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60600000026

第26章 驭下有法:管人高招能激发出强大的战斗力(3)

乾隆一朝武功极盛,大的战役有十次,均获胜利,乾隆帝为此志得意满,夸耀“十全武功”,晚年自号“十全老人”。这十次战役的起因和性质不同,如何评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进行具体的分析,我们姑且不论。但这十次战役清军之所以最后均获全胜,与乾隆帝实施信赏严罚的驭将政策有着直接的关系。每次战役他亲自遴选将帅,批答奏章,每克一城,都要举行盛大仪式,祭告宗庙,重赏有功的将士,破格拔擢将弁,并在紫禁城建紫光阁,将战役中有大功之臣绘于其上,为其赋诗立传,极尽渲染之能事,以励将帅奋进之心。与此同时,乾隆帝对那些在战场上不能勇敢作战、临阵退缩的将帅,不能和衷共济、争功嫉能的将帅,不能遵守军纪、腐败无能的将帅,均严惩不贷。在十次战役中乾隆帝诛杀身为皇亲国戚、王公权贵的高级将领不下数十人,可谓用典严峻。魏源在《圣武记》中总结说:“赏不遗贱,而罚不赀贵,故能使将士用命,四征不庭。”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颁布的《行军简明军律》也说:“本朝武功之盛,战必胜,攻必克,所向无敌者,皆由号令严明,赏罚必信故也。”乾隆帝信赏严罚的驭将方法和严明治军的精神值得加以总结和借鉴。

在现代领导实践中,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一旦出现赏罚不明的情况,必然导致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局面,如此一来,立赏设罚的目标就永远不能达到,领导者不能不深思。

4.扯住一根让大家互相牵制的绳子

权力没有监督和制衡就会泛滥,所以不同部门、不同位置之间的监督和制衡可以让下属自相约束。毕竟,以管人者的一双眼睛、一个人的精力不可能包办一切。而且监督、制衡机制的完善,也是人类自我管理制度的一大进步。

在中国古代,帝王对于权臣,除用分、隔手段削弱其权势外,还扶植新的权力中心,以削减、抵削原有权力的中心。这是“以臣驭臣”的管理办法。

封建时代,宰相是帝王的副手,“相”字本身含义即有帮助、辅佐之意。君相合力,共治天下,宰相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位,为帝王处理大量政务,君、相之间难免龃龉。善相处者,从大局出发,相互让步;不善处者,君、相驭事,不免酿成冲突。贤明宰相要约制残暴、昏庸之君;英武君主,容不得能力太强的相臣,加之历代相臣篡位者时有发生,帝王总是设法削弱宰相权力,王权与相权之间斗争几乎贯穿全部封建政治史。用牵制手段,以抑损相权,是帝王与宰相斗争的主要武器。

秦汉时期,丞相权力很大,用一语概括:丞相辅佐天子,助理万机,上至天时,下至人事,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管;丞相不但为国家最高官吏,还是辅佐皇帝补其缺失的惟一人臣。君主高高在上,君主若有差失,只有丞相能够谏阻,良相应当以此为己任。丞相对皇帝诏令如有不同意见,可以面折廷争,甚至拒绝执行。对此,皇帝很不放心。因此,自西汉武帝以后,首先用尚书一职以分丞相拆读奏章的权力,继而提高太尉、御史大夫的地位,使之与丞相平级,并将此三职先后更名为大司徒(丞相)、大司马(太尉)与大司空号称“三公”,从而改变丞相无所不统的局面,将一相变成三相。至东汉,原先由丞相执掌的政务,全归属尚书台,三公徒拥虚名。

