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45300000008

第8章 童年记忆(1)

我们的合作需要从众多差异中归纳出共性所在

1 理解记忆

人对优越感的追求是人格发展的最重要隐私,这一特点在个体心智发展的每个环节都可以表现出来。我们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对个体生命意义有更准确的解读。首先,按照上述观点,那么个体的每个行为都有着其奋斗目标的烙印,所以对于个体任一行为的研究,都有助于我们认识其人格。其次,个体的任何言语、姿势、行为都可以成为我们研究的资料,因此研究资料丰富。根据一个具体行为作出的评价和判断难免片面,或带有错误,但从个体千千万万行为表现中我们都可以对错误进行纠正,最终我们与真实答案会越来越近。这也说明,我们需要客观分析每一个行为背后的意义。

考古学家从陶瓷瓦片、断壁残垣、破旧的古代用具、残缺的墓碑以及零散不全的古书籍中找寻已逝的文明,推测曾经的城市生活。我们也一样,也需要透过零碎多样的言行举止来琢磨一个人的人格和动机,可与考古学家不同,我们研究的是活物,是实实在在的当下生活。

真正了解一个人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个体心理学应该是所有心理学中最难学习掌握和应用的。个体心理学要求我们既要关注人格的整体,多质疑多思考,抓住关键点;又要求我们从细节入手,寻找人格分析的线索,比如一个人初入房间时,握手、微笑、打招呼的具体方式等。从一个方面来了解个体,可能导致认识错误;但从多个方面入手,我们犯认知错误的可能性必然降低。我提倡生命在于合作,我认为心理治疗实质上就是合作行为的运用和检验。只有我们真正关心他人,对与他人的合作感兴趣,我们才可能获得心理治疗的成功。合作意味着双向互动,意味着我们必须对来访者感兴趣,同时来访者也愿意与我们合作,配合治疗。来访者的态度和存在的问题都是我们研究的对象。有时候,我们觉得对其有着足够的了解,可这种了解往往并不是对的,除非他已经足够了解自己,否则我们得到的结论经不起任何检验,也自然不能称为真实。

很多心理学工作者认识不到这点,所以才提出“正迁移”“负迁移”的概念。但个体心理学从不进行这样的分类。对一个娇宠自己的来访者给予娇宠,的确可以获得他的好感和信任,但却更能加大他的控制欲望。如果稍有怠慢,他肯定视你为敌人,甚至会中止治疗;即使还继续接受治疗,也可能强迫你给予道歉,以证明错的是你而不是自己。所以,对这种人,用“正迁移”来纵容他,根本给不了任何帮助,唯一有效的方法应该是指导他将注意力从自己转移到别人身上。没有比这更有效的方法。那么我们要做的,应该是与他合作,帮助其解决根本问题。这一目标,我们指望不了“迁移”,指望不了自己对他的“严师教育”,更指望不了他已放任成性的人格。

记忆不是偶然存在的,只要存在就有意义

记忆是不会说谎的,记忆也是人的所有心理现象中最能反映真实自我的一个。记忆有助于个体更高效地认知自我,更准确地解决周围环境的意义。记忆不是偶然存在的,只要存在,就有意义。所以不管记忆清晰还是模糊,近或远,都可以给一个人的成长提供有价值的东西。所以我们可以说,记忆就是一个人的过去,是一个人的“心路历程”。这些“心路历程”陪伴着他,提醒他以更成熟的态度面对未来,更积极的心态活在当下。

记忆可以抚慰我们的情绪,这在每天的日常活动中都可以得到验证。比如,一个人遇到挫折,情绪低迷时,他可以回忆自己以前挫败的境况以宽慰自己。当一个人抑郁时,他的回忆也是悲伤的;当一个人高兴时,他的回忆也是晴朗的。所以当下所遇的周围环境总可以唤起每个人对过往不同记忆的回忆。

从这个意义上看,记忆和梦有着同样的目的。一个人在生活中遇到难题,有时会梦见自己以前顺利通过考试的情境。这是因为潜意识中他将所遇视作一次考验,而通过回忆考试的顺利给自己树立成功积极的心态。心境的变化规律同样适用于心境结构的发展和平衡。一个抑郁的人所回忆的,总是那些让他消沉、不愉快的事件和时光。他常常对自己说的是:“我的一生充满不幸”,并选择能验证此自我定论的事情来回忆。

记忆绝不会与个体的生活模式背道而驰。一个总是觉得“别人都想看我笑话”的人,他的记忆中充满的也都是被人侮辱,伤自尊的事情。只有他的人生态度发生改变,他的记忆色彩才会改变。人生态度改变了,认知观念改变了,记忆中的事情才会有所改变,对于同一个事情,才会有截然不同的解释。

