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67000000006

第6章 审视心神,知人者智自知者明(2)

王阳明也立志要成为像曾参那样的人,时刻将自省当成了一种生活习惯。在他的少年时代,有一次去居庸关旅行增长见识,在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之后,王阳明回家见到父亲之后,就举起拳头表示自己将来要带着几万人马去征讨蒙古人的残余分支。面对儿子如此“不靠谱”的志向,父亲王华立即板着脸批评王阳明太狂傲了,根本没有半点谦虚谨慎的精神。起初,年轻气盛的王阳明觉得父亲思想太保守,对自己如此热血爱国的真心一点也不理解,但是过了几天之后,王阳明经由内心的深刻反省,这才渐渐意识到自己有点口出狂言,于是他红着脸向父亲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这件事虽然只是王阳明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个小插曲,但是让他由此发现一个人要是不懂得看清自己会是多么可笑的事情。从此,王阳明就养成了自我省察的好习惯,时刻以圣人为终生的成长目标,将“格物穷理”当做自己的方法论和每天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不过,王阳明也逐渐发现,“格物”绝非一天两天就能看到成效的,所以他就利用这个漫长的过程不断反省自己提出的理论是否有缺陷,是否能经得起推敲和论证。就这样,王阳明通过不断地自我审视让心学的体系一点一点地建立起来,最终形成了一门让人叹为观止的学问。

王阳明有一位性子急躁的朋友,特别爱生气,而且动不动就会责怪别人哪里做得不好哪里应该改正,但他的话又没有多大的效果。

王阳明看到朋友这个样子,就找了个机会语重心长地规劝他说:“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舜能化得象的傲,其机括只是不见象的不是。若舜只要正他的奸恶,就见得象的不是矣。象是傲人必不肯相下,如何感化得他?”

王阳明对朋友有事就指责别人而不反省自己的作法并不赞同,所以他才苦口婆心地劝告朋友遇到问题应该先从自己的身上找毛病,而不是总用挑剔的眼光去审查别人,因为当他越是看见别人哪里不好的时候,他就越能发现别人身上的短处。反过来说,只有多审视一下自己,才能发现自己存在的缺陷,才能不断地给自己“更新升级”。

朋友听了王阳明的规劝之后,对自己原来的做法立刻感到了一种羞耻和惭愧,也对“自省”二字产生了深刻的感触。

王阳明看到自己的话起了作用,于是说:“你今后只不要去论人是非。凡尝责辨人时,就把做一件大己私克去方可。”他的意思很直接,就是让朋友以后不要讨论别人的是是非非,如果你实在忍不住的话就把议论别人当成最自私的表现,估计你就能克制住了。

在王阳明的心中,是非曲直本来没有那么大的差别,很多时候也只是在毫厘之间罢了。

跟王阳明学心学智慧

因为自己的“对”就去攻击别人的“错”,这就是缺乏自省精神的典型症状,不仅能让你丢失人脉资源,还能让你迷失心性看不清最真实的自我,有百害而无一利。

检点不足才会得人喜欢

王阳明说:我在南都以前,心中尚有一些乡愿的意思在,乡愿是什么呢?是指那些看似忠厚,实际没有一点道德原则,只知道媚俗趋时的人。我现在相信自己的良知,是就是,非就非,按照良知去做事,没有遮遮掩掩,也没有畏畏缩缩,按照良知,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我现在才是个狂者的胸怀,天下人说我行为但不掩饰自己的语言也没关系。

作为一个“狂者”,其实并不是说放开胸怀,随便说,随便做,不考虑后果,不考虑场合,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如果以为这样就是狂者,那么就有问题了。其实王阳明的目标是做一个圣人,做狂者其实是退而求其次。而这个狂者其实主要还是要依照良知去做事,只是做事的时候不注意自己的形迹,让别人觉得有点儿狂妄,仅此而已。所以王阳明说,狂者固然不错,但如能够检点一下自己的行为,注意一下自己的容止,看看自己有哪些不足,就变成了圣人了。