三国宰相,有公官及省官。公官又有上公、三公、从公三类;太傅、太保、大将军,西汉已为上公,三国设置,难有更革,惟大体不改。至于相国或丞相及大司马为上公,则自三国首创,这点与汉有所不同。三国宰相除公官外,还有省官。南北朝的开头阶段,宰执虽有省官,为数甚少,见于史者,尚有尚书令一种,且只有蜀国有之。曹魏设有尚书台,但其权为中书监所攫夺,中书监是皇帝亲近机构,负责草拟诏书,平议尚书奏事,参与政事,权力较大,拟于宰辅,由此宰相之权落于尚书台,尚书台权力又落于中书监之手。以此宰相权柄一再受制而逐渐减替。晋、南北朝以三省长贰为宰相者,除尚书令,仍有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及尚书仆射等,共同参与平议尚书奏事,此类官员负责管理皇帝门庭之下诸事,故又设立门下省。至隋代,另立殿内省,包揽管理皇帝内务职掌,门下省成为一个参予政事的封驳机关,尚书台权力又一次受到制约。

唐代,承上启下,在前朝官制基础上,正式设立“三省制”。即由中书省掌制令决策,起草诏令;门下省掌封驳审议,对中书省所制定诏令如有不同意见,有权批改复奏,然后下达尚书省;尚书省负责执行,其下分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分管各部政务。三省长官都可参予国计,均为事实上的宰相。同时,皇帝还可以让级别较低的官员,带上“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头衔,参与三省长官联合办公,这些官员亦可视为宰相。这样,秦汉时一个丞相所承担的政务,已由三个机关与十数名官员分别担任,以期达到相互制约的目的。

到了明代,太祖朱元璋采取一切措施,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又使臣属不敢越轨。朱元璋,这位权力欲极强的雄才之主,由于两件大事的刺激便加速了他对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的步伐。

第一件大事就是朱元璋作为地方割据政权出身和对地方势力潜在危险的深察。洪武初年,地方政权基本沿袭元朝的制度,即设行中书省,统管一省的军政、民政、财政等大权,地位重要,权力很大。一行中书省实际上就是一个独立王国。朱元璋本人做过小明王的行中书省丞相。作为行中书省的丞相,他拥有一方政权,压根儿就没把小明王放在眼里,他故尔对行中书省设置的弊端有透彻的体察。

第二件大事就是随着明朝统治的渐趋稳定,君权与相权、皇权与臣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发生了一系列纠葛与矛盾。特别是洪武六年胡惟庸进升中书省丞相后,相权与皇权矛盾激化。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改行中书省为布政使司,地方的控制指挥权皆集中到中书省。胡惟庸控制中书省,专权用事,淮籍的军事宿将大多集其门下,形成一个淮人官僚集团,使朱元璋感到芒刺在身、大权旁落。于是,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胡惟庸谋反为名,毫不留情地将其抄家灭族。

接着,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削弱地方政权、巩固皇权的措施:宣布政使司后,即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掌管民政财政。同时,设提刑按察司,设按察使一人,统管刑法;设都指挥使司,掌管军事,与布、按并称三司。这三司互不相属,各自直隶中央。有重大政事,需都、布、按三司共同会议,上报中央。布政司下的地方政权是府(直隶州)、县。同时,在省与府之间划分若干道,作为省的派出机构。道不是一级地方政权,而是监察区。这种行政划分削弱了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其次,废中书省和丞相制。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并不是要加强中央政府部门的集体权力,而是要加强皇帝个人的权力。于是,洪武十三年正月,朱元璋在制造胡惟庸案的同时,罢中书省,废丞相。朱元璋于此对他的文武百官有一番精妙的讲演:“我从登基立业以来,已十三年了,期间委任大臣,希望他们辅佐我,使天下大统。所以设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不料权臣窃持国柄,枉法诬贤,有不轨之心,大肆搞欺蔽活动,到处拉帮结伙,搞不法之事,毒害政治,谋危社稷。仿佛堤防之将决,烈火之将燃,有滔天燎原之势。……我想除去中书省,将六部职责晋升。这样权力就不会被其机构垄断,事情也不会被截留塞蔽,尔等以为如何?”文武百官只能对曰:“既出圣裁,实为典要。”朱元璋不管如何不如何,立即三下五除二地将中书省和丞相废却,提高中书省下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地位,使六部分理朝政,各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奉行皇帝旨意。六部分任而无总揽之权,政务由皇帝亲自裁决。朱元璋实际上使皇权、相权集于一身,国务、政务掌于一手,中央、地方事务聚于一体。

