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有些人喜欢拖,或要人跑几次听最后答复,这都不是好的应酬之道,我们不是常常听见这样的怨言:“他不答应,早该对我说呀!”
这样一来,你在别人眼里就成了一个言而无信的伪君子。
有时,出于难为情,对于别人提出的请求没法一口回绝。在这种情况下,许愿就要掌握分寸,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许愿方式和方法。如果你对情况很了解,估计许下的愿有把握实现,那么就干脆把话说“死”。这种许愿能给人不容置疑的印象,给对方先吃一颗“定心丸”。如果你对情况把握不很大,就应把话说灵活一点,使之有伸缩的余地。如果你所作的承诺,不能自己单独完成。还要谋求别人的帮助,那么你在许愿中可带一定的限制词语。
这只是几种应对办法,而最好的办法就是平时养成不许愿的习惯,这样自然找你办事的人就少了,当然,作为亲戚、朋友、同事,能办的事还是要办的。
21
为什么只听一种解释
世上最难以改变的就是人的观念,世上最容易改变的也是人的观念。
赫尔岑是俄罗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有一次,他的一位朋友请他去参加一个音乐会。音乐会没开始多长时间,赫尔岑就用双手堵住耳朵,低着头,满是厌倦之色。不久,他打起瞌睡来。
他的朋友看赫尔岑竟然打起了瞌睡,很是奇怪,就问他。
赫尔岑摇了摇头,说:“这种怪异、低级的乐曲有什么听头?”
“你说什么?”朋友大叫起来,“天啊!你说这音乐低级?你知不知道,这是现在社会最流行的音乐!”
赫尔岑心平气和地问:“难道流行的一定好吗?”
“那当然,不好的东西怎么会流行呢?”朋友反问。
“那按你的意思,流行感冒也是好的!”赫尔岑微笑着回答。
朋友顿时哑口无言。
有时候,人常常会被一种习惯思想所左右。其实,一件事情的不同解释,往往可以带来完全不同的两种结果。
相传,以前有个书生,屡试不第。适逢开科,书生欲往应试。临行前的晚上,书生做了三个怪梦,大惑,不知功名是否有望,特地去找善于圆梦的岳母解说。登门,适逢岳母外出,姨妹接待说:“小妹我亦能圆梦,姐夫但说无妨。有些难解之梦,母亲还来求我呢!”
书生犹豫片刻,说:“我第一个梦是梦见我家的墙头上孤零零地长了一棵草。”
姨妹说:“那是说你没有根基。”
书生又说:“第二个梦,是梦见我戴着斗笠打伞。”
姨妹解释说:“那是说你多此一举。”
书生听了很扫兴。姨妹又问:“第三个梦呢?”
书生便说:“恐有冒犯,不说罢了。”
姨妹说:“自家人面前,不必拘礼。”
书生说:“第三个梦,是梦见我和你背靠背睡在床上。”
姨妹瞪了书生一眼道:“那是说你这辈子休想中。”
书生听了姨妹的话,甚为懊恼,认为这次还是没有中的希望了,失望地往回走。
行至半道,恰遇岳母,遂告之,岳母闻言大喜,连说好兆。书生不解,岳母回答说:“第一个梦,墙头上孤零零地长了一棵草,是说你高人一等;第二个梦,戴着斗笠打伞,是说你官(冠)上加官(冠)。”书生眉头渐舒,急忙问:“第三个梦又作何解释呢?”岳母回答:“那是说你将有翻身的时候。”
书生听了,喜上眉梢。立即收拾行李进京应试。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圣贤,都会遇到自己所无法解答的难题,这时我们不免就会求教一些人,对一些科学合理的解答,我们自然要虚心领教,而对一些模棱两可的解答,就不妨多做一些设想和解释,以求准确性,防止自己走向误区,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22
勇于走出惯性思维
很多奇迹都是在走投无路时创造出来的。
可见,人有时是需要逼迫的。
生活中有许许多多成功的机会,我们一定要去把握和创造。有时候,把握机会仅仅需要的是一点打破常规的勇气。一个好职员,不能唯唯诺诺,当工作不得出路时,应敢于打破常规,寻找新的途径。
在一次体育课上,体育老师正在考核一群小学生,看有谁能跃过1.5米的横杆。前面所有学生几乎都没有成功,轮到一名11岁的小男孩了,他犹豫半天,一直在想如何才能跳过1.5米。但时间不允许了,老师再一次催促,让他抓紧时间。
情急之中,他跑向横杆,在到达横杆前一刹那,他突然倒转过身体,面对老师背对横杆,腾空一跃,竟鬼使神差般地跳过了1.5米的高度。他狼狈地跌落在沙坑中,垂头丧气地等待批评,旁观的同学们也都在嘲笑他。
