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连续假日,公司大放假,这位老板想到办公室去处理一些事情。他到了办公室后,发觉办公室空荡荡的,一个人也没有,而且没有人清扫,显得有些零乱,和平日整洁明亮的情景大不相同。他想喝杯茶,却发觉自己连烧茶的大水壶也不会使用。他开始工作之后,发现一切是那么的不顺。他一会儿找不到相关文件,一会儿找不到档案,想发封信给客户也没有秘书帮他打字。结果忙了大半天,却几乎没有一件事做得成。这时他突然顿悟了母亲所说的“没有那些员工,你不过是‘垃圾堆里的老板’”这句话的含意。他此时才恍然大悟:“原来我生意之所以能够成功,大都是靠我的下属的辛勤工作换来的。并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啊!没有了他们,我怎么会有今天的成就呢?我实在应该把他们看成是我的宝贝才对啊!”
这位老板自从体会了这个道理之后,他渐渐改变以往对待员工的苛责、刻薄,代之而起的是对员工的鼓励、信任,并加强员工的福利。员工们感受到老板明显地改变后,除了惊讶之外,为了回报老板为他们所做的一切,无不加倍努力,结果公司的业绩更上一层楼。
这位老板可算是非常明智的,要知道,我们今天是生存在一个合作的年代,几乎所有的成功企业,都是在某种合作的形式下经营。知识并不是真正的力量,因为它是散乱而无组织的,任何一家现代化的图书馆,都包含了一切没有组织的珍贵知识,但这些知识并不是力量,因为它并没有被组织及联合起来。
众所周知,任何企业家要进行的最困难的一件工作,就是诱导与他一起工作的人,在一种自愿和谐的精神下贡献他们的智慧与劳动,如果抛开合作,那么自己无论有多大本事,也是什么都做不成,没有人能独自成功,那样的话,能人形同庸人,因为他们同样什么都没有。
17
改变不了别人,就改变自己
你要有一个好的态度,精精细细地规定自己的人生目标,认真地制定每个时期的不同目标,努力做到规定中认可的内容。如果你对这不以为然,不去行动,对规定没有自信,那么你的事业将会一事无成。
生活中,常听到有人抱怨工作环境不好、同事不好接触、社会不公平,收入太少……如果做个调查,这些人在抱怨工作、生活不公时,往往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殊不知,生活本身是矛盾的综合体,在抱怨不公正之前,如果能学会改变一下自己,做一下换位思考他们就不会有这些不健康的心态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无论怎样怨天尤人,天上都不会掉下馅饼。与其牢骚满腹,埋怨自己工资低,埋怨时运不济,还不如反思自我,改变自我。一个集体工资待遇大体上是公平的。我们在羡慕别人工资高的时候,还是要先问问为什么别人工资高,而自己的工资低?如果根本原因是自己付出得太少,那就不该进行抱怨而该改变自己,工作积极主动一点,等待观望少一点;认真学习多一点,粗心大意少一点;嘴巴甜一点,牢骚少一点。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生活和工作之中,爱钻“牛角尖”的大有人在,人与人之间造成一些摩擦实属正常。如果我们学会改变自己,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相信坚冰总会被阳光融化,同事、朋友、家人之间是能够和谐相处的。有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一位结婚不久的女士向生活在一起的婆婆提出要独立生活,倔强的婆婆对此颇有微词,结果搞得婆媳关系一度紧张。细思量过后,这位女士利用休息日带婆婆逛商场,为婆婆买了一件喜欢的衣服后,向婆婆表达了这个家离不开她的意愿,婆婆听了很是开心,双方的隔阂烟消云散。试想,如果这位女士不能改变自己,换位思考,关系就会弄的很糟,生活的也一定不会愉快。
凡事不可能事事顺心,如遇不如意之处,不妨先学会改变自己。
要想改变自己,那么就应该清楚的认识自己,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你失败时你不会为这而悲伤,而绝望,勇于去看清自己的错误,努力去改变自己。在成功时不会被一时的胜利而冲晕了自己的大脑而得意忘形,从而失败。
用不同的角度来审视自己,不时用局外人的眼光评审自己的各种优点和缺点。不要过分地孤立自己,要多与人交往,多去与人沟通,对自己要充满自信。我们认为一个人因该要对自己应有两种态度,即是认识自己与喜欢自己。只有这样,那么你讲起话来才有自信,才能语气肯定,自然大方,一板一眼,充满信心,别人才能信赖你。
要学会认识自己,那么就要敢干,乐于做自我剖析,从中看清自己的优缺点,肯定自我,发挥所长,由于人是一种常常有盲点的动物,往往只看见别人的过失,却看不见自己的缺点,因此还需要依赖别人的批评与指正。
英国文豪莎士比亚所言“对自己真实,对别人就不会虚伪了。”
是的,有了这样的认识,你的一切言谈举止就不会矫揉造作,而是顺乎自然,恰到好处了。
你要有一个好的态度,精精细细地规定自己的人生目标,认真地制定每个时期的不同目标,努力做到规定中认可的内容。如果你对这不以为然,不去做出行动,对自己所规定的没有自信,那么你的事业将会一事无成。
例如,销售人员们都处在市场经济社会当中,市场经济使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自己人力资本的主宰,为什么他们要被动地让外界环境来影响、决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轨迹呢?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充满机遇的社会,他们如何才能抓住机遇呢?市场经济社会又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他们如何才能够保持领先的位置呢?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很难有终生职业的社会,如何才能让他们拥有终生职业呢?