第三,制订法律,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吏的任用、监察,使其置于皇权的严密监控之下。朱元璋“劳心焦思,虑患防微近二十载”,经过他反复修改“凡革誊稿”,制定出《大明律》。《明律》有三十卷、四印条,其中对于地方机构的权限作了严格规定。它用法律条文的形式将皇帝任用各级官员的权力固定下来,除了《明律》,朱元璋还制定了一系列其他的旨在加强中央集权的法律。如为了加强对府州县官的管理,洪武十七年,朱元璋制定《府州县条例》八事,强调各级地方官都要加强行政管理,逐级监督。同时还颁布了县官《到任须知》三十一条,明确县官的职责。这都有利于压抑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地方势力的萌生。

朱元璋通过一系列政治变革,把一切军政大权控制于手,但他还是不放心,总感到别人觊觎朱家皇位。于是,为了朱家王朝能代代相传,他分封诸子为王,历史上称为封藩制。朱元璋有一套冠冕堂皇的说词:“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尊古先哲王之制,为久治长安之计”(《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一)。在由王伟撰写的《拟封诸王诏》中说:“考诸古昔,帝王既有天子,五居嫡长者必正位储贰……于戏?众建藩辅,所以广磐石之安。大封土疆,所以誊亲支之厚。古今能谊,朕何敢私。”

明代仁宗以后,内阁大臣权力渐重,品级亦有提高,皇帝用内廷司礼监代替自己处理政务,使之凌驾于内阁之上,以制约阁臣。清代对军机处权力,亦有种种限制。军机处官印收藏于“大内”,凡有须用印信时,必须奏事太监处“请印”,用毕即行归还;皇帝处理政事,除通过军机处外,还由皇帝与亲信密折往还,如有必要,皇帝可避开军机处,直接召见大臣“面为商酌,各交该衙门办理,不待军机大臣指示”。

下属互相牵制,领导者不必事必躬亲,也不必过于担心下属营私背叛,只须扯着这根让大家互相牵制的绳子,时而轻轻拉上一拉也就万事大吉。

5.学会从多数的立场去考虑问题

家事国事天下事,归根到底都是人的事,少数终归是压不倒多数的。因此做事需要从多数的立场去考虑,否则,稳定的局面就无从谈起。

康熙做事,总是着眼于多数,废除律令和尊儒两件事就是最好的例证。

康熙即位初年,由于大规模的群众性抗清运动被平息,以四大臣为代表的满族贵族,继续推行“圈地”、“逃人”和“投充”等明显含有歧视汉族内容的政策法令,从而使趋向缓和的满汉矛盾再度激化。而康熙鉴于满族统一辽东和漠南蒙古的经验教训,深知单凭武力是不能将统一局面长久维持的,必须争取其民心,而且深信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及精通这些儒家经典的汉族士大夫是有裨治道的,因而在亲政后对汉族士大夫采取积极笼络手段,并逐步修正“圈地”等落后政策。

《逃人法》是满洲贵族为维持其残余的奴隶制统治而设立的缉捕逃亡奴仆的法令,为清初所推行,特别是顺治年间的《逃人法》,具有明显的民族压迫特征。如规定逃人逃跑二三次始行处死,遇赦得免,而土著窝主一经发现即被正法,妻子、家产籍没给主,遇赦不赦,邻右、十家长也要连带受重罚,惟旗人窝主仅鞭一百,罚银五两。这便使得汉人,无论地主还是普通百姓,都深受其害,大为不满,造成严重的满汉民族矛盾。