体育老师若有所思,微笑着扶他起来,没有批评他反而表扬他有创新的精神,鼓励他继续尝试他的“背越式”跳高,并帮助他进一步完善其中的一些技术问题。这位小学生不负众望,后来他在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上,采用“背越式”的特殊跳法,征服了2.24米的高度,刷新了当时奥运会的跳高纪录,夺得奥运会跳高金牌,成为赫赫有名的体坛超级明星。
他就是美国著名跳高运动员理查德·福斯伯。
在方法上打破常规,就是利用人们习惯于常规的办法做事的特点,以出人意料之外,而合于情理之中的办法,摘取到成功的果实。
这种办法如运用得好的话,常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韩信攻破代国后,越太行山东进,乘胜击赵。赵大将陈余集中二十万大军于太行山八隘口之一的井陉口占据有利地形,构筑壁垒,准备与汉军决战。当时,广武君李左车曾向陈余献计,认为井陉谷深路狭,汉军一路纵队,首尾数百里,其辎重粮食必在队尾。广武君愿领奇兵三万,从小道迂回袭其辎重,使汉军粮绝兵疲,野无所掠,不出十日,韩信、张耳之头可献与足下。陈余听后却说:“兵法言十则围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称十万,实不过数千。千里来袭,亦已疲惫,放此避而不去,诸侯岂不笑我胆怯吗?”迂腐地拒绝采纳李左车之计。
韩信探听到陈余不用李左车之计,心中暗喜,遂放心大胆地纵兵深入,在井陉口以西三十里地方屯扎。半夜,韩信派出轻骑两千人,每人携一面汉军红旗,潜伏到赵军营垒附近。然后,韩信以万人进至绵蔓水东岸,背水列阵,在赵军正面摆开战场。并传令三军,当天破赵军后会餐。将士们听后,都不敢相信。眼见自己军队背水作战,许多人担心不合兵法,于己不利。第二天拂晓陈余等赵将从军营中看见汉军背水列阵,也都嘲笑韩信不会用兵,于是打开营垒大门,倾巢出动与汉军作战。汉军只有一万人,因背水作战,无路可退,个个奋力而为。在此同时,深夜埋伏的二千骑兵乘机冲进赵营,拔掉赵军旗帜,换上红旗。赵军在与汉军作战中,久战未胜,想收兵回营,忽见营中已是汉旗,随即军心大乱。汉军前后夹攻,大败赵军,活捉了赵王歇。
井陉口一战,汉军大获全胜,将领们纷纷向大将韩信祝贺。他们问韩信:“兵书上明明写着‘右倍(背)山陵,前左水泽’。意思是说:行军列阵时,后方应靠近山陵,前方应临近水泽,按照‘背山临水’的原则部署兵力。但大将军不照兵法行事,却让我们背水为阵,并蛮有把握地说‘破赵会食’。结果真就获胜,道理何在?请将军明示。”
韩信笑着回答:“这何尝不是兵法?兵法中有这样的话: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我们这支队伍并非训练有素,若放在方便之地,一遇挫折必定溃散,惟置诸死地,使他们各自为战,方能勇气百倍,无人可当。”诸将听了,无不钦佩。
韩信之所以能获胜,是他根据敌我之势,打破了常规的用兵方法,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所以大破赵军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看来,只要打破常规走出惯性思维方法都能提出一些新意,这些新意和新举措,往往都能获得新奇的功效。
23
当机必须立断
人生总有这样的时候:宁可做出一个错误的决策,也强于犹豫不决。
作决定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十分困难的事,每当需要解决如何处理一件工作之前,我们会找来所有的资料数据,即使如此,也害怕做出错误的决定,所以我们总要花费一些时间来做最后的抉择。
决定了也担心会出错,于是又犹豫不决。
犹豫不决的人是难以成大气候的,由于犹豫不决会导致你坐失良机。犹豫不决是成功的绊脚石,如果你一贯如此,那你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决策者,你只配做一些听命于人的工作。在遇到重大的事情需要决断的时候,你因为犹豫不决而显得头脑里一片空白,虽然你也会去找来资料参考,但你却惧怕自己所作出的决定是错误的,你会因此而对自己说要多思考,多花时间研究形势,预测所能发生的后果,这样你就很难在短时间内做正确的选择和决定。由于你的犹豫不决从而导致下属的工作很难正常地进行下去,这不但是对你自己的能力的贬低,同时也向所有的人道出了你不能胜任决策者的角色。