2 关于早期记忆的六个案例

首先,童年记忆已经有了个体人生态度的痕迹,所以我们从中可以找到个人生活模式的根源和表现方式。从早期记忆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个孩子是被宠爱的还是被忽视的;他的合作能力怎样,具体可以到什么程度,他喜欢跟什么样的人合作,他曾遇到过什么难题。比如,一个视力存在缺陷却努力想看清周围一切的人,他的童年记忆大约是:“我环顾四周……”或对一个事物的颜色和图案记得特别清楚。而一个身体存在缺陷的人,他所记得自己童年的事情大约与跑、跳、玩耍这些因素有关。此外,童年记忆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兴趣点,我们通过兴趣点,可以摸清他的大致生活目标和态度。所以童年记忆对一个人的职业指导有着重要的价值。

透过童年记忆,我们也可以扑捉到孩子与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我此前提到过,记忆内容的正确性,并不是重要的事情。记忆的价值在于,透过它,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人的自我定位:

“从小,我就是这样子的人。”或“世界就是这个样子,在我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就知道了。”

所有的记忆都有启发性,但最有价值的要属一个人的最初记忆,就是一个人可以回忆起的最早的事情。最初记忆可以折射出他生活态度的雏形,让我们了解到他将什么作为自己的人生起点。如果我们不了解一个人的最初记忆,想要了解他的真正人格,则无从谈起。

大部分人都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最初记忆,但也的确会有一些人针对最初记忆闭口不谈,或者自己搞不清哪件事情是最初记忆。我往往会将这个作为分析的一个入口。因为他很可能不想让人了解他的生活态度,或不愿与人合作,所以才会闭口不谈或混淆事件。但大部分还是将最初记忆作为单纯存在的事件,并不认为这个童年的记忆开端对于自己的人生态度会有什么预测价值。他们看不到最初记忆会反映出的自己的生活态度、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其对环境的看法。

最初记忆的浓缩和简要这俩特点也很有用,值得我们做大量的探讨。我们可以要求一些学生写下自己的最初记忆,如果我们可以正确地解读,就会发现自己掌握了多么珍贵的资料。

接下来,我会列举一些最初记忆的案例。对于这些个体,除了收集的这些最初记忆,对于其他方面我一无所知,甚至也不知道他们的年龄。我们从这些最初记忆中获得的信息理应与其性格其他方面的表现加以比较,以辨正误,可我在这里只是想告诉大家怎样来解读最初记忆中的意义。我们应该可以辨别哪些是真实的,能够对不同记忆加以比较,而且,应该能够从中了解到一个人从小是被教育要合作,还是要独立,要勇敢还是要柔弱,要会博得同情还是要独立,要懂得付出还是只会享受。

案例1:“因为我的妹妹……”在一个人的最初记忆中出现的人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通过这个人的叙述,我们可以推论:

他的妹妹在他的人生中一定扮演着重要角色。他的妹妹对他的成长造成了阴影。他跟妹妹之间应该存在竞争关系,而这种关系伴随他们的成长。一个心存敌意的孩子对他人的兴趣会比正常孩子要低。不过,我们不能急于下结论,没准他跟妹妹关系十分融洽,也说不准。

“我和妹妹是家中最小的两个孩子,所以我一直得照顾她,直到她可以上学了,我才被送进学校。”我们可以解读为:妹妹影响了他的生活,因为她小,我需要等着她,照看她。她的存在阻碍了我的成长。提到这儿,我们可以断定他们之间是敌对关系了。如果这是这段记忆的真正意义,那么我们可以推测,这个孩子对生活的解读是:“他人对我生活的妨碍和限制是对我最大的威胁”。我们还可以推测这个来访者是个女孩,因为一般男孩子很少会受到这种限制。

“我们在同一天入校,”来访者接着道。我认为让两个年龄不一般大的孩子同时进校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这会让她觉得,自己年龄大,就得等着后面的人。这种认知会被她应用到生活任何情况中。在她看来,她被冷落,被忽视也是因为妹妹的存在,如果为此找一个责任人,那很可能是她的母亲。所以,如果她更喜欢自己的父亲,努力博得父亲的疼爱,我们也可以理解。