康熙四年(1665年)正月,为了使《逃人法》既注重保护满洲贵族的既得权益,又能适当照顾汉族地主的正当要求,体现严惩讹诈、轻处窝主的精神,开始修订该法。修订后的《逃人法》规定:凡有奸棍借逃行诈行为者,审实后交刑部正法,结伙借逃报仇,诈害良民者,无论旗下或平民百姓,“俱照光棍例治罪”;停止执行窝主处死、刺字及给旗人为奴之例,改为流徙尚阳堡;相关邻右、十家长及地方官“免其流徙”。康熙十一年(1672年)后更规定,有关逃人案件除宁古塔仍由该将军审理外,其余各省由当地督抚审理。由于督抚等地方官大多由汉军旗人或汉人充当,他们比较注意稳定社会秩序,很少大肆株连或重处窝逃行为,因而受到广大汉族地主的欢迎和拥护。

到康熙初年,随着大规模圈地活动的停止,原有《逃人法》的修订,此弊才基本被制止。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便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历代王朝所尊崇的正统思想。清太宗皇太极、世祖福临均推行尊孔崇儒的政策,仍按明代嘉靖年间的封号尊称孔子为“至圣先师”。而孝庄皇太后等人则相反,认为“汉俗盛则胡运衰”,因而“辄加禁抑”,他们既不搞尊孔崇儒,更不设经筵日讲。然而康熙帝从治理国家的实际需要出发,坚信儒家学说有裨治道,因而对学习汉族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欲望和浓厚的兴趣,主动向太监张某、林某学习句读经书,了解明代的典章制度和宫廷轶事。

同类推荐
  • 李嘉诚财与智的哲学

    李嘉诚财与智的哲学

    本书内容包括:学识与才智的哲学、让利与得利的哲学、信誉与财路的哲学、远见与短视的哲学、时机与眼光的哲学、原则与价值的哲学、用人与财智的哲学、“舍”与“得”的哲学。
  • 德鲁克的经管秘诀

    德鲁克的经管秘诀

    详细介绍“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先生的经营理念,教您认识自己的客户群,找到自己店铺的优势,对店铺进行有效管理,达到带领团队在残酷的商业竞争中生存、成长和壮大,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的最终目的。本书将德鲁克的管理智慧应用在实际的管理之中,无论您是店主、店长、经理还是渴望开店的普通人,本书都值得您一读。
  • 好老板必知的13种财务陷阱

    好老板必知的13种财务陷阱

    本书通过对十三种核心财务陷阱的分析,帮助老板关注这些陷阱的成因和影响,从而结合企业际,准确地透析企业财务现状,有的放矢地把握企业财务管理的关键环节,有效地规避财务风险,保障企业的平稳运营。
  • 不可不学的管理学32定律

    不可不学的管理学32定律

    本书精选了32个管理学殿堂中最为经典、最为著名的定律,每个定律均包括精确的定律释义、经典的案例分析和发人深省的技巧点评,从中你可以领略管理学的真谛,体会管理学大师的管理理念、管理原则、管理方法,洞察和学会种种的管理智慧、管理技能,开阔自己的管理视野,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让自己的管理工作得心应手、富有成效。
  • 一本书读完投资学名著

    一本书读完投资学名著

    本书以最快捷的方式去获取投资名著中的精髓,可以让读者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投资学领域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成果,在探索投资之道的过程中感受启迪。从多个角度对所选取的经典作品进行了详尽的解读,让读者既不必纠缠于原著晦涩的文字,又能够把握名著的理论精髓。
热门推荐
  • 华人在美国西部

    华人在美国西部

    要是没有华人对炸药的知识和认识,没有他们在高得令人头晕、几乎笔直的峭壁上干活的本领,以及在白人所无法忍受的艰难条件下幸存下来的能力,那么,中央太平洋铁路就决不会在那时完成,而只能大大推迟。〈美〉霍华德:《伟大的钢铁小道》我想让你们想起华人对于打开我国的西部所做的事情……。[他们]直捣深山老林,忍受了严寒酷暑。冒着被怀有敌对情绪的印第安人杀害的危险,来帮助我们打开我们的西部帝国。
  • 陛下,娘娘又下田了