如果你要想成为一个有力的决策者,你就必须要学会当机立断的决策方式,学会接受合理的风险,做好迎接挫折的准备。利用你自身的条件,按部就班地完成好每一项手头的工作,不要在一件工作没有完成的情况下,就去答应并接手干另外一件工作,因为这样不但会使你的思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而且也会使你的思维能力处于混乱之中,不会有利于你清醒地按顺序完成已经接手的事情。当然,也许你会在前一件事还没有完成的时候,就接到一件较为紧急的事务,这时,你不妨将思维转向另外一个界面,你可以考虑找其他的有能力的人来帮助你完成这项紧急的任务。而对于那些不是很急的事情,你则完全可以按原先预定的期限,有条不紊地去完成它。这样你就能够逐渐地改变自己那种犹豫不决的办事性格。
24
学学倒过来做事
有时,正向逻辑思维不能奏效,不妨倒过来想和做,也许问题会迎刃而解的。
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任何问题的产生和解决,都要依赖于一定的内外因条件的制约。内外因条件的相互制约与改变,必然会引起事物结果的相应改变。
我国宋朝时的潭州城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个非常阔绰的财主姓魏,他有一个宝贝儿子。一次他儿子见邻居的孩子用鱼钩钓小鸡的游戏非常有趣,便学着小鸡的样子用嘴去叼鱼钩。可一不小心,鱼钩卡在了他的喉咙里。这下可急坏了他的家人,大夫们看后均束手无策,一时间魏家慌了神。
后来经人介绍,请来一位姓莫的经验丰富的老人。莫老人叫魏家准备了一个蚕茧、一串佛珠和一些猪油。他先将蚕茧剪下一块,搓软并注了猪油,然后在蚕茧上开了一个小孔,用小孩嘴边留下的鱼钩线把它穿上,命令小孩张开嘴,将蚕茧塞入小孩口中,紧接着如法炮制,将佛珠依线穿上,令孩子吞下,这样串紧的佛珠如一条硬棒,直抵喉中的鱼钩,莫老人用力向下一按佛珠,鱼钩便从喉咙处退了下来,因涂了猪油的蚕茧已将鱼钩紧紧地包住,莫老人便轻轻地顺利将鱼钩从孩子的喉部提了上来,众人见了,无不惊叹称奇。
从喉咙里取出鱼钩,一般人都会想到往上提这个想法,但往上提势必会刺破孩子的咽喉。而莫老人先用蚕茧裹鱼钩,然后“向下按”,把鱼钩轻轻地从喉部退下,再将它顺利地“提出来”,解决了别人未能解决的问题。
将事物的依存条件倒过来想,从而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国外也屡见不鲜。
岛国日本兵库县有个叫困波的小村子,在已经非常富足的日本,是个非常贫穷的地方。
因为村子土地贫瘠,什么出产都没有,加上交通闭塞,既不通铁路,又不通公路,到处是一片荒凉的景象。
多少年来,村里的人都想尽快地摆脱贫困,但谁也没有致富的法子。为此,他们从首都东京请来了一位专家,帮助他们来出点子。
专家从左到右,从东到西对全村进行了实地考察,按照“要想出售得多,才能换回得多”的顺着想的思路思考,却怎么也想不出一个切实有效的良方来。出售什么?村里什么都没有,搞旅游开发吧,又没有任何景点可供游人游览,有的,只是彻头彻尾,实实在在的穷。
穷——对了,何不从它入手,专家灵机一动。于是他向村民提出:你们要想富起来,又没什么产品和可利用资源可供出售,那就只有出售你们的贫穷和落后。从现在起,你们就不要再住房子了,要住到树上去;不要再穿布做的衣服了,要披树叶穿兽皮,像几千年前的老祖宗那样生活。这样城里人就会来参观旅游,你们的日子就会富裕起来。
“太荒唐可笑了!”村民们大惑不解。经专家的一再解释、说服,大家才勉强同意一试。后来,经过媒体和记者的报道宣传,这个小村很快便引来了无数的好奇者,一来二去,村里真的富了起来。
这位专家的致富思路,听起来非常离奇,但实际上却非常简单,他不过是把致使村子落后的原因:“无人关心”和“无人帮助”,倒过来想,将它颠倒过来变成“众人瞩目”和“众人支援”而已。也就是这看似简单的颠倒,竟然解决了“村里真的富了起来”这个大问题。
任何事物,随着矛盾的主观与客观的制约转化,也必定会给结果带来变化,可谓物极必反,“顺着”不能化解的矛盾,也许在“倒过来”时就能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