在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有些人总是对自己十分满意,看别人时满眼是缺憾,于是,在心里自以为高人一筹,骄纵心不言而喻。当一个人缺少了一份平等心的时候,他也就脱离了群体,成了孤家寡人。这样的人,很难让人们喜欢。因此,要正视自己的不足,才能对这些不足加以防范和改正,才有利于长远发展。有弱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弱点了却愚昧地不能正视自己的弱点,那样才是真的毁了自己。

人生在世,不能自我陶醉,要经常性地、客观地与别人做下比较,找出不足。这样,才能抑制住自身的傲气。当一个人有了一份谦逊,他能赢得更多人的喜欢。

西汉景帝在位时,郑庄还年轻、官也小,只做到了“太子舍人”的官职。

在当时来说,郑庄的才学并不高,但是他却喜欢卖弄,他常对别人夸口说:“现在是太平盛世,我的才学没有用处。如果不是生不逢时,那么我的职位绝不会是这样低的。”

郑庄只叹怀才不遇,便不再精研学问,人们在背后都讥笑他。一次,郑庄的朋友带他参加一个宴会,座上都是高才大儒。郑庄在旁听他们谈论学问,很多都是他闻所未闻的,他一下惊呆了。

郑庄越听越惊,他向朋友说:“这些人其貌不扬,想不到有如此才能,他们都是高官吗?”朋友神秘道:“他们是朝中大儒,平日难得一见,我们只管多听多看好了。”

郑庄参加完宴会,神情一下严峻起来,他对朋友说:“想起我从前自夸己能,真是太无知了。和那些人相比,我不过是个孩童罢了。”

朋友安慰他说:“那些人不是一般人能比的,你不必自卑了。你我都还年轻,以后未必不及他们。”

郑庄认真道:“同样为人,我不能和他们差距太大,我要努力的地方太多了。”郑庄从此发奋苦学,一有时间,他便拜访名儒,虚心地请教学问。他常常通宵达旦地接待有才能的人。

一次,郑庄招待宾客,宾客夸他年纪轻轻便学问了得,郑庄苦笑说:

“在下从前不知天高地厚,以至耽误修习,虚度不少时光,今日想来犹有愧疚,先生就不要夸我了。”宾客感叹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你不要自责太过,有些事还需自我安慰才是。”

郑庄送走宾客,自语道:“明知自己不足,就该迎头赶上,否则就是终生遗憾了。”

郑庄如此求进,学问和声望都日渐提高。汉武帝即位后,有人便推荐他,说:“郑庄求学不止,从没有满足的时候,他这样的人是不可久居下位的,否则便埋没了人才,对国家也是损失。”

汉武帝曾当面考问郑庄的学问,郑庄一一作答,没有一点错处。汉武帝夸赞他,郑庄急忙道:“臣的学问浅陋,不值得陛下夸奖,陛下所问恰是臣所知道的,臣能回答无误不过是侥幸而已。”

汉武帝欢喜道:“你能如此谦虚,足见你还有更大的上升空间,朕对你十分期待。”

郑庄先后担任了鲁国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直至升任了九卿之一的右内史。

郑庄位居显官,也是谦恭如常,他告诫家人说:“有些人一旦有了权势,便要飞扬跋扈,结果招来大祸,这是因为他们太自满了,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啊。我虽为高官,但比我强的人还有很多,我们不可高傲示人,更不可做出违法的事来。”

郑庄从不直呼小吏之名,和下属谈话,他也用词谨慎,害怕伤了人家的自尊心。他赞誉士人和属下官吏时,总是说:“我不如他们,也许我命好的缘故,才有今日的高位。”人们一致称赞郑庄,把他视为自己学习的典范。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有的人“闻过则喜”,有面对缺点和失误的勇气,并且努力纠正这些缺点,从而使自己不断完善,不断进步。

王阳明站在哲人的高度,为我们指出一条沁入人心的做人道理:看到自己的不足,才能保持谦和的处世态度;看到不足,不仅仅是一个人谦和的本源,更是维护人际关系、获得众生喜欢的方法。

跟王阳明学心学智慧

有的人“闻过则怒”,对自己的一些错失无改过之意,甚至否认存在着的错失,结果,缺点和漏洞越来越严重,最终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这样固执的人绝不会赢得他人的喜欢。