“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母亲在我们第一天上学时的表现,她逢人都倾诉自己的寂寞孤单,她会这样子说,‘我总是忍不住跑到门口张望,盼望着女儿们早些回来,感觉仿佛她们永远不回来了一样。’”这是她第一次说到自己的母亲,在她看来,母亲的这个行为很让人费解。而这就是她眼中的目前。“仿佛她们永远不回来了一样”可以很好地体现母亲对女儿的疼爱。很明显,女儿们也感受到了母亲的浓浓爱意。但我推理这个女孩子肯定觉得自己没有妹妹受母亲宠爱。这其实也很正常,因为一般家庭中最小的孩子通常也是最受宠爱的一个。

从这个女孩的整个回忆,我们可以推测:她与妹妹存在敌对关系,并觉得自己因为妹妹的存在受到了阻碍。在以后的生活中,她会逐渐形成害怕竞争、好嫉妒的性格,对于比自己年轻的人,她应该不愿接触。生活中也总是会存在这样子的人:不管自己处于哪个年龄阶段,都觉得自己已经不年轻了;一生中,对其他人容易起妒忌之心,但又觉得自己很不优秀。

案例2:一个女孩写下的最初记忆:

“我记得最早的事情就是爷爷的葬礼,我那时候才三岁。”

这说明她对死亡的印象是很深的。还能说明什么?她可能觉得死亡会给自己带来不安全感,是一个很大的危险。她童年的经历还让她形成这样的思想:“爷爷也会离自己而去。”我们推测爷爷对她很是宠爱。一般而言,祖父母对于孙辈孩子都是十分疼爱的,自己的儿女对于孙辈负有主要的抚养和教育责任,但祖父母们又想孙辈可以依赖自己,以证明自己还存有价值。有时候,为了证明自己还有价值,老辈人特别容易发脾气,以示权威。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认为小女孩是深受爷爷溺爱的,爷爷的离世对自己造成了很大的打击。

“我记得很清楚,爷爷躺在棺材里,脸色苍白,一动不动。”事实上,我觉得让一个三岁的孩子看到一个死者的样子,未免不太妥当。即使看,也最好让小孩子有个心理准备。经常有孩子告诉我:他们对于曾经看过的死亡的事情记忆很深,挥之不去。我想这个小女孩也一样。这种孩子长大后都会努力克服自己对于死亡的恐惧,比如想要当一名医生。因为医生可以治病救人,可以对抗死亡,摆脱死亡的恐惧。而事实上,有些医生的最初记忆,的确与死亡印象有关。“脸色苍白,一动不动”,这可以看出女孩的视觉感知力很强。

“随后,我们到了墓地。把棺材放入墓穴后,我亲眼看着那些粗绳子从冷冰冰的棺材下面被拽出来。”她对这一细节的描述更印证了我的推测:她的视觉感知能力很强。“这个经历给我留下了深深的恐惧,后来每当听到朋友或亲人到另一个世界去了,我都会感到恐惧害怕。”

从她的描述,我们再次感受到了死亡带给她的恐惧印象。如果有机会与她面谈,我一定会问:“你想要长大后做什么工作?”我想她可能会回答是医生。而如果她对此问题不予回答,我则会暗示她:“你想过当一名医护人员吗?”

她此前提到“去另一个世界”。我想这是她内心对于死亡空间的一种补偿。

从这个最初记忆,我们可以推测:女孩的爷爷很疼爱她。她的视觉感知能力很强,这更加深了死亡在她脑海中的印象。她对于生命意义的解读是:每个人都会死去。这是事实,但并非每个人都将生命意义解读为这样。因为,生命中,还有许多更重要的事情需要我们去关注。

最初的记忆可以折射出一个人生活态度的雏形

案例3:来访者的最初记忆如下:

“当我三岁的时候,我爸爸……”

她首先提到了自己的父亲,可见,父亲在她生命中扮演的角色要重于母亲。孩子对于父亲的兴趣往往在发展的第二阶段得到发展。发展的第一阶段往往发展的是对母亲的兴趣。在两岁以内,孩子都渴望依赖于自己的母亲,将这个自身都寄托在母亲身上。但如果孩子对父亲的兴趣浓于对母亲的兴趣,那很可能说明孩子的母亲不合格,让孩子很不满意。通常,可能是因为有了弟弟或妹妹所导致的。如果在记忆中,这个女孩提到家中新成员的出现,那我们的推测就是正确的。

“爸爸给我们买了一对矮种马。”可见,孩子至少是两个。所以,在女孩的陈述中,我们要尤其注意另外孩子的出现。

“爸爸牵着缰绳把马带了过来,比我大三岁的姐姐……”的确,女孩子并非独生女,不过也并非我此前预测的弟弟或妹妹,而是比自己大的姐姐。那女孩对母亲的不满意可能是因为母亲更为疼爱自己的姐姐,所以她会先提到自己的父亲。