如果销售人员不去抓住机会,不去积极地改变自己去适应新环境,那他们就无法成为一个合格的销售人员,无法成功,做其他工作也一样。
18
不要一条道跑到黑
倘若你在一条路上走得毫无指望的时候,你不妨重新换一条路走,也许会别有洞天。
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只是一种方法,因此说,当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千万不要一条道跑到黑,认准一门,但也应清楚,方法只有一种才是最佳的,而你想到的可能是最差的。开动脑筋,试着换种方法,你会豁然开朗。有了这种“换条路”的思考方式,你会发现很多最佳的方法。
聪明人总在想着如何“偷懒”,别人做这件事花了300元钱,我能不能少花些,别人做这件事用了两天,我能不能只用一天半。很难想象一个只找到一种方法就当法宝的人如何去参加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办法是人想出来的,即使你比别人笨一些,只要你多花些时间去想,就可能做得比其他人更好,在别人眼里,你就是一个聪明人。所有成功者都是用与众不同的方法才作出了惊人的成绩,“船王”包玉刚之所以能从一条船起家,由一个不懂航运业的门外汉一跃成为一代船主,就是因为他时时处处都在想着如何才是最佳的。当别人都在搞房地产的时候,甚至当他父亲也主张投资房地产时,他经过分析却决定投资航运业;当别的船主都在用“散租”的方式获取暂时的高额租金时,他却用“长租”的方式获得稳定的收人,但同时却赢得了无数固定的大户顾客。他之所以成功,不是因为他是“包青天”包拯的第29代子孙而有特殊的遗传基因,而是因为他总能发现常人所用方法的弊端,同时又想出一套更佳的新的方法。
当我们发现自己环境不利的时候,那就试着去换一个地方。当你发现手下人不称职时,就坚决撤换。当你发现靠每天一封情书向人求爱效果不灵时,就试试一个礼拜不给她写信。当你发现每天弥勒佛似的和人交往,别人还不领情时,你就试着换副阴阳脸。当你发现对儿子百依百顺,但他却更加无法无天时,你就试着狠心些,冷峻些。总之,发现“不行”你就得变,而发现“行”你也得变得“更行”。
喊出“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的丰田公司所采用的“参与制”就是近乎苛刻地挖掘任何一个可能“更行”的机会。1977年,丰田公司全体员工提出了46万条合理化建议,每人平均10条,为公司节省开支260亿日元。
要想成功,就得时时刻刻想着:“是否可以换种方法?”