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

“静坐常思己过”不失为一句最好的处世格言。王阳明说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则不至于责人已甚,而自治严矣。”他所说的是一种反思的功夫,也就是自我批评的本领。倘若有错且不能自省,别人是无法劝谏的,事情便会朝着更糟的方向发展。假如我们能够时常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自己做事或待人方面是否有亏缺的地方,自然就会少些对别人的抱怨与指责了,多些安宁和快乐。

现实中很多人想有一个完美的自己,但就是找不到途径。这里,大师给我们拿出了一个完善自我的办法。可以说,反省不仅仅是完善自己的方法,更能滋生成就自己的巨大力量。一个懂得反省的人,能给自己带来巨大的改变,活出一个全新的自己。

古时候,有个叫周处的人,从小父亲就死了,由母亲一手带大。因为缺乏家庭管教,所以凡事都由着自己的性子,蛮不讲理,动不动就和人争斗,村里的人都很害怕他。村里人暗地里把他和附近的猛虎、蛟龙合称为“三害”。

有一天,周处看到村里的人个个愁眉不展。他走过去问:“你们有什么不高兴的事吗?”人们告诉他,他们之所以不开心,因为乡里有三个祸害:一是南山上的猛虎,二害是河里的蛟龙。问到第三害了,人们都闭口不说了,只是看了看周处。周处以为人们是希望他去除三害。就说:“这三害不算什么,等我去除掉它们,你们就开心了。”于是大家都撺倒说:

“太好了,你要是能除掉这三害,我们一定感谢你。”

于是,周处就去除三害了,很快,猛虎被他用弓箭射死了,随后,他又跳下了水,和蛟龙搏斗起来。

三天过去了,周处还没有回来。村里人想,这回“三害”都死了,于是互相庆贺。

可是,三天后,周处杀死了蛟龙回到了村里。发现大家正在庆祝三害已除,才知道自己是三害之一,心里难过极了,于是痛下决心,改过自新,逐渐成为了一个有德有才的人。后来有人推荐他做了官,因为官清正,得到百姓的爱戴。

佛陀说:“如果你想了解幸福的真义,就必须经常如此反省。”故而王阳明告诫人们:“觉悟从忏悔起步,从持戒下手。”

反省对人生产生的巨大作用,不仅佛门与俗世有共识,而且中西方的人都在践行中。

富兰克林年轻时,性格张扬无比,处处咄咄逼人。他也意识到自己的人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但不知道自己究竟问题出在那里。有一天,他父亲的一位好友实在是看不下去了,把他唤到面前,对他规劝道:

“富兰克林,你是个聪明的孩子,有些道理难道你不懂吗?你常常不肯尊重他人意见,凡事都自以为是,你看看结果是多么的糟糕:人家受了你几次这种难堪后,就没有人愿意再听你那一味矜夸的言论了。所有人都远避于你,免得受你的冤枉气。老实说,你所掌握的东西还有限得很,而你身边的人很多都比你水平高,你的轻狂自大只能让别人看到你的无知。”

富兰克林听后,满脸羞愧,一下子发觉了自己过去的错误,从此,他决定痛改前非。

富兰克林经过反省后,他给自己开出了一张缺点清单,清单上是他所有让人讨厌的性格特点。他把最有害的一种性格特点放在清单的第一位,然后依次排下来。他决心要改掉这些让人讨厌的缺点。

当他改掉其中一个毛病的时候,他就从清单上将其划掉,直至清单上所列出的缺点全部划掉为止。

不久,他便从一个被人鄙视、拒绝的人,渐渐地转变成为一个处处受人欢迎爱戴的人了。富兰克林后来说道,他一生的事业完全得益于这次转变。

华盛顿总统曾经这样说:“如果让我说出我所敬佩的人的名字,第一个是富兰克林,第二个是富兰克林,第三个还是富兰克林。”这句话道出了富兰克林在美国人心中的地位。如果富兰克林当时没有接受劝勉,仍旧事事妄自尊大,不把他人放在眼里,那美国将会少了这样一位伟大的领袖。富兰克林是反省的最大受益者。