同类推荐
  • 怪癖心理学

    怪癖心理学

    本书通过大量案例、现场试验解读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种种怪诞现象背后的心理秘密,剖析了那些不易察觉的非理性行为。诠释了生活的本质与真相,并为读者提供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自己、读懂他人、透视社会,做到“见怪不怪”“以怪治怪”,化生活的“非常态”为“常态”,更好地驾驭学习、工作、生活。
  • 弗洛伊德12:文明及其缺憾

    弗洛伊德12:文明及其缺憾

    纪伯伦生命中曾有两位红颜知己,对他的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其中这位年长纪伯伦的异国女性,在纪伯伦生命最艰难、最晦暗的时候给了他巨大的帮助,注入给纪伯伦的绝不简简单单是金钱,而是一种高山流水的能量。在所有纪伯伦的通信中,从来没有这样巨大数量的书信写给特定的一个人。纪伯伦蒙受她的照顾,迅速在异国成长。因为命运的安排,这对高尚的精神情侣未能在一起。纪伯伦临终前,把所有的画作全部送给了玛丽。因为这些画全都来自于玛丽的精神指导。本书收入了纪伯伦致玛丽的信179封,玛丽致纪伯伦的信72封,纪伯伦日记3篇,玛丽日记34篇。读者今日有幸一睹他们之间的通信,真是莫大的福气。
  • 犯罪现场调查

    犯罪现场调查

    本书选取了FBI办案史上轰动世界的21件大案,直击一线犯罪现场,通过对案发现场的层层剖析,对嫌疑人的深入调查,对案件背后故事的深挖,全方位还原了惊心动魄的案发经过,让读者在令人肾上腺素飙升的案情中,体验酣畅淋漓的烧脑破案思路,从而成为真正的破案高手。本书适用读者:对犯罪和推理破案感兴趣的读者;警察、法官、检察官、狱警、律师等职业群体。
  • 你一定要知道的心理常识全集

    你一定要知道的心理常识全集

    心理学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心理常识更是以其通俗易懂的特点贴近普通人。本书选取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心理常识,通过列举心理学领域的一些权威专家的著名心理学试验以及对人的行为背后所隐含的心理常识进行阐释,达到让心理学改变生活的目的。本书无论是从知识的全面性上,还是从专业性上,都是那些渴望拥有成功人生的朋友的最佳选择。
  • 让你内心强大的气场心理学

    让你内心强大的气场心理学

    为什么有的人光彩照人,有的人却委靡不振?为什么有的人人见人爱,而有的人却人见人嫌?为什么有的人路路畅通、事事顺利,而有的人却时时遇堵、事事碰壁?秘密是气场!气场决定心态,气场影响形象,气场左右成败,气场改变命运。气场来自你的身体与心灵,是一个人散发出的一种能量。气场看不见,摸不着,但每时每刻都影响我们,改变我们的命运。你的气场是由你的精神创造的,你的命运是由你的内心决定的。气场与内心相互支撑,相互映射,塑造一个强大的自我。
热门推荐
  • 二手王妃

    二手王妃

    一个女人胜利翻身作主顺便把身边男男女女老老小小凡是头上脸上标着‘敌人’字样的全部脚踢拳打彻底打死毒死敲诈勒索死咬死的飙悍一生,一句话,就是一个咸鱼大翻身的故事。◆◆◆◆◆◆◆◆女主一枚——洛无忧,天乾朝承相之女,一国之后,却成了悲惨的和亲人选——她输给了江山。被自己的夫君为江山稳固而亲手送上花轿成了别人的王妃。曾经——“你是朕的皇后朕的结发妻子,朕不宠你宠谁?”男子一身明黄龙袍凤眸轻挑,低敛眉眼一瞬快速滑过眼中阴霾,下一瞬,似笑非笑眼中全是柔情缠绵悱恻的靠向了凤榻上的洛无忧,“无忧,你是朕是爱的人呐,朕不在意你在意谁呢,我的小忧儿。”小忧儿,你回来好不好,朕后悔了……她眉梢间全是妩媚,笑意不达眼底,有多远滚多远,你的小忧儿已经死了。由皇后变王妃她照样活的精彩。宠?她洛无忧不需要。淳于风,在汤里放毒药拿人命不当命来宠人,真当她是小白鼠呐?◆◆◆◆◆◆◆◆金壁辉煌红檐绿瓦的皇宫正殿——“皇上皇上,您就收了臣妾吧。”不气死你也得恶心死你。洛无忧以手撑着下巴清绝的脸上一片灿烂笑意整个人作娇羞万分欲语还休状,“臣妾虽然笨了点爱闹了喜欢玩了点可人长的还是挺不错的,这女人嘛,还不就是皮相,要不,皇上就要了臣妾吧,要吧要吧要吧……”某人满脸黑线仰头望天——这个女人,够飙悍。◆◆◆◆◆◆◆◆火光冲天,漫天大火自整个皇宫大院中冲天而起——仿佛要将天都烧个尽般,满目白亮而不能视。滚滚的浓烟经风一吹,四散的漫飘着,火光流动,宛若一条巨型火龙蜿蜒起伏着。而洛无忧便立在这火条前面清冷一笑——“烧吧烧吧,烧完了皇宫烧死了皇上再烧没了这整个天下,本宫现在——改嫁去也!”。。。。。。。。。。。。。。。推荐一下自己的现代文:离婚吧我们:(我个人觉得很好看哇,哈)
  • 变强我靠我自己

