惑与烦恼。本书涵盖「摩登中产」的精华思辨,紧扣当下时代脉搏,足以颠覆你对目前生活、职业、投资、未来的一切观点。
  • 纳西族风俗志

    纳西族风俗志

    本书读者对象:民俗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专业工作者及有兴趣读者。
  • 勇于实践(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勇于实践(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我读:梁文道的开卷八分钟(全7册)

    我读:梁文道的开卷八分钟(全7册)

    《我读系列》基于凤凰卫视中文台《开卷八分钟》而来,该节目由学者梁文道主持,何亮亮、吕宁思、马鼎盛等主持人侧身其间。每天以八分钟时间介绍一本新书奇书,文学、历史、科学、财经、商业、宗教、人物传记等无所不包。以最有效的方式探究思想精髓,带读者进入一个个迥异奇妙的书中世界。
热门推荐
  • 乒乓生涯

    乒乓生涯

    一场卑鄙而残忍的阴谋,一个乒乓球的梦想继承,成长的脚步究竟会多么艰难,究竟会遇到多少危险?寄托这无限的期望,他究竟能否称霸球坛?
  • 红笸箩(下篇)

    红笸箩(下篇)

    洪耙子的尸体当天就被呼兰县的衙役送回了洪家堡子。让人想不到的是,呼兰县令王凤梧也随着拉尸的车到了洪家堡子。许小蓟和蚕豆刚从河边回来。这几天,许小蓟正在静养,白天和蚕豆游山玩水,为的是不让腹内的胎儿受了惊。许小蓟和蚕豆每人手里拎着一只蛤蟆,刚过了桥头,就有人报信儿,说县衙押着拉尸的车到了洪家堡子。许小蓟吃惊地问:“谁死了?”报信儿的人说:“是洪耙子。”许小蓟更加吃惊地问:“耙子不是和怀德在一块儿?怀德怎么样?耙子是咋死的?”
  • 中国历代通俗演义:前汉演义(下)

    中国历代通俗演义:前汉演义(下)

    《前汉演义》记述的朝代包括秦和西汉,从秦王嬴政出身讲起,到西汉政权被王莽篡夺为止,共两个半世纪。书中较细地描述了秦朝暴政、楚汉相争、汉武帝开疆拓土,也揶揄了妄想成仙的秦皇汉武,揭露了王莽的阴险狡诈。《前汉演义》较好地描绘了统一的封建帝国初期的面貌。本书讲述从“第五十一回 老郎官犯颜救魏尚 贤丞相当面劾邓通”到“第一百回 窃国权王莽弑帝 投御玺元后覆宗”的历史。从封建王朝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到七国之乱,从汉武时期对匈奴的追亡逐北到张骞通西域,从昭君出塞到西汉后期外戚掌权,直到王莽篡朝等的历史一一铺陈开来……
  • 明朝大博弈

    明朝大博弈

    本书是作者章宪法继《明朝大败局》之后又一研究明史的力作,将目光从朝堂之上转向更广阔的天地,民间富商、风流才子、航海先行者、旅行家等不一而足。尽可能立体地探索、还原明朝的细节与暗面,发掘最后一个汉人王朝鲜为人知的特质。以更为陌生的视角,重现历史人物跌宕人生;以显微镜式的剖析,还原历史细节与暗面,另辟蹊径再现大明王朝惊心动魄的权力博弈。
  • 钻石王牌之野性外野手

    钻石王牌之野性外野手

    因为同龄人在剑道上已经无法打败自己而产生无聊感觉的桐谷悠在爷爷的建议下暂时放下剑道,跟随朋友战友一起打棒球的故事。
  • 重生红楼之林家弃子逆袭记

    重生红楼之林家弃子逆袭记

    林宗,一个现代的亡命复仇者,为向忘恩负义的生父复仇不幸丧命,死后却重生到了清朝的红楼世界,成了原本该早逝、几乎完全不为人知的林如海的庶长子,林黛玉的异母哥哥林轩玉……然而,林轩玉并不是个好命的公子,他完全身处一个险恶的环境中,亲母的卑微、林家长辈的无情、贾敏的嫉恨毒害,让他步步险境……在新的封建乱世,新的林轩玉将如何逆袭立业,他又将如何处理他的亲情和爱情?(先声明,本文黑四大家族黑贾府黑贾敏黑林如海黑林妹妹,原著党和黛粉不喜可以不入,嘻嘻!)
  • 岁月如钩,奶奶的兰因絮果

    岁月如钩,奶奶的兰因絮果

    自小,奶奶就被告知她是个没用的人。别人家的孩子有名字,她却只有“二丫头”,过着有姓无名的日子。别人家的孩子有娘疼,她的娘却只忙着给爹生儿子。直到遇到他,他教她读书认字好好爱自己,让她觉得自己也有价值。
  • 云过成雨你成风

    云过成雨你成风

    年少青春里你是我满心期待的欢喜,我是你可有可无的非必需,我以为那是终点却不曾想是你的起点。
  • 运筹帷幄的谋略家(4)(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运筹帷幄的谋略家(4)(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世界名人成长历程——运筹帷幄的谋略家(4)》本书分为荀攸、吕蒙、诸葛亮等部分。
  • 轮回永叹

    轮回永叹

    如果所谓现实只是一场梦,如果整个世界都是一座囚笼,是选择永远沉眠,还是冲破一切?轮回是一场游戏,当你发现时已经深陷其中,面临是无穷的阴谋和痛苦。一个大学生,在某次醒来后,他的人生发巨变,卷入一个巨大的漩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