有了错误必须有所觉悟,然后图以改之,才能走上光明之路。若是有错而不思悔改,或者口是心非地改正,那只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所以,人只有了解了自己的缺点,正视了不足,才能让自己不断地发现自我,挑战自我,完善自我。沿着这样的方式去做人,就会快速完善自己,成为很多人喜欢乃至爱戴的人。

跟王阳明学心学智慧

古人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人生中,难免会犯错误,走弯路,但更重要的是,人一定要懂得反省自己,这样才能知错就改,成就完美人生。

不要轻视任何一个人

有一次,富那夜奢尊者来到波罗奈国,马鸣菩萨来迎接他。行礼毕,马鸣菩萨问:“我想认识佛,谁才是佛?”富那夜奢尊者说:“你想认识佛,不认识的人就是佛。”马鸣菩萨说:“既然不认识佛,又怎么知道他是佛呢?”富那夜奢尊者说:“既然不认识佛,又怎能知道他不是佛呢?”

王阳明认为,这段对话耐人寻味,其中透漏了佛家的一个重要观念:

众生都是未来佛。

同类推荐
  • 宽容

    宽容

    房龙的《宽容》从人文主义的立场出发,探寻千百年来人类精神上“不宽容”的根由。书中记录了精神专制造成的恐怖残酷罪行,说明人类的进步过程其实非常缓慢,摧枯拉朽的运动往往带来新的不宽容。房龙提醒我们,宽容仍是一种奢侈品,我们现在仍与穴居部落的人相去不远。不宽容是暴民们自我保卫的一种方式,要做到宽容,人类首先需要战胜恐惧。
  • 儒学精神与“中国梦”

    儒学精神与“中国梦”

    儒家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极为深远,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变迁起着巨大的作用。“中国梦”与儒家文化关系至为密切,本书将向中外读者重点介绍,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儒家文化在推动民主仁政、提升道德人文素质、促进良性竞争、辅助法治和道德正义以及推动和谐外交等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 弗洛姆:有爱才有幸福

    弗洛姆:有爱才有幸福

    本书是新世界出版社本年度之末隆重推出的“思想大师谈人生系列”其一。丛书第一批共四本,主要是听现代西方的思想大师讲人生哲理。本书请弗洛姆出场,宣讲他“有爱才有幸福”的人生哲理,本书是领悟人类情感、获得最优心理的必读书。弗洛姆是现代思想中的“情爱大师”。他对现代人的研究和批判,对现代人心理状况的准确诊断,被称为“综合了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学说”,使他成为现代心理学领域最权威的典范。他提出爱是一门实践的艺术,呼吁只有用爱才能拯救人类,使他成为美国最著名、最受欢迎的心理学家。
  • 《论语》哲学

    《论语》哲学

    阐发《论语》的现代价值,让其活在当代,成为当代人的思想和精神资源,是《论语》研究者一个美好的愿望。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美好的愿望?除了考察《论语》的外围问题,比如产生的时代背景,从时代需要去考察其现代价值以外,从《论语》自身的材料出发阐发其自身的哲学义理的工作,彰显《论语》自身的思想结构及思想的合理性也是非常重要的。本书揭示《论语》所代表的儒家哲学的原始内涵,说明孔子在《论语》中所揭示的意义世界的格局,把握孔子在《论语》中显示出来的哲学思考方式,有助于实现儒家哲学的发展和振兴。
  • 论语

    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同时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道德观念、政治主张、伦理思想以及教育原则等。它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本书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主要从原文、注释、译文、解说四大方面进行精练的解读。同时适当穿插孔子门人故事,以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孔子及孔子所处的时代。"
热门推荐
  • 灵世尘缘

    灵世尘缘

    初夏之夜,无妄海边,一个身怀强大灵力的女婴,被上古神鸟带到了南诏国,一场毁天灭地的阴谋开始上演。此时,有关灵石传说的秘密也随之公开于世。不周山之战之后,人神魔三界,对于灵石现世充满了恐惧。在圣女伽乐的帮助下,该女婴平安生活了二十年,并取名为伽灵。然而危险如期而至,在场场变故中伽灵有了人的感情,并与原始天尊座下弟子玄尘相知相恋。在这场阴谋中伽灵不断遭受迫害,为保护伽灵,玄尘不惜违背自己的信仰,与三界为敌,落得个不人,不神,不魔的下场。生,本就是为证明爱存在的意义,爱上你,我不后悔,更不撤退!
  • 暗黑破坏神之救世主成神