19
不要走极端
既知人生是一场戏,就不要把它搞得大喜大悲。
要么很好,要么很坏;要么是踌躇满志,要么是万念俱灰;稍受鼓励就信心倍增,稍受打击就萎靡不振。虽然说人生是一场戏,但你也不能故意把它搞成大喜大悲,这对身心是很不利的。
有极端思想的人往往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或者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事情开始之前,他们总会把事情的结果想象得很美好。由于看了一张介绍炒股成功者的报纸,他们就会浮想联翩:如果我也去炒股的话,说不定我能赚个几十万,然后我就能买幢房子,另外再买辆车,当然也要给女儿买架钢琴。而一旦事与愿违,他们就会痛苦万分,极大的反差加上没有任何的思想准备定会让他们消沉一段时间。
有极端思想的人往往是易冲动、缺少全面考虑的人。他们对一件事情投入得特别快,他们会调动一切情绪专心于一件事。当他受了别人的启发,决定开始学外语时,他会专心致志地订好计划,而且立刻跑到书店买来外语书,还有一大堆参考书、工具书和空白磁带,他还会考虑到家里的录音机不行,而去买个新的。但学了三天后,就觉得计划是否该改一下,参考书是否太深了。再过几天,就会问自己:学了外语到底有什么用?然后就可能像没发生过这事一样过起了原来的生活。
我们要试着去改变这种极端思想的做法。首先,要有接受挫折与失败的心理。在事情开始之前,要告诉自己:结果越美,往往困难越多。要出门旅游,你不能光想海边风景多么迷人,在大海里游泳是多么畅快,到山顶眺望是多么心旷神怡;你得想想在海边晒半天会很黑,夜里会皮肤发痛,那座山很陡,小心不能摔跤。其次,我们在事前不要把结果想像得太完美,可以告诉自己:能有七分成功就算很不错了。期望值不能太高,以免失望太多。我们也可以告诉自己:做事要多看过程,只要我们尽力就行了。万一我们不幸遭遇失败,我们应告诉自己:生活大部分时间是平淡无奇的,我们只不过又回到了起点,让我们从头再来。
可以说,好走极端是许多人的通病,它的危害在于你定的期望值过高,一旦失败,便会容易遭受意外打击,而一蹶不振。应凡事留有余地,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在你思想上等于是加上了一条缓冲带,能很好的保护自己。
20
许下的愿就像欠下的债一样
拿破仑说:“我从不轻易承诺,因为承诺会变成不能自拔的错误。”
有的人为了使别人对自己有个好印象,或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往往对对方提出的一些要求,不加考虑地加以接受。但不少事情并不是你想办就能办到的,有时受各种条件、能力的限制,一些事是很可能办不成的。因此,当朋友提出托你办事的要求时,你首先得考虑,这事你是否有能力办成,如果办不成,你就得老老实实地说,我不行。随便许愿,过后办不成事,吃苦的是你自己。
言而有信是做朋友的信条,也是友谊的基础。明明办不成的事却承诺下来,到时不仅让人失望,还可能耽误朋友的事情,因为如果你办不成,他可能找别人办或想其他的法子,但你答应了却没有办,这样做,就会伤了情义。
当然,拒绝别人的要求也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日本一所“说话技巧大学”的一位教授说:“央求人固然是一件难事,而当别人央求你,你又不得不拒绝的时候,亦是叫人头痛万分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尊心,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同时我们也不希望别人不愉快,因而,也就难以说出拒绝之话了。”
的确,在承诺与拒绝两者之间,承诺容易而拒绝困难,这是谁都有过的经验。
有人托你一件事,可为或不可为,或者是介乎两者之间,你的答复是怎样呢?许多人都会采取拖的手法。“让我想想看,好吗?”这话会常常被运用。
但有些时候,许多人会作一种不自觉的承诺,所谓“不自觉的承诺”,就是“自己本来并未答允,但在别人看来,你已有了承诺”。这种现象,是由于每一个人都有怕“难为情”的心理,当然拒绝这类情况最好。
但要记住,现在大多数人都喜欢“言出必行”的人,却很少有人会用宽宏的尺度去谅解你不能履行某一件事的原因。我们常常听见某甲埋怨某乙,说:“某乙分明答允了我……但……”事实上,某乙虽然可能答应过某甲,但那不过是某乙难为情不好意思拒绝而已,往后他仔细一想,便觉得这事根本不可能办到了,甚至某甲自己也知道这事实在强人所难。但是某甲真的会自责而不责人么?恐怕不会的,而在旁人看来,也总是觉得某乙不对,因为到了那个田地,已经没有注意当初的一切了。
拿破仑说:“我从不轻易承诺,因为承诺会变成不能自拔的错误。”
有人会发此疑问:当我们在朋友面前,被迫“非答应不可”,而实际上明知这事不该答应时又怎样?
人际关系学家告诉我们:“我们需要在聆听别人陈述和请求完毕之后,轻轻摇摇头,而态度并不强烈。”
别人一看见你摇头,知道你已拒绝,跟着你可以从容说出拒绝的理由,使别人易于接受,这事也就算是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