    变强我靠我自己

    眼一闭一睁,苏文穿越了!老爷爷?没有!系统?也没有?主角气运?还是没有!苏文发出怒吼:靠天靠地,都不如靠自己!
  • 创界师
  • 给爱一个理由

    给爱一个理由

    这是一本爱情文集,汇编了作者有年青人爱情的散文、诗歌、中篇小说等。我出生于物欲横流的八十年代。在这个才子佳人泛滥的浮华时代,我不愿随波逐流,也不甘屈居人后,于是揭笔而起。我的感情不无病呻吟,我的感伤不无中生有,我的眼泪不无理取闹,我的文字不无风起浪。在爱情面前,请允许让我的笔墨揭开桎梏着你的虚幻假面,告诉苟延残喘顺应世俗的我与同样的你们,还有一个来自于长满精神表皮的真实面孔的另一个我以及另一个你们。
  • 南城探案录

    南城探案录

    女主人公霁颜因为一场梦穿越到古代,开始了为期百日的异途之旅,在探寻她真身的过程中,她不但融入了这个家,而且认识了高奕、田子启等一群人。她随高奕破解了一桩又一桩的奇案,经历了许多生死大关,两人渐渐产生情愫,但与此同时,在他们背后,还有一双邪恶的眼睛虎视眈眈……他们的爱情该何去何从?真正的幕后黑手会是谁?霁颜最终的命运又是什么?而这一切和二十多年前威慑朝野的玖龙钗失踪又有何联系?
  • 嫡女谋略:将军你弱爆了

    嫡女谋略:将军你弱爆了

    她是前朝尚书嫡女,一朝满门被屠,被迫流落红尘。他是当朝赤羽将军,隐忍蛰伏数载,不得不手刃好友!“将军?”女子巧笑嫣然,“我看你简直弱爆了!”楼君卿嘴角含笑,看着床上强装镇定的女子。“恨我?那你就恨下去好了!”
  • 国皇的新剑

    国皇的新剑

    困于梦境,初是安逸,渐离真世,寻梦;挣于囚牢,点点撕碎,漆黑末起,醒梦;启于幻域,终局昭然,复醒尘世,入世;落于浮华,起是须臾,再梦沉沦,离世。我们或将讴歌孤独及死亡……
  • 人才发展五星模型:全面提升企业人才竞争力

    人才发展五星模型:全面提升企业人才竞争力

    本书介绍人才发展五星模型,包括企业文化、团队建设、知识共享、绩效管理和组织发展五个方面。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衔接、紧密交织,构成了一个完整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而这个过程远远超出了招聘和甄选的范畴,是公司留住人才、保证发展的关键。
  • 将军大人的冷酷妻

    将军大人的冷酷妻

    管家:“将军,夫人走了。”黑着脸,咬牙切齿:“理由。”管家:“老夫人要给你纳小妾。”某人黑着脸朝他娘院子走去。某天。“启禀将军,您的家书。”一个小兵。某人一看,黑着脸怒:“那些人是白痴吗?”“进攻,以最快的时间给我灭了对面的人。”某天。“云,今天有个人请我去他家。”“男的?女的?”“男的。”某人黑着脸,对着暗卫冷冷的道:“给我查,直接灭了他。”
  • 遥遥修魔路

    遥遥修魔路

    魔,印度梵语魔罗,中华译为杀者,他能杀害正修道人的法身慧命。强者如林的大陆上,渴望得到力量的少年,误入修魔之道。天下乱因我起便因我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