    暗黑破坏神之救世主成神

    这是一本数据流的暗黑破坏神世界的小说,作者是多年暗黑系列的粉丝,很多各国各地朋友都给暗黑世界加了很多故事背景和设定,而这本书就是作者想象中的暗黑世界。那世界虽然危险,但危险中依然会有人性的闪光,各种温暖人心的力量。将这个故事完美的转达给大家,这个也是作为作者的心愿。本文是讲述一个现代大学生转世暗黑世界,从无到有,懵懵懂懂中成长,摸爬滚打最后成为真正救世主的故事。
  • 经济知识全知道

    经济知识全知道

    在快节奏的社会里,人们追求快、新、奇的生活方式。多数人都不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学习一些晦涩的经济理论、经济术语,但是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早已渗透到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经济现象也随处可见,经济学的力量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无法想象的影响力。《经济知识全知道》把那些实用的经济学常识用一种简洁、有趣的方式表达出来,让你在娱乐中尽情领略经济学的魅力。
  • 如果星辰永不陨落多好

    如果星辰永不陨落多好

    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天才少女林星妍叱咤商业界,突然有一天,M市的财神爷付辛海找上门,“我们打个赌吧。”“赌什么?”“赌今年Fashioncapital的订单。”“好,如果我赢了,就让出你们公司百分之十的股份。”“好,那如果我赢了,你,就嫁给我。”然而,他们却沿着相反方向,越走越远......曾经那个心高气傲的女孩,再也回不来了。
  • 玄幽境

    玄幽境

    玄幽界,一个尊重强者的世界,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自小在人类世界长大的几个人,偶然间,进入了那个世界,开启了一段不一样的人生旅程。
  • 豪门少爷的笨老婆(全本)

    豪门少爷的笨老婆(全本)

    身高160,胸比飞机场还要平的青春痘女生钱小鱼在结婚当天遭遇新郎的逃婚……年轻有为刚刚留学回来的有亿万家产的少爷、娱乐圈小天王、风流成性的大导演,他们为了不同目的靠近她,爱上她。三个极度优秀的男人中,她该何去何从?
  • 邪帝盛宠妻:嗜血御兽魔妃

    邪帝盛宠妻:嗜血御兽魔妃

    21世纪的金牌杀手,再次睁开眼眸时,置身于一口封闭的破旧棺材里,没关系!——砸了!说她废物?天生废材?相貌丑陋?无妨!——杀了!昔日废材华丽变身,竟是炙手可热的鬼才!——醉了!执掌乾坤,翻手云雨,脚下没有路?邪肆一笑,引雷电,统御万兽,杀出一条路!“王爷,王妃砸了皇宫!”下人急忙禀告。“嗯。”他气定神闲。“王爷,王妃吃了邻国太子的萌宠!”“嗯。”“王爷,邻国太子说要掳王妃回去成亲!!!”下人满头大汗。某人抬眼,眼眸一眯,拍案而起,“抄家伙,灭了他祖宗十八代去!”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妖炼苍穹

    妖炼苍穹

    搬山填海,百丈法身,阴阳逆变,肉身重组……若修至武道巅峰,凡人亦可掌诸般道境神通,成就千秋霸主!
  • 朱红色的沉思

    朱红色的沉思

    “你想成为诗人吗?到你的故乡的土地和童年的梦境中去寻找吧”。读着这集子“乡土梦魂”最初的篇章,我便想起俄罗斯诗人叶赛宁曾经说的这句话。因为我感到,作者冯艺在他故乡的土地和童年的梦境中也获得了他的灵感。他仍然依恋那片他早已离开的曾留下他童年脚印的树林,他所《依恋的小树林》的绿波,至今依然抚摸着他的心;他依然不能忘怀很早很早以前的《大山梦》,永远是那般澄澈纯净的儿童时代的梦;他在《村头,那条清清的小河》的怀抱中,孕育了他最初的诗行。也许,叶赛宁这句话并非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而我所知道的不少诗人的歌吟,总或多或少与故乡的土地和童年的梦境有所牵连。