    陛下,娘娘又下田了

    金牌杀手秦小棉穿越到古代一个贫穷农家少女身上,父母双亡,极品亲戚多多,膝下还有年幼的弟弟与妹妹需要她抚养。秦小棉五谷不分,而且在这里专业还不对口。为了活下去,为了让弟弟妹妹过上好生活,也为了给死去的父亲伸张正义,更为了斗极品,秦小棉毅然决然地走上了一条另类之路。
  • 特工嫣然

    特工嫣然

    这是一个虚空的世界,这是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恋,这是一群爱恨交织纠缠不清的男人和女人们。她一朝穿越,是冥冥之中的命运安排?还是不小心踏错了红尘?敬请阅读,智慧狡黠美丽妖娆的女神,为君歌尽静胡沙。
  • 愿我一生守护你

    愿我一生守护你

    十二年前,一对婴儿意外从仙界陨落修真大陆,从此开始了他们不愿意经历的人生。从一个边境小山村走出来的君陌,为了寻找不知何处的妹妹君霞儿,一路踏上了修真大陆的巅峰。当两人重逢之时,仙界的旅程打开了,他们以为这是灾难的结束,然而却是痛苦的新起点,原有的苦难再次降临,为了活着,为了回到君家,为了拯救自己的妹妹,君陌又一次踏上了征途,在各种压力的逼迫之下,排解万难,踏上巅峰,以最强的姿态,护送一生的挚爱回到家族之中。当一切尘埃落定的时候,他笑着对妹妹说:这一世能当你哥哥——真好!
  • 为自由而战:南非国父曼德拉

    为自由而战:南非国父曼德拉

    是领袖还是战士?单枪匹马拯救一个国家!是圣人还是枭雄?用微笑让全世界都爱他!曼德拉作为全世界政坛最知名的文化符号,他何以让所有大国领袖都对他推崇备至?人人都爱曼德拉,他的出生背景和童年生活相比常人又有哪些不同?作为全世界的精神偶像,他是否也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强人?在完美而耀眼的圣人光环下,他的个人生活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缺憾?一切的一切,这本书都将为您解答!
  • 星空剑神传说

    星空剑神传说

    一代丹武双修的丹灵剑尊林寒为了超越至尊,前往域外而陨落。但他却是带着天道秘宝重生在一个同名少年的身上,而这少年的身份却不得了……从此星空风起云涌,与当代天骄一决雌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剑号紫星;灵称天灵。
  • 儿童好奇心大百科

    儿童好奇心大百科

    《儿童好奇心大百科》这本书内容丰富,分四个部分,涵盖了动物、人体、自然、生活等多方面的科普知识。这些知识恰恰是少年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问及频率最高、最渴望获得的。这本书绘制了大量的图画来展示和解答科学知识,摆脱了以往此类书籍“板着脸说教”的窠臼,可谓形象直观、别出心裁,充分照顾了少年儿童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既能帮助少年儿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又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 三国领主时代

    三国领主时代

    穿越回到两年前,踏上领主之路。从一个小村庄开始,且看他如何在三国世界搅动风云!懒猫新书,已完本《三国之模拟城市》。书友群:73641060
  • 少侠不要停

    少侠不要停

    行走江湖若没几个美人作伴,岂不是少了许多乐趣?
  • 重生西游之白骨天尊

    重生西游之白骨天尊

    战歌本是西牛贺州白虎岭的一只白骨精,她潜心修行却不料卷入了南北联盟的争斗之中,她意识到埋头苦修并不能得到什么,于是便跟随路过的孙悟空前去拜师学艺,岂料自己竟时时刻刻面临着被踢出门派的风险,同时还要时时刻刻提防身边的人,战歌面无表情道:“我自我心问成败,奈何尔等太过妄自菲薄!”她到底能不能留在门派?她的妖怪生涯该何去何从?当她发现一个惊天的秘密时,她到底该怎么做?她最信任的人一次又一次伤害她,她会心灰意冷吗?直到多年以后她回到羽化洞,她都始终无法相信,自己这一生为何经历那么多的磨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